0.萌的精神分析v2.2(c)
引入
“萌”与“宅”
冈田斗司夫(这个人是垃圾,别信他)眼中的宅和现在的萌宅有以下几点区别:1,前者:七八十年代的主流;后者:新世纪的主流。2,前者:宇宙战争sf系、作画系;后者:萌系。3,前者:与业内多互动关系、多cos、多出同人志;后者:退回消费者阵营。4,前者:充满自信和专业知识;后者:内向、排外。
宅和萌其实没有必然的关系,宅这个词最早只是一个第二人称的敬词,和“您”一样,并不是宅在家里不出门,不过现在歪打正着了。
我这里简单粗暴的分类主要是不想谈太多“宅”,“宅学”是一个大泥潭,一旦话题扯进去就很难出来,这个圈子本身素质就不高(谈论最多的不是学者教授而是评论家,真学者教授大多看不起这个圈子)、能取得共识的理论极少(你一套我一套、你红脸我黑脸,极其主观),说难听点,没啥研究的意义。
与被滥用的“萌”
萌越来越被滥用,比如卖萌,新闻一搜就能出来一堆:
而微博上的官博卖萌、名人卖萌,就是通过不同手段,比如自黑、借动漫图、借小动物图、装傻、示弱等等,效果都是自己身份放低,拉进于群众距离,得到宣传效果。这里的萌以不止可爱这个意思了,也属于滥用。
广义的萌就是可爱,对于小动物、饰品等等非人的事物也可以用,也是非动漫爱好者对萌的认识。可以说是可爱的另外一种表达方法,但绝不是我要探讨的对动画美少女的那种感情,比如被小猫“萌”到了,可爱和萌是两回事。(对于可爱进行必要的二次讨论,见第三章)
宅女中萌的出现率低很多,也不了解,暂不讨论。
总而言之,我接下来要论述的萌只是男性对动画等中的二次元美少女产生的一种特殊感情。第一章 萌到底是什么? 百度谷歌“萌”都能出来一大堆的东西,大多数都是“对某些人物或其身上的要素深深爱慕的状态”。试着最早给萌定义的是精神科医生齐藤环,她认为萌是一种性错乱现象,宅对二次元的人物产生性欲。伪宅东浩纪认为是对含有特定元素的人物发生感情移入产生动物性的性兴奋的现象。鹤卷和哉认为萌是对于特点角色不完全要素的补充行为。作家堀田纯司认为萌是从虚拟角色中感到现实中不存在的魅力。死宅本田透认为就是 “脑内恋爱”。冈田斗司夫的形容本田透般的解释更扯,我懒得列了。(上面的人不认识不要紧,因为我也不认识)这些模糊片面甚至莫名其妙的结论肯定无法让各位接受。
于是Niconico百科给出了一个开放性的解释:“在幸运星第二卷中,小司问此方“萌”是什么?此方:知道萌的人不一定是宅,但是不知道萌又会反击的绝对是一般人。这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不要思考,用心去感受”。
前一段日子,偶然看见了这个帖子:萌豚宅男的诞生是否就是如此有迹可循呢? 激发了我的灵感:很可能萌宅不止对二次元美少女产生“萌”的感觉,对可爱的动物也有,甚至对所有可爱的东西都有类似感情。于是做了一个调查,调查是在百度galgame贴吧,之所以在这个吧进行调查是因为美少女游戏的玩家大多是有萌意识的人,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中的“萌”是广义中的萌,就是可爱。结果是85%萌宅对动物也有类似二次元美少女萌的感情,有一半的人喜欢动物,在100%男性的圈子里这个数字绝对不常见。二次元美少女和动物的共同点就是可爱了。之间最明显的差别就是“性”的元素。
可爱与性构成了基本的萌,换个角度说女性身上的可爱即是萌,脱离了女性的萌只是可爱了,萌的基本组成部分就是“可爱”和“性”,而只有二次元才能做到“可爱”和“性”最完美的结合(在现实中这两点往往是矛盾的)。而萌点只是加分要素,离开了可爱和性这个“1”,后面再多的萌点“0”都失去了意义。
但是实际上,两者的配比是十分有学问的,这只是初步的结果,下面就是对这个结果进行证明和扩充了。
第二章 性 谈到性,首先想到的就是“卖肉”,其实在acg中运用的性的吸引力可远不止“卖肉”。 大量证据表明,男性评判女性吸引力的标准是依据那些能体现女性生育能力的线索,这也是进化而来的(进化心理学认为不仅身体器官是进化的结果,神经回路、心理机制、本能都是进化的结果)。主要特点有:年轻健康、光洁皮肤、没有伤疤和感染、大胸部、大骨盆、较低的腰臀比率等。这些特点本身就特别养眼的,并能引发男人的性冲动。 性的在动漫产品中的发展 这个已经被研究得比较透彻,类似的关键词都会搜出来很多有料的文章,大家可以自己找着看,比如:【绅士研】论日漫中「大胸部、露内裤」女生形象的形成 178动漫频道日本十八禁少女动画史 萌宅的性需求 二次元情结(二次元コンプレックス,nijigen complex):对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的二次元人物产生优于现实异性的性的感情,并与之陷入恋爱状态。某些中二青年嘴里喊着:我对三次元的女性没有兴趣,其实真是这样吗?
萌宅领军人物本田透在《电波男》中提出了一个词:恋爱资本主义:人人都是天生的颜控,所以少数的帅哥掌握了大部分的女性资源。丑男一生不受女性欢迎,即使有钱了吸引过来的女性也不是真的爱了。而且我们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剧这种现象,到处可以从网络上见到美女帅哥图,这些潜移默化得提高了男男女女们的择偶条件,形成了马太效应,受欢迎的人越来越受欢迎,丑男更加没人要。
于是本田透给恋爱资本主义的工人阶级指了条“明路”:与二次元人物恋爱。二次元的人物是完美的恋爱对象,在这个圈子里可以实现真正的共产主义。
很明显,萌宅不是对三次元女性没有兴趣,而是不得已被逼上梁山,声优、偶像见面会握手会什么的还是屁颠屁颠地会过去,2005年的《电车男》里的宅就是这种状况,并不是不想要女朋友,而是自身条件太差,而且内向,不擅长与女性交流。
《电车男》讲述的是一个宅在偶然一个机会遇到一个美女,通过2ch上发帖求助,得到网友们的指导和协助,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最后男主角脱宅。把宅的可怜可恨之处展示了出来。《电车男》火了之后大多数人以为对宅的影响是正面的,之前很多人对宅的理解是恶心变态萝莉控这类的偏见,《电车男》让大家知道了宅还是性本善的,本田透提出反对:《电车男》把“宅”这种兴趣和恋爱对立起来,恋爱=脱宅,这是一种强盗逻辑;社会甚至出现专门玩弄宅男的女人,并把这种经历写成小说卖钱;他认为宅的恋爱就应该像leaf社的游戏《comic party》一样,一边发展宅兴趣一边恋爱。本田透的观点局限性很大,因为他本身就没谈过恋爱(45级魔法师),下面会讲到,实际上结婚往往伴随着脱宅。
二次元如何满足性需求 最典型的就是玩galgame了,94年的《心跳回忆》之后gal业界发展了20年虽然不能说一直上坡路,但是仍欣欣向荣着。gal能满足从相似到结合的全过程,创造出一种理想中的恋爱。
中国现实情况是玩gal的很少,大多数萌宅是看动画的,只是看动画能否满足性需求吗?答案是肯定的。性心理学家霭理士认为性幻想是自动恋的一个重要部分,手淫也是自动恋的一个部分,性幻想经常是手淫的前戏,本质上都能满足性需求。而男性的性幻想中,女主角往往穿着暴露、无需承诺,而且往往人数不止一个。后宫系的作品往往是直接或间接满足这样性幻想。性需求满足了,追求异性的动力就减少了,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男性会不由自主不带感情得去关注女性的身体部位和性感带。他们的性幻想往往是视觉系的。据调查,约有81%的男性在性幻想中注重视觉体验,而不是情绪体验(有没有男主不重要),性快感还得往后排(有没有草也不重要),而只有43%的女性是这样的,女性更注重情绪体验(比如幻想自己遇到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与之陷入爱河),在心理学研究中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差距。所以别喊“有草给10分,没草给0分”了,没草照样活得好好的。男人真的是很容易满足。
而且霭理士提出在结婚后自动的性幻想大多会突然消失,所以想脱宅就去找女朋友,什么脱宅神作本身就不靠谱。在gainax一个关于宅生态的影片《御宅族的录像带》里的调查显示:御宅族结婚时处男处女率接近100%。(请允悲)
手淫本身没有多大危害,可是对着二次元人物手淫,尤其是智力是那些智力水平较高的(智力水平低的一般没啥危害),即使不发生严重的体格上的损伤,在心理方面总不免微微激励几分变态发展。女性对后宫卖肉的排斥 女性看到卖萌卖肉为男性服务的动画(其实各自AV也是),会产生自己被贬低,甚至受到了伤害的感觉,产生厌恶感。女性比男性注重情绪体验,更注重感觉。所以要推就推男权成分少的、注重情绪体验的片子。向妹子推荐gal、后宫动画,失败率接近100%。第三章 可爱
我这里的可爱就是日语中的kawaii,没有使用范围的限制,就是广义的萌,不含有“性”的元素。中文中的“可爱”比日语“kawaii”多一个“值得敬爱”的意思比如“解放军是可爱的人”,其它基本一样,不会产生歧义。 可爱之源 可爱这中感情最初是对婴儿、幼童、小动物产生的。在维基百科上有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洛伦兹的理论:幼童的可爱(cuteness)特质能够引发成人的养育之心,确保幼童能够受到妥善的照顾。这是一种演化上的适应,确保了人类的延续。他也指出,人类与较可爱的动物互动较频繁,这些可爱的动物有着大眼、大头、短鼻、小下颚等特征。洛伦兹是动物行为学家,但这是典型进化心理学的理论(进化心理学认为不仅身体器官是进化的结果,神经回路、心理机制、本能都是进化的结果)。但是《进化心理学》中并没有收录洛伦兹的理论,而洛伦兹的这个理论也沉睡了40多年,最近几年因为可爱、萌这样的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所以被挖出来,但是仍然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和发展。那么进化心理学是怎么解释“母爱”“父爱”这样对幼童的爱的呢?这就是内含适应性理论,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会对自己的亲人产生无私不利己的行为促使其生殖成功,越亲、基因的相似程度越高这种行为越多,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有50%相同,祖父母与子女就只有25%了,叔侄辈这个数值更小。有这种行为基因的人有更大的存活机会。(生活中的例子就是喜欢以兄弟姐妹的方式称呼对方,以此拉进关系)就个人而言,这个理论不靠谱,起码是不能完全解释现存问题,感觉吹弹可破但又难以证伪。但是能解释大片本来难以解释的“利他行为”,这个理论又被重视。另外提一点:对于母爱和父爱,科学界在20年前还是一片空白,现在只能通过内含适应性理论来解释。“可爱”与“性”的对比 回到“可爱”的问题上,“可爱”这种感情它存在的理由,就是让婴幼儿得到照顾,这是进化的结果。如果“性”是引发生殖欲望,“可爱”就是抚养欲望。前者掌管能繁殖出后代,后者掌管后代出生后如何照顾,并长得健康和聪明。 “性”引发的感觉通俗得说就是“想干”,趋于体液交换(包括嘴对嘴的亲吻);“可爱”引发的感觉通俗的说就是“想抱”,不只是“保护”,而是趋于“保护”“靠近”“控制”“得到积极反应”之间,渴望可爱之物保持与自己较近的距离(近距离更利于保护和控制),并对自己的行动做出积极的反应。姑且叫做“摄幼欲”(我想来想去觉得“摄”这个字最贴切,包含靠近、干摄、摄取、控制等意思)。在上一个版本中我提到了“可爱”的“向往欲”,很可惜我最后推得出的结论是——对可爱的向往欲是可能一种心理变态。 对于“可爱”和“性”有无数的共同点,我举几例。 1,通过视觉对人的作用是先天而来的、直接的、冲击性的,享受无需经过大脑处理。 2,极难出现审美疲劳、产生抵抗力。 3,都会积累。恋人越相处越觉得对方顺眼,很多父母觉得自己孩子最可爱。 4,都会派生出“爱”的感情。 5,实际上都比较表浅的,经不起推敲。 ....... 那么为什么“可爱”远不如比“性”受重视呢? 1,东方人比西方人对可爱更加敏感,但是心理学发展基本都是西方领导。 2,该死的弗洛伊德把“性”捧得太高,而弗洛伊德的名声又太大。现在弗洛伊德唯一的用处就是刷时髦,用在影视作品创作中时髦值杠杠的,心理学家则通过黑弗洛伊德来刷时髦。 3,“可爱”的顺位在“性”之后。就像只有“温饱”了,才会思“淫欲”;当“温饱”满足了,“淫欲”也享受了,再过10个月生出孩子之后才会有养育之心。 当然也可能是所有的本能本来就没有先后之分。 把可爱这个权加上就能解释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子女对父母的爱不成比例等问题。母爱、父爱都是从可爱之情中延续下来的,所以他们对子女的爱表现为“摄幼欲”。 一切不利于生殖的性欲伴随着性变态,比方说恋足癖:对脚这个非性器官产生性欲,但是足交不会产生后代;同性恋,男对男产生性欲,但是肛交不会产生后代。变态和不变态的界限就是最终的会不会发生有效的、能产生后代的性交合。比如说你看到女性胸部,你的小伙伴硬了,如果你想草,说明你不是性变态,但是你更想乳交,那么你就是性变态了。 所以同样道理用在可爱上,如果表现可爱不是为了得到抚育就是变态,“卖萌”最终目的就是得到“抚育”,那些想傍上高富帅的妹子“卖萌”目的可能算得上正常,但是无目的的想表现可爱和“性”领域的异装癖无异。 可爱之形这里讨论可爱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
婴儿、幼童、小动物的确能激发人的怜爱之心,因为他们无防备、骨子里散发出弱者的气质,至于什么是弱者的气质:我为党国立过功!我为委座流过血!你们不能这样!我要...,这就是弱者的气质,笼子里的动物往往比野外的更可爱,流浪猫比家猫更能激发人的养育之心。当熊猫露出凶相,做出攻击姿势的时候,也不可能有人觉得可爱。大眼、大头、短鼻、小下颚等特征只是外表的一种依据,不足以完全解释可爱的形状。
所以说外表的可爱难以留住,再可爱的动物都会有拉屎、伤人、发出噪音,这时就不可爱了,为了把这种表象留下来,有人制作的玩偶、绒毛玩具,但是这些东西没有生命,不会动也不会说话,更不会对人的动作做出反应;华特·迪斯尼想出了一种新的办法:二维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于是米老鼠诞生了,当有生命会说话的米老鼠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大众都惊艳了,反响空前。
手塚治虫一把把迪士尼那套学了过来用在了日本动画和漫画上,创作了无数可爱的形象,之后可爱的形象经无数动画人、画师之手不断多样化,但是日本动漫和可爱始终没分过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皮克斯、梦工厂等等美国推出了3D动画,实现了三维化,但是展示可爱的本质没有变。
还有东方人比西方人更偏爱的“小”。韩国文学家李御宁出过一本《日本人的缩小意识》,认为日本人与其他国家相比更钟情小的东西,不得不承认因为地理(“弹丸之地”)、文化历史(崇尚“下克上”)等原因,日本的确比周围其他国家更偏爱“小”,其实整个东南亚都偏爱“小”,盆景、微雕、庭院这些典型的微缩艺术品都是起源之中国,且在东方远比西方盛行;且小往往伴随着弱,自我保护能力低。小也是可爱的一大特点。
电影史学家四方田犬彦(他定义可爱是指一种给人以小巧的、令人依恋的、亲密无害的, 从而使人解除防备与紧张感的感觉。说得很对,但是还是泛,不够具体。)曾为“可爱”在明治学院大学和秋田大学中随机抽取245名做问卷调查,这个调查涉及很多问题,其中有一项是要求被测者写出可爱的反义词。结果有四大类:第一类:“不可爱”。第二类:“丑陋”“恶心”等贬义词汇。第三类:“过时”“无聊”“土”等消极词汇。第四类:“魅力”“酷”“成熟”等褒义词汇。
把第四类的词全部列出来:最多的是“美丽”、“漂亮”,然后是与男性有关的“帅”“男子气”,以成熟度为标准的“成人化”“大人”“成熟”“酷”,侧重于知性层面的“聪明”“知性”“天衣无缝”“尖锐”“智慧”“敏锐”。我们把上面所有词的反义词的属性加上已论述的弱者气质、小(身高低于女性平均),看看出来的是怎么样的形象:浑身破绽、孩子气、不成熟、需要保护、头脑不灵活、成绩不佳、纯洁、身高平均水平以下的弱者少女。这就是科学方法推理出来的最客观、最不容置疑的可爱形象。这种形象在京都动画公司的动画中十分常见:神尾观铃、月宫亚由、古河渚、日高梦见、柊司、朝比奈实玖瑠、平泽唯、中野梓(略过于成熟)、小鸟游六花、千反田爱瑠、栗山未来(略不算弱者)等等。事实也证明他们的确卖得一手好萌。境界的彼方第六集,秋人和博臣都发觉被关起来的美月更可爱,这可以用上面的理论来解释,同时喜欢可爱的东西也是可爱的要素,于是京都给栗山未来加了一个喜欢盆景(小的代表)的属性,这是一个有根据的尝试,京都动画对可爱的造诣可见一斑,很可能在我的想象之上。 其实我们发现低龄幼童尤其小女孩具有上面所说的所有特点,而且这个具有不是人为艺术创作加上去的,而是因为低龄身体和大脑没有完全发育肯定是天然具有的。 结果仍然证明可爱是基于养育之心的。 而以上特点再相反一下,是好母亲好妻子的形象:成熟稳重、聪明端庄、有保护子女的能力的性感女性。 可爱和性很大程度上是相对、无法取得共同点的。 女性对“可爱”比男性更敏感
四方田犬彦的调查中还有一项就是让被测者写出自己觉得可爱的东西。女生们明显比男生写了更多的东西甚至还有的配上了插画。女生写的有“自己养的刚出生半年的小狗”“小时候的照片”“玩偶机中抓到的玩偶”“家里床边放着的一直张着嘴、无精打采的娃娃,它的眼睛很可爱。”“迪斯尼产品,哆啦A梦产品”“交换来的宝贝”“最近买的带有很多蕾丝的吊带衫”“粉丝的包和笔记本,搭配起来很可爱”“我的妹妹,她比我小六岁,真的很可爱。”等等,范围异常广生活用品、文具、亲近的人、宠物都有。而男生回答就简单很多:“狗”“动漫人物”“动物”“玩偶”“女朋友的声音”等等,没有人配图,甚至有空着不回答的。这里可以看出,女生对可爱事物普遍比男生更敏感。女性在抚育后代的投入比男性多得多,所以审可爱力比男性高也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同样也解释了gal和轻小说的画师中,为什么女性画师数量和创作质量不低于男性,而且是在这种基本都在服务男性的行业中;伴随的现象就是大多数女性画师的画可爱多于可用,可爱的元素多于性的元素。
但是在现在,对可爱敏感的男性越来越多:他们喜欢动物、玩BJD。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计划生育(日本是少子化)家庭中多独生子,性别图示理论影响减弱(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做性别意识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参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男孩具有了女孩的部分特点,女孩具有了男性的部分特点,男子汉、淑女的观念越来越淡薄,娘炮、女汉子这种词汇的流行。于是男性对可爱也越来越灵敏。而日本比中国先一步进入少子化时代,萌文化的发展也快一步。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街坊邻居的影响不断减小,“童年小伙伴”恐怕也一去不复返,家长对于独生子女的偏爱导致缺少管制,媒体网络在孩子发展的过程中占了主导,两性化会越来越严重,男孩与女孩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小。这种两性化的现象也不是有害无益的,男性有女性的优点,女性也有男性的优点,也是人格向完美发展的一个过程。以上是我的观点,另外一种观点由于进入了后儿童时代:“二十一岁的年龄,十二岁的心”,具体大家可以百度,原因也是是因为独生子女,这个一巴掌拍死了所有年轻一代,还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总之“可爱”这种心理机制源自对幼儿的养育之情,有这种心理机制的人有更高的繁殖成功率,目的是使幼儿得到抚育和教育,表现为摄幼欲。动物的可爱是为了得到人的照顾而演化出来的。第四章 萌
萌是可爱加上性,简单来说就是混同这生殖欲望和抚育欲望,所以有人说“xxx我亲女儿”,也有人说“xxx我的嫁”。
大部分萌点先基于“想干”还是“想抱”还是“好看”初步分类,再基于“可爱”和“性”,加一点进化心理学,都能轻松解释,大家可以自己试试。 至于有些人说不同的人喜欢的萌点不同,这个很正常,性取向不正常的都一堆。可爱这个形象我只能说是从养育之情中演化出来的,具体形象绝不是上一章论述的那么简单,性也一样,源自交配繁殖欲望,但是你喜欢怎么样的女人就是你的事了。 根据“可爱”和“性”的比重把萌分类(以下默认载体是动画,漫画、游戏、小说不议) 以“可爱”为纵轴,“性”为横轴,分成四个区域。图既可以对应动画体裁,也可以对应特定人物。
1区为“不触发区”,可爱和性的成分某一个不够或者两者不够,观众不会产生萌的感情。 2区为“萝莉区”“轻百合区”,性的成分很少甚至可以没有,卖可爱为主,不会对此产生性欲,如《光之美少女》《摇曳百合》《黄金拼图》,多产亲女儿。 4区为“御姐区”“肉片区”,人物穿着暴露,卖肉为主,充满性暗示,如《零度战姬》《圣痕炼金师》《女王之刃》。 3区就是可爱和性的成分都达到了比较高的程度。
当然上图中的区域只是一个大概范围,每个人都标准都不一样,深度萌宅往往1区很小,非萌宅往往1区很大。至于这个区域怎么具体确定要看本人对“可爱”和“性”的敏感程度。
我认为每个普通人都有对可爱敏感的阈值,非萌宅这个阈值高一点,我曾经骗宿舍里的人(都不是宅)一起来看奸笑Q娃(《smile光之美少女》),虽然和预料的一样他们特别喜欢挑其中的逻辑错误,但是看完之后大多都承认被黄濑小天使(黄濑弥生,上述提到的教科书级别可爱形象)萌到了。其中一个同学特别喜欢动物,但是他不看萌系动画,可见是对可爱的理解有差异而且满足可爱需求的方式不一样。 不得不承认在“萌”中,可爱的元素多一点,因为没有性元素也能产生萌的感情,萌战中“御姐”经常战不过“萝莉”,但是必须得承认“萌”是无法脱除“性”的。 上面说到“性”和“可爱”往往是对立的,但是单纯以元素堆积还是可以的,比如说巨乳小学生,如果现实中存在的话对其感情是极其复杂的,“想干”还是“想养”,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停留在所有萌宅的心底。基本所有的深夜动画片的都在混同着“可爱”和“性”,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择偶观。在普通人眼里对着“可爱”(理应产生抚育之情)的人产生“性欲”就是一种恶心变态。对于人的分析留到最后一章。 王道——可爱
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做卖可爱动画、毫无性成分的往往是大公司,美国所有动画电影公司(福克斯、迪斯尼、梦工厂等)、日本吉卜力、东映等,特别提一个:京都动画。京都是所有深夜动画公司中,在可爱这条道上走得最坚实、最远的一个,京都的作品中性的成分很少,没有明显的后宫,更没有露骨的倒贴,但展现女孩子可爱的一面的水平却是业界顶尖。 可爱就是动画的王道。这个道理估计我们的父母比我们更清楚,他们心目中动画片=可爱,而可爱需求只有儿童才有,所以小孩子才看动画片。(但是我的观点是可爱需求从小到老都有,只是小孩子对自己的欲望最忠实,大人往往通过孩子和宠物来满足可爱需求) 如果说动画业是一个大树,可爱就是树根树干,伴随大树一生生长,机战、sf、押井守、汤浅政明、大友克洋等等都是侧枝,萝卜片(高达为首的机战sf)就是一个稍微大一点的侧枝,侧枝上能开出好花,但本身养不活大树,而且前景不乐观。 上个世纪,日本sf动画热是基于电影拍摄技术低下,爆炸、飞行这样的场景反而不如动画的作画震撼(所以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动画宅也是特摄宅),但是随着技术发展,3dimax的出现,动画的优势慢慢消失,作画宅的数量和讨论范围都越来越少了,《环太平洋》这样电影会慢慢侵蚀萝卜片的市场,不过幸运的是,现在的技术还没法表现出巨大机器人的曲线飞行、弹射、光泽、打击感,但是如果那一天达到了,萝卜片的末日也不远了。《超人:钢铁之躯》也显示出特效动作片的新的可能性。 霸道——性
与卖可爱相反做卖肉的、做18X这样的上图4区动画往往是小公司。 性的特点就是使用方法简单、作用的范围广,一招下来只要性取向正常没人不吃,而且出于人的本性,难以产生抵抗力。正所谓霸道。像comic market这样18X特多,一方面是跟风、另一方面是创作者本身无招可用,毕竟开了那么多年了,好招都被人用了,还是画18X简单又保险卖得出去。但是这招是有反伤的,女性向的失去男性市场,男性向失去女性市场(也意味着失去情侣夫妇市场),儿童老年人市场全部丧失(也意味着失去家庭市场),注定小众。 而日本深夜动画是夹在性和可爱中间的产物,这是它最正确的定位(但是不得不承认对人的影响上是不健康的),无论如何这个可爱这个根基绝对不能丢,“萌”这个被sf动画的原教旨派不齿的词,很可能是深夜动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天道——???
那么有没有王道、霸道之上的天道吗?所有的大卖之作是不是有迹可循呢?我觉得有,不过要从现在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开始说起。 去饭馆吃东西我们不会敞开吃,因为吃多了,自己花的钱也多,自己也会有吃撑了的时候。但是文化产品就不一样了,我们永不满足而且经济上的花费极小,电视剧看完第一集看第二集,看了第二集看第三集,只要本身质量有保证,我们可以一口气看完为止,对于这种感官刺激我们永远不会满足,只要饿不死我们可以无止境得宅在家里上网免费地看喜欢的电影、玩喜欢的游戏,有需就有供,大量这类的文化产品源源不断地产生,这就是当代文化精神消费的环境。(也是“宅”产生的根本原因,日本可能是世界上精神文化消费主义最盛行的国家)为了更易懂、我附一张图,比较大,自己点。 而媒体在当代的作品,就是把现代生产性社会堕落到后现代模拟社会,前者集中于物品的生产(商品和产品),后者以激进的类制作和符号的激增为特征。现在的电影、动画、游戏等作品已经称不上完全的艺术,而是介于艺术和日常生活的中间的一种纵欲快感,我们渐渐失去了用艺术的眼光审视作品的能力(因为大多数作品本身也不值得用艺术来分析,只是符号的堆积和类制作),对影视作品判断基于对符号的感知:壮观的特效、帅哥美女、正派反派、漂亮的打斗等,当然“萌”也是其中一员。其实不光是“萌”角色可以用萌点堆出来,电影中的英雄、智者、反派、美人都可以用元素堆出来,剧情特效打斗也是一样。(东浩纪用这个理论解释“萌”,不过我认为他只用鲍德里亚的理论生搬硬套。)大量这样的刺激,也必然造成我们感知上和思想上的麻木迟钝。比如说这张图,这种就是把可爱极度符号化的产品。 对于符号化的萌点,我们也可能产生萌的感情。 这样的作品绝对不会大卖,大卖的作品的共同特点就是脱离了符号的堆积和类制作,做出了以往没有的突破;同样,一部片中人气最高的角色往往不是集萌元素与一身的角色,而是拥有以往没有过的元素的角色。突破就是天道(姑且称解构主义)。但是并不是有突破就必然大卖,突破是伴有巨大风险,因为突破而暴死的例子比因突破成功的例子多得多,所以许多投资商选择了保守。 这里的突破,用“推陈出新”来解释比较恰当,“推陈”并不是完全舍弃旧的,而是汲取老东西的精华在此基础上“出新”。“出新”不止只是剧情上的创新,宣传、播放方式、销售方式、受众的转变等等都是“出新”的一部分。 如何作出有根据的突破来获得成功是所有动画公司以及所有游戏、漫画、小说创作者共同的课题,但是有根据的突破还算得上突破吗?而且可能被这些根据束缚,反而不能突破。 《EVA》《魔法少女小圆》《进击的巨人》《轻音》等等在播出之后人人都可以事后诸葛亮地编出一堆理由来说明为什么火了,但是开播之前谁知道会火呢? 萌和突破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萌可以只是一种保证收视的装饰。最终章 萌的精神分析
综上,萌宅(萌豚)的定义可得:对于可爱比普通动画爱好者更敏感,同时性取向正常,可以通过萌系动画满足“可爱”需求或“性”需求,对二次元美少女投入感情大的男性。 可以把萌宅进一步细分:偏性形、偏可爱形(大友)、中间形。 偏性形的更加喜欢看轻小说、玩gal,纸巾消耗量比较大,更容易往变态发展,多出京黑。 偏性形的宅很可能随着结婚,对异性幻想和性幻想的双重破灭而脱宅。偏可爱形的就没这回事了,他们可能结婚之后都可能继续偷偷摸摸看动画,但是他们的这种行为是心智健全的。在第三章中讨论过,对可爱敏感的人越来越多,也是物质生活丰富之后的必然趋势,所以以后爱看可爱动画的人会越来越多,美国动画电影的定位就十分准确,可爱、老少皆宜。 国内萌宅低龄化 天天骂B站上都是小学生,虽说真小学生很少,但是萌宅低龄化是一个社会现象了,95后满地都是,偶尔还能看见00后,B站新番榜上除了巨人和篮球基本都是萌片。 虽然日本萌宅多,但是主要组成部分是成年人,因为动画大多数安排在深夜。但是中国情况不一样了,虽然家庭里,电视上接触不到日本动画,但是一旦接触网络,铺天盖地的动漫资源就过来了,正值青春期的少年们来说日本动画太对他们的口味了,理由真的是罄竹难书,在知网上搜索青少年动漫亚文化(即宅文化的学术叫法)的资料,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的相关论文多得数不清,主要是青少年对主流文化的叛逆、对动漫中理想世界的憧憬、生活学习的压力等等,虽然说这些原因直击的海贼王、火影这样的民工,但是接触沉迷深夜动画的比例也大大增加了。 而日本把这种动画安排在深夜播放是有它的道理的。10-16岁这个阶段是第二性征出现的时候,也是对异性产生“性”趣的时候,这时候看混同“可爱”和“性”的后宫卖萌卖肉动画年龄越小智力越高后果越严重,对异性有错误认识,形成错误的泡妞观,扭曲择偶观等等等等。 看动画其实还好,大多数三观还是正的。青少年玩18X的galgame更加严重,一些gal三观就是不正的,里面很多场景是与现实有差距的,尤其是未体验过现实中恋爱、年纪小、智力高的,贻害终生,形成高傲、眼高手低、各种似是而非的生活态度。 子虚乌有的恋童癖 漫区有黑大友是恋童癖的,有公认的恋童癖,还有自己认为自己是恋童癖的,其实大多都是误解,我这里一锅端了。 这种误解的病灶就是二次元人物多把“可爱”和“性”混同在一起。比如说想干巨乳小学生不是恋童癖,因为巨乳说明有生殖能力了,干了还是能生孩子的,只是对小学生的人生发展不利,这属于道德上的问题;但是连第二性征完全没出现的小学生都想干,就是恋童癖了。另外所有galgame中固定的套路影响了大家的思维,其实对于gal中对于萝莉角色(行业潜规则是第二性征已出现,只是不明显,具有生殖能力,但是对于玩家来说这是薛定谔的第二性征,不干之前是不会明白的),很多人满足摄幼欲就足够了,但是最后攻略完还是干了。这样情况多了之后,玩家尤其低龄玩家会产生只要是女人都能干的想法,“可爱”和“性”的感情越发混乱,虽然gal把玩家往恋童癖的路上引,但是一般来说不足以引起恋童癖。 恋童癖患者极少是女性,病症就是对未成年人产生的性欲优于成年人,甚至对成年人完全不产生性欲,异性恋童癖趋向于7-10岁,同性恋童癖趋向12-14岁。病因主要有三种解释,一是婚后性生活遇挫,希望在弱小的未成年人身上获得性满足,是性替代的行为;二是小时候经历过相关什么刺激,结果使性心理发展受阻;三是反社会情绪,就是喜欢干反社会伦理的事。大多数人并不满足以上的条件,所以也称不上恋童癖。 另外看光之美少女的大友是不是产生性欲呢?我干脆就做了一个调查:希望光之美少女成为女儿还是妻子? 结果一目了然,大多数人产生的都是养育之情(贴吧调查没有投票后才能显示结果的功能,后投票的肯定受前面投票的影响,所以结果不一定准确,我认为本来1项和2项的差距应该更大),让我没想到的是投票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女性和未成年人,所以最后5项的数字也不小。 选3项的人也是经过思考的,有些角色比如菱川六花(cure diamond)光从性格上来说,就是做妻子老婆的典范。性格成熟稳重的角色每年都有。而黄濑(peace)和来海(marine)是典型的可爱、亲女儿形象。 不少Q娃同人本硬是添上了性元素,比如把胸部画大,其实臀部变大变圆也是第二性征之一,不论穿内裤还是安全裤只要展示的还是臀部,卖的还是是性元素,和把胸部画大没本质区别。 其实从中还能推得一个隐藏的社会问题:可爱系的动画是不是会促进“少子化”,正如阿宅通过二次元产品满足性需求不去找女朋友一样,可爱系的动画满足了夫妻的可爱需求,那么他们会不会就因此不生孩子了呢?为什么阿宅老是被マスコミ(日本大众媒体)黑? 日本媒体乐此不疲的黑着阿宅,甚至还有“御宅都是犯罪者预备军”的说法,只要有御宅族犯罪媒体就特别兴奋,比如这个图大请点击,“霹雳Q娃”都tm比标题还大了,这是什么心态?理论上阿宅的犯罪率绝对低,因为他们还要看下周的新番。 包括ACGN相关的所有二次元文化用一个专业名词叫做动漫亚文化,在中国得叫青少年动漫亚文化,因为看动漫的人还没长大,过个几十年这个帽子估计就可以脱掉了。亚文化就是有些方面与主流文化价值观不同的群体文化。典型的有朋克文化、嬉皮士文化。 随着网络的发展,一个论坛、一个贴吧、一个QQ群都可以称为一个亚文化群体,只是价值观差异多少问题。 “亚文化”是和“主流文化”相对的概念, 而且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也是与时变化的。也就是说,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或特定的历史时期,某些亚文化也会转化成主流文化。原来主流文化或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也会被边缘化。一般来说,“主流文化”具有保守性, 也就是说它倾向于维护既存的社会秩序与权力结构;而亚文化则相反,它对于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批判甚至是颠覆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亚文化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某一主导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主导性文化中原有的一些成分也将由发展起来的亚文化所取代。流行音乐取代古典音乐就是一个典型,我们生活中充满了这样的例子。 但是在亚文化被大部分人认可之前,肯定会被主流文化黑,大众媒体播放这类与主流文化相左的人犯罪、不得好下场时,大部分主流观众都是喜闻乐见、拍手叫好的。就像我们喜欢看杀马特、非主流被黑一样。 但是亚文化必将成为未来文化发展的动因,亚文化是年轻人气力的体现,也是时代进步的动力,因为年长而不失气力的人更该尊敬。看见秃顶大叔穿着萌系T恤手里提满cm的战利品的背影时,要怀以敬意,还不是他们动漫亚文化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给一波带走了。 虽然动漫亚文化主体还是消费主义,甚至问题不少,转正有难度而且需要时间,甚至可能永远转不了正。但是我认为唯一的出路还是发展“可爱”文化,另外“可爱”这个心理机制的科学普及,改正人们的偏见,希望大友们堂堂正正在客厅里看Q娃的日子能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