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伦理道德范文

  家庭伦理道德篇1

  论文摘要:家庭是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是社会的细胞,所以家庭的和谐稳定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维系家庭关系和谐与稳定有两种力量,即法律的力量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力量。当代青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青年人对家庭伦理道德的理解与运用关系着家庭、乃至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关于当代青年对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传承也具有了现实意义。

  一、优秀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阐释

  (一)父慈子孝在传统的家庭伦理中,亲子伦理是最基本的伦理关系,甚至被视为比夫妻、兄弟关系更为重要的家庭关系。“父子兄弟夫妇,人伦之大。一家之中,惟此三亲而已父子尤其本也。”(张履祥《训子语))传统家庭伦理强调的父慈子孝.既注重子女对长辈行“孝”。也强调长辈对子女的抚养、关心和爱护。“慈”德的内涵很丰富,主要包括养子、爱子、教子等方面。“孝”的内涵主要有孝养、孝敬、孝顺等。孔子说:“为人父。止于慈。(《札记·大学>)一父慈就是父对子物质上的供养、满足,精神上关爱,呵护,对子女承担起抚养教育的责任。父母对子女施以“慈道”,子女对父母则要尽以“孝道”。正因为“父慈”。所以“子孝”,子女要赡养父母。是理所应当的责任与义务。百善孝为先.父慈子孝是优秀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在儒家家庭伦理中。父慈子孝是对父子伦理的根本要求,它是家庭道德规范的最主要方面。只有在家庭道德中修以慈孝,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和谐家庭。兄友弟悌。兄友弟悌是传统家庭伦理的又一重要内容,它体现了兄弟问的手足深情。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主要是指兄弟间的团结友爱。兄弟团结友爱是家庭和睦、家道昌盛的重要标志。颜之推说:“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絮,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随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颜氏家训·兄弟))兄弟姐妹乃手足同胞。是家庭重要的亲缘关系。悌就是处理兄弟关系的行为规范,它的具体内容是指兄友弟恭。“友”是兄对弟的道德规范。它要求兄长要爱护、关系弟;“恭”是弟对兄的道德规范。它要求弟对兄敬从、恭顺、谦恭而有礼。在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中.相对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而言,兄弟关系具有更多的平等因素,其道德规范包含着更多的合理因素,应在现代家庭以及社会中加以发扬。

  (二)夫义妇顺。在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对于夫妻之间的道德关系是十分注重的。《礼记·婚义》中说:“婚礼者,将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矣。故君重之。”婚姻是家庭的基础,没有夫妇之间的婚姻便没有后代的延续,夫妻关系是各种家庭关系的基础。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夫妻关系中,丈夫处于主导地位,妻子处于服从的地位,是~种主从关系,在现代社会对这样的制度我们应该加以批判。当然在传统的夫妻伦理中也有许多值得歌颂的伦理准则,比如夫妻之间互相尊重,相敬如宾,同干共苦等。这些合理的因素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孑L子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札记·礼运》)传统家庭伦理十分强调夫妻合义而顺,男女婚配要考虑双方的性情和修养是否般配,追求“夫妇和顺,相敬如宾”,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注重夫妻双方的互敬互爱,以求家庭和谐。

  二、当代青年的家庭道德观的特点及伦理分析

  (一)当代青年家庭道德观的特点。婚姻和家庭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缔结了婚姻关系就意味着家庭的成立。然而作为婚姻主体对恋爱和婚姻的看法影响着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当代青年人的婚恋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择偶标准和恋爱方式多样化。在社会转型期前,青年择偶一般都把家庭出身、政治面貌、经济条件社会关系作为主要标准。明显表现出以家庭利益为转移的倾向。然而现在的青年男女双方在择偶标准上更注重个人条件。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强和婚姻自由理念的倡导。青年人的择偶标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注重个人条件,个人素质,把双方的感情放在首位。二是性观念较为开放。性是婚姻的自然基础,满足性需求是人们结成婚姻建立家庭的一个内在动因。传统社会对性的看法是性行为的实施目的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忽视其在婚姻中的地位。三是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市场经济带来了平等、自由观念,反映在婚姻家庭中,夫妻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愿望,更加注重个性的和谐.强调爱情是婚姻的重要构成部分。青年人的家庭经济观主要表现在夫妻双方在各自财产的支配权上,夫妻之间有平等的财产分配权、继承权,注重在经济地位上的平等。同时,在家庭消费方面,青年人主张夫妻双方有平等的财产支配权。青年人的生育观已经摒弃了传统的传宗接代观念,大多数青年人认为生育一个孩子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当然也有青年人为了自我的个人实现以及看到了婚姻家庭中的不和谐现象选择了不生育孩子。即“丁克家庭”。以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目的。总体上,当代青年人的家庭道德观有其进步的因素,摒弃了传统的一些旧思想。更加注重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爱情婚姻等合理的家庭道德观念。

  (二)当代青年家庭道德观伦理分析。根据当代青年家庭道德观的特点,可以看出家庭道德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等。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如由自由恋爱引起的婚外情,由性开放引起的婚前性行为等。这些弊端要求青年人要树立正确的家庭道德观。

  首先在婚恋观上要端正恋爱态度,提倡文明交往,新时期的恋爱道德要求人们在恋爱中志同道合,共同发展。真正高尚的爱情和婚姻不仅是异性的吸引,更重要的是情操和志趣以及心里的一致与和谐。同时要求青年人要文明交往.要遵守社会公德,不要对他人的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包括现代的恋爱不文明现象、婚外情、第三者等。

  其次是在家庭经济关系上,由于受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青年人将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准则运用到家庭中来,如婚前财产公证还有“啃老”方式等。这是对我国传统家庭道德的一个挑战,在新时期我们要公正和合理的处理家庭中的经济问题,严格遵守“孝”的原则来处理在奉养老人的经济问题,以正确处理家庭经济关系。·在正确处理家庭经济关系的同时要大力弘扬“孝”的传统文化。最后在生育观方面。青年人要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关注下一代的道德培养,减少社会问题少年的出现。

  三、新时期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

  首先。继承和发扬中西方的家庭美德。我们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大力倡导新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历来注重传统美德建设,重视家庭道德的培养,这些对新时期家庭道德规范体系的重构有很大的价值。同时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与社会文明进步相适应的人格平等、婚姻自主、平等相待的观念和原则都加以结合。同时。也要吸收西方的合理成分。自由、民主、平等和博爱反映在家庭道德上,就要求婚姻自主,主张爱情是婚姻的基础。

  家庭伦理道德篇2

  关键词:社会转型 家庭 伦理道德 建设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步入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攻坚阶段,而且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这一宏伟的历史进程给中国传统家庭及伦理道德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中国家庭伦理文化正在发生着喜中含忧的深刻变化。在从以亲子关系为轴心的大家庭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的核心家庭变迁过程中,适应于传统大家庭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逐步解体,过去的有序被一定程度上的暂时无序所替代。这就导致了伦理道德规范真空现象的出现,许多家庭出现了许多道德异化现象。中国家庭的稳定性已经变得十分脆弱,抚养孩子和赡养老人的观念也出现了偏差,家庭伦理道德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尽管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为了能使家庭成员树立起崭新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家庭伦理观念,从而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我们必须付出努力。

  一、社会转型期家庭伦理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些人婚姻伦理取向混乱

  首先对婚姻严肃性淡化,导致婚姻稳定性下降。在转型期,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觉醒,个人主义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势头,中国人的伦理精神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嬗变,在婚姻观念、家庭生活方式上出现了种种越轨和失范现象。一些人视婚姻为儿戏,草率结婚,轻率离婚。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现在还呈继续上升的态势。2004年国家民政部公布的《200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指出,2003年全国离婚133.1万对,比上年增加15.4万对,继续保持了十几年来不断增长的趋势。尽管许多人士认为高离婚率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我们也不能漠视婚姻不稳定性的急骤增长,不仅对家庭伦理道德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而且使越来越多的未成年子女因父母婚变而得不到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以致使将来社会不得不接受不负责任的父母甩下的包袱。

  第二,婚姻与资本(金钱、权力、美色)联姻。在婚姻关系中,金钱、权力、地位、美色等,均可以转化为一种资本,择偶标准往往变得更为世俗化与功利化:资本拥有量的大小。尤其有些人的婚姻观受到“拜金主义”影响,他们把金钱视作婚恋的唯一标准,把婚姻理解为可以等价交换的“商品”,对爱情的考虑多会从实惠出发,而把人品、感情放在次要位置,甚至为了荣华富贵不惜牺牲爱情,以婚姻为代价去实现其凭借个人能力无法解决的权力、经济等问题;有的把眮体当摇钱树,卖身换钱,金钱交换肉体,肉体交换金钱的现象见怪不怪,一些女青年甘愿当男人的“二奶”、“情妇”,以致个别暴发户家里妻妾满堂,近几年流行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嫁得好,不如有人包”的谑语就折射出这种丑陋现象。在目前的经济浪潮当中,由金钱纠纷引发的离异、凶杀现象日益突出,引发干部队伍的腐败,大量侵吞国家财产。广东省揭发的贪污犯养情妇的高达95%以上,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据一所大学的抽样调查显示,68%的女大学生将“经济能力”选为将来丈夫的首要要求。这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对人们的婚姻情感冲击在不断加深。

  第三,堂而皇之的未婚同居。过去的婚前同居和现在的“试婚”性质相同,都是指不履行任何法律手续的同居,双方象夫妻一样生活。这种起源于60年代欧美国家的现象,在我国随着贞操观念的砸碎,已成蔓延之趋势。人流数量日益增多,私生子问题突出,这不仅影响着家庭伦理,而且破坏了社会规范以及可能导致出现单亲家庭、单身子女的教育问题等。据1999年底至2000年初北京市两个城区的妇幼保健院对前往婚前检查的部分待婚青年所做的专题调查,发现男女青年对未婚同居表示可以理解的的高达76.3%。此外,来自广东省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有男朋友的外来女工群体中,70%的人与男友同居。这些现象表明当代年轻人对那种重义务轻爱情,重责任轻享受的超稳定性婚姻模式的反叛,更折射出他们对传统婚姻模式的漠然。

  第四,性道德滑坡。性道德是家庭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性道德的严谨与否,反映了一个人对爱情的忠贞程度,也反映了他对家庭的责任感。目前就整个社会而言,人们对性的态度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开放,社会舆论对当前出现的非婚性行为也表现出了较大的宽松状态。与此同时,性领域的各种道德失范现象,如“养小蜜”、“天亮之前说分手”的“一夜情”等也对人们形成一定的诱惑和冲击,使很多人陷入了错误的性活动、性道德的泥沼,致使消灭多年的性病不仅死灰复燃,而且像瘟疫一样肆虐蔓延。此外,对重婚纳妾、卖淫嫖娼等丑恶现象,人们的认识还不尽一致,使人感觉家庭生活中散发出一股浓重的复旧气味。据廖申白主持的“转型时期伦理道德的难点与对策”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对婚外情的态度:2.19%的人认为“令人羡慕”;7.71%的人认为“是个人私事,无可指责”;16.54%的人认为“可以理解”;37.61%的人认为“只能因人因事而论”;5.98%的人认为“说不清”;只有29.97%的人认为“应受谴责”。从70%的人对婚外情这种现象持不明确的否定态度来看,的确已有不少人已经丧失了性道德。无疑这将严重动摇婚姻的稳定基础。

  2、家庭暴力事件滋长

  家庭暴力包括有形的武力攻击和无形的精神强制力,其手段有殴打、捆绑、残害身体、凌辱人身、精神恐吓、限制人身自由和性虐待。它一般都是家庭成员中强者对弱者实施的,而家庭中的弱者便是老人、儿童和妇女,除了父母对儿童施暴,子女对父母施暴以外,其中丈夫对妻子施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近年来,由于复杂的社会经济和生活环境的困扰,或感情不和,或利益不均,以及婚外性行为的增多诸多原因,导致夫妻关系紧张,动辄以武力要挟,使对方无路可走,以至酿成流血事件,致残、丧命、奔走他乡正是暴力所酿后果。据统计,家庭暴力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十分突出,一直呈上升趋势。据2005年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情况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在2.7亿中国家庭中,30%存在家庭暴力,每年有10万个家庭因暴力而解体研究表明,在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受到的伤害是最为隐蔽而持久的,一些在家庭暴力中长大的孩子性格消极、孤僻、忧郁、残缺、缺乏爱心,走入社会后犯罪率高。

  3、一些家庭代际关系失衡

  尊老爱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然而,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许多家庭已由往昔的以孝为本转为以子女为中心,出现“敬老不足,爱幼有余”的倾向,俗话所说的“小看鲜,老看厌”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已从一种生理性反映变成了实在的行动,个别家庭甚至“爱幼不敬老”。在尊老爱幼中,爱幼似乎不成问题,因为在绝大多数父母的头脑里,想到的更多的是亲情,对子女的抚养教育是受感情的驱使,认为是应该的,对子女的管教保护认为是自己的权利,所以都能自觉履行。有些人对年幼的子女的关爱变成了无原则的溺爱,管教不足,放任迁就,结果使子女自私、冷漠、缺乏责任感,奢侈浪费,不能自立自强,并且孝道观念公德观念淡化,道德素养低下。有些父母放松或者不管子女的教育,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日益增多。他们在对待老人方面,却缺乏应有的照顾,漠不关心,甚至厌烦、嫌弃,视老人为“累赘”、“负担”,不愿承担赡养义务。尤其城市中的“倒孝”现象十分普遍,啃老、弃老、虐老(包括精神虐待等),搜刮老人的钱财,占据老人的住房,有的子女参加工作后,工资收入全部入私囊,继续吃、喝、用父母的,不仅如此,结婚时还要父母掏腰包。“儿子结婚,老子发昏”这是这几年很流行的一句话。更有甚者,一些子女甚至打骂,遗弃老人,给老人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一些老人走上法庭状告儿女的不孝正说明此问题的严重性——中华民族崇尚多年的孝道观念在逐渐淡化。还有的家庭虽没发生这种问题,但在长、晚辈之间缺乏感情交流,精神赡养的质量偏低。子女对老人精神赡养的间断使老人倍感凄凉,因为亲情的冷漠是老人最不堪忍受的,精神上的毫无依靠现在越来越成为老人寂寞的原因。在还不能靠社会福利和社会化服务的方式来解决老年人晚年生活问题的情况下,如何调适亲子关系,解决老年人的赡养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家庭伦理道德出现以上种种问题,虽然不占社会主流,但其消极影响却不容忽视,已愈来愈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其背后有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文化冲撞等极其复杂的根源。

  笔者认为,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要解决家庭道德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除了加强法律的震慑作用外,更要凸显道德规范的矫正作用,这就需用改革精神研究弘扬中国传统婚姻道德中的精华以及借鉴西方国家一切有益于增强我国家庭伦理道德真善美的东西,在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

  1、加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促进新型家庭伦理道德的完善

  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以及资源配置上的高效率,由此而来的市场伦理要求是公正平等、自由竞争、互利互惠、等价交换等等。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它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它总要受到社会的制约。家庭伦理最终也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恩格斯指出:“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因此,现代家庭伦理应具有适应现代社会性特点的发展功能和扩张功能,在实现人的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个体的独立人格的竞争意识。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家庭伦理作为一种意识范畴,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市场的道德信条是公平竞争,而家庭伦理则应突出关怀原则,关心家庭成员的物质、精神和心理需求,使每个人在家庭中得到照料,感受在社会其它领域所无法提供的亲情与愉悦。尤其要使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利益能得到满足,因而市场的价值原则不一定适用于家庭。在家庭中我们实行的是“按需分配”,而不能搞“按劳分配”,家庭必须发挥自身的独特的救助、保障功能。今天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家庭的心理慰籍和精神安抚的功能应不断强化。与任何时期相比,人们更需要一个充满民主平等、亲切和谐、长慈幼孝,夫妻恩爱的家庭生活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对当前社会环境下的家庭伦理进行重新定位,把属于社会的还给社会,属于家庭的留给家庭,不以家庭妨害社会,也不以社会妨害家庭,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实现家庭伦理与社会现实的重新整合,这是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向的必然要求。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现代家庭美德归纳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这种归纳既体现了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又继承、融合了传统的美德,因而将之作为当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和准则是毋庸质疑的。总之,在体制转换、社会转型、新旧家庭伦理道德并存交替时期,确定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和准则,对于克服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的真空、不清、失灵、冲突及其所导致的家庭伦理道德认同上的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2、积极营造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的血缘关系将趋向松散,而人们的业缘关系将趋向紧密,因此,家庭伦理教育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事情,而且是全社会的事、是所有人的事。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有通过全社会各种组织和力量共同关注人们的家庭伦理教育,才可能使家庭伦理教育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对此加强领导和规划,宣传、文明办、妇联、街道乡镇、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等单位要认真组织落实,全社会所有家庭和成员都要参与,这样才能形成气候、形成势力、形成风气,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并变为人们的实际行动。

  第一、优化家庭伦理建设的社区环境

  大力开展家庭文化建设活动,加强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家庭文化建设是妇女工作的传统优势领域,开展家庭伦理道德教育,重塑家庭新风,是新形势下妇联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后,各级妇联应继续深入扎实地开展家庭文化建设活动,促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家庭伦理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在活动内容上,不断增添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和有关婚姻家庭道德义务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在活动方式上,抓好示范工程,树立“五好文明家庭”的示范典型。坚持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典型的事迹感染人。进行大量的宣传、教育、总结、表彰、推广工作,使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与现代家庭生活紧密结合。最近几年各地进行的新人新事、文明家庭、模范夫妻、好儿童、文明楼院等评选表彰活动卓有成效,大大促进了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发展,今后仍应坚持并创新。此外,还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以促进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增强家庭凝聚力,以家庭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安定。文明幸福的家庭不但是社会的“减压阀”,而且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标志之一。一个从小在家庭中受到良好道德教育的人,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会比较容易地培养起职业道德品质。文明幸福的家庭在这里又成为更好地从事职业活动的“加油站”。在活动范围上,走出家庭小天地,步入社会大舞台,以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家庭成员社会公德意识,达到家庭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第二、建立公正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

  社会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或集团当中,相当数量有组织或无组织的人们,对社会生活中某一事件、行为、现象或人物所发表的意见或议论。社会舆论直接引导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公正健康的社会舆论直接影响着家庭伦理的内容。因此,要营造有利于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社会舆论氛围,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家庭伦理道德。以电影、广播、报刊、杂志、图书,新闻为主体构成的大众舆论传播体系,具有权威性强、覆盖面广、传播迅速、生动形象且直观的特点,容易被家庭成员作为道德标准而接受。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大众媒体,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理直气壮、旗帜鲜明、满腔热情地宣传见义勇为、孝敬老人、恩爱夫妻、教子有方的先进典型及他们的家庭道德观念,鞭鞑那些不道德的家庭生活观念和行为,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家庭伦理道德的形成完善,提供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国家应该通过宣传舆论工具提供正确的社会导向,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减少人为的或政策性的夫妻两地分居现象,加快民居工程建设,改善家庭居住条件;充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缓解家庭的各种后顾之忧;在人口和家庭等科学研究的规划中,有计划地发展对家庭关系特别是夫妻关系的理论研究。

  第三、将家庭伦理道德建设融入学校教育体系

  学校是进行系统家庭伦理教育的重要阵地,但是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是获得某种知识技能,以便将来升学或找到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至于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却缺乏应有的重视。知识教育是重要的,但是,情感教育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它关系到人的素质和人生道路,关系到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而在当今学生中出现的铺张浪费、不孝敬父母、父母与子女关系紧张,甚至出现父母杀死自己的子女、或者是子女杀死父母的违背伦理的现象,以及早恋、早孕等,都体现出当代学生普遍缺乏家庭责任感,因此在学校中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家庭伦理道德篇3

  关键词:孔子;家庭;伦理道德;和谐

  一、孔子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

  孔子在如何处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夫妻关系及兄弟间关系上,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家庭道德规范体系,主要可以概括为“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和“兄友弟恭”。

  (一)父慈子孝

  父子关系是中国传统家庭中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慈子孝”是孔子关于处理父子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框架中,“父慈子孝”的原则主要的是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最根本的准则,“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

  孔子认为孝道要包括赡养父母和孝敬父母两个方面,就是在物质层面的孝和在精神层面的孝。孔子认为子女首先要在物质上尽自己最大能力满足父母的生活需要,“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孔子认为仅仅做到“养”,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孝”,在“孝养”的同时,更要“孝敬”。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如果仅仅是赡养父母而不孝敬父母,这和养家畜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二)夫义妇顺

  “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周礼·小司徒》)夫妻是组成家庭的基础,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家庭和谐的核心内容,孔子对夫妻关系的基本要求是“夫义妇顺”。“夫义妇顺”是对夫妻双方的要求,丈夫要尊敬、爱护妻子,与妻子亲密和睦;妻子要遵守妇德,顺从丈夫的要求,相夫教子。孔子同样提出“夫不义则妇不顺”,丈夫对妻子不仁义,则妻子就不会对丈夫柔顺,那么夫妻间的关系自然不会和谐稳定。

  (三)兄友弟恭

  兄弟同出一父母,血脉相连,骨肉情深,自古以来就被喻为“手足”、“同袍”,兄弟关系是家庭中重要的血缘关系,兄弟作为子辈是家庭的未来,兄弟相亲相爱、互助互帮是家庭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孔子提倡兄弟间“兄友弟恭”,兄弟互相爱护、尊重,兄长爱护弟弟,弟弟尊重兄长。

  兄弟间和睦相处,既是血缘亲情的自然结果,也是孝敬父母的必然要求。只有兄弟间和睦相处、相敬相爱,家庭才能和谐,父母才能愉悦,才算是尽了孝道。“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气固结,而家道隆昌,次不必卜之气数也。父不父,兄不兄,弟不弟,人人凌竞,各怀所私,其家之败也,可立而得。亦不必卜之气数也。”[1]

  和谐的兄弟关系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兄弟成年之后要娶妻生子,兄弟间的关系会扩展到子侄关系、妯娌关系,若兄弟不睦,则家庭必定不会和谐安稳。“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踏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2]

  二、孔子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对构建和谐家庭的启示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国的家庭结构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孔子所提倡的“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和“兄友弟恭”,其目的在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达到家庭的和谐稳定。孔子所倡导的这种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对于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幸福家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父母与子女

  当今我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父母与未成年子女和父母与成年子女。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每个家庭只允许生一个孩子,造成我国现在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独生子女成为了家庭的核心,爸爸妈妈疼,爷爷奶奶疼,姥姥姥爷疼,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现在的孩子在家就是“小公主”、“小皇上”,正是由于这种宠爱造成了现在的孩子缺乏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让独生子女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我们可以从孔子的“父慈子孝”中学习。“父慈子孝”首先要求的是一种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的主事者,不能颠倒主次,任由孩子逞强胡闹;其次“父慈”不仅是说父母要慈爱,同样父母要保持父母该有的威严和权威。造成”小公主”、“小皇帝”的主要原因就是父母在孩子面前放弃了威严,把慈爱变成了溺爱。

  成年子女和父母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养老问题上。在当今的经济形态下,老人对家庭的经济贡献越来越少,老人的权威全面失落,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没有任何的经济收入,其家庭地位一落千丈。不赡养、虐待老人的事件常有发生,有的是养而不敬。孔子提倡的“子孝”是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孝”,是“孝养”和“孝敬”的结合。解决子女不赡养老人的问题,除加强对成年子女的教育外,更重要的是父母要从小教育子女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道理,并以身作则,言教不如行教,自己孝敬父母了,子女必然会受到教育。

  (二)夫妻关系

  虽然当今社会男女平等方面已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但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夫妻关系的稳定性越来越弱,离婚率越来越高。离婚率不断攀高除了反映出当今社会婚姻观的偏颇,更重要的是说明当今人们对家庭责任的缺失。夫妻关系的破裂对一个家庭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对子女而言,这会给他们造成的很大的心理伤害。

  孔子所提倡的“夫义妇顺”,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为夫妻双方为家庭所各自担负的责任,家庭和谐是夫妻必须共同维护、共同担负的责任。当然我们提倡结婚自由、离婚自由,但冲动的、随性的离婚是我们不提倡的。我国的法律没有具体条文来限制离婚,我们可以学习我国古代的做法,在道德方面给夫妻更多的家庭责任方面的要求。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夫妻同心则家庭和睦。

  (三)兄弟关系

  限于当今我国家庭的独生子女化,兄弟关系更多的外化为同学、朋友等社会上的人际交往关系。孔子倡导的“兄友弟恭”的兄弟关系是建立在有血缘亲情的同宗兄弟身上的,对于我国现今的同学、朋友等关系不能照搬套用,我们可以吸收其中的相关精神。

  “兄友弟恭”体现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双方的尊重,这对于当今交朋友也同样适用,朋友间最重要的是以诚相待、相互尊重。在中国现在这样一个崇尚“拜物教”的社会,真正志同道合、坦诚相待的朋友是可遇而不可求,但我们生活在一个人际交往的社会,与人打交道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首先是要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前提就是要相互尊重,“兄友弟恭”可以改理解为“你友我恭”。

  三、总结

  孔子所提倡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是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维护我国古代良好的家庭关系起了重要的作用。当今的中国家庭情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很多新的家庭问题也随之而来,而处理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家庭伦理道德思想,从其中吸取它的精华,剔除不适应新时代的部分,能够更好的处理家庭关系,促进家庭的和谐。(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秀才.中国历史家训大观[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525.

  家庭伦理道德篇4

  摘要:家庭是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是社会的细胞,所以家庭的和谐稳定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维系家庭关系和谐与稳定有两种力量,即法律的力量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力量。当代青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青年人对家庭伦理道德的理解与运用关系着家庭、乃至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关于当代青年对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传承也具有了现实意义。

  关键词:家庭伦理道德传承家庭伦理道德标准

  一、优秀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阐释

  (一)父慈子孝在传统的家庭伦理中,亲子伦理是最基本的伦理关系,甚至被视为比夫妻、兄弟关系更为重要的家庭关系。“父子兄弟夫妇,人伦之大。一家之中,惟此三亲而已父子尤其本也。”(张履祥《训子语))传统家庭伦理强调的父慈子孝.既注重子女对长辈行“孝”。也强调长辈对子女的抚养、关心和爱护。“慈”德的内涵很丰富,主要包括养子、爱子、教子等方面。“孝”的内涵主要有孝养、孝敬、孝顺等。孔子说:“为人父。止于慈。(《札记·大学>)一父慈就是父对子物质上的供养、满足,精神上关爱,呵护,对子女承担起抚养教育的责任。父母对子女施以“慈道”,子女对父母则要尽以“孝道”。正因为“父慈”。所以“子孝”,子女要赡养父母。是理所应当的责任与义务。百善孝为先.父慈子孝是优秀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在儒家家庭伦理中。父慈子孝是对父子伦理的根本要求,它是家庭道德规范的最主要方面。只有在家庭道德中修以慈孝,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和谐家庭。兄友弟悌。兄友弟悌是传统家庭伦理的又一重要内容,它体现了兄弟问的手足深情。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主要是指兄弟间的团结友爱。兄弟团结友爱是家庭和睦、家道昌盛的重要标志。颜之推说:“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絮,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随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颜氏家训·兄弟))兄弟姐妹乃手足同胞。是家庭重要的亲缘关系。悌就是处理兄弟关系的行为规范,它的具体内容是指兄友弟恭。“友”是兄对弟的道德规范。它要求兄长要爱护、关系弟;“恭”是弟对兄的道德规范。它要求弟对兄敬从、恭顺、谦恭而有礼。在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中.相对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而言,兄弟关系具有更多的平等因素,其道德规范包含着更多的合理因素,应在现代家庭以及社会中加以发扬。

  (二)夫义妇顺。在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对于夫妻之间的道德关系是十分注重的。《礼记·婚义》中说:“婚礼者,将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矣。故君重之。”婚姻是家庭的基础,没有夫妇之间的婚姻便没有后代的延续,夫妻关系是各种家庭关系的基础。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夫妻关系中,丈夫处于主导地位,妻子处于服从的地位,是~种主从关系,在现代社会对这样的制度我们应该加以批判。当然在传统的夫妻伦理中也有许多值得歌颂的伦理准则,比如夫妻之间互相尊重,相敬如宾,同干共苦等。这些合理的因素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孑L子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札记·礼运》)传统家庭伦理十分强调夫妻合义而顺,男女婚配要考虑双方的性情和修养是否般配,追求“夫妇和顺,相敬如宾”,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注重夫妻双方的互敬互爱,以求家庭和谐。

  二、当代青年的家庭道德观的特点及伦理分析

  (一)当代青年家庭道德观的特点。婚姻和家庭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缔结了婚姻关系就意味着家庭的成立。然而作为婚姻主体对恋爱和婚姻的看法影响着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当代青年人的婚恋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择偶标准和恋爱方式多样化。在社会转型期前,青年择偶一般都把家庭出身、政治面貌、经济条件社会关系作为主要标准。明显表现出以家庭利益为转移的倾向。然而现在的青年男女双方在择偶标准上更注重个人条件。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强和婚姻自由理念的倡导。青年人的择偶标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注重个人条件,个人素质,把双方的感情放在首位。二是性观念较为开放。性是婚姻的自然基础,满足性需求是人们结成婚姻建立家庭的一个内在动因。传统社会对性的看法是性行为的实施目的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忽视其在婚姻中的地位。三是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市场经济带来了平等、自由观念,反映在婚姻家庭中,夫妻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愿望,更加注重个性的和谐.强调爱情是婚姻的重要构成部分。青年人的家庭经济观主要表现在夫妻双方在各自财产的支配权上,夫妻之间有平等的财产分配权、继承权,注重在经济地位上的平等。同时,在家庭消费方面,青年人主张夫妻双方有平等的财产支配权。青年人的生育观已经摒弃了传统的传宗接代观念,大多数青年人认为生育一个孩子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当然也有青年人为了自我的个人实现以及看到了婚姻家庭中的不和谐现象选择了不生育孩子。即“丁克家庭”。以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目的。总体上,当代青年人的家庭道德观有其进步的因素,摒弃了传统的一些旧思想。更加注重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爱情婚姻等合理的家庭道德观念。

  (二)当代青年家庭道德观伦理分析。根据当代青年家庭道德观的特点,可以看出家庭道德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等。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如由自由恋爱引起的婚外情,由性开放引起的婚前性行为等。这些弊端要求青年人要树立正确的家庭道德观。

  首先在婚恋观上要端正恋爱态度,提倡文明交往,新时期的恋爱道德要求人们在恋爱中志同道合,共同发展。真正高尚的爱情和婚姻不仅是异性的吸引,更重要的是情操和志趣以及心里的一致与和谐。同时要求青年人要文明交往.要遵守社会公德,不要对他人的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包括现代的恋爱不文明现象、婚外情、第三者等。

  其次是在家庭经济关系上,由于受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青年人将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准则运用到家庭中来,如婚前财产公证还有“啃老”方式等。这是对我国传统家庭道德的一个挑战,在新时期我们要公正和合理的处理家庭中的经济问题,严格遵守“孝”的原则来处理在奉养老人的经济问题,以正确处理家庭经济关系。·在正确处理家庭经济关系的同时要大力弘扬“孝”的传统文化。最后在生育观方面。青年人要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关注下一代的道德培养,减少社会问题少年的出现。

  三、新时期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

  首先。继承和发扬中西方的家庭美德。我们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大力倡导新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历来注重传统美德建设,重视家庭道德的培养,这些对新时期家庭道德规范体系的重构有很大的价值。同时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与社会文明进步相适应的人格平等、婚姻自主、平等相待的观念和原则都加以结合。同时。也要吸收西方的合理成分。自由、民主、平等和博爱反映在家庭道德上,就要求婚姻自主,主张爱情是婚姻的基础。

  家庭伦理道德篇5

  一要充分发挥女性在家庭中的优势和作用

  女性作为母亲和妻子的双重角色,是“和谐家庭”的核心,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营造、良好家风的形成以及家庭成员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和无可取代的作用。中国女性素来具有勤劳、勇敢、善良、朴实、细腻、温和、坚韧、智慧的优点。在现实家庭生活中有许多女性都能正确处理好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人物关系。她们既是家庭稳定的重要保障者,又是对子女进行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既是家庭成员情感的呵护者和治疗者,更是家庭财富的创造者和管理者。可见,要发挥女性在家庭中作用,关键是要提高女性素质。一是要提高女性科学文化素质。母亲的素质决定子女素质,女性文化素质越高,其协调家庭各种关系的能力、抚养教育子女的能力、管理家庭事务的能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就越强,这样家庭的文化氛围就越融洽、温馨、和谐。二是要提高女性思想道德素质。现代婚姻家庭是以情感和义务为基础,家庭中的爱心和责任感是不可分割的。家庭伦理道德是维系家庭关系、保障家庭温馨幸福和社会文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女性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家庭伦理道德的创建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女性要从自己做起,不断加强品性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在家庭中形成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良好家风做出自己的努力。要坚持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家庭关系以平等为前提,优育与厚养相结合,科学和乐观相结合,实现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

  二要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庭是人们以婚姻、血缘、收养或感情等关系为纽带组成的,以比较持久的共同生活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公有、共享为主要特征的初级社会生活单位。家庭中有三种关系,即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关系,以血缘或收养为基础的亲子关系,以人与物的关系为基础的互为关系。和谐家庭是以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相互和谐的新型文明家庭模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是家庭伦理道德规范文明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才能在家庭生活中营造和谐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家庭与社会的和谐是家庭健康发展的必要环境,只有大力倡导和建设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社会风尚,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邻里关系,整洁舒适、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才能营造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家庭与自然的和谐是家庭持久发展的保证,只有强化家庭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使家庭自觉融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实践,才能营造家庭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三要大力推进家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又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人民群众的物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并日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对和谐家庭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下功夫培育和建设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于一体的,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家庭文化。要大力实施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家庭文明工程,开展系列活动。提升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满足现代家庭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农村,要与美化生活环境、创建绿色家园相结合,深入开展“美德在农家”活动,丰富农村家庭文化生活,改善农村家庭生态和生活环境;在加强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思想道德建设中,要发动广大家庭踊跃参与“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双合格”活动,切实承担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重任;针对个个家庭求健康、求美好、求欢乐的实际,开展“五进家庭”的特色活动,提高妇女素质,努力满足妇女求知、求美、求富等文化需求;重视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农户”、“文化中心户”、“文明村”等建设,以培养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

  四要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家庭伦理道德篇6

  伦理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最后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 高中语文;语文教学;家庭伦理道德;

  一、当前高中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现状

  (一)当代高中生家庭伦理道德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当今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娇惯,导致高消费浪潮席卷中学校园。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特别是城市的孩子们跻身“贵族学子”的行列,他们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人情消费跟着成人走。他们把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大把大把的钞票毫不吝惜的掷向商店、酒楼、溜冰场和歌舞厅。高消费不但增加了家庭负担,而且滋长了校园的奢侈作风,导致拜金思潮的泛滥,这不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而且还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

  当今学生中出现的铺张浪费、不孝敬父母、父母与子女关系紧张,甚至出现父母杀死自己的子女、或者是子女杀死父母、的违背家庭伦理道德的现象,以及早恋、早孕等,都体现出当代学生普遍缺乏家庭责任感,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认识上的误区

  在学校教育中,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主体无关论。一些人认为,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与高中生无关,与高中教育无关。这种观点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教育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社会文化素质,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素质。这对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是必不可少的。家庭与社会,家庭伦理道德与社会公德是密不可分的。家庭伦理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整个社会道德水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陈旧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需要我们去破除,许多新的家庭伦理道德现象需要我们研究。条件限制论。一些人认为,对高中生进行较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很有必要,但是学校远离家庭,条件限制了这项工作的开展。实际上,这种认识是片面地,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积极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高中文科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家庭伦理道德资源,需要教师用心挖掘。

  二、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策略

  (一)注重暗示、陶冶的外部因素,潜移默化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伦理道德采用暗示教育。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和控制各种暗示信息,使其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暗示中潜移默化地进入“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教师的言传身教在语文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它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说服力,最易激励学生模仿,教师应以知传知、以情传情、以行导行,取得育德的高效。其次,积极营建暗示教育环境,让学生从教材资源和教学环境中获得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信息。因为优美的暗示环境,能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比如教学《我与地坛》,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暗示,让学生听《懂你》这首歌中联想到母亲在史铁生身后复杂而感人画面,使学生感受到母爱的深沉和伟大。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不是单纯的政治灌输或道德说教,它是一种人文陶冶,它改造着学生的意识与心灵,积淀着价值规范,丰富着思想感情,提升着道德质量,熔铸着意志品格,强化着心理精神。文质兼美的课文孕育着丰富的育人因素,它们的具体形象又为学生乐于接受。凭借教材,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给予有益或良好的影响,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渗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将会喷发巨大的能量。也就是说: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努力营建情感氛围,制造一个熔铸精神与灵魂的大“火炉”,把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点化出来,呼唤出来,以打动学生的心弦。

  (二)和谐共振,双边互动

  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这里面存在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学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渗透要达到艺术境界就是要合理地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之渐趋和谐,同处共振状态。教师和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达成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目标;在一种共振状态下,大幅度地提高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实效。可以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共振,是语文教学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渗透的最佳境界。对语文教师来说,欲求这种和谐共振境界,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了学情,把握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脉搏”和“频率”,深入研究教材中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因素,因人善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而且,本人觉得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种方式,对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渗透来说,是极其自然地突出了重点,有机地统一了课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最终达到作品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的效果。

  三、结论

  总之,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研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对有些问题的分析还不够全面、深入,有些对策也值得进一步推敲,敬请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以利于我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杨韶刚.道德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16-127

  [2]汪凤炎.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7:279-281

  家庭伦理道德篇7

  家庭伦理作为社会伦理的一部分历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我国古代关于社会道德“人伦”中的“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中有三伦是属于家庭伦理的即强调“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长幼有序”。在家庭伦理建设上也提出了“德教行而民康乐,礼义积而民和亲”的论述,把家庭伦理建设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比如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也仍然充满着醒悟人生启迪人伦的睿智。

  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以家庭为本位,不同于西方以个人为本位。这可以从通行于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五百多年之久的所谓“三纲”、“五伦”的纲常。三纲“者,最早见于《韩非子·忠孝》篇:”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可谓”三纲“说的前驱。”五伦“即五种人的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孟子首次提出了”五伦“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人以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里孟子不仅讲了五种人伦关系,也讲了如何正确处理这五种人伦关系准则,即”义、亲、别、序、信“,亦即” 五教“。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文化。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极深,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家庭,关心家庭,建设符合礼仪要求的家庭。这可谓世世代代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大特色。当今中国的家庭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多是核心家庭。这种家庭人伦关系主要有夫妻、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这样三种关系。夫妻关系是构成家庭人伦关系的根本,是家庭道德最基本的规范,古今亦然。在现代社会的核心家庭中,夫妻关系最为重要。夫妻之间的道德要求是双向的,是权利与义务的平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道德,兄弟姐妹之间的道德,亦应如此。

  人所共知,夫妻关系乃人伦关系之始。没有夫妻关系,自然不会有父子兄弟姐妹及其它诸种关系。特别是现代社会核心家庭增多,夫妻关系显得更为重要。夫妻关系直接涉及家庭的存在、巩固、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重点。夫妻之间的道德要求,即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是”互敬“。所谓”互敬“,就是平等相待,相敬如宾。夫妻是志同道合的同志,又是亲密无间的生活伴侣,在家庭的地位与权利是平等的。夫妻双方必须承担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义务,家政大事,协商解决,谁的意见正确,就按谁的意见办。夫妻长期生活在一起,难免发生矛盾,这就需要多一点容忍,多做自我批评,严以律己,宽以待他(她),赤诚相见,坦然交心,互谅互让,消除隔阂,增强团结,和睦为贵

  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婚姻的存续,也需要爱情来支持。爱情是双方的互相”给予“或”奉献“,爱情需要养护与培植。相爱的男女结为夫妻,在他们一生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在思想感情上发生某些波折、淡化甚至裂痕,在所难免。作为夫妻双方,应面对现实,相互调适,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消除隔阂,不断增进理解、谅解、信任与尊重。须知,爱情对夫妻双方来说,彼此有爱的权利,亦有维护、发展爱的义务。确切说,依靠理智对感情调控而生活。

  抚养和教育子女,是每一个父母都必须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在对子女的抚养教育过程中,父母以身作则,树立一个好的家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个课堂,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子女树立学习的榜样。父母与子女之间,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是”慈孝“。慈孝是传统家庭父子间的道德要求,我们沿用旧的道德范畴,但内容、意义却不同。它是建立在父母与子女人格平等的基础上。这里所谓慈,是父母对子女的仁慈、厚爱的情感与态度。慈,不但是父母以无私的爱心养育儿女,而且要求父母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教导儿女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中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小家庭大大增加了。有相当数量的”爷爷“和”奶奶“离开青年人当杜生活。在有条件的家庭中长辈与晚辈分局,可能要比合居好一些。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晚辈都不应放弃履行尊敬赡养老人的义务。在和谐发展的家庭中,青年夫妇和他们的父母都愿意而且善于为了亲属感情和相互帮助而牺牲自己的私欲。这是家庭幸福的根本保证。

  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伦理关系,重视家庭道德建设,这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传统。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强化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建立民主、和睦的家庭人伦关系,倡导夫妻”互敬“、父母与子女”慈孝“、兄弟姐妹”友爱“的家庭道德,必定会对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互敬“、”慈孝“、”友爱“,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当今建设民主、和睦、亲善的家庭人伦关系的道德。在家庭伦理道德的建设过程中,还要对传统道德及现代西方道德进行合理扬弃,剔除传统家庭伦理道德中的诸如”妇为子纲“、”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等封建糟粕及西方道德中诸如性自由、性解放等观念,建立民主、和睦、亲善及平等的家庭人伦关系,倡导夫妻互敬互爱、父慈子孝、兄弟姐妹相互关爱的家庭伦理道德,建立全新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创建全新的、符合时代特征和民族特点的科学的家庭伦理道德体系,这必定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在改变,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正在形成,新的道德约束力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发生效用,出现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道德观念的利益化。随着婚姻家庭的不断解体和传统道德观念的淡漠,许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本导向的道德行为无所适从,使家庭道德领域存在着种种失范现象,严重影响社会的基本道德风貌,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果不从根本上消除家庭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重新构筑富有时代精神的家庭道德规范体系,符合新时期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也就无从建立,而这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齐抓共管。

  总之,”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在家庭美德建设中,千百年的优秀家训美德需要继承和发扬,夫妻、长幼、邻里需要更多的尊重、理解和关心,让每一个家庭都能使老人们受到充分的敬重,使子女们得到全面的教育,家家家风好,体现出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参考文献:

  [1] 魏英敏,传统伦理与家庭道德建设,《浙江学刊》,1996 年02月,5-8.

  [2] 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07 年01 月,307-312.

  家庭伦理道德篇8

  在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有着无法替代的社会和文化功能。赵庆杰在《家庭与伦理》中谈到:“家庭伦理是中国传统体系和伦理精神的价值之始与人文之根。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的,而其伦理性正是由家庭伦理精神所造就和体现的。”[1]家庭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像是堡垒一半,是非常强大的,堪比万里长城一般。黑格尔则发现:“中国完全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做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2]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富含孝悌精神,重视父慈子孝,甚至在今天的家庭伦理的建构中,传统的孝悌精神也成为有益的思想教育资源。

  孝悌作为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规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孝悌精神。孝,指回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姐妹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做人做事的根本就是孝悌。孝悌不是文本,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诗?小雅?蓼 》中关于孝悌的观点要求人们切记父母生养哺育自己的艰难。回报父母的冲动之情的产生是孩子们本能的。孔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六艺中的第一件就是礼。《礼记》的第一句话是“毋不敬”,这是礼的总纲。只要是人类都会有礼貌知道尊敬他人,不同之处只有细心和粗心而已。一个人懂礼貌肯定会幸运,一个家懂礼数一定能富足,作为一个国家有礼数一定会强大,如果没有礼数一定会混乱。这就是礼敬的重要性。《礼记》说“毋不敬”,但也有先后轻重区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别。父母亲而又尊,更要先之又先,必须孝敬。兄长同胞,又先我生,必尽悌道。然后推及一切全加礼敬。以孝悌这种自然情愫的积淀和升华正是“亲亲”的核心 。

  一、孝悌精神在现代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意义

  孝悌精神所提倡的是作为儿子定要尊重父亲和兄长,作为晚辈的要善于听从长辈的吩咐。孝悌精神作为一种美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自古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道德规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在这种传统下,中华民族许多家庭里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正常习俗和美好道德风尚。这种美德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和家庭的生活及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孝悌精神是中华民族道德人格塑成的始点

  中国的传统孝悌道德很早就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形态,那就是孟子的“五轮”说,至今仍被广泛认同并被尊奉为经典。“五伦”以家庭及其伦理为人伦典范,其根本原理就是:人伦本于天伦而立。父子、兄弟即是“天伦”,是家庭血缘伦理关系;君臣、朋友谓之“人伦”是社会伦理关系。“五伦”之中,由家庭的父子、兄弟伦理关系延伸出君臣、朋友的社会伦理关系。

  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度的过程中,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仍保持着中国具有的特色,即家庭是基本的单元,国家是家庭的放大,家庭是以血缘的亲疏远近组成了宗族。家庭的伦理道德教育者对个人人格培养有决定性的意义。古代圣贤之人很早就意识到用孝悌思想来教化人。他们认为百善孝为先,以孝悌为核心的“亲亲”,是爱人行人的始点和根本。孔子认为:“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3]在传统家庭伦理中,对于个人的内在素养的培育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赡养父母尊重老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敬老爱老。即要满足老人物质生活的需要,而更要重视老人在精神上的需要。“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不敬,何以?e乎?”。孔子认为不仅要用物质来奉养父母,而且还要尊重父母。使老人在晚年生活中不仅在物质上有保障,而且在精神上也要得到满足。二是拥有博爱的思想。魏英敏在《新伦理学教程》中提到:“家庭都是因爱而结缔、组合,因爱而维系发展。爱是婚姻的母体,是家庭道德核心。”[4]爱对于我们现代家庭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爱将每个人联系在一起,共筑安定温馨的生活环境。古代荀子的观点“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为人兄者也;教以忠,所以敬天下为人君者也” [5]和孟子“ 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的思想都说明教育孩子要从小告诉他们要作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这种孝是没有任何局限的。对于今天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我们而言要更加坚持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来创造良好的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魏英敏在《新伦理学教程》中谈到:“尊老使老人心安而快慰,爱幼使幼儿天真而活泼。尊老爱幼是人类的一种高尚情感。那种只养不尊或只养不爱的行为都是缺乏道德又有悖于家庭伦理的。”[7]要由家庭延伸至整个社会,由爱自己的家人延展到爱天下之家人,对待别人家的老人就要如同对待自家老人一般的孝敬。直至今天我们的家长在对待孩子们的教育上仍然本着“孝”为先的思想。

  (二)孝悌精神教育是维持家庭和睦幸福的重要纽带

  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追求家庭和睦的基本生活目标,然而要达到这种目标则是有赖于这种孝悌的保障。孝悌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家庭生活正常所需要的思想纽带。如果缺失这种孝悌教育,家庭就不会稳定巩固,甚至会破裂解体。那么我们追求和睦幸福的家庭生活的目标就会破灭。孝悌精神教育在维护家庭的和睦幸福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在我们国家传统的家庭中强调的是每个成员对其他家庭成员所进的义务和权利,认为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需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每个家庭成员都应尽职尽责,在孝悌这精神纽带的连接下家庭才能和睦幸福。儒家把孝悌看作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中国最古老道德范畴。《孝经》中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是教育的出发点。我们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的文化的熏陶下,大家普遍形成了一种审视人的最基本的标准,就是看人是不是孝顺父母,尊重长辈一个孝义两全之人。就如《孝经》中讲“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 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 礼。以顺则逆,既则焉。”认为,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却去敬爱别人的行为是违背道德和情理的,是不顺应天理的。反而像这些不懂敬爱自己亲人的人,我们怎么会相信他怎么会敬爱和亲近别人呢。所以正如古人之言我们在选择伴侣、朋友和商业伙伴时衡量的标准就要用“孝悌”。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三)孝悌精神是保持社会稳定团结的助动力

  我们的社会是有成千上万个家庭而形成的。那么由于我们家庭伦理思想是以孝悌为根本而展开的。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孟子把孝悌的家庭伦理扩展为“五伦”,然后再由“五伦”延伸到整个社会。但是因为早前处于封建社会,也就给当时的家庭伦理教育打上了深深的封建色彩,那么在这种性质下的家庭伦理教育则会出现利与弊的作用。社会发展至今,我们的孝悌精神的家庭伦理留下的是传统中的精华。在孟子眼里。孝悌拥有至高无上的“王天下”的地位。他认为孝悌是行王道,施仁政的一个先决条件,然而尧舜则是使用孝悌这个法宝的典型人物。荀子集中完整的阐述了家庭内部伦理关系,确立为父子、兄弟、夫妻各自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荀子认为这几方面规范只做到某一方面是不够的,必须系统的实行。“此道也,偏立而乱,俱立而治,其足以稽矣。”也就是讲只做到某一方面,社会就会变的混乱,全部做到的话国家才能安定和谐。荀子把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想结合,找到维护社会稳定团结的内在推动力。

  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这种孝悌精神仍然对我们维持社会团结和谐方面起到推动作用。仍就像线一样把每个家庭成员连接起来,秩序有序。随着新中国成立,我们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成为了中国社会的道德准则。我们传统的家庭伦理进行了革新,提出了男女平等,但仍旧保留了孝悌精神中的精华部分。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规则进入家庭伦理,对以情为内容的家庭伦理进行了洗礼,家庭原有的温情渐渐淡去,利益的冰冷本质逐渐暴露出来,孝悌精神被社会所逐渐遗忘,而随之我们社会的犯罪率上升,一些家庭矛盾日渐增多,越来越高的夫妻离婚率也随之显现。这些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抓住孝悌这一关键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睦,使之有规律和秩序。

  二、如何让孝悌之花遍地开放

  值得庆幸的是,最近几年中国主流化渐渐增加包容性,明确提出要与传统美德“相传承”培育优良的民族精神。以孝悌道德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又一次成为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所以现在我们最为主要的事情就是找出实现它的方法。

  (一)树立孝悌榜样

  古代圣贤之仕强调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持有“育善在家”的理念,认为家庭是人格培养之的最初课堂,优良的家庭风气的熏陶和作为“原始教师”的父母的教育培养对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谈及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将来。这种孝悌教育应该及早的实施。所以作为父母应该时时刻刻注重自己的言行。历史上,大凡是教子有方的人,都能够言传身教、树立典范。古时候就听说有曾参杀猪教子,取信于儿子,并责怪他的妻子说:“孩子不能够欺骗”。要给孩子树立优秀的榜样,要孝敬老人。在家庭里形成一种风气,那孩子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孝悌的意识。

  (二) 开设孝悌课堂

  学校是把孩子送到社会的传输带,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继续。学校教育是系统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正规的教育。学校是为了培养人而专门设立的机构,学校教育应多加强对学生心灵和品格的塑造。学校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社会则就会收到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大可以在学校开设孝悌课堂。从学生抓起,把孝悌的幼苗植入孩子们的心田,直至他们走上社会的时候,也便成为了孝义之人。如果各个孩子都是孝义之人,那我们的社会开遍孝悌之花的日子就越来越近。

  (三)设立孝悌之法

  以孝悌精神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受到了冲击,对于今天的中国文化和民族心理产生着很强的影响。以孝悌精神为核心的传统家庭伦理拥有顽强的生命力,但是我们还需给一个稳定、有保障的环境。在维护这种家庭伦理上,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王海明在《伦理学原理》中提到:“法同时都是道德,如‘不得乱用暴力’、‘不得伤害’、‘抚养儿女’、‘赡养父母’等等岂不都既是法律规则同时也是道德规则?所以,抛开规范所依的力量就规范本身而言,法是道德的一部分,道德是法的上位概念。”[8]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那么用法率来约束大家必须坚守孝悌之心。比如对于不孝敬父母,对自己赡养父母的义务不及时履行的我们要给与法律的制裁。有了法律的保障人们有了强制的压力,相比之下会做的更好。

  总之孝悌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家庭作为基本单位的事务不会产生任何改变。作为满足亲情,分享精神生活的场所是每个家庭以外的场所无法替代的。越是生活在现代家庭的每个人就越对于一个和睦稳定的家庭寄予希望。父慈子孝是我们今天社会的一种期盼,如果我们每个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为人女,为人夫,为人妻的人都遵守孝悌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必是和谐的。

  注释:

  ①赵庆杰.《家庭与伦理》[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11页

  ②黑格尔.《历史哲学?东方世界?中国》[m].三联书店出版社1956年版,第62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年版,第238页

  ④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298页

  ⑤杨伯峻.《荀子译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版,第134-245页

  ⑥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年版,第126页

  ⑦魏英敏. 《新伦理学教程》[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2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