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宿那些事
前不久国内热播了以留学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小别离》。我的一个朋友对剧中的一个桥段颇为感慨,即剧中女孩方朵朵的父母认为女儿去美国留学可以顺理成章地寄宿在美国姑姑方欢家。而已经与美国人结婚了并有了自己孩子的方欢却表示反对,不同意侄女的长期借宿。这件事让方家老小都责怪这个做姑姑的冷漠。对此,我的朋友这样理解,“老外”都不爱让别人借宿,对于家庭私人空间的维护是第一位的。她还忍不住感叹很多中国人到了国外也变得“自私”。
大概很多人都和我的这位朋友有类似的想法,但我觉得她的两个论断都是立不住脚跟的:一来“老外”真的并不排斥外人借宿,二来这类事和“自私”其实没什么关系。
西方人和中国人一样喜欢交友喜欢热闹,年轻人更是如此。记得我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的时候,因为这所学校历史上就以其广纳各国才俊著称,所以校长在致辞中对毕业生开玩笑说:“你们在这里收获的友谊至少保证了你们未来在世界各地都有一张床!”这里的“世界各地都有一张床”指的就是好朋友之间的留宿。而后来也确实如此。第二年我的欧洲同学带表弟表妹来伦敦玩,为了省钱,就一起挤在我一间地处市中心的一居室里,白天我去上班,他们外出游览附近的景点,晚上回来则可老友叙旧,主宾愉快。过了几年我和国内的朋友约好去罗马玩,我的罗马同学主动邀请我们住在她家——尤其那时她正好出差,我们正好可以帮她照料几天猫。工作上的关系也一样,尤其学术人经常去各处开短期会,恰逢朋友家在开会的城市,偶尔借宿一两宿很常见。
但所有留宿与借宿都有个前提,即主宾双方都要觉得开心自在,东道主没有一定要接纳朋友入住的义务,客人也不存在必须接受朋友留宿的讲究。前一阵有个老先生和他夫人邀请我去他们家住一日,一来晚上我们仨可以好好聊聊,二来第二天我们一起参加一个会议,直接从他家去会场正好更顺道。但我觉得住在别人家里很拘束,只吃了顿饭,婉言谢绝了他们的留宿,他们也能理解,晚上大家都开心道别。并不像我另一个华裔朋友,他每次去纽约都不得不住在对岸新泽西州的姨妈家,不然姨妈总会不高兴,责备他“见外”。而另一个华人朋友说,她家在曼彻斯特有间空房,谁想国庆假期,她的一个朋友也没跟她打招呼,就“慷他人之慨”地许诺给从国内来玩的朋友一家了。虽然她也并不会反对这家人小住,但她对朋友中国式的行侠仗义是一脸苦笑。
借宿上所谓的“文化差异”我觉得其实是个伪命题。并不是说西方化就是变成严守个人利益的自私分子,也不是说尊重个体意愿就一定等同于摒弃亲情友情的“见外”。所以要说《小别离》里表现的“老外的逻辑”,大概并不是排斥借宿这件事本身,而是排斥那种不尊重他人意愿的强人所难。不论是强加于人的“照顾”,还是强加于人的“负担”,别说老外不能接受,我觉得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也受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