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 四川省乐山市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年机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2022年12月27日上午9:00—11:30〕乐山市高中2023届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语 文(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们一般认为,在文明社会中,史前文化与原始艺术早已烟消云散了,其实,深入考察民间艺术就会发现,相对封闭区域的民间艺术世界,几乎仍然是一个远古图腾文化世界。比如,民间刺绣、印染艺术中绽放的牡丹、菊花、葵花等图案,并非仅仅出于审美创造,而是远古时期太阳崇拜秘密符号的遗留;在全国大多数地区,老人过寿的时候都要献上米或面做的寿桃,祝愿老人能够健康长寿。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民间信仰与艺术表达也是一种文化,罗伯特·芮德菲尔德称之“是不会思考的人们创造出的一种小传统”文化。小传统文化由于缺乏反思能力,其中观念形态往往来自大传统的影响。以儒道佛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大传统文化对小传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有的影响还非常隐蔽,比如,文人看重优雅的言辞文字,这对于无知识的乡民来说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实际上他们却很巧妙地在民间信仰仪式中表达出对中国文字的尊重。总而言之,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是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核心成分,它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共时性结构。民间艺术是一种尚未从生产、生活中分化出来的浑然的艺术形态,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因此,我们也许应该谨慎地批判、改造,积极地保护、研究。尤其在文化全球化的当代语境下,由于文化剧烈地变迁,人们普遍面临着文化传统断裂所造成的文化认同困境,我们更应该正确认识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重估其当代意义。民间艺术通过象征体系成为一种民族共享性的文化符号,它是社群成员之间社会交往与情感交流的媒介,有着重要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功能,而且这种功能在现代社会尚未丧失。尤其是民间集体表演艺术,如节庆、庙会时的演出,就其本质而言,其实是文化认同仪式的演练,通过审美化的仪式,人们直观地体验到他们在情感、文化上是一个共同体。近二十年来,在乡土社会逐渐解体的当代,不仅华北的乡村,甚至一些大都市,传统节庆、庙会反而大有复兴之势,“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庙会依然会保留在现代城市民众的生活之中,并且成为人们文化认同与审美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庙会》)。民间艺术中积淀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它一直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族群文化记忆的载体。是我们活态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面对民间艺术的象征体系,尤其是通过一次次操演传统的民间集体表演艺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当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与传统的社会文化生活之间的连续性,感受到我们并没有远离祖先以及他们的情感与信仰。民间艺术建构了一个关于过去的象征的空间,有利于形成一种“无场所的记忆”,这对于“离土”进程中的当下中国有着特别的意义。众所周知,人不可能仅仅活在当下,生命的意义离不开记忆,尤其离不开来自社会生活的“集体记忆”。事实上,“离土”的乡民也非常渴望通过民间艺术重温他们的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总之,民间艺术并非仅仅是审美的对象,还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与深厚内涵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一旦活态传承下来,“就会建构起当下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并成为当下文化形态的参照”(《乡村文化与现代性》),我们应该努力将其转化为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摘编自季中扬 胡燕《论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意义》,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民间信仰与艺术表达是一种小传统文化,大传统文化往往会影响其观念形态。B. 民间艺术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因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而形成了共时性结构。C. 文化剧烈变迁,人们普遍面临着文化传统断裂造成的文化认同困境,因此我们更应该重估中国民间艺术的当代意义。D. 中国民间艺术不仅是审美的对象,更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与深厚内涵的文化形态,我们应活态传承这种文化。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阐述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当代意义,并发出“活态传承民间艺术”的号召。B. 文章运用对比和引用论证,从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三个层面阐述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C. 文章例举传统节庆、庙会复兴的现象阐明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也未丧失其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功能。D. 文章在分析了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同时,又具体阐述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论述缜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村娃娃穿戴的虎头鞋、虎头帽,刺绣中的龙凤呈祥图案等,很可能是远古图腾崇拜观念的流衍。B. 唢呐等传统民乐通过网络直播的活态传承方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其中积淀的丰厚传统文化内涵。C. 全国大多数地区在老人过寿时献上米或面做寿桃,这些生活中的艺术品成为社会交往与情感交流的媒介。D. 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严重的交往困难,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共同的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器官移植能够成功非常不容易,宿主抗移植物反应是影响移植物存活的重要因素。受者对供者组织器官产生的排斥反应称为宿主抗移植物反应,主要表现为三种不同的类型。超急性排斥反应一般发生在移植后24小时内,出现坏死性血管炎表现,移植物功能丧失,受者常伴有全身症状。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基本原因是受者循环内存在针对供者—HLA的抗体,常见于ABO血型不符、多次妊娠、反复输血、既往移植史等使受者体内存在抗HLA抗体,这些抗体与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和凝血系统,导致血管内凝血。急性排斥反应多见于移植后一周到几个月内,但移植多年以后亦可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表现为发热、移植部位胀痛和移植器官功能减退等。急性排斥是否出现和反应的轻重与供受者HLA相容程度直接相关,相容性越低,发生排斥反应的可能性越大,症状也会更重。慢性排斥反应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发生于移植后数月甚至数年之后,表现为进行性移植器官的功能减退直至丧失。该反应的发生大体是由急性排斥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慢性炎症等因素导致。本型反应虽然发生缓慢,但用免疫抑制治疗无明显的临床效果。(摘编自《医学免疫学》)材料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脏器衰竭患者对器官移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由于传统观念,自愿死后捐献器官的人寥寥无几,人体器官来源不足已严重制约了人体器官移植的发展。这促使科学家开始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器官移植,经过无款次的尝试,科学家们发现猪可能是更为理想的器官供体。但猪作为供体,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异种器官移植所造成的免疫排斥;二是猪自身携带有病毒,如果将其器官移植到人体,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由于存在上述原因,上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表示,在找到解决办法之前,停止一切异种器官移植的临床试验。异种器官移植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但随着基因编辑技术进步和新药研发加快,实验受体的存活时间大幅延长,现已进入到初期临床试验阶段。2017年杨璐菡及其研究团队成功克隆一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失活的猪。不仅消除了猪供体所携带的病毒,同时也展示出基因编辑技术对解决器官匮乏问题的推动作用。2022年1月,Griffith等人进一步尝试将多基因敲除猪心脏,移植到一名晚期心脏病患者,该患者存活了长达两个月。因此,进一步制定监管政策,规范移植行为;开展临床试验,寻求技术突破,将会为异种移植赢得明天,为解决人类重大健康需求提供帮助。(摘编自《基因编辑猪有望成为人的器官来源》)材料三:科学家研究证实,人体的主要器官拥有“细胞记忆”的功能,会随着器官移植将记忆转移到他人身上,使接受器官移植的人的自我认同感遭到破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和美国都开展了大脑移植的研究,科学家认为器官移植技术一旦用于人类,就会面临类似于“王子”和“鞋匠”互换大脑后到底谁是“王子”谁是“鞋匠”的困惑。据报道,还有一些接受器官移植的人在手术后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尤其是接受了死囚的组织、器官(比如脸、肢体)的受体。如同其他疾病治疗和生命研究一样,器官移植也要遵循有利、尊重、公正、互助等原则,解决好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摘编自《器官移植引发的伦理问题研究》)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按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早晚可以将宿主抗移植物反应分为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三种类型。B. 在器官移植后,移植物受者体内的预存抗体可能与抗原结合,引起超急性排斥反应,导致坏死性血管炎,移植物功能丧失。C. 上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停止一切异种器官移植临床试验的做法体现了对人类安全负责任的审慎态度。D. 接受器官移植的人会因器官“细胞记忆”功能拥有他人记忆,从而破坏自我认同感,由此面临伦理困惑。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器官移植的过程中,如果供者和受者血型不符或者受者有既往移植史,容易造成排斥反应,从而导致移植失败。B. 慢性排斥反应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在器官移植几月甚至几年后产生,虽然发生缓慢,但用免疫抑制治疗无明显临床效果。C. 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尝试发现,猪是最为理想的器官供体,但必须解决好免疫排斥和猪自身携带的病毒问题。D. 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和新药研发的加快,推动了异种器官移植领域在临床上的应用,有助于解决人体器官来源不足问题。6. 在器官移植工作方面还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逐日(节选)刘鹏艳那一年,红军走了。和所有的苏区一样,国民党还乡团鸡犬不留地杀进这个小小的村落,一时间狼烟四起,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搜捕和屠杀开始了。桂芝抱着一对尚未满月的双胞胎,还要牵着景荣,她歪歪扭扭的步伐显得那么拖沓和可怜。她恨不得生出一双像丈夫那样的大脚板,挑上一副利落的担子,把孩子们担在柔弱的肩上。可是,她只能颠着小脚,抱着孩子,仓皇而滑稽地出逃。丈夫是秋天走的,走的时候连声招呼也没打。大雪封山以后,吃喝更是难觅,她躲在洞里,能扒拉出来的,只有枯枝败叶和孩子的哭声。挤不出一滴奶,她愧疚地看着怀里皱成一团的黄巴巴的小脸儿,心里难受得要命。真是要了她的命了,这个身陷绝境的母亲欲哭无泪,眼看着孩子的呼吸一点点弱下去,她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紧紧地抱着他们……他和她抱头痛哭——这幅画面如梦一般。他摸摸她的脸,还是他离家时光溜溜的脸蛋子;她扯扯他的腿脚,还是她送他时全须全尾的样子。她不晓得此生可有这样的一天,于是痴痴地等。一直等了他十年,没有等到那一天,终于,她醒来了。这天她推开门,见景荣攀在半截土墙上和他陈叔说话。两人头抵着头,嘀嘀咕咕的,见她出来,就歇了。隔壁陈福是老邻居。其实她嫁过来的时候,他就从轿缝里偷偷瞧过她。只是那时他还是青皮后生,多少晓得臊。往后的日子轻快得很,并不因为过得艰难而停滞在那里,她怀景荣,生景荣,养大景荣,陈福都看在眼里。陈福是桂芝见过的最没脾气的男人,有时候她都觉得他不像个男人。可就是这个不像男人的男人,在她最难的时候帮衬着她,把支离破碎的日子补缀起来,多少像个样子。景荣算是没吃太大的苦,她忧伤地想,就算老洪还在,也不过就是给口吃的,把他拉扯大。她算对得起老洪了,这条根到底没断在她手里。那对双胞胎可没那么幸运。那阵子天天“跑反”,大人都莫得吃的,哪里有奶水哟!山下,烧村的火光还若隐若现,她只有搂着怀里的一对双胞胎,眼看着他们气息奄奄的小脸,红了,紫了,青了,白了……多亏了陈福,是他领着景荣躲了几天几夜。等她失魂落魄地回到山下,见到景荣的那一刻,便发了疯地一把将景荣抱住了,恨不得立时把他塞回到自己的肚腹里,才好保他的周全。她嘴唇哆嗦着,喃喃发着梦呓般的咒:“景荣,景荣,你要好好的,好好的呀,娘的命给你,都给你……”1932年秋天,那个一心盼望丈夫能从部队上回来看一眼的妇人刚刚生下一对双胞胎,孩子才十六天大,尚未得到过父亲的爱抚,没想到男人那样绝情,一声不响地就要远遁。那天,当年仅八岁的景荣见到一条长龙似的队伍从他们家门口蜿蜒而过时,景荣奋不顾身地倒腾着两条细弱的小腿追上去。他抿紧嘴巴,睁大眼睛,追逐着,奔跑着,到底在人群中发现了垂头缩脑的父亲。“爹,爹!”儿子一边哭一边喊,奔到父亲面前,“回家哩!”孩子发了疯一样扑上来,内疚的父亲的一条腿被死死抱住了。战友们一个个从身边走过去,自觉地绕开了这个窘迫的父亲。老洪心里又急又疼,眼看着队伍越走越远,终究不敢再犹豫,一脚把孩子踢到路边……老洪为这事痛了一辈子。1949年,离家十七年的老洪才有机会从隆隆的枪炮声里彻底脱了身。他,得回家了。山坳里的那片竹园还在,这么多年风风雨雨,竟还蓊郁得不像话。只是房子眼生,不是他离家时的模样。远远地,一个挎着竹篮的小脚女人的身影一摇一晃地走过来。老洪只瞧了一眼,就认出那正是被十七年遥迢的岁月从缝隙里丢出来的桂芝!他激动地迎上去,然后不声不响地停在她面前。埋头走路的桂芝吓了一跳,一个陌生男人挡住了她的去路。可是,慢着,等她把那张满是沟壑的脸细细瞅一遍,就从那难言的沧桑里面认出了他。天哪!竟然是他!她一步没站稳,顿时跌坐在地上。不,不可能!她固执地摇摇头,随即爬起来,跌跌撞撞地朝家里奔去。天杀的!她砰的一声把大门关上。接着,就听到门里传来女人透不过气的哭声。“你开开门吧,”老洪乞求,“那一年,你才生下孩子,俺就狠心离开了你,这一辈子,俺欠你的太多了……”老洪哽咽地搅起沉渣般的往事,使门后的女人哭声更加汹涌。良久,她终于抽噎地说:“你走吧,俺没脸见你……没法子,两个孩子,连名字也没来得及取,就……为了把景荣拉扯大,我才……”老洪一愣,接着使劲拍门:“你开门,让我好好看看你,你开开门呀!”门没开,始终也没开。老洪的嗓子眼儿里都冒出血腥味儿了,号啕大哭的桂芝也没放他进门。就这样,一个在门里,一个在门外,把一辈子的相思和忏悔都喊完了,哭完了。……(选自《小说月报》,有删改)文本二:对女性文学研究而言,其侧重点不必放在社会理论和政治运动上,而应该将其作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视角来对待,也就是说,女性主义提供了看世界的另外一种视角、另外一种方式、另外一种态度。……她(刘鹏艳)说:“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正因为彼时有很多那样的父亲而获得新生。”她的这些想法基本上还是革命叙述的思路,但她的思路并没有止步于此,她觉得,一个严肃的写作者还应该去想想“怎样处理父亲和儿子、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一种女性主义的视角,因为这一视角的加入,她就将革命历史中的人性问题和人道主义问题凸显了出来。(节选自贺绍俊《第十五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闭幕词》,有删改)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描写还乡团的残暴,渲染了紧张的氛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后文主人公生活的艰难做了铺垫。B. “她算对得起老洪了,这条根到底没断在她手里”一句,侧面反映出桂芝作为传统农村妇女,思想封建守旧。C. 小说中划线的两句前后呼应,暗示了桂芝在艰苦生活的压迫之下,为了抚养孩子,只好与邻居陈福成为一家人。D. 小说通过对桂芝的描写,不仅写出了战争给妇女带来的巨大伤痛,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深刻反思。8. 随着故事的发展,“桂芝”对丈夫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9. 文本二提到了“女性主义的视角”,在文本一中有哪些方面的表现?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建炎三年五月,以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冬十月壬辰,张浚治兵于兴元,以图中原。浚上疏言:“汉中实形势之地,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必基于此。谨积粟,以待巡章。”辛丑,张浚以赵开为随军转运使,专总四川财赋。开见浚曰:“蜀之民力尽矣,锱铢不可加,独榷货尚存赢馀,而贪猾认为己有,共相隐匿。惟不恤怨詈,断而敢行,庶可救一时之急。”浚锐意兴复,委任不疑。浚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于开。十二月甲申,张浚承制拜曲端为威武大将军,军士悦服。四年夏四月,金娄室既陷陕州,遂长驱入潼关。曲端遣吴玠拒之于彭原,而自拥兵邠州为援。金人来攻,玠击败之。娄宣整军复战,玠军败绩,部将杨晟死之,端退屯泾原,金乘胜焚邠州。玠怨端不为援,大诟之,由是二人有隙。浚虽重用端,然以人言,不能无疑,乃使张彬诣渭州察之。彬至,谓端曰:“今兵合财备,娄室以孤军深入吾境,我合诸路攻之,不难。”端曰:“彼将士精锐且因粮于我我今反为客未可胜也若按兵据险时出偏师以扰其耕获彼不得耕获必取粮河东则我为主矣如此一二年,彼必因敝,乃可图也。万一轻举,后忧方大。”彬还白浚,浚不以为然。及闻兀术留江、淮,议出师挠之。端曰:“平原广野,敌便于冲突,而我军未尝习水战,金人新造之势,难与争锋。宜训兵秣马,保疆而已。后十年乃可。”浚积前疑,遂以彭原之败,罢端兵柄。绍兴二年十二月甲辰,召张浚知枢密院事。(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张浚经略关陕》)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彼将士精锐/且因粮于我/我今反为/客未可胜也/若按兵据险时/出偏师以扰其耕获/彼不得耕获/必取粮/河东则我为主矣/B. 彼将士精锐/且因粮于我/我今反客/未可胜也/若按兵据险/时出偏师以扰其耕获/彼不得耕获/必取粮河东/则我为主矣/C. 彼将士精锐/且因粮于我/我今反客/未可胜也/若按兵据险时/出偏师以扰其耕获/彼不得耕获/必取粮河东/则我为主矣/D. 彼将士精锐/且因粮于我/我今反为客未可胜也/若按兵据险/时出偏师以扰其耕获/彼不得耕获/必取粮/河东则我为主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治兵”意为冶炼兵器,“兵”和“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的“兵”字含义相同。B. “左”在地理上常指东方,因为荆、襄两地在汉中的东方,所以说“左通荆、襄之财”。C. “庶”表示可能或期望,“庶”和“庶刘侥幸”(《陈情表》)中“庶”字含义相同。D. “制”和诏、敕一样均为圣旨,常由中书舍人拟写,其他官员加知制诰者也可拟写。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浚认为汉中地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对于朝廷收复中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好好经营此地,在此地作好粮食储备工作,这体现了他良好的政治眼光。B. 赵开对蜀地财政情况很了解,认为不能再给当地百姓增加负担,唯独专卖货物还有赢余,却被崩婚之梁所占,若能对此采取果断措施,或许可以救一时之急。C. 曲端被任命为戚武大将军,深受军上拥戴,在与娄室的战争中,他驻守邠州作为援军,大举击败金兵,但吴玠的部队最终吃了败仗,其部将杨晟因之战死。D. 在如何对待艺术留镇江淮的策略上,曲端客观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地形方面对金兵更有利,且金人势头正盛,暂时难以与其对抗,当作长远打算。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浚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于开。(2)玠怨端不为援,大诟之,由是二人有隙。(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①苏 轼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注】①此诗作于苏轼赴任杭州通判途中。苏轼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遭到诬告,他不屑自辩、力求外放。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以具有秋天特点的枫叶、芦花点明时令,又寓情于景,蕴含诗人的情感。B. 尾联运用了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同的技巧,抒情含蓄。C. 诗歌描写景色从浪高风烈写到波平风柔,暗指诗人的行程也由艰险转为平静。D. 诗歌的语言浅易平实,“已见”“望不到”等词语口语色彩浓厚,但又别具意蕴。15. 此诗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皆抒写了“行”中所见所感,两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手法写出了秦国统治者肆意搜刮、挥霍民财的行为。(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叙写他早年求学时衣食住行等方面皆不如他人,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却表达了他以苦为乐的勤奋精神。(3)古代文人“多托酒以将意”,常在诗词中借“浊酒”这一意象表达复杂的愁情,如“___________ ,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街头行走的“汉服小姐姐”到拥趸众多的“国风歌曲”,“国潮”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处处焕发① 。“国潮”是中国原创品牌深植中华文化基因,创意特色风格,打造多样化文创产品而带来的一种消费潮流和风尚,将传统与现代② 。如今的“国潮”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交互,在“跨界”“破圈”中呈现多样态表现形式。中国本土文化在多领域创意传承,“破茧成蝶”。文物古迹、诗词歌赋乃至生活方式等文化元素的创意应用,日益成为各行业创新的设计元素和灵感来源。故宫推出的《迷宫·如意琳琅图籍》互动解谜书在年轻人中深受欢迎,把历史知识点融入解谜探索的环节中,让玩家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历史知识。“国货”品牌变身时尚标识,“土尽甘来”。在东京奥运会上,多国运动员身上的安踏、匹克、特步等“中国元素”,定格成一帧帧国产运动品牌“出海”的生动画面。各类国货品牌通过大量的原创设计和自主创新,全面渗透到消费领域的全场景,引领青年当下的时尚潮流。无论是复古革新的老字号,还是创新突变的“新国货”都紧跟潮流趋势,③ ,让“国货”呈现时尚面孔,吸引和培育着年轻一代消费人群。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 “破圈”一词由“出圈”演化而来,多用于饭圈或演艺圈。请结合文段提取三个关键词概述其具体特征。(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超过60%的火箭发射任务都导致一个或多个火箭碎片不受控制地重新进入大气层。虽然值得庆幸的是,① ,但随着未来千年火箭发射的数量增加,发生伤亡的几率也会增加。一项新研究描绘了目前风险评估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指出需要采取新的步骤。一些太空机构,如美国航天局,要求任何发射都不能超过万分之一的风险——也就是发射后不受控制的碎片重新进入大气层而对人或财产造成伤害的概率。这个比例对于每年有限的几次发射来说可能没有问题,但它忽略了每年数千次发射的累积效应。因为许多公司正计划发射卫星,② 。总体而言,研究人员发现,未来10年,不受控制的碎片造成人员伤亡约为10%至20%。伤亡的形式可能是一个人被击中,③ ,如大型建筑或飞机被击中。研究人员呼吁社会各界一致的方式进行风险评估,统一应用规则,以恰当避免下一代航天飞行问题。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20. 下列句子中破折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地说。B.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由衷喜悦。C. 我看你的性格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D. 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离地球1光年的地方。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鲁迅先生评论庄子时说:“(庄子)冷眼看穿却熟肠挂住,有着温柔与宽厚的心。”林语堂说:“人生是严酷的,热情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接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时代不断进步,社会更加开放,我们不再惮于我口说我心,不遗余力追寻真相。同时世事纷纭,只有热情,缺乏理性,真相就容易被遮蔽。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机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2022年12月27日上午9:00—11:30〕乐山市高中2023届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语 文(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们一般认为,在文明社会中,史前文化与原始艺术早已烟消云散了,其实,深入考察民间艺术就会发现,相对封闭区域的民间艺术世界,几乎仍然是一个远古图腾文化世界。比如,民间刺绣、印染艺术中绽放的牡丹、菊花、葵花等图案,并非仅仅出于审美创造,而是远古时期太阳崇拜秘密符号的遗留;在全国大多数地区,老人过寿的时候都要献上米或面做的寿桃,祝愿老人能够健康长寿。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民间信仰与艺术表达也是一种文化,罗伯特·芮德菲尔德称之“是不会思考的人们创造出的一种小传统”文化。小传统文化由于缺乏反思能力,其中观念形态往往来自大传统的影响。以儒道佛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大传统文化对小传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有的影响还非常隐蔽,比如,文人看重优雅的言辞文字,这对于无知识的乡民来说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实际上他们却很巧妙地在民间信仰仪式中表达出对中国文字的尊重。总而言之,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是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核心成分,它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共时性结构。民间艺术是一种尚未从生产、生活中分化出来的浑然的艺术形态,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因此,我们也许应该谨慎地批判、改造,积极地保护、研究。尤其在文化全球化的当代语境下,由于文化剧烈地变迁,人们普遍面临着文化传统断裂所造成的文化认同困境,我们更应该正确认识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重估其当代意义。民间艺术通过象征体系成为一种民族共享性的文化符号,它是社群成员之间社会交往与情感交流的媒介,有着重要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功能,而且这种功能在现代社会尚未丧失。尤其是民间集体表演艺术,如节庆、庙会时的演出,就其本质而言,其实是文化认同仪式的演练,通过审美化的仪式,人们直观地体验到他们在情感、文化上是一个共同体。近二十年来,在乡土社会逐渐解体的当代,不仅华北的乡村,甚至一些大都市,传统节庆、庙会反而大有复兴之势,“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庙会依然会保留在现代城市民众的生活之中,并且成为人们文化认同与审美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庙会》)。民间艺术中积淀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它一直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族群文化记忆的载体。是我们活态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面对民间艺术的象征体系,尤其是通过一次次操演传统的民间集体表演艺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当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与传统的社会文化生活之间的连续性,感受到我们并没有远离祖先以及他们的情感与信仰。民间艺术建构了一个关于过去的象征的空间,有利于形成一种“无场所的记忆”,这对于“离土”进程中的当下中国有着特别的意义。众所周知,人不可能仅仅活在当下,生命的意义离不开记忆,尤其离不开来自社会生活的“集体记忆”。事实上,“离土”的乡民也非常渴望通过民间艺术重温他们的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总之,民间艺术并非仅仅是审美的对象,还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与深厚内涵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一旦活态传承下来,“就会建构起当下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并成为当下文化形态的参照”(《乡村文化与现代性》),我们应该努力将其转化为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摘编自季中扬 胡燕《论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意义》,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民间信仰与艺术表达是一种小传统文化,大传统文化往往会影响其观念形态。B. 民间艺术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因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而形成了共时性结构。C. 文化剧烈变迁,人们普遍面临着文化传统断裂造成的文化认同困境,因此我们更应该重估中国民间艺术的当代意义。D. 中国民间艺术不仅是审美的对象,更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与深厚内涵的文化形态,我们应活态传承这种文化。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阐述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当代意义,并发出“活态传承民间艺术”的号召。B. 文章运用对比和引用论证,从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三个层面阐述民间艺术文化内涵。C. 文章例举传统节庆、庙会复兴的现象阐明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也未丧失其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功能。D. 文章在分析了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同时,又具体阐述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论述缜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村娃娃穿戴的虎头鞋、虎头帽,刺绣中的龙凤呈祥图案等,很可能是远古图腾崇拜观念的流衍。B. 唢呐等传统民乐通过网络直播的活态传承方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其中积淀的丰厚传统文化内涵。C. 全国大多数地区在老人过寿时献上米或面做的寿桃,这些生活中的艺术品成为社会交往与情感交流的媒介。D. 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严重的交往困难,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共同的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答案】1. B 2. C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民间艺术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因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而形成了共时性结构”错误。从第一段可知“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核心成分”并非“核心内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与“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共时性结构”二者之间无因果关系。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A.“总分总的结构”错误。本文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B.“对比论证”错误。本文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没有运用对比的论证手法。D.“又具体阐述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错误。从文中“民间艺术是一种尚未从生产、生活中分化出来的浑然的艺术形态,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来看,文章对“精华与糟料共生”并未做具体阐述,仅仅是一笔带过。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共同的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错误。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严重的交往困难,原因是多样的,比如他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的水平等等,选项的推断过于绝对且于文无据。故选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器官移植能够成功非常不容易,宿主抗移植物反应是影响移植物存活的重要因素。受者对供者组织器官产生的排斥反应称为宿主抗移植物反应,主要表现为三种不同的类型。超急性排斥反应一般发生在移植后24小时内,出现坏死性血管炎表现,移植物功能丧失,受者常伴有全身症状。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基本原因是受者循环内存在针对供者—HLA的抗体,常见于ABO血型不符、多次妊娠、反复输血、既往移植史等使受者体内存在抗HLA抗体,这些抗体与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和凝血系统,导致血管内凝血。急性排斥反应多见于移植后一周到几个月内,但移植多年以后亦可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表现为发热、移植部位胀痛和移植器官功能减退等。急性排斥是否出现和反应的轻重与供受者HLA相容程度直接相关,相容性越低,发生排斥反应的可能性越大,症状也会更重。慢性排斥反应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发生于移植后数月甚至数年之后,表现为进行性移植器官的功能减退直至丧失。该反应的发生大体是由急性排斥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慢性炎症等因素导致。本型反应虽然发生缓慢,但用免疫抑制治疗无明显的临床效果。(摘编自《医学免疫学》)材料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脏器衰竭患者对器官移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由于传统观念,自愿死后捐献器官的人寥寥无几,人体器官来源不足已严重制约了人体器官移植的发展。这促使科学家开始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器官移植,经过无款次的尝试,科学家们发现猪可能是更为理想的器官供体。但猪作为供体,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异种器官移植所造成的免疫排斥;二是猪自身携带有病毒,如果将其器官移植到人体,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由于存在上述原因,上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表示,在找到解决办法之前,停止一切异种器官移植的临床试验。异种器官移植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但随着基因编辑技术进步和新药研发加快,实验受体的存活时间大幅延长,现已进入到初期临床试验阶段。2017年杨璐菡及其研究团队成功克隆一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失活的猪。不仅消除了猪供体所携带的病毒,同时也展示出基因编辑技术对解决器官匮乏问题的推动作用。2022年1月,Griffith等人进一步尝试将多基因敲除猪心脏,移植到一名晚期心脏病患者,该患者存活了长达两个月。因此,进一步制定监管政策,规范移植行为;开展临床试验,寻求技术突破,将会为异种移植赢得明天,为解决人类重大健康需求提供帮助。(摘编自《基因编辑猪有望成为人的器官来源》)材料三:科学家研究证实,人体的主要器官拥有“细胞记忆”的功能,会随着器官移植将记忆转移到他人身上,使接受器官移植的人的自我认同感遭到破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和美国都开展了大脑移植的研究,科学家认为器官移植技术一旦用于人类,就会面临类似于“王子”和“鞋匠”互换大脑后到底谁是“王子”谁是“鞋匠”的困惑。据报道,还有一些接受器官移植的人在手术后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尤其是接受了死囚的组织、器官(比如脸、肢体)的受体。如同其他疾病治疗和生命研究一样,器官移植也要遵循有利、尊重、公正、互助等原则,解决好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摘编自《器官移植引发的伦理问题研究》)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按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早晚可以将宿主抗移植物反应分为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三种类型。B. 在器官移植后,移植物受者体内的预存抗体可能与抗原结合,引起超急性排斥反应,导致坏死性血管炎,移植物功能丧失。C. 上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停止一切异种器官移植临床试验的做法体现了对人类安全负责任的审慎态度。D. 接受器官移植的人会因器官“细胞记忆”功能拥有他人记忆,从而破坏自我认同感,由此面临伦理困惑。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器官移植的过程中,如果供者和受者血型不符或者受者有既往移植史,容易造成排斥反应,从而导致移植失败。B. 慢性排斥反应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在器官移植几月甚至几年后产生,虽然发生缓慢,但用免疫抑制治疗无明显临床效果。C. 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尝试发现,猪是最为理想的器官供体,但必须解决好免疫排斥和猪自身携带的病毒问题。D. 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和新药研发的加快,推动了异种器官移植领域在临床上的应用,有助于解决人体器官来源不足问题。6. 在器官移植工作方面还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 A 5. C6. ①技术问题:器官移植中容易出现排斥反应,影响移植物的存活;异种器官移植还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突破。②伦理问题:传统观念导致人体器官来源不足,制约了器官移植的发展;细胞的记忆功能给器官移植受体带来身份认同的困惑。③心理问题:器官移植可能给接受器官移植者带来心理问题。【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宿主抗移植物反应”的分类并不完全是按发生时间的早晚,从“急性排斥反应多见于移植后一周到几个月内,但移植多年以后亦可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可以看出,时间并不是分类的唯一标准。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尝试发现,猪是最为理想的器官供体”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经过无款次的尝试,科学家们发现猪可能是更为理想的器官供体”。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技术问题:由原文“器官移植能够成功非常不容易,宿主抗移植物反应是影响移植物存活的重要因素”可知,器官移植中容易出现排斥反应,影响移植物的存活;由原文“进一步制定监管政策,规范移植行为;开展临床试验,寻求技术突破,将会为异种移植赢得明天,为解决人类重大健康需求提供帮助”可知,异种器官移植还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突破。伦理问题:由原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脏器衰竭患者对器官移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由于传统观念,自愿死后捐献器官的人寥寥无几,人体器官来源不足已严重制约了人体器官移植的发展”可知,传统观念导致人体器官来源不足,制约了器官移植的发展;由原文“科学家研究证实,人体的主要器官拥有“细胞记忆”的功能,会随着器官移植将记忆转移到他人身上,使接受器官移植的人的自我认同感遭到破坏”可知,细胞的记忆功能给器官移植受体带来身份认同的困惑。心理问题:由原文“据报道,还有一些接受器官移植的人在手术后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尤其是接受了死囚的组织、器官(比如脸、肢体)的受体”可知,器官移植可能给接受器官移植者带来心理问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逐日(节选)刘鹏艳那一年,红军走了。和所有的苏区一样,国民党还乡团鸡犬不留地杀进这个小小的村落,一时间狼烟四起,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搜捕和屠杀开始了。桂芝抱着一对尚未满月的双胞胎,还要牵着景荣,她歪歪扭扭的步伐显得那么拖沓和可怜。她恨不得生出一双像丈夫那样的大脚板,挑上一副利落的担子,把孩子们担在柔弱的肩上。可是,她只能颠着小脚,抱着孩子,仓皇而滑稽地出逃。丈夫是秋天走的,走的时候连声招呼也没打。大雪封山以后,吃喝更是难觅,她躲在洞里,能扒拉出来的,只有枯枝败叶和孩子的哭声。挤不出一滴奶,她愧疚地看着怀里皱成一团的黄巴巴的小脸儿,心里难受得要命。真是要了她的命了,这个身陷绝境的母亲欲哭无泪,眼看着孩子的呼吸一点点弱下去,她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紧紧地抱着他们……他和她抱头痛哭——这幅画面如梦一般。他摸摸她的脸,还是他离家时光溜溜的脸蛋子;她扯扯他的腿脚,还是她送他时全须全尾的样子。她不晓得此生可有这样的一天,于是痴痴地等。一直等了他十年,没有等到那一天,终于,她醒来了。这天她推开门,见景荣攀在半截土墙上和他陈叔说话。两人头抵着头,嘀嘀咕咕的,见她出来,就歇了。隔壁陈福是老邻居。其实她嫁过来的时候,他就从轿缝里偷偷瞧过她。只是那时他还是青皮后生,多少晓得臊。往后的日子轻快得很,并不因为过得艰难而停滞在那里,她怀景荣,生景荣,养大景荣,陈福都看在眼里。陈福是桂芝见过的最没脾气的男人,有时候她都觉得他不像个男人。可就是这个不像男人的男人,在她最难的时候帮衬着她,把支离破碎的日子补缀起来,多少像个样子。景荣算是没吃太大的苦,她忧伤地想,就算老洪还在,也不过就是给口吃的,把他拉扯大。她算对得起老洪了,这条根到底没断在她手里。那对双胞胎可没那么幸运。那阵子天天“跑反”,大人都莫得吃的,哪里有奶水哟!山下,烧村的火光还若隐若现,她只有搂着怀里的一对双胞胎,眼看着他们气息奄奄的小脸,红了,紫了,青了,白了……多亏了陈福,是他领着景荣躲了几天几夜。等她失魂落魄地回到山下,见到景荣的那一刻,便发了疯地一把将景荣抱住了,恨不得立时把他塞回到自己的肚腹里,才好保他的周全。她嘴唇哆嗦着,喃喃发着梦呓般的咒:“景荣,景荣,你要好好的,好好的呀,娘的命给你,都给你……”1932年秋天,那个一心盼望丈夫能从部队上回来看一眼的妇人刚刚生下一对双胞胎,孩子才十六天大,尚未得到过父亲的爱抚,没想到男人那样绝情,一声不响地就要远遁。那天,当年仅八岁的景荣见到一条长龙似的队伍从他们家门口蜿蜒而过时,景荣奋不顾身地倒腾着两条细弱的小腿追上去。他抿紧嘴巴,睁大眼睛,追逐着,奔跑着,到底在人群中发现了垂头缩脑的父亲。“爹,爹!”儿子一边哭一边喊,奔到父亲面前,“回家哩!”孩子发了疯一样扑上来,内疚的父亲的一条腿被死死抱住了。战友们一个个从身边走过去,自觉地绕开了这个窘迫的父亲。老洪心里又急又疼,眼看着队伍越走越远,终究不敢再犹豫,一脚把孩子踢到路边……老洪为这事痛了一辈子。1949年,离家十七年的老洪才有机会从隆隆的枪炮声里彻底脱了身。他,得回家了。山坳里的那片竹园还在,这么多年风风雨雨,竟还蓊郁得不像话。只是房子眼生,不是他离家时的模样。远远地,一个挎着竹篮的小脚女人的身影一摇一晃地走过来。老洪只瞧了一眼,就认出那正是被十七年遥迢的岁月从缝隙里丢出来的桂芝!他激动地迎上去,然后不声不响地停在她面前。埋头走路的桂芝吓了一跳,一个陌生男人挡住了她的去路。可是,慢着,等她把那张满是沟壑的脸细细瞅一遍,就从那难言的沧桑里面认出了他。天哪!竟然是他!她一步没站稳,顿时跌坐在地上。不,不可能!她固执地摇摇头,随即爬起来,跌跌撞撞地朝家里奔去。天杀的!她砰的一声把大门关上。接着,就听到门里传来女人透不过气的哭声。“你开开门吧,”老洪乞求,“那一年,你才生下孩子,俺就狠心离开了你,这一辈子,俺欠你的太多了……”老洪哽咽地搅起沉渣般的往事,使门后的女人哭声更加汹涌。良久,她终于抽噎地说:“你走吧,俺没脸见你……没法子,两个孩子,连名字也没来得及取,就……为了把景荣拉扯大,我才……”老洪一愣,接着使劲拍门:“你开门,让我好好看看你,你开开门呀!”门没开,始终也没开。老洪的嗓子眼儿里都冒出血腥味儿了,号啕大哭的桂芝也没放他进门。就这样,一个在门里,一个在门外,把一辈子的相思和忏悔都喊完了,哭完了。……(选自《小说月报》,有删改)文本二:对女性文学研究而言,其侧重点不必放在社会理论和政治运动上,而应该将其作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视角来对待,也就是说,女性主义提供了看世界的另外一种视角、另外一种方式、另外一种态度。……她(刘鹏艳)说:“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正因为彼时有很多那样的父亲而获得新生。”她的这些想法基本上还是革命叙述的思路,但她的思路并没有止步于此,她觉得,一个严肃的写作者还应该去想想“怎样处理父亲和儿子、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一种女性主义的视角,因为这一视角的加入,她就将革命历史中的人性问题和人道主义问题凸显了出来。(节选自贺绍俊《第十五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闭幕词》,有删改)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描写还乡团的残暴,渲染了紧张的氛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后文主人公生活的艰难做了铺垫。B. “她算对得起老洪了,这条根到底没断在她手里”一句,侧面反映出桂芝作为传统农村妇女,思想封建守旧。C. 小说中划线的两句前后呼应,暗示了桂芝在艰苦生活的压迫之下,为了抚养孩子,只好与邻居陈福成为一家人。D. 小说通过对桂芝的描写,不仅写出了战争给妇女带来的巨大伤痛,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深刻反思。8. 随着故事的发展,“桂芝”对丈夫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9. 文本二提到了“女性主义的视角”,在文本一中有哪些方面的表现?请简要分析。【答案】7. B 8. ①抱怨。丈夫跟队伍离开时的抱怨,“没想到男人那样绝情,一声不响地就要远遁”。②思念。丈夫离开后对他深深的思念“他和她抱头痛哭——这幅画面如梦一般”,痴等十年。③愧疚与痛苦。丈夫突然回来时的震惊、愧疚与巨大痛苦;“俺没脸见……没法子”;号啕大哭。9. ①从女性视角讲述故事:小说并未从丈夫的男性视角讲述宏大严肃的战争主题,而是从桂芝这个妻子和母亲的视角讲述故事,体现了女性视角。②书写女性生活,塑造女性形象:并不同于其它的战争小说,把男性作为主人公,而是把笔触指向后方的妇女,描述他们艰辛的生活和痛苦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了被战争摧残的普通妇女形象。③表现作者的悲悯情怀:小说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男性为国献身的精神,但小说更多的是关注战争中的女性,体现了作者对革命战争中的女性、家庭、人道主义、人性等问题的思考。【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侧面反映出桂芝作为传统农村妇女,思想封建守旧”错误,这是桂枝内心对丈夫的情分和作为妻子的责任的体现,不是封建思想。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丈夫是秋天走的,走的时候连声招呼也没打……孩子才十六天大,尚未得到过父亲的爱抚,没想到男人那样绝情,一声不响地就要远遁”,怨丈夫心狠,丈夫跟队伍离开时女人内心满是抱怨。“他和她抱头痛哭——这幅画面如梦一般。他摸摸她脸,还是他离家时光溜溜的脸蛋子;她扯扯他的腿脚,还是她送他时全须全尾的样子……她不晓得此生可有这样的一天,于是痴痴地等。一直等了他十年”,丈夫离开后对他充满深深的思念,想象“他和她抱头痛哭”的画面,痴等十年。“俺没脸见你……没法子,两个孩子,连名字也没来得及取,就……为了把景荣拉扯大,我才……”,两个双胞胎死了,她为了生活,和陈辐过在了一起,此时丈夫突然回来,她觉得无颜面对,震惊的同时,是愧疚与巨大痛苦,这一切,都融进了号啕大哭中。【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从叙述视角看,本文是从女性视角讲述故事。“桂芝抱着一对尚未满月的双胞胎,还要牵着景荣,她歪歪扭扭的步伐显得那么拖沓和可怜……她不晓得此生可有这样的一天,于是痴痴地等……她忧伤地想,就算老洪还在,也不过就是给口吃的,把他拉扯大……号啕大哭的桂芝也没放他进门”,小说基本都是从桂芝这个妻子和母亲的视角讲述故事,并未从丈夫的男性视角讲述宏大严肃的战争主题,这体现了女性视角。从人物塑造看,小说书写女性生活,塑造女性形象。“她只能颠着小脚,抱着孩子,仓皇而滑稽地出逃……这个身陷绝境的母亲欲哭无泪,眼看着孩子的呼吸一点点弱下去,她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紧紧地抱着他们……等她失魂落魄地回到山下,见到景荣的那一刻,便发了疯地一把将景荣抱住了……埋头走路的桂芝吓了一跳,一个陌生男人挡住了她的去路……门里传来女人透不过气的哭声……号啕大哭的桂芝也没放他进门”,本文本是战争题材的小说,因为战争,男人离家打仗,女人的生活艰辛而痛苦;但不同于其它的战争小说的是,本文把笔触指向后方的妇女,描述他们艰辛的生活和痛苦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了被战争摧残的普通妇女形象。从主题看,小说表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因为战争,丈夫离家十七年,因为战争,孩子死了,丈夫再回来,已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小说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男性为国献身的精神。但小说主体写的是战争中的女主人公桂枝的悲惨一生,夫离、子丧,生活维艰,为了生活,选择再嫁,最后还要承担丈夫归来的愧疚和痛苦……小说内容是更多的是关注女性,体现了作者对革命战争中的女性、家庭、人道主义、人性等问题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建炎三年五月,以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冬十月壬辰,张浚治兵于兴元,以图中原。浚上疏言:“汉中实形势之地,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必基于此。谨积粟,以待巡章。”辛丑,张浚以赵开为随军转运使,专总四川财赋。开见浚曰:“蜀之民力尽矣,锱铢不可加,独榷货尚存赢馀,而贪猾认为己有,共相隐匿。惟不恤怨詈,断而敢行,庶可救一时之急。”浚锐意兴复,委任不疑。浚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于开。十二月甲申,张浚承制拜曲端为威武大将军,军士悦服。四年夏四月,金娄室既陷陕州,遂长驱入潼关。曲端遣吴玠拒之于彭原,而自拥兵邠州为援。金人来攻,玠击败之。娄宣整军复战,玠军败绩,部将杨晟死之,端退屯泾原,金乘胜焚邠州。玠怨端不为援,大诟之,由是二人有隙。浚虽重用端,然以人言,不能无疑,乃使张彬诣渭州察之。彬至,谓端曰:“今兵合财备,娄室以孤军深入吾境,我合诸路攻之,不难。”端曰:“彼将士精锐且因粮于我我今反为客未可胜也若按兵据险时出偏师以扰其耕获彼不得耕获必取粮河东则我为主矣如此一二年,彼必因敝,乃可图也。万一轻举,后忧方大。”彬还白浚,浚不以为然。及闻兀术留江、淮,议出师挠之。端曰:“平原广野,敌便于冲突,而我军未尝习水战,金人新造之势,难与争锋。宜训兵秣马,保疆而已。后十年乃可。”浚积前疑,遂以彭原之败,罢端兵柄。绍兴二年十二月甲辰,召张浚知枢密院事。(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张浚经略关陕》)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彼将士精锐/且因粮于我/我今反为/客未可胜也/若按兵据险时/出偏师以扰其耕获/彼不得耕获/必取粮/河东则我为主矣/B. 彼将士精锐/且因粮于我/我今反为客/未可胜也/若按兵据险/时出偏师以扰其耕获/彼不得耕获/必取粮河东/则我为主矣/C. 彼将士精锐/且因粮于我/我今反为客/未可胜也/若按兵据险时/出偏师以扰其耕获/彼不得耕获/必取粮河东/则我为主矣/D. 彼将士精锐/且因粮于我/我今反为客未可胜也/若按兵据险/时出偏师以扰其耕获/彼不得耕获/必取粮/河东则我为主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治兵”意为冶炼兵器,“兵”和“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的“兵”字含义相同。B. “左”在地理上常指东方,因为荆、襄两地在汉中的东方,所以说“左通荆、襄之财”。C. “庶”表示可能或期望,“庶”和“庶刘侥幸”(《陈情表》)中的“庶”字含义相同。D. “制”和诏、敕一样均为圣旨,常由中书舍人拟写,其他官员加知制诰者也可拟写。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浚认为汉中地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对于朝廷收复中原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应好好经营此地,在此地作好粮食储备工作,这体现了他良好的政治眼光。B. 赵开对蜀地财政情况很了解,认为不能再给当地百姓增加负担,唯独专卖货物还有赢余,却被崩婚之梁所占,若能对此采取果断措施,或许可以救一时之急。C. 曲端被任命为戚武大将军,深受军上拥戴,在与娄室的战争中,他驻守邠州作为援军,大举击败金兵,但吴玠的部队最终吃了败仗,其部将杨晟因之战死。D. 在如何对待艺术留镇江淮的策略上,曲端客观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地形方面对金兵更有利,且金人势头正盛,暂时难以与其对抗,当作长远打算。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浚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于开。(2)玠怨端不为援,大诟之,由是二人有隙。【答案】10. B 11. A 12. C13. (1)张浚每十天犒劳每月奖赏,希望得到士兵以死效命,所用的花费不可估量,全部取自赵开。(2)吴玠怨恨曲端不支援,大声辱骂他,因此二人有了隔阂。【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金人将士精锐,从我处掠取粮草,我军常处于被动地位,不一定能够获胜。如果屯兵占据险要之地。不时派出两翼协战的部队扰乱其耕作收获。敌军不能耕作收获,必定会到河东去掠取粮食,那样我军就处于主动地位了。“我今反为客”中“客”作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AD。“时出偏师以扰其耕获”中“时”作“出”的状语,不时的意思,中间不宜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前句,军队。“治兵”为练兵或治军之意。句意:张浚在兴元县开始练兵。后句,兵器。句意: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含义不同,判断错误。B.正确。C.都是表示可能或期望。前句句意:或者(可能)可以救一时之急。后句句意:或许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含义相同,判断正确。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能力。C.“曲端……大举击败金兵”“但吴玠的部队最终吃了败仗,其部将杨晟因之战死”说法错误,原文为“金人来攻,玠击败之”“玠军败绩,部将杨晟死之”,可知大举击败金兵的是吴玠,下文并未交待和杨晟战死有因果关系。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旬”,指十天,这里是名作状,每十天;“犒”,犒劳,“月”,名作状,每月;“赀”,估量。(2)“为援”,支援;“诟”,辱骂;“隙”,隔阂。参考译文:建炎三年五月,任命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其年冬十月壬辰日,张浚在兴元县开始练兵以图恢复中原。张浚上疏说:“汉中确实是地形险要的地方,前方控制六路军队,后方据有两川的粮食,东方与荆、襄一带财货相通,西方秦、陇之地出产骏马。他日号令中原,必以此地为根基。认真做好贮存粮食的事来等待陛下巡幸。”辛丑年间,张浚任命赵开为随军转动使,让他总管四川财赋事务。赵开见张浚时说:“蜀地民力已尽,一两钱(的赋税)都不能再加了,唯独专卖货物还稍有赢余,但贪猾之人已据为已有,互相隐瞒。唯有不担忧怨骂,果断敢行,或者可以救一时之急。”张浚锐意兴复朝廷,将财赋之事委任赵开,对他放心不疑。张浚每十天犒劳每月奖赏,希望得到士兵以死效命,所用的花费不可估量,全部取自赵开。十二月甲申日,张浚秉承圣旨任命曲端为威武大将军,众军士对此心悦诚服。四年夏四月,金娄室攻陷陕州后,又长驱直入潼关。曲端派遣吴玠在彭原抵抗娄室,而自己率军驻扎邠州作为援军。金兵来攻,吴玠将其击败。娄室整顿军队再战,吴玠军战败,其部将杨晟战死,曲端退兵屯驻泾原,金人乘胜焚毁邠州。吴玠怨恨曲端不出兵支援,大声辱骂他,因此二人产生了隔阂。张浚虽然重用曲端,但因为他人议论,对其不能不有所怀疑,于是派遣张彬到渭州去督察他。张彬到了渭州,对曲端说:“如今我各路军队汇合,物资齐备,娄室率领孤军深入我境,我汇合各路大军向其进攻,(取胜)不是难事。”曲端说:“金人将士精锐,从我处掠取粮草,我军常处于被动地位,不一定能够获胜。如果屯兵占据险要之地。不时派出两翼协战的部队扰乱其耕作收获。敌军不能耕作收获,必定会到河东去掠取粮食,那样我军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如此一两年时间,敌军必定陷于困顿疲惫的境地,这样就可以图谋(打败他们)了。万一轻举妄动,后方的忧患将会增大。”张彬回去将曲端的话禀告张浚,但张浚并不认为曲端之言是对的。等到听闻兀术留镇长江、淮河一带,就商议出兵阻挠其军队。曲端说:“(长江、淮河一带是)平原旷野之地,方便敌军冲袭突击。而我军不曾练习水战,加之金兵新近(取胜)形成的势头,我军难于与其抗衡。应该厉兵秣马,防守边疆。这样等待十年才可以反击。”张浚因为以前对曲端多年的怀疑,于是以曲端兵败彭原之事削夺了他的兵权。绍兴二年十二月甲辰,召张浚回京主管枢密院事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①苏 轼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注】①此诗作于苏轼赴任杭州通判途中。苏轼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遭到诬告,他不屑自辩、力求外放。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以具有秋天特点的枫叶、芦花点明时令,又寓情于景,蕴含诗人的情感。B. 尾联运用了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同的技巧,抒情含蓄。C. 诗歌描写景色从浪高风烈写到波平风柔,暗指诗人的行程也由艰险转为平静。D. 诗歌的语言浅易平实,“已见”“望不到”等词语口语色彩浓厚,但又别具意蕴。15. 此诗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皆抒写了“行”中所见所感,两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答案】14. C 15. 同点:两首诗词都表现了作者遭受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和身处逆境之中暂时的解脱之感。不同点:《定》词用“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词句,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出》诗还夹杂着对朋友的思念、对前程的迷茫等复杂的感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诗歌描写景色从浪高风烈写到波平风柔,暗指诗人的行程也由艰险转为平静”分析错误。综观全诗,诗中没有描写“浪高风烈”的景色,所以“暗指诗人的行程也由艰险转为平静”也就无从谈起。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分析《出》诗,从注释可知,此诗作于苏轼赴任杭州通判途中。苏轼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遭到诬告,他不屑自辩、力求外放。“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写出了作者在深秋枫叶变红、芦花飘飞之时,自求外放,其中暗含着作者遭受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而“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两句,写作者在船上已经看到目的地寿州的白石塔,要到达那里,还得绕过前面那一带黄茅冈。作者马上就要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心情变得轻松,有着一种解脱之感。《定》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一句,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此处作者一语双关,既指现实的雨声,也指朝廷中那些批评之声。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遭受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则是说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体现出作者身处逆境之中暂时的解脱之感。所以,两首诗词都表现了作者遭受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和身处逆境之中暂时的解脱之感。两部作品情感上的不同之处,《出》诗除了表现了作者遭受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和身处逆境之中暂时的解脱之感外,“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一句中,波平风柔仍然看不见老朋友啊,只因他们久立的地方烟云迷茫。作者笔锋一转,突然写一位老友,此人久立是为送别作者,而烟水苍茫,作者再也看不到老友,也看不清前程。所以,此诗还夹杂着对朋友的思念、对前程的迷茫等复杂的感情。《定》词的感情则与《出》诗所表达的迷茫不同,从“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虽经政治打击,但不改自己潇洒放达的性情,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手法写出了秦国统治者肆意搜刮、挥霍民财的行为。(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叙写他早年求学时衣食住行等方面皆不如他人,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却表达了他以苦为乐的勤奋精神。(3)古代文人“多托酒以将意”,常在诗词中借“浊酒”这一意象表达复杂的愁情,如“___________ ,_________”。【答案】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 ②. 用之如泥沙 ③. 以中有足乐者 ④.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⑤. 浊酒一杯家万里 ⑥. 燕然未勒归无计(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锱铢”“燕”“鬓”。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街头行走的“汉服小姐姐”到拥趸众多的“国风歌曲”,“国潮”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处处焕发① 。“国潮”是中国原创品牌深植中华文化基因,创意特色风格,打造多样化文创产品而带来的一种消费潮流和风尚,将传统与现代② 。如今的“国潮”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交互,在“跨界”“破圈”中呈现多样态表现形式。中国本土文化在多领域创意传承,“破茧成蝶”。文物古迹、诗词歌赋乃至生活方式等文化元素的创意应用,日益成为各行业创新的设计元素和灵感来源。故宫推出的《迷宫·如意琳琅图籍》互动解谜书在年轻人中深受欢迎,把历史知识点融入解谜探索的环节中,让玩家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历史知识。“国货”品牌变身时尚标识,“土尽甘来”。在东京奥运会上,多国运动员身上的安踏、匹克、特步等“中国元素”,定格成一帧帧国产运动品牌“出海”的生动画面。各类国货品牌通过大量的原创设计和自主创新,全面渗透到消费领域的全场景,引领青年当下的时尚潮流。无论是复古革新的老字号,还是创新突变的“新国货”都紧跟潮流趋势,③ ,让“国货”呈现时尚面孔,吸引和培育着年轻一代消费人群。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 “破圈”一词由“出圈”演化而来,多用于饭圈或演艺圈。请结合文段提取三个关键词概述其具体特征。【答案】17. ①勃勃生机 ②融一体(水乳交融) ③推陈出新(革故鼎新)18. 传承文化、创新设计、引领时尚【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语境指“国潮”在社会生活中很有生命力,可用“勃勃生机”。勃勃生机: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②处,语境指“国潮”文创产品将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可用“融为一体(水乳交融)”。融为一体: 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 。水乳交融: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③处,语境指国货品牌紧跟潮流趋势,呈现时尚面孔,可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吸取其精华,使它以新的面目出现。革故鼎新: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破圈”,网络流行词,指某个人或他的作品突破某一个小的圈子,被更多的人接纳并认可,多用于饭圈或者演艺圈。结合“‘国潮’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处处焕发勃勃生机”概括出“勃勃生机”;结合“创意特色风格”“创意传承”“创意应用,日益成为各行业创新的设计元素和灵感来源”“原创设计和自主创新”概括出“创新设计”;结合“引领青年当下的时尚潮流”“呈现时尚面孔”概括出“引领时尚”。(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超过60%的火箭发射任务都导致一个或多个火箭碎片不受控制地重新进入大气层。虽然值得庆幸的是,① ,但随着未来千年火箭发射的数量增加,发生伤亡的几率也会增加。一项新研究描绘了目前风险评估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指出需要采取新的步骤。一些太空机构,如美国航天局,要求任何发射都不能超过万分之一的风险——也就是发射后不受控制的碎片重新进入大气层而对人或财产造成伤害的概率。这个比例对于每年有限的几次发射来说可能没有问题,但它忽略了每年数千次发射的累积效应。因为许多公司正计划发射卫星,② 。总体而言,研究人员发现,未来10年,不受控制的碎片造成人员伤亡约为10%至20%。伤亡的形式可能是一个人被击中,③ ,如大型建筑或飞机被击中。研究人员呼吁社会各界一致的方式进行风险评估,统一应用规则,以恰当避免下一代航天飞行问题。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20. 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地说。B.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由衷喜悦。C. 我看你的性格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D. 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离地球1光年的地方。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9. ①目前这些碎片造成的伤亡几率很低(目前这些碎片还没有对人造成伤害);②预计未来火箭发射数量将大幅增加;③也可能是更大的灾难性事件(更大的物体被击中/更多的人员伤亡)。 20. D21. 研究人员呼吁社会各界以一致的方式进行风险评估,统一应用规则,以恰当处理下一代航天飞行问题。【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面说到火箭碎片进入大气层,再根据后面“发生伤亡的几率也会增加”可以推测,“值得庆幸的”是指“目前这些碎片造成的伤亡几率很低”或“目前这些碎片还没有对人造成伤害”;第二空,前面说“因为许多公司正计划发射卫星”,此处应说到结果,那就是“预计未来火箭发射数量将大幅增加”;第三空,此处谈的是伤亡的形式,“如大型建筑或飞机被击中”是举例,相对于“一个人被击中”,这是更大的灾难,可填“也可能是更大的灾难性事件”或“更大的物体被击中”或“更多的人员伤亡”。【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的破折号后面是对前面句子的解释和进一步补充,因此破折号表示解释和补充说明。A. 表示话语的中断或间隔;B. 表示插入语;C. 表示语意转折;D.表示对事情原因的解释,补充说明。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成分残缺,“社会各界一致的方式进行风险评估”中“一致的方式”前面应加出介词“以”;搭配不当,“避免……问题”不搭配,将“避免”改为“处理”。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鲁迅先生评论庄子时说:“(庄子)冷眼看穿却熟肠挂住,有着温柔与宽厚的心。”林语堂说:“人生是严酷的,热情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接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时代不断进步,社会更加开放,我们不再惮于我口说我心,不遗余力追寻真相。同时世事纷纭,只有热情,缺乏理性,真相就容易被遮蔽。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呈现“热情”与“理性”的辩证关系。材料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名人对“热情”与“理性”的看法。鲁迅评价庄子“冷眼看穿却熟肠挂住”,“冷眼”指洞察事理,明智慧,观世间。“热肠”指不能忘情,通情理,知人性。“冷眼”能看透宇宙,“心热”能感化世界万物。林语堂则强调,面对复杂的人生,光有热情是不足以应付的,需要和智勇相连,才能避免摧残,光有热情,会流于“头脑一热”、“热血上涌”,没有经过平静、理智思考而匆忙、鲁莽采取行动。热情与智勇相连接,方能以保证以平和的心态全面观察事物,不至有失偏颇;以客观分析和评判,不至忽左忽右、流于偏执;更可以避免草率决定、贻误大事。材料第二层,结合当今时代背景,强调在开放的时代,我们用热情表达自我,去追求真相,不断探究,这是好的。但是热情需要理性来加持,否则难以真正探求到真相。综上,材料强调“热情”与“理性”的辩证关系,“热情”是投入生活,奋勇争先。“理性”是理智冷静,客观审慎;二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又有统一的一面。“理性”更多是针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决断之时;“热情”更多体现在迎难而上、奋斗拼搏的行动上。只有“理性”,容易陷入个人利己主义的牛角尖;只有“热情”,容易陷入盲目冲动的泥淖,二者缺一不可。写作时应当扣住“热情”与“理性”两个关键词立意,不可偏废。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热血与理性兼具,奋勇与明辨与齐飞。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理性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人生态度上,都要保持理性的心态。二、热情较之理性,更多的是一种态度,对待事物敢做敢当的责任感,以及不畏强暴,大度能容的心胸以及即使一无所有也不怕从头再来的勇气等。三、失去理性的热情可以说是考虑不周的鲁莽和冲动,而失去了热情的理性则是懦弱与胆怯、顺从与屈服。理性和热情交织,摩擦出亮丽的火花。审题:1.热血与理性兼具,奋勇与明辨与齐飞。2.以理性看世界,以热情报中华。3.以理性为墨,用热情点染。

  

  试题 |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核心模拟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试题 | 湘豫名校联考2022年12月高三上学期期末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试题 | 河北省张家口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试题 | 四川省成都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试题 |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试题 | 河南省新未来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试题 | 江西省赣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试题 | 江苏省2023届高三12月百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素材 | 神舟十五号出征太空素材:话题+标题+金句+时评+范文

  作文 | 高考作文:满分议论文+点评+赏析

  作文 | 最新精选全国名校高三模拟作文7篇(参考立意+优秀范文)

  试题 | 湖北省黄冈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积累 | 50个历史人名,你读错几个?

  素材 | 如何用文字“共情”,写出那些微妙的心境

  试题 | 江苏盐城2022-2023学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作文 | 中考满分作文:《走在路上》(范文7篇,含审题立意指导)

  试题 | 2022年吉林长春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练习 | 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文学文化常识及标点符号

  致各位读者: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想正常看到“大语文之树”的推送,需要大家在阅读后,在文末右下角点一下“在看”,我们每次的新文章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人海茫茫,不想和大家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