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男版李子柒“张同学”全素材+全范文(振兴乡村,你我同行)
适用话题
精彩标题
学生习作
没有优美的风景,只是粗粝的故事,没有酷炫的特效,就是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用新技术呈现旧生活,竟然让“张同学”火了,创造了两个月吸粉一千多万的奇迹。有人认为他背后有团队,有推手,但更多的人却认同“乡村生活中真正吸引人的力量,才是让张同学成为网红的关键。”
诚哉斯言,上青山高歌,享田园之乐。唯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从乡村品出自然风,烟火气,才能更好的以生活为脚本,用青春和热血留住“美丽乡愁”,建设美丽乡村。
热爱生活,可以品出浓浓的自然风。当太阳自由的把光线钻过碎花的窗帘,唤醒“草堂冬睡足”的农人在青山肆意高歌时,这是一天的开始,当嶙峋的树枝在雪地上逶迤作画,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这是做饭前的准备,当热气腾腾的猪肉炖粉条温暖了炕屋,温暖了农人的肠胃时,这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恬淡。与自然朝夕相处,被自然耳濡目染,天会更蓝,雪会更白,饭也会更香。
亲近自然,可以享厚厚的烟火气。一声“二涛”,邻里间,朋友情,都无需再言传。赶大集,割块肉,菜上桌,相对饮。可以“把酒话桑麻”,可以“共说此年丰”,可以“隔篱呼取尽余杯”,可以“拄杖无时夜叩门”。琐碎的生活一样过得多姿多彩,有声有色,简单的日子被烟火气熏染着,沉浸着,每一个压着钥匙的砖下都藏着心安的密码。
每条视频由200多分镜头组成,张同学是让自己沉淀在乡村里,成了乡村的一双眼睛,观察着,记录着,传播着,用农村的“土气”发挥农民的“生气”,把乡村的“老气”融入现代的“朝气”。中国只有一个“张同学”吗?不,中国还有“潘同学”——潘姥姥:臭小子,姥姥今天给你露一手;中国还有“康同学”——康仔老人:一老一少,让人想到南方农村去定居;还有北大卖猪肉的陆同学,新东方掌门人俞同学……无论是用手机,还是用实业,他们都是懂得乡土美学,留住了泥土味的新农人,都是把握时代脉搏 激活“时尚芯”的创业者。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能上青山高歌,享田园之乐。
金句集锦
1、第一不做作,第二不用去装。(适用话题:诚信 真我)——张同学
2、对我来讲,今天干啥活,吃啥饭,做啥菜就是脚本。(适用话题:生活 本真 艺术 ) ——张同学
3、我本身就是农民,那就干一些老百姓的事就行了。(适用话题:本真 初心 人生定位 价值体现 )——张同学
4、琐碎生活一样可以过得多姿多彩。(适用话题:生活色彩 人生意义 渺小与伟大 平凡与多彩)——网友留言
5、要敢于彰显农村的“土气”,善于利用乡村的“老气”,巧于发挥农民的“生气”,精于融入现代的“朝气”。(适用话题:乡村振兴 创新发展 民族复兴)
6、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适用话题:乡村振兴 富强文明 初心使命)——习近平主席
7、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适用话题:乡村振兴 奉献青春 家国情怀 民族复兴)——习近平主席
8、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适用话题:文化基因 文化传承 家国情怀)——费孝通
9、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卫衣象征体系。(适用话题:乡愁 乡情 记忆)——费孝通
10、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适用话题:社会理想 人生追求 价值 信念)——孔子
1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适用话题:理想追求 亲近自然 生活情趣 人生选择)——陶渊明
作文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来自辽宁营口普通的农村青年“张同学”在抖音火了,他用大量的第一视角镜头记录着最真实的农村生活:早晨睡醒后,收拾一下床铺,加工昨晚的剩饭喂猫、狗、鸡、鸭;做点早餐匆忙吃掉后,或是和亲朋好友一起干干农活、下河捕鱼,或是上街购物、嘎又(东北话音译,切肉买肉的意思),然后回家做好饭菜,和朋友大口喝酒吃肉。这种“流水账”式的记录仅用两个月,粉丝量便已经超过了一千万。有网友认为这是一个专业团队在运作,但一些重要媒体采访认为“乡村生活中真正吸引人的力量,才是让张同学成为网红的关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标题】
《关注乡村,关注“根”》
《乡村的魅力无与伦比》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网红“张同学”火了以后,不少人劝他流量变现,他说“我本身就是农民,那就干一些老百姓的事就行了,可能也有很多人说张同学什么时候开始接广告,什么时候开始赚钱,我之前还真没有想过,所以一直没直播也是有原因的。但是我初心肯定是不会变,你要让我去更大的商业化,我肯定不会同意,因为我本身就是农民出来的,所以要能为家乡做点事,这个是我真正想要的。钱这个东西够花就行了,赚多少算多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标题】
《不忘初心,农民本色》
《心系乡土,不忘来路》
对接高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1: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材料2: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貌,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使村庄形态、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和产业发展相得益彰,让乡村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是符合时代潮流、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的乡村振兴之路。
材料3:加强美丽乡村建设,要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思维贯穿其中,用“各美其美”打造个体,用“美人之美”串珠成链,用“美美与共”连线成片,让美丽乡村的“大美画卷”越画越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某市政府网站举办“当代青年与乡村建设”论坛,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读】
本题的材料共三则,第一则提出观点,要振兴乡村;第二则,振兴乡村的发展方向:要高质量发展,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貌;第三则为具体的方法指导:要保持个性,要引进创新,要协同发展。材料指向明显,要振兴乡村,既要保持乡村个性,又要联合起来走协同发展之路。
作文具体要求结合材料为“当代青年与乡村建设”论坛写作,这就要明确材料所涉及的问题,然后结合时代青年的使命来分析立意。“强国一代”绝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是深深地感受到“国力起于乡村”。这就要求青年一代要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不应是思想简单的时代跟随者,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如何改变这个世界。材料及要求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材料在文体上没有限制,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清晰的论证思路;如写记叙文,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立意】
(1)展青年创新风采,建和谐美丽乡村;
(2)新时代我们需要“泥腿子”精神;
(3)增强社会责任感,将个人的梦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4) 热爱祖国,从努力建设乡村开始。
精彩时评
1、如果说李子柒展示的乡村,是人们理想中优美的田园生活,那么“张同学”和他拍摄的乡村生活,则是更加粗砺、更加原汁原味的。有人认为他拍摄手法很专业,背后可能有团队,但是媒体探访后发现,他的确是独自创作的。乡村生活中真正吸引人的力量,才是让“张同学”成为网红的关键。(适用话题:生活 本色 艺术 乡村振兴)——来源于中国青年报
2、正是这种“观看”方式的巨变,才赋予了乡村新的形象。当大多数人都身处乡村的时候,只能 “仰望”、羡慕城市生活,而当大多数人生活在城市时,便注定会开始以新的视角打量乡村。人们不再把乡村视为落后的象征,而是自己的来处,人们开始怀念它,也开始以更平等的视角进行“观看”。(适用话题:乡村 视角 初心)——来源于中国青年报
3、小县城处在乡村和都市的中间,按照传统城市化的演进逻辑,它最终的命运可能是萎缩甚至“消失”。但是现在我们知道,那里不是“文化的荒漠”,那里也有青年,有他们生动的生活,有他们的欲望和梦想。(适用话题:梦想 青春 环境 文化 生活)——来源于中国青年报
4、在智能手机时代,每个人都能表达,都可以拍出自己看到的“美”。此时,乡村的形象是具体的、个性化的,也因此更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张同学”所展示的乡村,也是无比真实的。他把钥匙放在窗户上的砖头下,让身居都市楼盘、装了密码锁的人也能心生触动,因为这一举动背后,有着一种特别的安全感。(适用话题:美与科技 乡村文化 安全宁静)—— 来源于中国经济网
5、归根结底,李子柒和张同学的成功,都是因为其内容恰好踩中了一二线受众的阶段性情绪和审美,他们打动的还是一二线城市的核心传播者,而非农村百姓;而对于大多数农村短视频创作者而言,因受众限制,他们或许很难像张同学、李子柒一样大红大紫。
不过,许多创作者已经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道路:发挥扎根农村的优势,讲述接地气的真实农人故事,传递各个细分领域的实用农业知识,并依靠短视频平台的社交关系网络和普惠流量分发进行传播。(适用话题:美与审美 人生方向 定位与价值 模仿与创新)——来源凤凰网
光明网时评频道刘奕枫
在“张同学”看似“潦草”、朴实无华的乡村生活背后,本质上仍是他们热爱生活的生命劲头,这才是在专业技术之外,“张同学”视频能够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
最近,一位博主“张同学”在抖音上火了。这位来自辽宁营口普通的农村青年,用大量的第一视角镜头记录着最真实的农村生活:早晨睡醒后,收拾一下床铺,加工昨晚的剩饭喂猫、狗、鸡、鸭;做点早餐匆忙吃掉后,或是和亲朋好友一起干干农活、下河捕鱼,或是上街购物、嘎又(东北话音译,切肉买肉的意思),然后回家做好饭菜,和朋友大口喝酒吃肉。这种“流水账”式的记录仅用两个月,粉丝量便已经超过了一千万。
“张同学”拍摄手法较为专业,有网友统计他平均每条视频采用了200多个分镜头,这使得他的记录充满了细节。同时,他的视频会配上一首节奏鲜明、名为Aloha Heja He(中文意思是“加油”)的歌曲,整体透露出一种充满希望的生活劲头。
不同于大多数记录农村生活的短视频,“张同学”的视频带给人很强的真实感。在很多短视频作品中,一部分创作者将“土味”作为卖点,表演出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文明程度相对低的样貌,使农村人及其生活处在被围观的位置上。也有一部分创作者仅以农村为背景进行拍摄,刻意营造出一种淳朴、惬意、自由的诗意田园,但事实上这只是对城市生活问题一种想象化地逃离,并非真实的农村生活。相比起这些被制造出来的“农村”,“张同学”记录的视角则更加客观,减少了人为的粉饰,多了生活本身的魅力。
这种真实的呈现,恰恰是短视频中农村话题所需要的内容。我国农村已经在完成脱贫任务后,进入到了乡村振兴的重点阶段。现阶段乡村的真实生活样貌如何在媒介中得到呈现,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如何认识农村、了解农村;农村本身魅力的挖掘和展示,也将有助于树立农村自信,促进乡村振兴。如若仅将农村作为相较于城市而言的某种符号,不但是在真实与再现之间制造“中间景观”,还容易让农村在传播中处于表达的劣势地位,迎合并不断放大着人们的刻板印象,加剧思想上城乡二元化的隔膜。“张同学”的视频在让很多人认识了其所在的农村的同时,也让很多人对乡村生活产生了情感共鸣,想必其取得的良好传播效果也将激励更多的“张同学”,对真正的农村真实记录、自信表达。
尽管从“张同学”的视频中不难看出,城乡之间的发展水平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在“张同学”看似“潦草”、朴实无华的乡村生活背后,本质上仍是他们对于美好生活不断追寻的认真态度,和热爱生活的生命劲头,这才是在专业技术之外,“张同学”视频能够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而这种城乡之间人们共性的真实展现,足以打破很多城与乡之间观念上的区隔,并将之转变为深层次的情感连接。这对于在保留农村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来说,十分重要。而这种真实的记录与自信的呈现,越多越好。
时新素材
精选范文展示
《诗经》有言:“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是千年前古老乡村的写照。今天,我们的乡村早已换了模样:水入户,电常明,路到家,信普及。而乡村的明天,还需我辈青年共同创造!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青年当如梅,如他不畏艰难,勇担责任。张玉滚是一名乡村教师,他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城市中繁华的生活,选择回到家乡,从基层教师做起,一干就是17年。山路不通,他将学生们的学习用具用扁担挑进大山;长年操劳,他的双手早已龟裂;勇担重任,他的三千青丝皆成雪。他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雨,滋润了孩子的心,灌溉了孩子们的梦。不畏艰险,勇担责任,只为了心中的家国情怀;我心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让我们敬之,更学之。
怀赤诚之心,展青年担当,她脱下美丽的衣裙,走进深山。有的人走出大山,就再也不回来了,有的人却把最美的青春留在了大山,北京师范硕士毕业的黄文秀不顾家人反对,换下美丽的衣裙,走入深山大林,为村中事务奔波在崎岖的山路上,只为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可她却因在办事途中遇到山洪而芳华早逝,将她最美的青春年华留在了大山,留在了山中村民的心里。而她的选择展现了无私奉献的责任感和令人敬佩的青年担当,“乡村振兴,青年作为”,我辈青年当如此。
生于新时代的我们应当擎起时代大旗,于弄潮之中,乘风破浪,直挂云帆。袁隆平爷爷曾说,他最担心的是青年一代无人再去搞农业,但我想请他放心,我辈青年必将大有所为。耶鲁高材生秦玥飞学成归国,致力乡村建设,“最美村官”是他当之无愧的别名;“甜野男孩”丁真坚守家乡,入职当地旅游部门,放弃名利,以一人之力助推理塘旅游业的发展。他们的“泥土味道”芳香了整个国家。
新时代领路人曾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诚如斯言,吾辈青年必将不忘青年担当,多些“泥土味道”,走好新时代的长征之路。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平芜看尽,乡村最美。青年一辈当以脚踏万山平的自信,以愚公移山成的坚毅续前辈之画卷,以担当为笔,绘美丽乡村!
素材链接
光明日报???徐国源
乡土文化盛行于风土人情尚未受到外来干扰的“纯朴”年代,勾连着千百年来中国民众的情感记忆和“乡愁”,也贯通着人们对“乡土”的审美认知。伴随日益兴盛的“乡村游”等民俗旅游活动的热潮,人们在传统村落驻足逗留后惊奇地发现,那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艺术、竞技游艺、民俗风情、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特色餐饮等,不仅保存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文化因子,也展现着乡土文化的恒久魅力和当代价值。
在社会文化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深刻蜕变的今天,如何保存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原生形态?又如何不断从“人民的资料库”——民间文化遗产中汲取资源,更好地传承、保护乡土文化,并在与时偕行的活态传播中使之“新生”?
读懂乡土美学?留住“泥土味”
与主要以文献典籍的“言说”方式而传授的文人文化不同,乡土文化主要表现为“活态”生活方式的代代相传,因此在乡土文化传承保护中,“人”是最重要的核心因素。基于此,保护原住民,也就是保护乡土民间文化。最直观的就是,传统村落不能“空心化”,一旦村民都迁出去了,长期存在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便可能很快消亡。
乡土文化往往有其本土适应性,通常还有一整套礼俗规约机制(如乡规民约、伦理道德等)来维系其机能,所以今天保护乡土文化时,要因地制宜,尊重当地固有的“乡风民俗”,而不能采用过多的“外力”,来改变这种千百年来自发形成的“秩序”。就乡土文化而言,它的生态观可以概括为:本土的就是适宜的,也就是最好的;它可以根据“民众自愿”“生活便利”“礼俗互动”原则来改良优化,但不可以推倒重来。所以对于乡土文化保护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要树立“原生态”而不是“进化论”的观念。
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用文字难以表述的乡土民俗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这种乡土民俗文化,其根本价值在于它具有生活特征的“内价值”。例如,在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梳理当地文脉,保护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农耕生活习俗、传统节庆和故事传说,展现原生态的百姓日常生活;而不能单纯看中它的“外价值”,仅仅保持外貌上的古风、古香、古色。
保护和传承传统乡土文化,当然也要兼顾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因为原住民也希望过上现代的生活,所以要处理好保留民俗传统与居民生活方式更新的矛盾。民俗文化学者在参与“乡村改造”时,不能仅凭“拯救乡村”的热情,或借“文化精英”的权力去粗暴“重构”,而应在读懂“乡土美学”的基础上,真正把握住原生态文化的机理,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嵌入,包括:依照历史的旧痕和人们的记忆,恢复村落的地脉、标识和故貌;为当地整理和挖掘佚失的历史知识、故事及历史口碑文化等。反之,过于大胆的现代化改造,可能是对传统乡土文化的破坏。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纵向传播,即代际之间的传承。因此,我们要重视借助传媒教育和现场体验等方式,在年轻一代的记忆中植入乡土文化的“种子”。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必须重视“人”作为文化载体的独特作用。近几年,笔者带着所在高校的大学生长期深入乡村展开田野调查,本意是想通过这些年轻人对乡土民俗传统的体验、感知和品味,进行一项“都市时代:如何保护我们的传统”的社会实验。有位学生在观看了传统民歌演唱后写道:“歌手们尽情演唱的原汁原味的老歌,似乎把我们带到了久远的年代。它们是历史与传统的回声,带着泥土的质朴,野草的芬芳,没有功利,没有表演,只有自说自唱,透着劳动人民的率真和情趣。民歌是文学艺术的根系,也给我们这些现代人以来自于另一个世界的奇异感!”通过田野调查,我们认识到一个问题,年轻一代对于乡土文化既是隔膜的,也是可亲近的,关键是要找到返回历史现场、古今对话的代际传承通道。同时,对于在年轻人中的传承问题,还特别提醒人们要具备“沙里淘金,慧眼识宝”的鉴别力,把真正优秀的乡土民间文化发掘出来,传承下去。
把握时代脉搏?激活“时尚芯”
乡土文化的传承保护须讲究有效性,实行“开放性保护”,也就是顺应时代潮流,深耕乡土文化资源,创新性转化,使之成为年轻一代喜闻乐见的“青春版”时尚文化。
一是要用影像等可能的手段,抢救性记录在世的民歌手、故事手和各种技艺性人才的表演活动,挖掘整理现存的各种抄本、刻本,保护好那些非遗的活态载体,尽量让年轻下一代“看到”“听到”老一辈传承下来的乡土文化的精华,如传统村落中的民居、生产生活的老物件和传统民间文艺等。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鼓励传统乡土艺术的推陈出新,在原生态基础上进行适应时代的二度创作,其实也是一种传承。因为,一味固守传统,隔绝与时代的联系,放弃与年轻人的共鸣,这样更容易导致民歌、手艺等乡土艺术的失传。
二是要有当代传播意识,即根据今天人们的审美趣味,通过各种媒介“嵌入式”传播,尽量把“民俗精华”传承到下一代。例如,苏州阳澄(湖)半岛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对江南稻作文化进行传承时,就借鉴了“原生态+美学”的思路,发展稻田艺术,种植彩稻,在田间用不同颜色的稻谷“绘”出大闸蟹、大黄鸭等图案,发掘稻作文化的观赏价值,起到了“用美学加持乡村”的效应。
三是要重视数字化时代网络传播的“新乡土文化”现象。随着互联网与大众日常生活的日益融入,无论在西方或中国,网上散播着各种新型民俗文化。比如近年来兴起的网上祭祖、视频拜年、微信红包,以及各种小视频平台推出了大量民间“才艺达人”,同时也出现各种新奇的故事、传说、笑话等“民间文学”,这些都构成一道新的“乡土文化”风景。这些网络中兴起的“新乡土文化”“新民俗”,都值得我们作出理论的探讨,且无疑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