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容貌之探析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成功之处缘于她的容貌、才能和睿智的三者并用,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大美的呈现。那么武则天的容貌到底何样?这也是学术研究领域中一直探寻的一个难题。因史书中寥寥几语,且多为冠冕之话,亦无相应的画像、雕像之类,所以无法定其容貌。笔者在承担《武则天时代》陈列布展部分工作中,搜集了一些资料,通过文字和图像资料的研究,大致确定了武则天的基本容貌,如有不妥,敬请方家指正。

  文字资料

  一、幼时武则天的容貌

  史料1:《大唐新语·记异》、《旧唐书·方伎》载:“龙睛凤颈”、“神彩奥澈”[1]。

  “龙睛凤颈”,是说武则天眼睛大而有神,脖颈细长。“神彩奥澈”,是说精神饱满,蕴含神采。

  《大唐新语·记异》载:

  袁天纲,益州人,尤精相术。贞观初,敕召赴京,途经利州,时武士彟为刺史,使相其妻杨氏。天纲曰:“夫人骨法,必生贵子。”乃遍召诸子令相之,见元庆、元爽,曰:“可至刺史,终亦迍否。”见韩国夫人,曰:“此女大贵,然亦不利。”则天时衣男子服,乳母抱出,天纲大惊曰:“此郎君神彩奥澈,不易可知。”试令行。天纲曰:“龙睛凤颈,贵之极也。”转侧视之,“若是女,当为天子。”

  《旧唐书·方伎》载:

  则天初在襁褓,天纲来至第中,谓其母曰:“唯夫人骨法,必生贵子。”乃召诸子,令天纲相之。见元庆、元爽曰:“此二子皆保家之主,官可至三品。”见韩国夫人曰:“此女亦大贵,然不利其夫。”乳母时抱则天,衣男子之服,天纲曰:“此郎君子神色爽彻,不可易知,试令行看。”于是步于床前,仍令举目,天纲大惊曰:“此郎君子龙睛凤颈,贵人之极也。”更转侧视之,又惊曰:“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

  《大唐新语》的作者刘肃,为唐宪宗元和(806—820)时人,书中有写于元和丁亥的自序。据此认为,《大唐新语》成书于元和二年(807),《旧唐书》是五代后晋的官修史书。从时间先后上便可以推知,《旧唐书》所记袁天纲为武则天相面一事,很可能是依据《大唐新语》而来,文字虽略有出入,但武则天“龙睛凤颈、神彩奥澈”的说法,未有变化。那么为什么要给武则天穿男孩衣服呢?有两点可以理解。其一,武则天之母杨氏有女无子,很想生一个男孩以防养老、传宗接代,毕竟元庆、元爽非亲生。因此给武则天着男装是为了讨吉利;其二,幼时武则天就有男儿气象,给她着男装能带来一些精神安慰。

  二、少年时的武则天容貌

  史料2:《新唐书·则天武皇后》载:“贞观十一年,太宗闻士彟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既见帝,赐号‘武媚’。”[2]

  唐太宗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位艺术家,他的审美力极高,有阅人之才。武则天时年虽只有14岁,然其娇美斗艳,妩媚动人已传誉乡畿。百闻不如一见,当唐太宗见到武则天后,立刻被她的美貌所折服、所打动,故“赐号武媚”。由此可见,武则天不但貌美,而且身材玉立。唐太宗在众多的嫔妃中唯独只有给武则天一人赐号,足见爱美之心,不同寻常。因而,武则天初进宫,就被立为才人(五品)。在《旧唐书》《新唐书》《通鉴》等史书中均有记载。

  三、中年以后的武则天容貌

  史料3:《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载:“奇相月偃”。[3]

  “奇相月偃”,是说武则天面貌非常,有闭月之容,有人君之相。此说出自《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册文系时国子司业崔融所撰,明确记述了武则天驾崩之日和迁窆祔陵的时间和隆重的葬礼。文词极其精辟,赞扬了武则天的圣德和功绩,称其“至哉坤德,沉潜刚克。奇相月偃,惠心泉塞”。崔融,官拜崇文馆学士,为文华美,当时无出其上者。凡朝廷大手笔,多由皇帝手敕,付其完成。崔融对武则天的容貌近乎难以用词句描述,言“奇相月偃”已是达到了最高境界。其容貌描述的应是中年以后接近老年的武则天。

  史料4:《新唐书·诸帝公主传》、《资治通鉴》载:“方额广颐”。[4]

  “方额广颐”,是说武则天额头较方,脸颊较宽,应为“用”字型脸型。此说出自《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太平公主”条下,称“主(太平公主)方额广颐,多阴谋,后(武则天)常谓‘类我’。”《资治通鉴》卷204中也有相同的记载,“公王方额广颐,多权略,太后以为类己”。太平公主,身体丰满且强壮,有男子气概。说明公主并非苗条,应趋向略胖,健壮。从脸型上分析,“方额广颐”的人,一般都是符合这样的体型。

  武则天与太平公主母女俩长得像,合乎现代遗传学。而且,从文中看,太平公主的性格也与其母有相似的地方,心计较多,会使手段,且多权谋,喜参政。此“类我”,亦可理解为太平公主的性格处事像武则天。

  四、老年时的武则天容貌

  史料5:《资治通鉴》载:“太后生重眉,成八字。”[5]

  此时武则天已76岁,却容颜焕发,生出重眉,说明武则天的生理机能和身体的器官功能保持的很好。眉生八字,应为寿眉。在唐代,女子化妆有一个习惯,就是将自己原有的眉毛剃去,然后根据喜好重新画上眉毛。

  武则天一生虽不能说戎马生涯,却可称得上在风云多变中度过一生。82岁的高寿在中国古代社会实属少见。她不仅长寿,且春颜永驻,落齿重生,白发变黑,八字寿眉。她也曾为此改年号为如意和长寿来庆贺。

  史料6:《新唐书·武则天皇后传》及《资治通鉴》:太后春秋虽高,善自涂泽,虽在右不觉其衰。丙戌,敕以齿落更生[6]。

  武则天时年69岁,喜欢化妆、保养,使旁人看不到她年老。又重生牙齿,为庆贺改元长寿。

  武则天是一个注重保养的人,御医们为她开了很多美容保健的独门秘方。其中一个秘方叫做“益母草泽面方”,这个方子收录在苏敬编撰的《新修本草》中,又名“神仙玉女粉”。其中所含的益母草既可内服,也可外用,有祛斑除皱的功效,经常使用可增加皮肤的弹性和光泽。该方的制作方法:每年端午时节采集根苗全具的益母草,晒干、碎粉、加入适量的水熬制而成。据说,初次用该药洗面会发觉手变得滑润,脸上有光泽。如果常年使用,四五十岁的妇女,看上去也像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一样。武则天80岁的时候,还能保持秀美的容颜,与她经常使用这个秘方大有关系。

  另一个美容秘方叫“敷面脂”,收录在王焘《外台秘要》一书中,面脂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面膜,在唐代就开始流行,但和今天不一样的是,在那个时候面膜都是绿色产品。这个方子的组方也很复杂,主要有细辛、葳蕤、黄芪、白附子、山药、辛夷、川芎、白芷、瓜萎、木蓝皮,加猪油熬制而成。葳蕤、瓜萎、猪油具有滋阴润肤的功效,细辛、白附子、辛夷可以祛风通窍,黄芪可以益气补肾,川芎、木蓝皮能活血保湿,所以这个面膜可以光洁皮肤、除皱、保湿。

  以上资料表明,武则天是一位善于保养和极端自信的女性。她之所以如此注重保养和化妆,就是认识到美对女人的重要性。武则天的素颜一般人是不会看到的,只有贴身侍女才能看到,在外的妆容应该都是化妆好的。

  图像资料

  一、造像

  资料1:洛阳龙门大卢舍那像[7](图1)

  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像龛是唐高宗及武则天亲自经营的皇家开龛造像工程,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应该是由高宗亲自制定的。据《大卢舍那像龛记造》记载:“河洛上都龙门大卢舍那像,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咸亨三年(672),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两万贯。”同时亲自参加了卢舍那佛的开光仪式,由此可知卢舍那佛与武则天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关系。当地人们传说卢舍那佛是武则天的化身,并非空穴来风。如果真是这样,此佛与武则天的真实相貌应该不会相差太多。卢舍那意为光明普照,被赋予了女性的形象:面容丰腴饱满,修眉细长,眉若新月,眼睑下垂,双目俯视,嘴巴微翘而又含笑不露,她庄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武则天一生与佛有缘,其与李治最终定下一世情,便是在出家做尼姑期间。后来她当了皇帝,大兴佛寺,广造佛像,可能便是出于对佛的感激吧。洛阳龙门的许多石窟寺,那是武则天时代开凿的。不少学者认为,龙门奉先寺石窟中规模最大的露天摩崖大龛——“卢舍那佛”,是武则天44岁时的“写真”。奉先寺兴建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历时4年才雕凿完成。卢舍那佛身高17.14米,面容丰腴饱满、秀丽端庄、眉目修长、嘴角微微上翘,流露着一种博爱众生的微笑。具有东方女性的面容特征,被誉为“世上最美丽的佛陀”。

  资料2:四川广元皇泽寺“武则天真容像”[8](图2)

  在四川广元的皇泽寺,保存有武则天一尊最古老的石像。据史料记载:广元古称利州。元代,统治者为显示其“德威广播,疆土广大”,改利州为广元。皇泽寺位于广元城西的嘉陵江畔、乌龙山下。这座寺庙可能是武则天“御敕”建造的女皇祀庙。据明代陈鸿恩所撰《皇泽寺书事碑》载:“皇泽寺相传为武后创”。清代张邦伸《云栈纪程》载:“武后秉政,建皇泽寺于此。”当地传说武则天死而为神,民间遂给她建庙命名“皇泽”,是祈望她的在天之灵能泽被乡梓,因而祀庙内一直供奉她的真容像。但因保护不当,该像有损。因初造时与佛造像相似,故后人多以用参拜佛礼来拜祭武则天。

  宋人《九域志》载:武则天当皇帝后,“赐寺刻其真容”,距今已有1300余年。石刻像高1.8米,由整块沙岩雕成,并有线刻画,今已漫漶不清。女皇造像方额广颐,神态安祥,头戴佛门宝冠,身着僧尼依袍,肩披素帛,项饰珞圈,双手相叠于膝,作法界禅定印。据说,这是武则天晚年之像,虽俨然佛家装束,却颇具人神兼备之气。该庙后期无人呵护,此像又为某公扑之殿外草中,时有邑令张赓谟《不扑武曌石像说》言:“寺有曌之像,……山若增其辉,川若增其媚,草木若增其英,而寺以名胜。”

  二、画像

  资料3:《宣和画谱》载:唐·张萱《唐后行从图五》[9](图3)

  唐·张萱绘,长159厘米,宽80.9厘米。“行从”是她出行时随从的意思,据说该图描绘的是武则天在宫廷巡行的情景。图中武则天戴宝珠凤冠,着深青交领宽袖衣,下身穿红绿条长裙。腰系杂佩,脚穿镶金银珠宝的云头靴,最外面套红地金凤外套。显得气度威严,女官们着男装,相拥其周围。她丰满华贵,神情喜悦。身旁的宫女和宦官们,有的打伞,有的持扇,有的为她引路,表现出女皇帝出行时的豪华气派。

  郭沫若先生在写《武则天》四幕话剧时做了详细的考证,认为张萱的《唐后行从图》中的那个长得丰满的“唐后”就是武则天。张萱是唐代画家,京兆长安(今西安)人,生卒年月不详,或与武则天生年有重合的时间,现有《捣练图》《明皇纳凉图》《整妆图》《卫夫人像》《虢国夫人游春图》《唐后行从图》等传世。由于多绘宫中仕女,推测张萱曾任过宫廷画师,见过武则天,他笔下的武则天模样,虽经美化,但应该还是比较可靠的。

  资料4:《历代君臣图像》[10](图4)

  《历代君臣图像》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根据浙江绍兴郡旧书《圣贤图》而来。原书“经历岁深,摹本剥落,不堪明白。命来司理郡狱睱间而观之,慨然有感,乃以重用镌石”。进士承事郎绍兴府推官莆田周进隆《历代君臣图像序》言:“谨按语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夫见其贤与善者而从之,不贤不善则自省而改之。是二者皆我之师。而为学切巳之功过乎。”《历代君臣图像》之武则天头戴凤冠,垂步摇。方额方脸,只是眉目口鼻流露威严之感。

  资料5:《历代古人像赞》[11](图5)

  此画像出自明弘治十一年(1498)刻本,刊者为大明宗室朱天然。《历代古人像赞》应是参照《历代君臣图像》有所改动和添加,但变化不大。右题“武则天”,左书:“屠虐宗支,毒害忠良;攘窃神器,淫秽纲常”,从内容上看尽是谩骂之言。

  资料6:《三才图会》[12]上卷人物二卷(图6)

  《三才图会》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王圻、王思义编著。内画则天皇后像,此像与《历代君臣图像》和《历代古人像赞》同出一辙,只是在五官上稍作变动,但基本脸型没变。

  资料7:《中国古代版画丛书·无双谱》[13](图7)

  清康熙庚午年(1690),南陵金古良编,朱圭镌刻。此画像为武则天头戴冕旒,身穿宽袖龙袍的全身像。画像面目清瘦而窈窕,弯月眉目,直鼻小口,面带微笑。旁有题字:无双,伪周皇帝武曌。武氏,唐太宗才人也。赐号武媚,贞观末年,太史占云:“女主昌民间”。后高宗立为后,称二圣。及中宗嗣位,废中宗而立睿宗,实亦囚之。竟改国号周,自名曌,称圣神皇帝。性忍騺准滥,以爵禄收天下人心,而不称职者或即加刑诛。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这幅武则天画像全无根据,形象与之差距太大,无复使用。

  资料8:《百美新咏》[14](图8)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刊印,颜希源著,王翙绘。《百美新咏》是清代早期较有名的一部人物木刻版画书。以历史和传说中的一百多位女子为题材,收录中国历代名媛佳丽西施、王昭君、武则天、杨贵妃等小传百篇,并配以图百幅及文人咏词二百余首。人物镌刻清晰隽雅,形象栩栩如生,充分体现出画家精工秀丽的艺术特点。《百美新咏》中所绘武则天形象应是参考了《无双谱》中的人物造型,如出一辙。

  小结

  古语说,“相由心生”。因武则天的“改唐为周”将上千年的封建礼制打破,违背了儒家的人性伦理,特别是一个美貌如花的女人,更是惹得众口谩骂和指责,故唐、宋以后的封建官宦和文人雅士对武则天多为贬斥之言、谩骂之声,又怎能公平对待其容貌呢?所以,为其画像者不多,有则失真,无可复焉,不能还原其真容。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为武则天翻案的第一人便是一代文豪、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他在《我怎样写武则天》[15]一文中谈到:“武后的相貌端丽是不成问题的。不然,唐太宗不会喜欢她,唐高宗也不会喜欢她。唐人所喜欢的女性比较丰满,这从唐代的壁画、雕塑中都可以看出。因此,武后的相貌也应该是丰满的。”之后的评价越来越多,也渐趋于公允。

  有人说:人之相貌,三十岁前,为父母所赐;三十岁后,为自身所修。其实说的是人随着个人综合素养的不断提高,逐渐会成为一个个性特征显明的人,随喜随忧,其五官也会随之而变化,最后形成一个确定的外形。

  综合以上资料,笔者认为武则天既非高挑艳丽,也非娇小狐媚,而是身材适中。容貌方正,眉秀睛亮,鼻直口阔,发润颈玉,皮肤白皙;端庄华贵,雍容典雅;处事沉稳,做事果断。骨子里有一种特殊的王者风范在萦绕,阳刚不失纤柔之美,美貌不失智慧。武则天的成功,初在容貌美,次在才能美,后为睿智美。所以,事过千年,武则天的容貌虽无定论。但这不碍于我们公正地认识武则天的功过是非和固有的美,每个人心中定会有一个不同的武则天形象。

  注释  [1](唐)刘肃:《大唐新语》卷13《记异第二十九》,中华书局1984年,第193页。刘肃为唐宪宗元和(806—820)时人,所撰《大唐新语》是一部笔记体史书,因其引用的史料多与唐前期政治生活有紧密关系,故史料价值较高。另见《旧唐书》卷191《方伎》,中华书局1975年,第5093—5094页。  [2](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76《则天武皇后》,中华书局1975年,第3474页。  [3]《全唐文》卷220《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2226页。  [4]《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650页。另见(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204,中华书局1956年,第6466页。  [5]《资治通鉴》卷206,第6539页。  [6]《资治通鉴》卷205,第6487页。  [7]卢舍那大佛:卢舍那就是法身“毗卢遮那”的简称。卢舍那是报身佛,据说释迦如来在立名的时候,把法身和立身起了同一个名字,表示报、法一体,不可分离。历史记载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报身像”,而“卢舍那”译意为“光明遍照”。武曌之名,不言而喻,日月当空,光照乾坤。  [8]武则天真容石像:在1949年曾遭劫难,被人从香案前推倒地下,致头身分离。1950年人们将其复原时,石像颈部却比原造像短了1.5厘米。加之农饰彩绘褪色,更显老态龙钟了。1993年,泰籍华人苟寿生先生捐赠金箔800克,将这尊石像贴金装饰,使之流金溢彩。我们只能遗憾,缺乏科学的保护理念是对文物最大的伤害。  [9]《宣和画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品第宫廷藏画的书,书中分: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等10个门类。其卷5《人物一》张萱条中记载有《唐后行从图五》。应为五曲屏风,这幅图仅存一曲或一曲半,但图中主要人物是保留着的。张萱,时为盛唐宫廷画家,善画人物,尤以贵公子和闺房佳丽最工。原图着色,据曾目击者云上有金章宗“明昌御览”的印鉴。可见金人破汴京后,这画也在被虏获中。清人安岐《墨缘汇观》有著录,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出版的《中国历代名画大观》(1944年)和郑振铎编《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中有珂罗版影印,原画已流出海外。  [10]《历代君臣图像》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承事郎绍兴府推官莆田周进隆根据浙江绍兴郡旧书《圣贤图》而来。此据庆安本,第29页。  [11]《历代古人像赞》为明成化十一年(1475)刊本,刊者朱天然为大明宗室,时70岁。此画像出自明弘治十一年(1498)刻本,第427页。  [12](明)王圻、王思义编著:《三才图会》上卷人物二卷,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第565页。  [13](清)金古良编、朱圭镌刻:《中国古代版画丛书·无双谱》,清康熙庚午年(1690),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第431页。  [14](清)颜希源著,王翙绘:《百美新咏·图传四十二·狐媚亦奚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刊印,第48页。  [15]郭沫若:《武则天》(四幕话剧)附录一《我怎样写武则天》,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第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