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 你我同行——2022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网络安全

  你我同行

  - 网络安全为人民 网络安全靠人民 -

   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聚焦“加强金融科技伦理建设,促进金融安全健康发展”。以普及金融网络安全、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提高社会公众防范网络诈骗意识及技能水平为目的,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01

  "学"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1

  不得危害网络安全,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传播暴力、淫秽色情信息,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等活动。

  2

  任何个人和组织有权对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向网信、电信、公安等部门举报。

  3

  网络运营者开展经营和服务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遵守商业道德,诚实信用,履行网络安全保护义务,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4

  个人发现网络运营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的,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删除其个人信息;发现网络运营者收集、存储的其个人信息有错误的,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予以更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

  1

  任何组织、个人收集数据,应当釆取合法、正当的方式,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数据。

  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批准,境内的组织、个人不得向外国司法或者执法机构提供存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数据。

  2

  开展数据处理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遵守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承担社会责任,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不得损害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

  3

  国家支持开发利用数据提升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提供智能化公共服务,应当充分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的需求,避免对老年人、残疾人的日常生活造成障碍。

  4

  开展数据处理活动以及研究开发数据新技术,应当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符合社会公德和伦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1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

  2

  个人信息处理者处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个人信息处理者处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3

  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02

  “懂”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发展面临的伦理挑战

  金融科技伦理治理的几点要求

  1

  伦理先行 

  加强源头治理,注重预防,将科技伦理要求贯穿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全过程,促进科技活动与科技伦理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实现负责任的创新。

  2

  依法依规

  坚持依法依规开展科技伦理治理工作,加快推进科技伦理治理法律制度建设。

  3

  敏捷治理

  加强科技伦理风险预警与跟踪研判,及时动态调整治理方式和伦理规范,快速、灵活应对科技创新带来的伦理挑战。

  4

  立足国情

  立足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社会文化特点,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伦理体系。

  5

  开放合作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加强对外交流,建立多方协同合作机制,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积极推进全球科技伦理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03

  “防”网络风险

  

  9个建议助您防范个人信息泄露

  1

  网上购物谨防钓鱼网站,尽量到正规的大型网站,并仔细检查网站域名是否正确,不轻易接收和安装不明软件,不随便点击聊天中对方所发来的链接。

  2

  身份证等证件复印时一定要写明用途,在含有身份信息区域注明“本复印件仅供XX用途,他用无效”和日期。

  3

  填写个人简历时要注意查看求职平台和企业是否正规,只写必要信息,不要过于详细填写本人具体信息。

  4

  妥善保管、处理好包含个人信息的票据,如快递单、火车票等。

  5

  谨慎在网上或者街头参加一些需要填写真实身份、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的活动。

  6

  微信不要添加来路不明的人为好友,不要在朋友圈通过视频、照片、文字等形式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家庭住处、单位地址、子女情况等信息;在微信“附近的人”设置中,要谨慎开放陌生人查看权限,不晒包含个人信息的照片。

  7

  不要随意扔弃或出售未经处理包含个人信息的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

  8

  大型正规支付平台不会因为系统升级导致支付失败;对于自称是平台客服的人员,需要与官方客服电话进行联系并确认;在网上对任何人都不能透露自己的密码和短信认证信息。

  9

  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应安装安全软件,并定时进行安全扫描,避免因系统漏洞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04

  “举”案例说法

  1

  围绕“疫情”设骗局

  2022年2月,某县公安局网安大队巡查发现,有人利用群众对口罩迫切需求的心理,制作名为“某县防护口罩预约服务”的网页发布至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假借预约口罩,非法获取群众的公民个人信息。某县网安部门经过缜密侦查,迅速锁定了犯罪嫌疑人薛某,并于同月将其抓捕归案。经查,薛某共非法获取公民姓名、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公民个人信息5530条。

  安全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

  若手机收到关于疫情流调的短信,要求点击链接后自行填报个人信息,一定要谨慎判断,最好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求证;如未求证,谨慎点击短信链接,防止受骗。

  2

  虚假APP诈骗

   李先生神色慌张来到某银行,申请开立银行卡。网点经理上前询问其开卡用途,李先生表示准备向银行申请5万元贷款,支付其在某平台上的贷款保证金。值班经理认为男子的开卡用途可疑,向其进一步了解后得知李先生最近计划开办一家实体店,缺乏启动资金,故下载了一款贷款APP,按操作提示填写个人资料后获批了20万元的贷款。

   但贷款在最后放款环节提示放款账号有误,随后自称是该APP客服人员与之联系,要求其缴纳5万元保证金来解冻贷款资金,并出示了“监管部门公函”,强调必须在2小时内缴纳5万元保证金,否则将被控告“恶意套用贷款罪”,接受上门取证调查。被吓懵的李先生赶紧将其卡内的1980元马上转给对方,但因手头资金实在凑不齐5万元,这才想到来银行办理贷款支付该笔保证金。在仔细查看了李先生与对方的聊天记录后,网点经理基本确定这是一起典型的网络安全诈骗案件,随后帮助客户联系公安。

  安全提示

  本案例是近年来多地多次发生过的典型网络安全诈骗案例,诈骗分子通过短信、QQ、微信、APP等方式发布可办理高息贷款或信用卡套现等虚假信息,以提前交纳手续费、税款、利息、解冻资金等方式,诱骗受害人汇款,以此骗取钱款。作为普通金融消费者,我们应注意增强防诈警觉意识、提高分辨能力,在正规金融机构的网上、手机渠道办理相关业务,对于来历不明的信息注意拨打官方客服电话和国家反诈中心电话进行确认。

  3

  “钓鱼广告”骗局

  某天刘先生浏览手机时,无意中看见以某商业银行名义投放的打卡送礼品活动广告(广告内二维码实为钓鱼二维码),刘先生扫二维码跳转到伪造的打卡活动网页,并直接下载安装了一款理财软件,刘先生看见软件中实名注册打卡送礼品的活动后非常心动,便填写了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敏感信息,并按活动要求连续2天参与打卡活动,在领取礼品页面又填写了自己的详细收货地址,之后,刘先生便接到了客服的电话,对方以发放礼品需甄别用户真实性为理由,引诱刘先生购买一定金额的理财产品获取礼品,骗取了刘先生5000元。

  安全提示

  银行等金融机构不会在非官方平台发布签到、抽奖兑礼品等活动信息。

  查看网站链接和页面是否为官方渠道。诈骗短信或二维码提供的网页链接可能是假冒手机银行或网上银行网页的钓鱼链接,也可能是病毒木马,不应轻易点击和操作。

  任何含可疑二维码、链接、应用程序的广告、短信等消息,不要轻易点击,若无法辨别真实性,应及时联系官方机构求证。

  涉及提供个人信息、资金转出时请务必三思,一旦发现受骗,请及时拨打110报警,并保留好相关证据。

  请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国家反诈中心”APP是公安部联合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开发的一个可以智能识别诈骗电话、短信和网址的软件。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可有效防范不断更新、真假难辨的诈骗。

  “五大反欺诈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