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邹氏宗祠,隐藏于武夷山下的古村,它还是万里茶路的丰碑

  原标题:全国最大邹氏宗祠,隐藏于武夷山下的古村,它还是万里茶路的丰碑

  很多朋友到了武夷山,一般只会访问天游峰、九曲溪、大红袍、虎念岩等武夷山的核心观光地,但实际上武夷山周边有很多好地方,如青龙瀑布、玉龙谷、柳永故里、下梅古村等, 这里渝帆介绍下梅古村的标志性建筑。

  下梅村不大,有900多米的人工运河穿过村庄,沿河两岸建有凉亭榨棒美人,加上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古风朴素的民情风俗,塑造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小石桥下小河水潺潺,溪两岸木质风雨廊下,坐着一位喝三两茶聊天的老人, 恢复宏观的古老建筑依然诉说着曾经的光辉, 据记载,康熙19年,武夷茶市场崇梅,盛时每天运行浮筏300艘,运输不断。

  其中,与晋商合作的下梅村邹氏创立商号“景隆号”,每年获利百侑万两白银,成功后建豪宅七十侑座,溪上建码头,建房祠,设文昌阁,兴土木,传教化,重教化, 邹氏宗庙是其中的代表,现已成为下梅村的象征性古建,也是武夷山中保存最好的祠堂,被称为还是全国最大的邹氏宗庙。

  邹氏原藏江西南丰,公元1694年,邹元老带着他的儿子们来到下梅村选择创业,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邹氏发展成为闽北著名商人, 1790年,邹氏禹章、茂章、舜章、茵章四兄弟共同建造了这座宗庙,花费了巨大的费用,可以说是晋商万里茶路起点的丰碑,目睹了二百多年前的茶路繁盛。

  宗庙大门以幕亭的形式,对称地排列着梯式砖雕刻的图案,为体现中国家族敦本的传统,装饰了“木本”、“水源”两个篆刻书法,意味着一家人的繁荣昌盛,如树木一样,依赖于在乡土中深深蔓延的根, 另外,他表明了河水有依赖源泉的涓流,邹氏追求祖先,不能忘记书的理念。

  宗庙前系马石,抱鼓石,驻扎祭奠始祖子孙, 祠内有祠规则、家祠史略的碑文, 主厅开放,两侧是厢房,上层是观剧台, 前廊是精巧的木柱拱,形状独特,可悬挂宫灯、花灯, 照壁是四块一块的木雕画屏幕门,主体表现为伦理、宗法、生活爱好, 那面风火墙是双波造型,气势很大, 寺庙里准备了宴会设备和祭坛,由于文革期间破坏严重,现在没有保存。

  寺门楼气势雄伟,砖雕图案丰富多彩, 门楼左右两侧的圆形砖雕刻图,分别刻有“文丞”、“武尉”的象征意义,希望子孙发挥文能,人才辈出, 在家祠的门上,立着一对太鼓石,构成“户对”,门楠上原有四个半尺左右的雕刻石柱,被称为“门当(或门祠)”,门当户是建筑部件,起着谋求镇家安全的作用。

  大厅正堂原本是二十四孝木雕长金门的四块,雕刻着我国传统孝道的二十四个经典故事, 神坛中供奉着祖先灵位和邹氏辛辛苦苦创业时的平担麻绳, 每次去清明祭祖先,都要供奉平担麻绳,以此鼓励子孙知道创业的困难,不要忘记祖先的功德。

  宗庙中,本厅的两根柱子备受瞩目, 不是单独的大圆木,而是把四个90度角的木头组合起来,用“十”字形的木隼相接,把四个木头组合起来, 圆木看起来平均分为4块, 这祠是邹元老四个儿子禹章、茂章、舜章、茵章合资建造的,因为邹氏四兄弟为创家建业团结,团结一致共同支持一个家业的意见。

  宗庙雕塑梁画栋很美,青瓦屋顶平缓,庭院布局合理,其中设置四方天花板,方便采光、集雨、通风,达到“天人合一”境界,门面多装饰砖雕、石雕、木雕和墙头彩色。

  据史料记载,清嘉庆年间,内阁大臣王杰来到梅,赞美为“鸡鸣十里街,日出千鼎烟”, 更重要的是,福建、山西商人合作打开了这条万里茶路,从武夷山的下梅延伸到了中俄国境的贸易城查克图, 邹氏借福州、广州口岸开放之机,租洋船,将武夷茶交易到东南亚各地,部分售往欧洲,其南下售茶途径也有1000多公里, 并且,这座残留下来的邹氏宗庙确实是证明这个繁盛历史的丰碑。

  现在,虽然以前的繁荣已经远去,但随着武夷山茶叶行情的好转和“乔家大院”的热潮,梅邹氏的子孙沿着他们的祖先之路,逐渐恢复了万里茶路的始业, 邹家第30代子孙邹印文和表哥再注册“景隆号”商标,重现昔日光辉,使这座全国最大的邹氏宗庙重现辉煌。

  看了小编的这篇文章,是不是心动了呢?你对此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