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益活动范文10篇
社会公益活动范文篇1
一、高校公益社团的协同合作机制
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公民社会日益成熟和开放,社会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社会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单凭一方力量难以胜任,需要多方主体合作才能有效解决。协同合作就是充分整合合作各方的优势资源,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进行详细合理的任务分工,从而发挥整体实力,实现公益活动的目标。高校公益社团应加强与校外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各类组织的合作,有效借助社会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每个高校公益社团虽然都有其独特的性质、特色与活动方向,但仍具有一些共同优势:科学文化知识、团队合作能力、志愿服务精神,这正是社会公益活动所需要的重要资源。这些因素使得大学生群体具有从事公益活动的比较优势,可以让他们直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益服务。凭借高校公益社团的高素质、高能力、高志愿精神可以较为容易地寻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争取相应的资源支持,弥补高校公益社团的不足。当前高校公益社团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活动经费不足、物质基础薄弱、实践能力不强、缺乏管制权力。除了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外,合作机构有时也需要派出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毕竟书本理论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在特别领域也有必要提供公权力的支持,例如指导文明交通出行、维护消费者权益、关注食品安全等。高校公益社团寻找校外合作伙伴不能盲目,首先要根据自身特点确立其发展目标,才能在相同目标的指引下找到若干合作意向组织。通常,政府部门、较大的民间团体是高校公益社团首选的合作对象,因为它们都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在其职能范围内积累了丰富的公益活动经验,能够更好地为高校公益社团提供有力帮助。当然,企业和个体工商业者也是重要的支持者,但是在商业目的的推动下高校公益社团要与之划清各职责,严格审核活动内容,避免公益活动演变为纯粹的商业活动。在确立合作关系之后,高校公益社团面临着如何确定合作方相互关系的问题。一般来说,高校公益社团充当主体地位,给予大学生良好的锻炼平台,合作对象应起到搭台式的辅助作用。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与发展社团成员的自主性和合作性、自由性和责任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继承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高校公益社团在策划活动方案应尽量做到既能满足服务对象的公益需求,又要为合作对象带来切实利益。
二、高校公益社团的效能扩散机制
公益活动产生的效果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公益精神的价值远大于物质成果。公益精神具有扩散效应,能够使受益者心存感激并继续传递,使旁观者得到教育感化,积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因此,高校公益社团应紧抓内涵建设和外部宣传,不断扩大公益活动的效果,使大学生群体成为公民学习的榜样,为高校赢得良好的声誉。(一)高校公益社团的创建要体现特色化特色化意味着社团资源的集约利用、公益服务的专业水准、服务对象的特定选择。没有特色化的公益社团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社团宗旨模糊不清、社团管理松散混乱、服务对象范围泛化等。高校公益社团只有不断探索社团特色,才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公益社团根据学科设置,具有一定专业性,较为容易确定其特色,难点在于如何把这种特色在具体的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来。(二)高校公益社团的运行要坚持长期化由于个别不规范的公益社团开展一些临时性的公益活动,让收益人对大学生产生浮夸虚荣的不良印象,若活动质量存在折扣,特别是形式化问题严重,更会给公益领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即使正规的公益社团也面临着社团成员每学年更新换代的问题,致使一些公益项目因接替成员的取向和参与程度等原因而中断。优秀的公益社团对成员的管理应当具有良好的新陈代谢机制,能够持续关注所在公益领域,为服务对象提供长期的支持、引导和帮助。(三)高校公益社团应积极建立稳定的宣传渠道通过网络、电视、现场展示等途径,加大公益活动的宣传力度,传递社团活动留给社会公众的公益精神,同时也可树立社团的品牌形象,争取更多的合作伙伴和资源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宣传不适当,好事也有可能变坏事。坦然付出,坦然接受,没有施舍与居高临下,也没有受宠若惊或低人一等,这样的公益文化才是培育公益精神的健康土壤。此外,省、市相关单位在给社团评价的时候,不能因为影响力就认可为优秀社团,而要把社团的扎实成果和志愿服务精神作为考量的重要因素,避免挫伤公益社团的积极性,使其走向不做事或少做事、虚假宣传的歧路。
作者:李波李媛单位:宿迁学院
社会公益活动范文篇2
(一)残疾人需要社会的公益救助与服务
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公益活动的对象主要是残疾人。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中国残疾人已达8296万,占全国人口的6.34%[2]。残疾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了身体或心理残疾,面临教育、就业、康复等一系列生存与发展的困境。而我国残疾人服务与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得到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及时有效的专业支持服务是他们最基本的诉求。
(二)残疾人得到社会的救助与服务是社会公平的体现
近代社会公平理论的代表人物罗尔斯的“正义论”中提出,社会公平包括道德层面的社会公平和制度层面的社会公平。道德层面的社会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所追求和拥有的社会公平;制度层面的社会公平是指某一个制度必须保证社会公平,只有这样这个制度才能维持下去。同时,他也提出了社会公平的两大基本原则:即平等原则和优先原则。平等原则是指所有社会成员在广泛的基础上享有平等的权利,而不与其他人的权利相冲突;优先原则是指当社会和经济出现不平等时,资源和福利将被重新分配。一方面优先给予社会中处境不利的人们最大利益,另一方面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使所有人获得最大利益。残疾人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理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明显,在资源分配中,虽然国家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残疾人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而对残疾人进行救助与服务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
(三)公益活动是对残疾人进行救助与服务的重要途径
从对残疾人救助的传统上看,公益性质的慈善和福利是早期残疾人救助的主要形式。比如特殊教育就产生于慈善活动。现代对残疾人的救助主要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其理论基础是社会分配机制理论。从社会分配机制上说,社会资源应当有三次分配。第一次分配是通过市场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们首先富裕起来;第二次分配是通过政府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平衡社会财富的失衡,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基本公平;第三次分配是通过开展公益事业,帮助弱者在更广泛的程度上实现公平[3]。所以,对于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来说,通过公益活动进行救助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二、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公益活动的意义
(一)有助于特殊教育从业者提高精神境界
公益行为的核心是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会使利他者获得幸福感,因为利他行为是一种追求满足感和幸福感的行为。幸福感一般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物质层次上的满足;第二个是精神层次上的满足;第三个是利他层次上的满足,就是通过帮助他人来满足自己心理上的幸福感,这是幸福感的最高层次。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在为残疾人及其家庭服务的过程中能充分体验到助人的幸福,提高其精神境界。
(二)有利于残疾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适应
现代社会学认为“人在环境之中”,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依存。多数残疾人由于身心障碍原因,在日常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公益活动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服务来恢复和促进残疾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适应。一方面,增进他们的社会功能,提高残疾人应对环境压力和挑战的能力,使他们能像普通人一样有尊严的正常生活。另一方面,通过调动环境中的资源和改善环境,向残疾人提供更多的支持,促进残疾人的社会适应。
(三)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接纳、平等相处的生活状态。人们之间具有良好的关系和社会支持是健康社会的表现。特殊教育从业人员针对残疾人的公益活动,致力于建立一个平等的、相互关怀的社会。服务残疾人公益活动的开展,可以在社会上弘扬志愿服务和慈善精神,促进相互关爱的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这不但可以改善人们生活的具体的社会环境,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三、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公益活动的类型
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公益活动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种类。
(一)依据性质划分
1.社会工作性质的公益活动
社会工作性质的公益活动,主要是指接受过专业训练,得到专业系统认证,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使他们能平等的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从事这种性质公益活动的人员主要包括国家各部门相关残疾人服务的专职工作人员、社区残疾人服务专职委员等。这些社会工作人员是受薪人员,服务残疾人的活动是他们的职业活动,也就是说他们是拿工资的。国家对他们的要求较高。根据人事部、民政部《关于印发〈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71号)精神,从2006年9月1日起,国家对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自2008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水平考试,严格执行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2.慈善性质的公益活动
慈善性质的公益活动,主要是指由各种慈善机构组织的为残疾人提供救助的活动。目前,在我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慈善机构主要有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见义勇为基金会和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等。这些机构中从事慈善公益活动的人员也是受薪人员,他们的工作是职业活动。
3.志愿服务性质的公益活动
志愿服务性质的公益活动,主要是指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基于社会责任及义务,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无偿参与残疾人服务的活动。从事这种性质公益活动的人员包括特殊教育教师、特殊教育康复机构人员和社会上关心残疾人的各界人士。他们的公益活动是义务性的,没有任何工资等报酬,属于无偿奉献。他们的行为完全出于个人自愿。
(二)依据内容划分
1.提供物质帮助的公益活动
特殊教育从业人员通过联系某些社会资源,帮助生活上有困难、有需要的残疾人在合法的条件下获得某种物质上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他们生活、康复训练等方面的困难。比如通过政策方面的服务使他们获得制度规定范围内的经济和物质支持;通过与非营利组织、社会服务机构的连接使他们得到优惠的甚至免费的服务等;通过与各种慈善团体的联系,使他们获得经济和物质方面的支持。
2.给予心理支持的公益活动特殊教育从业人员通过心理辅导等方法,帮助残疾儿童及其家庭,积极地对待生活和挑战,或者通过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给他们以心理上的支持。
3.促进能力发展的公益活动
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公益活动不但帮助残疾人解决具体困难,而且还要帮助他们增强能力以应对各种挑战。
4.维护合法权益的公益活动
特殊教育从业人员通过服务、宣传等方式帮助残疾人争取和维护其合法权益。
(三)依据目的划分
1.以服务残疾儿童家长为目的的公益活动
大量事实表明,残疾儿童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比如,孩子救治无望的痛苦;对孩子日后生活的担忧;经济的压力;社会的歧视和误解等等。残疾儿童家长如果长期面对如此巨大压力,又得不到外部给予的支持或不善于主动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他们很容易变得烦躁、失望、绝望,甚至采取极端行为。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主要通过向残疾儿童家长提供社会支持为其进行服务。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社会支持主要分为两种: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工具性支持是指特殊教育人员给予残疾儿童家长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主要表现为:针对残疾儿童情况为家长提供康复训练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讲座、座谈会、亲子活动、建立家长团体等形式向家长提供各种相关信息,从而使家长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儿童的教育训练之中,有效地帮助孩子。情感性支持是指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向残疾儿童家长提供的情感上的安慰。这种支持有助于缓解残疾儿童家长的心理压力,使其建立信心,走出心理困境,敢于面对现实,避免各种悲剧的发生。
2.以促进残疾人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的公益活动
公益事业是一项全民事业,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但我国公益事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公民在参与意识、参与程度上都存在很大差距。比如,在美国,有70%以上的家庭对慈善事业都有某种程度的捐赠,平均个人捐款占到个人收入的1.8%,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养成了参与志愿者活动、定期做义工的习惯。捐赠已经成为一种公众的自觉行为。而我国公民个人的慈善意愿却令人堪忧。据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许琳关于我国公民慈善意愿调查的结果显示,在被抽样调查的人群中,当自己在路上遇到因困难而求援的陌生人时,45.9%的人选择“绕过去,不理睬”,只有34.5%的人表示愿意给予帮助[1]。针对我国公民公益意识淡薄的现状,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争取更多的个人、家庭和企事业参与公益事业是十分必要的。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作为社会公益活动的主力军,可以通过组织活动、现场咨询、定期培训等形式宣传公益理念,营造公益氛围,提高公民参与公益活动的责任意识。
四、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公益活动的伦理要求
特殊教育从业人员无论从事哪种类型的帮助残疾人的公益活动,都需要遵循以下的公益伦理要求。
(一)保护残疾人的尊严和隐私
残疾儿童由于自身缺陷的存在,往往比正常儿童具有更强的自尊心理,对他人的言语和行为极其敏感,不希望他人提及或关注其缺陷。但是,在公益慈善活动中,无视残疾人尊严和隐私的情况却时有发生。比如有些媒体和施助者不顾残疾儿童的内心感受,在对残疾儿童捐助后,一定要与其合影,而且在没有征得残疾儿童及其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将残疾儿童的“缺陷”拿出来“展览”。这种无视残疾儿童尊严和隐私的慈善行为,在给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带来关爱的同时也带来了深深的伤害。虽然这些行为有些是出于善意,希望更多的人能来帮助这些特殊儿童。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认为:“如果以丧失受赠人的尊严来获得自己的某种满足,这是一种慈善的暴力行为。”所以,保护残疾人的尊严和隐私是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在公益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范。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在帮助残疾儿童时,要从残疾儿童心理需要出发,注意自己的言行,使残疾儿童真切体会到基于平等尊重的关爱。
(二)助人自助
实际上,对于受助者来说,救助的核心观念就是“助人自助”。所谓自助,就是使弱势群体走向自立、自尊、自强。必要的社会支持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最终摆脱弱势地位还是要靠弱者自身的努力,外部支持的重要作用在于增强弱者改变其弱势地位的能力。“惟自助者天助之”,完全依赖外部支持,是无法彻底改变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弱势地位的。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残疾既可能是残疾人发展的内在阻力,也可能是其发展的巨大动力。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指出:“由于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一方面能摧毁一个人,使其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疾病,而另一个方面,它也能使人奋发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在对残疾人救助服务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助人自助”的原则,充分利用残疾人的内在心理力量,重在培养残疾人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发现自身的价值,主动积极寻求自身发展。如果因为残疾人某些障碍的存在就无视对其潜在能力的挖掘,自立自强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可能会助长他们的“受助心态”或“仗义心理”,弱化他们的自立自强精神。这不但背离了救助的本质,还可能使残疾人“心安理得”地等待救助和服务,阻碍其发展。
(三)不图回报
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在从事针对残疾人的公益活动中不能谋取任何形式的回报。
1.不图任何物质报酬
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在进行公益伦理活动时,不允许向服务对象个体要求报酬。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个人主观意愿上不能要求物质报酬;二是绝不允许以任何名义向服务对象个体索取报酬。
2.不能要求残疾人感恩
社会公益活动范文篇3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公益社团;管理模式
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07]23号)以来,国家、政府、高校都逐步加大了对在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1]但是,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仍然停留在直接的、线性的、单一的无偿注入方式。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对此种物质获取方式产生依赖和麻木心理,进而造成感恩意识、奉献意识、诚信意识等的缺失。此外,贫困生由于在经济上处于劣势,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敏感、自卑、封闭等不良情绪。资助只是手段和形式,育人才是目的和初衷。因此,探寻经济帮扶、精神帮扶和心理帮扶等多管齐下的有效做法是完善资助体系、实现高校服务育人功能的重要议题。
一、公益社团化管理模式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愿组成的、按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组织。社团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包括理论学习型、学术科技型以及社会公益型等等。[2]公益社团强调围绕志愿服务开展社会实践,担任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的角色。贫困生的公益社团化管理模式是加强资助育人功能、解决资助工作困扰、实现资助育人两手抓的重要路径。
1.解决资助工作人力资源短缺与日益增长的贫困生人数之间的矛盾
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加之近年来国家对贫困生群体的关注和重视,贫困生人数也随之有了井喷式的增长,这为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以闽江学院电子系为例,2017年贫困生总数为252人次,占全系总人数的22%左右。一方面,高校贫困生人数激增为高校的资助分配工作带来挑战。各高校都致力于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资助资源,切实保证国家制定的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落实到学生身上。例如,根据文件要求贫困生的认定工作要经过文件下发、材料收集、材料审核、组织认定、小组评议、结果公示等等环节。为了保障资助资源的科学分配,确保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其中每个环节都要求做到严密的监督指导、严格的工作制度和规范的工作程序。资助分配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大量人力资源的保障。另一方面,高校贫困生人数激增为高校的育人工作带来挑战。人数的增加使得资助育人工作过去的经验不足以支撑现实的问题。原有的人力物力在完成资源分配上已捉襟见肘,很难再深入细致地开展育人工作。部分高校的活动多为“短、频、快”,缺乏整体设计和有效指导,加之一些工作人员主动意识弱,创新意识淡薄,导致贫困生思想教育的成效甚微。因此,开辟新的教育平台势在必行。公益社团管理模式能够促进贫困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弥补了我国部分高校由于贫困生人数激增所带来的管理人力缺失的问题。师生可以通过公益活动平台相互交流与沟通,更多的了解贫困生,更近的走进他们内心,有利于事半功倍的做好育人工作。
2.解决贫困生自我实现需求与缺乏资源平台之间的矛盾
高校资助工作一方面要帮助贫困生减轻或解决经济问题,另一方面要升华助学目标,提升贫困生群体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可用之才。高校是半社会化的氛围,社会存在的对财富、地位等疯狂崇拜的不良风气也会影响到学校环境,贫困生在校容易受到他人异样的眼光。他们面临着来自经济、学业、人际交往、生活情感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所要承受的压力已经超过一个普通大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如果没有有效的纾解渠道和足够的自我调适能力,很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贫困生由此容易产生自卑感,由自卑容易导致过分自尊,也就是虚荣心。虚荣心过强表现出孤僻、内向、敏感脆弱、偏执、过激等特征。[3]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对闽江学院电子系贫困生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贫困生极度渴望成功、渴望他人尊重、渴望自我实现。但贫困生群体通常受制于各种因素,十分缺乏可以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因此,搭建贫困生锻炼自我、沟通外界的平台,正确引导贫困生自我实现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公益社团管理模式一方面为贫困生提供了与社会接触的平台和与他人沟通的有效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公益活动,让贫困生找准自己的定位,积极、准确的看待自己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此外,公益社团作为学生的自治组织,为贫困生提供了更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公益社团平台鼓励学生开展公益实践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培养一批兼具志愿精神和领导能力的青年公益人才,孵化一批学生公益项目,面向社会需求开展专业化公益服务,实现社会公益创业教育。
3.解决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资助工作与资助体系不完善之间的矛盾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以实现教育公平和公正为目标做了很多努力。但长久以来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都以经济支持为主,精神帮扶和思想帮扶还存在缺失。一些贫困生在获得资助后,容易产生“等资助、靠资助”的不良心态,甚至存在挥霍和浪费等现象。同时也有部分贫困生出现拖欠校内借款、拒交学费等失信行为。感恩、诚信、奉献精神的教育既是理论,更要体现在实践活动中,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地内化入心。而部分高校的隐性育人缺少活动的支撑,仅停留在理论上的教育效果差强人意。公益组织管理模式丰富了高校现有的资助体系,有助于培养贫困生的感恩、奉献、诚信意识。公益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把友善、利他内化为道德品质,形成基本的道德认知,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简单公益行为的长期积累可以显著改变大学生的感恩水平。公益管理模式让贫困生有机会、有义务、有责任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是知恩图报、诚实守信等中华美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公益组织管理模式有利于贫困生的心理援助。公益活动指向对象往往是社会弱势群体,学生参与其中能够推己及人,唤醒内心的感恩意识、奉献意识等。当学生看到自己所帮助的弱势群体正用顽强的意志力与生活做斗争,能够激发他们自立自强的正能量。公益社团管理模式丰富了高校现有的资助体系,有助于更好的实现资助的育人功能。
二、公益组织模式促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施路径
1.出台制度,保障社团科学有序发展
贫困生公益社团化管理体现了自主性、自发性和志愿性。然而,无限制的自主和无规矩的自由容易导致社团陷入“杂、乱、散”的困境。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营造发展新氛围是社团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和规范化运行的根本保证。首先,社团管理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同时更要发挥系院、学校在社团的成立审批、服务登记以及内部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宏观管理功能,为社团的良性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二,要实现公益社团模式对贫困生“实践育人”的功能。“实践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着眼于贫困生群体。公益社团化管理模式可以将社团发展的宗旨、理念和内容内化到每一位成员的身上。常规化、计划性的组织成员开展学习,让学生领略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掌握公益服务的基本技能,才能更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传递互助精神,传播社会正能量。第三,创新管理形式,规范会员准入制度。严格规范的准入程序是社团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公益社团的成员普遍存在着两种特征:报名积极性高和活动参与率低。刚实行公益社团管理模式时大部分贫困生都踊跃参与其中,但多次活动后部分成员出现积极性低的现象。因此,创新管理模式,规范会员日常管理是社团后继有人、持续发力的有力保障。以闽江学院电子系为例,对贫困生公益社团采取会员制管理。由勤工中心干部和贫困生里管理能力强、思想觉悟高的同学担任骨干会员,他们是负责社团具体工作的管理人员。这些同学是经过综合考核个人能力素质、活动参与经历,以及服务项目开发和管理经验等方面选拔出来的,他们不仅享有社团成员的全部权利,同时负有积极做好管理工作,保证参与社团重要活动的义务。其余贫困生为会员,平时自愿参与社团组织的公益活动,对会员实行公益积分制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在活动中使骨干与会员形成合力,有益于社团组织目标的实现。
2.搭建平台,确保公益活动的常态化和持续性
公益活动的常态化、持续性能够为贫困生提供为公益奉献的渠道和可行性。高校资助部门要积极为贫困生搭建多元化、持久性的公益服务平台。要充分利用同学们的专业特长、性格特点等努力探寻适合的渠道和平台。一是要创造性的利用学校的资源,结合校园文化,做好校园公益活动。学生会、团委等是大学生自我管理、开展活动的重要组织。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学生组织的优势,了解开展各种公益活动的契合点,切实有效的开展各类校园活动。让贫困生得到锻炼的同时,打造温暖、奉献、正能量的校园文化。二是要积极发掘社会和政府资源、寻求各方帮助,为公益服务拓宽渠道。贫困生的公益活动要不断社会化、普及化和渗透化,需积极发挥各种参与主体的力量,形成联动效应。闽江学院电子系充分利用专业特点,与省、市科技馆合作,组织贫困生利用专业知识为科技馆观众做志愿讲解服务,充分挖掘可实现、有实效的公益服务平台。同时,这也是让贫困生尽早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锻炼机会。三是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微公益”为代表的网络公益随之兴起。网络公益是一种新型的公益形式,它是网络与公益事业结合的产物,具有形式灵活、互动性强、富于创意等特点,在高校中得以迅猛发展。相比于传统的公益活动,网络公益更易为大学生接受和参与。发挥网络公益的作用,是适应这种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网络公益活动。同时社团也要注重自媒体的建设,提升会员的网络素养和技能,计划性的建设社团自身的官方媒体,通过网络工具扩大公益活动的影响效应。最后,吸收社会力量,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保障。各高校应通过联络校友、社会企业、社会公益团体等社会资源,多渠道、多方位筹集资金,并指导公益社团建立稳定持久的社会支持系统,确保志愿服务经费的基本来源以及志愿服务活动稳定发展。
3.培育精品,实现公益活动的品牌化和项目化
所谓品牌,是指能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它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4]品牌不仅仅是一个高校社团形象的载体,也是确保社团计划性、完整性和良好运行机制的保障,更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公益社团的品牌化有利于提升社团的整体水平,激励社团成员不断进步。此外,提升公益活动质量、打造公益活动品牌,对于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资助育人工作的落实、实现社团社会价值都有着重大意义。贫困生公益社团的品牌建设尤其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尤其要发挥其育人的功能。高质量的公益实践活动,既是在为社会培养深具公益精神的高素质公民,更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贫困生公益社团的良性发展最终要走向品牌化道路,其增值的源泉来自受众对其服务项目的认同感。因此,贫困生公益社团的品牌化应该在逐渐沉淀、时间积累中实现,并进一步内化为大学生内在的精神。在公益社团建设中整合公益资源、提升服务质量,拓宽服务平台方面做出的提升和改善,就是公益实践活动走向品牌化建设的过程,尤其要重视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贫困生进行公益服务项目的提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树立自己的品牌。一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和性格特点,打造具有系院特色、专业元素的品牌公益项目。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要注重了解贫困生,帮助他们发掘自身优点,引导他们利用自身价值实现自我。例如,闽江学院电子系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特长,组织贫困生开展“义务家电维修进社区”、“手工电器制作传爱心”等活动。组织贫困生走进高校、走进社区、走进养老院,通过自己的双手和专业技能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二是关注时事热点问题,用实际行动践行公益理念。服务项目作为社团品牌的载体,必须凸显其即时性和动态性。活动的即时性要体现在内容、主题、形式上。让贫困生可以通过参与其中,了解热点时事,养成关注热点、关注时事政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三是以世界公益日为契机,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服务项目。如以世界森林日、世界读书日、世界无烟日、世界艾滋病日等节日为契机,通过游园会、行为艺术、特定人群服务等方式,广泛开展主题鲜明、效果显著的公益服务活动。
4.考核量化,促进公益服务意识的内化
为提高公益服务质量,增添社团成员兴趣点,可以对贫困生公益社团活动采取登记认证措施,如以服务小时为单位设置的公益反馈机制。中国的大学生已普遍进入“95后”时代,学生的社会意识不断增强,高校应进一步探索志愿服务在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目前,高校的公益活动仍然存在活动分散、缺乏创新、激励机制不合理、培训体系不完善等系列问题。要解决现实的问题、保障服务的质量、提高活动参与率,就需要制定合理的制度和可行的措施,让学生将感恩他人、回报社会的情感逐步内化为自身品质。严密的考评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方面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公益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公益社团的内涵建设、品牌创设。以闽江学院电子系为例,在奖惩制度上构建了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的模式。在监督考评机制方面,采用公益积分制度。[5]广州大学自2012年也开始实施公益积分政策与贫困生接受资助相结合的方式,力争使高校贫困生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实现经济与身心的“双脱贫”。闽江学院电子系公益积分制度实施细则中规定:获得奖助学金资助的学生(非毕业班)本学年度参加公益服务活动时间累计不少于72小时,毕业班学生当年不少于48小时。目前,系院给每位贫困生发放“公益存折”,每次服务结束后由活动主办方对参与者的活动时长和表现进行客观评价,每学年的公益服务时长和质量将作为下一学年申请各类助学金评选的参考条件之一。此外,将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学生打造成标兵,提供公平让他们分享服务公益的历程和心得体会,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展示公益服务标兵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内驱力。综上,公益积分制度对督促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提升学生能力有巨大的正面影响。而通过公益活动对贫困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能力提升可行且效果显著。通过公益积分制度的督促和辅助帮助学生明确公益活动的意义,从自身出发、由外而内、将公益内化为习惯。
三、结语
贫困生的资助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贫困生群体。探索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的贫困生资助模式,帮助贫困生经济脱贫、心理解困和能力提升是每一个资助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和长期努力的中心。在新形势下,公益型社团模式是贫困生教育和管理的新载体、新渠道、新阵地。一方面要大力提倡、鼓励贫困生组建公益型社团,增强贫困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让社团成为培育和践行贫困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同时,发挥公益社团在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的重要效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目前贫困生公益社团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继续总结经验,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为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不懈努力。
作者:曾诚 单位:闽江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建美.论我国高校助学体系理念与机制的转变[J].湖南社会科学,2012(6).
[2]韩萌.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法制与经济•学术争鸣,2014(12).
[3]张晓玲.高校贫困生感恩现状的积极心理学视角解读[J].继续教育研究,2014(9):87-88.
社会公益活动范文篇4
(一)普通民众发起的“微公益”活动普通民众作为微博时代微公益理念社会化的主力军广泛地参与到了活动当中,积极主动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借助微博平台,集思广益,以方便、快捷的方式进行着各种创新性的活动。简世成和张才路是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驻村的两名大学生村官,两年来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和专长想方设法推动农村发展。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他们提出了“微博卖板栗”的想法,计划利用微博平台,板栗活动信息,并将活动过程中的精彩瞬间通过微博以视频和图片等形式向外传播。在帮助农民优价销售板栗、增加收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农民IT技术培训、筹建“农民合作网吧”,并通过互联网特别是微博平台长期推销生态农产品、争取各界扶贫资源;同时,组织消费者团购、乡村生态旅游等城乡互动活动,适时推动成立农民电脑协会、板栗协会或生态果蔬协会等合作组织,为长远发展打基础。两名大学生村官更是将微博卖板栗申请成一个微公益项目,参加了联想“微公益”大赛,项目参赛后,以其独特的创意和切实的可行性,受到了广大网友和嘉宾的青睐[4]。(二)民间志愿组织发起的“微公益”活动民间志愿组织作为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传播公益理念的民间草根力量,在微博平台和微公益活动的开展中,更是突出了自己的优势,广泛地号召志愿者,以核裂变式的方式迅速传播微公益理念。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以“宝贝回家寻子网”为协会的主要活动平台,汇集了许多的爱心力量帮助孩子找到回家的路。自2008年创办至今,志愿者队伍也从最初的70多名发展到2万多人。该协会的宗旨是:关爱儿童,共筑和谐。“宝贝回家寻子网”网站有近3000万注册的家长和志愿者,腾讯公益与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联合发起“宝贝回家关爱行动”,希望借助微博,帮助走失、被拐和流浪的儿童回到父母身边,同时,呼吁网友见到街头乞讨的儿童时请拍照或录像,连同时间、详细地点等到腾讯微博。宝贝回家志愿者队伍建立了90多个寻子QQ群,截至目前已有75491位爱心人士参与本活动,已有449人通过该活动找到亲人,目前还有家寻宝贝11021人,宝贝寻家5478人[5]。(三)网络媒体发起的“微公益”活动网络媒体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方式,凝聚人心、积聚力量、把微公益的理念转化为随手可行的行动,渗入每个网民的意识中。网络媒体在微公益活动中,不仅起着监督监管的作用,而且担负起捐赠主体的作用。2009年12月,一家微公益互动微博社区———“茶缸微博”在上海成立。“积少成多、聚米为谷”是茶缸倡导的精神。茶缸承诺,网友只要注册成为该网站的会员,就等于捐献了10粒米。网友每发表一篇微博,网站又会再捐1粒米,推荐1名会员,网站将捐献10粒米,网友参与1份问卷网站将捐献100粒米。此外,网友在该网站使用微博可以获得积分,每200积分就可以换成5000粒米。“茶缸网”随时都会更新捐米的数据,每当统计捐米量达到5公斤后,专门的爱心米小组就会去市场买回一袋等量的米,再通过与慈善机构合作捐给贫困家庭。截至2011年2月底,“茶缸”网已有1.4万余名注册会员。到目前为止,“茶缸”已经捐出了527.5公斤大米,攒米约116.25公斤。捐米行动由“茶友”发起组织并参与执行,“茶友”每次活动都会拍下照片,全程记录,并撰写博客,公布给全体“茶友”。茶缸将微公益融入了企业文化之中,将网友的每一个行为都转化为一份爱心放大并传递出去[6]。(四)名人发起的“微公益”活动名人参与微公益活动,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形象,同时也尽了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尽的责任。在微博时代,通过实时互动,微公益理念的传播效应和网友的爱心聚焦效应迅速增长。“名人效应+网友推广”的方式具有超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是微博模式下的爱心微公益理念传播的典范。2011年3月,梁咏琪(GiGi)生日到来之际,她提前说出自己的生日愿望,希望帮助中国有需要的家庭和小孩,平安渡过难关,以及得到更多医疗与教育上的帮助;而每转发一次此微博,GiGi就会捐出一元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祝福转送给有需要的人。短短数天,已有391695次转发,而Gi-Gi亦守诺捐赠40万元给该慈善机构。虽然三天的生日微博转发期已过,但仍有不少网友继续转发,令GiGi大为感动,她说:“生日做有意义的事是我的宗旨,多谢大家送这生日礼物给我,我将继续把慈善讯息宣扬出去。”[7](五)企业发起的“微公益”活动微博时代,企业发起的微公益活动不仅履行了其本身应尽的社会责任,增加了爱心公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而且增加了企业与公众信息的交互能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企业带头、全民参与的微公益活动方式,在扩大了公益活动参与者范围的同时,将微公益的理念广泛地传播到社会中。企业在活动中的创新性吸引了更多的公众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和兴趣。中国平安作为国内领先的综合金融集团之一,从2009年10月开通新浪官方微博至今,现已拥有接近10万的忠实粉丝。为了呼吁更多的人关注这些地区的贫困儿童,让更多“渴”望的孩子喝上干净的饮用水,中国平安官方微博发起了“一次转发一瓶水”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参与者只需在6月1日至6月15日间转发活动微博,每转发一次,中国平安即向旱区的平安希望小学捐赠1瓶饮用水,每增加1位粉丝则再捐饮用水2瓶。自活动开展以来,这种别样的爱心传递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截至活动结束,此条公益微博的转发量超过23万次,平安官博粉丝新增近3万人。最终,平安共计送出28.5万瓶品牌饮用水,同时,平安根据学校的一些具体需求,追加赠送了价值约40万元的雨衣、教辅书籍和课桌椅等。该活动获得了包括平安客户、员工、社会热心人士的积极参与,网友们强大的力量使爱心公益的影响力呈几何级数地扩大[8]。(六)政府发起的“微公益”活动政府一直都是以“亲民、爱民”的形象作为公益事业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在微公益迅速发展的今天,政府更是借助微博平台,发挥其主体效应,带动和号召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企业积极开展微公益活动,关注社会中的弱势人群,传递公益理念,树立良好形象。2011年11月15日,由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主办的“红‘围脖’暖三秦”微公益活动启动,主要内容是“送温暖、送关爱、送文化”,运用微博平台发起资助,以一个家庭、社团及企业资助一个孩子或者一所学校的模式,帮助农民工子女和弱势青少年群体远离寒冷,忘却孤独,延续亲情,在互相关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活动募集到来自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及企业捐赠的物品价值逾千万元。捐赠的电子学习产品价值1000多万元,将在陕西107个县市区及36个省级重点示范镇援建“希望工程—爱心家园”,260多个主要服务对象是品学兼优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目前,已有多家企业为贫困地区学校捐赠了电脑、乐器、体育器材及围巾、手套等过冬用品[9]。
微博平台下的“微公益”理念社会化分析
(一)基于利他主义视角下的分析利他主义一词,源于拉丁语alter,意为他人的。19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实证主义创始人孔德首先把这个概念引进伦理学体系。他认为,人类既有利己的冲动,又有利他的冲动,利他又必然以利己为基础。所谓利他主义,就是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在西方伦理思想发展过程中,利他主义曾有过两种典型的表现形式,即仁爱的利他主义和利己的利他主义。仁爱的利他主义认为,利他人的仁爱心或仁慈情感是人的本性,仁爱心作为道德的基础和标准,要求人无私地去利他人和促进人类的共同福利。利己的利他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同时又有同情心、与人类成为一体的社会情感、利他人的社会本能。任何人都以追求私利作为行为的出发点。由于利他人的本能,又最终使人以利他人和社会的共同福利作为行为的目标,其行为的结果则使个人利益得以实现。利己的利他主义得到了学界的支持和认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经济负担、心理负担加剧,时间成本上升,虽然从小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望而却步。但是,微博时代的微公益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这些特征,降低了参与的门槛,捐赠途径也更加简单易操作。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微公益的主体,选择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感兴趣的公益活动,通过符合自身经济状况的形式表达仁爱之心。“儒家的修身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首先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10]人的经济能力有大小,但是“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利他的社会本能,人的本质正是他的社会性。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中,利己主义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微公益理念的社会化,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只有利他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回报,获得更大的利益。儒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发展过程和目标,“修身”是人生发展的起点,也是人生成功的必备条件。充分调动人们利他的本能从而加强公民自身的道德修养,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就会提高,社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这样人和人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和谐,个人生活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利己的利他主义是微公益理念社会化过程中的人们内心博弈的一种平衡,也是微公益发展的推动力。(二)基于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下的分析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11]。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落后,中国社会最直接的发展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脱贫困状态。而在进入21世纪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导致价值尺度扭曲、伦理准则变形、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恶化。中国的道德分配问题日益突出,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所谓道德分配,是指在社会舆论、良心谴责、正义感、同情心等道德精神力量驱使下,人们自觉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分配形式。”我们逐渐认识到:充分发挥公益事业的力量调节道德分配中的问题,成为和谐社会中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正如马斯诺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所说,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通过外部条件可以满足的低一级的需要,如物质生活的需求,也有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高一级的需要,如精神生活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理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微公益赋予了公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主的参与方式和道德选择模式,当参与主体的这些公益行为得到实践并被赋予良好的道德评价时,他们会自然地实现微公益理念的吸收和内化,并同时满足自身追求自我完善的精神需求。这种精神上自我完善的需求,正是道德分配中公民对他人、社会、国家有道德责任意识和社会使命等意识的体现。微公益在不占用个人很多资源甚至从长远来看对个人有利的情况下帮助了别人,也获得了个人完善自我的精神需求。可见,微博时代下微公益理念的社会化契合了现代人对生活思考的理念,得以在社会的良性互动中逐步实现着公众思想道德和价值品质的内化。
微博时代的微公益理念社会化的价值
社会公益活动范文篇5
我们恳切邀请更多与消费者生命健康有关的企业加入“2005年3月15日”行业自律公益活动。我们将通过电视台、报纸、杂志等新闻传播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媒体进行全面播报,将对加入“2005年3月15日”行业自律公益活动的商家、企业在我们的联盟媒体,如湖北电视台、《湖北日报》、《中国企业》(杂志)、《总裁》(杂志)做相应篇幅刊登,并在消费信息在线(网站)开辟“315健康维权”专题栏目,对加入商家、企业进行多方位宣传。同时,请在维护消费者生命健康方面率先行动,做出表率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到现场讲话与广大消费者和各界媒体进行面对面交流。
这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型公益活动,这是一次广大消费都密切观注有着特别意义的活动。在借助媒体强大的宣传功能,向消费者传授生命健康知识、提高行业自律的同时挖掘其巨大的影响力,与良好的广告效果,为企业宣传自我,展示自我提供良好契机。
特此邀请!
社会公益活动范文篇6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公益营销;策略
随着如今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对于当今社会企业公民的行为要求以及对于企业公民意识的要求,就需要企业对于自身的营销方式进行大胆有效的创新,而在这些营销创新之中,公益营销是不可不谈的。公益营销指的是通过公益行为影响受众以提升自身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的营销方式。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消费者会更青睐于那些与自己的价值观相符的品牌,而这些价值观的导向可能涉及诸多方面。如:消除贫困、保护环境等。这样也就迫使企业选择进行一定的公益营销,以迎合消费者的价值观,从而获得更多的企业效益。对于企业来说,公益营销是一种能够使得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兼顾的良好营销方式,这种营销方式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客户忠诚度和品牌满意度,也能够创造出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更加稳定的营销环境。过去有很多专家学者已经对公益营销展开了一定的研究,如:菲利普·科特勒教授的《企业社会责任》。在这本书上,这位教授将公益营销归为几类,其中包括了慈善活动、社会营销、公益事业宣传等公益营销方式。随着企业越来越多地将公益营销的定位进行扩展,公益营销从非持续性的一种营销活动转变为通过对具有积极向上意义的三观输出,从而达到实现湿营销和软性营销的目的。在“互联网+”这个大环境的背景下,消费者对于信息的接收能力渐渐地也在不断增强,这使得消费者获取信息的习惯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消费者是之间的联系通过网络社群、网络社区等不断地加强,逐渐地新的消费决策过程形成了。对于企业来说,消费者的口碑分享以及主动的搜索无疑是进行市场营销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当前的公益营销对这两个环节的注重程度也在日益加强。
一、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公益营销目标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进行市场营销一般都分为两个目标,一个是传播目标,另一个则是销售目标。对于传播目标来说,为了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相关的市场营销常常围绕着新产品和品牌进行开展。对于销售目标来说,关于市场营销,这是围绕着具体的服务以及产品进行展开的,这也是两者最本质的不同。因为遇事应具有非盈利性、偶发性的特点,而公益营销往往需要和公益事业结合在一起,还能具有较高的公信力,使得消费者信服。笔者结合“互联网+”时代下的传播学知识,对公益营销的目标进行划分,将其划分为受众影响力提升目标和品牌价值提升目标并进行系统性的论述。1.受众影响力提升目标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对于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来说,参与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来的企业和消费者为主,发展为除了企业和消费者之外还拥有多种意见领袖,他们共同参与到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中来,使得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受众面更加广阔———这是社会化新媒体以及新媒体的应用带来的转变。企业开展活动的同时,企业需要通过公益活动向社会传递主流价值观以及企业精神,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公益营销成果。这是因为企业的公益营销活动的受众影响力,除了这项活动本身之外,还包括着这项公益事业对于意见领袖的影响。是因为这些意见领袖在民众之间具有着广泛的公信力,如果他们愿意对企业的公益活动进行宣传,那么企业就可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公益营销效果。对于企业来说,进行这些公益营销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得消费者对正面事物以及主流价值观的支持,潜移默化地转移到企业的产品上来。既能提高营销活动的参与度,也能够提高消费者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契合程度,同时也能够引导舆论对于品牌的态度朝有利方向发展,进而影响消费者的品牌消费倾向。对于社会来说,企业进行的公益营销活动无疑是对于社会有益的。企业周遭的环境中所有的一切,都参与到了企业的公益营销活动中来。以企业公民的观点来看,企业作为社会的“公民”,享有着社会权利。同时,企业的财富是从社会中聚集而来的,因此也对周遭环境负有着不可推卸的义务。这些义务需要从推进社会的文化、经济等各领域的发展来实现。这就要求企业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塑造自己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这样就能够使自身周围的发展环境变得更加和谐,更加适宜企业自身的发展。2.品牌价值提升目标在市场营销这个领域,品牌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一个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可以给消费者带来信任感和价值感,使消费者更愿意在这一品牌上消费。因此,人们常说品牌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就来自于消费群体对于品牌所包含的个性化内容、文化内涵以及品质的认可。如今,企业产品越来越趋同,这使得品牌价值提升路径中的个性化路径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企业从众多的厂商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在当前“互联网+”的形势下,消费者每天都要主动或被动地接收大量广告信息,这样的信息量使得企业品牌想要脱颖而出变得越发不易。那么如何能够让顾客主动地寻找自己的这一品牌,就变得尤为重要。就要求企业另辟蹊径,采用公益营销的营销模式。在参加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把自身的企业宗旨、企业理念与品牌故事巧妙地灌输给消费者。并且这样有选择地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去,也可以起到丰富企业文化内涵,以及促使消费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目的。可以说对于企业、社会和消费者本身来说是一举多得的。
二、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公益营销现状
就目前而言,对于公益事业的开展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多个开展方向,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贫困、青少年教育支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的公益营销现状下,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进行公益营销策略的制定。这两个角度分别是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公共关系的维系。1.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互联网+”新趋势下,社会自媒体人以及官方媒介都在对当前多样化的公益活动进行不断的报道,同时他们对于活动宣传的针对性极强。做到了有针对性的宣传,对于宣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教育领域公益活动可以涉及多个方面,如:青少年素质教育、儿童教育保护、贫困地区教育环境改善、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对这些进行评估的同时需要结合当时企业发展战略、市场外部环境、竞争战略、行业发展情况、消费者画像等进行,要对企业的品牌内涵以及品牌形象格外注重,并在进行公益活动的选择上将二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对于企业来说,他们的消费者在新媒体上不接触的各种信息往往呈现出一种广泛化、片段化的特点。因此,这种信息的体会往往也是表层的,失去对某一专业领域的深层认识。这使得企业的营销活动因为无法对品牌信息进行持续稳定地输出,而无法得到该有的效果。而企业通过公益营销就可以使企业的品牌形象与公益活动相契合,使得消费者能够真正深入地了解这一专业领域,运行上持续稳定的正面品牌信息宣传。以百事可乐这一品牌为例。百事可乐这一品牌其服务对象一直都着重面向于年轻人,展示的也是年轻人自身的个性精神,如:追求个性、敢于冒险、乐观积极等。而这些也在企业孜孜不倦地追求下,转化成了企业的品牌内涵,被主要消费者群体所认同,并把年轻人和企业自身蓝色色调的标志联系在一起。百事可乐在进行品牌公益营销的过程中,也将这些充分地考虑了进来。例如:当百事可乐进行“百事可乐×妈妈制造解构传统,热爱再造”公益营销活动时,百事可乐公司特别推出了相关的纪念产品,这些纪念产品结合了中国的传统元素,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运用到了年轻人所喜闻乐见的单品上,既满足了年轻人个性化的追求,又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时尚”。2.企业公共关系的维系在企业进行公益营销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在市场中地位进行明确。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并非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在环境中产生出现的,所有企业都离不开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因此,要将企业放到外部环境中进行分析。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法律文化环境,抑或是经济文化环境,都与非营利组织、消费者群体、企业合作伙伴、政府等社会各界关系的维系和建立密不可分。“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于信息传播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媒体的运用极大地扩展了企业对于公共关系的维系方法和途径。就企业自身来说,进行有效的公益活动可以建立与各界的协作发展平台和渠道,也可以建立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进而减少可能发生的摩擦,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作用于未来。例如,蒙牛企业就曾经开展过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的公益营销活动。这些公益活动树立了蒙牛企业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上良好的口碑,促进了更多的家长为孩子买牛奶时,争相选购蒙牛这一品牌。2019年蒙牛企业更是推出了合伙人项目,以共享经济作为思路,使社会各界都有机会参与到蒙牛企业的公益事业建设中来,这不仅扩宽了企业公益活动的渠道,更调动了各界对于蒙牛公益的积极性,进而树立了社会各界对于蒙牛企业的信任。
三、“互联网+”时代下公益营销方向
1.新媒体软文营销新媒体的软文营销作为“互联网+”时代下一种有效的营销方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将撰写的软文发放到合适的平台上,吸引用户阅读来获得关注度。企业在进行公益营销的同时,进行软文的撰写和可以提高公益活动的知名度,更好地被社会各界所认知。2.短视频平台营销当前短视频平台越来越火爆,很多商家利用其中的人气主播进行带货与宣传营销。这一思路同样可以运用到公益营销中来,企业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拓展企业公益活动宣传的传播范围,达到更好的公益营销宣传效果,使得自己的企业形象获得更多受众的认同。3.大数据技术下的精准营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营销提供了科学的用户群体分析手段。在当前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运用大数据手段进行合理的分析,对于包括公益营销在内的企业营销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进行公益营销之前可以先用大数据来对消费者认可的产品品牌进行调查,寻找他们的共同点,进而发现消费者的价值观取向,再根据消费者的价值观取向进行合理有效的营销,这样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四、“互联网+”时代开展公益营销的策略
1.结合企业品牌特质,建立与消费者统一的价值观一个企业的品牌是这个企业文化的体现,因此在进行公益营销的同时,必须有效地把握企业的品牌特质,并将其与消费者群体紧密地结合起来。因为没有消费者也就没有品牌,品牌因为对于消费者的维护而具有了价值。所以现在的品牌理论对于消费者为中心的品牌概念特别强调和重视。而如何能让消费者对这一品牌产生认可,使这一品牌具有价值,就需要建立和消费者的价值观相统一的价值体系。进行企业的公益营销,正是为了通过结合企业的品牌特质,以供正面的形象迎合消费者的价值观,从而达到企业营销的目的。2.拓展新媒体宣传渠道,提升企业影响力将新媒体软文宣传与短视频平台宣传等新的宣传方式作用到企业公益营销中来,对于拓展企业公益营销的宣传渠道,进而提高企业自身的影响力是很有必要的。这些创新可以让企业的公益营销在为更多人认可的同时,有效避免企业公益营销宣传的同质化,使得企业的公益行为能够被更多的社会群体所铭记,进而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更加有效地提升企业的影响力。3.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公益营销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于与营销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于搭建公益营销的平台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提高公益营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指导公益营销可以有针对性地针对某一群体进行。这样做对公益营销的价值观树立以及找到目标宣传群体,进行有效的宣传是十分有好处的。4.构建公益营销O2O模式,提升品牌公益营销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对于公益营销来说,建立起新的模式是必不可少的。O2O模式作为一种在电商领域已经广泛采用的形式,也可以运用到公益营销上来,使得公益营销方式更符合当下人们的生活特点,进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在这一模式下,通过网络平台与用户的不断互动,可以有效地提升品牌公益营销的参与感,使得消费者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企业的文化内涵,进而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倾向。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之下,对于企业来说,公益营销越来越成为必备的营销对策。企业通过公益营销的选择,并对其进行有效实施,来为企业尽量地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以及所处的社会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认可与支持,真正达到与社会各界一起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南希·李著.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公益事业拓展更多的商业机会[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马进军,陈宿斌.快消品品牌知识对品牌态度及购买意愿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07(10).
[3]郑喆,张潮.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公益营销目标及定位策略[J].现代营销,2020(4).
[4]袁擎.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公益营销的创新策略[J].大众投资指南,2019(6).
[5]申笑梅,王荣华.企业公益营销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蚂蚁森林为例[J].市场周刊,2018(8).
社会公益活动范文篇7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上思县征集十万个“山”字公益活动启动仪式,这是全县人民的一件大事。在此,让我瑾代表县委和县人民政府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大力支持这次活动的广西保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近年来,我县努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项目兴县、旅游旺县”战略,经济实现了稳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随之逐步提高。但由于历史、区位、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县仍有5.6万人口生活处于温饱线之下,特别是基础设施极不完善,制约了我县招商引资进程,极大地影响了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来自)为改善上思县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上思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县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项工作仍然是任务艰巨,任重道远。
广西上思县十万个“山”字征集大型公益活动是我县和广西保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项具体行动。我们力求通过向社会宣传,募集资金,帮助我县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十万大山品牌,为我县旅游业开辟一个新的亮点。这是为十万大山人民所办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好事。做好这项工作,有助于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有助于发展当地经济,有助于提高我们十万大山的区域经济水平,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公益活动。
在主办单位的紧密配合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上思县征集十万个“山”字大型公益活动,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12月6日我县县委、县政府在南宁召开新闻会以来,许多企业、协会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这次活动并慷慨解囊,对推动全社会进一步的广泛参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扶贫济困、互助互爱的传统美德,激励更多的单位、更多的企业、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该项活动,为改善十万大山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为建设十万大山美好家园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们都是十万大山脚下的子民,为了我们明天幸福的生活,为了上思美好的未来,希望县直机关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继续关心和支持这项公益事业,共同将公益活动引向深入。也希望社会上有识之士和富有爱心的人们,能够继续发扬扶贫济困、乐于助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来,尽己所能,共同来关心和帮助十万大山的贫困人民。您所书写的十万个“山”字将雕刻在花岗岩石砖上,并铺砌在上思县明江公园广场中央,您的爱心与善举以“山”为证。
您今日的善举,就是十万大山明天的希望,认购一块“山”字心愿石,十万大山将永远记住善良的您!
社会公益活动范文篇8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县征集十万个“山”字公益活动启动仪式,这是全县人民的一件大事。在此,让我瑾代表县委和县人民政府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大力支持这次活动的广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近年来,我县努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项目兴县、旅游旺县”战略,经济实现了稳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随之逐步提高。但由于历史、区位、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县仍有5.6万人口生活处于温饱线之下,特别是基础设施极不完善,制约了我县招商引资进程,极大地影响了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改善**县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县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项工作仍然是任务艰巨,任重道远。
广西**县十万个“山”字征集大型公益活动是我县和广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项具体行动。我们力求通过向社会宣传,募集资金,帮助我县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十万大山品牌,为我县旅游业开辟一个新的亮点。这是为十万大山人民所办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好事。做好这项工作,有助于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有助于发展当地经济,有助于提高我们十万大山的区域经济水平,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公益活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在主办单位的紧密配合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县征集十万个“山”字大型公益活动,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12月6日我县县委、县政府在南宁召开新闻会以来,许多企业、协会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这次活动并慷慨解囊,对推动全社会进一步的广泛参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扶贫济困、互助互爱的传统美德,激励更多的单位、更多的企业、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该项活动,为改善十万大山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为建设十万大山美好家园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们都是十万大山脚下的子民,为了我们明天幸福的生活,为了**美好的未来,希望县直机关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继续关心和支持这项公益事业,共同将公益活动引向深入。也希望社会上有识之士和富有爱心的人们,能够继续发扬扶贫济困、乐于助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来,尽己所能,共同来关心和帮助十万大山的贫困人民。您所书写的十万个“山”字将雕刻在花岗岩石砖上,并铺砌在**县明江公园广场中央,您的爱心与善举以“山”为证。
您今日的善举,就是十万大山明天的希望,认购一块“山”字心愿石,十万大山将永远记住善良的您!
社会公益活动范文篇9
关键词:企业公益责任社会责任机制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公益责任
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存在的价值只在于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现代社会经济学提出企业应承担其社会责任。按照利益相关人理论解释:企业的生存依赖于与企业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因此企业对各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负有社会责任。Freeman(1984)将“利益相关人”定义为:“能影响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的个人或团体,或者受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影响的人或团体。”利益相关人具体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竞争者、政府、当地社区、环境、及整个社会关系等。
利益相关人理论虽然清楚的解释了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原因(企业不是独立创造利润,而是依赖于利益相关人),但是其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是非常宽泛的,有必要分类认识。Carroll(1979)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四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经济责任指企业必须进行经营活动,通过生产、销售、服务等创造财富,获得利润以获得市场生存;法律责任指企业必须遵守法律、制度的约束;伦理责任指企业在法律责任之外,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对企业的期望;Carroll解释的公益责任是社会对企业“酌情而定的期望”,可以理解企业承担公益责任是一种量力而行的自发行为。本文探讨的公益责任即是企业按照自身意愿,主动承担超出外部的要求的社会责任。企业承担公益责任的主要行为是以慈善捐助、设立基金、义务工作等方式从事有利于大众的公益事业。
比较公益责任同其它的企业社会责任,其存在显著的差异特征:
1.公益责任是企业的主动意愿。企业承担“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时都有来自外部的压力,“经济责任”本身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有来自市场压力;“法律责任”的压力来自政府监管的强制力;“伦理责任”的压力来自社会舆论、消费者选择等方面。而企业承担公益责任应属于一种主动意愿,来自外部的压力较小。
2.公益责任的内容不确定,具有差异性。公益事业是从整个社会角度帮扶弱势群体、改善社会福利,涉及教育、医疗、救灾、扶贫、环保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同其它的企业社会责任相比,公益责任的内容同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的关联性不大。应该说任何一项公益事业都不可能由单一的企业完成,也不可能对应为哪个具体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众多公益事业中,企业一般是根据自身的价值观,选择投入一些自己比较关注的社会公益事业。既使在同一项公益事业的投入中,企业选择的方式、投入的多少也是各自不同。因此,承担公益责任,一家企业可以选择为零,也可以是无穷大,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二、企业负担公益责任的逻辑性
由于公益责任是自愿性和差异性的,那么“要不要承担公益责任,承担多少公益责任”便成为企业伦理思考的问题。Friedman认为企业承担额外的社会责任将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而这些成本又带来股东、消费者、供应商等利益的损失,既违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又降低整体经济效率。国内学者张维迎也认为“在一个完美无缺的制度下追求利润就是企业担负的社会责任”。如果要划分一个企业基本社会责任的边界,公益责任显然可以不在其列。增加企业成本,不能产出利润,企业为什么还要选择负担公益责任呢?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具有层次的,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将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低层次的需求主要是生存的物质需要,高层次的需求是社会关系、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从两个方面看,这个理论可以借鉴为企业行为的分析。第一,企业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个人决策,如果企业家个人的需求层次符合马斯洛的理论,那么企业行为应该具有相似性。第二,如果企业行为被理解为群体共同决策的行为,可以认为企业的需求是内部个体需求意愿的累加,同样也可以认为需求层次理论对企业适用。
借用马斯洛的理论分析,企业在已经建立稳定的盈利模式后,其对单一经济利润的需求将会有所减弱,而对获得社会尊重,社会地位,赢得社会权力的需求会有所增加。戴维斯(1960)认为:“商人的社会责任必须同他们的社会权力相称,对社会责任的回避将导致社会赋予权力的逐步丧失。”可见,自愿负担公益责任,正是企业满足社会尊重、社会地位、社会权力等高层需要的基本途径。
另外,企业负担公益责任能够提高公众形象,对企业品牌具有潜在的价值。受儒家思想中:“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观点影响,社会价值观念中都认同强者承担更多责任的道理。一方面基本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应该普遍承担的,比如纳税、保护劳动者权益、诚信等。另一方面,各个企业发展程度不同,生存难易不同,在市场中所处的强弱地位也有差异,优秀企业自愿承担更多的公益责任更符合大众的道德伦理。优秀企业在资金、人力、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对公益活动也能发挥较好效率,不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影响,还可以改善公共关系。“现代公关之父”艾维·李就提出:“凡是有利公众的事,最终必将有利于企业和组织。”可见,投入公益对企业长远发展也是有利的。
三、企业承担公益责任的现状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产生了一批的优秀的企业,据《财富》杂志2008年的统计,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已经有26家(不含港台地区),而最新的中国500强企业的年营业都已达到70亿元以上。企业在经营上成功的同时承担公益责任的状况如何?
1.企业负担公益责任数量增加。根据2006年对企业作的抽样调查显示,83.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积极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77.7%的受调查企业捐助了慈善事业,90%以上的企业在最近一年里不同程度参加了社会公益行动。这个数据显示大部分企业已经具有公益责任意识,并且已经有实际的行为。从内容上看,企业对承担公益责任内容的认同度不同,依次为“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救助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捐助慈善事业”,这说明企业认识公益责任也是由身边向社会逐渐渗透的。不同类型和经营状况的企业,在进行社会捐赠上也存在差异,大型企业、上市企业、国有企业、盈利企业、处于成熟的企业捐赠相对较多。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性质对企业承担公益责任存在影响,而企业经营依然是企业的首要社会责任。
2.企业公益事业提升空间很大。虽然我国企业已经广泛地开始承担公益责任,但在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和贡献还很小。《胡润2006中国慈善企业榜》共有50家上榜企业和基金,共捐赠41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家8000万。上榜企业平均将其年销售收入的0.15%用作了慈善事业,而根据胡润百富介绍,国外前十大企业将其年销售收入的0.5%捐献给公益事业。美国富裕阶层的企业和个人,每年通过各类基金会提供慈善公益捐助达6700多亿美元,亦即通过第三次分配的财富,占到了美国GDP的9%,而我国只占到0.1%。中国自古就有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传统,在5.12汶川地震后,一个月内民政部就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超过了290亿元,一些企业的捐赠额甚至接近企业一年的利润。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公益事业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3.企业对公益责任管理不成熟。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公益活动还属于临时性的,没有纳入计划性的管理,没有考虑到承担公益责任与公司的长远目标相结合,一些企业公益活动效率很低甚至适得其反。现代公益事业,已经成为一项企业、政府、非盈利组织、公众多方协作的系统性工作,企业必须学习掌握其中的运作方法。部分企业认为公益活动只要捐赠或赞助了财物就完成了,对于财物的去向、使用和管理情况并不了解。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只关注公益活动的新闻效应,甚至出现承诺之后不作为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形象。
四、完善机制,提升企业公益责任
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更多的支持社会公益,这既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现实需要。提升企业公益责任,不仅仅是企业或者企业家的意识提高的问题,而在于整个社会相应机制的完善,就此而言,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1.社会对企业公益责任的激励机制。公益责任基本的特点是出于自愿,没有人会喜欢“被迫的捐款”,对于公益责任不能以法律、行政、舆论的压力来要求,而应该以激励的方式来引导鼓励。由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贫富差距拉大,在社会公众中有些潜在的“仇富”心态,认为企业有钱就应该多捐款,否则就是为富不仁。一些舆论也迎合公众的心态,对企业负面的报道比较多,比如:“我国企业99%没有参加过慈善捐款”“社会捐款70%来自港台地区,国内捐款仅占15%”等。不论这些数据是否准确,但是这样的批评反而造成了企业以及企业家不敢露富,更加不愿从事公益活动,制约了企业承担公益责任。心理行为学上认为赞美比批评更能改变行为,企业从事公益是就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和美誉,只要强化激励,企业自然会做得更好。
企业公益投入,并不是越多越好,需要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平衡。如果一个企业投入过多,必然会影响企业再生产,从而影响就业、税收和社会福利的增长。企业的公益责任不能是按照公益需要期望而增长的,必须保留企业自主决策的空间,社会应该鼓励更多的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适度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而不是鞭笞少数企业捐赠数量。
税收鼓励政策是提升公益责任的重要激励机制。在美国,税收制度就是公益事业的重要推手,一方面美国的税收制度极为完善,逃税几乎是不可能;另一方面,政府对企业、个人的公益投入都予以免税和抵税,这样大大加强了企业个人参与公益的意愿。
2.建立有效的公益事业运作机制。完成公益事业根本上是社会的工作,但是由于企业具有财力、物力、人力等条件,我们希望企业负担部分的公益责任。公益事业产生的效果如何,是企业选择公益责任的重要考虑,只有整个社会建立有效的公益事业运作机制,企业的公益投入才能产生切实的成果。
在我国,公益事业基本上还是政府工作的延伸部分。从一定角度上看,这样做十分有效,可以借用到一些政府资源和行政手段,也有利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但另一方面,这种体制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和其它组织参与从事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一些发达国家公益事业运作比较成熟,其机制值得我们借鉴。非营利组织是一些国家公益事业的主要承担者,其受大企业或者大企业家的资助,从事众多社会公益事业,扮演着捐助方同受助者之间的桥梁作用。非营利组织在公益事业中优势在于,它与企业捐赠方的委托关系使得其更加关心企业在捐赠时的要求,另一方面,其专业的定位使其在公益工作中的效率比企业和政府更高。要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需要建立相应的立法、监督等管理机制。
3.建立企业自身的公益管理机制。伴随公益责任的提升,企业自身对公益事业的管理机制也必须完善。从宏观上看,企业公益意识源自企业对自身使命和社会关系的认识,负担公益责任关系到企业的公共关系,从而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对此波特提出过企业战略慈善行为的观点,按照这个观点企业要从企业战略的角度选择慈善项目,对负担公益责任要结合自身情况做长期计划性的安排。从微观上看,具体公益工作中要提高效率,达到预期的效果,也需要建立起管理机制。现代公益事业管理已经日趋繁琐复杂,包括筛选项目、筹集资金、制定方案、追踪效果等等环节。企业要利用公益活动树立企业形象,还需要对开展公益活动时对传播的范围、媒介的选择、受众的特点等等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国明姚青:非盈利组织:有效促进企业履行社会公益责任[J].广西社会科学,2007,(6)
[2]郑若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J].国外社会科学,2006,(2)
[3]刘文彬:基于效率内涵的企业社会责任边界假说[J].科技对策与进步,2007,(11)
[4]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家看社会责任[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单忠东: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6]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7]Carroll,A.B.,Athree-dimensionalconceptualmodelof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79
社会公益活动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区、州、市党委、政府系列会议精神,以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普及公益理念,弘扬服务精神,发展壮大社会服务力量,着力在振奋群众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下功夫,在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方面求实效,努力把镇建设成为生态、宜居、旅游的文明村镇和美丽家园。
二、目标任务
大力普及公益理念,实现全民参与公益活动,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志愿服务浓厚氛围,打造一批特色志愿服务品牌。进一步规范志愿者队伍,形成固定的服务队,并对志愿者登记造册,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留取印证材料。到2017年,群众对志愿服务活动认同和支持率不低于90%,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全镇常住人口比例不低于2%,注册志愿者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人数占注册总人数比例不低于70%,注册志愿者年人均参加志愿服务时间不低于20小时。
三、活动安排
按照镇党委确定的“全民公益日”,在每月20日前后,全镇登记在册的志愿者服务队和志愿者,要积极开展“全民公益日”志愿服务活动,每月确定一个主题,全年参加活动不少于12次,着力打造“全民公益日”志愿服务品牌。
一月:活动主题“我是志愿者”
活动内容:根据志愿服务工作需要,以多种形式和手段,吸引更多的社会热心人士注册成为志愿者,稳步壮大志愿者队伍。建立包括志愿者身份、专业、能力、服务特长、可提供服务时间、服务意愿、参与志愿服务情况记录等信息在内的志愿者资源库。要加强志愿者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做好注册志愿者与相关志愿服务需求匹配,尊重志愿者意愿,发挥志愿者特长与能力,为志愿者充分发挥才智创造条件。对已注册的志愿者,要进行志愿服务理念、知识技能、权利义务和安全知识等基础培训。
责任单位:镇团委
二月:活动主题“送温暖献爱心”
活动内容: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契机,开展“我们的节日”及“文化志愿者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和组织广大文艺志愿者、文化带头人、业余文艺团队,实施一系列惠民、为民、乐民的文化服务项目,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营造浓厚节日氛围。
责任单位:镇文化站
三月:活动主题“加强民族团结助力脱贫攻坚”
活动内容:
1.围绕“加强民族团结助力脱贫攻坚”主题,在各村开展“一米阳光,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关爱空巢老人“邻里相伴”、关爱孤困儿童“邻里相携”、关爱农民工“邻里相帮”、关爱残疾人“邻里相扶”、维护社区环境“邻里相助”及丰富文化生活“邻里相悦”志愿服务活动。
责任单位:镇民政办
2.以“丁香花开”巾帼志愿者为主体,在全镇开展以“送政策、送技术、送文化、送健康、送温暖、送法律援助”为主要内容的“扶贫帮困助力脱贫”志愿服务活动。
责任单位:镇妇联
四月:活动主题“植绿护绿尽享自然”
活动内容:
1.以“植树节”为契机,组织党员群众开展“齐心植绿护绿、共建绿韵水乡”志愿服务活动。
责任单位:镇林业站
2.结合“爱国卫生月”主题活动,组织开展“改善环境、美化家园”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形成环境保护、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开展“争做一名环保卫士”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主动融入环保工作。
责任单位:镇卫生办
五月:活动主题“低碳生活文明出行”
活动内容:
1.开展宣读倡议书、长卷签名、绿色骑行、绿色出行“健步走”、顺风车等活动,倡导低碳环保、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引导广大群众营造绿色、低碳、健康、和谐的人居环境。
责任单位:镇环保站
2.结合民族团结教育,开展“一对一结对子交朋友”活动,关爱少数民族困难群体,开展志愿活动。
责任单位:镇统战办
六月:活动主题“文明交通行动国际禁毒日”
活动内容:
1.组织开展“礼让斑马线”、交通违法行为随手拍、交警街头宣讲文明交通知识、交通安全进校园等活动,切实提高广大驾驶员文明交通素质,营造文明、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