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纳优先审评,先声、康宁杰瑞、思路迪联合恩沃利单抗注射液(KN035)NDA

  03

  VLP-mRNA递送技术:打通基因编辑体内治疗的最后一公里

  33.png

  自最早的基因编辑工具问世至今,基因编辑技术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了。特别是2012年以来,随着CRISPR的横空出世,基因编辑技术日渐趋于成熟。然而遗憾的是,相对于基因编辑工具本身的快速进化,其递送技术的发展极其缓慢和困难。而递送之于基因编辑治疗的重要性如同火箭之于登月。由于递送技术的滞后发展,体内基因编辑治疗的临床应用困难重重,整个领域都在期待递送技术的突破。

  诺奖得主Jennifer Doudna在2020年初给Nature杂志撰写的综述中,系统论述了基因编辑治疗的前景和挑战。在展望CRISPR美好应用前景的同时,这位今年的诺奖得主发出了‘递送可能仍然是基因编辑体细胞治疗的最大瓶颈’的感叹(Delivery remains perhaps the biggest bottleneck to somatic-cell genome editing)。

  1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的蔡宇伽团队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Lentiviral delivery of co-packaged Cas9 mRNA and a Vegfa-targeting guide RNA prevents 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in mice 的研究论文,发明了一种介于病毒载体与非病毒载体之间的类病毒体(virus-like particle, VLP)递送技术。VLP可以递送CRISPR/Cas9 mRNA, 实现安全和高效的体内基因编辑。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是我国首个完全自主开发的原创型基因治疗载体,体现了我国在基因治疗领域的科技进步。

  04

  Nat Cancer:揭秘卵巢癌驱动子与癌细胞代谢之间的关联 有望帮助开发新型靶向性抗癌疗法

  44.png

  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ancer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威斯达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促进卵巢癌中ARID1A基因失活的突变或会增加谷氨酰胺氨基酸的利用,从而使得癌细胞更加依赖于谷氨酰胺的代谢。研究者表示,对谷氨酰胺代谢进行药理学的抑制或有望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性策略来治疗ARID1A突变的卵巢癌。

  05

  Cell:靶向RNA剪接,激发内源抗肿瘤力量

  55.png

  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靶向RNA剪接的治疗方法可以激活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抗病毒免疫途径,从而触发肿瘤细胞死亡,并发出人体免疫反应的信号。发表在《Cell》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中内源性错误剪接的RNA模仿RNA病毒,可以导致肿瘤细胞自我毁灭,就像抵抗感染一样。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机制可能为TNBC等侵袭性癌症的免疫系统启动开辟新途径。

  “我们知道部分干扰RNA剪接的治疗方法可以对肿瘤生长和进展产生非常强烈的影响,但是肿瘤的杀伤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这些疗法是抗肿瘤免疫的调节剂,”该研究的通讯作者、治疗创新中心(THINC)的执行主任和贝勒癌症研究的麦克奈尔学者Trey Westbrook博士说。

  06

  西湖大学,复旦大学Cell Res发现AXL是新冠病毒感染人类呼吸系统的潜在受体

  66.png

  截至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蔓延全球,构成了对人类社会的挑战。深入理解新冠病毒感染、复制及免疫逃逸的机制,对于抗击新冠疫情意义重大。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通过上呼吸道感染人体后,病毒会沿着呼吸道逐渐向下蔓延,进而引发严重的肺部炎症。病毒复制和传播的核心主要依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的主要受体同非典病毒一致,是ACE2。但在单细胞测序结果中,ACE2在呼吸系统中表达较低,难以解释新冠病毒为何主要感染人体的呼吸系统。因此,找出新冠病毒在人类呼吸系统中的细胞受体,并针对性的设计靶向药物,对新冠病毒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时间1月8日,西湖大学李旭课题组、黄晶课题组与复旦大学陆路课题组合作,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以长文形式联合发表了题为 AXL is a Candidate Receptor for SARS-CoV-2 that Promotes Infection of Pulmonary and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 的研究论文1。 

  该研究发现,AXL蛋白是新冠病毒感染人类呼吸系统的潜在受体。这也是目前发现的首个不依赖于ACE2的新冠病毒新受体。

  07

  清华大学王新泉与张林琦课题组深度解析人体中和抗体抑制新冠病毒的分子机制

  77.jpg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于2020年初在中国武汉被发现,到目前为止,已在全球引起超过8600万人感染,导致超过189万的死亡病例(https://covid19.who.int/)。中和抗体和疫苗是治疗和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手段。目前,已经有多株抗SARS-CoV-2的中和抗体被报道。中和抗体可以识别病毒表面刺突糖蛋白(spike)上的受体结构域(RBD)、N端结构域(NTD)或者S2结构域。最近,该研究团队从8位SARS-CoV-2感染者体内分离并鉴定了206株特异性靶向RBD的单克隆抗体。其中,P2C-1F11、P2C-1A3和P2B-2F6三株抗体对SARS-CoV-2的中和活性都很强但存在差异。但是,中和活性差异的结构和功能基础仍然不清楚。

  2021年1月11日,清华大学医学院和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张林琦教授、生命科学学院与北京市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王新泉教授以及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政教授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题为《抗体通过模拟ACE2受体中和SARS-CoV-2》(Antibody neutralization of SARS-CoV-2 through ACE2 receptor mimicry)的研究论文。这是三个研究团队继2020年5月发表《自然》(Nature)论文《人类新冠病毒自然感染诱导的中和抗体》(Human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elicited by SARS-CoV-2 infection)之后,对中和抗体的中和机制进行的深入研究。本项工作从原子水平深度揭示了中和抗体抑制新冠病毒的分子机制和结构基础,为抗体药物和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08

  Cell论文详解!大数据揭示无论癌症的来源如何,癌症可分为112种亚型,在每种亚型中,控制癌症转录状态的主调节蛋白几乎完全相同

  88.jpg

  数千种不同的基因突变与癌症有关,但一项针对近万名患者的新研究发现,无论癌症的来源如何,肿瘤都只能分类为112种亚型,而且在每种亚型中,控制癌症转录状态的主调节蛋白几乎完全相同,与每个患者的特定基因突变无关。

  这项研究证实了主调节蛋白提供的分子逻辑整合了许多不同的和患者特异性突变的影响,以实现特定肿瘤亚型的转录状态,从而极大地扩大了可能对相同治疗做出反应的患者的比例。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1月11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modular master regulator landscape controls cancer transcriptional identity”。论文通讯作者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Andrea Califano博士、Cory Abate-Shen博士和Mariano Alverez博士。

  09

   Stem Cell Rep:新成果!科学家有望利用视网膜色素上皮干细胞来治疗人类失明症!

  99.png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tem Cell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西奈山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将来自人类尸体的视网膜细胞(retinal cells)移植到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眼睛后,这些视网膜细胞竟然能够得以存活,这一研究突破有望未来帮助研究人员开发治疗人类失明症的新型细胞疗法。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th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是视网膜上的色素细胞层,其类似于眼睛中的屏障和调节子,能帮助维持正常的视力;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功能异常会导致包括视网膜黄斑变性等眼部障碍,甚至还会诱发失明症,这在全球影响着大约2亿人口的健康。

  10

  Nature:重磅!科学家开发出一种能促进造血干细胞更加健康的新型策略!

  111.jpg

  位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HSCs)能够产生机体所有的血细胞,包括能保护机体抵御细菌和病毒感染的关键免疫细胞等,随着机体衰老,HSCs就会变得不再有效且并不会制造出健康的新型血细胞。日前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HSCs效率的降低或许部分是通过分子伴侣介导的细胞自噬过程(CMA,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的退化所引起的,这是一种“管家过程”,其能帮助清除机体受损的蛋白质和其它干预细胞功能的废弃物。

  医学博士Ana Maria Cuervo说道,机体骨髓中HSCs的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但好消息是该过程或许是可以逆转的;这项研究中我们对小鼠进行研究发现,我们所开发的一种特殊药物或能激活CMA过程并潜在恢复老年人群机体中HSCs的活力。

  11

  Nature子刊论文详解!靶向CXCR5的CAR-T细胞有望治疗滤泡性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22.jpg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马克斯-德尔布鲁克分子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CAR-T细胞疗法。他们发现这种方法非常有效,特别是在对抗滤泡性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时。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1月11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XCR5 CAR-T cells simultaneously target 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 and tumor-supportive follicular T helper cells。

  12

  Nature: 刘丽萍/严振鑫等报导DNA断裂诱导修复的新机制

  333.png

  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 DSB)是一种严重的DNA损伤形式。断裂诱导复制(Break-induced replication ,BIR)是一种依赖同源序列模板进行DNA合成并修复的过程,专门修复单一末端的DNA双链断裂(one-ended DSB),比如破裂的复制叉结构(replication fork collapse)和侵蚀的端粒结构(telomere erosion)。BIR途径和癌细胞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BIR过程中,DSB的双链末端首先被加工成3’单链末端并结合重组酶Rad51,其次重组酶驱动单链DNA寻找并侵入同源序列,并以同源序列作为模板合成新的DNA。此前的研究表明BIR能沿着染色体朝端粒方向进行长距离的DNA复制。但由于技术上的限制,BIR起始、延伸、以及通过复制障碍结构的机制并不清楚。

  2021年1月20日,来自美国艾奥瓦大学的Anna Malkova实验室和贝勒医学院的Grzegorz Ira实验室合作在Nature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Tracking break-induced replication shows that it stalls at roadblocks 的研究论文,通过开发了一个新的实验技术,揭示了BIR的动态过程以及复制障碍区域(如重复序列和转录活跃区域)对BIR进程的影响。

  13

  专家点评Dev Cell :余佳/张勇/石莉红合作揭秘假基因演化出调控人红细胞发育及疾病的重要作用及全新调控机制!

  444.png

  2021年1月2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余佳研究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勇研究组、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病研究所)石莉红研究组在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Genome-wide analysis of pseudogenes reveals HBBP1's human-specific essentiality in erythropoiesis and implication in β-thalassemia 的文章。该研究系统性地分析了假基因在人类多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与人类疾病的关联,揭示了位于人β-珠蛋白基因簇中的假基因HBBP1 (又称η-globin) 在红细胞发育中发挥人类特异的关键调控作用并进化出不依赖母源序列的崭新调控方式,提出人类特异表达的假基因可能参与人类特异性状演化的新概念,并发现起源方式不同的假基因在作用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为假基因功能机制研究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