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题速递】河北省百校联考2023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
河北省百校联考2023届高三9月联考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荀子·王制篇》记载,住在中原地区的人可以享用到东、南、西、北四边的特产;临近水泽的居民有足够的木材用,而山区的居民有足够的鱼吃。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战争对边疆经济影响较小
B.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C.地区间产品贩运流转活跃
D.经商谋利成为主流思想
2.睡虎地秦简记载,父亲控诉亲子“不孝”,可以请求政府将其杀死或断足流放,政府会予以照办。同时,法律规定父亲私拿亲子财物的行为属于家事领域,会被当作无罪来处理。这说明,秦朝
A.注重宗法伦理
B.刑罚制度严苛
C.社会秩序混乱
D.基层管理严密
3.图1所示是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双体船,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画舫。图中画舫有两条并列的船身,船上重楼高阁,装饰华美,船尾有长橹。由此可知,《洛神赋图》
图1
A.客观再现了真实的历史情境
B.反映了文人画的创作旨趣
C.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趋向
D.具有极高的技术史料价值
4.隋、唐两朝初期在地方上都曾设置过行台省。隋朝始称行台尚书省,为地方最高军政机关。唐朝承之,(行台省)为中央尚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盖随其所管之道置于外州,以行尚书(省)事”。隋、唐设置行台省的意图是
A.提升军事能力
B.加强中央集权
C.规范地方行政
D.完善三省制度
5.“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
A.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B.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
C.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D.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
6.1874年,日本政府借机入侵琉球岛和台湾岛,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专条》。面对危机,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这一现象反映出
A.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近代外交意识推动爱国斗争
C.宗藩外交体系开始受到冲击
D.国际规则影响中国外交运作
7.图2所示为1874~1904年中国旧土布(用土纱手工织成的布)与新土布(用机纱手工织成的布)价格情况(单位:文/尺)。由此可推知,此时期中国
图2
A.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B.民众的购买力提升
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逐渐沦为原料产地
8.1904年,梁启超撰写的《新大陆游记》充斥着对中国固有传统的批判精神,渴望“向西方求真理”,1920年,梁启超撰写的《欧游心影录》则是在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端有所洞察后,发现中国智慧具有治疗现代病的启示价值。梁启超的这种思想变化缘于
A.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
B.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扩大
C.民主革命形势的变化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警示
9.“它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一个伟大事件,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它所展现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成为中国青年乃至我们民族英勇奋斗的不竭的精神源泉。”材料中所评述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一·二八”事变
B.五四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
10.据统计,“七五”时期(1986~1990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年均增长7.3%,集体所有制工业年均增长17.6%,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经营的工业年均增长74%。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1985年的97.7%下降到1990年的91.4%。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
A.改革开放的有效推进
B.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C.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
D.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11.亚历山大的部队进入埃及后,亚历山大向孟菲斯的神牛化身阿皮斯献祭,并致以崇高敬意;在规划亚历山大里亚时,他特地辟出空间供奉埃及繁殖女神;他还亲自拜访锡瓦绿洲的阿蒙神庙,对阿蒙神表现出特别的尊重。亚历山大此举意在
A.笼络埃及神职人员
B.改变马其顿宗教信仰
C.确立统治的合法性
D.扩大希腊文化影响力
12.葡萄牙亨利王子(1394—1460)在世期间,在葡萄牙西南海岸的萨格拉什创办航海学校,培训本国水手;设立专门研究航海技术的观象台,广泛收集地理、气象、造船、海流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聘请热那亚和加泰罗尼亚等地的航海人才为师。这些措施
A.促使葡萄牙成为殖民霸主
B.为新航路开辟准备了条件
C.旨在发展本国的海事教育
D.推动了葡萄牙的社会变革
13.库柏(1789—1851)有“美国小说之父”之称,他的“边疆五部曲”反映了在美国边界西移过程中战胜法国殖民者和掠夺印第安人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由此可知,库柏的小说
A.有助于培育美利坚民族意识
B.推动了北美民族解放运动
C.打下了美国内战的文化烙印
D.具有反对种族歧视的色彩
14.1939年9月17日,当波兰濒临败亡之际,苏联进入波兰境内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借口是波兰出现的局势对苏联构成了威胁。9—10月,苏联又分别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签订了互助条约,规定苏联在三国境内有驻军、建筑军港和空军基地的权力。苏联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A.趁机瓜分波兰西面的领土
B.建立波罗的海的军事霸权
C.防止德国法西斯战火东延
D.加强与东南欧的政治联系
15.图3是有关欧洲经济发展的一张漫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图3
A.过高的福利加重了欧洲的经济负担
B.经济衰退导致欧洲福利水平降低
C.高福利直接导致了欧洲经济“滞胀”
D.欧洲福利制度激化了阶级矛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无论何种学堂,均应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若学堂不读经书……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农工商各项实业学堂,以学成后备得治生之计为主,最有益于邦本。……专设警察恤狱学堂,或于仕学馆、课吏馆,增设警察恤狱课程亦可。……电报、铁路、邮政、矿务等类学堂,亦实业之一端。此等学堂,均宜添课普通学科。
——摘编自《奏定学程章程》(1904年)
材料二
福泽谕吉认为教育对日本的未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指出:“人们生来无富贵贫贱之别,唯有勤于学问、知识丰富的人才能富贵,没有学问的人就成为贫贱。”他认为“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人人都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他还认为欧美的国家富强是因为那里文明开化,日本落后于西方各国“全在于汉学教育之罪”,坚决反对学习封建伦理道德,主张全面摄取西方文化,且学术教育应独立于政治。
——摘编自[日]福泽谕吉《劝学篇》
材料三
1909年,匈牙利作家梅尔彻·伦吉尔写过一个剧本,名为《台风》。在这个剧本中出现了一批在巴黎学习的日本留学生,他们在剧中有如下的台词:“西方数千年来发展起来的古老文化,我们日本人史要十五年就把它变成囊中之物了。西方学者花费三十年取得的研究成果,我们只要读五天书就握于掌中了。……为了达到今天的水平,欧洲人已牺牲了多少代人,有多少人成为殉道者而倒下。但我们只用十五年就把西欧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了。”
——摘编自[匈牙利]梅尔彻·伦吉尔《台风》
(1)分别阐述以上三则材料对研究近代中日教育改革的价值。(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日教育改革思想的不同之处。(6分)
(3)除上述材料外,研究近代中日教育改革还需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上海开埠后,英、美、法、德、日等国商人相继在上海开设洋行。南洋华侨与国内商人交往渐多,经营粮食进口贸易的洋行和上海华商行随之出现。随着上海人口逐年增多,粮食需求量不断增长,大米进口量不断增长,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上海民族面粉工业由于还主要采用磨坊生产,面粉产量低,质量差,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进口面粉量逐渐增加,到1911年已增加到16.91万公担,较1864年增长了25.84倍。在广东,随着近代商业性农业的发展,经济作物挤占良田的现象突出,再加上人口激增,粮食极为短缺。据统计,1912~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在福建,外国米源源不断地以低价向福州、厦门等地区倾销粮食,造成了福建粮食生产的衰退,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对进口粮食的依赖。
——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统筹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以确保国内粮食供应。自2000年以来,中国粮食进口量快速增长,不同品种的粮食贸易由原来的进出口交替阶段进入全面净进口阶段,其中,玉米、稻谷(大米)分别在2009年和2011年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小麦是在2009年由净进口、净出口交替状态转为净进口状态,大豆的进口量呈快速增长特征。
——摘编自胡迪、张为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有效供给问题解析——历程、原因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沿海地区粮食进口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进口的主要特征及意义。(8分)
18.2022年7月12~15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新疆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并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要好好研究新疆历史,真正认识到新疆历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中形成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表1 新疆重要历史遗迹及其介绍
历史遗迹
相关介绍
楼兰古城
处于西域的枢纽,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繁华之邦。中原的丝绸、茶叶、西域马、葡萄、珠宝,最早都通过楼兰交易;后来楼兰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引发后人无限遐想
高昌古城
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境内,奠基于公元前1世纪,由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所建,汉、魏、晋历代均派有戊已校尉驻扎此城,管理屯田,故又被称为“戊已校尉城”
北庭故城
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它是在汉代西域的车师后国王庭金满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是唐代设立的北庭都护府所在地,曾出土过唐代铜狮和玉石镇纸等大批文物
龟兹古城
西域古国之一,居民擅长音乐,龟兹乐舞发源于此。汉唐时期,中央政府都以龟兹为西域的政治中心。东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班超任都护一职,将西域都护府迁互龟兹。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和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曾两度将安西都护府设置于龟兹,其辖4镇、16府、72州之地
交河故城
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境内,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了两千多年的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
伊犁将军府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大、小和卓的叛乱,统一了西域,于1762年设伊犁将军府管辖天山南北军政事务。1871年,沙俄支持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势力侵入新疆,并趁机出兵占领伊犁,左宗棠出兵新疆打败阿古柏势力并于1881年通过谈判从沙俄手中收复伊犁
结合历史上新疆与内地往来的史实,论证“新疆历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中形成的历史”这一观点。(要求:史论结合,持论有据,逻辑严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疾病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传播成为可能。为了防控疫情,相关国家采取了隔离措施,但标准不一的隔离政策又影响了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一战结束后,试图成为战后国际新秩序和未来国际事务领导者的国际联盟,努力在国际抗疫合作与卫生治理方面有所作为。1920年9月,国际联盟大会通过决议,成立常设辅助机构——国联卫生组织,专门负责和处理国际疫情与卫生问题。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国联卫生组织未能统一合并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和泛荧卫生组织,建立起全球统一的国际抗疫合作与公共卫生治理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抗疫资源的集中和合作措施的执行效果,但它与后二者进行了尽可能的协商与合作,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疫情防控做了许多富有开创性且颇具实效的工作,是现代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闵凡祥《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抗疫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卫生组织成立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际联盟卫生组织的影响。(6分)
河北省百校联考2023届高三9月联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D
B
D
B
C
D
C
A
C
B
A
C
A
1.C【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东、南、西、北四边的特产流人中原,水区和山区的生活资料相互流通,这说明当时地区间产品贩运流转活跃,故选C项;战争对边疆经济的影响与材料所述现象没有必然关系,故排除A项;战国时期,中原属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故排除B项;战国时期,经济主流思想是重农,不是经商,故排除D项。
2.A【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法律,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的法律严惩亲子的不孝行为,而宽恕父亲的窃财行为,这体现了宗法伦理对法律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既体现了秦法严苛的一面,又体现了秦法仁慈的一面,故排除B项;秦法借助宗法伦理,有助于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故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秦朝基层管理严密,故排除D项。
3.D【解析】本题考查东晋绘画的史料价值,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洛神赋图》描绘了中国最早的画舫,通过该图可以看出当时木船的结构、规模,这对研究中国古代造船技艺具有重要的价值.故选D项;该图勾勒的场景带有虚构成分,并不是写实,故排除A项;《洛神赋图》属于人物画,不属于文人画,故排除B项;市民阶层形成于宋朝,且《洛神赋图》迎合的是贵族阶层的审美需求,故排除C项。
4.B【解析】本题考查隋唐地方行政,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隋、唐两朝初期在地方上设置行台省,行台省虽然是地方最高军政机关,但也是中央向地方的派出机构,结合隋、唐两朝初期的政治形势可知,这一举措是为了强化对地方的统治,进而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行台省不只是军政机关,它无法达到提升军事能力的效果,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关于地方行政方式的规定,无法体现这方面的目的,故排排除C项;行台省是地方机关,而三省是中枢机构,两者不在同一范畴,故排除D项。
5.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镇的演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的镇在宋代以前,以军事功能为主,宋代以后,镇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业商业集镇的统称”,镇的这种变化促进了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故选D项;古代中央政府一直都重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故排除A项;镇在县城以下乡村地区的发展,引起了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的改变,故排除B项;镇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故排除C项。
6.B【解析】本题考查晚清外交与爱国斗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日本入侵的危机,晚清部分知识分子和官员希望通过国际法来处理冲突,这体现了近代外交意识对爱国斗争的推动作用,故选B项;日本的这一侵略企图并未得逞,无法说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故排除A项;《南京条约》签订后,宗藩外交体系已经受到冲击,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7.C【解析】本题考查晚清纺织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874~1904年,中国旧土布的价格逐渐超过新土布,价格差距呈扩大趋势,这导致旧土布的市场竞争力减弱,促使纺与织分离,家庭手工业走向破产,即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故选C项;这一时期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排除A项;图中旧土布和新土布的价格变化,体现不出民众的购买力,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机纱是来自国外还是国内,无法得出D项结论,故排除D项。
8.D【解析】本题考查梁启超的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梁启超对中国传统文明由大肆批判到价值认可,对西方文明由极度渴望到指出弊端,这反映了他对中西思想有了理性的认识,结合时间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中西方文明的弊端充分暴露,促使梁启超的思想发生重大变化,故选D项;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重要代表,他的民族意识早已觉醒,故排除A项;梁启超的思想变化中,没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故排除B项;虽然此时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但这与梁启超的思想变化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
9.C【解析】本题考查“一二·九”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所描述的事件为(全面)抗战前夕发生的一场学生爱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2月,由北平学生发起的“一二·九”运动,宣传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故选C项;“一·二八”事变、西安事变不是中国青年(学生)发起的运动,故排除A、D两项;五四运动与抗日战争没有关系,故排除B项。
10.A【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七五”时期(1986~1990年),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工业年均增长率较高,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经营的工业年均增长率明显更高,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有所下降,这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国家对经济的计划调控有所放松,故排除B项;C、D两项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C、D两项。
11.C【解析】本题考查马其顿帝国的对外扩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亚历山大在入侵埃及后,供奉埃及诸神,希望借助神的威望确立其统治埃及的合法性,故选C项;笼络埃及神职人员只是表面目的,不是根本目的,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马其顿的宗教信仰,故排除B项;材料也没有体现希腊文化对埃及的影响,故排除D项。
12.B【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条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亨利王子创办航海学校、研究航海技术、聘请航海人才等措施,都是在为开辟新航路作准备,故选B项;促使葡萄牙成为殖民霸主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排除A项;发展海事教育只是途径,不是根本目的,故排除C项;D项夸大了这些措施的作用,故排除D项。
13.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美国小说与民族意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库柏的“边疆五部曲”反映了美国反殖民侵略和掠夺印第安人的斗争,并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这反映了在库柏小说的影响下,美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增强,故选A项;美国反殖民侵略是库柏小说的内容,不是影响,故排除B项;美国反殖民侵略和掠夺印第安人的斗争不属于内战,故排除C项;美国人掠夺印第安人,这带有种族歧视,故排除D项。
14.C【解析】本题考查二战中苏联的军事活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在二战全面爆发初期,进入波兰东部地区,又与波罗的海的部分国家签订互助条约,结合所学知识,苏联的这些军事活动是为了防止德国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入侵,故选C项;当时波兰西面领土已被德国占领,故排除A项;这些军事活动体现不出苏联对波罗的海的军事霸权的觊觎,故排除B项;苏联的这些活动主要服务于军事,而不是服务于政治,故排除D项。
15.A【解析】本题考查欧洲福利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欧洲经济的下行,福利开支成为欧洲国家沉重的经济负担,故选A项;B项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与漫画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欧洲经济“滞胀”产生的原因有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能源危机等,福利制度不是直接诱因,故排除C项;欧洲福利制度调节了社会分配,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14分)
(1)价值:材料一是清政府的法律文件,可用于研究清末教育制度的改革举措以及教育宗旨;材料二是福泽谕吉的个人著作,可用于研究日本明治时期的教育思想;材料三属于文学作品,可用于研究日本的留学教育及日本对西欧文化的态度。(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不同之处:清末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巩固封建统治,日本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追求文明开化、实现国家独立富强;清末教育改革维护纲常礼教,日本教育改革反对封建伦理道德;清未教育改革带有阶层差别、重男轻女倾向,日本教育改革注重人人平等;清末教育改革对西方的学习主要限于实业层面,日本教育改革主张全面向西方学习。(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史料:口述史料(回忆录、采访录)、实物史料(文物)、图片史料、民俗史料、史学研究专著与论文。(2分,任答两种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日教育改革,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首先,根据材料的出处,指出三则材料的类型;然后,结合材料内容,说明三则材料阐述的角度,将其归纳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农工商各项实业学堂,以学成后各得治生之计为主,最有益于邦本”“人人都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反对学习封建伦理道德,主张全面摄取西方文化,且学术教育应独立于政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教育改革的目的、对待封建思想的态度、接受教育的对象、学习西方的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他史料类型,如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图片史料、民俗史料、史学研究专著与论文等,答出两种即可。
17.(16分)
(1)原因:通商口岸开辟后,列强攫取关税特权,扩大粮食倾销范围;粮食进口贸易商行的经营和推动;沿海地区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对粮食需求量大;民族工业加工技术相对落后,无法满足社会对粮食的需要;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对粮食作物的挤压。(8分,答出四点即可)
(2)特征:粮食进口规模不断扩大;部分粮食逐步进入净进口状态。(4分)
意义:有利于解决粮食结构性短缺问题;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加强了我国与世界的贸易联系。(4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粮食进口,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上海开埠后,英、美、法、德、日等国商人相继在上海开设洋行”“南洋华侨与国内商人交往渐多,经营粮食进口贸易的洋行和上海华商行随之出现”“人口逐年增多,粮食需求量不断增长”“上海民族面粉工业由于还主要采用磨坊生产,面粉产量低,质量差,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近代商业性农业的发展,经济作物挤占良田的现象突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通商口岸的开辟、商行的推动、人口增长、国内生产力水平低、商业性农业的挤压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关于“特征”,根据材料“粮食进口量快速增长,不同品种的粮食贸易由原来的进出口交替阶段进入全面净进口阶段”,可以得出粮食进口规模不断扩大、部分粮食逐步进入净进口状态。第二小问关于“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解决粮食结构性短缺问题、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加强我国与世界的贸易联系等方面指出。
18.(13分)示例
汉武帝时期,张骞凿空之行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新疆地区与内地往来密切。后来西汉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统辖整个西域地区军政事务,新疆地区正式被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中央政府及在疆军政机关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繁荣,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发展和新疆各族人民与内地的交往、交融。(4分)
唐初,西突厥曾一度控制西域地区,使西域与内地交往受阻。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后,唐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西域地区秩序的稳定使陆上丝绸之路繁荣,西域与内地商人往来不绝,中亚、西亚商人也经丝绸之路到达中原内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往,彰显了唐文化多元开放的特征。(4分)
清朝在新疆地区设置伊犁将军府统辖天山南北军政事务,使新疆和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新疆一度被外来侵略势力侵占,左宗棠出兵打败阿古柏侵略势力后,与沙俄交涉最终收回被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捍卫了国家的西北边疆安全。(3分)
由此可见,新疆历史是在与中华民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新疆与内地长期信息相通,情谊相连,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新疆与内地的交往,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对新疆重要历史遗迹的介绍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汉代、唐代、清朝三个时期,从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辖、丝绸之路的发展、内地与西域的交往、清朝收复新疆等方面进行论证。在论证时,要紧紧围绕“新疆历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中形成的历史”这一观点,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言之有理即可。
19.(12分)
(1)背景: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疾病传播的空间范围扩大;各国防控疫情措施差异影响国际贸易;国际联盟的成立。(6分,答出三点即可)
(2)评价: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疫情防控作出了贡献;推动了现代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发展;(4分)未能建立起全球统一的国际抗疫组织,抗疫效果有限。(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国际联盟卫生组织,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随着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 病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传播”“相关国家采取了隔离措施,但标准不一的隔离政策又影响了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全球经济联系、疾病传播空间扩大、各国防疫措施差异、国际联盟成立等方面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影响了国际抗疫资源的集中和合作措施的执行效果”“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疫情防控做了许多富有开创性且颇具实效的工作,是现代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影响和局限性两方面来评价,积极影响主要为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疫情防控作出了贡献,推动了现代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发展。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未能建立起全球统一的国际抗疫组织,抗疫效果有限。
阅读原文可以下载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