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萧萧》中女主人公“萧萧”的命运及社会意义(10篇)

  试分析《萧萧》中女主人公“萧萧”的命运及社会意义(10篇)试分析《萧萧》中女主人公“萧萧”的命运及社会意义《萧萧》赏析-百度文库  悲剧性与人性美的完美结合  小说的悲剧体现之一是主人公萧萧,萧萧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完整的家庭,从萧萧的生存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试分析《萧萧》中女主人公“萧萧”的命运及社会意义(10篇),供大家参考。

  试分析《萧萧》中女主人公“萧萧”的命运及社会意义(10篇)

  tle>《萧萧》赏析-百度文库

  悲剧性与人性美的完美结合

  小说的悲剧体现之一是主人公萧萧,萧萧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完整的家庭,从萧萧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背景来看萧萧是不幸的。从小说开头萧萧被嫁当童养媳,到后来因萧萧爱情萌动而越界怀孕,花狗因不愿付负责任的出逃,萧萧因怀孕被囚禁,甚至可能会被沉塘而失去生命,这一连串的事件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女孩来说,无疑是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的。

  小说的悲剧体现之二是乡里人对于女大学生的认识。小说中的人们把女学生当成一种奇怪的人,无法接受她们的现代,这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湘西的闭塞,教育的落后,人们思想的僵硬,现代文明的风似乎在这里吹不起一点涟漪。

  小说的悲剧体现之三在于她的儿子毛毛,在小说结尾毛毛也娶了童养媳,又有女孩和她相同的命运,似乎一切又回了原点,也是沈从文作品思想核心美丽总是让人忧愁的体现。

  在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的是人性的胜利。对于婚姻,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以于礼法,家人以农人纯朴的天性来对抗。这样的对抗,都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这样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却隐藏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沈从文不动声色地在搭建的是,是他心中爱与美的,永恒的“人性的希腊小庙”。

  小说除了悲剧性体现,更在于人性美的展示。萧萧不仅拥有者美丽的面庞,更加有一颗朴实,纯净的心,正是萧萧没有受过教育和家庭关系的空白,赋予了萧萧不同于常人的乐观,自由,坚强,纯净,朴实的品格,她所有的品格都是这湘西世界所给予她的,她从小就只受到这美丽自然景色世界的滋养和熏陶,她的性格可以说是和这美丽的湘西世界互相呼应的。萧萧的生活完全顺从于自己的本能反应,这也是她之所以会越界怀孕的主要原因,她的生活是由她的心出发的,完全不受世俗道德的约束,致使她不顾后果的和花狗做了越轨的行为。萧萧戏剧性的逃过了被沉塘,发卖的命运,这和沈从文追求人性美,人情美,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和萧萧对于自身可怜生命有关。萧萧顺利的产下了私生子,意外的被夫家重新接受。

  这一切都展示着人性战胜了封建礼法。在《萧萧》中,对女学生的叙述完全是虚写,她们就象是小说的后景,不停地从庄子边“过身”,农人有着关于

  她们的种种荒诞不经的传闻,他们对女学生的感情是复杂而有趣的,夹杂着歆羡与轻蔑,而对于这群他们不了解的人,他们不了解的生活,保持着距离与好奇。对萧萧来说,女学生完全就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在她要逃走的时候,她却是要从“女学生走的那条路”走的。沈从文把萧萧描绘成追求自由,梦想爱情的女性。颇有农村女性人性解放的味道。

  《萧萧》中作者对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没有太大变化,但是环境描写却与以往有些差异。《边城》、《长河》等都有一些自然环境描写,而《萧萧》里基本没有自然环境描写。只是通过少数社会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在这里列举部分分析:“乡下人吹唢呐姐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每年一到六月,据说放‘水假’日子一到,照例便有三三五五女学生……”“……请本族的人说话,照规矩看是‘沉潭’还是‘发卖’……”“大家把母子二人照料的好好的,照规矩吃蒸鸡蛋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这些描写十分自然的反映出当地的风俗习惯,尤其是最后一句,作者在透露风俗习惯的同时,也在向读者传达让沈从文痴迷一生的人性美。

  沈从文的小说是诗化叙事小说,重环境描写,情节淡化,人物性格单纯。他的文笔平缓,波澜不惊。在小说中《萧萧》是与众不同的。它的着重点不在于冲突、矛盾以及应之而生的高潮,它描写人性,态度宽和,笔致从容,情节是舒缓的,细节却丰富而微妙——这里体现出一个艺术家的感受,这种感受本身就可以突破某种固有的思想的藩篱,而带给人新的启示。萧萧本应落得悲惨结局,祖父、伯父、丈夫、婆婆等,大家不约而同地让萧萧走上一条幸运的路。这些乡土人情,人事命运混杂在一起,泥沙俱下。巧妙地表达出他的

  “理想人性

  ”。散文化的笔调和抒情化的叙述风格,纯朴的民风,善良朴实的人们,美丽的景色等等构成了一幅美丽湘西的风景画卷和一个有着美好人性的边城世界,这些正是沈成文作品中最具艺术特色之处。在《萧萧》中,种田的庄子里闻得到草料的香,听得到山歌在唱,农人们的生活是勤苦而狭隘的,但却又有质朴的生机。沈从文用《萧萧》谱出了一曲牧歌,虽然调子中也有沉痛与疑问,但总体却是明朗的、优美的,在湘西那方自然的土地上回响。tle>在阴冷的传统桎梏下透出人性的温柔——对沈从文《萧萧》人物形象的多重解读-百度文库

  在阴冷的传统桎梏下透出人性的温柔——对沈从文《萧萧》人物形象的多重解读

  在阴冷的传统桎梏下透出

  人性的温柔

  王丽鹃

  对沈从文《萧萧》人物形象的多重解读

  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向世人描绘了一一个充满人性美的世

  外桃源,令人向往.但也揭示了一些有悖于人性的恶俗和恶

  习,暴露了这个偏远地区的落后和不文明.人本身在享受自

  然的同时,也有着许多囿于自然和传统的无奈.他的短篇小

  说《萧萧》,讲述了一个有悖于常理人情的故事,最终却有

  着一个宽容的结局,透出人性美的亮光.这是《萧萧》的出

  人意料之处,也是沈从文"人性"宣言的又一次真情告白.沈从文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卜建造崇楼杰阁

  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

  是"人性"."那么,沈从文为什么会汁萧萧这样一个行为

  严重悖于传统礼教和当地风俗的女子有着个完满的结局

  呢?我们试从对萧萧这个人物形象的多重解读中寻找答案.一

  ,萧萧形象的典型代表性

  萧萧的形象在沈从文的湘西系列中具有典型代表性.沈从文在他的湘两系列中,塑造了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湘

  西小女了群象,如《边城》中的翠翠,《j》中的二三三,《长河》中的天天等,她们是一个个花季少女,纯洁,善

  良,姣美,惹人爱怜,她们有着自然的天性和纯美爱情的热

  烈向往.与翠翠,_二鼍,天天不同的是,萧萧有着更为独特

  的人生命运.萧萧是个孤儿,她没有享受到父母的爱,也不

  像翠翠一样,有爷爷的呵护.萧萧从小是在伯父种田的庄

  子上长大的,她12岁就嫁给了一个不到3岁的小男孩做童养

  媳.所以,萧萧的出嫁并没有让萧萧感觉多么伤心,她只是

  从这家转到了另一个家.萧萧是懵懂无知的,但就在她懵懂

  无知之中,她人生的命运已经被人安排好了.这就是千百年

  来劳动妇女共同的命运:出嫁——生子,完成"承宗接祖"的使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她又是湘西一般女子命运

  的典型代表,走着一般女子共同的人生道路.萧萧出嫁了,但由于"小丈夫"年龄太小,萧萧成了

  小丈夫的保姆.一一般的童养媳生活会很悲惨,经常要遭受恶

  婆婆的打骂,但萧萧在夫家的命运要好得多.她叫小丈夫为

  "弟弟",她来到夫家以后,代替婆婆做了许多事情,例

  如:带这个3岁的小丈夫,上山砍柴,采菌子,喂猪等,萧

  萧由于自身的本真和勤劳,也得到了婆婆一家的认可.因

  此,萧萧虽然是作为一个童养媳来到夫家的,但她在夫家也

  得到了健康自由的成长.萧萧虽然年龄不大,但她却是那样

  本分地做着一个女人所做的一切事情,而且做得自然做得成

  功.就在这样的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巾,萧萧作为一个少女

  的身体和心理都逐渐地发育成熟.如果不是后来所发生的事

  情,萧萧本可以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像一般的童养媳那样,到了一定年龄,圆房,生子,成为一个真正的媳妇.但是,由于萧萧和小丈夫的年龄相差太大了,已是青春期的萧萧亭

  亭玉立,自然成长的萧萧无意吸引了异性的注意,家里的长

  工花狗对萧萧有了非分之想,就这样,在花狗的一次次挑逗

  勾引下,依然懵懂无知的萧萧失了身.做了错事又害怕承担

  责任的花狗一走了之,留下萧萧独自承担不幸.萧萧虽然是

  在茫然无知中犯下了错误,但这样的错误在当时罪不容恕,属于弥天大错.于是萧萧的错误在家里掀起了轩然大波.足

  "沉潭"还是"发卖"?人们在决定对萧萧的处罚.但不管

  什么样的处罚,在当时看来都不为过.但"伯父不忍把萧萧

  沉潭",萧萧只有等待嫁作二路亲了.萧萧无力左右自己的

  命运,"萧萧拉着伯父衣角不放,只是幽幽地哭.伯父摇了

  一

  会头,一句话不说,仍然走了."这就是萧萧形象的典型

  代表性.萧萧的命运与许多旧中国的劳动妇女一样,短暂的

  少女生活结束,就早早地成为了夫家的人,…辈子操劳,传

  宗接代.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的时候,笔调是平缓的,好像

  作者只是不动感情地娓娓述说,就这样,一个女人的一生就

  像这平淡的述说一样平淡地结束了,没有波澜,没有色彩,平淡地开始,平静地结束.二,萧萧形象的鲜明独特性

  细读《萧萧》,会发现在萧萧的身上有许多与众的

  闪光点,这是萧萧形象极富个性化的表现,也使萧萧形象具

  有了鲜明的独特性.1.萧萧的性格是坚强而坚韧的.萧萧对自己的命运总足

  坦然地接受和勇敢地承受.萧萧刚刚l2岁就要嫁给个3岁

  的小丈夫,萧萧就要离开自己所寄养的伯父家而到一个陌生

  的家去了.那个陌生的家到底怎样呢?萧萧去了之后会小会

  挨打呢?尽管前途未b,但此时的萧萧并没有像别的女孩一

  样哭哭啼啼,而是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小说写道:"也有

  做媳妇不哭的人,萧萧做媳妇就不哭.这小女子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在伯父种田的庄子上……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

  笑.她又不害羞,又不怕."从中可见萧萧的乐观和坚强.在被花狗引诱怀孕以后,萧萧坚强而坚韧的性格得到了充分

  的表现.花狗敢做不敢当,做了错事一走了之,把"野合"怀孕的大错的责任留给萧萧独自承担.萧萧在这时表现}H的

  勇气让人佩服.她先是找化狗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想到城

  里去,想到用药来解决.当那个"无主意"又无责任心的花

  狗溜了以后,萧萧想到以死来解决,她去庙里吃香灰,到溪

  里喝冷水,但她毕竟年纪太小,"舍不得死","她还很高

  兴活下去,愿意活下去",她还想到逃走,她"收拾一点东

  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但没有动身,就被家罩

  人发觉了."萧萧的勇于承担,显示了萧萧刚强的一面,尤

  其是萧萧想逃走,这的确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也是"个根本的办法.它至少说明,妇女在面临自己命运选择的时

  候,最好的选择是能够改变自己的现状更好地更为独立地活

  下去,而不应采取消极的忍受和盲目地以死抗争.2.萧萧的思想是向往开放的.这是萧萧形象引人注目的

  一

  个亮点,也是萧萧的可爱之处.而翠翠,三j,天天等其

  他湘西女子,她们却从未想到过要走出自己生活的家乡,上

  寻找一个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改变自己的命运.翠翠爱傩

  送,但当傩送凶误会而离家出走,翠翠所能选择的小是主动

  地出去寻找,而是守着一个渺茫的希望遥遥无期地等待:"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天天虽然找

  了个学生对象六喜,但只是遵从了家长的意愿,两人甚至从

  未见面,也不曾有过什么约定,将来怎样很难预测.三三的

  未来更为渺茫,她只是得到了白脸男人的夸奖,只是母亲想

  让她嫁个城里人的一相情愿.萧萧的思想却与她们不同,她

  向往新生活,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特别是对人们普遍不能

  理解的"女学生"问题上,萧萧与别人态度不同.由于当地

  人对女学生不能理解,女学生的装扮和行为在老百姓看来滑

  稽可笑,因而女学生也成了当地人嘲笑的对象.萧萧虽然对

  女学生也不甚了解,但她心里却有一种隐隐的渴望,对女学

  生有一种好奇的崇拜.所以,当爷爷他们拿女学生来取笑萧

  萧的时候,萧萧却是很勇敢地说"做就做,我不怕",从此

  对女学生怀着一种好奇的关注."心中却忽然有了一种模模

  糊糊的愿望,以为倘若她也是个女学牛,她是不是照祖父说

  的女学生一个样子去做那些事?"并且对祖父说"祖爹,明

  天有女学生过路,你喊我,我要看看.""萧萧从此以后心

  中有个女学生".做梦也便常常梦到女学生,且梦到同这

  些人并排走路."萧萧由对女学生的一无所知,到充满神奇

  的朦胧向往,萧萧虽然还没有真正见到女学生,但她的思想

  已经受到女学生的影响而走向开放,这是她同时代的其他乡

  下女孩所无可比拟和无法企及的.及至最后,萧萧遇到麻烦

  的时候想到跟女学生远走高飞来摆脱困境.沈从文在闭塞的

  乡间塑造萧萧这个具有朦胧开放意识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

  的典型性和独特性.3.萧萧的形象充溢着生命活力.这种生命的活力源于萧

  萧所生活的湘西世界"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吴立昌在

  《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中说:"萧萧虽充溢着生命力

  却还比较懵懂."这句话可以做颠倒性的解读:萧萧虽比较

  懵懂却充溢着生命力.萧萧也做梦,"做着这种年龄人所做

  的梦",稀奇古怪,幼稚而单纯,不是少男少女们所做的那

  种青春萌动的梦.萧萧是无忧的,单纯而又好玩.在晚上丈

  夫哭闹,萧萧起来哄丈夫睡觉,没有表现出心情烦躁,相反

  是很正常也很乐意地做这些事."天亮了,虽不做梦,却可

  以无意中闭眼开眼,看一阵在面前空中变幻无端的黄边紫心

  葵花,那是一种真正的享受."萧萧对做女学生,心中也有

  一

  种朦胧的期待.当听祖父说"萧萧你也把辫子剪去好自

  由"时,萧萧"虽不把祖父笑话认真",可是,"她到水边

  去,必用手捏着辫子梢梢,设想没有辫子的那种神气,那点

  趣味."萧萧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极其自然和率真的,萧萧

  就是一个自然状态之下的最具生命活力的自然人.沈从文在

  对湘西自然风物的深情描绘中,他着力表现的,不仅是优美

  清雅的明山秀水,更是一种自然,本真,自由自在的生命精

  神,是对"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境界的向往.在萧萧所生

  活的世界中,生命永远按其本然的方式进行,它与自然融为

  一

  体,吸取天地之精神,其生命具有了超越生命本身的"生

  气".看起来懵懂无知,却充溢着生命的活力.三,萧萧寄寓着作者的审美理想——人性的温柔

  沈从文对于他创作的初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他想造

  希腊小庙来供奉"人性".人性,一直是沈从文这个"乡下

  人"歌颂的主题.湘西是沈从文的家乡,作者对自己的家乡

  寄予深刻的厚爱,他虽然在20岁左右就走出了家乡,来到了

  大城市生活,但对大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和对遭受工业文明

  污染的大城市的厌恶,使沈从文一生把他的笔和他的情投放

  在湘西,他要不遗余力地歌颂湘西那自然的人性.虽然,湘

  西作为一个远离时代文明的偏远地区,也有许多有悖于人性

  的恶习和恶俗,但那优美的自然和自然生存的人们,却使沈

  从文感觉异常亲密.沈从文在作品中所着力塑造的一系列纯

  洁纯情的少女形象,寄寓了他对艺术的审美理想,他要歌颂

  人性的温柔.而萧萧的故事,于情于理都有相悖的地方,结

  局却出人意料.作品讲究i}8萧萧是个童养媳.童养媳制度是个有悖于人性的不合理

  的婚姻制度.一个天性未泯懵懂无知的女孩子,年龄只有几

  岁或十几岁,还需要在父母面前撒娇耍赖,却要到一个陌生

  的家庭去给人当媳妇,还要常常遭受婆婆的打骂和管教.从

  本质上说,这些女孩子不仅已经失去了做孩子的权利,而且

  早早地沦为了别人的奴隶.所以,童养媳制度是奴隶制度在

  童心未泯的女性身上的延伸和继续.从爱情婚姻这个最应体

  现人性的本质方面来看,童养媳们根本无权选择自己的爱情

  和婚姻,无权决定自己的命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

  根扁担挑着走",是对她们无奈婚姻的生动写照.而萧萧恰

  恰就是个童养媳,是这个不合理婚姻制度的牺牲品.萧萧无

  权选择自己的未来和命运,但从小缺少父母之爱的萧萧毫无

  怨言地接受了命运安排,并且萧萧来到夫家,虽然担负起了

  与年龄不相称的劳作,却也并没有常常遭到恶婆婆的打骂和

  责罚,所以,萧萧较之以其他的童养媳还算幸运.可以说,做了童养媳的萧萧是在阴冷的传统桎梏下所透出的一点点人

  性的亮光中长大成人的,她就像一棵石缝下的草芽,虽环境

  恶劣,仍顽强成长.萧萧做了有伤风化的错事.萧萧由于受了花狗的引诱

  而失身怀孕了,家里人"明白这个十年后预备给小丈夫生儿

  子继香火的萧萧肚子,已被别人抢先下了种.这真是了不得

  的一件大事."按照封建礼教道德规范,"饿死事小,失节

  事大".萧萧在懵懂无知中做了一件天大的错事,按照当地

  的风俗习惯是要被"沉潭"或者"发卖"的.事实上,两家

  人也已经商量了对萧萧的处罚,"伯父不忍把萧萧沉潭,萧

  萧当然应当嫁人作二路亲了."但幸运的萧萧又一次享受了

  人性温柔的抚摸:在夫家等待再嫁的萧萧因为"一时没有相

  当的人家来要萧萧",就一直在夫家住了下来.后来又因为

  "丈夫并不愿意萧萧去,萧萧自己也不愿意去",萧萧就得

  以在丈夫家一直住下去,住到过年,住到次年二月问生下了

  一

  个儿子,"生下的既是儿子,萧萧不嫁别处了."在人性

  光环的笼罩下,萧萧避免了被"发卖"的命运,有了一个圆

  满的结局.但生活还在继续,童养媳制度还在继续,生活就

  像古老磨房的磨道,历经千年,也总在原地转圈.萧萧作为

  个体的客观存在来说是幸运的,但萧萧的悲剧并不会结束,

  她的身后还要有更多的萧萧遭遇到这样的命运.沈从文在萧萧的身上寄寓了他的理想.沈从文是个植

  根于乡土,思想深刻,具有执着精神的作家.独特丰富的人

  生经历,和他所处的特殊的时代背景,使他对人性具有一种

  独特的偏好.所以,人性的主题是沈从文一生所追求和歌颂

  的目标.沈从文出身于行伍世家,他14岁就按照当地习俗加

  入了地方部队,亲眼目睹了军队残酷杀戮无辜乡民的惨状.所以他内心深处对残酷的战争和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心中怀着对美好人性的强烈渴望,他写于1929年的这篇短篇

  小说《萧萧》,可以说是他在白色恐怖,满目疮痍的旧中国

  所歌唱的一曲人性美的赞歌.作为童养媳的萧萧幸运地没有

  遇到一个恶婆婆,而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却惨

  死在了婆婆的手里,受人引诱怀了孕的萧萧也没有受到"沉

  潭"和"发卖"的严重惩罚,而《巧秀和冬生》中巧秀母亲

  却被族人沉了潭.人性美的主题在沈从文的笔下显示出巨大

  的魅力,得到了极大的张扬.故事的主人公萧萧也得以在人

  性的温柔抚慰下继续走着封建时代干百万劳动妇女共同的人

  生之路:出嫁,生子,传宗接代,完成她作为一个女性的悲

  剧宿命.作者简介:王丽鹃(1963--),女,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

  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和语文教学法tle>“萧萧”悲剧背后隐伏的民族悲剧——重读沈从文的《萧萧》-百度文库

  “萧萧”悲剧背后隐伏的民族悲剧——重读沈从文的《萧萧》

  作者:郭大章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2017年第8期

  ⊙郭大章[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摘

  要:沈从文的创作,一直是和“国家”“民族”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他想以自己的方式,来完成重造民族生命的理想和愿望。由于沈从文民族作家的身份,以及湘西地区整个苗族的苦难血泪史对其创作的影响,他的作品与民族有了无法回避的契合。因此,短篇小说《萧萧》中“萧萧”的悲剧,不再只是一个阶级(阶层)的悲剧,而是整个湘西民族(苗族)的悲剧,以及当时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

  关键词:《萧萧》

  湘西

  民族

  悲剧

  ■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萧萧》完成于1929年底,初刊于《小说月报》1930年1月10日第21卷第1号,但沈从文在1934年重回湘西之后,修改了小说的结尾,于1936年7月1日重刊于《文季月刊》第1卷第2期,后《沈从文全集》收录时即用了这个版本的结尾。

  沈从文在初刊本结尾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下内容:“这儿子名叫牛儿。牛儿十二岁时也接了亲,媳妇年长六岁。媳妇年纪大,方能诸事作帮手,对家中有帮助。唢呐到门前时,新娘在轿中呜呜地哭着,忙坏了那个祖父、曾祖父。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蜡树篱笆间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1}

  沈从文曾说:“一个伟大作家的经验和梦想,既不超越世俗甚远,经验和梦想所组成的世界,自然就恰与普通人所谓‘天堂’和‘地狱’鼎足而三,代表了‘人间’,虽代表了‘人间’,却正是平常人所不能到的地方。”{2}“要紧处或许是把生命看得庄严一点,思索着向深处走。”{3}沈从文的这些说法,正体现出一个作家,尤其是一个伟大作家不同于常人的地方:他能从人所共见的人生现象中,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东西。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个结尾,体现出了沈从文的高明和伟大,见证了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和一般作家的区别。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以童养媳为题材的作品不少,如萧红的《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儿)、冰心的《最后的安息》(翠儿)和王西彦的《命运》(路三嫂子)等等,但其中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对童养媳制度罪恶的控诉之上,很少有更深层次的挖掘。而沈从文的《萧萧》则不同,完全跳出了揭露童养媳制度罪恶的这个层面,扩大了小说的深度和内涵,由一个童养媳遍及千千万万个童养媳,由一个萧萧,遍及千千万万个萧萧。

  在《萧萧》的结尾,萧萧抱着她与小丈夫的儿子看自己和花狗的儿子娶大龄童养媳的场景,真是让人悲从中来,面对自己曾经的悲剧即将重演,当事人萧萧一无所知,对自己不幸的命运浑然不觉,竟抱着看热闹的心理,来欣赏同类的苦难。萧萧的精神世界始终处于一种彻底的原始蒙昧之中,这是一种麻木不仁的苦难人生,让人感叹万分而又黯然神伤。

  沈从文的这种处理方式,扩展了小说的内涵和外延,增加了作品的深度:由萧萧到“萧萧”,由萧萧的悲剧,再到“萧萧”们的悲剧,生命悲剧的轮回,在蒙昧无知中无限延伸,让我们备感凄凉。

  沈从文本是一个赞美和讴歌“自然”美的作家,他作品中的“乡下人”往往都具有健康自然的生命活力,而且沈从文也是把其作为病态都市人生的对立面来处理的,是沈从文重造民族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在《萧萧》中,作为“乡下人”的萧萧却给沈从文带来了更深的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沈从文1934年和1938年两次重回湘西事件值得我们注意,这两次回乡分别收获了散文集《湘行散记》和《湘西》。《湘行散记》是1934年返乡所记沿途见闻,由写给张兆和的一组书信整理加工而成;而《湘西》则是“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取道湘西到云南,途经长沙时,从与徐特立的一席谈话中获得启示而作。可以说,这两部散文集代表着沈从文散文的最高成就,以近乎写实的手法重现了湘西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散文中许多实录的人生现象,为其小说描写的人和事提供了可资对照的原型,为蕴藏在其小说背后的创作主旨做出了一种特殊形式的注释。{4}而沈从文的《萧萧》(再刊本)则修改于1936年,三者在思想上应该有着某种无法言说的一致。

  散文集《湘西》中有一篇散文《辰溪的煤》,其中讲了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四十四岁的矿工向大成以挖煤为生,妻子李氏靠给船户补衣裳裤子挣钱,共生养七个男女,死去五个,只剩两个女儿。大女儿十三岁时被当地驻军的一个排长用两块钱诱奸,沦为妓女,最后在屈辱中吞食鸦片而死。更可悲的是,向大成因矿难而死时,小女儿才十二岁,全家人把谋生的希望寄托在她的身上,再过四年,她也要从事姐姐那样的“职业”。这俨然是比萧萧更大的悲剧轮回,是另一个版本的萧萧,是加重了更多苦难的“萧萧”。矿工向大成一家和萧萧,都是沈从文作品中湘西底层人民的代表,他们都是“永远用血和泪在同样情形中打发日子”{5}。《辰溪的煤》和《萧萧》互为映照,构成了沈从文湘西底层人民悲剧的绝望式轮回。

  学界对于《萧萧》结尾的理解,也大部分停留在阶级(阶层)层面和湘西乡土(乡下人)这个层面,而少有往更深一层进行延展和开掘:沈从文真正关注的,是这种背景下湘西下层人民的生命形式。萧萧“生下一个儿子,团头大眼,声响洪壮”,“生下的既是儿子,萧萧不嫁别处了”。——沈从文揭示出作为社会统治思想的封建道德观念与山村下层人民的朴素道德观念的对立。在这里,原始淳朴的民风与封建宗法观念交织在一起。{6}他1923年离开湘西直到1934年重返湘西,发现十多年后湘西下层人民生活并未改善,因此在小说中增加了萧萧的儿子“牛儿娶童养媳”的情节,借此写出湘西人民就像萧萧一样日复一日过着同样的日子。{7}尤其是在1934年与1937年两度重回湘西后,他对湘西的现实状态深感失望,他理想中的湘西世界在坍塌。这深刻地影响着沈从文的文化心态,造成他强烈的生命焦虑与文化焦虑。{8}对自身悲剧命运的浑然不觉与不关心,构成乡下人的主要精神特征。在人物(萧萧)这种安于现状的神情背后,我们听到的,是沈从文沉重的叹息。{9}

  萧萧悲剧轮回的内涵难道就止于此?结合沈从文整个创作观念及选择,我们完全可以把萧萧的悲剧向“民族”这个层面作更深一步的推进。

  在沈从文的创作中,有一对十分重要的概念:生活和生命。人生由“生活”和“生命”两部分构成。人需要“生活”,更不能没有“生命”。“生活”,是指人的衣食住行以及为了延续后代的婚姻行为。{10}而“生命”则是“时时刻刻都能把自己的一点力量,黏附到整个民族向上努力中”{11},是“对人类远景的凝眸”{12}。“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做朴素的叙述。{13}从这里可以看出,沈从文的生命观,其实是想以“新的抽象原则”,以乡下人健康的优美的雄强的生命,来重建“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只有将自我与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为民族乃至人类的独立自由与完善而努力……这才是“生命”——人性的最高形式。到了这个阶段,“生命”便具有了神性。{14}

  由此可见,沈从文对于“生命”的理解,其实是和“民族”这一概念联系在一起的,而萧萧,正是这样一个“小人物”,也是沈从文“乡下人”系列的一个典型。由此,萧萧的悲剧,并不只是一个阶级(阶层)的悲剧,其实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我们应该看到萧萧的悲剧,更应该看到沈从文深层的意图,即“越过生活表层的血与泪,翻开了湘西下层人民生命的另一面,触及湘西问题的特殊性”{15}。

  而湘西问题的特殊性,正在于它是少数民族的特殊性。

  首先是沈从文民族作家的身份。沈从文的祖父沈宏富没有子嗣,便由祖母做主,把叔祖父沈宏芳和一个苗族姑娘所生的第二个儿子过继到祖父门下,这就是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因此沈从文身上是具有苗族血统的。由于当时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沈从文的嫡亲祖母在这之后便被远远嫁去,却在乡下为她立了个假坟,沈从文还在坟前磕过头:这本身就是一出民族压迫的悲剧。他的嫡亲祖母——

  一个苗族妇女的悲剧命运,便是湘西历史命运的缩影……有关此事的真相及始末,是沈从文离开湘西前,从父亲口里听到的。“我”曾向沈从文询问他当时的内心反应,意在从中获取“痛说家史”一类戏剧因素。沈从文的回答却出人意料。他说:“父亲说得很平静,听的人也很平静,仿佛在听一个极平常的故事。因为在我们那地方,这类事实在太多了。”然而,人们不难从中感到一种超越于痛苦和愤怒之上的民族悲哀。{16}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娶本地贡生土家族人黄河清的女儿为妻,共育有儿女九人,沈从文排行第四,因此,沈从文又具有土家族血统。由于沈从文的祖辈为汉人,因此沈从文身上汇合着苗族、土家族和汉族三族血统。而且,沈从文很看重他的民族身份,因自己血管里流着苗族“健康的血液”{17}而自豪。而且,沈从文一辈子的写作都在强烈关注着少数民族人民的命运和少数民族问题,应该直接源于他的少数民族血统,就算没有直接影响,但潜在的影响也是一定存在的。

  其次是湘西地区整个苗族的苦难血泪史。湘西与四川和贵州接壤,背靠巫山山脉,东南有西南走向的武陵山脉,地势偏僻,多高山峻岭,这其实是历史上少数民族受汉族统治者压迫,不断向高山贫瘠之地迁徙的结果。一部湘西苗族历史,就是一部汉族与少数民族征服与反征服、同化与反同化的历史。秦统一六国,在湘西置黔中郡,汉改武陵郡。但湘西“蛮族”不服,多次爆发起义。东汉光武帝派兵进攻武陵蛮,碰得头破血流,东汉统治者被迫实行招抚政策。这以后,湘西少数民族反征服、反掠夺的斗争一直延续不断。元明以后,设土司制,实行以夷制夷的政策。清朝康熙年间,清王朝与土司的矛盾激化,废除土司制,实行直接派“流官”到湘西治理的“改土归流”政策,而这一政策的实施,是伴随着血腥的武力镇压进行的。因此,爆发了乾嘉苗民大起义,苗族人民用自己的生命与鲜血,捍卫了自己的民族生存权利。一直到国民党统治时期,湘西地方各族人民一直处于被残酷掠夺之中。1936年,湘西爆发以“革屯归民”“抗日救国”为号召的苗族起义,后国民党改编湘西革屯军,企图借日本侵略者的力量消灭苗族起义军。{18}沈从文自己也曾说:“两世纪来满清的暴政,以及这暴政引起的反抗,血染赤了每一条官路同每一个碉堡。”{19}

  从湘西民族地区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在这征服与反征服、同化与反同化的历史过程中,湘西少数民族人民一直都处于一个悲剧的轮回中,不管怎么都走不出来。在这里,湘西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沈从文的写作有了某种历史意义上的重合,沈从文作品中的悲剧与湘西少数民族人民的悲剧命运,也有了不可回避的契合。而且,这也符合沈从文想以写作重塑民族品格的创作宗旨。

  沈从文在《一个传奇的本事》里说:“我对于国家民族,以及属于个人极庄严的命运,感到异常痛苦。”{20}沈从文还说:“我们需要的倒是一种‘哲学’,一种表现这个优美理想的人生哲学。”{21}“一个民族缺少童心时,即无宗教信仰……童心在人类生命中消失时,一切意义即全部失去其意义。”{22}在沈从文那里,童心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湘西边地人物都不失为赤子童心,沈从文在这些人物身上寄予着生命理想和复兴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愿望。{23}可见,沈从文的创作是“带着‘乡下人’的更大奢望,即重造‘民族的经典’,实现中华民族

  内部‘人与人关系的重造’。他有意将‘乡下人’身上保有的道德美,作为中华民族未来人际关系重造的参照系”{24}。文字的下面浸润着湘西民族长期以来被压抑和边缘化的孤独感和悲剧感,同时也映射了沈从文重造民族生命的理想和愿望。{25}

  萧萧是湘西“乡下人”的代表,但无疑,也是湘西少数民族的代表,从文中的少数民族山歌即可看出。因而,萧萧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超越了阶级(阶层)悲剧之上的,具有了民族(苗族)悲剧的意义。

  这里,沈从文有一部作品值得我们重视,那就是长篇小说《长河》。1938年4月12日,沈从文在给妻子张兆和的信里说道:“手边有一本选集,一本《湘行散记》,一本《边城》,一本《新与旧》,一本《废邮存底》,象征卅年生命之沉淀。我预备写一本大书,到昆明必可着手。”{26}这本大书就是《长河》,也是沈从文重返湘西的产物。从1938年8月7日起,至11月19日止,《长河》在香港《星岛日报·星座》上连载……但因内容涉及湘西少数民族与国民党当局的矛盾,在香港报刊发表时即被删节,以致前后不连贯。{27}

  沈从文认为他的家乡部队被蒋介石用来做炮灰,他们去保卫蒋介石的家乡,蒋的嫡系部队却躲在一旁。沈从文感到蒋介石有意采取种族灭绝政策来消灭苗族人民,使得凤凰剩下一城孤儿寡妇。沈从文认为他未来的著作一定要写出这一点。这部作品就是《长河》,虽然他没有把它写完。{28}因而,沈从文“小说中所反映的事件尽管取之于湘西一隅,但思考的笔触却指向整个中华民族,它从湘西民族的一隅表现出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风貌”{29}。而《长河》最初的酝酿时期就是沈从文1934年重返湘西时期,这和《萧萧》的修改发表时期大体一致,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萧萧》具有某种历史的、民族的悲剧意义在里面。

  当然,沈从文的创作绝不会仅仅局限于湘西地方民族(苗族)的悲剧,他还将其扩展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宏大悲剧里面。在《萧萧》中有这么一个场景值得我们注意:在花狗诱奸萧萧之后,担心萧萧回头告祖父,会挨顿臭骂,就故意把话题支吾开,扯到“女学生”上头去,但小说中曾经无限向往女学生的萧萧却是这么一种表现——若不是花狗提起,萧萧几乎已忘却了这事情。

  众所周知,小说中出现的“女学生”,其实是有着深刻内涵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时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思潮,是“自由”的化身。但是,当“五四新思潮的零星细雨以一种变形的方式洒落在湘西这偏僻的山村里”时,“萧萧的念头又是一种怎样的朦胧!丝毫谈不上具有追求人身自由的理性思维内容。而当逃走的打算一旦被发觉,萧萧就不再有影响自己人生命运的任何主观努力,生死祸福一切听凭别人去安排。最后,萧萧生下第二个儿子时,全家又在忙着给十岁的大儿子迎娶媳妇了。媳妇比儿子年长六岁——又一代萧萧进了门”{30}。沈从文的这种处理方式,既“见出湘西地方民族‘生命’的神性。但它又带着几乎千年不易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如不加改造,势必在现代竞争中成为地方民族衰亡的因子。这样,沈从文裸露出有关湘西人事景物全部描写的核心——

  一个地方民族的悲剧命运。在对外部的关系上,是历代外来统治者与地方民族的矛盾与对立;在内部关系上,是地方民族精神的觉醒与改造”{31}。

  因此,沈从文的创作并不止于对乡下人现代生存方式的反思。从整体看,他的创作最终指向对民族未来生存方式的终极关怀。对乡下人现代生存方式的反思,只是沈从文思想链条中的一环。{32}而且,沈从文作品中“频频出现的湘西乡土世界,本身已成为一个相当完整的文化符号,其中不仅蕴涵着沈从文个人精神发展的历史,而且蕴涵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生存空间”,并且,沈从文作为“一个湘西‘乡下人’的心灵秘史和整个湘西民族的心灵秘史”,定会“进而扩大到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33},呈现出“一个民族的旅行”的特征。

  从这个角度来讨论,张宏建的观点倒有了一定的新意:小说正是通过萧萧在特定环境中的这种对立与互参,展现着作家对中华民族灵魂重铸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湘西世界”少数民族

  精神世界的隐忧……当作家想借湘西自然生命形式重构中华民族灵魂的时候,却又发现自身有着明显的缺陷。当然,无论是“隐藏的热情”还是“隐伏的悲痛”,都显示着作家对湘西少数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及其深深的民族之爱……这种文化心理矛盾,是作家之痛,更是作家对湘西少数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深深之爱。{34}

  沈从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的创作,“积淀着中国现代作家桃源寻梦——梦断桃源——桃源重构的思想历程”{35}。而《萧萧》作为其成熟期的一个短篇小说代表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沈从文的整体创作观念。往小了说,萧萧的悲剧是一个阶级(阶层)的悲剧,往大了说,萧萧的悲剧也是整个湘西民族(苗族)的悲剧,而结合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来看,萧萧的悲剧又何尝不是当时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呢?■

  ■

  {1}沈从文:《萧萧》,《沈从文全集》(第八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264页。

  ②

  沈从文:《烛虚·小说作者和读者》,《沈从文全集》(第十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72页。

  {3}沈从文:《云南看云集·给一个广东朋友》,《沈从文全集》(第十七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316页。

  {4}{6}{9}{10}{15}{18}{30}{31}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修订本),岳麓书社2006年4月第1版,第341页,第208页,第210页,第473页,第119页,第114页,第373页,第96-98页,第212页,第394页。

  {5}沈从文:《湘西·辰溪的煤》,《沈从文全集》(第十一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381页。

  {7}刘秀美:《民俗与人情——论沈从文〈萧萧〉》,《中山大学学报》2011年6期,第34页。

  {8}{23}{25}{29}{33}吴投文:《沈从文的生命诗学》,东方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245页,第92-93页,第217页,第240页,第269-270页。

  {11}沈从文:《烛虚·白话文问题》,《沈从文全集》(第十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63页。

  {12}沈从文:《从文自传》,《沈从文全集》(第十三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241页。

  {13}沈从文:《边城·题记》,《沈从文全集》(第八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59页。

  {14}{32}{35}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写在沈从文百年诞辰之际》,《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第10页,第15页,第15页。

  {16}{24}凌宇:《从苗汉文化和中西文化的撞击看沈从文》,《文艺研究》1986年2期,第65页,第70页。

  {17}沈从文:《龙朱·写在龙朱一文之前》,《沈从文全集》(第五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323页。

  {19}沈从文:《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沈从文全集》(第十三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243页。

  {20}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沈从文全集》(第十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225页。

  {21}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第十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13页。

  {22}沈从文:《青色魇》,《沈从文全集》(第十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180页。

  {26}沈从文:《致张兆和》,《沈从文全集》(第十八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2版,第303页。

  {27}吴世勇:《沈从文年谱(1902-1988)》,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208-209页,第213页。

  {28}金介甫:《沈从文传》,符家钦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10月第1版,第252页。

  {33}吴投文:《沈从文的生命诗学》,东方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269-270页。

  {34}张宏建:《民族精神隐忧之上的民族之爱——沈从文小说〈萧萧〉评析》,《名作欣赏》(中旬)2005年第5期,第109-110页。

  ■

  作

  者:郭大章,西南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tle>沉从文小说人物萧萧形象小析-百度文库

  沉从文小说人物萧萧形象小析

  沈从文小说人物萧萧形象小析

  沈从文的小说多表现湘西下层民众特异的生命形式;对故乡的农民、兵士、水手、吊脚楼下的娼妓,以及童养媳、小店伙计等等,都一律怀有不可言说的同情与关注。正像作者在《甲辰闲话·一》中所说的“我的文章,是羡慕这些平凡,为人生百事所动摇,为小到这类职业(指刻字工,小铜匠)也非常倾心才写出的。”因而作者在处理这类题材时,不把人的情感引向极度悲伤或极度喜悦,不大肆渲染,只让读者在寻常人事中琢磨人生的滋味。

  20世纪20、30年代,作为旧时中国的一种婚姻陋俗,童养媳常常成为文学作品题材被作家所关注。中国乡土作家对童养媳血迹斑斑的苦难史、对童养媳陋习的残酷及其对人性、对生命的摧残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沈从文同样关注此类题材,但作家所揭示的不仅只是童养媳境遇及其不幸自身,其笔触更多的是对准这些卑微人物“卑微里放光的灵魂”。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也描写小团圆媳妇12岁时就开始的非人童养媳人生。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惟独打这小团圆媳妇是一点毛病都没有,她又不能跑掉,她又不能丢了。她又不会下蛋.反正也不是猪,打掉一些斤两也不要紧,反正也不过秤”,说的是婆婆可以对小团圆媳妇任意地鞭打,揭示的是野蛮婚俗对个体生命的蔑视。可见,作者对这种扭曲人性的批判是明显的。然而沈从文《萧萧》所表现的童养媳,却是另一种人生样式。

  鲁迅揭示病苦的目的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因而侧重于揭露人性丑恶的一面,沈从文则侧重于建构自己理想中的自然健康的人性。因此,作者《萧萧》中一方面同情主人公萧萧的生存境遇,否定她的愚昧无知,另一方面,则通过对主人公纯真朴素的心灵的揭示,以及对主人公身处逆境然而生命力尤为旺盛这一情境的描述,肯定了主人公自然自在的生命意识,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及其“放光的灵魂”。

  萧萧自然自在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为她对自己的童养媳身份自

  然而然的认同。萧萧从小没有母亲,寄养在伯父家,缺少母亲的教养,比起其他的女孩子,自然少了对母亲、对家的眷恋,所以嫁到夫家时没有哭,“那一天这小女人还只是笑”,“又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媳妇”。萧萧嫁了一个不到三岁的小丈夫,她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快乐,她每天带“弟弟”玩,对她来说嫁人只不过是从这家搬到了那家。萧萧的快乐是一种简单的快乐,简单到什么都不想,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子过日月。萧萧嫁人做童养媳的全过程,作者一笔轻轻带过,一方面表明这类事件的常见,不值得渲染(这是作者的态度);一方面表明主人公本人的态度。

  萧萧的态度是对嫁人做童养媳自然地接受,对自己身份的转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关于这一点,从两个方面可看得出来:一是她做了童养媳后依然能够健康地成长,一是似乎没有什么忧心事,还做着充满乐趣的梦。

  总之,萧萧好像在蓬勃地生长着,对此,小说作这样的描写:

  萧萧嫁过了门,做了拳头大丈夫的小媳妇,一切并不比先前受苦,这只看她半年来身体发育就可明白。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这小女人简直是全不为丈夫设想那么似的.一天比一天长大起来。

  几次降霜落雷.几次清明谷雨,一家人都说萧萧是大人了。天保佑,喝冷水,吃粗砺饭,四季无疾病,倒发育得这样快。婆婆虽生来像—把剪子,把凡是给萧萧暴长的机会都剪去了,但乡下的日头同空气都帮助人长大.却不是折磨可以阻拦得住。

  由萧萧的健康成长,可看出她生命意识里自然自在的本性与随遇而安的心境,亦证实她对自己生活环境与身份的转变,没有清晰和明确的认识。

  其实,萧萧每日里的生活并不太平,也避免不了受苦,除了哄“弟弟”,还有繁重的家务劳动,甚至皮肉之苦也未可知,她的遭遇或许并不比小团圆媳妇的少,然而她的成长却不是那种“风里雨里”的环境和人为的“折磨可以阻拦得住”的。应该说萧萧和小团圆媳妇的处境是相似的,两人起初的

  个性也是相似的,小团圆媳妇刚嫁人时也爱笑,“她的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也大方,不害羞。然而两人的不同也是明显的,小团圆媳妇在折磨中日益的消瘦,直到最后的惨死;萧萧却顽强的生活着,还保持孩童的快乐心情,和对美好事物的本能向往。探究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萧红的《呼兰河传》侧重写的是外在环境对主人公的窒息,所以小团圆媳妇的悲剧主要是外部环境造成的;沈从文的《萧萧》主要表现人性,表现自然人性的强大生命力,表现人的自然本性即使在恶劣环境中也会放出生命的光彩。

  沈从文的小说还常常写到梦。作者认为,写小说“必须把…现实?和…梦?两种成分相混合”,通过记梦更能表现理想的人生形式,梦中的景象更符合人的自然本性。萧萧梦到自己得“大把大把铜钱,吃好东西”、“爬树”梦到“自己变成鱼在水中个处溜”、梦到自己“飞到天上众星中”,这些充满孩子气的自由梦想,是萧萧白日里快乐游戏的继续。作者如此落笔,目的在于对主人公自然本性和“光彩”人生进行隐喻性描述。

  萧萧由于对“女学生”充满好奇与向往,还做了关于“女学生”的梦:

  萧萧从此以后心中有个“女学生”。做梦也便常常梦到女学生,且梦到同这些人并排走路。仿佛也坐过那种自己会走路的匣子,她又觉得这匣子并不比自己跑路更快。在梦中那匣子的形体同谷仓差不多,里面有小小灰色老鼠,眼珠子红红的,各处乱跑,有时钻到门缝里去,把个小尾巴露在外边。

  这种充满情趣、活泼的描写,使一个天真烂漫的乡下小姑娘的情态跃然纸上;这段文字全然淡化了萧萧的童养媳身份,且从一个侧面突出萧萧完全是一个自然自在的生命个体,复调式地表明生活的残酷并不影响萧萧健康地成长和快乐天然的本性。

  这里,试着把快乐的萧萧与《边城》中的翠翠作比较。翠翠有着淡淡的忧愁,忧愁来自她意识到的少女心事,对爱情的明确选择。萧萧有着简单的快乐,快乐来自她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无意识。从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无意识的生命状态,正是人的自然本性在异样

  环境中的表现形式。

  这种无意识的生命情态,还表现在萧萧失身这件事上。在萧萧的经历中,做童养媳本已不幸,失身于别的男子更是不幸中的不幸。若说做童养媳,在萧萧看来,只不过是从一家搬到另一家,生活并没有改变多少,她依然是一个不乏小儿女情态的活泼的生命个体,因此她自然而然接受了童养媳身份。那么,她对失身事件又是如何应对呢?

  “萧萧十五岁时高如成人,心却还是一颗糊糊涂涂的心。”身体上的暴长,与心理上的不协调发展,使萧萧对爱情懵懂无知,更不会有明确的选择。因此,对爱情的需求只能深藏于心,要等外界的激发才能显露出来。花狗的歌就是一个外界的刺激,唤起了萧萧对男女情事的朦胧意识,再加上情感上本能的需求,可以说这是萧萧自然本性的一次释放。然而,萧萧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对她意味着什么,等待她的将会是什么,只是朦胧的感觉到她做了一件“糊涂的错事”。小说中写萧萧让花狗赌咒,“赌了咒,一切好像有了保障,她就一切尽他了。”萧萧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把一个无关痛痒的赌咒作为一个自己也不清楚的保障。当一个人不知道要把握什么,也无可把握什么时,寄希望于佛、神、上帝,这些好像远在萧萧的思想意识之外,所以她只有寄希望于一个赌咒。这说明萧萧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可把握。

  对未来的命运不能把握时,在等待未知厄运的过程中,“悬梁,投水,喝毒药,被囚禁的萧萧,诸事漫无边际的全想到了,究竟年纪太小,舍不得死,却不曾做。”在这过程中除了感到恐惧,萧萧也想到解决的办法:逃去城里。这是她主动为自己的未来打算,然而也仅是想到而已,并没有付诸行动。

  但萧萧终于没有被沉潭或被发卖,一切都不过是短暂的插曲而已。萧萧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与“弟弟”又能有说有笑了,生下个儿子,受到夫家老小的喜欢与精心的照顾。就萧萧而言,这个偶然的结局,是她所期望的,但并不是萧萧所能奋力求得的。这样最终的皆大欢喜便包含了无奈的成分,只不过萧萧没有意识到罢了。命运在萧萧的头顶上风云变幻,一会儿阴云堆积,一会儿阳光灿烂,可怕而不可把握,萧萧没有行动的行动,萧萧的无助,却都没有导致出什么悲剧。这种

  颇具侥幸色彩的结局,极具反差效果,从一个侧面彰显了主人公无意识的生命状态。

  最后,小说结尾预示了萧萧的未来,甚至是未来的未来。萧萧抱着小儿子,看着为十二岁的大儿子新娶的一个年长六岁的新娘,此时的情景是这样的: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月毛毛,却在屋前榆蜡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

  萧萧真正恢复了以前的生活,可以想象萧萧十来年中,也应该是快乐的。生活似乎还很长,也似乎还不错,萧萧的思想里面,生活就是这样子的,自然而然的无限延长下去,在这种简单的快乐中无限延长下去。而萧萧的未来,也在她的儿媳妇身上延续下去,这又是一个“萧萧”,又是一篇故事。

  萧萧的人生的确是个悲剧,她的悲剧在于她对自己的注定了的悲剧命运没有清醒的认识。换句话说,她几乎是个自然自在的生命存在。对童养媳身份自然而然的认同,没有觉悟到自己所处环境的不合理,更想不到要改变这种环境;对自己失身后受罚命运的不觉悟,也并不知道自己躲过的厄运仅仅是一个偶然,命运远在自己的掌握之外。但就萧萧而言,既然意识不到自己的悲剧,那她的人生就不算是悲剧的。然而,萧萧这种无意识的、自然自在的生命形式,并不是作家笔下批评的对象;沈从文也并没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我们不能因此说沈从文在“规避”什么;应该说,这是一种美学意义上(不是意识形态意义上)的“真实”。由此,我们在《萧萧》中看到了人的一种本真、淳朴而又略显美丽的人性。这是沈从文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

  11级英语4班

  王艺朋tle>沈从文萧萧读后感-百度文库

  沈从文萧萧读后感

  沈从文萧萧读后感一

  萧萧,一个美丽纯真的女孩,却在十二岁出嫁为童养媳,丈夫是尚未断奶的三岁小孩。从一开始,“童养媳”三个字就奠定了她命运的基调。原来是一个可以恣意享受生命的孩子,却已经失去了寻找爱的权利。十五岁被引诱“怀孕”,引诱者花狗撇下她一走了之。她本想步花狗后尘,也想逃走,但却被家里人发觉了。于是她将面对或“沉潭”或“发卖”的严厉处分。最终因偶然的因素而幸免于难。

  沈从文是仁慈的,这样一个集多重苦难于一身的悲情女子的经历并没有演绎成一个悲情故事。既没有林黛玉寄人篱下的辛酸,也没有萧红《呼兰河传》中童养媳的凄惨命运。最终萧萧顺利产下一个“团头大眼,声响洪壮”的婴儿。丈夫一家人都喜欢这个花狗撒下种子的儿子,“把母子二人照料的好好的,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来补血,烧纸谢神”。缺失了血缘关系,却没有缺失关爱和亲情。十年后,萧萧正式同丈夫拜堂圆房,花狗的儿子喊萧萧的丈夫做大叔,“大叔也答应,从不生气”。这似乎是个圆满的结局,然而萧萧却再也不是以前那个萧萧。她再也不会做着会走路的匣子的梦,再也不会到水边去,用手捏着辫子末梢,设想没有辫子的人的那种神气,那点趣味。她羡慕自由,同为女性,她也希望能像女学生一样自由自在,然而她是“童养媳”,这样的一个身份定位就注定她的悲剧,她的人生不能由自己掌控,而是被命运操纵,自由于她只是一个奢望。她的人生只是为夫家延续香火,做劳力。女学生成为她少女时代的梦,永远都不会实现的梦。或许怀孕事件是一个波澜,然而最终萧萧还是留在了那里,抱了她新生的毛毛,像当年自己抱着丈夫一样,命运几经转折,却又回到了起点。死水即使激起一点点波澜,不久又复归于平静了。

  萧萧仿佛是幸运的,她躲过了被“沉潭”或“发卖”的结局,然而她又是不幸的,因为她一生都在被命运所摆布,或许当她听说有女学生过路,就会像睁眼做过一阵梦,愣愣的对日头出处痴了半天时,她心里会闪过那样一丝想法——随女学生去,随自由去。可是她最后没有走出那一步。我们不能怪她,只能怪当时的社会,只能于沈从文的文字中咀嚼萧萧的悲哀。没有变化,如死水一样的乡下,萧萧迎来了自己的媳妇,一个和自己同命运的女人。没有挣扎就没有变化,一个又一个轮回,只要这童养媳的制度还存在,就会有无数个悲哀的萧萧,无数个轮回。

  无可否认《萧萧》一文中的村人其道德风貌与人生形式,与过去的世界紧密相连,显然出于原始淳朴的文化环境,他们热情,勇敢,忠诚,正直,善良,品行纯洁高尚趋近于天然,但是这些

  天然的美物也不免会相伴着理性的愚昧无知,这又使他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运幄自己的思维,从而导致其精神悲剧。这种悲剧不但表现在种种有悖于人性的雇佣制,童养媳制等丑陋的社会现象中,而且正表现在对自我现实状态的无知与愚昧。

  如主人公萧萧从没有反抗过自己的命运,只是一直在被命运摆布,成为童养媳,面临被“沉潭”或“发卖”,她始终没有反抗,而村人们呢?面对萧萧被花狗引诱怀孕的事情,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各按本分骂下去。最终还是祖父从实际出发,想出个聪明主意,请萧萧本族的人来说话,是“沉潭”还是“发卖”。幸运的是,伯父不读“子曰”,不忍把萧萧当牺牲。最后的结局还是比较圆满的。原始野蛮的陈规陋俗没有掩盖古朴,健康,优美的人情美,严厉的道德审判与惩罚也让位于宽容,善良。自然的人性的裁决。我们该庆幸村人是善良的,不然世界上将又会多一个悲剧,而不幸的女子将又添上一个。然而我又觉得悲哀,为何结局还是大牛娶一个比自己大六岁的媳妇,又出现了一个萧萧?

  原因是村人的愚昧和无知。不错,他们是善良的,他们的决定使萧萧免除一死,但他们又是愚昧的,不然怎么会想出“沉潭”或“发卖”这样泯灭人性的惩罚,又怎么会出现童养媳这种制度。有人说是由于环境决定的,我想这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本身。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世世代代沿袭着这种残酷的

  惩处方法。他们并没有觉得这是在残害生命,是十分残忍的,相反的他们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的脑子里始终存在着这种想法,并且认为这都是对的,老祖宗留下来的怎么会错呢?不知道他们已经成了封建礼教的奴隶,成为制造悲剧的刽子手,成为“吃人”的人。

  在《萧萧》一文中,无论是萧萧自己还是村人,都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活在自己的愚昧和无知里,任凭命运将他们带往何处。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对,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要反抗。外在的压迫很可怕,但是比之更可怕的是自己本身根本不觉得自己被压迫了,这是一种最难以改变的精神悲剧。而村人们就是活在这样的悲剧里。

  只要这种愚昧和无知不消除,那么童养媳制度一直会存在,那么像萧萧一样的悲剧会一直轮回,而我们也只能对萧萧的轮回报以无奈的叹息罢了。

  沈从文萧萧读后感二

  沈从文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旨在“表现1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因此在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无不透露着人

  性美,人性是沈从文先生小说作品的表现中心,在小说《萧萧》中也深深的透露着1种淳朴、自由的人性美。

  《萧萧》描述了1个农村少女萧萧作为童养媳的故事。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寓技巧于平实之中,小说通篇洋溢着浓重的民间乡土气味的同时,也透露着1种浓厚的人性美,这主要体现在小说塑造的几个人物形象和描写的乡风民俗上。

  《萧萧》的主人公萧萧是在自然里长着的1个农村少女,在她的成长中无不彰显着1种人性美。萧萧是1个童养媳,在风气淳朴的乡村,“在这些小女人心中,做新娘子,从妈妈身边离开,且准备做他人的妈妈,从此将有许多新事情等待发生。像做梦一样,将同1个陌生男子汉在1个床上睡觉,做着承宗接组的事情,当然十分害怕,所以照例觉得要哭,就哭了”,在萧萧做新娘子时,“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因此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笑。她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妇了。”,面对着比自己小9岁的丈夫,她整天带着他玩,干杂货,倒也不觉得怎么苦;面对爷爷喊她“女学生”时,她是既排斥又向往;15岁发育成熟的萧萧在与长工花狗懵懵懂懂发生了关系后,她并没有害怕,只是在怀孕后身体发生变化时才产生了恐慌,并萌生了逃跑的念头。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萧萧有着优点的同时也是存在着缺点,这是1个有血有肉的灵魂。沈从文先生从这些点

  点滴滴向人们展示了萧萧纯真、善良、懵懂的天然之美,这种天然之美成长在偏僻的山村,正是人性美的最好诠释!

  在《萧萧》中,除了萧萧展示了人性美之外,其爷爷、伯父、丈夫及婆家也展示了人性美。夕阳西下,爷爷叼着烟袋,和萧萧开着“女学生”的玩笑,这是祖孙的天伦之乐;伯父抚养萧萧,在萧萧意外怀孕时伯父并没有选择“沉潭”萧萧,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丈夫自幼与萧萧长大,当得知萧萧意外怀孕要被嫁到远处去时,他不愿意了,萧萧婆家最后也因为萧萧生了儿子而没有把萧萧再次嫁出去,这是对亲情的珍惜。人性美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可能爷爷、伯父、丈夫及婆家对萧萧的感情并不一定是至真至善的,但那也是发自内心的,是从人的本性出发的,所以这也是人性美的体现!

  人性美,除了在人物形象上有体现外,我觉得在乡风民俗上也有体现。如小说开头的“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情”,描写了岁末年关山乡盛行抬花轿接媳妇之风,“到秋八月工人摘瓜,在瓜间玩,看硕大如盆、上面满是灰粉的大南瓜……”,这是乡下收获季节时喜悦的场景。虽说这些都是乡风民俗,但是在这些乡风民俗中深深透露着人性美:淳朴、至真。在萧萧意外怀孕时,虽然有损风俗,但是最后乡亲们还是没有让萧萧沉潭,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在痛心边地风俗落后的同时也听到了人物内心灵魂深处的人性的呼唤,乡亲们并没有受

  到大城市文明的影响而变得麻木冷漠,“沉潭”这种风俗是封建落后的,但是乡亲们的人性并没有“封建落后”,他们仍然有着1种隐藏在内心的人性美。这也是人性美的体现!

  《萧萧》这是1个平凡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平静的生活中寓有一丝躁动,看到了作品中的人物并不是为了伟大的事业而碌碌一生,牵动他们的还是身边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这就是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会充满着人性美。“时时刻刻为人生现象自然现象所神往倾心”,沈从文先生在《萧萧》中将生命形式和生活形式高度统一,所以我们在《萧萧》中看到啦人们的淳朴、善良的人性美!

  沈从文萧萧读后感三

  一提到“萧萧”两个字很自然的就会给人以一种凄凉悲伤的气氛。譬如:“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自然环境的凄凉萧瑟。而我今天所要写的“萧萧”则是被中国的旧制度所压迫的一位典型的农村的淳朴的劳动妇女。下面就一起和我走进《萧萧》吧!

  这篇__的题目是《萧萧》,主人公也是萧萧。她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女性,但同时她也是一位令人感到十分惋惜的女性。在她的身上,有中国传统乡村妇女的勤劳、朴素、善良等等一切女性的优点;在她的身上,也深刻形象的体现了一个被中国传统的旧

  制度所压迫的一位女性,这在某些方面也暴漏了中国旧制度的不合理。在我看来,中国的旧制度确实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人们的传统美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它也有其不利的一面,那就是非常严重的压抑了人性!萧萧就是其中的一位受害者。

  这篇__大致讲述了一位童养媳的故事,萧萧是一位童养媳,她比自己的丈夫打九岁。当她做媳妇时,她的丈夫仅有三岁,仍然在吃奶!这一切的事实就注定了萧萧要在她的“丈夫”没有成年时要一个人过!她没有朋友,就连平时能和她说话的.朋友都没有,也根本没有人是真正的关心她的。在她的潜意识里,她渴望有一个人能真正的关心她、呵护她、理解她的人。因此,当“热心”的花狗向她示爱的时候,一个从没有谈过恋爱的人,而且,正值花季一样的年龄,再加上,她长期以来的寂寞孤独之感使她坚定的认为花狗就是那个一直给她温暖并呵护她的人,但又有谁知道?花狗对萧萧只是一种生理需求,她被骗了!

  当族人知道萧萧坏了花狗的孩子时,按照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是要沉潭或者是发卖的等等。在那个时代,一个已经嫁人的妇人若做出对不起丈夫的事情,这是犯了大忌的,严重的触犯了道德标准,其惩罚在我看来更是没有人情味!在这篇__中,萧萧并没有被沉潭也没有被二次嫁到外地,原因是她为公公婆婆家增添了一个“苦力”,当萧萧生下了一个儿子时,家里人忙里忙外的,很细心的照顾她,渐渐的时间久了,全家人也从心里接受了萧萧

  以及那个孩子,。其实,在我看来,全家人接受萧萧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她生了一个儿子,为家里增添了一个“苦力”,我想更多的还是亲情吧!长时间的与公公婆婆还有自己的小丈夫以及家里人的相处,使得他们之间已经有了一种难以磨灭的亲情。萧萧这么多年来任劳任怨的苦干精神已经在无形中取得了公公婆婆的信任,而且,小丈夫从小就和萧萧生活在一起,这使得小丈夫越来越依赖她。因此,她并没有被赶出家门,而是被家人们在一次的接受了。这就是说明了任何道德规范,任何制度都不外乎人情。制度确立的目的就应该是服务人民的,就是应给保护人情的,当现实摆在眼前时,任何旧的制度,旧的思想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消逝的!

  我觉得这篇__的好处就在于:它虽是一篇批判中国的旧制度戕害人的事实的__,而实质上却从最后萧萧的结局来深刻的反映了旧制度的坏处。其实,萧萧嫁给小丈夫并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她和小丈夫存在着年龄上的差距,小丈夫也会有长大的那一天,他也会遇到自己心爱的女孩子的,在他们之间有的就只是亲情,有的是相互关心与照顾。小丈夫是人,不是神,当爱情来临时,他也会为了爱情而抛弃萧萧的,这对萧萧来说无疑将是一场悲局!作者的这种以欢喜衬悲的写作手法使__更加显得悲凉!但其实,最悲的还是萧萧的未来所要面对的事情,就像__结尾写得一样,她的儿子也娶了一个比他大六岁的童养媳,那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月毛毛,却在屋前榆蜡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

  丈夫一个样子。”让人觉得可悲的是,萧萧的悲局又会继续上演,而却没有人可以制止住这场悲局的发生,这样下去,将会有更多的受害者的!这样的结局让我很是为萧萧感到悲哀,当然,更多的还是为中国的旧制度感到悲哀!tle>《萧萧》读书笔记个人书评-百度文库

  《萧萧》读书笔记个人书评

  《萧萧》读书笔记个人书评1

  《萧萧》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从中我们可以看见他作品中鲜明的艺术特色。沈从文喜欢把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赋予温柔如水,恬淡自守的品格。小说中的萧萧也不例外。我们可以看到萧萧不仅拥有者美丽的面庞,更加有一颗朴实,纯净的心。萧萧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完整的家庭,从萧萧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背景来看萧萧是不幸的。

  但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强烈的乐观主义色彩,从小说开头萧萧被嫁当童养媳,到后来因萧萧爱情萌动而越界怀孕,花狗因不愿付负责任的出逃,萧萧因怀孕被囚禁,甚至可能会被沉塘而失去生命,这一连串的事件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女孩来说,无疑是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的,但我们从小说的从头到尾,都体会不到悲剧小说的味道,散文化的笔调和抒情化的叙述风格,纯朴的民风,善良朴实的人们,美丽的景色等等构成了一幅美丽湘西的风景画卷和一个有着美好人性的边城世界,这些正是沈成文作品中最具艺术特色之处。

  正是萧萧没有受过教育和家庭关系的空白,赋予了萧萧不同于常人的乐观,自由,坚强,纯净,朴实的品格,她所有的品格

  都是这湘西世界所给予她的,她从小就只受到这美丽自然景色世界的滋养和熏陶,她的性格可以说是和这美丽的湘西世界互相呼应的。萧萧的生活完全顺从于自己的本能反应,这也是她之所以会越界怀孕的主要原因,她的生活是由她的心出发的,完全不受世俗道德的约束,致使她不顾后果的和花狗做了越轨的行为。

  沈从文把萧萧描绘成追求自由,梦想爱情的女性。颇有农村女性人性解放的味道。萧萧幻想成为”女学生”,渴望“女学生”自由的生活从中可以看出。沈从文在小说给我们展现了湘西世界和城里世界的冲突,湘西世界人们对城市女性因陌生距离而存在的偏见,也可以感到城市生活对湘西世界人们思想的影响。

  萧萧戏剧性的逃过了被沉塘,发卖的命运,这和沈从文追求人性美,人情美,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和萧萧对于自身可怜生命有关。萧萧顺利的产下了私生子,意外的被夫家重新接受。但她的儿子毛毛也娶了童养媳,又有女孩和她相同的命运,似乎一切又回了原点,这是小说最显悲的地方,也是沈从文作品思想核心美丽总是让人忧愁的体现。

  《萧萧》读书笔记个人书评2

  “凤凰”这词于我的神圣感,仅次于西藏。因沈从文先生,因它的文化氛围,因湘西的淳朴,因古镇的厚重。《边城》《萧

  萧》《长河》一次又一次地讲凤凰推浮出水面,露出她娇羞欲滴的脸孔。

  萧萧这样的女子,在湘西就如叹息一样轻微,沉入水底不会漾起过多的涟漪。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她“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枝大叶,日增茂盛”。湘西女孩儿漂亮的不多,自给的不多,有智的不多,萧萧只是万千尘埃中平淡落定的一颗。作为童养媳,她过上了能吃饱饭的日子;害怕成为城里短头发,穿洋服的大学生;被长工花狗大把肚子睡大后却幻想和他一起去城里去自由;逃跑失败后等待着被“沉潭”还是“发卖”;生了儿子后却继续做小丈夫的大妻子………宿命与自由,落后与文明一次次地沉默碰撞。

  沈从文先生就像是遥远故乡的使者,用文字絮絮地向世人传递着湘西的文化与印象。他不停叙说着底层平民的生活,丝毫不抹去人们透露着的愚昧和封建,用着他那扎根在故乡生活的土壤的语言。故事中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却刻刻都是小高潮。不用刻意去渲染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只消几处景,几处主人公的小动作,几处纠葛的心理活动。不要矫情的语言,日常对话更展示了湘西人民的“自在状态”。

  然,乡下里的日子也如世界上的一般日子,时时有不同。有人把日子糟蹋,也有人把日子吝惜,各人皆有所得,各人皆为命定。在城市文明人把一个夏天全消磨到软绸衣服精美饮料以及种

  种美好事物上时,萧萧类的一家却要消耗在几斤细麻和担瓜上。沈老先生的文字里透着同情,透着无奈,透着哀怨,像电影一样忧伤,担在现实中一触即及。那是凤凰,那是湘西,那是底层人民尚不可更的命运!

  而凤凰终究是要在这种内敛中舒张开来的。沈老先生赋予她的厚重文化,她会接纳;现代社会赋予她的先进文明,她会接纳;旅游开发赋予她的喧嚣人流,她会接纳。她是拥有多大的胸襟!

  我知道她是有不被人涉足的角落,任凭月光再皎洁也无法将她照透。静默不是因为她软弱,而是因为她实在婉约得犹如深居简出的大家闺秀。她早已不会被生活裹挟着向前。我是如此期盼,期盼着与当地人民的笑脸,与长满青苔的石阶,布满隙痕的古墙来场华美的邂逅。

  有什么理由,不去看看萧萧翠翠过后的,这位素朴坚韧的姑娘?

  《萧萧》读书笔记个人书评3

  “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小说《萧萧》就从萧萧的出嫁开始,作者用这个平和的陈述句,定下了小说的基调。

  小说写萧萧的成长,是一种原生的,自然的成长,她没念过书,所以对于身处其中的婚姻制度,礼法制度从来没有过自觉地反抗,但是成长中的自然的人性,却与制度不可避免的冲撞在一起。

  沈从文这样写道:“几次霜降落雪,几次清明谷雨,一家人都说萧萧是大人了。天保佑,喝冷水,吃粗砺饭,四季无疾病,倒发育得这样快。”

  于是男小女大的婚姻中存在的矛盾便暗暗地呈现出来——萧萧对花狗与丈夫之间的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她有时觉得害怕,不许丈夫走开;有时又像有了花狗在身边,打发丈夫去反倒好一点”,这一句淡淡的点染,道出了这个迷迷糊糊的女孩子心里,隐隐的有了害怕与争执。

  因为沈从文笔下的萧萧,是近乎完全自然的,听从的是自然人性的召唤。于是,萧萧在花狗的歌声中变成了妇人,当她有了孩子,具体的身体变化让她害怕,于是她想逃走,“收拾一点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那条路上城。”可是没有动身,就已经被发现了。出了这样的事情,家里是“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不过沈从文添了一句有意思的话“各按本分地乱下去”。萧萧于是因为家人的消极执行,有惊无险地避了过去。

  在人性与礼法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的是人性的胜利。对于婚姻,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对于礼法,家人以农人纯朴

  的天性来对抗。这样的对抗,都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这样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却隐藏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沈从文不动声色地在搭建他心中的爱与美。然而,即便沈从文是将矛盾尽量的淡化,但他还是不得不写进残酷的现实与制度。

  萧萧的命运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她仿佛是幸运的,可她的一生却只能服从于外在力量的摆布。她的快乐里头,潜伏着无知与麻木。人性的力量是天然的,却带着蒙昧的面目,于是小说中还有另一个人群与萧萧完全不同,她们就是女学生。女学生,是她们引进了自觉地反省与反抗的力量。

  小说中对女学生的叙述是虚写的,她们就像是小说的后景,不停地从庄子边“过身”,农人有着关于他们的种种荒诞不经的传闻,他们对女学生的感情是复杂而有趣的,夹杂着歆羡与轻蔑,而对于这群他们不了解的人,他们不了解的生活,保持着距离与好奇。对萧萧来说,女大学生完全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萧萧》作为小说是与众不同的,它的着重点不在于冲突矛盾以及应之而生的高潮,它描写是人性,而且态度宽和,笔致从容,情节舒缓,细节丰富而微妙,这里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突破固有思想的感受,带给人新的启示的决心。

  《萧萧》可以说是沈从文的避风港,保留他乡下世界中一贯的完美与朴实,是他的理想世界的绘图。而萧萧的乡间是他心中

  永远的寂寞的风景。这就是沈从文向往的未受动乱世事染指的宁静、恬美的乡村世界,这就是他要努力揭示的优美、质朴、善良、宽容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这就是民族的精神!

  《萧萧》读书笔记个人书评4

  沈从文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旨在“表现1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因此在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无不透露着人性美,人性是沈从文先生小说作品的表现中心,在小说《萧萧》中也深深的透露着1种淳朴、自由的人性美。

  《萧萧》描述了1个农村少女萧萧作为童养媳的故事。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寓技巧于平实之中,小说通篇洋溢着浓重的民间乡土气味的同时,也透露着1种浓厚的人性美,这主要体现在小说塑造的几个人物形象和描写的乡风民俗上。

  《萧萧》的主人公萧萧是在自然里长着的1个农村少女,在她的成长中无不彰显着1种人性美。萧萧是1个童养媳,在风气淳朴的乡村,“在这些小女人心中,做新娘子,从妈妈身边离开,且准备做他人的妈妈,从此将有许多新事情等待发生。像做梦一样,将同1个陌生男子汉在1个床上睡觉,做着承宗接组的事情,当然十分害怕,所以照例觉得要哭,就哭了”,在萧萧做新娘子时,“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因此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笑。她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妇了。”,面对着比自己小9岁的丈夫,她整天带着他玩,干杂货,倒也不觉得怎么苦;面对爷爷喊她“女学生”时,她是既排斥又向往;15岁发育成熟的萧萧在与长工花狗懵懵懂懂发生了关系后,她并没有害怕,只是在怀孕后身体发生变化时才产生了恐慌,并萌生了逃跑的念头。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萧萧有着优点的同时也是存在着缺点,这是1个有血有肉的灵魂。沈从文先生从这些点点滴滴向人们展示了萧萧纯真、善良、懵懂的天然之美,这种天然之美成长在偏僻的山村,正是人性美的最好诠释!

  在《萧萧》中,除了萧萧展示了人性美之外,其爷爷、伯父、丈夫及婆家也展示了人性美。夕阳西下,爷爷叼着烟袋,和萧萧开着“女学生”的玩笑,这是祖孙的天伦之乐;伯父抚养萧萧,在萧萧意外怀孕时伯父并没有选择“沉潭”萧萧,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丈夫自幼与萧萧长大,当得知萧萧意外怀孕要被嫁到远处去时,他不愿意了,萧萧婆家最后也因为萧萧生了儿子而没有把萧萧再次嫁出去,这是对亲情的珍惜。人性美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可能爷爷、伯父、丈夫及婆家对萧萧的感情并不一定

  是至真至善的,但那也是发自内心的,是从人的本性出发的,所以这也是人性美的体现!

  人性美,除了在人物形象上有体现外,我觉得在乡风民俗上也有体现。如小说开头的“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情”,描写了岁末年关山乡盛行抬花轿接媳妇之风,“到秋八月工人摘瓜,在瓜间玩,看硕大如盆、上面满是灰粉的大南瓜……”,这是乡下收获季节时喜悦的场景。虽说这些都是乡风民俗,但是在这些乡风民俗中深深透露着人性美:淳朴、至真。在萧萧意外怀孕时,虽然有损风俗,但是最后乡亲们还是没有让萧萧沉潭,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在痛心边地风俗落后的同时也听到了人物内心灵魂深处的人性的呼唤,乡亲们并没有受到大城市文明的影响而变得麻木冷漠,“沉潭”这种风俗是封建落后的,但是乡亲们的人性并没有“封建落后”,他们仍然有着1种隐藏在内心的人性美。这也是人性美的体现!

  《萧萧》这是1个平凡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平静的生活中寓有一丝躁动,看到了作品中的人物并不是为了伟大的事业而碌碌一生,牵动他们的还是身边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这就是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会充满着人性美。“时时刻刻为人生现象自然现象所神往倾心”,沈从文先生在《萧萧》中将生命形式和生活形式高度统一,所以我们在《萧萧》中看到啦人们的淳朴、善良的人性美!

  《萧萧》读书笔记个人书评5

  有华丽的词藻堆砌,没有雄浑气魄的叙事场景,没有情节起伏跌宕的振荡感,《萧萧》给我的似乎一直是这样平坦的心境。闭上眼,静静地把它捧在手上,却仿佛又有一抹说不明深浅的淡淡的哀伤,道不清,剪不断,小心翼翼地在另一头牵动着心绪。

  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总能感受到那流露出的淳朴的乡村气息,朴素勤劳的民风,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仿佛是非常平静的姿态,而在这安宁的表象下总有那么几处汹涌澎湃,或许是泥沼,拉着你一直往下掉。

  萧萧,故事的主人公,单纯而又善良,总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边城》里的翠翠,但不同的是,萧萧是一个更悲情的女子,集众多苦难于一身。她是个孤儿,从小寄养在伯父家。她十二岁的时候,糊里糊涂地做了童养媳,丈夫竟然比她小九岁,还只有拳头大。用当时的乡村说法“媳妇年纪大,才能诸事作帮手,对家中有帮助”,这种习俗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在肯定它对家中劳动力增加的部分意义的情况下,换种角度我觉得它荒诞的近乎可笑。

  首先,萧萧和小丈夫之间,“丈夫有些时候对于萧萧的怕同爱,比对于父母还深切”这已然是一种类似于血浓于水的母子之

  情,若说是夫妻,怎么能连一点点的情爱都没有呢?其次,萧萧“像一株长在圆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而丈夫还是那么小,对于追求者有着强健体魄的花狗,她的心里总怀着对爱情朦胧的情愫,单独一人时,想让花狗留下,却又害怕他留下。在单纯的少女情怀下,天真的她以为赌了咒一切就都有了保障,糊里糊涂地变成了妇人。这不仅仅是萧萧的错,谁能说这样的习俗就不要负些责任呢?

  一家人对于萧萧怀孕事件“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各按本分乱下去”好像是明文规定该这样做似的,这是不是就表明这些族长只是在表面做事给人看呢?在萧萧等待“发卖”的时候,她的小丈夫知道了这事,但不愿萧萧离去“大家全莫名其妙,只是照规矩像逼到要这样做,不得不做,究竟是谁定的规矩,是周公还是周婆。也没有人说的清楚”

  由此可见,“乡下规矩”的条条框框,框住了这一代代淳朴无罪的乡民。他们只是机械地在自己说不清为什么要这样的情况下循规蹈矩卑微地生活。或许有人曾想过要反抗,比如,曾经年轻的人,那时的萧萧是年轻的。她想要挣脱出这个框,渴望像女学生一样,那么神气,那么自由。于是在花狗引诱她又狠心抛弃她之后,她决然地要出逃,去寻找自由的脚步,任自由带领她飞翔。但是这样的梦终究做得太美,不是说太美的东西连神都会因妒忌而从你手中夺走么?醒来的时候,梦到底碎了一地,这一地

  的玻璃渣子,戳得人眼生疼,心更疼,一瞬间的坍塌,早已寻不到自由的方向。该怎么弥补拼凑着重来?

  在幸运地脱离“发卖”后,她被迫屈服,只留下曾用激烈的血气,挣扎在宿命深渊的美丽剪影。生命,自此寂寂。当多年后的萧萧抱着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蜡树篱笆间看牛儿娶亲,完全习惯了这样平庸的生活之后,也许连她自己也会忘记,她曾经仅有一次地,逐着自由的方向出逃过。

  十几年前的唢呐声萦绕着,萦绕着,在耳际,挥之不去。又一回,倒带般吹唢呐接媳妇的喜事开始了,而我听到的绝非是唢呐无限膨胀的喜悦声,倒是一曲悠扬的牧歌,在欢悦的背后总有抹不去的淡淡的哀伤,一直一直单曲循环,像是生命褪去所有浮华繁盛后苍凉的底色。tle>沈从文《萧萧》赏析-百度文库

  沈从文《萧萧》赏析

  《萧萧》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从中我们可以看见他作品中鲜明的艺术特色。沈从文喜欢把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赋予温柔如水,恬淡自守的品格。小说中的萧萧也不例外。我们可以看到萧萧不仅拥有者美丽的面庞,更加有一颗朴实,纯净的心。萧萧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完整的家庭,从萧萧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背景来看萧萧是不幸的。但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强烈的乐观主义色彩,从小说开头萧萧被嫁当童养媳,到后来因萧萧爱情萌动而越界怀孕,花狗因不愿付负责任的出逃,萧萧因怀孕被囚禁,甚至可能会被沉塘而失去生命,这一连串的事件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女孩来说,无疑是具有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