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之美范文
成人之美篇1
早段时间,长沙教育有两件大事备受关注:一是“星城杯”教师教学竞赛,二是第四届“魅力教师”评选。前期网络预热,现场网络直播,教师们即使去不了现场,轻点手机,所有动态尽在掌握,运气好的,留言互动后还获得了幸运礼物。于是不少人感慨,教育牵手互联网,果真更加地“高大上”。
而除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关于互联网教育的一些数据,更充分彰显着它的魅力。如:2015年,互联网教育行业的市场增长率在全行业中高居第三(32%),市场规模已突破1192亿元;2016年,中国互联网教育用户数量已经突破1.2亿,且以每年52%的速度快速增长……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互联网+教育”已不再是概念,它汹涌而来,冲击着我们的视野,也引发了我们最本真的思考:如何定义“互联网+教育”?
有人说,“互联网+教育”就是打破常规课堂模式的教学形式,将教学过程从线下移至线上,或者线上线下结合,比如近年盛行的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都是实践;有人将传统教育与互联网教育进行比较,说“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是互联网教育”;还有不少人着力于智慧校园建设,提出了“互联网+课程、互联网+学习、互联网+教学、互联网+评价、互联网+管理”体系概念……众说纷纭。
但有一点,却是大家的共识:“互联网+教育”,教育为本,互联网为用。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育始终是核心目标,互联网只是用来提升和变革教育的辅助手段。简单地说,“互联网+教育”,是要“借人之智,成人之美”,即借助互联网的智慧,成就教育之美。
二、做“互联网+教育”
近些年,基础教育界各个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实践,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学生及W校管理,凸显出明显的“小变大”。
1.小讲台变成大舞台。教育信息化发展,教师始终是主角。网络环境下,丰富的资源,多样化的手段,让教师在讲台上不能也不会再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几本辅导书。很多学校,以集体名义甄选、开通了一些教育资源网站账号,教师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聆听专家讲座、观摩优质课堂、借鉴教辅资料,专业成长更快捷;有的学校,由政府投资,建立起强大的教师服务系统,平台更广阔;也有不少教师,巧妙地将网络软件资源引入工作,比如WPS工作圈、百度云盘等,办公效率明显提高;而借助精准的大数据分析,“杜绝重点班、平行编班”的新常态下,教师们适时调整教学,备课更精准,课堂更高效。互联网,让小讲台变成大舞台,教师们舞出了更美的姿态。
2.小课堂成就大智慧。2016年11月,“全国中小学未来教育高峰论坛”在湖南省长沙市明德天心中学隆重举行。这个活动,源于学校引进的一个信息化课改项目:依托专业机构的网络平台资源,学生在课前读教材、看微课、预习检测,知识学习基本自主实现;回到课堂,学生则着重于在教师们的引领下,互动答疑、总结提升。不少学有余力的学生,借助平台尽情享受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随时点击,反复温习。网络让知识教育化繁就简,教育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习惯与能力,将真正成就学生的终身智慧。
3.小学校实现大教育。毫无疑问,网络让学校管理也更便捷。现在,官方网站、微信、微博,已成为各个学校的基本配置,不少班级都建有QQ群、微信群;不少学校配备了自己的网上阅卷系统、家校互通平台、教育APP等。这些,不仅扩大了宣传,方便了沟通,其实也凝聚了人心。当融学校、家庭、社区等为一体的智慧校园全面建成,小小的学校,管理功能无限放大,实现的就是大教育!
三、谋“互联网+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信息化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也强调:“我国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从而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从国家到地方到相关部门到基层学校,把握“互联网+”潮流,谋求教育新发展,势在必行。立足现实,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文章。
1.新(理念)。要让教师们充分认识到:在不久的将来,谁能“玩转”网络,谁便掌握了教育的主动权。想象一下,面临着升学挑战的各个中学,不需要再补课,但凭借网络课堂可实现培优、补差的线上辅导,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而且,网络环境下的知识获取极其便利。但教育面临的方法指导、“思维、道德品质”以及“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具挑战,教师是否具备因材施教、授人以渔的能力,课堂是否具备吸引力,直接决定着教师自身甚至学校的竞争力。这些都得从理念更新开始。
2.强(实力)。实力包括硬实力、软实力。硬实力,比如优质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多媒体设备的配置,应用系统、服务平台的构建或引入等,都需要相关部门积极作为,提供保障。软实力则更为重要,现在国际上对人才有一个新提法叫“双深人才(Double Deep Employee)”,即除了自己的专业,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所以,在引导教师们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增强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比如制作微课、开发课程、利用网络实现师生互动、家校互动等。
3.丰(资源)。网络上有海量资源,但真正符合学校实际的才有价值。明德天心中学,就计划以部编教材更新为契机,依托信息化课改,用三年时间,丰富教学资源,建立起方便师生的分学科、分门类的校本资源库。对于要实现办学特色的众多学校来说,开发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建立起课程文化体系,学校才更具生命力。因此,丰富资源是目标,也是基础。
4.优(评价)。伴随着长沙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服务平台投入使用,学生发展“过程性评价”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是“互联网+”的产物,未来必定成为常态。如对于学校信息化教改班任课教师,考察资料上传数、网络平台使用率,显然比“批改了多少次作业、作文是否有眉批、尾批”更合时宜。因此,探索合理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构建起全方面的评价体系十分重要。
成人之美篇2
我希望:天成的“美好教育”,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发挥潜能,做最好的自己。
——题记
一、追求“美好”,坚定教育信念
当下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与此同时,人们理想荒芜,精神匮乏,信仰缺失,社会中充满了浮躁情绪与功利思想。当今的教育,被异化为考试和升学的工具,重“高分”,轻“育人”,忽视学生崇高精神的铸就、良好品性的培养、美好情操的陶冶,学生的学业负担沉重,在最美好的年华感受不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这一切,让我不停思考和叩问:“教育是什么”“为何做教育”“如何做教育”。
张楚廷先生在《课程与教学哲学》一书中写过这样的话:“切望我们的教学更美好,课程更美好;盼望接受过教育的人们确实因教育而变得更美好。”这令我豁然开朗。的确,因为受过美好的教育,人们不仅能获得知性之知,更能获得德性之知、审美之知,能够感受并追求真、善、美,能够寻找自己的人生使命,对自己负责并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价值和追求。就这样,“美好教育”的理念进入我的视野,在我的脑海中慢慢地萌芽。之后,通过阅读与思考、实践与探索,我脑海中“美好教育”的理念愈发清晰。于是,“美好教育”成为我坚定的教育信仰。
二、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品牌建设
品牌是学校文化的载体,是学校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其最明显、最核心的标识就是独特的办学思想和文化。在办学实践中,广东省深圳市天成学校(以下简称“天成学校”)通过顶层设计,精心规划、系统构建,全方位推进品牌建设,逐步构建了“美好教育”的办学思想体系。
1.天赋潜能,成人之美
天成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天赋潜能,成人之美。我们认为每个学生都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独一无二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因此,教育要顺随天性、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各美其美。首先,以“天赋潜能,成人之美”为根基,推演出天成学校的学校精神:“遵循规律,求真务实”的本真精神,“弘扬仁爱,与人为善”的向善精神,“崇尚高雅,追求卓越”的唯美精神。其次,以“天赋潜能,成人之美”为根本,概括出天成学校的校训:“至善至美”,即以善之过程,遵循教育规律、生命成长规律,以自然化、人文化、艺术化的途径,抵达每个个体生命的至美。
2.美好的人,美好记忆
天成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做美好的人。我们理想中的“美好的人”,是求真、求善、求美之人。具体而言,即要求学生“三会”:会友好相处、会智慧求知、会优雅生活。为了达到这样的育人目标,我们希望把学校办成“让学生拥有美好记忆的学校”。在这里,人人学习、互相关怀,笑声朗朗,歌声朗朗,书声朗朗,每个角落都弥漫着花香味、书香味、人情味;教师秉承“厚德博学、敬业善教”的教风,主动发展,追求卓越,用爱呵护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关注和尊重,令其优长能得到发挥和绽放,并让其对未来充满足够的信心和美好的憧憬。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顶层设计,精心规划、系统构建,全方位推进品牌建设,并集合全校教师的智慧设计出“美好教育品牌战略”(见图1)。
三、特色项目,丰富“美好”品牌内涵
学校品牌建设,必须要有独特、优势项目的支撑。在办学实践中,天成学校逐渐探索并形成了“三味”美好环境、“三高”美好管理、“三求”美好课程、“四维”美好德育等“美好”品牌项目。
1.“三味”美好环境
美好的环境具有很强的凝聚、激励和熏陶功能,总是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为此,天成学校高度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三味”美好环境,旨在以优雅的环境培养师生优雅的情怀。
为营造“三味”美好环境,学校精心设计了校园。其一,确定学校的标准字和标准色(蓝色),寓意校园像蓝天一样宽广,师生有蓝天一样博雅的情怀。其二,学校开展校园环境“12345”建设工程。“1”是以“美好”为主题,让师生在校园里发现美好、欣赏美好;“2”是确定“清雅、精致”两大风格;“3”是营造“花香味、书香味、人情味”的三味校园,让淡淡花香、悠悠书香、脉脉情香浸满校园,情满天成;“4”是将教学楼命名为“至真楼”“至善楼”“至美楼”“至正楼”,用以培养师生“真诚、善良、美好、正直”的文明品性;“5”是建设别具风格的校园五廊——诗意飞扬的书廊、唐诗宋词的诗廊、仁义礼智信的礼廊、美妙音律灵动的乐廊、缤纷多彩的画廊,旨在用文化点缀优美校园,让师生展示和体悟艺术人生。
2.“三高”美好管理
管理旨在激发人的潜能,体现个体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以这种理念为引领,在办学实践中,天成学校逐渐形成了“三高”美好管理的特色:即高引领、高关怀、高参与。
(1)高引领
“高引领”的本质是文化管理。一是内化“美好”。学校通过征集“员工宣言”,设定“美好密码”,进行“八项修炼”,开展“让我们的教育更美好”的大讨论、“月度人物”评选、系列校本培训等活动,让教师理解、认同“本真、向善、唯美”的学校精神、“至善至美”的校训等学校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每个教职员工的价值观。二是示范“美好”。“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校长的宽容、仁爱、公平、智慧是一种无声但又强大的管理力量。在这种管理力量之下产生了这样一种氛围:“信仰美好、追求美好”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学校的每个角落,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和感染。三是激励“美好”。学校通过月度人物评选、绩效考核等举措,激励教师主动发展、自我超越。
(2)高关怀
“高关怀”的本质是情感管理。一是尊重人、关心人。学校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位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满足其合理的需求,关心帮助广大的教职员工,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二是发展人、成就人。其一,学校提倡“以集体的方式诗意飞翔”,评价指向教师团队,设立雁阵奖;其二,学校通过“相约星期五”(每周五下午开展教师健身、读书、快乐科研等活动)、天成沙龙和论坛、青蓝工程等举措,为教师创设合作、向上的工作氛围和发展平台,让学校成为教师的幸福港湾,让工作成为教师美好的人生历程。
(3)高参与
“高参与”的本质是民主管理。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了教代会、家委会等机构,各种重大决策均需广泛征集教师、学生、家长的建议,以便作出科学的决策。二是变革组织结构。除原有的学科科组、学科备课组外的学科团队,还以自愿的方式组建了课题研究组。例如,“小组合作组”“教学策略组”“微课程设计组”“班级文化组”等研究团队,以便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积极促进团队每位成员的成长。三是把教师们推向前台。学校的会议和教研活动均由教师轮流主持。每月一次的学校例会不仅是校长和行政人员布置工作的台,更是教师展示的舞台——微课程播放的是教师制作的教育教学经验推广,读书会分享的是教师平日里最有体会和最有收获的好书,理论学习打开一扇知识之窗,让大家了解和学习当今先进的教育理论。
天成学校通过“三高”管理,让教育有情有梦,让每个生命都有尊严和价值。
3.“三求”美好课程
课程是实施“美好教育”的载体,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学校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在办学中逐渐建构了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的“三求”美好课程体系。一是明确课程功能。为学生打开一扇知识之窗,促进学生主动求真、求善、求美。二是丰富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化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同时把体现最新科技成果、社会发展、人性美和艺术美的内容及时补充到教学中。三是构建“三求”美好校本课程体系。例如,“科学求真”类的数学导学系列、“人文求善”类的东方哲学、“艺术求美”类的音乐和影视等。四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开展了高质量的学习探索,提出了关于教与学的“两个五”。其一是关于“教”的五个意识:目标意识、课型意识、学生意识、学科意识、课型意识;二是关于“学”的五个目标:主动、快乐、丰富、高效、道德。高质量学习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理性和思维,更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灵性,让学生享受学习,收获成功的喜悦。
4.“四维”美好德育
德育是教育的基础和灵魂。为了达成“志向远、心向善、人向美”的德育目标,学校实施“爱心育德,自主修德,活动悟德,文化润德”的“四维”美好德育,培养学生高远的理想、高尚的情操、高贵的气质、高雅的情趣。
(1)爱心育德
爱是教育的源泉。学校在教师中提出了“三个主动”和“三个更多”的要求:主动问候、主动了解、主动沟通,旨在给学生更多微笑、更多尊重、更多倾听。另外,学校开展了师生“美好结对”“心灵对对碰”等活动,让每个学生在校园都能感受到尊重、信任、赏识、关爱、温情。
(2)自主修德
学校注重弘扬学生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管理自治、活动自主、行为自律、精神自强。具体而言,有三方面。一是学生会、班干部均由民主选举;班名、班徽、班级公约、班训等均由学生共同命名和确定。二是学校设立“机会榜”,校园书吧管理员、花草管理员等均让学生自主竞聘上岗。三是学校实行班级管理包干制和量化考核制,由学生干部自行检查、监督、评比,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发展。
(3)活动悟德
德育是活动,是生活。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德育才能内化,才能真正行之有效。具体而言,有两方面。一是天成学校每月都有不同的活动主题,好戏连台。例如,1月女孩节、2月男孩节、4月科技节、10月读书节、11月体育节、12月艺术节,等等。每个节日都由一种颜色代表,并具有其意象及价值观。例如,1月女孩节,由白色代表,其意象是雪,其价值观是纯洁(冰雪聪明、冰清玉洁、优雅大方、宁静纯洁)。通过多姿多彩的主题活动,仁慈、感恩、坚强、自信、包容等价值观和向往美好的情怀,点点滴滴渗入学生的心田。二是多元化的学生社团是天成学校开展“美好”活动的又一载体。青竹文学社、清风汉乐团、闪电羽毛球社、炫动健美操队等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带给学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总之,参与活动,体验悟德,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带给学生更为生动有趣的生活。
(4)文化润德
书香沐浴校园,文化润泽心灵。文化的作用,不在于灌输,而在于熏陶与浸润。一是学校重视书香校园和班级文化建设,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是书吧——听雨阁、梦墨轩、晨曦书吧等,还有“快乐午读”“悦读周”“好书我推荐”“读书分享会”“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令校园飘溢着浓浓的书香墨韵。二是班级是学生温馨的港湾、自由的家,学校高度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每个班都有班名诠释、班级公约、学生视角、个性空间、学生专利、思维导图六个板块,每个板块均由学生自主创造、充分发挥。每个班级的班名诠释都颇具特色。例如:九(1)“常青藤”班是坚持、活力、向上的象征,八(6)“六毅竹”班是才华、毅力、团队的象征,等等。这些班级精神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到每个学生的行为和理念中,成为一种强大而悠远的教育力量。
四、果硕花香,彰显“美好”品牌魅力
天成学校建校虽只有短短两年,但学校立足高品质办学,建校伊始就把走特色发展之路、建特色品牌学校作为自己的美好追求。在“美好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天成学校的品牌建设可谓“光足土肥,根深叶茂,果硕花香”。
“美好教育”的办学思想,清、雅、正的校风校貌,优质的管理和制度体系为学校品牌建设的土壤注入灵魂并提供充足的“水、热、气、肥”。“美好教育”的丰富内涵、特色项目、多彩活动让品牌建设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此外,学校从外在行为识别系统建设、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到内在独特、高品质的办学,赢得了师生、家长、社会的认同,令学校的美誉度不断提升,品牌建设果硕花香。
使天成学校成为“让学生拥有美好记忆的学校”,成为学生们留恋、向往的场所。这里有他们的秘密、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理想、他们的求索。他们在这里思考人生,放飞梦想;他们在这里启迪智慧,发展潜能;他们在这里发现自我,做最好的自己!这就是“美好教育”的追求,也是“美好教育”品牌的价值。
成人之美篇3
跑腿小伙结识博士,
“单身”男人工作劳累心更累
今年27岁的董明是长沙市一家跑腿公司的职员。3年前大学毕业后没找到理想工作,便应聘当了一名跑腿员。跑腿工作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顾客什么时候有需要,他就得什么时候满足要求――大到护送病人、挂号拿药、存款取款,小到外卖物品、赔礼道歉、代人送花。董明为人谦和、善解人意,深得顾客喜欢,不少老客户都点名要他服务。
2007年9月的一天,深夜12时,董明提着食品袋来到某单位三楼的一间办公室。敲门进去,只见一个年近40岁的男人正聚精会神地埋头审看图纸。
对方叫刘立文,博士,高级工程师。刘立文说:“长沙要建地铁,规划设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只好开夜战。从今晚起,你每天这个时候给我送吃的来,面条米粉都行,连续送半个月。另外,帮我买一床薄被子,明晚连同夜宵一起送过来。”
凌晨1点,刘工还在忙碌,董明去而复返,见刘工愣神,董明说:“今晚气温有点低,总不能让您挨一夜冻吧?店铺都关门了,正好我过生日时朋友送了我一床被子,还没打开包装,您先用着。”刘工接过被子,感激地笑笑,要给他钱。董明连连摆手:“刘工,这被子就算我送给你的,反正我也没花钱,”
见董明不肯要钱,刘工让他把被子拿回去。董明只好收下了100元。
第二天深夜,董明给刘工送餐时找给他12元,说:“我问了朋友,被子是88元买的,我不能多收你的钱。”刘工望着这个憨厚的小伙子,什么也没说,把钱收下了。然后,他边吃边跟董明聊自己的心事。说着说着,眼里竟冒出泪花儿。
原来,刘工结婚已5年,妻子是大学时的小学妹,两人本来感情非常好,可是她竟然不想要孩子,要做丁克家庭。两人为此吵了两年,最近分居了,刘工搬到办公室来住。 “你们这样也不是个办法,你得去和她沟通。”董明说。刘工点头说:“是的,只要她答应生孩子,我会立即回到她身边。可是,她不接我电话,我回去看她,她连门都不开……再这样拖下去,我们就该办离婚手续了。”刘工说这话时,眉眼低垂,满是落寞。董明知道刘工很在乎这段婚姻。
董明跟刘工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巧遇落寞女设计师,
跑腿小伙决定成人之美
2008年5月的一天上午,董明接公司派单,到超市采购纯牛奶、方便面等送到叶女士家。董明敲门进去,发现客厅里坐着个穿着人时的漂亮女子,30多岁模样,客厅中央的一张大方桌上摆放着各种图纸和绘图工具,她坐在那儿望着满桌的图纸发呆。董明进门时,她连身都没有起,只对他点了点头,说:“把东西放这儿吧。”结完账,那女子说:“晚上9点请你送一斤口味虾过来。”
晚上,董明却怎么也敲不开叶女士家的门。夜里12点,他从保安处问到叶女士的手机号码,得知她得了阑尾炎,正在湘雅医院动手术。热心肠的董明骑上电动车就往医院跑。叶女士刚从手术室出来躺在病床上,面色苍白。她认出了董明,轻声说:“对不起,让你白跑了。”
一周后,董明到医院将叶女士接出来,护送她到家。叶女士给董明沏了一杯热茶,赞许道:“小董,现在像你这样热心又讲诚信的小伙子不多。”叶女士告诉董明她叫叶琳,高级家装设计师,业务忙得不可开交,连做饭购物的时间都没有,只好请跑腿公司帮忙。
叶琳请董明帮找保姆,说只要人品好,没贪念,能做事,会带小孩的就行。董明问:“你有小孩?”“暂时没有,在找到合适的保姆之前,我不敢要孩子。就因为这,我老公跟我吵了两年,以离婚相威胁。”叶琳说着说着,眼眶红了。“我们现在是分居……”她叹了口气,“其实,家里没个男人还真不行,何况我和老公感情很好。”
董明一听这话,立即想到了刘立文,他脱口问道:“你老公叫什么名字?我或许认识他。…他姓刘,是城建规划部门的,你不可能认识他。”叶琳说着,起身给小董添茶水。董明心里有了谱,一个成人之美的计划在脑海中形成。
热心小伙促成“鸳梦重温”,
高知夫妇感恩馈赠新房巨款
当天晚上,董明问刘工,他妻子是不是叫叶琳。刘工诧异地说:“是呀,你咋知道?”董明便讲了这几天的经历,一听说妻子动手术,刘工就焦虑起来。
董明安慰他说叶琳的身体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接着告诉刘32:“你妻子并不是不想生孩子,而是没办法带。她正托我找个好保姆哩!”
“真的?”刘工满脸惊讶。董明点头说:“她对你感情深着呢!你们眼下需要一个中间人做和事佬。这事交给我来办吧!”刘工激动得拍着董明的肩膀高兴地说:“小董,只要你能把她的思想做通了,我可以向她道歉、赔不是,事成后我重谢你。” 两天后,董明带着一大束玫瑰花和一箱纯牛奶来到叶琳住处,说:“琳姐,这是你爱人刘立文托我送给你的,他知道你喜欢喝纯牛奶。”叶琳十分惊讶。董明讲了与刘工相识的经过。叶琳脸上掠过一丝欣喜,微笑着问道:“他同意我不生孩子了吗?…他说随你自己决定,等找到一个好保姆再生也不迟。他每次见到我都要提起你,他对你的感情很深很深。其实他也过得很苦,沙发当床,顿顿方便面,工作又忙,没人照料,人都瘦得不成形了。”董明添油加醋地说。 “这是他自己找的!你告诉他,我过得很好,不劳他挂念。他应该赶紧去找个能立马给他生孩子的女人。”叶琳说着,迅速转过脸去。董明换了个话题:“琳姐,你们确实该要个孩子了。我去给你物色个好保姆,你要尽快生一个,了结刘工的心愿。”这时,叶琳情不自禁地拿过玫瑰花闻了一下,说:“其实我也是想要孩子的,哪个女人不想做妈妈?”董明说:“保姆的事我来想办法。”
在董明的撮合下,叶琳夫妻俩终于又住到一起了,恩爱有加。董明如释重负,开始为他们找保姆。
然而,好保姆确实难找。董明到家政服务公司去看了几次,没找到合适的。他想了好几个晚上,想来想去想到了自己的女友张芳,她善良、心细又勤快,人品没得说,可她正在复习迎接今年的高考,她会同意去当保姆吗?无论如何,自己都要去做通女友的工作。
2008年6月2日,董明特意请了几天假回到老家益阳。张芳听说去做保姆,马上就拒绝了。董明劝她:你已经考过一年没考上,今年的几次模拟考成绩又都达不到三本线,考上大学的希望实在是太微,还不如和我一起到长沙去,我们还可以在一起。张芳觉得男友说得也有道理,而且可以和男友在一起,这不是自己一直希望的吗?于是答应了董明。
两天后,董明带着女友来到刘家,刘工和叶琳一看就中意。在刘工的建议下,张芳还是参加了当年的高考,但连三本线都没上。张芳便放弃了读书的打算,安心在刘家做保姆。
接下来的日子,张芳将刘家打理得整洁干净,饭菜也做得很合叶琳的口味。叶琳发现张芳在看科学养育婴儿的书,就问她干啥看这类书。张芳说:“是董明让我买的,让我好好学习,等你和刘工有了孩子后,我就用得上了。”叶琳高兴得眼泪都出来了,动情地说:“芳芳,刘工把小董当弟弟,你就把我当亲姐姐好了。今生今世,我和刘工决不会亏待你们俩。”
2009年5月21日,刘工和叶琳的小宝宝呱呱坠地,是男孩,两口子高兴得合不拢嘴。张芳把孩子侍弄得周到妥帖,刘工夫妇非常满意。
9月27日,董明跟刘工商量:“现在跑腿业务越来越好,我想自己开公司创业,你看行吗?”刘工说:“行啊!你不说,我还准备提醒你呢!”
成人之美篇4
【关键词】成人之美;成己之美;美育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5-0011-02
【作者简介】张进荣,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江苏南通,226353)局长、党委书记。
成语“成人之美”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意为成全别人的好事,帮助别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教育是助人成才的事业,成才先要成人,成人必成于美。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使人振奋,礼助人立身,乐成就美好人格,只有具有美好人格,方可真正成人。这里的“乐”,我的理解,就是美育和人文素养。可见,美是成人的关键要素,缺少美,人会变得平庸低俗,社会将变得势利冷漠。如果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不仅是人的素养,丧失的也不仅是人文精神,而是撼动了一个民族的基础。
作为教育部门,应主动承担责任,反思教育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是培养考生,还是合格公民?是培养高分低能的自然人,还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接班人和世界公民?答案是肯定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业好,仅是一个技能而已,要成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美的内涵,美的意境,美的灵魂。懂得美,怜惜美,追求美,创造美。有美的思维,美的视野,美的情怀。面对小草翠竹,有美的遐想;面对崇山峻岭,有美的豪壮;面对浩瀚大海,有美的宽阔;面对丝丝小鸟,有美的怜悯;面对大千世界,有美的敬畏;面对他人,有美的尊重;面对茫茫众生,有美的w恤……可当今教育却偏偏忽视或误读了美育,荒废了美育,或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过于偏向追求艺术教育的专业化,自然带来功利化的倾向。艺术教育可以作为课程,而美育,是以人为本的情感教育,是人内化于心的自觉,是态度的脱俗,心灵的升华,价值观的纯洁,这就需要为师者先成己之美,然后成人之美。
成己之美要锤炼忠诚。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而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最具体的行动体现是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和平时代,需要在生与死的抉择中考验一个人的忠诚的时点不多,而面对是与非、名与利、得与失、少与多的考验却与日俱增。锤炼忠诚,就是要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不忘初心”就是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以人为本,为学生未来奠基。为师者,只有初心永不改变,忠诚永不动摇,才能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否则,失去“忠诚”,背离党的教育方针,就会误人子弟,亵渎教育。
成己之美要干净从教。一个人如果没有敬畏之心,内心没有“虑于微,防于小”的自我约束,堕落思想就会乘虚而入,终将滑向堕落的深渊。为师者只有坚守思想上的纯净,干干净净教书,清清白白做人,才能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诱惑,在名利荣辱上不污不染,在教育事业上尽心尽力,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视为行走教育的准则;才能在现实社会里坚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安静从教,担当起育人的重任、民族振兴的使命、文化传承的重担,用自己的坚守,谱写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才不会跌破有偿家教、收受家长红包、推销教辅用书等各种有损教师美好形象的“底线”。
成己之美要敢于担当。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面对通州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要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高尚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就要自觉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兢兢业业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好每堂课,批好每本作业,爱护每个学生。一名有担当的教师,他一定爱岗敬业,把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学生“成人”的重担压在肩上,成为学生未来成长的引路人。
成人之美要有感恩之心。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有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现在部分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父母长辈、教师同伴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缺少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人类美好的优良传统,是儿童心灵的灯塔。学校要寓感恩思想于德育之中,熏染感恩氛围。要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述说感恩话题;要让学校的每一个班级弥漫着感恩的气息,每一个活动充满着感恩的情怀。从每一个细节做起,让学生们常常有感恩之念和感恩之行。要充分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元素,在学科教学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而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知恩图报。要围绕“感恩”开展形式多样的班会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仁德之源。要加强家校联系,引导学生走进乡村,步入社区,接触劳动者,让他们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半丝半缕物力维艰,懂得敬重劳动,学会回报社会。
成人之美要有敬畏之心。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应有的态度。除了“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外,还指做事严肃认真,警惕自己。要做到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道德。懂得敬畏,就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懂得敬畏,其行必中规中矩,其言就发自肺腑,其欲亦适可而止。古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遇有逾规,亦不出大格”。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要教育学生常怀敬畏之心,才会行为有度,才会正德修身,内心才会生养出慈悲与浩气、庄严与崇高。
要学生敬重教师,教师先要敬畏课堂。师者唯有对课堂产生敬畏之心,才会将课堂视作神圣之地,将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才会用情由心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先生归来”、古道热肠的教育情怀去感染学生,探索知识的海洋,构筑精神的家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是师者影响学生的关键。师者唯有课前研究学生,课上吸引学生,课后善待学生,才能得到学生尊重。一个得不到学生尊重的师者,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终究是失败的。爱是教育永恒的底色。对待生之缺点,要耐心帮助;对待生之错误,要及时纠正;对待生之进步,要不吝表扬。师者唯有以爱为前提,才能成为学生心中的好教师。
成人之美要有恻隐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一个人有了恻隐之心,就具人之善也,就知要守住什么,懂得应担当什么。有了羞恶之心,就具人之惧也,就知道不能做什么,就知道还有比名利更重要的东西。为师者成人之美,就要培育学生心怀恻隐之心,对遭遇不幸的万物心怀同情,对陷入困境的生灵心存怜意。这种恻隐之心是人类善良仁义的萌芽和发端,是人类社会区别动物的人性底线。有恻隐之心的人,内心一定充满阳光,周身一定洋溢正能量。一个有恻隐之心的人,必然会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强大的规范自觉,所践行的世界观一定不会利己,奉行的人生观一定不会迷茫,坚守在心底的价值观一定归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成人之美篇5
1.检查预习这是一个关于()的小说。设计意图:小说主题本就不是唯一,《边城》作为一篇“长文”,可以从“风俗美”、“环境美”、“人物美”等方面进行探讨,预设学生答出“爱情”、“等待”、“孤独”、“民俗”、“少女”、“成长”等答案,主要的答案还将集中于“爱情”,此时可以大致引入《边城》的故事简介,再引导学生细读第四章,翠翠与傩送的“端午初遇”。激趣:翠翠与傩送第一次的相遇不同于寻常“娇羞”少女与“英俊”男子一见钟情的“和美”,翠翠甚至因心中焦急,还骂了傩送一句“你个悖时砍脑壳的”,但是这次初遇却使翠翠念念不忘: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请同学找出翠翠与傩送相遇时的对话、神态、行动描写,思考背后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二、体味“初遇”与“成人之美”
(一)请学生找出两人初遇的对话描写,分角色朗读,拉近与故事人物的距离,思考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那人才注意到翠翠。码头上已无别的人,那人问:“是谁人?”“我是翠翠。”“翠翠又是谁?”“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这里又没有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教导航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翠翠轻轻地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那男的却听得出来,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待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你,可不要叫喊救命!”“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那人才注意到翠翠”、“我是翠翠”的“才”和“是”的用法有何特别,“是”能不能改成“叫”。(参考答案:或许此时的翠翠美丽却“不甚起眼”,但她本人对自我具有某种“认同”,而这种自我意识或许暗示了她今后面对爱情时的一种态度。)2.“轻轻的说”与“便带着笑说”能够表现出人物怎样的神态和心理?3.结合上下文的人物描写,对比傩送面对水手调笑“你这时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时“水上那一个不再说什么”的稳重,和在面对翠翠时,“这里又没有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的逗弄和“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的耐心,以及“男的以为放肆的笑着,不见了”的“放肆”;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参考答案:开朗自信沉稳)4.傩送被翠翠“骂走”之后,派人送翠翠回家,分析这一举动背后的性格特点。(参考答案:负责任)设计意图:主要通过这一章让学生细读文本,学会从文本中概括归纳出人物性格,体味人物纯良品性,为后文的“成人之美”做概括铺垫。
(二)总结人物性格:“端午初遇”主要体现出翠翠作为情窦初开的少女的某种娇羞和活泼的情态,表现出傩送既沉稳又爽朗的一面,并且富有责任心
1.引导学生分析本章最后一段话,翠翠生气爷爷留自己一个人,“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做声。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提问学生,“那一点儿埋怨”、“看明白就完事了”这一段描写可以看出翠翠怎样的性格特点。(参考答案:懂事)总结:无论是责任感还是懂事,最后的落脚点都在于把他人放在考虑之前,引入概念“成人之美”,板书。2.提问,爷爷为什么会留下翠翠一个人看龙船?为什么在龙舟这天爷爷不直接不摆渡?为什么找了人替之后,还要自己再返回?引出爷爷的尽责,以及为他人考量“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轻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来得及。”“人既醉倒后,祖父为了责任又不便与渡船离开,留城中河边的翠翠,便不能不着急了。”“祖父静静的拉船过对岸家边时,要翠翠先上岸去,自己却守在船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来城里看龙船,还得乘黑赶回家去。”概括出爷爷的“成人之美”,其实原文中很多处的描写都体现出小说主人公的“成人之美”,而这成人之美或是沈从文有意为之——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三、体味“成人之美”的悲哀
(一)沈从文的牧歌小说的“哀愁”
沈从文曾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边城》作为一个至纯至美的文本,可是里面的隐隐不安却时有流露,当爷爷留下翠翠一人的时候,翠翠看着落日,“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着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假若爷爷死了?’”;当听闻河边水手说混话,翠翠心里跑出的第一个想法是“爷爷死了呢”,且这个想法“便占据到心里有一会儿”。所以说,《边城》一直被某种“不安”所笼罩。而这里的不安似乎更多的指向翠翠最后命运的“悲剧”。
(二)《边城》故事情节的某种“悲剧”
1.请学生阅读《边城》小说情节简介,概述出各位小说主人公“成人之美”而导致的“悲哀”。(参考答案:相依为命的爷爷为翠翠操心,而最后却死于雨夜;两兄弟互相为了“成全对方”,一个离家出意外,另一个面临“情义两难”的局面也离开翠翠,因而最终导致翠翠爱情的悲剧)总结:一切都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难免产生悲剧。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惟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然带在人物气质里的。——李健吾2.引入鲁迅关于悲剧的定义:“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请学生结合文本情节、小说人物个性说说怎么理解这句话。总结:《边城》里面都是“至真至纯”的人,但最后所导致的“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摧毁给我们看,这种“悲哀”在我们内心所引起的共鸣比普通故事更加深刻。
四、品鉴“悲哀”的“哀而不伤”
请学生读《边城》最后一段“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思考如果调换语序,“这个人也许明天就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有何不同。(学生讨论)总结:“也许明天就回来”侧重于“希望”和“等待”,寄寓了某种“哀而不伤”,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坚韧温柔更具艺术的感染力,更体现出人性的健全。结课及作业布置1.提问同学,之前有没有学过类似“成人之美”而导致的某种“笑中带泪”的“悲哀”艺术效果的文学作品。(参考答案:欧•亨利《麦琪的礼物》《最后的长春藤叶》;余华《兄弟》等)总结:“成人之美”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故事架构。2.作为沈从文的代表名作,《边城》深邃优美,清新而温厚,请同学课后找出原著来读一读,思考其中的“成人之美”与“悲哀”。重点突出。本教学设计以“成人之美”为重点,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将“人物美”落脚于“成人之美”的“良善”,再在“成人之美”的基础之上为下文的“悲哀”和“哀而不伤”做铺垫。层次分明。每一步的教学设计,从“成人之美”到“悲哀”,再到“哀而不伤”有目标有分层,上课逻辑也能较好的进行把握。紧扣文本。全部上课内容均通过文本细读有理有据进行分析。课外拓展。不局限于文本,引用著名文评家李健吾的经典解读为教案设计做基点。
成人之美篇6
心潮起伏中,我拿出了八年前秋天的教学日记本,上面记录着我的一次教育过程:
李宁的教育
这几天,李宁像变了个人似的。以前,他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论学习还是班级里的活儿,都努力去做,很优秀;现在,作业完不成,上课东张西望、与同学交头接耳,脸上写着满不在乎,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样子。什么原因呢?我反复思考着。
我先从自身找原因。我感觉对学生一如既往地关心,没有说什么伤害学生的话,也没有做什么伤害学生心灵的事情。我又从侧面了解学生,也没有发现异常的情况。到底什么原因致使的?我仔回忆起近来与他有关的事情,猛然想起前几天他父亲来学校的情景。那是下午第二节快下课的时候,这位父亲急匆匆地进来跟儿子要家门钥匙,因为他的一套锁在家里了。他穿着一件土黄色的外衣,这几天正好有沙尘暴,不但身上满是尘土,满脸满头也是灰尘。他在外面摆地摊,因为风吹雨淋的,没有穿好一点的衣服,尤其与众不同的是,腰间挂着一个中等大小的喇叭,腿稍有点跛,乍一看,像个浪迹天涯的吉卜赛人。我见到他这副风尘仆仆的样子,心中一愣,因为我脑中马上浮现出他那晚来学校开家长会时衣冠楚楚的形象,与眼前的样子真是大相径庭。但我知道谋生的艰辛,并没有在脸上流露出任何惊讶的表情,热情、尊重地接待了他。
我明白孩子的心思:他知道自己的家长职业比较特殊,工作脏乱差,他也知道这很难改变。但是,爱面子的他希望家长以最好的形象出现在老师面前。家长会时父亲的特意修饰、装扮,肯定是要面子的孩子叮嘱的,也是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是一个爱体面、积极向上的家庭啊!那么,这几天孩子的特殊表现,是不是因为心灵柔嫩,以为家长给自己 “出了丑”而自暴自弃?
我心中说:孩子啊,人们其实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工作,也都希望父母有地位有财产,可以使自己过得舒适一些,尤其在未来的竞争中走一点捷径,以前就有一句 “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一个好爸爸”的说法。然而,你可知道,古语也有一句“寒门出孝子”,生在贫寒人家的孩子,也是有很多有出息的人的。只要你用心学习,老师怎么会因为你的家长工种不出色而看不起你呢?相反,老师们大多喜欢出身贫困而有志向学的孩子。
想到此,我马上找到了这个孩子。首先问他近段时间家里有没有特殊事,父母亲有没有生病的,有没有家事需要他操心的,他都摇头说没有。我又问他学习有没有困难,有没有听不懂的情况,他也说没有。然后,我让他对自己的近段表现做评价。他知道自己表现很不尽人意,低着头。我没有让他说原因,因为我更要回避此事。我对他进行了这番语重心长的谈话:“孩子啊,你这样对待学习,对待自己,多么不应该啊。我知道你的爸爸妈妈对你的期望很大。开家长会时,你爸爸一再要求老师严格教育你,老师郑重地答应了他,告诉他你很有出息。你爸爸说一定要多挣钱,为你将来读大学用。你看,爸爸妈妈为你操了那么多的心,受了那么多的累,他们吃不好,穿不好,一心一意地为你继续深造准备钱,连老师都非常敬重他们……你怎么能这样做呢?你不能在家里不尊重勤劳仁爱的家长,也不能不努力学习,更不能自暴自弃,辜负家长的爱!”他是个聪明孩子,明白我没有表达出的意思,更明白我深深的慈爱关切,动情地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他轻轻说自己错了。我就没有再让他表决心说以后该怎么做之类的话,而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说理解他以后会做得很好。
从此,他又恢复了勃勃生气,积极上进。我放心了。
后来,他进入了初中,给我打过电话,寄过一次明信片,后来给我寄了一封信,说当他再一次拨打3252122时,就是考上大学之时。这几年,没有音信。
如今,他向我报告了这个好消息。我知道,考上天津南开大学,这对于一个出自寒门的孩子,是多么不容易。我相信,在孩子的心灵里,一直有一盏灯在亮着。这就是,一个下午,我郑重其事对他说的“尊重自己的父母,任何时候都不自暴自弃!”将来,在前进的路上,或许会有更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我坚信,只要心中有一盏明灯,只要心中流动着奋进、充盈着爱,就一定能找到上进的路。孩子,你一定会走得走得稳,走得好,走得高。祝福你有更大的出息!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学生出现行为波动的时候,要想一想他变化的根源,找到原因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帮助孩子真正地解决问题,走出困境。
这个孩子的成材,我得到了更为深刻的鼓励。一个老师,工作要细致,要从学生的思想深处找原因。
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教师也一直在培养学生尊敬热爱自己的父母。多年来,我一直把孝敬父母,作为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第一要务,教育学生成才成人。在日常的教育中,更注重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引导他们努力向上。
我曾经听到过不少例子,一些学生由于爱面子,对自己贫困的家庭讳莫如深,对自己的父母不尊重。这对有的孩子的终身成长及思想行为相当有害。那么,老师在其中有没有责任?个别老师有没有嫌贫爱富的思想?我们鼓励人们致富,社会富裕,祖国富强,但是在现阶段,还不能都达到小康,那么,我们应该对那些孩子如何启发引导?
近来看到一个网上广为流传的视频,是一个黑社会青年悔悟后发表的演讲,他强烈谴责在学校里,老师和校长只抓成绩,以提高分数为要务,从来没有教育他要孝敬父母。我想,可能他是有选择性地遗忘了吧。我们的学校教育是重视分数,但也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爱父母和他人的教育,至少我们的课本中就有这样一些课程。我们的老师不会忽视这样的教育。但抓住学生的思想波动,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进行生活中联系实际的教育,也是必需的。
著名作家叶广芩说过:一个人的艺术水平到了一定境界,拼的是文化积累、人格锤炼和道德修养。一个老师的教育素养,需要的也是这些。爱心与修炼不仅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专业成长的基石。
成人之美篇7
自居为弱者的人,堕落最快。起初只是忿激不平,下一步就允许自己做各样的坏事,因为他觉得,反正自己是受了委屈的一方,做什么都有情可原。他自己纵容自己,便以为别人也同情他,而不知外界的舆论,和他那个小天地中的并不一样。当年汉朝对郅支单于确有不公道的地方,而郅支袭杀汉使,只是使后人对他的身死国灭,少了许多同情。匈奴雄强的时候,很少做鬼鬼祟祟的事;一旦势衰气沮,体面全无,其羁留苏武,不知对自己有哪方面的好处,倒是成就了苏武的名节。
宋蒙之间,使节往来,本来也正常。南宋自从联蒙灭金,自毁屏藩,立时觉到北风之寒,又谋河南不成,老羞成怒,此后看到蒙古使臣,心境大变。大臣真德秀说,自古两国交兵,使臣不绝,纵使蒙古人侵犯我国,若有使者,还是要以礼相待。这番议论,才符合大国之体。而不久之后,宋蒙交兵,蒙古又派使者来,南宋便拒于国门之外了。以后对北使时拒时延,莫衷一是。蒙古使臣中,有一个叫月里麻思的,因为言语冲突,被囚禁在长沙三十六年,最后死在那里。蒙古人报复,也把一个宋使扣了七年。忽必烈当上大汗后,宋蒙关系才有所缓和,他派郝经出使南宋,想罢兵修好。
郝经是北方的理学名儒,他的学术,是汉人之学;他的出身,当算是金朝遗民。他给忽必烈办事,并无不安,因为在他看来,道统高于皇统,只要能行中国之道,当皇帝的是汉是夷,没什么分别。“中国而既亡矣,何必中国之人而后善治哉?”这种议论,放在后世,必给戴上几顶帽子,但那时虽有华夷的大防,国家概念和现代的还很不一样。在郝经,夷夏之别更多的是文化的,而不是民族或国家的,他相信自己的出仕,符合用夏变夷的大道,“传正脉于异俗”。何况,他没做过一天宋朝的子民。
南宋听说郝经要来议和,在朝廷上讨论,最后主战的倾向占上风。南宋丞相贾似道命令地方将领把郝经扣留在真州(现在的江苏仪征)军营,这一扣就是十六年。
蒙古人南侵的野心,未必因一纸和议而打消,便是不扣留郝经,宋蒙之战也难避免。不过在南宋方面,此时与蒙人议和,尽管束不住北方的马蹄,但也不会束住自己的手脚,何必落人口实?把这样一位名儒扣留起来,于大局何补?当时南宋的军队和蒙军交手,拼命的少,逃命的多,转而疗羞于一个书生,貌勇实怯。或者说是为了振奋民气,则当时能够振奋民气的举措,该做不做的,不知凡几,文也不做,武也不做,倒来做这种不明不白的勾当。后世的“不战不和,不降不走”方针,大概在南宋可以找到出处。
有形势的弱者,有心理的弱者。有形势虽弱,其志不惰的,也有心中先慌了,举措无不失宜。北宋军事上经常失利,不废大国之体,到了南宋,国土尚辽阔,做事却小气起来。这固是积累所至,也得怪肉食者多不通实务,临时的见解,往往要向下寻找;而民间的主意,激愤之气可用,于大局上,就鲜有贡献了。
有见识的自然也有,只是难得大用。贾似道颇有吏材,对大局一向懵然。他专权四十年,朝中的意见,可想而知。胜国遗民,喜欢吹捧激进派,指责温和派,似乎只要一力拼杀,大局可挽,但南宋和明朝的灭亡,却是激进派的责任最重。南宋的遗民痛骂贾似道偾事误国,却忘了他常有激烈的举措,拘留郝经便是一项。文天祥说他羁使开衅是兵连祸结之始,也不算很冤枉他。
当时甚至有议论要杀掉郝经,以为他血统上是汉人,道统上是儒术,却替蒙古人做事。幸好持这种意见的人没几个,因为南宋,虽然颟顸,毕竟高明于后来的一些朝代。贾似道想迫使郝经背蒙归汉,用的办法,竟和当年匈奴人对待苏武的差不多,给他住极小的屋子,派人在四周日夜巡逻,梆子敲得当当响。他的随从精神崩溃,互相斗殴,死了好几个人。郝经每月给宋方写信,全如石沉大海,虽是郁闷之极,一直不肯低头。后来有人拿他和苏武相比。这种比较,真是宋人的耻辱。
苏武鸿雁传书,只是传说,郝经则确曾把蜡书系在雁腿上,居然传到了蒙古人那里。尽管身份尴尬,他在后世的名声很不错,这同他的经历,同南宋人对他的虐待有关。他的理学,也没什么出奇之处,不过理学家的所学,往往影响行为,这一点和诗人不同。贾似道就是一个诗人,有句云“灯色难禁雨,秋声不离山;明朝分手后,俗事不相关”,何等清脱,做起事来,却满不是那码事儿。■
成人之美篇8
一、尊重个体的价值支点,个性弥漫的课堂伦理
教育的本质是德育,一切教育者都有责任给予受教育者以人道的价值化育。当然,德育肯定不是指某种自封的先进文化价值观的强行灌输渗透,而是一种其实非常低调的伦理底线的润泽。这些伦理底线因其低调而能成为人类超越种族、国别、语言等的共识――因为低调,而具有普世性;又因为普遍,而难以为国人理解、接受乃至坚持、坚守。
无论是往昔朝贡时代还是现代民族国家时代,一直以来,中国的德育从事的都是一种高调的伦理价值观教育。无论是传统圣人亦或是红色圣人,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不具备个人性,他们刻意炮制的公开形象因为无欲无我而成为这种高调伦理的代表。这显然是一种特殊价值观,他特殊不是因为他了不起,而是因为无人真正做到;而奇怪的是,中国一直发展到现代,教育居然还坚持这种无人真正做到的圣人德育。
与高调伦理不同,底线伦理从不强迫人成为圣人,只是要求把人当人看,尊重人的基本欲求,满足人之为人的基本渴望,诸如关于安全、交流、表达等方面的先天渴望。高调伦理以类为度。由于类的内涵和外延永远都是模糊的变动的,总是为少数人所解释,这些少数人把自己的利益等同于类的利益,他们需要绝大多数人的无条件的奉献和劳作。于是,顺理成章,高调伦理没能为个人留下基本的存在空间;因为个人的基本存在空间意味着个体的发生发展成长,无不关系到权力和利益的诉求,它只要求人们成为圣人;因为圣人从无基本的权力和利益诉求。底线伦理的原则却是以身为度。以身为度,极其自然而强有力地划出了自身与他人、自身与社会的界限,个人从此原则所拱卫的空间中独立出来,成为人类社会伦理的支点。正是以身为度,人才有了成长、发展以至完全成人的机会;正是以身为度,人才必须要承担起经营自身,让自己独立成人的责任;也正是以身为度,人才有责任也能够发展正当正大的社会交往理性。一句话,正是以身为度,人才能成长为无可替代的个人,人的尊严、价值都因此而滋生壮大。
毫无疑问,郭初阳的课堂,一直以来都站在个人主义的价值支点上,形成了其课堂独特的伦理生态。他知道自己是一个成年人,与学生相比,有着天然的知识与阅历优势;他明白,放弃这种优势是不可能的,只是一种矫情的姿态;所以他非常慎用这一优势,不以此优势强化自己的权威,而是以此服务于课堂和学生。郭初阳是什么人?我以为他是一个课堂内外都力求最大程度地与学生同感同受的人。这使得他既能做到把自己定位于一个与学生一样有着各种需要的独立个人,从而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各种需要,尤其是思考表达乃至独特成长的需要;又能慎用年龄和伦理关系中的权力优势而把自己定位为课堂上的服务者,最大程度上宽容理解接受学生的各种需要,尤其是尊严、独立、价值感和交流的需要。
在课堂上,郭初阳与学生的伦理关系是纵横交叉的。横向上,他是一个和学生平等的交流者。他在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中获得了极大的知识、智慧、个性、情感、视野的启示,学生让他不断成长;学生给予了他在一个开放民主自由独立的环境里,成长没有止境的深刻认识;这一深刻认识又让他反身回报学生以极其自由和谐的人性化教育伦理境遇,他以更丰富更自由的成长回馈给学生。在纵向关系上,他是一个服务者,他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本阅读资料和以问题方式呈现的文本之思乃至生命之思,他能在交流的阻塞时刻提供尽可能顺应学生思维方向的恰当的提示与引领。有些学者认为郭初阳的课堂实际上仍然是一种传统的封闭型课堂,他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仍然没有超越圣人人格范型,我在研究了郭初阳的大量课堂后,不能认同。我们的朋友心仪于后现代主义的课堂,认为那种课堂是纯粹对话的课堂,在对话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只能是绝对平等的独立个人,课堂因此成为一种开放民主的课堂,其间充满了未定因素,其偶然性所带来的惊喜层出不穷,成人之美作为存在的开敞于是得以无穷地呈现。在理论上也在理想上,我是认同这一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然而,落实到具体的课堂生态层面,我以为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彻底开放的课堂,有限的课堂时间,无论是四十五分钟还是更长,都无不成为一道铁闸,关闭了那种无限开放的理想主义诗情。另外,存在平等的对话,但不存在没有主线的平等对话,课堂的主线是教师的伦理责任,并不能放弃,这也决定了课堂内的偶发惊喜也是在一定的话题框架内的,不可能漫远无涯,也不可能没有穷尽。
由于其个人主义的伦理支点,导致他的课堂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其一,以学生手头的教材文本为原动力的大教材课堂。他的课堂往往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文本,不仅包括与作者和本文相关的文字资料与评论,还有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其他形式的文本,如电影、音乐、绘画等。应该说,这些资料和教材一样共同构成了一个大文本,且从多个角度共同指向同一个核心问题。郭初阳的这个特点也会导致许多人的误解,以为他提供的文本资料本身就取代了学生的前理解,规定了学生的思维与理解方向,有控制学生之嫌。我以为这种说法没有道理。因为中国学生的前理解是很可疑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的前理解要么极其陈旧,要么非常幼稚,有的甚至干脆一片空白,带着这类前理解上课,我们别想指望高质量的对话出现。更何况,郭初阳提供的文本的多样性本身就内含着多种思维角度。另外,他的课堂虽然文本多,但其实课堂上讨论的核心问题往往就一个。这也是许多人以为的另一种封闭,而我认为这恰恰是尊重了课堂生态原则与学生的认知规律。试想,一节课几十分钟,能讨论多少问题呢?但如果课堂上所有的问题都环环相扣,最终或多角度或多层次指向同一个元问题,岂不更能让学生一节课就有一种淋漓尽致的认知与交流快乐吗?这是他的第二个课堂特征。第三个特征,是他从不追求一种确定的答案,无论是《愚公移山》,还是《套中人》;无论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还是《项链》,他的确引导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度关注,但却绝没有给出自己的答案,课堂最后总是留有几种看法,提供后续文本,交由学生课后或课外交流解决,这体现的正是他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与期待,他知道成长是学生自己的事。第四个特征,是他往往能通过启动学生对关键词的提炼,迅速把握课文基本内容,聚焦文本的核心问题,从而水到渠成地形成对话,这体现出了他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对课堂的整体把握,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对学生理性与人格的信任与尊重。
二、直面真实的道德勇气,永远在场的生命热情
基于语文学科特点,我越来越坚信,没有历史感与现实感的语文课堂,是完全失败的课堂,没有人气的课堂。我们说教育的本质是德育,不是要耳提面命地灌输给学生高调的圣人伦理,不是要千方百计地抹杀学生的个体追求与生命本能,而是要顺应他们的天性,帮助他们懂得在自己的生存空间内捍卫自身的权力与利益,懂得在公共空间内承担起自身的责任,每个人的尊严无不来自这两大空间的伦理责任。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既要有清醒的历史关怀,又要有深刻的现实关怀。
以历史感与现实感的有无来判断语文课堂的成败,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说,是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适应现代文明主流的独立自主的公民;而自有文字记载至今,我们的教育目的,一直是以圣人伦理规训个性与人性,以期打造没有个体意识的顺民;我们的历史与现实总呈现出相同的面貌,千年如一日地上演着对个人的围剿与扼杀――我们的历史与现实也因此合二为一,最终成为无历史亦无现实的存在。所以,我们的教育要恢复的是清醒的历史感与深重的现实感,惟有如此,才能使属人的时间与成人的空间再次启动,从而激发滋长真正属于个人的生活。从个人成长来说,一个没有历史感与现实感的人,他不可能正常成长。没有历史感,他不可能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超越个人欲望涉及个人与群体关系的爱与恨就没有实在的支点,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只能建立在流沙之上。没有现实感,他不可能知道自己是谁又要成为谁也不在乎自己是谁;他不可能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他会把兴趣等同于时尚,把本能要么视为羞耻要么视为人生的全部;他的正义感不超过自己的吃喝拉撒:活着,和大家一样,这是他最高的真理诉求。
没有现实感与没有历史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没有历史感的人,不可能有现实感;没有现实感的人,也不可能有历史感。而没有这些感觉,取消的其实就是将来。所以,没有历史感与现实感的人,他的生活只能是平面当下,稍纵即逝的生活;他的人生是被规定的人生,他活着,百年不过只是一日。这样的人生,没有成长,也不需要成长。这样的人,其实就像余世存先生所说的类人孩或次法西斯,他们活着完全不需要精神层面的东西,他们置身之地,是物国丛林。这显然是一幅未世图景,而这也许正是郭初阳痛苦的现实感与历史感,他面对学生,别无选择,必须剥皮见骨,出示一切他所能知道的真相。只有真相,才能融历史感与现实感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