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退位后,武则天对李显说了一段话,不仅报了仇,还完成了夙愿

  公元705年,年老体弱的武曌突然从梦中惊醒,听到自己的寝宫碗面乱作一团,不由心生烦躁,喝问道:“什么人这么大胆,竟然敢在朕的寝宫外面作乱?”

  片刻之后,片刻之后,太子李显被群臣簇拥着来到了她的病榻前,身后更是站着五百余披甲戴胄的羽林军,这是要逼宫!武曌心头一紧,面上仍然保持着从容,问道:“原来是你这小子啊,带着这么多人来是要做什么?”

  李显像极了一个无理取闹的孩子,眼神躲躲闪闪,不敢直视武曌的眼睛,此时大臣中有人回应道:“张易之、张宗昌两兄弟恃宠而骄,试图谋反,我们奉太子的命诛杀他们!”

  听闻自己最喜欢的两个男宠被杀,武瞾心中大痛,不过此时稳定局面显然更为重要,于是淡漠的说道:“既然人已经杀了,太子从哪来就回哪去吧。”

  李显如蒙大赦,当即就想带人离开,大臣们却是很清楚,他们今天的举动已经犯了谋逆的大罪,如果此时退却,九族都会化为齑粉,大臣恒彦范陡然提高了嗓音,说道:

  “太子恐怕不能回东宫了,当初太子年幼,陛下将大唐江山托付给您,已经过了数十年了,天下百姓都思念李氏的恩德,太子继位已经是众望所谓,请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应天意和民心。”

  武瞾的目光扫视到恒彦范,语气稍显凌厉:“恒爱卿,你忘了当初我是如何提拔你的了吗?你忘了你们家是如何在我的恩赐之下一步步发展壮大的了吗?”

  恒彦范顿时理屈词穷,满面羞惭的退到了后面,武曌目光继续扫视,看到了站在后面的崔玄暐、敬晖、袁恕己等人,说道:“你在这儿,你也在这儿,还有你啊……”

  武曌一边数一边说道:“你们这些人受了我多少恩惠?如今竟然都联合在一起要反我吗?”

  武瞾君临天下多年,满堂文武无一不是在她的手下提拔上来的,要说恩惠,没人敢说自己问心无愧,这些人虽然略感惭愧,但是也不能拿九族的性命开玩笑,即便不敢直视武曌,也丝毫没有退避的意思。

  政变进行到这一步,武曌也知道自己无力回天了,只能任由自己被控制起来,第二天,武曌被迫退位,颁布诏书,决定由太子李显代替自己处理国政,并大赦天下,以示皇恩浩荡。

  第三天,武曌正式退位,时隔多年,兜兜转转,李显再次穿上了龙袍,武曌也从迎仙宫搬到了上阳宫,李显虽然曾被母亲无端废黜又幽禁多年,但仍然顾念母子之情,赐给武曌一个称号,叫做“则天大圣皇帝”。

  这也就是后世称“武曌”为“武则天”的由来,一个皇帝被逼宫退位,然后才有了这个封号,所以武则天这个名字,应该是她最憎恨的名字,如果有机会穿越到唐朝,千万可别当着她的面喊。

  言归正传,李显继位后,开始对“从龙之臣”大肆封赏,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敬晖被封为平阳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王、崔玄暐被封为博陵王,当时的人们称他们为“五王”,风头一时无两,自然也就成了武则天最嫉恨的人。

  在此后的几个月时间里,李显和他的大臣们致力于推翻武则天在位时的各种政策方针,神都洛阳变回了普通的东都,武氏的宗庙从七室降为五室,武则天兴建的道观和佛寺改名为中兴寺,她的著作《臣轨》被踢出科考项目,官服的样式和颜色,国家的旗帜也都换回了原来的样子……

  总之,所有人都在致力于抹除武周的痕迹,仿佛这段时期像一段虚无缥缈的梦,现在梦醒了,所有的东西都应该回到他原本的样子。

  只有一件事是无法更改的,那就是无论如何,武则天都是他的母亲,早在先秦时期,“不孝之罪”就已经入了律法,在隋唐的律法中,“不孝”更是位列“十恶”之中,所谓十恶不赦,等同于谋反之罪,不能被原谅。

  所以为了彰显自己的孝顺,不管愿不愿意,每隔十天半个月,李显都要去上阳宫去探望一下武则天,此时的武则天已经八十二岁了,在她做皇帝的时候,很懂得保养,所以并没有显现出很明显的老态。

  可自从经历了逼宫事件后,武则天就无心打扮自己了,很快就变得苍老起来,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李显来探望她的时候,武则天已经是白发苍苍,形容憔悴、满面病容,眼瞅着就像没几天了。

  看着母亲这副凄凉的模样,李显心里难过极了,关切的询问:“才过了几天,母亲怎么衰老憔悴成这个样子了?是不是下人不够上心?我这就严厉的惩罚他们。”

  武则天等的就是这句话,酝酿了一下情绪,挤出了几滴泪,说道:“不是下人不用心,实在是我心里不好受啊!即便你不逼宫,我也准备把皇位传给你,可崔玄暐、张柬之、恒彦范、敬晖和袁恕这个五个老贼,为了一己之私,害得你我母子兵戎相见,让天下人耻笑我们李家乱了纲常伦理,没了礼义廉耻,母子反目,兄弟成仇,我死后还有什么面目去见李家的列祖列宗啊!”

  武则天的这段话用意很深,一来是提醒李显,说崔玄暐、张柬之、恒彦范、敬晖和袁恕这五个人不是什么好人,他们的目的不是帮你,而是为了帮自己,你跟着他们逼宫,落得骂名的是你,获得好处的是他们,你要是遗臭万年了就怪他们。

  二来是试图缓和一下跟李显的关系,说虽然我曾经废黜了你,但咱们可是实打实的母子关系,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有啥好事儿我能不想着你吗?你可不能翻脸不认人啊。

  三来这也是武则天的示弱之举,心理学中有个败犬效应,又叫做支持弱者效应、示弱效应,意思就是说人们往往会对处于弱势的一方产生同情的心理和帮助的欲望,这种帮助有时候是完全不计回报的。更何况李显面对的是自己的母亲,曾经不可一世的女王,如今却像一条“败犬”,心中的同情更是不言而喻了。

  果然不出武则天所料,一番话说完,李显立刻跪倒在地,痛哭流涕,诉说着对母亲的愧疚,同时也把帮助自己推翻武周统治,夺回李唐政权的“五贼”给嫉恨上了。

  有了武则天的铺垫,李显在处理武家后人的时候变得格外的“心慈手软”,非但没有处理武家,还纵容他们继续活跃在大唐的权力中心,尤其是自己当初的政敌及情敌“武三思”。

  武则天继位之后,曾经想立武家后人为太子,这个武三思就是热门人选,后来因为狄仁杰等人从中劝解,李治才得以成为储君,不过李治显然没有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放任武三思在自己的朝堂之中做大。

  不仅如此,武三思还跟李显的皇后韦氏有了不清不楚的关系,出入后宫如入无人之地,武三思和韦皇后下棋的时候,李治还乐呵呵的在旁边伺候着,号称“点筹郎”。

  看着自己的后人如鱼得水,武则天也放下心来,公元706年的12月16日,武则天去世,临死前,她请求去掉了自己的皇帝称号,恢复为李治的皇后,号称“则天大圣皇后”,避免了成为“亡国之君”,同时又要求与李治合葬在一起。

  武则天的要求引来了一众大臣的抗议,这其中有个贵贱之别,先后之分,就是说皇帝比皇后地位尊崇,如果皇后先去世,皇帝可以要求打开陵寝,与皇后合葬,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如果说皇帝先去世,皇后就不能要求惊扰先帝,打开陵寝与皇帝合葬,这叫僭越,大臣们没有一个同意的,但是李显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力排众议,打开了乾陵,将武则天安葬了进去,这也是武则天去世前的话起了作用。

  也因为这个原因,乾陵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同时埋葬着两位皇帝的陵寝,而且武则天还搞了一个行为艺术,别的人墓碑上恨不得写满了字,把一生的功绩全都写上去,武则天却反其道而行之,立了一块儿无字碑,叫做“千秋功过任人评说”。

  还有一种说法,说这个无字碑可能是李显的想法,李显觉得老母亲这一辈子经历太复杂了,写的太好不行,写的太差更不行,这事儿说不清楚,干脆就啥也不写了。

  武则天死后,她留下的“后手”仍然在运作,帮助她报了逼宫之仇,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联合韦皇后,“内行相事,反易国政”,对“五王”展开了疯狂的打压,将他们相继贬黜到偏远地区。

  没过多久,敬晖在崖州被杀,张柬之在新州病死,崔玄暐在岭南病死,恒彦范、袁恕二人被李显派遣使者杀害,至此,武则天大仇得报,只是不知道此时的她是否能够知道。

  在此之后,事情愈发精彩起来,李显支棱起来之后,韦皇后的娘家也跟着变得如日中天,其实早在李显第一次当皇帝的时候,也就是公元684年,就想要封自己的岳父韦玄贞做侍中。

  这件事遭到了大臣的劝阻,李显气急败坏,脱口而出:“我就是把祖宗的江山送给我老丈人也心甘情愿,更何况是一个小小的侍中?”

  这句话多少是有些小孩子脾气在里面,但是出自于皇帝之口,兴致就变得有些不一样了,所谓君无戏言,万一他真的犯了混,天下顷刻之间就要大乱了,当时的武曌听到儿子这句没出息的话之后勃然大怒,废黜了他的皇帝职位,贬去均州做了庐陵王。

  李显二次登基之后,再没有人能够制衡他了,真就把韦家一手扶持起来了,韦氏还试图效仿武则天,再次从李家手里夺取皇位,成为第二个女皇帝,后人把韦氏作乱跟武则天的事放在了一起,合称“武韦乱唐”。

  韦氏作乱的时候,李唐也出了个中流砥柱的人物,叫做太平公主,她一直代表李氏家族跟韦氏斗法,两人互有胜负,谁也不服谁,再后来李家出了一个更狠的角色李隆基,他造反把这些人全部灭了,然后自己退居二线,让自己的老爹李旦做皇帝。

  李旦作为李显的兄弟,也做过两个皇帝,同样被武则天废黜过一次,第二次做皇帝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大的政绩,就是为了把皇位顺理成章的传给儿子李隆基,这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