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价值观总结通用六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抽取淮阴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360名,发放问卷360份,剔除无效废卷后得有效问卷352份,问卷问收率97.8%,其中男生272名,女生80名,07级80名,06级80名,05级78名,04级72名。平均年龄(21.3土1.2)岁。

  研究方法采用黄希庭等编制的《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该量表共56个问题,进行5级评分(1一5分),由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特殊自我价值感3个分量表构成。其中“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分量表又分别包含“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自我价值感”2个分量表。各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61一0.86之间,并已建立中国试用常模。

  采用以班为单位团体测试的方式,按照测验的实施程序和规则,统一指导语,并要求学生逐题填写问卷。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采用t检验。

  表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我价值感各分最表评分比较《x士,)性别人数Total一5GS一SGl一5TS一STl一5TSD一5TIR一S23.5土4.323.7士4.50.41>0.0515.7士2.116.3士1.72.48<0.0518.4士3.618.4土3.50.27>0.0565.9士9.167.5士9.21.26>0.0569.1士8.469士7.20.21>0.0510.6士1.89.8士1.93.79<0.00115.4士3.115.9士2.42.96<0.0127280男女灌难注:Total一S,总体自我价值感;GS一S,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GI一S,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TI一s,个人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TS一S,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TSD一S,社会取向特殊道德自我价值感;TIR一S,个人取向特殊人际自我价值感。

  二、结果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我价值感总体水平。352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我价值感各分量表平均得分为:总体自我价值感(23.69士4.35)分,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16.12土1.89)分,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18.42士3.59)分,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分量表的总分为(67.03士9.18)分,其中人际、道德、家庭、心理、生理分量表的得分分别为(n.92士3.09),(15.83士2.90),(14.17士1.94),(13.38士2.31),(11.57士3.13)分。个人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分量表的总分为(69.巧士7.80)分,其中人际、道德、家庭、心理、生理分量表的得分分别为(10.23士1.95),(14.17士2.48),(15.84士2.97),(14.62士2.86),(14.33士3.27)分。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我价值感水平

  性别差异。表1显示,男、女大学生在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特殊人际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特殊道德自我价值感上的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表明,高自我价值感者为了避免自我价值感的丧失往往会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如攻击、情绪低落等。所以应帮助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从而逐步建立适度的良好的自我价值感。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的重要性价值的主观感受,是建立在客观现实基之上的,个体的主观感受与客观实际具有一致性,而非脱离实际的沾沽自喜或自怨自艾;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全面的、深刻的,而非片面和表层的。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育专业男女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是总体自我价值感是比较笼统和模糊的,难以体现具体层面上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在社会一般自我价值感上略高于男大学生。可能与社会对男、女性别角色期望以及在社会化过程中教育、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对个体性别定型的影响有关。女大学生在个人取向人际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道德自我价值感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也支持了以往研究的结果。可能是因为女大学生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他人的评价,并且力求其道德行为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肯定;而男大学生受“男人应以事业为重”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更注重事业的成功,有时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会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

  关键词:价值意识;规范;制度

  大致说来,制度或制度的本质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观点:第一种观点把制度看作是一种规则或规范。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把制度定义为“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第二种观点把制度解释为集体行动。康芒斯指出:“如果我们要找出一种普遍的原则,适用于一切所谓属于制度的行为,我们可以把制度解释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康芒斯认为,“集体行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组织起来的集体所从事的交易活动,二是个体行动者之间所形成的互动过程,二者都对个体行为起着控制作用。第三种观点是将制度看作是一种行为模式。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第四种观点把制度理解为“思想习惯”和“流行的精神状态”。美国制度学派的先驱凡勃仑认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而生活方式所由构成的是,在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综合,因此从心理学的方面来说,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说到底,可以归纳为性格上的一种流行的类型。”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对制度进行理解和界定过程中,总是局限于自己的学科领域,出于自身理论研究的需要,其结果使自己对制度的解释往往因片面地抓住了制度的某一些方面,而带有某种程度的局限。但是,他们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对制度问题所做的有意义的探讨,恰恰又是我们进一步从哲学上进行思考的必要前提和思想基础。诺斯对制度的定义,给予我们不小的启发,他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这说明制度或是一种规则,或是一种规范。然而,探究到制定最本质的核心内容,不难发现制度原本滥觞于某种规范。

  一、价值意识及其规范化

  所谓价值意识,是与非价值意识相区别而言的,是社会意识中的一个普遍的基本内容,它是指人们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全部反映中有关价值内容的心理、认识思维的总抽象、总概括,是一种主体性的意识,体现着主体内在尺度,以价值判断或评价为主要内涵。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式都是价值意识和非价值意识的统一。价值意识作为人们社会意识中的价值内容,其特殊的客观基础是人们的客观的现实的价值关系。价值关系作为人们的一种社会存在关系,决定着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价值意识。价值意识不仅从精神上表现和反映价值关系,而且反作用于价值关系。价值意识同价值关系之间,服从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价值作为主客体关系的一种状态,也是一种事实,即价值事实,因此价值意识是对价值事实的反映。而所谓价值意识的规范化,正是通过价值事实或源于这种价值事实的义务感自觉地控制行为的过程。价值意识的规范化过程就是价值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因为,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升、丰富、扩大自身价值的过程,对人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个从感觉、心理、兴趣到理性意识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价值意识被规范化的过程,也是价值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第一,从价值意识的性质上来看,它是个体的自我意识。野蛮与文明、本能与理性的分别就是从自我意识开始的。根据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所提出的观点来看,人是一种自为的存在,他总是要受某种限制,这既包括来自他人的限制又包括“自在的存在”对“自为的存在”所构成的障碍。这两种存在总和构成了一种真实的境遇。人的自我意识总是与这种境遇分不开的。在萨特看来人作为意识本身只有一种意向性活动,即它只是对某物的意识,因此总是指向“自在的存在”;但人的意识又总是一种自我意识,是指向自身的,它不同于对象意识,当意识意识到自我时,意识就成为自我。自我意识不过是一个意识想去把握自身的过程。意识本身只是一种追求、企图、趋向和意向。价值意识作为一种自我意识,它的规范化可以看作是价值意识生成与实现的一种自主性结构,这一结构的出现是由超越于个体经验之上的行为的一致性所决定的。因为在人们彼此互动的活动过程中,人们一开始并不是有意识地要去服从社会结构中的规范性要求,而是因为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隐蔽的一致性规范,即互动总是发生在特定的集体性结构环境中的,对互动成效的预期决定了人们常常把行为的一致性当作理解彼此行动的出发点,而不是服从规范的一致性。自我意识的一致性已然成为价值意识作为一种自我意识能够被规范化的前提。

  第二,价值意识也是个体的类意识。如果仅从意识本身来看人,那么人就是一种虚无或不存在,但从人的实际境遇来看,比如人的身体、职业、处所等等,人就是一种可以意识到的存在。当我们说意识是对某物的意识或意识指向自身时,意识就处在与某物或自我的相对位置中。于是,事物或自我便获得了一种秩序性的规定或源于事实关系的规范性。它使自我与事物的价值关系成为一种主体-客体结构。这种规范性,无论是人把自己物化为某种规范结构,还是把这种规范结构重新内化为一种主观状态,都是通过遵循某种规范来实现的。因为遵循某种规范秩序已经成为自我意识或价值意识的构成性因素,它是人类有意识活动的因果循环。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价值意识被规范的可能性。

  第三,价值意识与其规范化是内在一致的。首先,任何范导人类行为的价值意识与规范都产生于人们的社会行动和交往关系中。也就是说交往关系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关系,要使这种关系保持一种稳定性和有序性,人们需要对他人的行动做出价值预期,而使预期成为可能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人们的社会行动可能因遵守某些规范而呈现出重复性特征,而这些规范是某种价值意识的内在要求。其次,人们对行动规范性的意义理解是通过概念体系的建构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社会行动的规范性意义表现为一种知识结构,它是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知识来范导个人行为的。因而,知识的形式化和体系化特征使价值意识与规范可以统一起来。再次,任何价值意识概念化的生成,都包含了主客体之间的目标生成方式,这种方式从来都不是任意的,它带有人为的选择性,而这种选择性的背后就是价值意识本身的规范性要求。

  二、制度的生产

  人的价值意识无论作为一种自我意识还是一种类意识,在其现实性上它还是一种规范意识。可以说,制度是在价值意识规范化诉求过程中建构起来的。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显然,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都普遍存在着并非独立于人的价值关系。因为价值意识的本质是以人及其所涉及的关系为中心的。据此,人的存在就是一种价值存在,而价值存在的实质就是人的价值实现。也就是说,价值存在从本源上来讲是人的主体性陈述与确证,而主体性概念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能动性,强调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征服与占有。所以,如何成为主体同如何实现人的价值是直接同一的。这意味着人必定要走出自身的限度,必定要以自己的理想规划去改变客观世界,而且需要把这一改造过程在镌刻人类心灵的时空当中得以维持、传承与发扬,于是实现价值意识的规范性诉求就成为人类理性成长的必然要求,这一过程也就孕育了制度的雏形。进一步说,任何社会制度的内部都包含了人的价值意识和规范诉求,无论是它的形成和它的变革,都无疑例外地要通过社会建构的方式使价值意识及其规范化生活成为理想的目标。人的价值存在必须转化为现实的规范存在才有意义。

  至此,我们可以说制度是价值意识与其规范化要求的复合体。但对制度而言,它不会把规范化因素束之高阁,它也一定会有操作层面上的要求,这一点是制度与一切伦理性概念的本质区别。虽然我们可以说,制度是价值意识与其规范化要求的复合体,作为制度的本质核心这毫无疑问,但这还没有结束,制度的本质还应具有更加明确的内涵。从制度的可操作性这一特点上来看,制度应该是在规范意识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规则体系。就制度作为规则而言,它是通过对行动者选择集的界定去协调人们的价值冲突的,其目标不是要判定什么价值观正确,什么价值观不正确,甚至不对价值观念做出好坏、高下的区分和定性,而仅仅为价值观的解决提供途径、程序、框架和条件。

  乍听起来,这样的制度与规范化制度大相径庭。但无论规则与我们的期许相比是多么冷酷,它都无法改变价值意识内涵的规范结构作为它的基础来源,因为制度始终都处在人们考虑、看待、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和观念模式中,它是从自律的土壤中生长出来,塑造出他律的体魄,是“质料”与“形式”的完整结合,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融合的产物。因此,我们可以说,制度是价值意识及其规范化要求所复合的规则体系。所以,制度是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根据某种价值意识与之相应的规范要求制定的供一个社会群体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规则、标准和尺度。社会制度正是通过具体规则来确定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身份、位置,同时也确定相关地位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让?保罗?萨特著;陈宣良等译.存在与虚无[M].三联书店,1987.

  2、熊晓红,王国银.价值自觉与人的价值[M].人民出版社,2007.

  3、潘自勉.论价值规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邹吉忠.探寻价值观问题的制度解答[J].教育与研究,2004(9).

  5、贾英键.从社会哲学的视野看制度的本质、现代转型及功能[J].理论学刊,2001(4).

  6、吴向东.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制度与价值观[J].河北学刊,2005(3).

  7、(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美)康芒斯著;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62.

  9、(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9.

  10、(美)凡勃仑著;蔡受百译.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商务印书馆,1964.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9-0847-02

  【关键词】 自我;社会价值;道德;青少年

  自我价值感是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道德判断能力是个人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对某种道德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近20 a来,国内对价值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1-3]。国外以价值观与人格特征或人口学变量的关系研究较多见[4-5]。

  为了解我国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道德判断能力与价值观,旨在进一步推动价值观念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关研究,为当前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提供参考,笔者进行了此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上海地区高中学生87名,大学生505名,共抽取被试592名。

  1.2 方法 采用问卷对所有被试进行调查。问卷包括:(1)价值观问卷。该问卷有14种价值观,要求被试根据对自己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其中排序1为最重要,14为最不重要。14种价值观分别为自我观、法制观、审美观、亲情观、公正观、国家观、友情观、健康观、群体观、财富观、生态观、人权观、集体观、关爱观。(2)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SE)。该量表包括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包括人际价值感、心理价值感、道德价值感、生理价值感和家庭价值感),共13个维度。(3)上海地区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该测验共有4个道德情境故事,以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道德矛盾为依据编制而成,分别代表自由与自律、公与私、义与利、平等与公正等道德矛盾。该测验同时测量道德思维中的态度内容和认知结构2个方面。采用2种评分方法,一是总分评分,二是P分评分。本研究采用总分(T分相加)评分,即计算4个道德情境故事各阶段论据的得分之和(道德判断能力得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价值观与自我价值感之间的相关分析 见表1~3。

  2.2 价值观与道德判断能力之间的相关分析 通过对每个故事被试的T分相加来计算道德判断能力得分。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高中生和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总分和14种价值观的等级分数之间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通过对道德判断能力高分组和低分组在14种价值观的排序分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道德判断能力高分组在公正观上的排序分显著低于低分组(P<0.05),在人权观上显著高于低分组(P<0.01)。

  3 讨论

  通过对上海地区大中学生价值观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自我观除与个人取向的自我人际价值感有显著正相关外,与其他部分自我价值感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即越是认为自我观重要的个体,自我价值感越高,个体更加关注自我的发展和成长,在自我价值感的体验和自尊水平上就会相应提高。另外,自我观与个人取向的自我人际价值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此同时,群体观与自我人际价值感间却存在负相关。表明越是认为自我观重要的个体,人际价值感就越低;而认为群体观重要的个体,人际价值感就越高。提示当个体与他人一致时,自身的意愿和行为同样能较多地受到他人的支持,这样体验到的人际价值感就越强。假若个体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即重视自我观,也许会忽视他人的需求,在人际互动中体验到的价值感就越弱。

  群体观作为一种属于社会取向的价值观,除与上述讨论的自我人际价值感存在负相关外,与其他部分价值感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个体越重视与群体的思想一致,所体验到的自身潜能发挥和完善的空间就越小,因而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就越低。提示在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时,要注意自我观和群体观的协调平衡。

  国家观作为另一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与部分价值感呈显著负相关。意味着越是认为国家观重要的个体,体验到的自我价值感就越强,即国家观重要的个体在自我情感体验上会产生正向的自我评价,使得自我价值感增强。

  高中生财富观与部分价值感呈正相关,表明越认为财富观重要的个体,自我价值感越低;大学生财富观与个人取向上的自我道德价值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可能原因为,高中生多认为财富观重要的个体会被理解为拜金主义,从而降低他们对自我的评价,使得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变低;而大学生对财富观的认识有了新的理解,已不会将重视财富观理解为拜金主义,而将财富看作为成功的标志之一,不会由于重视财富观而降低对自身的评价,由此也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

  对高中生与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价值观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道德判断能力和价值观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一结果与笔者原来的假设不符。可能是由于道德判断能力反映人的道德认知水平,属于认知能力的范畴;而价值观是一种信念体系,持久的价值观体系也是一种较稳定的人格倾向,因此不存在相关。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文萍,李红,马宽斌.1987-2004年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纵深研究及教育建议.社会科学家,2005(3):65-70.

  [2] 史清敏,余继爱,罗咸林,等.深圳与北京中学生价值观特点比较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47-51.

  [3] 金盛华,田丽丽.中学生价值观、自我概念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57-63.

  [4] SONIA R.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personal values.Pers Soc Psychol Bull.(Thousand Oaks),2002(28):789.

  论文摘要:高职生在选择具体职业时最期望的工作性质依次是外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集体企业、农民,最期望的工作所属行业依次是商业服务业、政府机关、科教文卫、工业、金融保险、建筑房产、农林牧副渔、邮电通讯、能源交通、军队。高职生的择业自主性较高,而择业信心不高。具有不同职业选择特点的高职生对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重视程度排序总体上是比较一致的,但是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个别维度在职业选择的诸方面体现出显著差异。

  一、前言

  职业价值观在个体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不断积淀并最终定格,它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一种厚积薄发的理念,职业价值观必然深刻体现在职业选择的具体细节之中。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将金盛华等[}t}编制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和笔者自编的“职业选择问卷”作为测量工具,使用SPSS 12.0软件对施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分成目的性和工具性2个取向,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内隐的动机性标准,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外显的条件性标准。前者包括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4个维度,后者包括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前景和福利待遇6个维度。“职业选择问卷”由笔者根据事实编制的客观选择题构成。

  (二)被试

  笔者以分层随机抽样方式,从苏州市3所高职院校的12个专业选取7so名高职生作为被试,以专业为单位组织了12次集体施测。正式施测共发放问卷780份,回收问卷中无效问卷24份,有效问卷756份,有效率96.9%a

  三、结果

  (一)高职生职业选择的理想工作与职业价值观

  1.高职生职业选择的理想工作性质与职业价值观。

  统计高职生择业性质各选项的选择频率,确定各选项的优先排序。结果表明,苏州市高职生在选择具体职业时最期望的工作性质依次是外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集体企业、农民。

  分别计算选择不同性质工作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各维度及总分的平均分,对各维度及总分的平均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存在显著差异的维度或总分的平均分进行多重比较(选择后4种工作性质的高职生人数较少,未将后4项纳人差异检验)。结果表明,选择不同性质工作的高职生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平均分从高到低的顺序都是:成就实现>家庭维护>社会促进>地位追求;选择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高职生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平均分从高到低的顺序都是:职业前景>规范道德>兴趣性格>福利待遇>轻松稳定>薪酬声望,选择机关事业单位的高职生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平均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是:职业前景>兴趣性格>规范道德>福利待遇>轻松稳定>薪酬声望,肯德尔((Kendall, M. G.)和谐系数W=0.975(P 家庭维护>社会促进>地位追求,选择科教文卫的高职生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平均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是:成就实现>社会促进>家庭维护>地位追求,选择金融保险的高职生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平均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是:成就实现>家庭维护>地位追求>社会促进,肯德尔和谐系数W=0.856田规范道德>兴趣性格>福利待遇>轻松稳定>薪’酬声望,选择政府机关和金融保险的高职生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平均分从高到低的顺序都是:职业前景>兴趣性格>规范道德>福利待遇>轻松稳定>薪酬声望,肯德尔和谐系数W=0.973少家庭维护>社会促进>地位追求;选择自己作为择业意见来源的高职生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平均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是:职业前景>兴趣性格>规范道德>福利待遇>轻松稳定>薪酬声望,选择父母、老师和朋友作为择业意见来源的高职生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平均分从高到低的顺序都是:职业前景>规范道德>兴趣性格>福利待遇>轻松稳定>薪酬声望,肯德尔和谐系数W=0.979田家庭维护>社会促进>地位追求;择业信心偏高的高职生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平均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是:职业前景>兴趣性格>规范道德>福利待遇>轻松稳定>薪酬声望,择业信心一般和偏低的高职生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平均分从高到低的顺序都是:职业前景>规范道德>兴趣性格>福利待遇>轻松稳定>薪酬声望,肯德尔和谐系数WHO.975少一般、偏低),在社会促进维度的平均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F=8.236 , P 一般、偏低),在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总分的平均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F=8.838 , P 一般、偏低),在薪酬声望维度的平均分存在显著差异(F=3.636 , P一般)。

  四、讨论

  (一)高职生职业选择的特点

  就工作性质而言,第一,苏州地区合理依托长三角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外资企业以先进的经营理念、成熟的管理模式、独特的企业文化、优厚的福利待遇而成为高职生择业的最爱;第二,苏州地区社会竞争激烈,市场风险增加,机关事业单位以良好的社会声望、可靠的职业前景、稳定的工资收人、完善的劳动保障而受到高职生的青睐;第三,随着我国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加快转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国有企业激活了内部潜力,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从而赢得了高职生的欢迎,而相当一部分私营、个体和集体企业规模小、基础弱、收人低、风险高,逐步丧失了对高职生的吸引力;第四,苏州地区城市化进程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升级,农业发展受到较大的冲击,加之社会对传统农业的偏见,农民职业自然受到高职生的冷落,笔者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筑以及高效、外向、生态、品牌农业的发展,高职生将最终转变对农业的认识。

  就工作所属行业而言,第一,姑苏城自古就是人文荟萃、商贾云集、物产丰富的江南水乡,如今更是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休闲购物的繁华都市,苏州地区商业服务业的就业机会多,就业门槛低,就业前景好,从而成为高职生择业的首选;第二,与前文所述机关事业单位受到高职生青睐的原因相似,政府机关、科教文卫等行业受到高职生喜爱的主要原因也是回避风险、追求稳定,同时也可能与苏州地区重文尚教的文化传统有关;第三,苏州地区充分利用“苏州一新加坡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两大平台,加快引进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全面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工业作为其中的主导行业必然要吸纳大批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当然,笔者认为根据一次调查的结果很难对其余每个行业的排序都给出合理的解释,与其牵强附会,不如留待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高职生择业自主性较高可能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传统观念的转变有关。一方面,随着自我意识的日渐成熟,高职生开始独立思考择业问题,不再简单认同他人的观点;另一方面,随着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的增强,家长和老师倍加尊重个人意愿,不再横加干涉高职生的择业自由。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高职生的择业自主性自然普遍提高。本研究的结论与龚惠香(1999、崔栋成(2001 ) }’}、喻永红(2003 ) }’}研究的结论是比较一致的。

  高职生择业信心不高可能与目前的宏观就业形势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程度有关。首先,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毕业生总数年年攀升,人才竞争愈演愈烈,目前的宏观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次,受传统错误观念的影响,我国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程度不高,不少用人单位脱离实际需要,片面追求高学历,在人才招聘中排挤高职生。因此,高职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显得信心不足。本研究的结论与喻永红(2003究的结论是相当一致的。

  从总体来看,本研究的结论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与地方经济发展现状比较吻合,与社会演变趋势基本一致,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本次调查结果的客观性。

  (二)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中的体现

  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选择不同工作性质和工作所属行业的高职生,还是具有不同择业自主性和择业信心的高职生,对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重视程度排序总体上都是比较一致的。由此可见,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超越了职业选择的具体情境,在职业选择的诸方面体现出比较高的同质性和稳定性。

  研究结果也表明,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个别维度在职业选择的诸方面体现出显著差异。例如,选择外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高职生比选择国有企业的高职生更加重视地位追求,选择外资企业的高职生比选择国有企业的高职生更加重视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总体;选择政府机关和科教文卫的高职生比选择商业服务业的高职生更加重视轻松稳定,选择政府机关的高职生比选择工业的高职生更加重视薪酬声望;择业意见来源选择自己的高职生比选择父母的高职生更加重视成就实现;高职生的择业信心越高越重视地位追求、成就实现、社会促进、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总体和薪酬声望。这些差异大多可以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深人的分析和思考。

  第一,很多外资企业隶属于跨国公司,拥有知名国际品牌,享有良好社会声誉,成为企业员工本身就意味着阶段性的成功和身价地位的提升。因此,选择外资企业的高职生往往更加重视地位追求等目的性职业价值观维度。当然,这也提醒我们要注重培养高职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合理引导高职生关心本土企业和民族经济的发展。

  第二,机关事业单位拥有行政管理权限和公益服务职能。无论是政府机关部门,还是科教文卫部门,在全社会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勤政廉洁的公务员,教书育人的教师,还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在老百姓心目中都受到普遍的尊重。因此,选择机关事业单位的高职生往往更加重视地位和声望。同时,机关事业单位享受国家财政支持,工作稳定,薪酬优厚,保障完善,环境舒适;而工业、商业服务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因此,选择政府机关和科教文卫的高职生往往更加重视轻松稳定和薪酬。当然,这也启发我们要重视培养高职生的创业精神和竞争意识,防止高职生产生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

  [关键词]医学相关专业学生 职业价值观 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李稚琳(1973- ),女,四川宜宾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学;陈颢(1980- ),男,江苏盐城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学。(江苏 苏州 215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基金项目“医学相关专业大专生职业价值观研究”(项目编号:2010SJD880113)的研究成果和2012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州卫职院学生心理状态的前瞻性研究”(项目编号:2012SJB190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01-02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每年大量的高职毕业生涌向人才市场,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帮助和引导学生择业和顺利就业成为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本研究通过采用自编的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调查江苏省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分析当前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取样于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健康学院和南通大学护理学院等卫生类院校在校大学生。对研究对象告知研究目的,以自愿参加为原则。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获得有效问卷736份,有效问卷率92%。参与调查年龄17~23岁,平均20.2±1.5岁,男生122名,女生614名。

  二、研究方法

  1.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姓名、性别、年龄、院校、专业、来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父母职业、家庭经济状况、自我感觉家庭收入、想从事职业、就业经历、父母意见等。

  2.自编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该问卷严格按照心理测量学原则编制,包括5因子30条目,采用Liket5级记分,5因子分别为个人声望、自我发展、职业保健、人际关系、家庭因素。正式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各因子及总分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02~0.860,重测信度为0.716~0.890,可以用来测量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3.职业价值观相关调查项目。本部分主要了解与职业价值观相关的一些情况,例如是否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能力、对专业的就业形势等。

  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社会人口学和其他因素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三、研究结果

  1.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得分情况。(总分和各因子分值表删除)F1~F5各因子平均得分分别为:1.68、1.94、1.89、1.93、2.04。分值越低说明受重视程度越高。结果表明,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因素结构中,F1(个人声望)和F3(职业保健)排在前两位,其次为F4(人际关系)、F2(自我发展因素)、F5(家庭因素)。

  2.相关因素分析。对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各因子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女在职业保健和家庭因素以及职业价值观总分方面有显著差异(P分别0.00、0.013、0.049)。年级方面,一、二年级在职业保健因素方面有显著差异(P=0.015),三年级人数相对较少,不进入分析。在来自农村、县城和城市学生比较中家庭因素方面有显著差异(P=0.047),其中农村和县城差别显著(P=0.025)。家庭收入方面,家庭收入2万以下,2万~3万,3万~5万和5万以上4个组,在个人声望因素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9)。其中主要是2万~3万组和5万以上组之间有显著差别(P=0.02)。父亲单位分别是事业机关、国企、民企、私企、个体、务农等组间,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P=0.012)。其中事业单位和个体(P=0.016),事业单位和务农(P=0.018),以及私企和个体、务农之间有显著差异(P均为0.04),表明父亲的工作单位和性质影响到子女对人际关系重视程度。在母亲单位上,人际关系也表现出显著差异(P=0.048),其中主要是事业单位与个体、务农组间有显著差别(P分别为0.045、0.009)。就职经历包括全职、兼职和未工作组,3组在个人声望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46),其中主要是全职和兼职组间差异显著(P=0.032)。父母意见包括无影响、参考和完全遵照组,3组自职业保健因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19)。其中没影响组与参考组、遵照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分别为0.01、0.009),而参考组和遵照组间差异不显著。

  3.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比较。结果表明:三个年级的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差异,其中职业价值观总分和个人声望、职业保健因子表现出显著差异。在个人声望因素方面,一年级与二年级,一年级与三年级之间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2、0.004)。一年级学生对个人声望要求较低,而二、三年级学生对此方面的要求逐年提高,说明年长的学生希望能有较高的个人声望,得到更多人的尊重,体现了思想的转变。在职业保健因素方面,三年级与一年级,三年级与二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0、0.000),表明随着对专业课性质的了解,对专业领域的风险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择业时对职业保健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职业价值观总分在三组间也表现出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增长,学生在择业时考虑因素也逐渐增加,主要表现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差别明显(P=0.003)。

  4.同一级的纵向比较。医学相关专业学生一般在二年级结束后进入实习期。实习一年期结束后,参加完学校的各类考试就进入正式工作。本部分采用配对资料,同一年级学生在第一、二年级时的职业价值观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时,职业价值观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在个人声望、自我发展、职业保健及总分表现出显著差异。个人声望方面:二年级比一年级时对个人声望的要求显著提高,提示学生希望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得到尊重。自我发展方面:二年级时对自我发展的要求也有显著提高,说明学生的思想逐渐成熟,对自己未来开始规划。职业保健方面:学生随着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未来从事的医学相关工作的责任和风险有所了解,因此对未来职业的保健因素的重视程度增加。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因素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职业价值观总分,二年级时分数显著下降,表明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随年龄增长正在不断发展。

  5.医学相关专业和非医学专业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为了做一些相应比较,对苏州地区5所高职院校学生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医学相关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学生相比,职业价值观总体基本一致,但在职业保健因素方面,两者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更加重视职业保健因素。考虑与职业性质有关,医学相关专业属于高危职业,风险较高、压力较大,故学生对从事职业的保健因素考虑较多。

  6.相关情况。对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一些相关情况,统计结果如下:22.6%的学生认为填写这次职业价值观问卷很有意义,89.1%的学生认为填写这份问卷是有用的。针对“从事一项自己不热爱的职业很平常”,26.3%的学生不同意这个说法,49.3%的学生比较同意;同时调查中显示出的较为一致的结果有,28.1%的学生较为同意自己只会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只有少部分27.9%的学生表示,如果觉得工作很“郁闷”就会换工作,说明学生在对待职业方面,有比较谨慎的态度。67.8%的学生认为比较了解自己(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能力等),25%的学生表示不太确定。56.7%的学生对职业测评,以及向职业规划专家咨询感兴趣。在专业的就业形势方面,52.9%的学生比较乐观,22.5%的学生不太乐观。专业的不同明显影响就业态度。

  四、讨论

  1.现状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5个维度中家庭因素排第一位,其次是自我发展、人际关系、职业保健,最后是个人声望。许多学者研究指出,80年代青年人择业最重要的几乎都是自我实现的满足,90年代大学生逐渐将保健因素列为择业的重要条件,而本研究中当代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在注重个人声望,希望得到尊重的同时,也将职业保健因素放在重要位置,这表明在目前竞争激烈,生活成本增高的情况下,学生对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有所增加。

  2.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对职业的认识。讨论中,81%学生对“职业是安身立命、确证生命价值的方式”持同意观点;89%学生认为职业对个人成长有帮助,76.4%同意职业能让自己被社会所认可,78%学生认为对职业的热爱可以在与职业的磨合中培养。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对职业的价值有较为清楚的认识,能站在社会价值的起点上重新审视个人价值,能够深刻理解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由此推论随着我国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特别是医疗行业多年来的改革和体制的完善,以及近年来大学推行的职业生涯教育,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对职业的期望也更为接近现实。

  3.职业价值实现途径多样化。随着我国“市场导向、学校和各级政府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不断提高,职业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医学相关专业毕业生表现出愿意主动参与竞争,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自我的职业价值。随着网络信息的逐渐普及和快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变得更加容易而快捷。学生从一入校就关注就业信息,特别是在实习期间,通过各种方式扩大就业机会,职业价值观实现的途径呈现多样化。

  4.加强职业认知的教育。由于个体能力、兴趣、认知方式、认识对象的复杂性等因素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职业价值产生不同层次的理解。目前很多学生正视和关注的问题更多反映的是眼前利益,如工作福利条件、舆论氛围等,这些职业价值要素不仅不能反映职业的整体价值,而且也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从众、攀比的就业心理。层次较高的职业价值理解是个体通过思维加工对职业内部功能的价值进行把握,它不容易直接获知。对大学生而言,职业功能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学校提供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所以学校借助各种载体,加强与职业认知相关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职业选择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5.专业特点明确的职业指导。医学相关专业与医学密切相关、技术含量比较高、岗位针对性强、培养周期较短,主要培养卫生技术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医学相关专业具有很强的职业性,调查显示,专业的不同影响对就业形势的估计,所以在不同专业的职业教育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专业特点,让学生了解医学相关类人才的行业执业标准和需求,注重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调整职业期待和职业定向,促进医学相关类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忠伟.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与教育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4).

  [2]张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分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高等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9(4).

  [3]李稚琳,陈颢,雷洁.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的初步编制[J].职教通讯,2014(2).

  【关键词】宏观经济;泡沫;预期

  引言

  股市泡沫是指股票价格偏离基础价值的现象。这一现象是理论研究领域与实践领域长期以来关注的主题。人们一直试图回答这样两个问题:股市泡沫从何而来?股市泡沫的影响如何?事实上,泡沫来源于投资者过高的预期,而预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经济过热、信贷扩张、从众行为……都可能导致泡沫的产生。反过来,泡沫也可能进一步影响经济情况和人们的行为。当这种相互作用机制导致市场中出现极度泡沫时,随之而来的是市场崩溃,甚至是金融危机(金德尔伯格,2000)。

  近几年来中国股市也出现了股价飚升、继而暴跌的现象。在中国特殊的转轨经济时期,股市泡沫的形成机理更为复杂。而这一机理产生和发挥作用均是以一定宏观经济情况为背景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股市泡沫与宏观经济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在股市大起大落的同时,宏观经济情况也处在波动之中。

  本文通过选取1998-2002年中国宏观经济和股市数据,构造宏观经济综合指标和泡沫指标,定量分析近年来中国宏观经济与股市泡沫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宏观经济总体情况与股市泡沫存在正向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245;泡沫指标与提前5-9个月的宏观经济综合指标的相关系数则超过了0.5;此外,在选取12个滞后项数时,宏观经济综合指标是泡沫指标的格兰杰原因。

  本文的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简单的文献回顾,第二部分介绍指标体系和数据的选取,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结果,第四部分是结论以及对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一、文献回顾

  经济学和金融理论对宏观经济波动与股市波动之间的关系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论证。例如,Fisher(1933)从美国大萧条的教训出发,提出宏观经济波动始于金融市场的观点,他认为大萧条是金融市场运行失常的结果,而负债过度和通货紧缩是金融市场产生大动荡的根本原因。Minsky(1975,1986)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中存在的正反馈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以此对宏观经济波动进行解释。金德尔伯格(2000)则从宏观经济过热出发,探讨金融泡沫的产生。在实证领域,Friedman(1988)的研究发现,美国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度均可以用来解释股价的变动。

  在国内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些宏观经济指标与股票价格指标之间的数量模型,检验二者之间的关系。赵志君(2000)的研究表明我国股票市值与GNP的比值和GNP增长率严重负相关,他指出证券市场明显缺乏理性,股票价格晴雨表的作用在中国经济中根本不存在。施东晖(2001)用工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狭义货币供应量等宏观经济指标为自变量,以上证综合指数每月底底收盘指数为应变量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股市走势只和狭义货币供应量有关,据此认为中国股市的价格上涨属于典型的“资金拉动”型。罗健梅,王晓黎(2003)的研究表明衡量利率的指标与衡量股票价格的指标之间存在一种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即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会下降;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则会上升。

  可以看到,我国目前的研究往往通过选取一些宏观经济指标,如GDP、固定资产投资、利率、消费等,分析单个指标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没有考虑这些指标对股票价格进行影响的综合效应。此外,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宏观经济情况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这里的股票价格即包含了反映基础价值的合理部分,也包含了偏离基础价值的泡沫部分。本文将通过构建一个宏观经济的指标体系,用反映总体宏观经济情况的综合指数与股市泡沫指数进行计量分析,检验总体宏观经济与股市泡沫之前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指标与数据的选取

  本文的目的是检验宏观经济总体情况和股市泡沫之间的关系,因此需要选取衡量宏观经济总体情况的指标和反映股市泡沫的指标。

  宏观经济总体情况是通过多个经济变量在不同的经济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为了更加准确和全面地刻画宏观经济的变化有必要建立一个综合指标体系。在这里我们借鉴了刘恒、陈述云(2003)对中国经济周期进行研究的方法和结论,通过一个综合指标体系,计算经济波动综合指数。这个综合指数由6个具体的指标组成:即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货物周转量、进出口总额。综合指数的计算步骤可以简要概括为:第一,计算各个指标增长率(),增长率按照各自的每月累计数比上年数计算而得;第二,计算各个指标的波动系数();第三,确定各个指标权重,权重的计算方法为将6个指标的波动系数加总,即;然后分别计算每个指标的波动系数占波动系数总数的比

  例,即并将这个比例作为该指标的权重;第四,计算综合指数,即先计算各个指标的增长率乘以其权重CI,然后加总得到综合指数。我们用这个综合指数CI来反映

  总体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指数的轨迹代表了宏观经济的波动情况。计算指标的数据来自1998年1月到2002年4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主要经济统计指标”(转引至刘恒、陈述云,2003)。

  对股市泡沫进行计量一直是理论研究的一个难点。泡沫是市场价格偏离基础价值的部分,而基础价值是股票在未来产生的收益流的贴现。由于股票的未来收益流是不确定的,因此基础价值难以衡量,并进一步导致股票的泡沫难以进行精确的计量。在研究中比较通用的方法是用股票的市盈率来代表股票的泡沫。市盈率是每股价格占每股盈利的百分比,它实质上是股票的相对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股票价格对基础价值的偏离。市盈率既可以用来反映个股泡沫的含量,也可以作为对股票市场运行状态的总体描述,进而对整个股市的泡沫判断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深市与沪市的股价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我们选取了我国深圳交易所从1998年1月到2002年4月的月度平均市盈率作为我国股市泡沫的代表,数据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年鉴》(1998―2002)。平均市盈率B的计算公式是:

  B(平均市盈率)=股票总市值/股票总收益

  =(收市价×总股本)/(每股盈利×总股本)

  我们将通过对CI和B这两个指标的分析,检验宏观经济总体情况与股市泡沫之间的关系。

  三、实证分析及其结论

  我们选取了1998年1月至2002年4月期间的宏观经济综合指标CI和泡沫指标B,分别有52个观测对象。下图显示了宏观经济和泡沫指标在这一期间的走势。从图中可以简单判断宏观经济综合指标提前于股市泡沫的波动,例如宏观经济综合指标出现波峰的时间普遍早于泡沫指标。这种现象似乎有悖于“股市是宏观经济晴雨表”的一般看法。下面我们将通过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和ADF检验和因果检验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检验中应用的统计软件是Eviews。

  (一)相关性分析

  相关系数表示了两个变量之前的联系程度。如表1所示,宏观经济综合指标CI和泡沫指标B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2245。这表明同一时期的CI和B虽然存在正向相关的关系,但是联系程度较低。从图1的走势图中我们已经看到CI和B的波动存在时间上的差异,因此,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两个变量的跨期相关系数。图2是本期泡沫指标与前i个月的宏观经济指标CI的跨期相关系数图,i表示提前的月数。图中显示泡沫指标与提前5-9个月的宏观经济综合指标的相关系数都超过了0.5,最高的相关系数0.5709出现在本期泡沫指标与提前7个月的宏观经济综合指标之间。图3是本期泡沫指标与后i个月的宏观经济指标CI的跨期相关系数图,i为滞后的月数。与图2相比,图3的相关系数普遍较低,最高的相关系数0.2487出现在B与滞后2个月的CI之间。跨期相关系数分析表明泡沫指数与前期的宏观经济综合指数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股市泡沫的变化滞后于宏观经济的变化。

  (二)ADF检验

  相关检验之后我们将进行因果检验,但由于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前提是各变量是否服从单位根过程,即变量序列是一阶求积过程(Integrated of one Order),记作I(1),因此我们将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常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是ADF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其回归方程式为:

  其中为变量序列的一阶差分,t是时间或趋势变量,因为时间序列数据往往具有自相关性,因此加入项以消除变量自相关的影响。若检验结果δ显著为0,则说明变量是单位根过程I(1);否则,若δ显著异于0,则表明变量是一稳定过程I(0)。表2列出了我们需要研究的两个时间序列CI和B的ADF检验结果。

  表2的检验结果表明,宏观经济综合指标CI与泡沫指标B的ADF值的绝对值全部都小于1%、5%和10%临界值,因此我们接受原假设,即它们都服从I(1)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对它们进行因果关系分析。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不一定意味着存在着因果关系。为了进一步考察宏观经济综合指标和泡沫指标之间的因果导向,我们采用了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方法。

  格兰杰因果检验假定有关宏观经济综合指标和泡沫指标每一变量的预测的信息全部包含在这些变量的时间序列之中。检验要求估计以下的回归:

  其中干扰项,假定为互不相关。方程(2)假定当前的宏观经济综合指标CI与CI自身以及泡沫指标B的过去值相关,而方程(3)也假定当前的B与B自身以及CI的过去值相关。

  我们选取了不同的滞后项个数,得到了方程(2)和(3)不同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检验结果显示,只有在选取12为滞后项数时,我们有近似95%的把握说宏观经济是泡沫的原因。在表中显示的其他情况下,宏观经济指标和泡沫指标均不存在因果关系。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宏观经济总体情况与股市泡沫存在正向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245;泡沫指标与提前5-9个月的宏观经济综合指标的相关系数则超过了0.5;在选取12个滞后项数时,存在宏观经济综合指标到泡沫指标的因果关系;此外,不存在股市泡沫指标到宏观经济综合指标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股市泡沫与前期的宏观经济情况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近12个月的宏观经济情况是当期股市泡沫存在的原因,而股市泡沫对宏观经济没有反馈作用。

  宏观经济发展导致股市泡沫产生是以投资者的预期为传导中介的。这是因为股市泡沫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超过了股票的基础价值。宏观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将使市场普遍存在乐观的情绪,使投资者对股票市场产生较高的预期,推动股票价格偏离基础价值。当这种看涨的预期在投资者之间传播时,由于从众心理或者羊群效应的存在,自我强化(self-reinforce)和自我实现(self-fulfillment)机制将使价格进一步偏离基础价值,产生股票泡沫(Thomas Lux,1995)。在我国当前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的条件下,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普遍太低,上市公司没有投资价值,投机之风盛行。这就迫使投资者更加关注于上市公司基本情况之外的信息,因此作为外部信息之一的宏观经济情况将对投资者的预期产生重大的影响。

  虽然我国当前的股市泡沫还没有对实体经济产生显著的效应,但是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过度的股市泡沫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对资本市场的规范化以及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等都有较大的负面效应,防范股市泡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Fisher Irving,1933,The Debt-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Econometrica,Vol.1,No.4.

  [2]Friedman.M.,1988,Money and the Stock Marke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April,221-244.

  [3]Minsky Hyman p,1971,Financial instability Revisited;The Economics of Disaster,Reappraisal of Federal Reserve Discount Mechanism.

  [4][美]查理斯•P•金德尔伯格.2000,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金融危机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5]刘恒,陈述云.2003,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态势[J].管理世界.

  [6]刘澜飚,范小云,2001,股票价格膨胀与中央银行政策反应[J].南开经济研究.

  [7]刘霞辉.2002,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稳定[J].经济研究.

  [8]罗健梅,王晓黎.2003,股票价格和利率相关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

  [9]施东晖.2001,中国股市微观行为理论与实证[M].上海远东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