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悖论”:一场15的生死局,人性和道德的考验,无人能幸免

  “凝望深渊的人,深渊也在凝视你。我不是凝望深远的人,我就是深渊。”这是我从一本小说中看到的,小编是一个非常喜欢探索心理的人,偶然在坛子上看到了一篇名为《十个著名的思想实验》的文章,所以想和大家探讨一下伦理学领域最知名的“电车难题”。

  电车难题,亦称电车悖论。最早由哲学家Philippa提出,具体内容为:五个无辜的人被犯罪分子绑在了电车轨道上,他们面对的是一辆即将而来失控的电车,当然充当“上帝”角色的你,有机会拉动转撤器,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同时另一条轨道上也被绑了一个人,1:5的生死局,你会怎么选择?

  所以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拉与不拉,左右都是生命,你是否会抗议设定的情景太过极端,但现实生活中,其实已经有过一模一样的事件。2013年在洛杉矶,电车难题成真。当时的“上帝”是一个名叫琼斯的女士,面对失控的电车,她选择了用一个人的生命救另外五个人的生命,但也因此造成法利先生的死亡,她本人也因此被告上法庭。

  所以,你还会认为“电车悖论”只是一个思想实验吗?它已经被列为某心理学分支的研究重点,科学家们将“杀一人救五人”的假设改为不同版本,作为一种研究心智的运作。为保护大多数人,是否就应该牺牲少数人的生命,把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按下开关在道德上是被允许的吗?

  在不断地研究中,科学家得出结论,男人和年轻人更倾向于牺牲一人来挽救更多人,这是两种互相冲突的道德绑架,其影响不亚于现在的“网络键盘侠”,但事实上,没有人能决定谁生谁死,因此这是一个永远都不会有结果的悖论。

  有幸的是,在我看的那本小说中,作者给了他一个圆满的结局。但过程并不美好,因为那是有人选择了自我牺牲,给其他被威胁者留下了生还的机会,但自始至终还是要有人牺牲了,这取决于牺牲者本身的意愿,和所谓“上帝者”你的选择,不同的决定,都是不一样的结局。

  这涉及到了圣托马斯.阿奎那的“双重效应原则”,意思是希望在得到好结果的同时,常常无法避免伴随坏的结果,也就是“附带性损害”。

  人类不能被当做工具,所以直到现在“电车悖论”还是无解,但它存在的价值,是时刻提醒着我们,要警惕“功利主义”,永远不要挑战人性,在保证自我的同时不要抹杀旁人作为人类的资格,就像书中最后所写:我心里有一簇迎着烈日而生的花,比一切美酒都要芬芳,滚烫的馨香淹没过稻草人的胸膛,草扎的精神,从此万寿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