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是属于李安的永恒主题

  《双子杀手》国内上映时,恰逢李安65岁生日,先祝愿他身体健康,再拍出更多令我们感动的作品来。

  上周首映活动上又见到了李安,精神不错,但比起十年前时,明显沧桑了不少,几乎已是满头白发了。唉,操心的事太多,除了自己的作品,还有那些本不该他承担的责任。

  具体来说这部新作《双子》,可以看作李安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就像51岁的亨利,突然得知自己居然有个“儿子”,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感”?

  当然,这个“儿子”也是李安创造的,是他用120帧,4K,3D和CG,在银幕上“诞生”了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如果把时间倒会到二十年前,李安刚拍了《冰风暴》和《卧虎藏龙》,他自己也才四十多岁,对了,还有那个宝马短片,主演正是克里夫·欧文,而演乘客的,是李安的小儿子李淳。

  不知道这算不算巧合,关于父子的轮回,早在二十年前就埋好了,或者说从李安第一部《推手》开始,就在思考怎么把儿子养大,养得壮壮的,“孩子又不是纸扎的”,郎雄老爷子如是说。

  二刷《双子》才看上了120帧,距离第一次看正好一周,算上首映现场,一共三次看到威尔·史密斯(亨利(小克))的那张脸。这次看得比真人还清晰,因为我就坐在第二排。

  在红毯上跳舞耍宝的史密斯,比银幕上的亨利显得还年轻些,而真正让我触动的,是那个并不存在的小克,他太真实了,真实到难以长期承担真相的痛苦,最后不得不给他一个轻松的结局。得知自己是克隆人的感受,谁也不知道,与其说是亲情和伦理的坍塌,不如说是对未来的渺茫——我还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长大吗?

  这是李安最擅长的情感问题了,亨利和小克是DNA完全相同的镜像,是生理上的“我”,但同时又来自“平行宇宙”,并不要求完全走相同的人生之路。前者出身贫寒、缺乏父爱,当兵是迫不得已;后者则是有意当作精英来培养,与其说是杀手特种兵,不如说是严格训练的运动员。第一场动作戏是这种两种风格的较量,老兵是为生存搏斗,新兵则是一板一眼的技战术操作,从屋顶打到摩托车上,李安用高清高帧的主观镜头来展示“沉静感”,很流畅很到位,但更多的还是在为情感碰撞作铺垫,在为“我是谁”准备另一种颠覆式的解释。

  到第二场动作戏时,视角已悄悄从老亨利切换到了小克,这时候才真正“刻画”了人物性格,挖掘出他的单纯、稚嫩和迷茫。从某种意义上说,亨利也是小克血统上的“生父”,欧文饰演的克雷是“养父”,对于儿子的成长和塑造来说,影响都很大。古典悲剧里的“弑父”,是王子要继位,获得权力和道统,就不得不用暴力来替代国王,而在《双子》里的趣味在于,小克在人格上是完整的,健康的,作为生父的亨利也不想让他当特种兵,而应该去学校读书当普通人;反倒是作为养父的克雷,一直给他灌输暴力,希望把他培养成权力的接班人。

  但也可能有更残酷的发展,小克在克隆人计划里,只是个“过渡”的半成品,养父最终需要的,是一个剥夺独立人格和情感,只知道唯命是从的“人形武器”,那就可以更无牵挂的派去战场了。所以,李安过去对于传统父子关系(从《推手》到《饮食男女》)的探讨,在《双子》中是止于克雷和小克之间的。把儿子、女儿培养成像自己的人,甭管他愿不愿意,都要子承父业,这是传统家庭的幸与不幸;而假如对儿子的压力太大,剥夺得太过分,造成了性情扭曲,那就成了《绿巨人》了。

  在看到自己苍老时的样子之后,小克哭了,这不是“父亲”多年来灌输的未来,他还年轻。整部《双子》最让我感怀动容的,就是那两个流泪的镜头,年轻版史密斯眼里满是血丝、泪水,因为现在终于有选择摆在他面前了,给他选择权的,还是一个更加开明的“亲爸”。这里仿佛又听到了李安内心的呼喊,“我爸当年也是逼我读书的,我一见他就怕,才跑得远远的去美国留学。”

  因此,在这两种教育理念的对抗下,养父必须要退场,当然,退场前还得来一段“伟光正”的教训。欧文站在美国国旗前,大谈“长远的家国利益”,貌似有道理,其实想想,这些大道理还不是父权的延伸,基于权力对个人情感的泯灭,把活生生的后代改造成生化战士嘛。

  就连亨利本人,也是长官手下的牺牲品,李安最后讨巧的利用他,来完成“弑父”的最后一击,这个故事就完整了,完美地顾及伦理冲突,血缘延续和挥洒人性的多个层面,至于政治层面是否幼稚些,这从来不是李安考虑的问题呀。

  最后,还是希望李安能保持旺盛的创作力和好奇心,毕竟伟大的电影,本就是一步步探索出来的。

  L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