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 科普图文 生男还是生女?谁说了都不算,只能……

  

  生男还是生女,这是个问题。

  在古巴比伦,人们认为,如果受孕那天月亮有光环,就会生男孩,没有光环就会生女孩。

  在古希腊,人们普遍相信,受孕那天晚上如果刮的是北风,就会生男孩,如果刮的是南风则会生女孩。

  在 17 世纪的法国,贵族们认为生女孩完全是由男子的左侧睾丸决定的,为了得到男性继承人,他们甚至不惜将其切掉。

  在中国,关于生男生女的讨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胎儿性别的判断,始终撩拨着人们的好奇心。

   

  酸儿辣女,这些民间说法并不靠谱

  孕妇肚子里怀的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相信不少人听过这些民间说法,比如酸儿辣女、孕妇变漂亮怀的是女孩,等等,其实这些说法大多都缺乏科学依据,并不靠谱。

  

   

  民间说法一:酸儿辣女

  如果孕妇喜欢吃酸的,就生儿子,如果爱吃辣的就生女儿,这个说法更像是人们基于经验的简单总结,从医学角度讲,并不科学。

  女性怀孕后,受激素变化影响,消化酶活性降低,食欲和消化功能都会有所下降,对酸的或者辣的等刺激性的食物会比较敏感,但这属于孕妇自身差异引起的妊娠反应,和怀的男孩女孩没有关系。

   

  民间说法二:肚子尖生男,肚子圆生女

  孕妇肚子的形状是尖还是圆,和胎儿位置、体形、骨盆宽窄及羊水多少等因素有关,唯独与胎儿性别没有关系。

   

  民间说法三:孕妈妈变漂亮的生女,变丑的生男

  怀孕期间,准妈妈的皮肤状态会发生一些变化,有的会变得白白嫩嫩,有的则脸上长痘变丑。孕妈妈之所以会发生这些变化,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雌激素的水平、生活习惯以及环境等等,但据此来判断胎儿的性别,并不靠谱。

   

  民间说法四:查清宫表,对号入座

  清宫表,就是一张被很多婆婆推崇、称其为清宫秘籍的表。对照怀孕月份和孕妇年龄,就可以算出生男还是生女。据传是按照五行、八卦、阴阳的公式推算出来的,从清朝后宫流传到了民间,一直至今。

  而实际上,这张清宫表不过是一个有横轴和竖轴的统计表。反正按照概率,生男生女就是各占50%,肯定有猜对的时候,不用太当真。

   

  民间说法五:孕早期吐得厉害生女孩,不厉害生男孩

  有老一辈人说这是因为女孩的头发长,扎得孕妇容易吐;男孩头发短,孕妇吐得不厉害。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怀孕早期,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迅速升高,会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肠胃蠕动,因此,孕妇食欲受到影响,容易引发呕吐,和胎儿性别没有一点关系。

  民间还有很多关于生男生女的说法,比如说孕妇肚皮上的一条线越黑就生男孩,还有多喝柠檬水、苏打水等碱性水,容易生儿子,这些都是不靠谱的。

  生男还是生女,显然,这些民间说法说了不算。

   

  生男还是生女,妈妈做不了主

  生男生女,妈妈说了算?显然不是。在20 世纪科学家就已经发现,孩子的性别由男性性染色体决定。

  一个新的生命起源于受精卵,受精卵是由来自男性的精子与女性的卵母细胞结合而成。人的遗传基因承载在细胞的23对染色体上,其中有一对是性染色体,它才是决定性别的关键。在女性身体里只有一种染色体,就是X,而男性则有两种染色体,就是X和Y。

  在精子和卵母细胞中,都只含有一半数量的染色体,均为22条常染色体加1条性染色体,卵母细胞所含性染色体都是X染色体,而精子所含性染色体则一半是X染色体,一半是Y染色体。

  如果卵母细胞与带X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就会生女孩。

  如果卵母细胞与带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就会生男孩。

  所以,简单来说,决定生男生女就看与卵母细胞结合的精子所携带的性染色体是 X还是Y。

   

  

   

  生男还是生女,爸爸也决定不了

  那么问题来了,生男生女是由爸爸决定的吗?仔细想想,好像也不完全准确。

  爸爸一次提供上亿个精子,到底卵母细胞会与哪个结合,他也做不了主。所以,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说胎儿的性别是由爸爸决定的。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男性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会平均分配到精子中,因此,后代的性别也应该是随机的,雌雄比维持在1:1的比例。

  对于人类来说,人工自行选择胎儿性别是有违伦理道德和法律的。对于有性别选择遗传疾病的家庭,为了规避疾病风险,才可能被允许通过正规的医学手段提前筛选精子,可通过辅助生殖技术中的植前遗传学检查来实现。

   

  结尾

  所以,生男还是生女,是一个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的问题,它受到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不是某个单方面原因说了算的,它不仅关系到医学、科学、伦理、法律,甚至还有生活和哲学。

  作为准爸爸、准妈妈,要做到心态平和,男孩女孩都是宝,新生命的降生都会给你及家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至于如何判断孩子的性别,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生出来看看。

  

  

   

  作者:郁琦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  主任医师

  审核: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普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  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