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2018年总目录
《哲学动态》2018年第1~12期总目录
总 论
“哲学中国”:让思想无愧于时代——“中国青年哲学论坛(2017)暨首届贺麟青年哲学奖评审会议”引发的思考(鉴传今·1·5)
比较哲学的“第三条路线”——一个方法论的讨论(姚新中·1·15)
第四届全国青年哲学对话会综述(田冠浩 李 婧·1·109)
创建我们这个时代的正义理论——访姚大志教授(本刊记者·2·5)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飞跃(鲁品越·3·5)
第五届中日哲学论坛综述(高颖·3·111)
人工智能“革命”的“近忧”和“远虑”——一种伦理学和存在论的分析(赵汀阳·4·5)人工智能与广义心学——深度学习和本心的时间含义刍议(张祥龙·4·13)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共同价值’”学术研讨会综述(李文君潘于旭·4·109)
从全球话语霸权解析全球金融危机(何 萍·7·12)
新时代中国梦价值认同的逻辑演进(苏泽宇 丁存霞·7·20)
“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与哲学理念创新”国际研讨会综述(郭 夏·8·112)
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新时代哲学的使命和担当——第二十九届全国社科系统哲学大会述评(耿静波杨义芹·9·106)
中西现代性的再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比较与汇通的前提性考察(王南湜·10·5)
“潘梓年学术思想暨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蒋 萍 孙珮云·11·111)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价值哲学研究:问题与出路——价值哲学作为一门实践哲学(兰久富·12·5)
共在存在论:一个中国哲学的新解法(王路阳·12·12)
“价值与文化:中国改革开放40年”学术研讨会综述(王国华·12·120)
与改革开放40年同行的中国经济哲学研究——“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2018年会”综述(康翟·12·123)
“变化世界中的价值观国际学术论坛”综述(王云霞·12·125)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对斯宾诺莎的双重阅读——以马克思的《神学政治论》摘录为中心(冯波·1·23)
重思马克思的“人民”概念(陈培永·1·29)
实证·总体·实践: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三题(侯继迎 倪志安·1·36)
“150年后的马克思《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替代”国际学术会议综述(巴巴克·阿米尼张福公·1·111)
第四届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暨纪念《资本论》出版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黄玮杰·1·112)
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的当代阐释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青年哲学对话会部分成员·2·15)
混合道义论的马克思道德理论辨析(张 彦 顾青青·2·27)
阿多诺“同一性”概念再思考(陈慧平·2·33)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边注”的唯物史观价值(安启念·3·12)
马克思视野中的政治正当性论证——从“商品语言”到“政治语言”(王时中·3·23)
历史唯物主义对解释学“历史主义困境”的破解(宋德孝·3·30)
从逻辑学视角重思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兼论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和“结构改造说”(田江太·3·36)
第十四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综述(周巍卫 杨偲劢·3·109)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逻辑规范资本逻辑(陶富源·4·23)
马克思世界观哲学的实践论阐释与合法性辩护(于桂凤·4·32)
时代疾患与文明拯救——马克思与维特根斯坦社会政治观比较(张学广侯 序·4·39)
劳动辩证法: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王代月·4·46)
青年马克思对“政治解放”境遇中的自由及其悖谬的辩驳(寇东亮·4·52)
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理论溯源——对《共产党宣言》的政治哲学解读(李海青·5·5)
新时代与《共产党宣言》(蒋 红·5·12)
从时尚的角度看现代性及其问题(王晓升·5·19)
马克思与康德的社会思想之辨析——以柄谷行人的《资本论》研究为主(由阳·5·30)
以辩证方法探索开放的马克思——访大卫·哈维教授(杨乔喻·5·106)
马克思的精神(吴向东·6·5)
人类命运共同体:唯物史观时代化的典范——当代全球化的建设性逻辑(丁立群·6·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基于《资本论》研究引发的新范式(郗戈·6·20)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境遇——访李德顺教授(本刊特约记者李冬·7·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域中的正义问题(高广旭·7·27)
从实践概念看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联(余在海·7·35)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文化资本逻辑批判(秦慧源·7·42)
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刘荣军·8·17)
特殊与普遍:意识形态的生成何以可能?——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生成论的再阐释(鲍金·8·28)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异化(大卫·哈维/文 吴頔/译 韩骁/校·9·13)
霍耐特承认理论与精神分析学关系再探(贺翠香·9·23)
第四届“黑格尔和马克思研讨会”综述(梁燕晓·9·11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品格——改革开放4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反思(王海锋·10·22)
国外马克思主义历史与现状的思考(汪行福·10·3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途径思想再探(汤姆·洛克莫尔/文员俊雅/译 王歌/校·11·14)
马克思对当代的哲学贡献——客观表象的辩证法(施戴夫·甘德乐/文 强乃社/译 毛竹/校·11·22)
马克思与罗尔斯思想的比较性研究——访丹尼尔·布鲁德尼教授(宋珊珊·11·107)
《资本论》哲学-经济学一体性研究范式再思考——从“读《资本论》问题”与“《资本论》阐释问题”谈起(陈永盛·12·22)
从“价值”到“剩余”:剩余价值的政治阐释与审美共产主义(高 雪·12·30)
论黑格尔-马克思哲学谱系中的“现实”概念(王学荣·12·37)
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再出发——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交流论坛综述(王兴辉·12·118)
中国哲学
论人性本善及其自我捍卫机制(李景林 马晓慧·1·43)
“致曲”进程中质的提升与量的扩充的相互关系——朱子对《孟子》“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章的诠释(陈荣开·1·50)
王船山经权观中的实践智慧(冯 琳·1·57)
老子之“道”义旨阐要(黄克剑·2·42)
作为摹状词的“《老子》之道”(沈顺福·2·50)
从形而下到形而上——先秦道家物德观念的多层意域(叶树勋·2·57)
中国哲学与多元文化世界——第20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综述(刘琳娜·2·112)
宋明儒者“戒惧”与“慎独”工夫之流变——以朱子、王阳明、邹东廓、刘蕺山之比较为线索(张卫红·3·44)
论朱子的“体用一源”思想(高海波·3·52)
有“思”有“想”的语言——金岳霖的语言哲学及其当代意义(刘梁剑·4·59)
汤一介“新轴心时代”瞩望与“新易学”开拓(胡士颍·4·66)
儒家政治现代转型的初步探索——以清末传统视角中的《明夷待访录》批评为线索(顾家宁·4·72)
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首届年会综述(何益鑫·4·111)
“忠臣尽心”:《鹿鸣》传笺歧解与经义建构(李若晖·5·36)
论陆世仪的“理一分殊”思想(申祖胜·5·45)
“思潮”与“知识”在思想理解中的交互作用(丁为祥·6·29)
说“玩”——从儒家的视角看(贡华南·6·37)
论邵雍先天易学哲学的体用观念(陈睿超·6·43)
“儒学现代转型中的情感转向”学术研讨会暨蒙培元先生八十寿辰学术座谈会综述(宋大琦·6·112)
从功夫论到功夫哲学(倪培民·7·49)
吕大临的《大学》诠释——兼论其与张载、二程思想的关联(曹树明·7·55)
论刘蕺山对朱子学的继承、批评与会通(张锦枝·7·62)
中国哲学研究的世界视野与未来趋向(杜维明 安乐哲等·8·5)
早期道家人物计然考(白 奚·8·34)
庄子的“至乐”及其价值内涵(尚建飞·8·40)
理想类型的美德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还是朱熹?(黄 勇·9·28)
山鹿素行对《孟子》人性论的诠释(张 捷·9·40)
“社会儒学与儒学的多元开展”学术研讨会综述(林晓媚·9·104)
天命观视域下的西周忧患意识——西周忧患意识的重新解读(赵法生·10·38)
春秋时代的义勇观念及其道德精神(陈乔见·10·44)
圣凡之间:孔子的生命境界问题及其展开——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的诠释史为中心(王玉彬·10·51)
中国古典语境中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共同性话语(王中江·11·5)
论支遁对“适性逍遥”的批评及其逍遥新义(李耀南·11·30)
“四端”与“思诚”——王船山对孟子性善说与为学工夫的重释(陈 明·11·37)
转变、范式及多样性形态:改革开放40年中国哲学发展回顾(皮迷迷·12·42)
说“义”——儒家伦理的选择正义(陈清春·12·52)
“内在超越”:宗教性的,还是批判性的?——访罗哲海教授(韩振华·12·112)
外国哲学
重新审视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的分野(江 怡·1·64)
情感内容是概念性的吗?——一种现象学的路径(陈志远·1·70)
论“thumos”与公民美德:忠犬或雄狮?(陶涛·1·80)
彼特拉克《秘密》中的上帝与自我(吴功青·2·64)
从“真实的话语”到“知识”——福柯论古希腊“真理”之转变(孙婧一·2·72)
哲学概念的翻译与理解——以对“Being”的翻译为例(王 路·3·60)
伽达默尔论后期海德格尔——以存在历史之思为中心(杨 栋·3·69)
论贝蒂诠释学的“自主性原则”(王子廓·3·75)
自然与契约的彼岸——黑格尔“抽象法”中的人格财产权概念(陈 浩·4·80)
什么是道德的最好理由——从康德的观点看(朱会晖·4·89)
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道德情感(惠永照·4·97)
为什么“理解”在哲学上是重要的——访史蒂芬·格林姆教授(郑伟平·4·104)
知识论能否被自然化?——论当代自然化知识论辩护策略(黄 翔·5·79)
维特根斯坦与注意(刘 玲·5·87)
哲学话语与思想重构——从克尔凯郭尔对海德格尔的影响谈起(王 齐·6·51)
分歧与传承——柏拉图的“容器”与亚里士多德的“质料”(曹青云·6·57)
戴上面具的笛卡尔与卸下面具的卢梭(雷思温·6·65)
形而上学的本质与历史——访牛津大学穆尔教授(李 红·6·99)
“普遍的都是真的”——马里翁2017年中国行(黄作·6·104)
精神科学的奠基之路——从描述心理学到生活世界现象学(张浩军·7·68)
论康德对存在-神-学构造的司各脱式批判(安 靖·7·76)
女性时间的异质性——论克里斯蒂娃的新女性主义(范海敏 高宣扬·7·84)
“黑格尔、费希特哲学翻译与研究”会议综述(郭东辉·7·109)
黑格尔哲学视域下的利己主义(先 刚·8·47)
制造差异:德勒兹论拟像(董树宝·8·55)
专家直觉与大众直觉之辨——实验哲学的方法论基础新探(张学义 隋婷婷·8·63)
旧学商量加邃密 新知培养转深沉——四十年来西方哲学研究的反思与前瞻(张汝伦·9·5)
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当代法国哲学的转向及其思想路标(夏 莹·9·47)
从存在主义到后结构主义——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的转折(蓝 江 王 欢·9·54)
列维纳斯与法国当代思想的“伦理转向”(王嘉军·9·61)
“2017年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综述(孙亚杰·9·110)
心灵观:西方心灵哲学的新论域(高新民 陈 帅·10·58)
黑格尔法哲学的逻辑学基础(丁三东·10·66)
奥古斯丁与精神性存在(吴 飞·11·45)
意识现象学如何谈论“意识”(张任之·11·55)
胡塞尔的唯心论与实在论(赵 猛·11·63)
理智如何参与美学活动?——对亚里士多德模仿艺术理论的分析(田 洁·12·59)
原子偏斜运动与自由意志(仇彦斌·12·66)
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谁之乡村?何种发展?——以农民为本的乡村发展伦理探究(王露璐·2·80)
全球气候治理与气候责任(陈 俊·2·87)
回到《资本论》:当代政治哲学的客观主义转向(白刚·3·83)
“正义感”与政治制度的稳定性——罗尔斯与霍布斯之争(李石·3·90)
何谓美德?——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的思维图式(马万东·5·51)
“做”伦理学:“做法”革命与美德复兴(张 曦·5·60)
情境主义挑战为什么不成功?——基于现代美德伦理学立场的辨析与回应(李义天·5·70)
论理查德·罗蒂的“自由主义乌托邦”(李晓林·6·73)
罗尔斯的国际人权观——基于政治建构主义的“结构-功能”辩护(刘 明·6·79)
中国公民道德品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刘芷含·7·92)
美德论与规范论的互济共治(王淑芹 武林杰·7·101)
儒家道德文化的时代价值——“第2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综述(陈伟宏·7·111)
宽容的悖论——当代西方宽容理论困境的批判性反思(武 云·8·72)
何为“自愿”?——当前的争论及其方法论反思(牛文浩 彭 斌·8·79)
伦理规范的价值依归(甘绍平·9·68)
伦理学:“伦理”抑或“科学”?——伦理学“色谱”刍议(郝亿春·9·79)
当代政治伦理学的理论演绎——“回顾与展望:政治伦理学40年”学术研讨会综述(徐椿梁·9·108)
重叠共识究竟证成了什么——罗尔斯对正义原则现实稳定性的追求(惠春寿·10·75)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平等观念(段忠桥·10·82)
正义的形式:比较性的还是非比较性的——以乔尔·范伯格的区分为中心的讨论(吴楼平·10·88)
道德法则的现实性重构:在规范与实践之间——对康德道德法则与善之间关系的批判性考察(高来源·11·71)
限制-收敛与反转-扩展——罗尔斯与哈贝马斯道德视角建构路径比较(赵志坚·11·78)
一种形式的伦理构想:理解霍耐特承认理论的关键(杨 丽·11·88)
道德判断与道德动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理论交锋(杨 松·12·74)
道德分歧对道德实在论有何影响?(杨征源·12·83)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公正合理秩序的伦理建构(高春花·12·93)
科学技术哲学
认识论:从自然化到技术化(肖 峰·1·86)
大数据时代个性化知识的认识论价值(董春雨 薛永红·1·95)
“规范性之谜”与开明自然主义(刘松青·1·102)
“生物学个体”之划界难题及其本体论分析(杨仕健 李建会·2·95)
替代还是和解:论具身认知进路与标准认知科学之关系(李莉莉·2·104)
对比解释难题会威胁到行动者因果性理论吗?(胡 好 张 莉·3·96)
“否定性行动”的合法性之争(王淑庆 程和祥·3·102)
相对主义与无错分歧论证(王海英·5·94)
如何看待人道主义与技术的同一性——基于人类史的考察(李 玲·6·86)
布鲁尔与“强纲领”相对主义(刘文旋·10·96)
帕品纽论身心分离的直觉(王幸华·11·102)
在人与动物之间有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从基础存在论到生命哲学(舒红跃 张哲·12·98)
新摩尔主义的困境——基于梦境怀疑论的分析(黄俊维·12·105)
逻辑学
“第三届京津冀逻辑论坛”召开(赵 贤 张燕京·4·封三)
演绎后承概念的逻辑分析(林 哲·5·100)
“第八届两岸逻辑教学与学术会议”综述(付 豪 林胜强·5·封三)
对约束论证的再考察(马欣欣·6·93)
三种逻辑理论的哲学背景分析(余俊伟·9·88)
必输赌论证真能否定最佳说明的推理吗?(王航赞·9·95)
以谓词表达模态(李 晟·11·96)
“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流逻辑研究”研讨会综述(邢 锟 陈 钰·12·127)
美 学
反思拒斥反讽——德国古典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内在危机(张政文·8·87)
“品茗”的审美属性与中国茶道的本质(林美茂 全定旺·8·94)
生活即审美:晚明社会生活美学探蠡(妥建清·8·104)
“中华美学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7年中华美学学会年会综述(李 贺·9·102)
设计的审美维度——兼论涉身主体的审美体验(周丽昀·10·103)
(以最终纸版为准)
《世界哲学》2018年总目录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世界 吴晓明(1)
马克思对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及当代意义 吴向东(1)
从效果历史意识到意识形态批评
——马克思哲学对于解释学的意义 仰海峰(1)
哲学史研究
巴门尼德哲学诗序曲发微 黄水石(1)
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 先刚(1)
笛卡尔永恒真理学说悖论的三种解决 雷思温(1)
实体、实证与本体:论黑格尔对现代主体性
原则的确证 曹瑜(1)
亚当·斯密的知识论及其意义 罗卫东 王长刚(1)
现当代思潮
客观性、抽象和个人:克尔凯郭尔对费耶阿本德的影响
[英]I.基德 郭元林/译(1)
一种新文字的可能性
——关于汉字哲学的一个文学维度 尚杰(1)
投票理论阐释的新视角
——从逻辑的角度看 孙雯(1)
伦理学·政治哲学
能动性与格沃思道德哲学 王小伟(1)
当代全球分配正义的理论论辩 陈俊(1)
规范性重构与社会自由
——兼论正义范式的当代转换 宋建丽(1)
平等的观念
[英]B.威廉姆斯 汪沛/译(1)
重点文章英文提要(1)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代世界的醒世恒言
——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
王福民(2)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 杨丽珍(2)
国外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思想的“是”与“非” 赵斌(2)
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李丽(2)
论法兰克福学派研究中的消费异化问题 杨晓琴(2)
哲学史研究
陈康论亚里士多德的分离问题 田书峰(2)
“绝对存在”:《1804年知识学》对第一原理的抉示和表达
陈一鸣(2)
自因的悖谬
——笛卡尔、斯宾诺莎与早期现代形而上学的革命 吴增定(2)
世界的永恒性:波那文都与托马斯之争 董尚文 王翠(2)
自身意识与内时间意识 赵猛(2)
现当代思潮
好客中的伦理、政治与语言
——德里达对列维纳斯好客理论的解构
王嘉军(2)
赤裸生命、例外状态与命运共同体
——论阿甘本生命政治的困境及其解决
郑文涛(2)
关于交往概念的综合理解
——由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引发的深入思考 欧阳英(2)
伦理学·政治哲学
罗尔斯的the reasonable和the rational之区分的实质与中文翻译
刘敬鲁 叶源辉(2)
全球正义的进路与人道主义关怀 龚群(2)
科技哲学·逻辑学
宇宙是一个计算机吗?
——论基于自然计算的泛计算主义 李建会 夏永红(2)
真与悖论的逻辑分析:从目的论解释到定量描述 赵艺 熊明(2)
重点文章英文提要(2)
马克思主义哲学
论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消解与构筑 牛小侠 邱海天(3)
国外马克思主义
论启蒙如何避免成为新的神话
——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说起 吕进(3)
哲学史研究
柏拉图哲学三圈
——倾听、哲学现实与知识
[法]M.福柯 于奇智/译(3)
康德为什么要重写《判断力批判》的导言?
刘作(3)
芝诺悖论新解——古代背景与现代启示 张瑞臣(3)
笛卡尔、永恒真理与上帝的全能
[美]A,冯肯斯坦 毛竹/译(3)
日本对《易经》研究的路径 史少博(3)
高丽太古普愚的临济嗣法及其看话禅思想
李海涛(3)
现当代思潮
舍勒伦理学与儒家的关系
——价值感受、爱的秩序和共同体 张祥龙(3)
对沙拉汉“个人主义”的当代再审视 谢文新(3)
人,自由而无用?
——《存在与虚无》的两条人类学判定及其形而上学基础
王春明(3)
试论伽达默尔效果历史理论 杨生平 李鹏(3)
“重复”:论“激进解释学”的启蒙性 王鑫鑫(3)
何种“自然”?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存在之辩的一种解读视角 谢利民(3)
伦理学·政治哲学
论哈特的义务与责任概念
——以义务与责任的区分为视角 毛兴贵(3)
重谈科学与民主 孟强(3)
科技哲学·逻辑学
约翰·洛克的谬误思想及其当代解读 史天彪(3)
否证者悖论:一种新型命题态度疑难 雒自新(3)
重点文章英文提要(3)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情感意蕴及其当代意义 欧阳康 熊治东(4)
国外马克思主义
哈贝马斯的“伦理之思”:基本旨趣、哲学特质与方法论贡献 胡军良(4)
交往行为理论的现代性反思与建构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生存解释学之维
梅景辉(4)
哲学史研究
“身心问题”与亚里士多德范式 曹青云(4)
尼采的“生成意志”与本原问题 院成纯(4)
灵知主义与18世纪思想的反启蒙品格 胡继华 王逸伦(4)
笛卡尔与胡塞尔论“clear and distinct”
张浩军(4)
论斯密伦理思想对哈奇森仁爱观的背离
李家莲(4)
论笛卡尔的激情分类法 施璇(4)
伦理与政治的原始丰富性:古希腊实践哲学的
价值与局限 袁凌新(4)
现当代思潮
阐释:一种意识形态的视角 沈江平 孟桢(4)
E.布洛赫《希望的原理》解析
——关于文本结构、问题与难点 金寿铁(4)
理性的先天与形式价值论:论析胡塞尔的价值论构想 钟汉川(4)
倾向因果理论、双重阻隔与因果排斥 李龚(4)
现象意识与取用意识分界的再思考
——兼评克里格尔对意识现象的分类 王姝彦 申一涵(4)
物性存在论:海德格尔与拉图尔
张进 李日容(4)
论激发灵感的核心要素、模型及其启示
杨静 蒋岚欣 陆树程(4)
科技哲学·逻辑学
知觉场景式内容作为一种虚拟内容 孙骞谦(4)
重点文章英文提要(4)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论美国现代化及其启示 吴明永 吴兴德(5)
论文化的建构型自信 易小明(5)
国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实践、匮乏与革命
——与A.梅吉尔的对话 丁立群(5)
城市、空间与生态:福柯空间批判的启示与意义 董慧 李家丽(5)
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的文化逻辑及其启示
廖小明(5)
哲学史研究
青年黑格尔派的解体:四个叙述框架 吴猛(5)
来源的不相容论与道德责任 徐向东(5)
现代开端处的“敌柏拉图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伊壁鸠鲁主义的复兴及其反响 梁中和(5)
论康德的先验幻相与谬误推理的关系问题
余天放(5)
普罗提诺神秘主义的哲学诠释与批判 何宝申(5)
试论库萨哲学的近代影响史 李华(5)
现当代思潮
生存与合作:进化论视角下法律的元价值 石佑启 李锦辉(5)
摩尔与国王
——维特根斯坦论“世界图像”的无理据性
[德]S.马耶夏克 季文娜/译(5)
大地哲学的两个向度
——论海德格尔与“土地伦理” 史现明(5)
性质“揭示”:自然种类形而上学研究的认识论基础 张存建 刘方荣(5)
伦理学·政治哲学
Legalit?t与Legitimit?t的翻译和理解问题 王凤才(5)
伦理幸福与沉思幸福的关系 李涛(5)
试论霍布斯的情感学说与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关联 李薇(5)
重点文章英文提要(5)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问题域 陆雪飞 鹿红英(6)
列宁信仰思想的形成及当代价值 谢俊(6)
国外马克思主义
列斐伏尔城市空间思想探析 龙钰(6)
伊格尔顿自然生态观及其实践意义 吴兴德(6)
论霍耐特物化批判的社会存在论基础 洪楼(6)
哲学史研究
试论柏拉图《理想国》中城邦—灵魂类比的政治哲学意涵 黄俊松(6)
笛卡尔是一个二元论者吗? 黄作(6)
笛卡尔与认识论转向 叶斌(6)
霍布斯哲学中的虚荣之人和适度之人 刘海川(6)
现当代思潮
因果过度决定与心灵因果排除 蒉益民(6)
原初自然的出场
——论胡塞尔对“自然”的现象学还原 韩骁(6)
身体的位置:海德格尔空间思想演进的存在论解析 王珏(6)
论幸福与信仰 王婷 练庆伟(6)
无约定的语言
——为戴维森辩护 戴益斌(6)
科技哲学·逻辑学
论“功能化的还原模型” 冉奎 肖小丽(6)
信号传输博弈中的信息流动
[美]B.斯吉尔姆斯 韩永进/译(6)
再论逻辑常项的归约 刘新文(6)
重点文章英文提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