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汇总十篇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篇(1)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已逐渐成为我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互动交流、增加阅历的重要方式。比如有的同学在网上查询一些与学习有关的资料,或者浏览新闻时事,或者看一些科技前沿信息。对于这些方面,我们并不应排斥,甚至应该持鼓励的态度,但是,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娱乐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许多负面影响。那么,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使用网络呢?
首先,不沉迷网络游戏,限制上网时间。长期沉迷于游戏不利于学习和身心健康,有些游戏宣扬的内容并不健康。希望同学们不要去触碰这些大型网游。网络游戏开发商往往以创造利润为第一位,他们还在开发出更加“好玩”(换句话说更容易让人上瘾的)游戏,沉迷其中,只会让我们偏离预设的人生航道,不利于身心健康。
第二,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上网聊天时,尽量不要透露自己的年龄、家庭住址以及个人资料或照片;不要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地址、电话号码、学校名称等信息;当网友提出见面时,一定要警觉,不要单独见面或者单独吃饭。
第三,要选择合适的上网环境。老师和家长并不反对孩子上网,但提倡有节制、有选择地上网.一些黑网吧很容易发生斗殴、被黑心老板扣押、环境恶劣而导致伤亡等事故,为了自身安全, 如需要查询学习资料,或解决疑难问题,可以求助老师或家长,在他们的指导下,在家中或学校机房上网。
第四,上网时要自我约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安装杀毒软件,防止黑客和病毒的攻击,要自觉抵制网页上的黄、毒、赌内容的链接,对于这些不良网站不要点开。对于中奖信息,募捐信息不要轻易相信。对于反动言论,或打着爱国口号而发表的激进言论,不要随便跟帖和转发!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还需加强,不要轻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和团体所利用。
网络安全教育演讲稿2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网络安全教育。
现在全世界通用信息技术,网络的出现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大家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网络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健康积极的,又有腐败消极的。网络是载体,本身无对错,学好学坏,取决于主观选择。我们应该正确地把握网络带给我们的利与弊,这有利于我们合理地利用网络。
中学生上网有以下好处:
(1)可以开阔视野;
(2)加强对外交流;
(3)拓展当今中学生受教育的空间;
同时也存在一下弊端:
(1)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2)网络信息传播的在意性容易强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3)网络的诱惑性造成中学生“网络上瘾”、“网络沉迷”等症状。
通过调查分析,大多数学生不懂得如何正确对待网络问题,不懂网络的利与弊。有一半的中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大多数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网友,许多同学认为通过网上聊天可以认识很多的陌生朋友,可以相互交谈,相互帮助,相互倾诉,十分方便地与认识或不认识的人进行联系或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只有仅仅小部分同学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提供帮助,也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等,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作为中学生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不要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不浏览,制作,传播不健康的信息,不使用侮辱、谩骂的语言聊天,不轻易和不曾相识的网友线下面,多看一些和自己日常学习生活有关的信息。一定要在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结合中学会五个拒绝:一是拒绝不健康心理的形式;二是决绝网络侵害;三是拒绝不良癖好,不良行为;四是拒绝不良网站的侵害;五是拒绝进入未成年不该进入的网吧。
总之,我们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不沉溺于虚拟时空,自觉抵制不良网络的侵蚀。
谢谢大家!
网络安全教育演讲稿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讲的主题是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伴随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互联网正有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在网上交流、交往、交易,话在网上说,钱在网上花,事在网上办,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相伴而生,网络攻击、网络恐怖等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侵犯个人隐私、窃取个人信息、诈骗网民钱财等违法犯罪行为依然猖獗,所有这些违法犯罪行为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公共安全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对打击网络有害信息和不法行为的呼声非常强烈,维护网络安全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强调要加强全党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培养,发动全社会参与维护网络安全,培育“中国好网民”。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网络安全不仅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每一个网民的切身利益。只有保护好每一个网民的安全,才能让网络安全落地生根,用坚实的一砖一瓦,构筑起国家网络安全的坚固长城。
作为我们中学生也要做一个“中国好网民”, 要有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现在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一放学或一放假 ,就长时间地呆在电脑前或者捧着个手机。其实,上网就像步入社会,你可以在这个虚拟网络空间里, 学到有益自己身心健康成长的东西,学到课本里没有学到的东西,在这里你可以得到世界上成干上万的网友的帮助。但在这里也可能会受到一些不健康内容的影响,思想受到的侵害,也有可能做出犯法的事。为此,请大家熟记以下上网安全守则:
1、没有经过父母同意,不要把自己及父母家人的真实信息,如姓名、住址、学校、电话号码和照片等,在网上告诉其他人。
2、如果看到不文明的信息或图片,应立即告知父母。
3、进入聊天室前要告知父母。必要时由父母确认该聊天室是否适合学生使用。不要在各个聊天室之间“串门”。在聊天室中,如果发现有人发表不正确的言论,应立即离开,自己也不要在聊天室散布没有根据或不负责任的言论。
4、不要在聊天室散布对别人有攻击性的言论,也不要传播或转载他人的违反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甚至触犯法律的内容,网上网下都做守法的小公民。
5、尽可能不要在网上论坛,网上公告栏、聊天室上公布自己的真实信息。
6、未经父母同意,不和任何网上认识的人见面。
7、如果收到垃圾信息或邮件, 应立即删除。包括主题为问候、发奖一类的信息或邮件。若有疑问,立刻请教父母或老师进行处理。
8、不要浏览"儿童不宜”的网站或网站栏目,即使无意中不小心进去了,也要立即离开。
9、如遇到网上有人伤害自己,应及时告诉父母或老师。
10、 根据与父母的约定,适当控制上网时间,一般每次不要超过1小时,每天不超过3小时。
最后,我们一起来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辱骂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篇(2)
调查数据显示,53.1%的青少年已使用手机上网,31.4%使用家庭台式电脑上网,13.1%使用平板电脑上网,仅有2.4%的青少年使用网吧或学校的台式电脑上网。这意味着,95后的上网习惯主要通过自己的设备,且倾向于使用移动端设备。
青少年上网都在做什么?调查发现,聊天交友、听音乐、玩游戏是青少年群体最热衷的网络活动,而查资料、看电影电视剧等活动相对较少。其中,在青少年最喜欢的游戏top20中,植物大战僵尸、赛尔号、小黄人快跑名列三甲。在家长对待孩子上网的态度调查中,只有不到10%的家长表示反对孩子上网,这表明70后、80后家长对孩子上网持比较开放的态度。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尽管青少年上网环境相对单一且上网时间短,但仍旧无法避免不安全的网络环境和各类网络威胁。记者从调查报告中看到,近六成青少年曾遭遇到网络威胁,其中电信诈骗和账号被盗最为常见,其次是个人信息资料被窃取。统计数据也表明,八成青少年缺乏全面的个人隐私保护意识。
令人欣慰的是,在类似青少工程等公益项目的努力下,针对青少年网络安全的教育工作正在大力推进。与之相应,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也在逐步提高。
记者查阅调查报告发现,目前,超80%的青少年在遇到电脑病毒时会立刻使用杀毒软件进行查杀;面对个人信息问题,青少年最不愿意透露证件号码、电话号码、地址等信息;同时,九成以上的青少年认为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全面的网络安全教育。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篇(3)
网络社会的兴起,使传统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当前首要的是通过学校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是一个容易受到诱惑、容易受伤的群体。另一方面,他们作为明日社会的栋梁,负有在不远的将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责任,所以在他们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就具有极强的针一对性。
一、采用疏导的方式,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
(一)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网络的兴起,使世界的沟通,信息的交流不再受时空限制,信息时代“地球村”已成为现实,网络世界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它既能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改变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能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素质。网络将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上网学习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我们不能因为网络社会中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就否认网络的巨大优势。我们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积极与消极的方面,自觉利用网络优势,积极上网学习,学习应是上网的主要目的。
(二)提高学生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防范和鉴别能力。网上信息丰富却良劳难分。一些有害信息如暴力、凶杀、反动、迷信、色情等等混杂其中,青少年学生上网就犹如来到新奇而又纷繁复杂的迷宫,到处充满陷阱,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意志力不坚定的学生在这里是弱小无助的,于是有意无意地去浏览那些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有害信息成为可能和必然。所以对于反动、色情迷信等信息应自觉地抵制。同时,上网聊天是青少年学生上网的一个主要方面。进入聊天室就与自认为是志同道合者大聊特聊,平时不敢暴露的内心世界在这里可以无所顾忌,甚至庆幸自己找到了知己,于是留姓名、地址、电话,一切都真实不假,甚至上网聊天,下网约会。孰不知,这样带来了诸多麻烦,甚至发生人间惨剧。我们应开展大规模的有针对性的系列宣传教育,以减少青少年学生因缺少社会经验上当受骗、受害,以提高学生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防范和鉴别能力。
(三)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上网,不沉迷于虚拟社会,提高自控能力。上网要有明确而健康的目的,并且能合理安排时间。网络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网络打破了熟人社会交往的繁琐,打破了时空限制,使你的交往具有即时性,但它是虚拟的,沉迷于这个世界必将带来诸多与现实相冲突的不利因素,甚至出现心理降碍,如情感孤独、道德冷漠等,对现实的社会、集体漠不关心,对网友则“一网情深”。因此,青少年要有良好的上网心态,能自我控制,不逃离现实,做个有理想、健康、理智的网民。
二、发挥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主阵地作用,增强针对性和超前性
(一)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增强网络道德教育意识。首先,教育工作者要有信息资源意识。INTERNET给我们带来的信息资料源以及传递信息的方式、速度都是传统媒体无法相比的,在网络社会,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因为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其次,教育工作者要有网络技术意识。网络技术的掌握是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基础条件,是教育工作者进入网络社会的通行证,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因而,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尽快熟悉和掌握网络技术,学习网上教育方法。第三,教育工作者要有网络教育意识。网上学习改变了传统意义的“教”与“学”。网络社会中的学生可以坐在家里带着问题去访问世界著名的教授、学者,可以在网络上查询数据库,做各种实验等等。为了适应形势发展,我们教育工作者只能认真思考和研究网络教育。第四,教育工作者还要加强政治教育意识。网络社会的急速发展,改变了传统道德基础,价值取向已经成为道德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如果还用封闭的、单一的传统价值观念去衡量开放的、多元化社会中个体的道德行为显然行不通,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加强政治教育意识,把握方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和民族品质,坚定我们的理想和信念。
(二)开发建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充实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不仅包括现代信息技术,而且还包括网络道德在内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在加强对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方面应侧重以下两点:一方面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习网络道德规范,明确网络道德要求。学校可根据网络活动特点和既有道德规范,结合青少年学生网络行为实际,讲清楚禁止、提倡、鼓励三方面的网络道德要求及其实践意义,正确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方式、提高创新能力、服务人生发展和社会进步,才能使个人的网络生活有序、健康、富有意义。另一方面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还应侧重于网络责任教育。他们已能明辨是非,能对道德现象独立思考,并做出道德判断。所以,我们应当教育他们以道德理性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认识到网络犯罪的危害,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发挥教育对象的道德主体作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具有道德主体性的个体不仅在面对复杂信息以及不同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能够进行判断和选择,而且具有创新能力,敢于提出新的行为准则。因此,新时期道德教育的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中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网络道德教育更应如此。在没有道德人格的网络面前,青少年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行为表现得非常充分,更加显示出他们的道德主体地位。网络道德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强制、片面的教育方式,遵循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原则,探索道德教育的新方法,把正面疏导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启发学生道德思维,自主构建正确理念,培养和形成良好网上道德行为。
(四)加强学校网络行为管理与指导机制,营造文明理性用网的氛围。①学校要主动把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要求转化为校纪校规,强制学生遵守。对年龄偏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还应规定上网时间和地点,以利于监督检查,以此遏止青少年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产生和蔓延。②以学生为主体,以班级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活动观念。一是利用教室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形式,大力倡导文明理性用网的网络道德观念,提倡网络化学习,批评玩乐型、黑客型网络价值观念和活动方式,形成健康正确的舆论导向,用良好价值观和舆论影响班级成员的网络观念。二是推选班级里计算机高手和爱好者做技术顾问,将部分存在不良动机的学生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变为网络道德规范的积极践行者和示范者,并通过他们的影响力,端正班级网络活动方向。组织学生经常开展网页设计、制作等比赛和展览活动,让多数学生从中领略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学习和创造的乐趣,满足部分计算机高手显示其才能的需要,推动青少年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兴趣由单纯的娱乐、自我炫耀向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层次升华,形成文明、理性、高效用网的良好风气。
(五)以立法为手段,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实施网络道德教育。实现网络立法需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确定网络各类责任主体与其行为的可追寻的对应关系。这要求:一是对网络行为者身份可查询,要求网络行为者以自己的真实姓名和真实身份登记入网,网络行为者必须持有个人身份证才能进行网络行为。二是网络各服务器对访问者的地址、访问时间和操作行为记录。其次,有关机构能够而且有责任对网络责任主体的网上行为进行检查。第三,健全有关规定,并处罚违规者。
网络文明的提升有赖于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只有家庭、学校、社会携起手来,包括青少年文明上网在内的各项工作才能出现新变化。首先,社会应对网络所带来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前不久由、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向全社会《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这标志着我国青少年有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全国近百家网站也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大力宣传《公约》,大大增强了青少年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其次,与学校一样,家庭也是开展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上网,不要视之为患。学校要主动联系家长,帮助家长认识网络的多面性,指导家长消除家用计算机网络存在的不良诱因,进而延伸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管理的时间和空间,巩固学校教育管理的成果,促进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篇(4)
中图分类号:D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288-01
一、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和特点界定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
在我国, 青少年犯罪,是指“已满16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少年实施的犯罪行为或者违法行为、不良行为。”青少年网络犯罪,是以网络为犯罪诱因, 或犯罪地点在网吧, 或犯罪手段与犯罪目的与网络有关联的青少年实施的犯罪行为。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二)犯罪平均年龄低龄化。据重庆市市中级人民法院统计分析表明, 在22件60人的网络犯罪案件中, 年龄最小的刚满14岁, 最大的不足17岁, 其中14周岁的5人, 占81.3%;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和15周岁到17周岁的各为20人,均占33.3%;
(三)犯罪动机较为简单冲动。在青少年网络犯罪案件中,涉案被告人作案动机普遍简单, 多是为了索要几元赌债、言语不和等简单的事情。由于青少年没有经济来源,为了支付上网和生活费用而采取暴力抢劫的方式。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探析
(一)青少年自身所处心理阶段特点
发展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期”一般是指从11、12 岁到17、18 岁,在此时,青春期个体的心理发展及其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且青少年的思想比较敏感,容易走“极端”。这是心理成熟前期动荡不定的时期,也正是由于这些独特的心理特点,使得青少年时期成为了容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时期。
(二)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 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家庭不和、打骂子女、放任自流、溺爱放纵、父母行为不良等诸多情况都会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错误导向, 最终成为青少年罪的一个重要导火索。另外,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家长的“网络素质”却不见提高, 甚至出现众多“网盲”家长,最终导致犯罪的发生。
(三)学校法制教育的不足
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是青少年获得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 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 片面追求升学率, 认为开办法制教育只是形势需要, 忽视学生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 忽视学生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消极应付。学校的社会化角色没有很好的完成, 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之路径选择
(一)健全和完善网络保护立法
宏观上, 国家应建立、健全青少年网络保护立法,强化社会责任, 加大对青少年保护和宣传的力度。有关执法行政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 制定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防范性的法律措施来规范青少年行为、 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微观上, 地方各级政府要针对网络市场和网络管理,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地方性法规, 使网络行业有章可循。
(二)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力度
网吧管理应是多个执法部门共同管理, 要经常性地对网络市场进行整顿, 对网络市场进行抽查和检查, 以防范于未然, 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网吧的有效管理。各部门在加强对网吧安全隐患管理的同时, 要把落实实名登记制度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加强对网吧的监管, 对青少年犯罪分子形成心理震慑, 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犯罪的发生。
(三)增强青少年的自律能力
应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对青少年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自律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识, 引导青少年正确运用网络, 从源头上遏制青少年由于沉溺网络而引发犯罪案件不断上升的趋势。在现实生活中, 青少年要学会正确、安全、科学的上网,上内容健康的网站, 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参考文献:
[1]黄教珍, 张停云.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预防与教育对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4.
[2]杨恩国.论网络犯罪的概念和特点[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安全研究,2004(1).
[3]肖冬梅.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J]. 辽宁公安司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6.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篇(5)
【内容】
网络以其虚拟性、互动性、数字化、全球化等特点影响着全世界六十亿人的社会生活,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来没有哪一种事物能够像网络一样在短时间内如此猛烈的冲击我们的生活。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在享受种种便利和愉悦的同时,对青少年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扩大他们的交往面,另一方面也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从公安部门近期公开报道的资料来看,我国网络犯罪的数量逐年上升,年龄界限呈下降趋势。目前在被抓获的青少年犯罪中,有近80%的人是因网络受到诱惑而导致犯罪的,青少年网络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是本人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以及预防对策的一点拙见。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
(一)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内因
青少年还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时期,其生理和心理还都不成熟,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表现欲,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而且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的成人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驱使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希望与成年人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互联网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有的青少年苦心钻研网络技术,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甚至用网络犯罪手段来挑战权威,使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并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从而在心理上得到被承认的满足。在青少年网络犯罪中,多数不是出于商业动机或政治目的,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也不一定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如青春期的少年,渴望有独立的思维和见解,因而经常坚持自己的观点,盲目地持抵制和排斥,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和极端化,这个时期他们想极力摆脱各个方面的束缚,特别反感各种规章制度,在网络中越不允许一般网民进入的区域,他们就越想进入,即使是国家机关、金融部门的网络系统也不例外,从而导致网络失范行为和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不良的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诱惑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要外因
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以“无主管、无国界、无警察”而著称,随着西方文化通过网络的传播,其价值理念正潜移默化地对中国网民,尤其影响着正处在成长发育期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散布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不健康信息,在面对网络文化的严峻考验时,少数控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很有可能因价值观的错误而埋下犯罪的种子。网络的虚拟性还造成青少年情感的迷失和社会化的不足,难以将自己溶入到社会之中,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成员。网络安全技术落后和管理技术的漏洞,网络信息的易攻击性,电子技术的脆弱性、环境依赖性、易受干扰性等弱点,为青少年攻击网络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犯罪目标。
(三)家庭和学校的环境也影响着青少年网络犯罪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本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残缺家庭、问题家庭、双下岗家庭的出现,使家庭的功能受到削弱。青少年得不到家庭温暖,只能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幸福与快乐,容易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对伦理道德和整个社会规范的怀疑,甚至漠视,很可能误入网络违法犯罪的歧途。加之许多家长自己没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或根本不懂网络知识,也就无法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计算机知识,青少年使用网络是在一种家庭监督缺失的情况下进行的,其自由发展的结果可想而知。另外,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网络犯罪数量的增加。学校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忽视法制教育,淡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现阶段学校的法治教育与网络时代对学校法治教育的新要求之间存在着相
当大的差距,一是缺乏既精通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法治教育工作者,以致不能及时帮助青少年认识网络,使其摒弃不文明不健康的网上活动,及时中止网络犯罪活动。二是各级各类学校忽视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工作。很多学校本来就不重视德育和法治教育,更别说涉及网络礼仪、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法规的法治教育,学校教育本身的预测、引导、评价职能等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
(四)司法制度不完善使青少年网络犯罪缺乏有效制约
首先,我国目前专门针对计算机不良信息传播的立法还不完善,法规的操作性不强。其次,我国目前尚无专门适用于青少年犯罪的《少年刑法》、《少年刑事诉讼法》等立法。第三,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专项立法。青少年网络犯罪基本上是被作为网络犯罪来加以防范的,并没有考虑到这类犯罪主体在年龄、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在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防范方面,我国的立法还没有形成一个严密体系,无法发挥整体防范优势。最后,我国的网络警察队伍建立时间不长,对网络犯罪打击力度不够,无疑也助长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迅速增长。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是每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使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在提高青少年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和网络环境,使青少年在网络时代健康地成长,并充分地利用和享受网络。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以期能够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一)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生长发育期,其心理还不成熟,然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道路,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面。因此,应该注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使之热爱生活,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老师、家长也应多与青少年沟通、谈心。国家社会以及教育机构设立心理咨询机关,注意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异常的苗头,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使青少年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减少和避免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动机。
(二)重视网络文化建设
一是加快网络立法,依托法律手段建设网络文化。网络社会需要法律,通过加快网络立法,运用法律的手段防止不良的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群体的毒害,净化网络文化,用法律手段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这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提高网络公民社会责任的意识。在网络中,网络公民通过文字和符号,通过人——机的交流方式进行网络活动,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逐渐被网络所取代。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更是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化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只有社会成员具备了社会责任感,他们的行为才能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网络社会下,作为网络社会主力军的网络公民更应当提高网络社会责任意识,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改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模式
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更被人们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港湾。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都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是培育良才的基地,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两大环境,可以说两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通过家庭的温暖教育使青少年对家庭有一种归属感,而且通过家庭的爱心教育,让青少年更注重现实社会中亲情维系的重要性;实行家庭成员的“榜样教育”,规范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家长应当注意自己言行,可以有目的的引导青少年进入健康的网站、通过与青少年进行探讨上网的技巧和经验,及时发现和纠正青少年存在的不良网络习惯;家长应当注重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感化教育,通过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教导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这样自小树立良好心理素养,从心理上杜绝青少年的网络犯罪的动机。
学校应改进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学校应该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注重智力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共同发展;加强网络建设,实现学校网络教育系统的有效监管,采用网络技术手段对那些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网站进行屏蔽,从技术上避免青少年上网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加强青少年
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从思想上预防青少年的不良网络思想。
(四)完善青少年司法制度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篇(6)
论文关键词 互联网 青少年 禁毒 宣传教育
一、引言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21世纪,是一个网络媒体的世纪,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无穷的利益。互联网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和信息传播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人把网络作为了解信息、学习知识和娱乐等的主要渠道。互联网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形成独特的网络文化,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交汇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平台。然而,与此同时,一些人也开始利用网络从事涉毒犯罪活动,一些青少年网民由于无知好奇、或受到不法之徒的诱惑陷入毒品的危害之中,吸毒现象正在青少年中不断蔓延发展,严重破坏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扰乱了社会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禁毒工作的有效开展,全民识毒、防毒和拒毒能力的不断提高,离不开广泛、有效的禁毒宣传教育。因此,利用互联网建设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平台已成为当务之急。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禁毒宣传教育活动的工作方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加大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的影响面,使青少年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青少年禁毒工作、共同参与禁毒斗争的良好氛围。宣传方式与手段多元化的特点下,如何利用互联网因势利导开展毒品预防宣传教育,抢占网络阵地的制高点,已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二、谁在诱惑中国网民吸毒
(一)网民最新状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8日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与此同时,手机网民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规模达到5亿。截至2013年12月,20-29岁网民的比例为31.2%,在互联网用户所占比例最大,低龄和高龄网民略有增加,这意味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学生依然是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
(二)吸毒青少年现实状况
随着社会发展的高速化与复杂化,涉毒犯罪的方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隐蔽,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青少年涉毒是一种较易被涉及的犯罪类型。据公安部禁毒局2014年1月15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实际吸毒人员约为一千万,其中青少年占7成以上,青少年吸毒成瘾已成为令人震惊的一个严重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16岁以下的青少年吸毒者比2012年又有所增加,初次吸毒者中甚至已经出现了六七岁的孩子,吸毒向低龄化发展。此外,许多青少年对冰毒、“摇头丸”等苯丙胺类毒品的成瘾性和严重后果缺乏了解,导致吸食冰毒、“摇头丸”等苯丙胺类毒品人员数量明显增加。在盗窃、抢劫、抢夺等多发性刑事治安案件中,由吸毒引起的约占30%,一些毒品侵害严重的地区,这个数字甚至高达60%或以上。
在吸毒人数不断增加的过程中,青少年吸毒者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毫无疑问,青少年已成为最易受到毒品侵害的“高危人群”,我国青少年禁毒的形势十分严峻。
(三)网民与青少年吸毒的关系
吸毒正在青少年中继续蔓延,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互联网在我国不断的发展,网民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网民与吸毒青少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大多吸毒青少年喜欢上网
尽管吸食新型毒品的高危人群所从事的职业多种多样,行为方式众多,然而,这类吸毒人群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共同特征,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是网民或者有过上网经历。有的吸毒者喜欢将吸毒自拍视频发上网,而新手常常上网搜索吸毒方法等。有关研究表明,花太多时间上网增加青少年吸毒的可能性。
青少年吸毒问题蔓延速度快,已波及全国,毒品种类多、危害大,特别是对青少年危害极大。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识别能力低,吸毒者自身的文化素质低,初中以下文化的多,这为互联网涉毒犯罪提供了便利,也为对互联网好奇、识别能力较低的青少年接触毒品、认识毒品、购买毒品打开了方便之门。网络聚众吸毒者七成是青少年,由于他们涉足社会较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加之无所事事,游离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处于社会控制的边缘,各种“热闹”场所是他们最喜欢光顾的地方,各种新鲜的东西是他们最喜欢接触、尝试的,一些不法分子,在互联网等青少年容易密集的重要地方,贩卖毒品。
2.吸毒青少年的地域与网络的覆盖区域存在某种对应
青少年基于叛逆心理、盲目的追时尚赶潮流、好奇心理吸食的毒品大多是新型毒品,而吸食新型毒品是从大中城市的迪厅、酒吧等青少年容易聚集的地方开始的,并呈现出不断扩大蔓延的趋势。例如,城镇的吸毒青少年人数多,网民多;而在农村的吸毒青少年人数少,网民少,即使务农的村民,吸食毒品的地点也往往发生在城市,这与网络及网民的发展呈现相互对应。
三、利用互联网建设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平台的必要性
由于网络毒品犯罪是新的犯罪形态,目前法律上还有许多盲点,监管难度较大。青少年吸毒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必须提前准备、超前防范。因此,应该在加强跨部门合作的基础上,将青少年教育作为今后全国禁毒宣传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
(一)互联网为平台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随着全国公安机关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社区警务室在互联网上的开通,充分利用这个良好的契机,运用互联网开展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是对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宣传的一个重要补充,弥补了传统宣传工作中的不足,对公安禁毒工作的发展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吸毒青少年都是网民,这些都为利用互联网建设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平台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弥补对流动人员禁毒宣传的不足
如何对青少年中的流动人口开展有针对性的禁毒教育,是预防青少年吸毒工作的难点。卫生计生委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36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由于传统媒体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以及流动人口自身文化素质等原因,导致流动人口接受宣传教育的机会比较少,宣传的效果不明显;而流动人员接触毒品的机会多、吸毒的可能大。如何对青少年中的流动人口开展有针对性的禁毒教育,是困扰预防青少年吸毒工作的难点所在。
宣传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要借助互联网的便利优势,让禁毒防毒知识进万家。互联网宣传教育能有效地弥补了对流动人口禁毒宣传教育的不足,提高他们识毒、防毒、拒毒和反毒的能力。究竟如何攻克青少年群体禁毒宣传教育这一难题,笔者认为这有待于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但对于青少年禁毒,有防范于未然的敏锐洞察力,总比等到造成严重后果时亡羊补牢好,青少年禁毒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三)充分发挥互联网开展禁毒宣传教育的积极作用
互联网为毒品在国内的发展、滥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网络。目前,通过网络媒体传授制毒方法,传递吸毒经验,交流吸毒感受是很常见的事情。而在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工作中,我们又过多依赖于传统的宣传教育手段,没有能与时俱进地全面和有效利用互联网与吸食新型毒品高危人群进行“点对点、零距离”的交流与碰撞。事实上,互联网具有巨大的潜力,充分挖掘互联网对禁毒宣传教育有利的一面,避开其负面影响,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为我所用,网络涉毒违法犯罪的猖獗势头才能得到有效控制。如何化不利为有利,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切实有效的利用互联网等新兴传播工具,创新舆论引导,推动对青少年禁毒的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毒品的类型、特点、危害以及远离毒品的方法和知识,使防毒、禁毒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使广大青少年自觉增强防毒的意识和决心。不进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娱乐场所,上网要文明,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站,提高自身免疫力。
(四)网络媒体在禁毒宣传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互联网的发展,使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主体地位发生改变。在青少年中,互联网已成为使用率最高的媒介,远高于报刊、电视和广播,因此,在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互联网具有电视和广播新闻的时效性,能在第一时间捕捉新闻线索,并传播给互联网用户;互联网和印刷媒体一样,可重复阅读,且保留时间更长;互联网拥有广泛普及性和舆论引导性,互联网具有交互性,而传统媒体的互动环节是很少的,网民在互联网上浏览新闻时可以第一时间在法律言论自由的范围内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互联网可以根据不同地区设置不同的宣传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更具亲和力、独特的优势,更有利于禁毒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加强信息化宣传平台的应用,建设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与传统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方式相比,网络禁毒宣传教育显得更为迅速和便捷,也更容易被热衷新事物的青少年所接受,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空间,也确立了其在宣传禁毒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如何抓住网络教育阵地的制高点,制订出一系列预防青少年吸毒与毒品犯罪的长期作战、攻坚作战的相关战略,利用网络解决那些传统宣传解决不了的问题,使禁毒宣传教育的开展立竿见影,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提高认识,积极营造互联网禁毒的浓厚氛围
利用互联网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这需要有关部门统一思想,集中精力,努力营造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氛围,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首先,必须提高各级公安禁毒部门领导对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的思想认识,真正做到从思想上重视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工作,从行动上支持网络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其次,要提高公安禁毒民警、社区民警以及禁毒社工对互联网公安禁毒宣传工作的认识,使他们能积极配合、加入到网络公安禁毒宣传工作中。同时,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禁毒宣传教育活动的工作方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加大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的影响面,使青少年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青少年禁毒工作、共同参与禁毒斗争的良好氛围,这有利于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工作长期的、有效的、稳妥的进行下去。
(二)切实加强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队伍建设
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者既要具备较高的禁毒业务水平,熟悉禁毒工作规则,又要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比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因此,建设一支懂网络、有战斗力、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的高素质专业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势在必行。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禁毒宣传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又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并精通网络操作;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禁毒业务素质,又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借助互联网做好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因此,各级公安禁毒部门应该加强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建立起专业化的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团队。
(三)创新互联网禁毒预防教育模式
积极走出去,寻求互联网主流媒体、党委政府对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在政策上、宣传渠道上的支持。以网吧为阵地,深入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推动禁毒宣传网页成为各地“网吧”的开机主页,推动“百度”等互联网搜索引擎将禁毒宣传教育网页“置顶”,便于搜索查看。不断更新预防教育观念,创新预防教育模式,以官方网站宣传为主,开通播客、博客等网络平台为补充,实行两手抓,注重二者的有效结合。
(四)充分挖掘和合理开发网络禁毒资源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篇(7)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网络安全教育活动文件精神,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文明上网,使网络真正成为青年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维护青年学生合法权益,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把网络建设成青年学生学习、成长、创新、娱乐的健康阵地。计算机与信息系团总支决定于20xx年5月25日至6月10日在全系范围内开展以“倡导网络文明、规范网络言行、践行网络道德、维护网络安全。”为主题的主题教育活动。
现将有关活动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实施,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增强青年文明上网意识,引导青年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科学上网,文明上网,使互联网能够在青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根据院团委思想道德建设要求,我系决定在全系学生中广泛开展以“倡导网络文明、规范网络言行、践行网络道德、维护网络安全”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活动时间:20xx年5月25日——20xx年6月10日
三、活动内容:
(一)活动项目:
1、参加苏州“青春网上行”绿色活动启动仪式;
2、向全院发出“绿色网络我先行”倡议;
3、举行绿色文明上网千人签名仪式;
4、“践行网络道德、维护网络安全”主题讲座;
5、观看文明网络道德教育专题记录片。
(二)内容简介:
1、积极引领全系学生认真学习和聆听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和专家专题讲座。之后举行一个绿色文明上网的千人签名仪式。并不断向全院、向全市发出倡议,掀起一股绿色上网、安全上网的热潮。通过倡议书、宣誓、签名等形式,加大大学生网络文明规范的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明辨是非、自我保护和防范不良行为的能力,从自身做起,拒绝“网络”,争作文明网民,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环境。
2、从年级辅导员和学生骨干中聘请优秀人员作为学生论坛的“文明上网引导员”,正确引导学生养成健康向上、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加强对网络教室的管理,对网络的使用纳入对学生的管理制度中,确保校园网络安全畅通。同时,专职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保证学生上网质量,对学生操作中遇到的技术性和知识性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并监督和管理学生网上行为,避免学生利用网络玩游戏或浏览、传播、拷贝带有迷信、淫d、反动色彩的网站和网页,保证学生的上网质量。
3、积极走出校园,配合团市委和其他各级单位在吴江市发动绿色上网、健康上网的活动。
四、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年级、班级要充分认识这项活动对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切实抓好、抓出成效。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篇(8)
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6月1日在京举行。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国家网信办主任鲁炜在启动仪式上呼吁全社会携起手来,大力培育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的新一代“中国好网民”。
做“中国好网民”,关键要做到“四有”
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强调要加强全党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培养,发动全社会参与维护网络安全,培育“中国好网民”。
鲁炜表示,做“中国好网民”,关键要做到“四有”:
一是有高度的安全意识。网络安全方面最大的风险是没有意识到风险,网络安全隐患并不遥远、就在身边,维护网络安全不仅是国家、专家、人家的事,更是自己的事。网络安全出了问题,可能比传统安全问题涉及面更广、危害更大,必须时刻绷紧网络安全这根弦,筑牢“头脑中的防线”,让网络安全意识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二是有文明的网络素养。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网上正能量,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培育崇德向善的网络行为规范,用优秀思想道德文化滋养网络、滋养社会,自觉把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欺诈、色情低俗等污泥浊水清除出去,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三是有守法的行为习惯。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网下不能做的事网上同样不能做。要用法律的尺子来衡量自己在网上的言行,讲诚信、守秩序,自觉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筑牢网络安全的法治屏障。
四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我们在享用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同步掌握相应的网络安全防护技能,看得见陷阱、挡得了暗箭、补得上漏洞,不轻易下载来路不明的程序,不随便转发有害信息,注意保护个人账号和密码,及时更新应用程序补丁,改变不健康的上网习惯,让网络不法分子无机可乘。
国平评论说,“这个‘四有’标准,顺应了广大网民的期待和愿望,集纳了广大网友智慧,既准确把握了网络生态环境,又因应了网络健康发展规律,是‘中国好公民’的网上行为标杆,是广大网友的价值和行动指向,对于培养和造就网络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青少年网民数量已达到1.2亿左右,我国网络用户呈现出了低龄化的特点。“网络虚拟空间纷繁芜杂,这对于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陈左宁坦言。
本届网络安全宣传周,就是要突出青少年网络安全宣传教育。鲁炜表示,培育“四有”好网民,重点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要从教育入手;二要从娃娃抓起;三要从自身做起;四要全社会参与。
网络的未来在青少年
“国家的未来在青少年,网络的未来也在青少年。有什么样的青少年,就有什么样的网络;有什么样的青少年,就有什么样的未来。”鲁炜表示,“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关爱青少年,服务青少年,引导青少年,培育造就新一代的‘中国好网民’,引领和开创网络空间更加美好的未来,培养和造就网络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启动仪式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陈左宁、少先队员代表王佳一分别发言,并为国家网络安全青少年科普基地揭牌。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篇(9)
人类文明已进入了新时代,我们的社会变成了一个数字化信息社会。
网络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网络大潮对传统教育的观念、途径的形成和内容都提出严峻的挑战。上网已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青少年必将成为网络世界的主要群体。
在日前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络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然而,良莠不齐的网络世界对青少年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冲击波,尤其是网络手机的空前普及,暴力色情的无情蔓延,自然对青少年业余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加大对网络信息的整治力度,净化网络环境,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技术发展给德育带来严竣的挑战
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世界各国文化的大融合、大创新,拓展了教育视野,创造了新的德育环境,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从而给德育工作带来了空前的冲击。
1.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难以监控性,极大地减弱学校德育的可控性
网上信息浩如烟海,这虽然为人们网上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是这些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分。许多青少年上网,往往在完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会自觉不自觉地接触到一些反动、迷信、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教育工作者很难了解学生受到哪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以及他们在网络中干了些什么,这无疑增加了把握教育对象思想状况和日常行为的难度。学校德育可控性相应减弱。
2.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念的交汇冲击,对青少年“三观”形成和德育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网络中充斥着各种信息,包括会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的信息,例如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封建主义等,这些信息如不加以控制,必然会腐蚀青少年社会主义公共价值观念,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无疑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3.网络的虚拟性、娱乐性很容易使学生沉迷其中,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网络空间里,一切都比现实世界自由,容易使人放松自己,相比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青少年容易选择沉溺在网络生活中来逃避现实,把大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网络当中,久而久之,就会对现实生活产生厌恶的心理,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同时还会影响身体健康,导致视力下降,体能退化等问题,这些都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造成阻碍。
4.网络运行的隐蔽性,往往使一些“网络文化垃圾”泛滥起来,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网络运行的隐蔽性,给心术不正的人利用网络行骗、泄愤、欺诈性信息提供了平台。对一些不谙世事的青少年来说,稍不注意就很可能上当受骗,受到伤害。网络“谣言”、“黑客”、“黄色文化”及具有挑唆性的“犯罪指南”,危害极大。
二、网络德育的含义和特征
网络德育的含义就是指通过网络来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网络德育和学校德育有着很密切的关联,是以学校德育为基础上的延展,网络德育活动需要以现代的德育活动为中心,这是德育活动现代化发展的大势所趋。
网络德育的内容丰富多样,例如网上咨询、在线对话、论坛交流、网上学校等。与学校德育相比,网络德育有自己的特点,特点如下:
1.公开性。网络德育跟传统德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其特有的公开与开放。网络德育打破了固有的界限与限制,是一个无比自由的交流环境,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相互沟通与交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评论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任何人、任何事,共享不同的资料信息,使德育活动变得透明化、公开化。网络德育真正打破校园界线,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德育环境。
2.互动性。网络德育有很强的互动性,所有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自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沟通交流,交换意见,打破了原有的时间与空间的制约,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但是又避免了陌生人当面交流产生的恐慌和尴尬,使交流双方的地位变得平等,无需顾及“政治风险”,这是目前现行德育无法比拟的。
3.自主性。网络德育是一种自主、个体行为。自由的网络环境能够使人们放轻松,人们可以自主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去了解,而不是被迫去系统地接受教育,网络德育的自主性有利于激发被教育者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这样能够使知识更容易被接受与吸收。
4.虚拟性。网络德育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当中进行的,可以预测德育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这是现行德育所不具备的功能,无边无际的网络环境可以被管理者自由地规划,根据不同的主题划分出不同的区域,以便有共同话题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使人们在虚拟的网络环境当中找共同语言,产生共鸣,使受教育者从虚拟中感受到现实。
三、对网络德育前途的思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世界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从事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工作者需要时刻密切关注网络的发展状况,审时度势,深刻剖析当今网络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方案来控制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趋利避害,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下面提出六个方面的建设意见。
1.深化网络德育工作的队伍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网络传播的严峻挑战,首先必须加强网络德育队伍建设,教育、文化、新闻等部门要整合资源,加强培训,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网络德育队伍。教育工作者更应以主动积极的态度来应对挑战,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还要学会把德育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丰富和创新开展网络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这样,才能尽快占领网络阵地,以开放的思想脉搏,选择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青少年获取信息、分辨信息、处理适用信息的能力。
2.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中充斥着许许多多的信息,真假难辨,使青少年眼花缭乱。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规范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将网络健康积极的一面呈现在青少年面前,但是网络信息如同,难以全面治理,所以我们在建设网络环境的同时还需要提高青少年的自制能力与辨别能力,自觉剔除消极有害的信息。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能够高速传播的特点,开创网络文化教育平台。各地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传播优势,设置本地网络文化平台。第一,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宣传,开设学子风采,感悟人生、青春热线、等栏目,用温和的方式向青少年展示网络德育工作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造成影响。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树立榜样,让榜样在青少年心中起到激励的作用,使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并提高积极性。第三,建立电子刊物,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可以设立文学社电子刊物,让青少年自己当作者,自己完成排版等工作,打造属于青少年自己的校园文化,充分调动起青少年的积极性。
3.丰富网络德育,增强网络德育的作用
在利用网络进行宣传教育的时候,我们应该充分考虑青少年的特点,制作出德育主页,具体可以设置以下几类德育主页:
一是新闻头条。把新闻以头条的方式展示在网页上能让人一目了然,把最重要的事情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人们,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
二是在线咨询。在网页上设置专门的咨询版面,安排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员实时在线接受青少年的咨询,并帮助青少年解决学习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这种网络交流方式看不到对方,能够很好地帮助青少年克服羞涩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够无所畏惧地说出自己的问题,没有隐瞒,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出青少年成长当中的困惑,正真解决问题。
三是论坛交流。每天社会上都有许多事情发生,大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希望能够有人一起分享,开设论坛能够为大家进行交流讨论提供一个大平台,同时,还能在不揭露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匿名提出问题或者发表意见,有利于消除大家的距离感,并促进思想的交流。
4.开发专门的软件来开展德育工作。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开发出专门的德育教育软件,丰富网络德育的方式,这样可以对青少年开展系统的网络德育工作,实现很多现行德育不能实现的功能,充分发挥出网络德育的作用。
5.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指导。网络世界的信息丰富多彩,也充斥着污秽,我们需要对青少年进行专门的指导,教他们如何利用网络,充分发挥出网络积极有利的一面,从而促进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网络指导的内容如下:
(一)规范上网行为,合理利用网络。给青少年多多普及网络技术知识,让青少年了解技术含量更高的内容,培养他们探索网络技术知识的兴趣,但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网络法律法规以及网络公德的教育,让青少年养成文明上网的好习惯。(二)开展安全教育。教育青少年学会保护个人隐私,网络除了能够提供海量的有用信息,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比如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等信息会对青少年产生毒害,许多不法分子也会利用青少年的单纯进行欺诈活动,因此对青少年展开安全教育很重要,我们要教育青少年不能跟陌生网友会面,不能在跟网友透露自己的私人信息,不要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三)是提高青少年的辨别能力。网络上的不良信息防不胜防,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青少年的辨别能力,规避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等不良信息,提高安全意识,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网络体验。
6.创作专题性的电子作品,增加网络德育主体参与的力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了,网络的发展,给德育教育工作开拓了一片新天地,极其丰富的空间也很容易吸引青少年,因此,我们可以设立一些主题(环境、人口、法律、革命传统、违法个案分析等方面的电子作品),要求他们根据主题目标,通过有效途径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再制成不同形式的电子作品,并上载到网络教育资料库中,便于彼此浏览学习。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发动年轻人积极制作专题电子作品,提高德育工作内容的存量。
四、网络德育的现实意义
1.网络德育创造了新的德育文化环境,丰富了德育内容,培养青少年现代文化精神
网络德育开创了全新的德育文化大环境。信息网络促进了人类文明成果的大交流和世界文化的大创新,这些新的人类文化成果,拓宽了德育文化视野、丰富了学校德育的内容。网络德育内容,又为网民(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了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主动掌握学习的控制权;互联网的交互性为青少年提供了发表个人意见的便利条件,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独立、民主的观念。
2.网络德育对于新时期的青少年德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网络德育改变传统的教育途径和方式,利用网络开展道德教育,青少年可与喜欢的老师、教育专家、信赖的人交流思想,进行心理咨询,解决思想上的难题。德育工作者可以收集更有效的信息,并在图文并茂形式生动活泼的虚拟现实生活环境中可以为学生进行各种价值选择实验提供虚拟体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在现实社会中价值的判断力。
3.网络德育双向互动,开放活泼,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拓展了青少年个性化发展空间
网络德育的互动性与灵活性使得它与传统德育大不一样,网络使德育工作极大程度地得到了拓展,丰富了教育的方式,解开了青少年长久以来学习过程中的束缚,使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青少年提高创造力,使学生的个性能量得到最大空间的释放,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
网络德育是时展的产物,是时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德育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刘永安的、1998.4
[2]陈珲等主编的、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3]张来春的、2000.6.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篇(10)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化,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也随之增大。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期,网络的诸多负面效应直接影响了其健康成长,特别是由网络引发的一系列道德问题,致使青少年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的量变引发他们在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上的质变。因此,在现今网络盛行的时代,如何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利用网络的正面效应,创新青少年道德教育将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
一、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冲击
1.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性增强。在现实世界中,道德选择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意识而作的自我选择,是人们实现自己道德理想的根本途径。基于信息时代具有高容量、高速度、开放性、互通性的特点,其道德选择与传统道德选择的显著区别在于前者更具有主体选择性。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旺盛时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对各类信息的获取需求较大,网络正是迎合了这一现实,保障了青少年在以多元化为特征的信息世界寻求实现他们多元化的愿望与需求。
2.道德表现的内隐性增大。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道德表现将呈现出较强的内隐性。所谓道德表现的内隐性有两方面意思,其一是指道德意识活动是内部无形心理活动、精神活动,不一定表现于外,其二是指人有自控性,可以有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动机。以往我们经常通过考查青少年的言行举止、人际交往、活动讨论等外显性较强的多种方式了解和掌握其思想动态。在信息时代,由于信息对人们是全面开放的,在巨大的信息资源面前,我们无法对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等基本情况进行有效把握。
3.道德人格发展趋向虚拟。网络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符号化的社会,人们通过给自己赋予符号来标志自己的身份和让对方认识自己。德国学者巴巴拉·贝克尔在《虚拟身份:想象的自我》一文中指导出:“数据网络是由所谓的虚拟身份所组成的。”电脑空间使网络人“获得一种新的主体性”,人们通过联结诸多“世界”而创造出一个新的“自我”。在极具隐匿性的网络时空中,行为主体会充满了新鲜感,获得更多新的体验和自然放松的感觉,会对自己的行为表达更加直接,对自己的所言所行缺少约束。青少年在这种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一方面会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又很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导致其沉溺其中,逃避现实环境,寻求网络安慰,易使道德人格的发展产生双重性。
4.道德失范现象日渐凸显。网络时代所构筑的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空前的影响。网络“虚拟”特性,使现实世界中的法律、道德规范在这一全新社会空间中几乎无法发生作用,而适应网络空间的新规则尚未有效建立,导致网络行为规范意识淡薄、网络是非观念混乱,引发了一系列的网络失范行为。网络失范行为是人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切违反道德规范和违法犯罪的非理,这一现象在青少年网民中日渐凸显,而且失范行为的智能化程度更高,手段方法的技术性更强,违法犯罪的后果也更为严重。
二、网络环境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原则
1.坚持“网上”与“网下”共同教育原则。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要在客观认识网络的特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全新的平台进行。网上的道德教育内容要注重选择性,道德教育的途径要注重渗透性,道德教育的方式要注重平等、交互性。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开展道德教育的同时,又不能抛弃传统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开展各类面对面的、有形载体的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作好有效的互补。因为一是在网络时代,网上教育虽然是网络道德教育不可忽视的主要战场,但这并不影响网下教育的基础地位。传统的课堂教育、座谈、访谈、讲座、报告会、问题调查等,仍是了解和把握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便捷的窗口,也是及时观察和反馈网上道德教育的最佳期渠道。二是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结成的一定的网络伦理关系,是真实现实关系和交往关系活动的延续。网上道德表现和网下道德状况是同一主体的两种表现,网下道德状况决定网上道德表现,网上道德水平也影响客观现实主体对事物的看法。因此,道德教育要形成“网上”与“网下”相互借助、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结构,才能共同构成一个虚拟与现实、无形与有形、显性与隐性相互交融的立体的道德教育体系,增强教育的实效。
2.坚持技术性与人文性统一原则。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工作要善于利用网络技术拓展新的领域,实现道德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以迎合青少年技术追求的天性,有利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网络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概念来开拓、建立新型的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当前,“博客”(blog)已成为一个迅速蹿红的网络符号,博客论坛以自由表达、开放宽容、个性张扬、专业精神为宗旨,网络时代的“博客效应”也日益凸显,博客和e-mail、qq、msn一样逐渐成为青少年思想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应该利用技术但不依赖于技术,给网络注入更多的人文色彩,使网络技术与网络道德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进而实现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原则。网络环境缺少他人的干预、管理和控制,在网络空间中,人们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地选择网络服务的项目和内容,和接受任何信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赋予个人过去不可想象的巨大力量,享有以往不可想象的自由,网民个人行为的善恶是非,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道德自律”。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不是被动强迫的,而是主体对客观现实生活认识基础上的一种自主、自愿、自觉的主体性活动,是对自我的超越。传统的道德修养中崇尚“慎独”,它是指一个人独自居处时也要谨慎注重自己的内心和行为,防止有背道德观念或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在网络时代要求青少年要养成“慎独”的精神和习惯,积极构筑网上自律防线。但另一方面道德自律作用并非无限,它必须借助道德外在约束力量来互相促进,因此在开展青少年道德自律同时要与他律教育相结合。
三、网络环境下青少年道德教育创新
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道德教育手段网络化。当代青少年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了解社会、接触社会逐渐成为他们的基本需要。如果忽视高科技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思想道德教育将落后于时代,因此,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要充分运用网络,创新道德教育的手段。
首先,要积极利用网络发展的最新成果,要善于发挥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开放、兼容、自由、交互、平等、共享的优势,利用多种技术,指导和鼓励青少年网络用户参与网络建设、管理、研究等活动,在认知与实践层面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网络道德,进而助力网络文化和信息文明建设,形成网络与青少年教育相互兼容、和谐共进、共享共荣的机制和格局。
其次,学校层面要努力完善网络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结合网络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在目前国内的诸多学校中,网络道德教育并非独立的课程,它附属在《思想品德课》或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而这些课程也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作为课程中的一章或一节的网络道德教育更是显得微不足道。网络道德教育被“边缘化”是与网络社会的发背道而驰的。因此,学校教育要对网络道德教育重新定位,积极丰富完善教育体系。
再次,加强道德教育的信息开发、利用和交流。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系统的开发和利用,进而为道德教育工作提供更为有利的服务支持。开发系统的各项功能,使各类道德教育信息收集、储备、管理实现系统化、信息化、网络化;依靠网络系统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教育信息的快速检索和利用服务;开发基于网络的道德教育专家软件、开展网上培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等等。
2.全面构建网络道德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我们要推进网络法治化进程,建设有序的网络教育环境。与先进国家比,我国的网络立法的整体情况还不尽如人意,网络立法体系尚不完善,网络舆论立法仍是空白,网络立法的速度和应用程度滞后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程度,且一些法律法规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2001年出台的针对青少年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也缺乏有效的宣传和贯彻。于此同时,职能部门还应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提高执法能力,推进网络法治化进程,净化网络空间,建设有序的网络教育环境。
此外,还要建立完备的网络监控体系,规范网络主体的行为。通过网络主管部门合法、高效的监管行为给青少年营造一个清洁文明的网络空间,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和网络行为给青少年带来的消极影响。
3.实践探索网络、青少年、和谐社会构建的互动关系。同志强调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既是和谐社会的道德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对于道德的要求,和谐网络社会的本质也应一致,因此网络安全、有序、和谐和诚信也应成为全民网络道德建设的目标。伴随着网络成长的一代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更应积极融入到和谐网络社会的建设中去。一方面要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质,加强网络法制与安全教育。另一方面,社会、学校、家庭要充分遵循“以人为本,重在引导”的原则,深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倾听青少年的心声,重视其心理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时排除各类心理障碍。尊重青少年独立人格和个性的需要,缓解其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压力,为青少年提供一个选择、反思、建构和完善自我的空间,促使其在网络社会中不断提高道德认识、加强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