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价值十篇

  中华文化的价值篇1

  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党校

  [摘要]中国文化包含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国家。中国文化渊源流畅,从而间断,具有着极大的考察价值。中国文化发展至今,已经与政治、经济充分的融合,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的时展中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为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思想基础,在时代的发展中起到了助推的作用。本文就主要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进行了简要的探究,仅供参考。

  [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研究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文化与政治、经济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发展的水平对国家的凝聚力和亲和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个民族都具有自身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其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着重要的考察价值。而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保持,就需要相关的人员积极的探索,利用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来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及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主要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础,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丰富博大的有机构成体系。其中儒、道、释三家是撑起中国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而儒家思想又是其核心和精髓,它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框架。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各种思想相互融通,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鲜明特征和突出表现,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的鲜明而不朽的“民族精神”或“民族个性”。当我们以马克思主义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和论析,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鲜活的生命力,特别是儒家的人本位和道家的自然本位两种核心思想,奠定了中华古代文明的基础,决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走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1.“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有生命力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崇尚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中,提倡和谐和大同,其希望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能够在遵守道德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和谐统一。而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除了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之外,也受到来自刀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虽然与儒家思想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是道家思想也提倡顺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也提出了和谐的观点。从这两点中国传统的思想理论大家来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主要就是和谐,和谐观念的提出,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以及民族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和谐文化思想的提出,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使得社会能够更加的和谐,人际关系更加的融洽,而且其也为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鉴,是时展的价值所在。可以说,和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分支。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价值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人文价值,其提倡塑造高品格的人,在儒家思想中,人文精神的核心体现就在于仁,同时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人文思想包含了人格价值观,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注重沟通和关爱,人要懂得尊重他人,能够为他人多考虑,心中充满人文主义情怀,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国家相处值周,需要人格价值观的指导,只有怀有人格价值观,才能够使得各个国家之间以及民族之间可以更为融洽的进行交流,实现民族和国家的共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文价值观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颠倒的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危机显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力宣传儒家思想以及人格价值观,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先进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良风气,使得现代的社会可以想着文明社会的方向发展,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得人类社会能够更加的文明和和谐,从而实现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和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特征,是这个民族意识中的精华,是这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支撑和促进民族进步和发展的思想观念。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不倒,战胜前进道路中的艰难险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经五千年风雨浩劫而传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4.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各国的宝贵财富。因此,挖掘、利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全世界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当今世界,虽然大环境是和平的,但由于各种原因,仍然存在局部的战争和冲突,仍然不太平。而儒家学说为主的和谐思想,是在解决各类矛盾和冲突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无疑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出合适的方法,针对不同地区问题,采取相应策略,调和矛盾,求大同存小异,缓和局势,最终达到世界和谐的目标。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的共同发展。目前,“全球化”的趋势日渐明显,各国的多样文化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碰撞、破坏,甚至导致遗失。而具有五千年文明史、从未间断,极富生命力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和合的特性,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三、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凝聚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但是,在我们继承、利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用科学的态度,正确把握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当庞杂,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我们要辩证统一地将继承和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全面认识、分析批判、继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改造和吸收传统文化,使其自我更新为现时代服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突出了时展的具体内涵,对时代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我国文化的复兴,同时也有助于世界的和谐发展,使得世界形成和谐统一的局面。然而在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的同时,也需要摆正观念,科学的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去粗取精,并且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从而为我国的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以保障中华文化的崛起。

  参考文献

  [1]夏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历史先进性及现代演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7)

  [2]关静.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之我见[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中华文化的价值篇2

  关键词: 当代人类的危机 中华传统文化 救赎性价值

  当今时代,人类面临生存的双重危机,那就是自然环境危机和精神环境危机。自然环境危机很明显地体现为“危及生命性”的“生态破坏”,精神环境危机很明显地体现为“近乎整体性”的“道德沉沦”。这意味着当代人类必然要陷入难以逃避的毁灭性灾难之中,那些触目惊心的由于“生态破坏”和“道德沉沦”所导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已有力地证明了事实就是如此。于是,“人类的拯救”便毋庸置疑地成为当代最重大的一个课题。在本质性地剖析当代人类的灾难形成原因之后,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当代人类的救赎力量已成为很多对人类命运充满终极关怀的思想者的共识。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救赎性体现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当今时代人类的救赎力量不仅在理论界成为高昂的唱响曲,而且在实践领域成为蓬勃的雨后春笋。更本质的是,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领域,中华传统文化的高调亮相都被证明了其作为当今时代人类救赎力量的正确性。

  在中国的理论界,无论是鼎鼎有名的大思想家们,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思想者,在他们公开的声音中,只要是谈到当今人类的救赎问题的,都显示出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关注到了人文。这不仅由于当代社会人文的缺失,而且由于当代社会在人文缺失后的损失,进而显示出人文对当代社会的救赎作用。那么,蕴含着高度人文价值的中华传统文化便自然而然地作为焦点进入对人类充满终极关怀的思想者的视野。通过当代救世性论文或论著显示,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救赎性力量已经成为其中热点。

  其实,西方的理论界,也显示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青睐。可以说,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西方哲学家。而让海德格尔声名鹊起的就是他在审视时代悲剧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重新界定。海德格尔对“存在”的重新界定其实是在诠释万物的一种关系――在本性语言的召唤下,人的世界与以天、地、人、神为代表的万物达到相互映射对方的一体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存在本身显现了出来,世界世界化、物物化。这种关系否定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人对它者霸权”式的分裂型关系,肯定了万物之间“相互成全”式的和谐型关系。很明显,这种否定与肯定其实是对时代病症的把脉与开药。当然显示出了明显的时代救赎性。需要说明的是,海德格尔本人对老子思想有极大兴趣,海德格尔与老庄思想存在某种交流被当今一些著名学者,如张祥龙和曹街京等肯定。老子认为,“道”内在于万物之中,道与万物之间是一种相互规定对方的生育关系。这不正是海德格尔的“天、地、人、神之间的关系”吗?海氏由于“存在”这一哲学思想而声名鹊起,成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西方哲学家,以及海氏的“存在”与老子的“道”的契合,究其实质而言,表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当今时代的救赎力量已进入西方理论界的意识流中。

  在实践领域,中华传统文化更是以论坛形式走进中国的大江南北,以夏冬令营的形式吸引了无以数计的莘莘学子,以演讲形式激发了许许多多中华儿女的热情,以举办各种礼节仪式的形式震撼了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心灵……更令人欣慰的是,举办方的角色既有官方又有民间,既有团体又有个人。而且,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无论团体还是个人都是出于自觉。由于自觉而尽心,由于尽心而成功。这种在实践领域所显现出来的星星之火燎原之势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代救赎性的体现。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在当今时代得到如此强烈的回应,是因为当今时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需求――当今时代的救赎力量。正如所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二、救赎性的本质在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境界

  中华传统文化何以能够作为当代人类的救赎力量,这是由当代人类的灾难形成原因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决定的。无论是当代人类的灾难形成原因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都是人性某个层面的体现,更具体地说,是人的存在境界的折射。

  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一书中说道,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对其所做的事情有一种觉解,这种觉解使人所做的事情对于其具有了一定意义。人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有各种各样的意义,各种各样的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人的人生境界。相同的事情由不同的人做,便会有不同觉解,从而具有了不同意义,便也构成了不同的人生境界。冯友兰先生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它们依次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冯友兰先生认为,一个人做事,如果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风俗,而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有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他的动机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事对于他有功利意义。这样,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一个人意识到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从而使他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他所做的事便具有了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一个人意识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而且是宇宙的一员,从而使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天地境界。

  非常明显,当代人类的人生境界在主流上表现为功利境界。正是这种功利境界使当代人类面临危机、陷入灾难。因为在功利境界的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在做事时,是围绕自己的利益展开的。这必然导致人的主客二元论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外在的一切是自己支配、征服的对象。如此,人与其周遭的一切,自然、社会、他人的敌对分裂便也自然而然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被作为对象征服从而使人类面临生存的危机便也再正常不过了。其实,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表现出同样的思想。比较焦点的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工具理性。马克斯?韦伯指出资本主义对财富的狂热追逐和对效率的热烈推崇必然导致工具理性的主宰性地位,工具理性关注的是理性的技术化、功利化、实用化。显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与冯友兰先生在思想上具有沟通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批判的工具理性在本质上就是冯友兰先生所提出的功利境界。

  既然当代人类的功利境界导致了当代人类的危机,那么,拯救当代人类就需要把当代人类从功利境界中超。然而,超之后进入人的其他何种境界呢?自然境界,由于其是功利境界前的人的非觉解状态下的境界,显然不能够成为答案。道德境界――觉解到自己与社会的不可割裂而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天地境界――觉解到自己与宇宙的不可割裂而为宇宙的利益做事。显然,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所体现的是一种整体性、和谐性,这与功利境界的自我性、敌对性是截然不同的,其导致的结果与功利境界所导致的结果必定是截然不同的。非常明确,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对功利境界的颠覆,也是对功利境界所导致人类灾难的拯救诉求。所以,把当代人类从功利境界中超使其进入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拯救当代人类危机的当务之急。

  观古今中外,最能体现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儒、道、释。儒家讲“仁”。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了推己及人的思想,含蕴了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谐的关系;道家曰“道”。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体现了无私大惠的精神,含蕴了人与万物之间融溶和谐的关系;释家言“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体现了无分别的平等普爱情怀,含蕴了整个宇宙的大和谐关系。十分了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脉是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极致体现。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成为对人类充满终极关怀的当代思想者的关注焦点,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正是对导致当代人类危机的功利境界的对治。于是,中华传统文化便也不可推卸地担当起当代人类的救赎之责。

  三、情感作用下的理性内蕴与境界升华

  在对当代人类的危机与拯救的探究中,中华传统文化,由于其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本质,作为救赎的力量已经被十分了然地凸显出来,关键是如何把当代人从功利境界中超,使其进入道德境界和功利境界。在实质上,这是个如何有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

  从人学的角度而言,人是情感和理性的统一体。当情感与理性的和合持久为一种稳定的自然而然的状态时便达成了一种境界。其中,情感作为力量,理性作为智慧。而从经验的角度而言,情感较理性具有优先性。一旦对什么产生了情感,便会在情感力的促使下主动认知什么。所以,欲使当代人类有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从而进入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便需要首先激发当代人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进而在情感力的作用下主动认知中华传统文化。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和理性内蕴能够和合持久为一种稳定的自然而然的状态时,当代人类便也进入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中,颇多自觉者正是立足于人学,从情感到理性到境界,走出了一条有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如陈大惠等举办的传统文化论坛、蔡礼旭等举办的传统文化讲座、寂静法师等举办的系列传统文化活动……

  当人类面临生存的危机时,对人类充满终极关怀的思想者们努力为人类寻求一条出路。在思索与探究下,出路显现出来,那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而且,从人学的角度出发,在实践中,一条有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已经被成功地走出来,那就是情感作用下的理性内蕴和境界升华。

  参考文献:

  [1]冯友兰.新原人[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

  中华文化的价值篇3

  【关键词】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价值功能;和谐社会

  1前言

  21世纪是和平、发展和生态的世纪。在全球普遍要求和谐的时代召唤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并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纳入建设和谐文化的范围之中。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我们党要努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目标指向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和合文化是贯穿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灵魂,是薪火相传、指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宝贵资产。她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和博爱的精神,与西方崇尚的物竞天择、弱肉强食和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与自然相对立的“达尔文主义”是截然相反的一种文化类型。荀子在《荀子·礼论》中提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的观点,认为万物的生生变化、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天下的治理,都是和合的结果,事物不能脱离“和合”而存在。中华民族自古至今就是一个贵“和”的民族,“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体现。

  中华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绪言》开宗明义地对“武术”的概念进行表述: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1〕。本文依据和合学理论原理,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对中华武术文化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挖掘,旨在希冀更多的人对中华武术文化所蕴含的深厚的和合文化内涵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中华武术的文化优势真正转变为服务于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优势,实现武术文化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目的。

  2结果与分析

  2.1对和合思想的几点阐释

  2.1.1和合思想概述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嘴唇的合拢、结合的意思。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2〕。

  《太平经》指出:“阴阳者象天地以治事,合和万物,圣人亦当和合万物,成天心,顺阴阳而行”。“和”是指异质因素的共处;而“合”是指异质因素的融会贯通。把“和”与“合”联用,突出和强调了事物是由不同因素相异相成和紧密凝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辩证思想和系统观念。和合是宇宙间普遍的现象。

  2.1.2和合思想的五大原理(核心价值)

  (1)和生原理

  人类和一切生物、非生物,都是由自然而生。《老子·四十二章》中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周易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宇宙万物生成的起点,万物得“一”而生,太极一开始便是将阴阳两种相反相成力量或趋势统一为“一”的整体,太极图就生动表达了阴与阳互含、互根、互生的动态关系。太极既为生成万物之本源,又为万物生成之普遍规律。

  人类生命和自然生命应构建共生意识。任何一方受到威胁或危害,另一方也将无可逃避。只有在共同的环境中共生、共存,和谐相处,才能促进彼此的发展、新生和延续。

  (2)和处原理

  和处是生存权利平等的体现,对于天地中的任何生命而言,生存都是第一位的,因此和处应该是万事万物相处的根本规范。(易经·系辞上,五)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意为易道涵盖了天地运化之道而不超出它的范围,细致地成全万物,任何小的事物都不忽略,既不过,也不会遗漏。和处的基本原则就是各要素生存权的平等性,也就是在地球资源共享的时候要平等地考虑各要素的利益,保持和平共处。

  (3)和立原理

  和立精神也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体现。它是以开放、宽容的胸怀,接纳自然、社会、人际、心灵、他文明,选择适合自己特性和利于自己发展的生存方式,而不是按一个模式、一种制度。只有使自然界各要素互相“自立”,才能保持世界多元化和多样性,才能进行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互补,并发展为多样、多元的和生、和处、和立。

  (4)和达原理

  人与社会、他人、自然、异文明都需要共同发达,这便是和达。和达的基本原则是共处各方的平等互利和共同发达。

  如果一方居高临下、忽略甚至妄想取代其他要素,不但欲速不达,反而最终会自身难保。只有采用良好、生态的自我发达手段,追求彼此的和谐进步,共存共荣,自身及其他各方才会共同发展和发达。

  (5)和爱原理

  和爱是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原理的基础和核心,也即“兼爱”“泛爱”的思想。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育人们要有“兼爱”的意识,要像爱自己家人一样去爱他人、他家、他国,这样每个人心中都有爱,社会就会充满爱,个人也都能发挥自己所长来为社会发展努力。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实现“和爱”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追求和价值所在。

  2.2对中华武术文化所蕴含的“和合思想”的剖析

  2.2.1 中华武术文化追求人自身的和谐

  事物自身的和谐可以使事物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一和谐度越高,其生命力和创造力就会越旺盛。对于人这一生命个体来说,人自身系统的和谐是其生理、心理要素良好运行的基础。中华武术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追求个人身心和谐。

  中华武术文化把人体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认为人的身心是统一的。武术理论提出“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练习原则,长拳的习练要“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内外四法互相协调相合,太极拳更是体用结合,理法兼备,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强调“精、气、神”修养。在中国传统太极拳理论中,精、气、神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力:“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这亦可见中华武术对实现人自身和谐的重要作用,他是通过人外在的动作与内在的精神相统一来实现人自身的和谐。

  2.2.2中华武术文化追求人际间的和谐

  道德伦理是一种社会调节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论语·学而第一》记载:“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句话体现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即是以礼相待,注重和谐。

  追求人际和谐是中华武术最重要的价值取向。习武讲究“学拳以德行为先”,“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文以评心、武以观德”,“拳以德立,无德无拳”等。这些讲的都是良好的道德与武艺习得之间的密切联系,把道德素养作为习武的基础和内涵。老师对于传授者的考察,首先是伦理道德、礼仪规范,继而是意志品质的磨练,通过长期非常人所能忍受的意志品质的磨练,最终形成“内圣外王”的侠义精神。通过中华武术文化教育,可以使人养成“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优良品德,可以让人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明礼诚信,严以律己,宽厚待人,从而促进人际之间的和谐共处。

  2.2.3中华武术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根本性的关系。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庄子《庄子·达生》云:“弃事则形不老,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庄子崇尚自然、顺应自然,追求与天地合为一体的自然无为境界,这对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华武术最主要的原则。中华武术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熏陶,十分注重按自然界四时变化的规律和人体自身技能的形成规律来进行习练,以达到更好的练功修身的目的。如八卦拳须“择天时、地利、气候而习练之”;少林八卦五行功须根据季节和人体各脏器的变化进行习练;五行拳须五行之间相互配合,顺应自然,适应自然。

  中华武术不但注重在习练中顺应自然规律,还要求善于效仿自然之物来充实和完善自己。汉代名医华佗发明的著名导引气功——“五禽戏”,就是模仿大自然中虎、鹿、熊、猿、鸟(鹤)五种动物的动作而成。总之,中华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实现的,与大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毁灭和破坏。

  2.2.4中华武术文化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

  《国语·郑语》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也”(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书中认为商契能够用道和德将五教和合,从而使百姓都能够安身立命,团结和睦,整个社会就会安定有序,呈现和谐稳定的局面。这一思想被其他思想家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认为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理、原则。武术提倡“尚武崇德”“以武止武”,这不但有益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更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国民道德素质,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2.3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及实现策略

  中华武术文化把传统和合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以及和谐价值观念落实到行之有效的操作层面,对构建和谐社会大有裨益,对化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具有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和实践价值,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3.1 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

  (1)有利于化解人与自我心灵间的信仰危机

  《论语·述而》载:“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着粗粮,饮着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也充满了乐趣。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好像浮云那样转瞬即逝而无足轻重。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呈现出“快节奏”化,各种压力纷至沓来。中华武术可以使习练者在全身心的投入练习中,通过与大自然的物我交融、合二为一,充分领略到大自然与人生的奥妙和美好,从而对自我有一个准确合理的认识,进而缓解心灵的压力和种种困惑;另外,通过习练可以提高其自身修养和气质,并能够积极投身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可以说,中华武术文化对化解人与自我心灵间的信仰危机具有不可言喻的妙用。

  (2)有利于化解人与人间的道德危机

  孔子讲“仁者爱人”,中华武术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自古至今,武术文化体现着温文尔雅、谦恭互敬的良好体育道德规范。中华武术文化始终把武德放在首要的位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一书中就对武术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有的道德品质提出了要求:“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从武德的内容上就可以看出,武德不但可以培养人良好的德行修养,而且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

  中华武术文化追求“人际和谐”的价值取向,注重提倡武德修养,以及“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参与中华武术,“能够给人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3〕促进一切社会成员间的理性沟通、和谐相处,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3)有利于化解人与社会间的人文危机

  学习和合思想就是学习道德,修养道德就能够和合。人人具有道德修养,社会就能够形成“和合”局面。

  中华武术文化宣扬的个人“安身立命,乐天知命”等思想,可以很好地提高个人道德素质,教化个人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积极地面对现实,认真遵守社会秩序和纪律,能够通过自己合理、合法、辛勤的劳动来获得正当的利益,通过正当手段来实现个人价值,获取生存所需的社会生产资料。人的行动都是在其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拥有健康、乐观的心态,配合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实际行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就不再难以实现。

  (4)有利于化解人与自然间的生态危机

  中华武术文化的终极思想是追求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署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这里讲的也是人的生产生活都要顺应自然四时规律,不要违背这个规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持生态平衡,这样,自然就也会给我们以丰厚的回报。

  “天人合一”充分说明了中华武术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推广中华武术和进行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播可以使更多人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引导下,在了解中华武术的同时,顺其自然,遵循规律,积极锻炼,同时能够体会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物我两忘的真实情感和崇高境界,从而引发珍惜自然生态,重塑对合理利用自然的价值观念,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互相促进、共同健康发展。

  (5)有利于化解异文明间的价值危机

  当今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程度越高,就越需要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以保证各国和平共处、合作发展,也就越需要和合。完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华武术深受中华和合文化的浸润和滋养,深刻的反映出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底蕴。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深深融入传统武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之中,中华武术可以突破各国文化在语言上的障碍,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载体,利于我国和其他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有利于我国“和合”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使更多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来了解中国文化、接受中国文化,并进一步传播中国文化,这对化解异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危机具有无与伦比的促进作用。

  2.3.2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价值的实现策略

  (1)促进中华武术文化自身的和谐发展

  中华武术文化自身的和谐发展,是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价值和功能能够充分发挥的前提和基础。中华武术文化在结构上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重是指武术表现出来的活动形式,即外在的活动形式;第二重是指武术文化的中间层,包括诸如武术的训练原则、传承方式等等;第三重是指武术文化的内引层,从具体内容上看是指诸如武术的价值取向,武术的审美情趣,武术的思维方式等。武术的发展离不开这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新观念,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和平共处,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另外要注重武术文化的传承和不断创新,既要保持绵延不绝,也要不断地赋予新的发展,这样才能使中华武术持续地、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2)加强武德宣扬,蓄养社会道德

  中华武德的主要内容包括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等,与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有多方面的契合。忠:忠于国家;信:诚实守信;孝:孝敬长辈;悌:爱护同胞;礼:知书达礼;义:见义勇为;廉:廉洁自律;耻:明辨是非。这些可以使人们在习练过程中道德素质得到潜移默化的升华和提高〔4〕。另外,武德以德服人、以诚待人、不狂妄自尊大、不粗暴无理、尊师重道、乐于助人的道德理念对教化国民,提高国民素质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诗文中所言的境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武德正如春风化雨般沐浴和净化人的精神和心灵,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

  (3)突出大众武术的主体地位

  中华武术文化的产生和世代衍生不息依靠的都是广大民众的创造、传承和发展,也就是说大众是中华武术的实践主体。而在当今社会,中华武术要想进一步地提高和发展,仍然要以服务民众、能够被广大人民所普遍接受为目标。偏离人民群众需要、与人民的接受度越来越远,只会使其丧失自己生长的根基。因此,中华武术要以大众武术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出发点,套路的创编要顾全广大人民的需求和接受度,在保持武术本质的前提下提高其趣味性,并适当降低难度。人民大众是中华武术文化传播的载体,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武术才能持续发展,也只有在人民大众中,中华武术才能尽显其生机和活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千秋伟业。

  (4)加强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的国际化传播

  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多元化趋势愈演愈烈,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也颇为频繁。中华武术文化植根中华文化大系统之中,自然也免不了国际化的传播和交流,这对中华武术文化既是一种挑战,也是发展的机遇。作为优秀的中华文化之一,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不但可以消解奥林匹克运动遭遇的“人文危机”,而且可以使贵“和”的中华文化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接受和了解提供一个更为简单、便捷的途径,中华武术是一种以肢体语言来阐释中国文化的独特方式,人们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感悟、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可以说中华武术是中国文化的生动载体,中华武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为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话语权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结论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内地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5〕。”中华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合思想的价值取向贯穿于武术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规范之中,可以为当今社会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和源泉。中华武术文化“和合思想”与和谐社会在理念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同时在现实层面上具有结合的实践基础。因此,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和合”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意义,并通过适当的促进方式,有意识地将中华武术的实践活动与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结合起来,使中华武术文化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2〕张立文.儒家和合文化人文精神与21世纪〔J〕.理论参考,2007(2).

  〔3〕姜娟.太极拳健身文化价值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42~44.

  中华文化的价值篇4

  关键词: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研究生;价值信念;涵养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已有三十余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如火如荼,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形成了价值信念多元化的思维景观,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生作为较高层次的知识群体,他们感官敏锐、知觉丰富、思想活跃,因此更容易接受新思潮、新观念的影响,这本无可厚非。然而,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利益关系之间的竞争,导致社会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乘势而起、大行其道,充斥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当代研究生价值信念中存在的问题

  1.价值标准模糊,价值信念摇摆不定

  正如前文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与国外交流的频繁,社会的开放性越来越强,在这样的背景下,势必造成思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在这种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思维活跃的研究生群体在接触多种多样价值信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迷茫和彷徨,尤其是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在对是非取舍、善恶判断上往往呈现出摇摆不定的情形。

  2.缺乏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淡薄

  在当今社会,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人在面对公共事务的时候表现出一副与己无关的心态,认为公共事务是国家和社会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这在研究生中也不少见,某些研究生也秉持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在有关他人、有关公共的事情上采取“少管闲事”的态度,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是一种消极态度。然而,与此相反的是,在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上,有些人却表现得十分“积极”,“积极”到连最起码的诚信都忘记了。

  3.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之风盛行

  上面已经提到,某些研究生在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上,容易忽略自身的社会责任、忽略他人,这实际上是一种个人主义的表现。所谓个人主义,就是完全以自我的利益为中心,将他人和社会作为满足自己利益的手段的观点和做法。毋庸置疑,持有这种思想观念的人在看待和处理事物上是很难考虑他人的利益和感受的,因此极容易造成与他人关系的对立和不融洽。此外,这种个人主义必然导致功利主义,就是说一切行为都以对自己有用、实用为考量的基准,这导致了一系列不光彩行为的发生。

  4.重物质享受,轻精神修养

  市场经济的大潮使商品的丰富性大大提高,各式各样的物质产品充满了现代化的展台、橱柜、电视节目等,其中不乏一些极具吸引力的产品,尤其是优秀的高科技产品,例如苹果手机和电脑。面对色彩缤纷的商品世界,许多研究生难以抵挡诱惑,因此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满足自己高档的物质需求。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研究生价值信念涵养的影响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四大文明古国,它们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前三大古国的文明都中断了,而只有中国的古代文明一直流传至今。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就包涵上述研究生所缺乏的种种精神信念,因此,在研究生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具有弥补研究生相关价值信念缺失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培育当代研究生坚定的价值信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无数华夏儿女不畏艰难险阻、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的力量之源,在《易经》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经典论述,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传统。《论语》也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说法,它告诉人们要有坚定的价值信念和志向追求,无论何时都不要轻易为外在因素所动摇。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彰显的社会责任感对当代研究生价值信念的培养具有启发意义。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彰显个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论述,例如,孟子的“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都是在说每个人都要勇于承担社会的责任和历史的使命,把天下的重担作为自己的任务。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诚信立人的道德观念。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礼记?大学》中指出“修身”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正心诚意”,所谓“诚意”,顾名思义,就是为人处世要做到真诚、守信。在《论语》中孔子还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说法,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连最基本的诚信都没有,那么也就不知道他还能够做什么事了,体现了诚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此外,我国古代文化对诚信的彰显还有很多。

  中华文化的价值篇5

  关键词 传统思想道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途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含着丰厚的道德文化资源,至今仍然是我们民族的操守灵魂,是我们行为的价值准则。比如,“孝亲仁爱”,说的是人际关系由“亲亲”的血缘关系推广到“泛爱众”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的宗旨就是“友爱”; 这些价值准则历经千年,在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的传承中,不断被赋于新的内容,其内涵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党的十以后,中央再次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当前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的新导向、新指南。因此,我们要努力挖掘中华传统美德中的教育资源,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强化人们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共鸣,帮助人们更自觉地接受、吸纳核心价值观,让核心价值观获得更大范围的文化认同。

  2 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党的十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今年年初《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概括为三个层面的“倡导”:一是倡导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二是倡导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三是倡导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

  “三个倡导”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不仅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又与时俱进,顺应了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明确了每个公民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它继承并升华了中华传统优秀道德文化和伦理规范,不仅集中华传统美德之大成,还为我们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它顺应了民族文化新期待,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索

  3.1 健全培育和践行的体制机制

  3.1.1 领导重视是关键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课题。我们明晰新目标,围绕新任务,结合地域特点特色和实际情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各部门各单位分工协调、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模式。

  3.1.2 制度健全是保证

  以党委的名义起草了系列文件通知,成立了以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在全单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确保每一项工作任务都落到实处。

  3.1.3 部门配合是保障

  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条件,在工作中注意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充分依托利用工会、后勤、等推进培育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2 创新培育和践行的工作模式

  根据"弘扬传统优秀思想道德,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价值准则"的工作主题,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试虻闹谢经典、道德格言、历史人物、身边故事作为培育工作的具体内容,通过榜样示范、专家宣讲,展开讨论、启迪自省以激发道德良知,展开道德升华行动,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准则行为蔚然成风。

  3.3 采用多种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优化环境,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工作的整体部署,广泛持久地在师生中开展优秀传统道德弘扬活动。充分利用宣传栏、公共场地、文化走廊等宣传平台,通过张贴宣传画、标语,播放视频、音频等形式,推进中华道德经典、名言、名人、名篇,激发热爱祖国、精进业务、崇德尚善、省身律己的道德情怀和价值追求。

  (2)办好道德讲堂,成立了道德讲堂领导小组,组织了宣讲队伍,设计了背景图案,在办公楼门口和公共活动场所悬挂道德讲堂示范点牌匾,并严格按照中央文明办规定的唱歌曲、看短片、讲故事、诵经典、送吉祥等流程环节开展每一次的讲堂活动。

  (3)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强化引领示范效应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深厚灿烂的民族文化。通过经典阅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道德情操,滋养人文情怀,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以经典阅读为抓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强化知行合一,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道德实践活动是提升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方式。大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着力实践养成,以实际行动引领社会思想文化潮流,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

  通过这些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了公民道德素养正能量,让师生们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之中,汲取了道德智慧,强化了道德修养,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地方社会风气向好做出了积极贡献,对如何结合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有益探索。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6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高校开展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Z16252。课题小组成员:贾红国,王福良,刘秀娟,邵文恰,刘世元,刘素平,金淑红,何武超,刘金红,赵延君。

  中华文化的价值篇6

  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彰显中国力量。民族精神直接来源于社会现实,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关系密切。民族精神的先进人物及其优秀事迹具有令人震撼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在人民群众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带给人们更加深刻的启示和更为深远的影响。积极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正面因素和合理成分,传承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最终凝聚成中国特色、中国风、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正能量,正是这一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构架和实现方式,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烙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中华民族精神里最本质的部分―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文明”,确实抓住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精神的传承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生成、发展与完善,并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鲜明的价值指向。中华民族精神就是我们民族性格的体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中华民族精神里最先进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扎根于中国民族精神之中并能将之更好的传承发扬。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精神相互塑造

  民族精神以其特有的品质和内涵,凸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性与实践性,激发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和积极性,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转化,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建设者和践行者。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其核心价值观念的演化过程是一个相互塑造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之中,并且是具有我们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文化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有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并彰显我们的民族精神,这不仅是历史的延续更是民族精神的延续。价值观只有在创造中才能展现其魅力和活力,民族精神也只有在创新中才能体现世界性的意义和普遍的价值。民族精神或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是随着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活动而不断发展的,价值观因此必然要对不同历史时期特殊的时代性问题做出回应,从而必然带有特定的时代烙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民族精神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每一个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都依赖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体现着该民族的精神。对中华民族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几千年波澜壮阔历史的凝结,是对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崇高民族精神的提炼,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升华。它为中华民族每一个个体提供了可供遵循的理想信念,它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民族的根在文化,文化的魂在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之根的坚守。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平,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民族精神爆发出勃勃生机。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着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价值篇7

  关键词:客家华侨;家国情怀;社会主义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013-03

  客家人是经几次战乱迁徙的幸存者,他们处于南荒之地,中原又难归,但仍不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对家乡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英国人爱特尔在《客家史纲》中说:“典型的客家人是勤劳的、刚强的、爱国的、热情的。有一种不侮弱小、不畏的特性”。当中华民族处于危难时刻,身处海外的客家人能大义凛然,为保家卫国而献出自己的财产甚至是生命。可以说,客家人的家国情怀就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集中体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基于以上内容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精神追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相结合,可以充分体现这一品质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华民族正处于思想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各种文化并存,各种思想相互交织。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就需要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来引领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使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断借鉴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逐步完成现代转型。

  一、爱国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

  1.爱国情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思想文化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形成发展成的一种观念体系,这种价值观的形式不是主观的思想体现,而是社会发展客观实践的一种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依托于对社会文化的充分吸收,包括人类社会的客观总结和文化成果的吸收,更包括了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的肥沃土壤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的优秀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内容丰富,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基础。

  2.爱国情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用提供重要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形成海纳百川、包容并蓄的思想,不仅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元导向性,更需要将这种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拓展,实现多元化的文化发展导向和内在驱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成为所有客家华侨华人所认同的思想准则,它就要深入人心,得到客家华侨华人的认可,成为客家华侨华人心理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许多具体规范的实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指导与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客家华侨华人基础,只有融入了客家华侨华人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被客家华侨华人所接受、理解与内化,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得到切实地确立、巩固、推广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所以要把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主要内容,就是要囊括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深入客家华侨华人的内心深处引起共鸣,成为人们心中名副其实的价值追求与道德准则。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爱国情怀的借鉴和创新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而且还具有较为深刻的爱国情怀,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特征。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正逐步显现,如何正确地弘扬社会主义爱国情怀,调动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来,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发挥出集体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其次,爱国主义不是狭义的概念,而是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是一种国际主义精神。爱国不代表排斥和对其他国家保持敌意。而需要逐步消除国家的边界区域观念,促进爱国主义向深入发展。为了中华民族能在和谐的国际环境下兴盛强大,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的共同发展,客家华侨华人需要在弘扬传统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应该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贡献的同时应该履行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结合社会发展而不断地进行文化的发展传承,充分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时代性特征。要改变传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继承,更是当代中国人不断创造辉煌业绩的精神动力。只有不断坚持创新和改革,才能突破文化的局限性,锐意创造新生活和新时代。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的思考

  1.准确把握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的思想精髓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谋求发展与创新的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不仅要继续发扬原有的民族精神,更要紧随社会发展的步伐形成以创新为主题的时代精神。客家人由于历史原因,具有很深刻的寻根情结,这也是爱国精神的一种体现。客家人在全球分布范围较广,虽然几代旅居海外,但没没有忘记自己的民族和祖国。始终在心里存在一种重返家园,探寻自己生命之源的思想。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产物和发展,也是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步伐加快,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文化和经济的交往也带来了寻根的客家爱国主义的发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家园情怀,不能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爱国精神,都容易产生迷失。通过正确的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可以不断地促进客家华侨在培养和发展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主要的精神内核就是开放包容的精神,这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价值体系塑造是一致的。在进行改革开放建设过程中,需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体要求,培养和发展客家文化以及客家华侨华人的时代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本身就有需要改变不断发展创新的需求,何况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并不是“完美主义”,也存在一些不适合现代社会的落后思想,唯有不断改革创新,以改革的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措施,以创新的精神健全和完善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远,优秀客家精神才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2.形成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的价值观

  客家精神既有历史性又有现实性,从历史性角度来看,客家精神是随着几代客家人迁移和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现实性就是客家精神的现实需要,是一种社会价值的体现,体现了一定背景下文化的培养和发展。从文化角度来看,客家精神是一种爱国文化的提炼,其社会价值性对现代社会发展仍具有指导性作用。多年来,客家恳亲大会都把“客家精神”作为文化的核心和指导来不断指导和弘扬客家华侨家园情怀的发展和价值的培养。

  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园情怀也是一种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种基于中华文化的发展升华。既和中原文化属于同宗文化,又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结合海外地域特点,对中原文化进行了吸收和融合,重点体现了海外文化的特征,并和当地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否则容易被当地文化所排斥进而消失,通过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和创新,能够较好地被当地居民所接受,并融入客家生活居住区域中去。因而,海外客家文化的发展也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延续力。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也充分证明了只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才能不断吸收和发展自身的文化,并不断进行先进文化的吸收,才能不断壮大自己。当前,在中国各种文化思想交融发展,并不断吸收和融合,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正处于这种文化发展不断革新的动荡环境中,面对各种文化的挑战,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需要以一种吸收的包容的思考来对待,而不是一味进行排斥,需要把挑战当作是发展创新的机遇,沿着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的优秀传统路线不断发展与更新。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

  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具有较长的历史时期,这和客家发展历史和文化一样,其都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传承,都是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情怀。在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的核心精神就是要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的思想,并和历史发展相适应,充分展现出文化思想的魅力,不仅仅需要宣传家国情怀等中华历史文化,更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发展,对不良文化进行积极的抵制,顺应时展需求。

  在时展的浪潮中,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要发生变化,从“一脉相承”到“重塑再生”,这些变化无论是从人类文化发展史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来看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的转型需要通过多种的社会途径来完成,不能仅仅是精神上单一的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通过理论层面为指导作用,通过在不同的层面进行塑造的过程。主要是包括了对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的丰富来完成的,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良好素材。要以改革的精神来赋予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新的内涵,通过对其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来不断提高客家文化的发展动力,按照时展的总体要求,从促进的角度来丰富其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正确的认识,并充分体现出其先进性特征和时代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是和中华民族发展紧密相连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既需要对不同的群体进行充分的考虑,更要考虑不同文化的需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强大的能力为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提供现实的理论指导和价值重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研究首先应采用的是辩证法。辩证法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证方法,通过辩证法可以逐步引导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进步和提升的科学方法。不论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角度来看,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必须要尊重其历史性,其发展起端于封建时代,必然蕴含着一定的封建思想成分,如果不剔除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中的封建专制主义内核,盲目弘扬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必然会阻碍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应充分加以研究和利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行积极的应对,通过科学合理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引领,不断对其进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弘扬主旋律的重要保障,在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激发人类发展的综合活力,进而提高人的价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马列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思想根基,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相互结合形成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特色文化体系和思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各个领域建设的指导性思想。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性和兼容性的特征,是根据我国历史发展实践而不断发展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历史性,通过对不同层次人群的思想价值塑造,来不断满足不同个体人群的需求。当前,对于客家华侨华人爱国情怀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对客家华侨华人发展历史沿革的表述和分析。而在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特质和客家精神的讨论则显得十分薄弱,从宏观角度研究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的更是少之又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的研究,不仅仅需要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对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进行准确的研判,更需要从整体分析的角度去发展这种爱国情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使人们更加深入研究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充分发挥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但在进行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树立起一定的历史唯物性观念,不能过度夸大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的作用,夸大对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所能产生的重要作用。我们需要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对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进行正确的看待,对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的积极成分要大力宣传与发展,对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中的消极成分要剔除与摒弃。其次,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特征,需要在进行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和研究过程中,对其进行客观的认识,不断促进其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种社会意识是一种客观正确的反映,是对社会的唯物反映,具有一定的作用力,而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所处的现代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必须从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背景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根据时展要求,根据客家文化所处的区域特征和发展的时代信息来对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特别是不能割裂其和中华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但在认识问题的同时也不能一概地肯定或者全盘否定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或者出现对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的形成发展史产生偏执倾向等观念,这些都不利于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的研究与发展。同时,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具有社会性,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内容。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的创造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创新应该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特别是需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联系,逐步扩大与增强客家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发展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在现代以及将来被世代传承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徐文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法制建设,2010(6):22-25.

  [2]孙勇胜.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青海社会科学,2012(15):56-59.

  [3]李艳,李未丰.创业文化是传统客家文化的精髓[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1):68-72.

  [4]陈利群.客家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形态[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5):35-38.

  中华文化的价值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009-02收稿日期:2016-01-26

  作者简介:史佳楠(1984―),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生工作部科员,硕士,研究方向:历史学、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当代青年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佼佼者、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有生力量,更应在对精髓文化的弘扬发展、继往开来中担当重任。高校是大学生价值观和文化素养培养的主阵地,高校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只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才能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作用,才能让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培养内化为学生自身思想品质的一部分。而要做好以上“六进”,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鼓励为主,督评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厚重积淀,是历经无数次去粗取精的文化精髓的载体,代表着民族和国家以往的文化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提出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达,代表着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方向。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贯彻不能只靠抽象的宣讲,要以更生动、具象化的形式来表达和传播,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在高校,以“六进”为抓手的教育模式基本已经覆盖了高校教育的全部途径,但在这些途径上要走得稳、走得好,就要求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灵活应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作为唯一一所艺术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育人手法,比如,以美育带德育、以创业教育带动德育等,将德育这一抽象概念灵活地落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自我和德育内容认知的不断深入,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得到提升。参照德育的实施办法,本文就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六进”校园的实施方式。

  一、在“进教材、进课堂”上应以做为主,图文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教材是有利于青少年教育培养的举措,但所谓“进教材”不应只是单单占几个版面,印多少内容进去,而是要思考如何真正地融入教材,融入教学。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意识状态、兴趣爱好和阅读习惯出发,概念讲述式的教育早已为学生们所排斥,他们更喜欢新颖的、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在教材编制方面,应多考虑图文并茂,不妨大胆编制相关课堂游戏、知识竞赛,或者以寓言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自主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更易接受,且记忆更牢固。还可以充分借鉴儿童图书的优势,在教材中加入剪纸、猜谜、涂色、连线等内容,让学生先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

  例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采用了以美育带德育的方式,充分地集合了艺术类大学生乐于审美、擅于审美的特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中“和谐”“友爱”“正能量”的真谛蕴含于美育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创作艺术品,品味到蕴含在美术作品中的基本道德价值理念。与此同时,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还在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添加有代表性的古典故事,不仅传递了传统文化之美,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蕴含其中。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小组讨论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内涵,促进德育效果的提升。

  二、在“进课外、进网络”上应互动为主,体验为辅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研究过程中,还要重视对“进课外、进网络”层面的研究。具体来说,在校园中,虽然进行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但是,在课外时间、网络平台上,仍然可以拥有多样化的途径,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园教育培养的结合,发挥出德育的应有作用。

  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课外时间和网络平台的过程中,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实现整合创新,并对大学生群体在课外时间所从事的整体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例如,根据对相关调查的总结归纳,可以看出,本文进行研究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是以艺术类学科为主的职业院校,学生在课余生活比较重视对于自己文化艺术修养的提升,爱好也集中在摄影等艺术类活动上。基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课外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就可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摄影展”“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展”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充分激发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结合大学生群体所擅长和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形式,高效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大学生群体课余活动的有机结合。

  除对大学生群体在课外时间所从事的整体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之外,还可以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数据的统计技术,对大学生群体在网络平台所从事的整体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进而高效实现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网络。例如,根据对相关调查的总结归纳,可以看出,艺术生浏览的网站主要包括“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豆瓣”等。其中,基本上所有的大学生都开通了微信功能,在微信中,也有着专门的讨论组功能以及建立公众号平台的功能,基于微信应用的这些功能,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网络的过程中,采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讨论平台”“传统文化交流平台”等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获取价值观念和文化知识的有效平台,充分发挥出互联网时代高效的沟通功能,进而实现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网络的目标。

  综合起来看,通过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课外时间和网络平台的研究,可以从整体上为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环境。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伴随着现代大学生群体思维主体意识的变化,高等教育院校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教育过程、学生爱好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思维意识和道德观念影响力度的提升。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对高校学生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邀请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域的集大成者进行宣讲和讲座,吸引大学生群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普及效率的提升。

  三、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上要以鼓励为主,督评结合

  为了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针对性,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理论,结合高等教育院校现有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和教师队伍建设与评价体系有机融合在一起。

  通过对于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可以看出,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对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构建高校人才队伍过程。与此同时,还要保证大学生群体可以充分自由地享有校园文化的成果,这就更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队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保证大学生群体综合全面地发展。例如,可以建立教师队伍再培训体系,督促高校教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并及时对思想政治管理队伍、教师队伍进行传统文化的培训,保证高校师资队伍可以满足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需要。

  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意识到教学评价体系要充分引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大学生群体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拥有了比过去更多的渠道,为大学生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目前,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大学生群体建立了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校园网系统,学生可以给当学年的授课教师打分,分数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为了促进大学生群体深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督促教师重视相关内容的教学,在评教系统中加入弘扬与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项,并设置其为必选,提高所占分值,那么教学效果也可以更好地获得保障,进而将陶冶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和情操建立长效机制,为大学生群体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校园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高等教育院校作为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要为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奉献自己的力量,促进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于澍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必要性科技信息,2010,(19).

  王润民思政工作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广东科技,2012,(23).

  秦樟连辅导员利用网络开展思政工作体会科技信息,2009,(2).

  中华文化的价值篇9

  【摘要】文章以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为切入点,重点探讨了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之间的关系以及弘扬湖湘文化,增强其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功能的现实路径等内容,做好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关键词】湖湘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路径研究》研究成果,编号:XJK016CDY011。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16年度立项课题《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研究》研究成果,编号:xspybzz02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传统文化作为滋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高度概括和凝练。湖湘文化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中十分富有特色并且有深远影响的一种区域性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鲜活的文化质料、丰富的实践载体、深厚的群众基础,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凝练所得,对于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培育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湖湘文化产生和传承于湖湘大地,它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系统,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特征,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价值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滋养。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湖湘精神,这种精神具有优良特质,它是中华精神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经世致用”“心忧天下”“百折不挠”“兼收并蓄”和“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彰显了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也展现了湖湘人的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湖湘大地的生动诠释和体现。

  继承发展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精神特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滋养,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然而湖湘文化毕竟诞生并很长时间存在于中部一个相对封闭的农业地区,由于历史继承性,故难免留下历史时代的印迹,多多少少存在一些与生俱来的落后的封建的思想观念,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背离的,是不可取的。因而对湖湘文化的继承发展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科学辩证的扬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湖湘文化的继承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指导新时期的湖湘人继承发展好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做好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研究,这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国梦”,凸显湖南特色,达到“六个走在前列”是非常重要的。

  二、弘扬湖湘文化,增强其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功能的现实路径

  怎样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和倡导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同时,让广大青年学子易于接受,老百姓喜闻乐见?我们完全可以在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找到切入点。在三湘大地,这个切入点就是湖湘文化的精华。如果我们把湖湘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能找到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就能深化核心价值的内核,就能赋予核心价值体系以灵魂,就能在倡导弘扬核心价值体系时接地气。继承发扬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做好湖湘文化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使湖湘文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服务。弘扬湖湘文化,增强其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功能,具体可通过以下方法和路径实现。

  (一)加强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的挖掘,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化内涵

  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它的精神特质在中华民族文化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千年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积淀孕育了内涵丰富的价值思想,体现了湖湘人民的价值追求。加强对湖湘文化优良传统价值元素的挖掘,有助于丰富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

  (二)加强对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的宣传,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绵长而持久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源自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中华地域文化具有地缘亲和力,易被当地群众理性认识和有情感认同。中华地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湖湘文化产生流传于湖湘大地,是湖湘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优良传统形成独特的精神特质,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风貌。加强对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的宣传,对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研究,辨析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传承,提供一种地域文化作为核心价值体系参照,识别其中的历史脉络,做出系统深刻的理论分析,为地域性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有助于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

  (三)加强对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的弘扬,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验

  人们对一种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需要一个文化体验的过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践行也是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人们从社会的生活体验中逐渐形成文化体验的同时,也不断强化和巩固共同的价值标准、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它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验。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验。加强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的弘扬,提炼、总结出湖湘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让湖湘文化有机融入核心价值体系,再将其有效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