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倪大红、惠英红主演的电影《我爱你!》?
电影《我爱你!》由韩延导演,倪大红、惠英红领衔主演,梁家辉、叶童特别演出。该片大胆从老年视角切入,罕见聚焦老年群体的现实生活和情感世界,颇具现实体察和人文关怀。
端午档独自去看电影,没带任何预期选择了《我爱你!》,纯粹信任老戏骨的演技和眼光。各位主演的演技真的超级棒,演技弥补了很多剧情上的小问题。总之瑕不掩瑜,足够让我有些感动和思考。
(以下是个人观影产生的胡思乱想和感悟)
第一直观感受,属于老年人的纯爱电影。
主要感情线三条,常为戒和李慧如,山哥夫妇,仇老师和陈校长。
很意外的是电影对老年人的纯爱故事的刻画,让我觉得很舒适,很自然,很幸福。
用收废品这一件事把老常,慧如,山哥夫妇联系在一起,并且可以说贯穿全片大半部分。很多人物的个性、情感,也都在对待这件事的态度中得到映射。
其实很巧妙,现实生活中收废品也是很多老人的选择,可能和李慧如一样的的确确是贴补家用,也可能是对风烛残年的缝缝补补,提高生命价值感。
老常起初的形象是叛逆老年,冲动莽撞易怒,有时口不择言。未经了解对收废品的李慧如产生了一些偏见,发生多次矛盾碰撞,算是常规的不打不相识。
但老常充满攻击性的外壳之下其实仍然是一颗善良炽热的心,因为一些善意的小细节逐渐走进了李慧如的生活,渐渐互相了解,又渐渐互相陪伴。同样算是常规的进展路线。
剧情进展常规对我来说没什么大问题。老常和李慧如的感情线,胜在用一些小巧思打动人,同时让我确信这是老年爱情,而不是仅仅找个伴共同养老。
老常起初对慧如的收废品事业多少有些不齿,但他转变的第一步就是真诚地支持和加入慧如的这份事业。这一段快乐相处的情节像走马灯不停转,在游乐场捡瓶子就像冒险寻宝藏,电动三轮车也开出自由的快乐。
老常和慧如都有自己的秘密,有自怨自艾甚至自卑的理由。
老常的原配罹患胃癌去世,发现时已经是晚期,太迟了。他一直为自己的疏于关心而自责,年复一年,最后认定自己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爱人。
慧如年轻时遇人不淑,和家人闹翻,在外漂泊几十年,没有一技之长,勉强谋生。她没有真心认可和接受收废品的事业,寄人篱下,她会觉得自卑窘迫,也会因为突然升起的自尊面红耳赤。
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老常化解了慧如的自卑窘迫,他的秘密也被看穿,被治愈。
老常说,和慧如在一起的时候,他就是在讨好自己了。这句话每次想都觉得有些感动。
老年人有时候反而有少年心。到最后明白,能够陪伴,能够相见,能够喜欢的日子,就应该每天珍惜,应该想尽办法在一起。人生迟暮,又像降生之初,什么都不必再在乎了。
故事的最后老常和慧如住在乡下破旧的小房子里。
破得连砌墙的红砖都裸露在外的小房子,但窗台摆满鲜花,两个人能对坐着吃一餐饭,也觉得很完美。
镜头从窗口移出去,越来越远的时候,我想的是,如果有一个相爱的人,我是不是也能欣然接受这样破旧的小房子呢?
很迅速地想了一遍,也许有讨厌的腻腻的苔藓在墙角生长,也许有我害怕的很多小虫子,没有空调网络电视机,很糟糕,但我好像更想珍惜能一起吃的每一餐饭。
和老常、慧如较为平实的故事不同,山哥夫妇的经历不断地从一个极端推向另一个极端,始终让人揪心。
一个人选择和爱人共同赴死,一定是因为生的痛苦他们再也无力承受了。
帮助对方选择解脱也是爱,只是这爱太过沉重了。
我在医院病房实习的时候,也见过许多生死。为至亲至爱的人下这个决定只是十几分钟之间的事,抢救续命或是到此为止,怎么决定?
没人想选择死,但有时候生也同样没有希望。
呼吸气囊坚持按压着,一下又一下。答案告诉了主治医生,颤抖着手签字。
很少人号啕大哭,多数人啜泣着伏在病床前,想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但永远没有机会知道。
仇老师和陈校长因为时代和家庭被冲散,各自痴念一生。
说实话我个人不喜欢这条线,尽管彩蛋当中最后还是安排了重逢。
错过的是一生所有的好时光,最后一个痴傻,一个喑哑,我总觉得再见只是徒增伤感,不如紧握着执念,至少算是爱到了尽头。
如果非要重逢,为什么不更早一点,更努力一点。刻骨铭心爱着对方,怎么能简简单单相信了别人传言的死讯。仇老师一生都没拉开窗帘,没发现白墙伪装的窗子,其实到这里她就已经输了。
Love isn't something that weak people do.
我喜欢大团圆结局,但在这里却觉得,可能就这样各自分散更好。
作为以老年人为主角的影片,《我爱你!》也很容易引起对当下老年人生活质量、生存环境的思考。
老常是相当时髦一老头,对网络流行语和烂梗的熟悉程度完全不输年轻人,甚至打游戏水平还更胜一筹,观影的时候时常觉得相当割裂。他乐呵呵地接受儿女甚至孙辈淘汰下来的新潮衣服,我想也不是因为自己喜欢。长出一截的裤脚他随意卷起来用别针别上就行,穿什么衣服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只是想珍惜和儿女有关的馈赠,即使对儿女来说可能只是旧物处理。
孙女说,老常总是在讨好家里的每一个人。传统的中国老人都是这样吧,觉得自己人生暮年,油尽灯枯,怎么样都无所谓了。尚存一些力气的时候,总是想为儿女多做些什么,真正烧干了自己之后,又希望悄悄地退场,别麻烦了任何人,就像大象,预感到自己的死亡,独自走入深林。
山哥夫妇坚持着开废品回收站同样如此。长子次子事业有成,还要牵挂小女儿在嗜赌的夫家是否好过。一分一分攒下的钱,换成零零整整的纸钞扎好放在抽屉,难得见一面,女儿也只是半推半就偷偷收下钱就走。做了偏心的父母,却连三分之一的孝顺也没有获得。
和李慧如共度余生是老常为自己活的方式。死亡是山哥为自己和妻子选择的,为他们自己活一次的方式。
老常在山哥夫妇的孝宴上大闹的那一场,我知道无论如何情节都太过戏剧性,太夸张了,但还是为之流泪。
不用一场超现实的大闹,如何能击碎数千年来所有关于孝子贤孙的谎言呢?
子欲养而亲不待,谁都知道的。
愿意珍惜生前的陪伴,还是渲染死后的哀荣,都只不过是人的选择而已。
没有来不及的事,只是在来得及的时候,根本没想做到罢了。
不知道导演和编剧如何考虑,安排了山哥的子女悔过的情节,我的感觉是增加了讽刺意味,而现实更加丑恶。
很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允许老人只做他们自己。这一生无论有多少义务要尽,有多少血缘的羁绊切割不了,也不应该要求一个人,因为有了家庭,有了子女,就从此为这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人子女也应该有独立的自觉,有感恩之心。我不推崇愚孝,但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甚至中年人都很没分寸,在父母身上吸血,这是事实。
生存有时候沉重得让人窒息,很多很多的枷锁禁锢在身,甚至是来自所爱之人的束缚。
任何年纪都有权利选择想要的自由和幸福,无论是生命的第一天还是最后一天,每一天的快乐都是无价的。
死亡是另一个命题。
如何接受挚爱之人的死亡?老常花了许多年才与这道题和解。
一个曾经最最亲密的人在我之前死去,我无论如何都能找到至少一个后悔自责的理由,只要我愿意。
这理由可大可小。小一些,悲伤几个月一切如常,大一些,就泥足深陷,无法自拔。
其实没有任何第三方在责怪你,只是你自己忍不住要责怪自己。
想起一个中学学姐的座右铭,“希望周围的人能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很简单但很有力量的一个愿望。遗憾的是,我们中的许多人是不是连让自己至亲的人感到幸福都没有做到呢?
在能够爱的时候尽力去爱,面对死亡的时候才能更释然。
如何决定选择死亡而不是继续勉强生存?
我仍然很保守地认为活着就是希望。
像山哥一样的绝境对普通的我们来说难以遇到,而现实中即使是厄运专挑苦命人,生命也往往能迸发更强大的生机和力量。
山哥夫妇的死亡是为了更具象地展示痛苦和解脱,我愿意这样理解。
看辩论赛的时候听过一句话,“你怎样看待死亡决定了你以怎样的方式生存”。
希望我有向死而生的勇敢,不改对爱与自由的信仰。
《我爱你!》的出现如果能让我们关注老年爱情或是老年生活,或是对自己的人生暮年有所思考,那么就已经实现了价值。
个人见解,与各位共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