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同步知识梳理——《芣苢》
一、时代背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所收录诗歌的创作年代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之间,即西周至春秋早期。据说当时的诗歌共有三千多首,后来流传下来的不过十分之一。又经孔子整理编纂,目前通行的《诗经》共收诗305首,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多是从各地收集的民歌,共有“十五国风”。
相传周代设立采诗之官,每年春天,他们深入民间,摇振着木铎,收集各地传唱的民间歌谣,经整理谱曲后献给周天子,以便让天子体察民情。这个采风的习俗一直流传了下来。
二、作家作品
《芣苢(fú yǐ)》是《诗经》首章《周南》中的一首。“周南”指周王城之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镐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
与我们非常熟悉的《关雎》《卷耳》《汉广》等篇不同,《芣苢》一诗没有个人感情的直接抒写,全诗通篇也只变换了6个动词。看似简单重复,但一气读来,却仿佛被带进了那个充满节奏的欢快场景中。
这首诗叙述的是在一个温煦晴朗的日子里,妇女们相互召唤,三五成群来到田野里,采摘芣苢这种野菜。
《周南·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应是社会比较清明、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们尚能安居乐业的周公时代的作品。《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其他说法有所谓“伤夫有恶疾”说、“室家乐完聚”说、“喻求贤才”说、“祈子求福”说、“童儿斗草嬉戏”说、普通劳动歌谣说以及歌颂夏禹说等等。
三、文本详解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
采采:茂盛的样子。
芣苢(fúyǐ ):植物名,即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有:取得,获得。
掇(duō):拾取,摘取。
捋(luō):从茎上成功取下。
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释义:
《兔罝》体现了周文王仁之刚强,《芣苢》则体现了周文王仁之柔化。
《左传》:“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周南》中劳动的场面较多,《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芣苢》等都有劳动场景。其中《卷耳》最能体现出寘彼周行、勤而无怨的精神,《芣苢》则反映民众能勤而无怨的原因。
观《芣苢》,会感受到诗的一种气象,那是民众在在一起欢快劳动场景,是种祥和喜悦的气象。乐,顺也。悦于勤,是国家大顺之象。
本诗如何体现出悦的呢?其三段诗句代表了悦的三个主要元素和三个阶段。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芣(fú)苢(yǐ ),暂不能断定为何种植物,一说为车前草。从诗中描述看,其植株有一定高度,便于用衣布或围裙之类摘采,如为车前草,适于用篮筐采摘;从大家一起采摘的场面看,应是大面积农作物;从先摘后捋、用衣布兜住、又掖起来的采摘过程看,或是有籽粒的农作物。
薄言,语气词,轻柔之意。
薄言一词,立刻把人带入轻快劳动的画面,让人感到劳动是轻松愉悦的。这是种伟大的品德,能把仁德的行为方式和节奏,无形中影响民众的思维方向和运动节奏,将其带入和顺之道。
一个人暴跳如雷或怨气冲天时,往往是思维方向、方法、节奏不适当而导致一时行不通。一旦转变思想,行为方式也会发生转变,或许就能行的通顺。一个单位中会有多少种个人行为方式?一个国家中又会有多少种行为方式?
如何转变众人行为方式?靠强制统一吗?是靠德行啊!
《中庸》:“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一个人德行越高厚,心地越宽仁良善,对人越有和善之气。越是心气不定,气量越小,往往待人以声色。反之,能调和声色,也提高了德行。自我观察一下,对子女有无大声以色,对家人有无大声以色,对同事有无大声以色,对下属有无大声以色。孔子说的对,如果以声色齐家、管理单位、治国确实属于最低层次。如果你有明德,能认知事物道理,事事做到明,就能给他人明道,他人能够得到美善,何须大声以色呢?反观是自己心性未定,未能明澈,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对待他人。文王希望民众勤劳,大声以色了吗?他是以柔风细雨般和悦带民众走向明道。这个明道是快乐人生。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掇,从诗的语境看是对有数量之物的摘取。
捋 (luō),对枝上的叶或果实捋下来,也可能是对豆类从壳中捋出来。
掇和捋这两个动作是采芣苢实操过程,体现了人们的劳作过程。劳动是生存之本,劳作亦有其道。一个人只空想目标、幻想结局,不可能有收获,一个人不明于劳动方法,也难有收获。凡事都有其道,尊道而行方能成功。如果一个人听到采芣苢就跑出去,怎么采呢?用什么工具?什么样的方法最合理,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呢,还是遵物性按阶段劳作呢?
小到采芣苢,大到治国,做任何事情有没认知物性,掌握方法呢?为什么有些人事业成功,有些人难以立业呢?要么蒙昧于寻找做事方法,要么贪于结果而不重视劳作过程。哪件事不经过合理操作能成功呢?
稀里糊涂向前走的人,认真的找找做事的方法吧,从眼前开始规划自己,寻找当前事情的合理方案。方法合理,走的就会顺畅,如此才能在劳动中收获快乐。
以快乐的状态参加劳动,会收获更多快乐,更能提高效率。在理念上转变思想,以快乐的心态对待劳动,体会劳动的收获感,容易进入快乐劳动的模式。金一南先生讲别人说他刻苦学习工作,相反,他在享受学习工作的快乐,这会让他收获更多知识和能力。
每个人在学习劳动过程中,都会经历初期的锻炼,这个锻炼过程是成长的最佳时期,要珍惜。一旦熟练自会顺畅通达。当然,作为管理者要把握好度,不能让学习者、劳动者感到过度的压力痛苦,要学习文王那样营造欢快又励精的勤劳状态。孔子提出使民以时,也是主张不过度用民力,让民众在最佳状态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袺(jié)古人认为用衣贮之而执其袵,或许这是摘芣苢后贮放方法,但未必用衣来贮放,如同现代人采棉花,用布裙或布兜,西周时期已有编筐,不大可能用衣服从事采摘劳动。
襭,古人认为用衣贮之而扱其袵于带间也,同样,如用布裙,腰间有个绳带就能起到掖的作用,没必要用衣服采摘。从该字的结构和意义,我个人认为襭应读掖。
本段诗是快乐的完成阶段,是实质上的获得之乐。这个获得又是有终之得,从开始告诉人们芣苢有之订立目标到劳作实现所得,不存在任何敷衍了事,整个过程慎始慎終。
袺之,让民众用布兜起来慎重的呵护成果,代表了对成果的敬慎。国君赢得百姓信任,也是一种民心获得,如果任意妄为,很快会失去它。文王有得而不为己有,敬爱不倦,实为大有。
襭之,让民众以严谨的方式占有成果,收获成果。襭之体现了慎终如始的精神,只有严敬的对待结果,才是有终的结果。
文王以诚待民,让每人都有完善的结果,有真正的收获,在有得之乐中完成自己生命,所以有国家的大顺。整篇诗呈现出喜悦之象,然却没出现一个乐字,没有强调快乐做事,却在快乐中有得,真乃润物细无声。同样,礼制产生于道理,诗中也体现了礼的规则、秩序和严敬,也会无形化入人心,这才是自然之道啊!《中庸》:“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其此之谓与。
赏析
“芣苢”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谣。《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话虽说想像的成分多了些,体会还是很准确的。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随园诗话》)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伦不类。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没有别的解释了。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
关于当时人们采芣苢的用处的问题,毛传说此草“宜怀任(妊)”即可以疗治不孕;又一种说法,是认为此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这两种说法在中医学上都没有根据。现 在中医以此草入药,是认为它有清热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据说可治高血压。这还罢了,也可以勉强地说,《诗经》时代的人是相信车前草是可以治疗不孕或麻风的。但即便如此,这诗仍然有不可理解之处: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风,都是极苦恼的事情,不可能有一大群人为此而兴高采烈地一边采车前一边唱着歌的道理。拿方玉润所推想的情景来看这样的解释,尤其觉得不对劲。所以应该给《芣苢》以另一种更合理的解释。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的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乡野的穷人。可见到了清代,还有穷人以此为食物的。在朝鲜族(包括中国境内和朝鲜半岛上的),以车前草为食物是普遍的习俗。春天采了它的嫩叶,用开水烫过,煮成汤,味极鲜美。朝鲜族是受汉族古代习俗影响极大的民族,朝语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可以推想,中国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只是到了后来,这种习俗渐渐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说的“野人”中偶一见之,但在朝鲜族中,却仍旧很普遍。以此释《芣苢》诗,就觉得容易理解了。
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对于穷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如方玉润之说,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整体赏析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周南·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一释为“采而又采”,一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还有观点指出采采当为作形容词用。如东晋陶潜《荣木》诗:“采采荣木,结根于兹。”南朝谢灵运《缓歌行》:“习习和风起,采采彤云浮。”这两首诗中的“采采”都是文彩、光彩的意思。“芣苢”全诗“采采”共出现六次,是一再赞美芣苢种子(果实)外売的光彩注目,逗人喜爱,因而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
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随园诗话》)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伦不类。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没有别的解释了。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周南·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
关于当时人们采芣苢的用处的问题,毛传说此草“宜怀任(妊)”即可以疗治不孕;又一种说法,是认为此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这两种说法在中医学上都没有根据。即便勉强地说,《诗经》时代的人是相信车前草是可以治疗不孕或麻风的。这诗仍然有不可理解之处: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风,都是极苦恼的事情,不可能有一大群人为此而兴高采烈地一边采车前一边唱着歌的道理。拿方玉润所推想的情景来看这样的解释,尤其觉得不对劲。故又有人参考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清代乡野的穷人),认为中国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并解释称:“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但根据另外一些学者的观点,如果将芣苢理解为薏苡,那么这种欢快场景就更好理解了。例如游修龄认为薏苡或川谷的外表都富有光泽,很引人注目和喜爱,特别是川谷的外壳含珐琅质,可供妇女们采来制作装饰品;薏仁米白如糯米,除作粮食外,也还入药,薏仁米和糯米红枣煮粥可治身体虚弱;此外,古人也的确将薏苡与生育联系起来,除《王会解》的记载外,还有王充《论衡》收录的“禹母吞薏苡而生禹”的故事作为佐证——尽管王充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加以质疑,但将之理解为神话亦未尝不可。结合诗歌的历史性和文学性,可以想象妇女们集体采集芣苢,兴高采烈地边唱边采的场景:这才是《周南·芣苢》的民谣文化精髓之所在。
4、巩固练习
《芣苢》同步练习
一、基础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 (fú yǐ) 拾掇(duō) 场圃(pǔ)
B. 捋袖子(lǚ) 袺(jié) 赋诗(fù)
C. 襭(xié) 阴霪(yín) 怜汝(rǔ)
D. 大雅(yǎ) 仓廪(lǐn) 依赖(lài)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 采采:茂盛的样子
B.薄言掇之 掇:拾取,摘取
C.薄言袺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D.薄言襭之 襭:采摘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中,“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芣苢》一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B.《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
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C.《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一诗出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3)《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伐檀①
坎坎伐檀②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③。不稼④不穑,胡取禾三百廛⑤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⑥兮?彼君子兮,不素餐⑦兮!
坎坎伐辐⑧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⑨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⑩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注】
①原编《魏风》第六。
②坎坎:伐木声。檀:指黄檀,落叶乔木,木质坚韧,适合制作车辆和用具。
③涟:水波纹。猗:义同“兮”,语气词。
④稼:耕种。
⑤胡:为什么。禾:粟稻等粮食作物的总称。三百:言其很多,非确数。廛:通“缠”,捆。
⑥县:通“悬”。貆(huán):即猪獾
⑦素餐:不劳而食。
⑧辐:车轮上的辐条。
⑨直:指直流。
⑩亿:周代十万为亿。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这首诗每段的三、四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
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
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
7.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三、语言表达运用
8.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举办《诗经》读书交流活动。主题是“《诗经》鉴赏”。请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
白。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紧扣主题,表达得体,富有文采,不写称呼语、问候语,不超90字。
9.对下面一段话中的划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以“儒家学者”开头,不得改变句子愿意,但语序可以变动。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掩盖、被断章取义、被歪曲篡改、被儒家学者拿去附会剥削阶级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10.比兴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在后来的民歌中以及现在的歌词中,这种手法得到了
继承和发扬。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用比兴的手法写两句或几句歌词,内容不限。
(内容提示:青春、理想、亲情)
示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歌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B项,“捋”应读“luō”。
2.【答案】D
【解析】D项,襭:把衣襟掖在衣带上兜东西。
3.【答案】D
【解析】D项,“全部都是四言诗”错。《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
4.【答案】A
【解析】A项,“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就是说采芣苢,并没有用他物起兴。
5. 【答案】(1)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2)薄言掇之薄言捋之
(3)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6.【答案】C
【解析】C项,“觉醒”不恰当,他们没达到这样的思想高度。
7.【答案】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对统治者的不劳而获进行了质问和嘲骂,表达了愤懑之情。
【解析】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8.【答案】《诗经》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经典名句脍炙人口,耐人寻味,让我们走进《诗经》,去鉴赏其中无穷的璀璨与绚丽吧。
【解析】既然是《诗经》读书交流活动的开场白,那么可以从《诗经》的重要性说起,除了说到《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还可以引用《诗经》中的名句。注意一定要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注意字数上的要求。
9.【答案】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解析】题目要求用“儒家学者”为开头介绍《诗经》的内容,根据要求可以看出可采用“儒家学者”+《诗经》目的剥削阶级的做法来重组语句,即“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10. 【答案】①火红的旗帜哗啦啦飘,我们的青春在燃烧。
②山清水秀天蓝蓝,我们的奥运超历年。
【解析】以“青春”为内容,可以写“燃烧的青春”,可用“火红的旗帜”来起兴;如果写“奥运”,
可以用“山、水、天”起兴。
【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 部 总集,它收录了 到 五百年间的诗歌,共 首,所以,《诗经》又称为 。相传,《诗经》是由 晚年编订的。
【参考答案】1. 一 诗歌 西周 春秋 305 《诗三百》 孔子
2.《诗经》原称“ ”或“ ”,汉代将之尊奉为经典,始称《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 ”。
【参考答案】2. 诗 诗三百 诗经 毛诗
3. 、 、 是《诗经》篇之异体; 、 、 是《诗经》文之异辞。大小不同,并称为 。
【参考答案】3. 风、雅、颂、赋、比、兴 六义
4.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 、 、 三类。
【参考答案】4. 风、雅、颂
5.“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 ,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 ,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 的思想感情,是我国 诗歌的源头。
“雅”包括 和 ,共105篇。“雅”基本上是 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 的歌词。
【参考答案】5. 十五国风 民歌 国风 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 现实主义 小雅 大雅 贵族 祭祀
6.本诗出自秦风,<诗经》中有十五国风。以下不属于十五国风的一项是( )
A.王风 B.豳风 C.周颂 D.周南
【参考答案】6. C
7.句式以 言为主;篇章结构上多采用 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通常称做 、 、 。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简言之,赋就是“ ”,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 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心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 ”,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这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参考答案】7.四 重章叠句 赋、比、兴
铺陈其事 平铺直叙 比方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8.《诗经》原称《诗》,只因被奉为儒家经典故称“经”。可见儒家对《诗经》十分重视,《论语》中孔子就曾给予《诗经》很高的评价:
(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 。
(2)诗可以 ,可以 ,可以 ,可以 。
【参考答案】8. (1)思无邪 (2)兴 观 群 怨
9.《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它所表现的“ , ”的 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参考答案】9. 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 现实
。
五、课外拓展
宋代郑樵《诗辨妄》:“《芣苢》之作,兴采之也,如后人之采菱则为采菱之诗,采藕则为采藕之诗,以述一时所采之兴尔,何它义哉!”
宋代朱熹《诗集传》:“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采之未详何用,或曰其子治难产。”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同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附:诗经的经典名句
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鱼鹰和鸣咕咕唱,在那河中沙洲上。 美丽善良的姑娘,正是君子好对象。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河边芦苇青苍苍,晶莹露珠结成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正在河水那一方。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晶莹如水眼波妙。
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 高远的苍天啊,我怎么会是这样?
6、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 青青的是他的衣领,日日萦绕在我心里。
7、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还他美玉。
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译:当初离家去远方,杨柳飘扬春风荡。 如今归来奔家乡,雪花纷飞漫天扬。
9、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 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10、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是无罪的。 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1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
译:你送我木瓜,我就以琼浆玉液报答。 这哪里能算报答,只是为了彼此永远相好。 注:《木瓜》本来就是表达男女爱慕之情的。
1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 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
15、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 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16、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17、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
译:月亮出来,如此洁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动人。
18、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译:大老鼠啊大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全然不把我顾。 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 (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19、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小雅。鸿雁。斯干》
译:溪涧之水蜿蜒流淌,南山景致青翠幽深。
20、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译: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没洗的脏衣裳。 静下心来思前想,只恨想飞无翅膀。
21、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小雅.白驹》
译:皎洁的白色骏马,在空寂的山谷 。 它咀嚼着一捆青草 ,那人如玉般美好 。
2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译:为人却没有道德, 不死还有什么意思。
23、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诗经·周南·卷耳》
译:让我姑且饮酒作乐吧,只有这样才不会永远伤悲。
24、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译:汉水滔滔深又阔,水阔游泳力不接。 汉水汤汤长又长,纵有木排渡不得。
25、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诗经.召南.江有汜》
译:江河有了支流,你出嫁了,离开我。 你离开我,总有一天你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