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逊校长:觉教扬帆(六)谈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马逊校长:觉教扬帆(六)谈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谈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马逊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教育的质量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同时也关系着世道人心,重要性毋庸置疑。唯有透过教育,才能提高国民的素质,改造社会;唯有安定的社会,才能保障人民的福祉。不当的教育政策,影响深远,祸及将来。
近五年来,教育部前后更换了五位部长,虽然每位部长都有强烈的企图心,亦各有独特的行事作风,然而在一片教改的呐喊声中,政策经常摇摆不定,令人无所适从。尤其是一些重要政策,欠缺深度评估而草率就章,甚至先由媒体披露,而各大学院校毫无所悉已成定案,以一百三十亿元的卓越计划经费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不能不让人对高等教育的方向产生怀疑、忧虑与不安。
大学泛滥质量下降
目前,最令各大学院校困扰的问题,就是明明大学数量已经饱和,却仍不断有新大学核准成立,或是专科技职学校升格改制,目前高教体制的大学已多达一百四十九所,老大学还在购置新校区,不断扩大招生。大学生的质量大幅滑落,对于各大学之生存造成严重的威胁。这几年来台湾的大学泛滥,质量似江河日下,情形日形严重。学者专家早有预言,在招收不到学生的情况下,必有私立大学关门大吉。
就如今客观环境而言,国内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进入WTO后,将面临外国教育机构入侵,同时,大陆学籍的采证与承认将不可避免,一味开放新大学的设立,使人难免感到教育政策之粗制滥造,对于国家教育中长程发展,规划既不严谨也不负责。
教育应当是“有教无类”,人人都该当享有受教权,但是我们必须衡量,基本高中教育后,专业技职训练与大学教育的比例,以及产业需要与发展,怎样才最符合现实情况。有一些教授经常抱怨道,如今学生程度每下愈况,联考五科成绩不到两百分,即可上大学,素质极差;甚至微积分考个位数的学生,也在读理工科,不但影响进度,而教师在教学上也倍感压力,彷佛要有点石成金的魔法,才能奇迹似的教到他及格?
教育是百年基业,不能让他在恶性竞争下倒闭,造成社会的动荡与冲击。私人办教育,是为国育才的无私奉献,值得尊敬。但是过去对于大学设立的数量都经过相当严格的管控。近年来,政府鼓励民间办学,土地的取得亦有了法源依据,各界对于办学的兴趣高涨。如今更在财团、民选县市长及民意代表的影响下,大学数量骤增,几至无法掌控。由于僧多粥少,招生已成为各校首要之努力目标。有些学校甚至为了争取学生上门,巨额奖金、手机计算机纷纷出笼,成为学生报考大学之诱饵,无疑为功利思想浓厚的台湾社会,又平添怪事一椿。
功利诱导错误指标
我们认为,教育与发展经济是不同的,不能采取放任的态度,优胜劣败;办学更不是投资一家工厂,采取适者生存、自然淘汰的策略。虽然欧美国家可得在其历史文化背景下,实行自由竞争的做法,但是我们有自己的文化,西方的教育架构与模式的直接移植,造成冲击,实在有欠妥当。
讽刺的是,如今在教育权的保护伞下,大学要解聘一位不适任教授,必须经过教评会三级三审,还可以提出两次申诉,一次是校内,一次是中央(教育部)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以维护其权利。将来若有一所学校倒闭,则可能演变成数百教职员工顿时失业的窘境。由于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规模及预算,不可能将另一倒闭学校的员工纳编。至于大量学生的安顿,更将形成严重的问题。未雨绸缪,我们呼吁政府正视此一问题,若因此引发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后果不堪设想。
教育首先应当重视质量,当我们提到质量时,必然联想到精英教育。然而我们可以将“质量”的内涵,大致分作两部分,一是人的质量,注重五育均衡的教育,成就其整体人格之均衡健康发展;另一种则是专业技术的质量,如今科技知识日新月异,教育是时代的先驱及领航者,必须高瞻远瞩,认清国家、社会、人类的需要,排除万难以求突破,才能掌握未来。如果我们教育界对于新的潮流趋势,只有顺应而无引导之力,就是盲从与迷失的先兆与危机。
目前国内的教育多偏重专业技术的传授,缺乏生命教育与心灵教育的培养。基本上可以藉由通识教育,以活泼生动的教材及方式,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美德的陶成、智慧的传递,与人际的沟通四个方面,加以训练。
一、能力的培养
能力有许多种,如创造力、规划力、应变能力、处世能力、沟通能力。有能力的人才能成为稳健的领导者,委以重责大任,发挥专长,求变求新,开展大局。有能力的人不会推卸责任、躲避问题、畏惧艰难,而能有条不紊的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是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大学教育应关心领导人力的培养。
二、美德的陶成
中国人的教育目的是“传道、授业、解惑”,年轻人受到环境的影响,定力不足可能误入歧途。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文化的根,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人文教育的基础。生命的目的在于自我的实践,时下青年似乎欠缺了解生命的尊严、价值与意义。每当遇上挫折时,便失去了方向及准绳,经调查二十岁的年轻人有20%以上有过自杀的念头,这个比例相当高,值得我们警惕。因此训练年轻人建立崇高的理想与人生方向。坚守原则,培养其自助、自发、自治、自律的精神,以及实践道德的勇气和能力,与淑世的情怀,对国家、社会、家庭应具有使命感,发挥利他的精神,兼善天下。
三、智慧的传递
大学毕业生大都才二十出头,缺乏人生历练,和处世的智慧与深度。大学毕业后一生大多需要依靠自我学习、成长与超越。做老师的及时交付给他一把“智慧之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并能活用知识,以产生应世的能力,启发他的上进心,求知欲,及追求理想的热情,这也是大学教师重要的工作。在学术的殿堂上,教授们个个博学多才,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及辉煌的学历,但是“学问”不等于“道德”,而“知识”也不等于“智慧”,教学需要热忱,在教育的舞台上,应以“人”为主而不是“书”,所以古人有“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之叹。
国内不少教授以“研究”为第一要务,对学生缺少一份关心,“只要我上完课,听不懂是你的事。”把知识当作了贩卖货品,而且还是“强迫直销”。在专业分工的时代,“学有专精”的教师,不一定拥有教学经验,也可能口才不佳,无法让学生全面了解,所以教师的讲课内容,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力,兼顾不同学生的程度,是教师应当随时调整改进的地方。
四、人际的沟通
现代人多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淡薄,忽略了人与人之间交往时彼此间的尊重,学校应加以辅导,提供学习沟通协调的机会。如今台湾已实施网络上“远距教学”,有人预测“网络大学”为未来的趋势,我无法苟同。原则上专业知识及技术性的课程,固然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加以强化,但是,学校提供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的空间及环境是网络不能取代的!今天网络发达,年轻人躲在计算机后面,沉迷于谣言八卦中,减少了与同侪相处,互相切磋的机会,甚至连做人的起码礼节都抛在脑后,这真是人文教育的退步。
谈到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有四个重点提供教育界先进参考:
一、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今天台湾的社会价值观混淆,功利主义与投机风气盛行,如何能正本清源,发展国家的潜力端赖教育。因此教育必须有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在科技经济挂帅的今天,人文教育得不到深度的关心。另一方面,我们也难免面临为难的抉择:如多元化与特色的建立,学术自由与重点发展,专业与通识的兼筹并顾,因此,每所学校都应掌握其理想与方向,来维系整体的平衡。
二、教育的愿景与规划
教育部对学校教育上经费的自主,应可以方便其弹性发展,使其切合学校的发展特色开拓新局。在国家教育原则与方向上,对各校之办学绩效上,却仍应加以督导,以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随时针对人类文明的趋势及社会的发展,调整教育策略,以符合国家长远发展的精神。教育部应有严谨的统计与评量,配合政策的落实,作出十年甚至二十年的长远规划。
三、教育的政策白皮书
公私立大学每四年都规划一次中程计划,由教育部聘请学者专家实地勘察访视,监督各大学校务正常运作,并实行办学成效评鉴,作为奖励经费的依据。虽然未必做到绝对公平,但是至少基本上力求公允,所以受到大多数大学的肯定与支持。各大学院校亦透过与学者间互动,增进对自己的了解,作为改进的参考,加强制度上的完善及师资结构,争取持续的进步超越从前,其成果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此同时,教育部本身对于高等教育的规划,各大学却未必能清楚掌握,所以私立大学院校协进会曾不止一次在各种会议上,要求教育部公布教育白皮书,却因教育部长频频调动,至今仍得不到具体的响应。
四、教育的经费
发展教育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力与经费,所以教育经费必须充足,这是对国家未来的投资,也是对子孙所许下幸福的承诺。什么钱都可以省,唯独教育经费要宽裕。教育预算应该占国家总预算中相当重的比重。(刚好见报悉知立法院三读通过教育经费恢复下限保障,不得低于前三年决算岁入净值的21.5%,甚感欣慰)如今大学数量增加,高教预算亦应随之增加而非依分配减少。对于公私立的学校,经过专业评鉴后,应当公平给予充足的教学研究奖补助经费,以推动他们发展速度。此外,由于公私立大学的补助悬殊,造成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这一情况,在几位部长的努力下,目前也渐渐在改善中,现在的教育补助经费公立大学占有80%,而私立大学则为经常门的20%。当然各私立大学也另外设法募集经费,强化师资阵容、充实仪器图书、发展精致坚实的架构,以争取教学与研究的卓越。
当然,我们还要关心大学校园文化与质量的提升:
一、校园的景观境教
大学院校应重视创校的理念与发展特色,并针对该校之建校精神,藉由景观境教,校园设计、倡导潜在人文教育的深义,可以加强品德的陶冶功能。例如华梵校园的“百丈寮”,塑立唐朝“百丈禅师”像,以彰显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劳动精神。另外校园内的文物馆与剧院,都能形塑独特的校园文化与风格。年轻学子悠游其中,可以培养温文敦厚的高雅气质和品德。
二、校园民主的商榷
自从教改提出“校园民主”,大学法明定校务会议为大学最高决策单位,强调“教授治校、学生自治”,又加上大环境的态势,校务会议也成了民主殿堂,争论不休。使校务之执行权责不清、纷争不断,校园也变得不和谐。近两年来,学界痛定思痛,校长们在不同场合提出“校长责任制”,呼吁教授“治学”而非“治校”,在台湾当前的教育文化环境下,值得深思。
三、校园伦理应重视
中国人一向讲究尊师重道,师生关系是五伦之一。故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格言,如今师道沉沦,关系冷漠。在经济为导向的功利社会里,有人喊出以“学生为顾客”的口号,强调教师“顾客至上”的服务观念。我们呼吁教育界应视“学生为子弟”,陪伴他一起成长。
四、研究与教学
每所大学中都有研究能力强和教学能力强的教授。当然规模较大的学校,容易找到不同的典型,所以不必硬性定位所谓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定了型无异就局限了它的发展,甚至忽略了一些难得的人才。每所大学在不同领域都可能有极优秀人才,才能促进整体的平衡发展。
为了有效发挥教师的潜力、加强研究及教学的质量,我们可以弹性依照教师的性向分类。例如研究能力强的,尽可能减少他的教学负担,而多带一些研究生,充实他的研究设备,让他专心于研究,但仍须保持数小时的课,让他把研究心得传授给学生。如今已有些大学为了鼓励研究,以一个研究生扺消两节课,或是一个研究计划相当多少积点作为嘉奖。
另一方面,不能研究或研究少的教师,计划通不过,收不到研究生,也没有经费补助,在竞争压力之下,能力得不到肯定,也相当痛苦。我认为这一种教师,可以专心研究教学的技巧,校方似可酌量提高他上课的时数,尤其是重点必修课,更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材讲义。基础课虽然人人会讲,但是若要让学生容易吸收,就要讲求方法,如此教学的质量必会提升。若能区分研究导向及教学导向的教师,打破教学钟点齐头式的平等,必能提高学校的竞争能力。
五、专业与通识
由于国内以普及教育为目标,今后的大学教材内容应当有所调整。依目前的现实状况,学校各系所应放弃专业本位,减少必修学分,而学校亦应加强通识教育。在今天的环境,渊博的通识基础比专业知识更有用,学生基本知识广泛,对职业的选择也更具弹性,同时还可以丰富他的人文素养。
置身廿一世纪,我们应该认清高等教育的使命与责任,确立前瞻性的方向和目标。对于未来的规划,要参考现实社会,将学术资源合理分配。政策攸关我们未来的建设,应先透过专题计划研究后,将结果公诸于社会,然后以研讨会、座谈会的方式,总汇各方意见,凝聚共识,再转至全国大学校长会议上作为议案,充分探讨其执行时可能发生的状况,作为制定重大政策的参考。根据这些意见制定教育白皮书,以掌握未来教育长远经营与发展的方向。
转自《台湾教育月刊》第1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