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论文范文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1篇
对于一个导演来说,影响其风格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总体来说,导演思维是导演个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对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对于自己知识结构的一种有效构建。导演思维的形成和导演自身的经历及其所处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1)个人对于生活的理解。一千个人眼里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不同的人对世界会有不同的认识,作为一个影视剧导演,其对于世界的认知也影响着其作品的演绎。每一个导演对于生活对于艺术都有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表现在影视作品里,就是一种个人的情怀和艺术的表现力。影视作品本身是一种主观创作,它和机械化工业化生产的其他东西是不一样的,这种东西表现在艺术世界里就是一种个人的解读。因此,导演个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影响其作品的表达。(2)自己的知识和文化的架构。作为一个影视剧导演,其对作品的演绎离不开自身的知识和文化架构。当两个不同的人在文化沉淀和知识积累上有着十分不一样的层次的时候,他们所表达出来的对世界的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导演是从社会和实践中走出来的,它的作品肯定更接地气,如果一个导演是主攻人文的,其所执导的作品也必然更文艺一些。因此,导演的知识和素养是有生命力的,对于影视作品的影响也是巨大的。(3)外在环境的作用。人是一种社会动物,社会环境影响人的思维和价值认知。影视剧导演也是社会的一份子,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导演对于生活的认知表现在影视剧中的方方面面。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果一个社会充满欺骗狡猾以及其他各种不好的因素,导演在影视剧中也会反映这些方面。而如果一个社会充满善良美好和谐积极向上,同样也会在影视剧中得到体现。
二、导演思维影响影视作品的方式
导演思维对于影视剧的制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下文将从剧本选择、画面选择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1)剧本选择。剧本是影视剧创作的主材料,一个导演,对于哪种体裁的影片感兴趣,想通过哪种影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其在创作过程中思考的首要问题。对于一个影片,需要什么样的形式表达出来,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启迪,都是很重要的。有的导演喜欢大制作,有的导演喜欢小切口。这种题材和脚本的选择是导演思维影响影视剧制作的一个直接表现。(2)演员选择。演员是导演将自己的思维传达出来的人物,因此导演对于演员的选择也是传递导演思维的一个关键点。不同的演员所演绎出来的同一部影视剧的感觉也是不同的。例如,《神雕侠侣》不同版本的小龙女带给观众的感觉也是不同的。选择哪一个演员来塑造小龙女的形象,就在于导演对于小龙女的理解。导演的这种选择对于影视作品的风格呈现也具有极大的影响。(3)叙事手法。影视作品有很多表现手法,不同的导演会选择不同的叙事手段。有的导演喜欢讲故事,在影视作品中就会很艺术地讲一个故事进行唯美的演绎,而有的导演喜欢快节奏的叙述,就会通过各种倒叙插叙等剪辑手法,将故事的节奏加快。这种叙事方法的不同给人的感觉也大不一样。在电影《唐山大地震》里,导演表现的是一种沉重悲痛的叙事,在电影《超能陆战队》里则是一种充满温暖和幽默的讲述,这种不同的叙事手法也是导演对影视作品的集中体现。(4)后期制作。后期制作是导演表现其思维的关键环节,对于同一部影片,不同的后期制作呈现出来的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同一张图片,运用不同的剪辑手法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就很不一样。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来说,后期制作是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如一锅炒好的菜,需要装盘,但是不同的装盘方式让这盘菜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有很大不同。导演的思维决定着影视剧的装盘方式,对影视作品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结语
影视作品是导演的艺术创作,这种艺术创作是一种主观的能动的活动,导演的思维和想法能够在作品中得到极大的呈现。导演的思维是与其自身知识构成、文化素养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分不开的。导演的这种思维主要通过剧本选择、演员选择、叙事手法、镜头语言、画面语言以及后期制作等方面来呈现,导演对作品的影响是直观的深刻的。因此,一部影视剧能否成功,导演是其核心和关键。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的国产影视作品要提高自身质量。中国每年都会有国产电影保护月。这个月份设立的既可恨又可笑。一方面剥夺了中国观众第一时间享受“国际大片”的权利,一方面也体现了国产电影的不自信。中国的影视作品里,要找几部,不拖沓,不做作,有内容的电视剧或者电影,实在太难了。但是,让人感到欣慰的是,2014年有几部国产电影还是很让人看到未来国产电影的希望。为首的就是《亲爱的》和《催眠大师》。这些电影虽然还不及好莱坞大片那么震撼,但是足以让人看完有一些想法,让人们关注一些问题。这样的电影不仅可以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也会让中国人更加了解中国。但是对于电视剧,除了《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对外传播中取得很大的成功,想再找一部经典的,能反应现在人生活的电视剧,实非易事。而其他的一些节目,选秀也好,纪录片也好,有的在创造明星,有的在娱乐大众,有的在疯狂敛财,似乎都在忙着追求超高的收视率,难成经典。所以,中国的影视制作人更应该将目光投向生活,投向现实,多从普通人生活中寻找素材,创作出经典的作品。
(二)翻译本土化与标准化的平衡
一旦我们拥有了优秀的影视作品,对于翻译的本土化和标准化的把握就成为第二个重点。汉译外本来就是一份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更何况,影视作品里的翻译要结合情景,片段等等。很多人都认为要将影视作品的翻译与当地文化特点相结合,这样才好理解好接受。但是,如我们留意一下平时国外大片的翻译,英译汉时,台词的翻译和处理都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异国的特色。所以,个人认为,中国的东西还是要按照中国的特色来翻译,没有必要去迎合特定哪个国家的胃口。只要他们理解我们翻译所用的单词和句子,他也就必然可以体会中国的文化。我们想要传播自己的文化,就不能一味地去迎合别人的胃口。就像“夹克”,“坦克”,“基因”这些外来词一样,中国人的字典里本来没有这样的词汇,但是因为英语的介入,我们不得不创造这样的汉语短语。在汉译外时,如果能造出像“galivalble”,“dama”这样的英语单词,甚至以后写入英语字典的因为汉语逼出的英语单词,那时候,中国的文化在世界就不再是难以理解的文化了。
(三)对外翻译要与时俱进
最后,在翻译影视作品时,要注意与时代变化相结合。影视作品跟名著经典不同,它的接受对象是广大普通的民众。所以翻译的时候,译出来的东西越接地气就越受欢迎。在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4》中,反面角色有一句“unbelievable”,很久以来,这个单词就被翻译成“难以置信”,但是,当时的字幕组把它很接地气地翻译成了当下很流行的一句话,也是一个很受青年人欢迎的情景剧的名字“万万没想到”。就这一个细节,足以体现《变4》字幕组的时尚。所以,我们的影视作品要推广到国外时,一定也要了解当地的人们正热衷于什么,在细节上做的出色往往会让整体感觉都不一样。目前国产影视作品的译制和传播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我相信以后会有大批专家学者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个领域上来。作为一个翻译专业的学生和一个影迷,从观众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让外国人了解中国,影视作品是一个非常便利的渠道,我也希望我们中国人可以利用好这个渠道。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3篇
1.静态业务层面——资源能力固守
在静态视角业务层面上进行作品开发的多数是那些较小的动漫制作单位,有限的运营资本及较单一的人力结构,使其仅能聚焦于某一动漫作品的某些初级制作(如造型设计、内容编排)。比如由个人兴趣发起的漫画工作室,工作人员的时间精力要投入到大量的绘画制作工作当中。这类工作室往往会沿着两个路径发展。
2.动态业务层面——剧情线索发展
路径之一是在动态视角业务层面上,追求剧情线索发展。开发主体强调对自身作品剧情内容、造型设计、场景设置等一系列作品元素进行编排和创新,以内容吸引观众从而延续所创作动漫形象的市场生命力和影响力。如日本动漫作品较多以漫画连载的形式进行长期运作,而作品原创作者会将绘画制作外包给其他人员,自己专心于整个动漫作品的剧情线索发展。事实上,任何文化作品的灵魂在于它的内容,好的剧本、精彩的剧情会让动漫艺术形式更具文化魅力。这也是国内观众对日、美经典动漫影视作品给予好评的关键原因。
3.静态公司层面——路径依赖扩展
另一路径是在静态视角公司层面上,开发主体因从业惯性所强化的技术能力,而长期习惯于特定形式动漫作品的制作,开发团队会依赖既有资源和能力进行公司层面的发展。如一些动漫公司长期运用Flas形式进行开发制作,Flash技术会成为公司扩展其他业务的首选技术方案。由于学习曲线和知识积累效应的存在,开发主体可能对于特定动漫艺术形式的制作方法、工艺技巧日渐熟练,带来经验的积累和学习成本的降低,从而发展成专业化的制作公司为顾客提供特定技术服务。两种战略发展路径并不相互隔离,更多的时候是相互交织、彼此协同的,也即开发团队同时完成作品的剧情创作和动漫技术制作。
4.动态公司层面——市场架构扩展
在动态视角公司层面上,早期刊发的漫画图书会逐步被开发成动画连续剧、电影,甚至扩展到其他的产业领域(玩具、主题乐园、游戏等),各业务领域向客户群体传递的是本质不同的客户价值主张,开发具体业务的资源体系和业务流程截然不同,相匹配的盈利模式千差万别。公司对各类业务的整合是建立在动漫资源跨行业领域整合利用的基础之上,从而形成市场架构的延伸和扩展。国内动漫作品《喜羊羊与灰太郎》即沿着这一路径,成为一部较成功的商业动漫作品。而产业巨头迪斯尼将企业定位在娱乐业,动漫资源游走于各行业领域,给企业集团带来了空前的市场机遇。可以看出,由单一作品构思向市场架构扩展的路径选择,是开发主体扩大作品影响范围、获取绩效回报的关键战略决策。这一战略路径选择伴随着主体对资源能力的深度开发、创造性团队的自我成长、作品内容的系列延伸以及作品未来可能触及的机会空间的拓展。正是开发主体的战略选择,逐步塑造着未来商业模式的构型,进而限定、扩展或重构商业模式所能给作品带来的商业机会的规模和范围。从这个角度来看,商业模式的设计、构建、调节和创新的动态过程,实际上是为企业既定战略路径选择的实施过程拟定一种情境空间,从而为企业扩大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机会和空间。
二、开发主体在动漫商业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
1.动漫产业的商业生态系统视角及开发主体的角色
目前,国内学者较多从动漫产业层面与动漫营销视角来分析国内外各类动漫作品商业化的成功或失败经验。虽然借鉴了诸多战略管理、产业组织、制度经济、营销管理等学科的分析框架,从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组织网络、价值链等视角为动漫类企业提供了不少有实践操作价值的见解。这些分析框架的既定前提、假设是企业所处产业领域的环境没有出现快速转变、企业间的交互关联是静态稳定的,但忽略了企业本身在资源能力和发展路径上存在的异质性,同时也未预料到产业内潜在的整合和分离的动态趋势。已有的分析工具和经验更像是为企业提供一个多器械工具箱,而非解决企业特定问题的操作指南。这种整合和分离的动态趋势给产业内各参与主体全新的冲击,迫使其重新考虑自身的角色、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这势必带来一个难以绕开的问题:在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动漫作品开发者如何定位自身的角色和职能才能有效地动态适应产业内的动荡?根据Moore对商业生态系统的界定——既定空间和时间框架下企业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通过物质、信息、价值和能量的循环流动产生竞争、依存等相互作用从而构成动态的、具备高度自组织、自适应和自调节能力的有机系统,动漫作品开发主体所处的产业环境更像是一个生态圈,他需要与许多利益相关方进行互动、协同发展才能实现作品的商业价值。扬西蒂和莱维恩基于企业在商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将企业划分为三种角色:网络核心型、支配主宰型和利基缝隙型。
(1)动漫商业生态系统中的网络核心型企业。
网络核心型企业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价值生态网络中的核心企业,以知识资本、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为运营的主要驱动力,通过构筑创意和编剧的创作平台、作品的制作开发平台、业务运营管理平台、营销传播和推广平台、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等一系列的功能性载体,吸引生态系统内其他成员参与到同一价值网络当中,在动态竞合过程中,开放和互动地创造和提升产业生态价值。网络核心型企业能够协助系统中其他成员节约和降低成本,扩大作品的传播范围和规模,提升作品的价值空间,从而增强生态系统整体的盈利能力。美国的迪斯尼和日本的东映动画正是网络核心型企业的代表。
(2)动漫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支配主宰型企业。
生态系统中一些具有优势资源(作品、品牌、渠道、制作条件等)的企业有机会成长为支配主宰型企业,或产业中一些参与方凭借其优势在某些价值创造环节上存在较强话语权。支配主宰型企业借助其在生态系统的关键生态位,最大限度地攫取价值。如作品的原创团队(剧情和形象开发)会对动画制作方施加压力,以获取自己设想的动漫表现形式;电视频道会对所播出动画作品的选择、时段安排,甚至后期版权费用支付有很强的谈判优势;电影电视播出的审片机构会对作品能否播出起到决定性影响。这些外部参与方所构筑的规则框架,往往形成产业约束或政策管制,可能迫使动漫作品开发主体被动接受对其不利的交易条件。
(3)动漫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利基缝隙型企业。
大量利基缝隙型企业构成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主体,以其特色的细分市场定位或突出的技能优势创造价值。它们与网络核心型企业和支配主宰型企业,以及它们彼此间,存在着广泛的竞合和依赖关系,呈现出独特的自适应和进化特征。大量的动漫工作室、动漫创作成员都是缝隙型个体,其受限于创意、资金、技术等条件,难以跃升为网络核心型或支配主宰型企业。商业生态系统视角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分析平台,系统中异质性企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基于前文所提出的动漫作品开发主体所处的战略发展态势,着力考察动漫影视作品开发主体在饰演不同角色、处于不同战略发展态势下,其构筑商业模式的主要特征与功能机制。
2.不同战略发展态势和角色下开发主体构筑商业模式的主要特征
对于商业模式的分析框架,在此借鉴学术界较公认的Johnson等人提出的理论模型——商业模式是由存在相互依存关系的客户价值主张、关键资源、关键流程及盈利模式四种构件组成的,反映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功能性活动系统。基于该模型分析框架,对不同战略发展态势下,饰演不同角色的动漫作品开发主体所构筑的商业模式下的主要特征进行简要梳理。
三、商业模式功能实现的核心机制——情境调节
1.不同角色主体选择商业模式的功能侧重
横向看,动漫作品的开发主体积极探索和尝试不同的商业模式,有利于促进其在产业内战略行为的有序性、扩展经营视野和选择合理的战略举措,通过在作品开发与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动态调节自身的商业模式,以保持与经营环境的良性适配,从而帮助企业取得更加理想的回报。那么,不同角色主体选择商业模式的功能侧重则成为焦点。
(1)网络核心型企业——网络协同下的开放式功能性平台。
网络核心型企业寻求对优势资源和能力在跨产业领域内的应用,为开发适合不同环境的客户价值主张,需要对关键业务流程在公司层面上进行全新整合,并分别匹配以不同的盈利模式。在动漫商业生态系统中,网络核心型企业往往呈现为多业务领域与多盈利模式交织的多商业模式综合体,能够吸引大量利基缝隙型企业依赖于它,有助于小型动漫工作室的作品在更大的功能平台上实现价值。大量利基缝隙型企业在这一功能平台上形成竞合关系网,产生网络协同效应。整体商业生态系统在实现价值潜能释放的过程中,网络核心型企业的战略态势会影响企业一系列行为决策,进而会影响这一网络功能平台的健康程度。如果网络核心型企业固守既定资源能力框架,垄断特定的资源(渠道、规则制定、政策准入等)以攫取超额利润,这将会制约利基缝隙型企业的后续良性发展,而后者的战略抉择倾向于规则的逃避或突围,突围成功的企业有机会改变产业游戏规则。网络核心型企业无论选择何种路径来发挥功能平台优势,其BM功能机制重心在于开放性地面向市场和创意源。如迪斯尼与东映动画对小型团队创作的作品提供专业技术和融资扶持。
(2)支配主宰型企业——基于资源能力优势的价值攫取和盈利保障。
支配主宰型企业与网络核心型相比,其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差距较大,能够支持单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或作品创作,难以驾驭跨多行业领域的运营管理。因此,支配主宰型企业其商业模式的功能重心在于对既有规则、资源和能力的持续开发和维护,进而借助相关优势增强自身在价值链上的议价能力并确立盈利保障机制。
(3)利基缝隙型企业——以技术和作品驱动客户价值主张创新。
利基缝隙型企业在商业生态系统数量多,规模小,业务与技术较单一,定位于特定细分市场空间。除非企业创新出有市场应用潜力的动漫技术,或是构思出有精妙故事情节的作品——提出有吸引力的客户价值主张,否则难以长期生存下去。因此,利基缝隙型动漫企业的商业模式功能侧重于以技术或作品所驱动的客户价值主张创新,突破产业规则制约,充分挖掘潜在市场机遇。
2.商业模式发挥功能的核心机制在于情境调节
通过上述分析,不同角色的开发主体在各种战略发展态势下有着不同的商业模式功能侧重,可以看出各功能重心都倾向于对主体外部经济环境施加特定影响,力图塑造有利于企业的释放技术或作品价值潜能、提升盈利预见和扩展市场机会的情境。从表1的纵向视角上看,商业模式对各种开发主体在特定战略发展态势下应当塑造不同的情境空间来实现的既定功能。
(1)处于资源能力固守态势下的情境调节机制——规则垄断或规则突围。
处于资源能力固守局面的企业会构筑商业模式以进行规则垄断或规则突围。利基缝隙型企业迫于生存压力,倾向于沿技术学习或作品开发步入后续战略发展态势,再进行特定范围的规则突围;支配主宰型企业虽能借助规则垄断获利,但其规则触及面有限,会面临其他企业规则突围的挑战;网络核心型企业攫取价值链上的主要利益,为保护既得利益,它们倾向于对行业内已有规则体系的固守、垄断和绝对话语权。
(2)处于路径依赖扩展态势下的情境调节机制——技术学习效应。
处于路径依赖扩展态势下的企业会聚焦于技术学习效应所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其商业模式功能侧重于技术情境的塑造。利基缝隙型企业通过技术学习向市场提供初始的动漫开发服务,形成经验积累,不断深化对技术的掌握,逐步通过技术学习实现成本降低和业务扩展;支配主宰型企业能够掌握一定专业化的动漫开发技术,并在业界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凭借优势实现动漫作品产能的提升和开发成本的降低,形成规模经济;网络核心型企业侧重于技术在多领域的应用,以实现优势技术的范围经济。
(3)处于剧情线索发展态势下的情境调节机制——剧情结构组织。
处于剧情线索发展态势下的企业会聚焦于作品的剧情内容创作,其商业模式功能侧重于塑造有吸引力的剧情结构。利基缝隙型企业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依赖原创作者独自思考剧情线索的发展走向并进行动漫造型设计开发,举步维艰,开发周期不确定,进而运营收益和风险不确定;支配主宰型企业在此态势下会组织专业的创作团队,以保证定期提供作品更新;网络核心型企业则开放性地组织剧情结构,吸引外部创作人员并集成创作成果,综合形成更富创造力的作品内容。
(4)处于市场架构扩展态势下的情境调节机制——多商业模式嵌套和资源认同。
处于市场架构扩展态势下的企业会积极寻求多业态之间的平衡,其商业模式功能侧重于多业务模式和多盈利模式的动态一致性。利基缝隙型企业由于资源能力有限,一般难以驾驭多模式架构,存活并成长是其首要目标;支配主宰型企业一般沿价值链来迁移既有动漫资源进入其他业务领域,从而伴随对相关业务领域的盈利模式的架构匹配和创新(比如进入游戏产品开发);网络核心型企业能够实现在跨度较大的多行业领域同时进军,形成多重客户价值主张及多种盈利模式交织的格局,其情境调节的侧重,在于通过优化流程实现关键资源在多套商业模式间的动态均衡分布和认同。在此,将上述分析内容汇总于表2中,以清晰反映各种角色的动漫作品开发主体所开发商业模式的功能重心,以及在不同战略发展态势下商业模式发挥功能的四种情境调节机制。
四、结论和研究展望
本文通过回顾商业模式研究的主要文献,梳理出分析企业商业模式的动态维和应用维两个视角,二者交互产生企业所处的四种战略发展态势,借鉴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对企业角色的分类,旨在梳理不同角色的动漫作品开发主体在各种战略发展态势下商业模式的主要特征,进而分析商业模式在开发主体战略路径选择对作品商业价值创造和获取的影响效应中发挥着怎样的功能,将这种功能机制界定为情境调节,通过理论阐释总结出四种情境调节机制:规则垄断或突围、技术学习效应、剧情结构组织、多商业模式嵌套和资源认同。后期研究需要关注:一是建立动漫作品样本数据库,并设计开发战略路径—商业模式构筑—作品市场绩效的测评问卷,对各种调节机制进行必要的实证检验;二是进行个案分析或多案例比对,旨在分析企业在各战略态势下如何实现商业模式的功能跃迁,即需要深入研究实现商业模式功能机制转变、促成企业商业模式进化的触发因素和传导机制;三是如何对商业模式渐进调节过程进行动态测评,这一学习过程如何在跨组织环境下实施。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4篇
影视文学作品的现代性首先就体现在影视文学作品是文学与影视作品融合的产物,影视文学作品的形成有一个现代性的过程,最早影视文学作品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范式,直到电影诞生之后,电影从简单的无声记录的拍摄方式发展到有紧张的故事情节,电影需要有一个拍摄的脚本,需要有一个能够指导电影中故事情节发展的剧本。电影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科技文明的见证,因此,电影不仅仅是现代性的表征,更是现代性批判的工具。电影的发展和壮大成就了为之服务的剧本,剧本的功能也从单一的帮助影视作品拍摄,到成为受众喜爱的重要作品。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现代性研究无法逃脱社会组织和个人精神世界,两者在研究过程中又存在彼此的割裂,现代性是人类社会为了追求梦想的过程,然而这个过程中现代性并不是统一社会结构唯一的标准,人类的精神世界并不依靠现代性来维护对现代社会的认识,这是二元割裂的世界体系中影视和文学都具有重要的连接作用。影视文学作品的现代性能够佐证现代性在现实社会与精神世界的某种关系,通过自我意识对影视文学作品的解读实现自我意识现代性的联系,从而对现代性进行理解和判断。
影视文学作品的现代性是社会进步的现代性。影视文学作品作为影视与文学有机整合的艺术形式,具备了现代社会的诸多特质。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一项尊重社会现实和寻求受众关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剧作家或者作家都在寻求一种理解社会的方式,都在通过不同的视野去解读社会,挖掘人类精神世界稀缺的东西。影视文学作品与社会的紧密相连必然靠拢社会的主流意识,必然要接受现代性的一些观念,必须要推崇科技进步和理性至上,必然要承认社会的进步是正确的,科技的进步是必然的,人类的发展是不可以倒退的,但是这种现代性带有的负面效应已经引起人类的关注和反思。影视文学作品一贯坚持的迎合社会主流意识的创作理念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动摇,人类社会的大众时代虽然主导社会,但是小众社会的形成必然对整个社会的现代性批判带来不可预知的影响,影视文学作品的分化也将成为必然。
影视文学作品的现代性批判
吉登斯在界定现代性时提出一个观点,评价现代性最核心的标准是什么?无疑,现代性的核心是国家的现代性和社会的现代性,这就需要有一个国家来主导现代性。在思维方式上,现代是理性主义占绝对支配地位的时代,现代是科学、技术、商业和理性成为四大动力的历史时代,现代性包括社会物质性与精神性双重的标准。当我们批评现代性中的理性至上、技术主义、商业主义时,包含非常重要的精神性因素,我们曾经跟随了300年的伟大理想,比如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个人主义,一些启蒙运动以来被人类认为非常重要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概念也被包容在现代性当中。但是现代性的批判却没有因为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淡出人类的事业,人类的智慧在于能够根据现在的情况来推测未来,未来是什么,未来是现代性批判的有利武器,但是却又那么无法看清。
影视文学作品作为现代性批判的组成,它既是对现代性批判的阵地,同时也是现代性批判的对象,这就是为什么人类社会总是在自我矛盾中寻求一种生存的解脱。影视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反映了社会现代性的一些优势,如《肖申克的救赎》《教父》《两杆大烟枪》《基督山伯爵》以及希区柯克的作品等,这些影视文学作品既有具备改编条件的文学作品,也有一开始就是文学作品,后来拍成电影的。作家邓一光有一部小说《我的太阳》,塑造了一位父亲的形象,故事性强,动作性强,个性鲜明,十分适合拍电视连续剧或者电影;而另一位爱尔兰作家乔尹斯的《尤利西斯》,就不可能拍成电视连续剧。因此,绝不是每篇小说都能拍成电视剧,也不是所有的文学都能转换成影视文学作品。影视文学作品转换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让影视文学作品的现代性和现代性批判价值得到彰显,影视文学作品的现代性和现代性批判价值因其作品的属性不同而具有不同程度的特质,《肖申克的救赎》是奥斯卡经典影片,该电影的小说作品因为影片的成功而获得了读者的关注,该部影片成功地刻画了主人公在闭塞、压迫的监狱中对自我意识的追求,尽管受到诸多阻挠,他还是充满向往地去努力争取作为人的资格和意识。监狱是囚笼,压迫人、剥削人、迫害人,人们因为盲目追求欲望和金钱而不断地迫害他人,监狱中的结构同社会结构本质上没有差异,这也是现代性批判的一个缩影。
影视文学作品的现代性批判是后现代危机意识增加的体现。后现代的危机意识已经成为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重要因素,后现代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后现代是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艺学、宗教学等领域都积极运用的词汇,后现代甚至成为某一领域的派别,后现代有些观点与主流观点相抵触,这种观点的诞生是人类自我反思的开始,人类的认识自我和世界开始了全新的视角。后现代主张批评权利和信仰的系统,他们认为政治党派联盟是基于短期利益,而非长期忠诚,信仰的好坏基于对其的个人体验。在西方,后现代已经成为学术界和社会精英阶层研讨的重要领域,并逐渐形成了研究和批判的范式。基于后现代的危机意识,人类开始对现有的体制和人类文明进行深度解析,对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更为复杂的解构,从而批判人类现代性中存在的问题,并把这种问题与人类未来的发展相连接,西方社会普遍具有末日情节,认为人类社会的环境危机、自我危机必将导致人类社会的瓦解,在影视文学作品中现代性批判正是以后现代危机作为基础的。《基督再临》是一部宗教题材作品,这部作品再现了神话中的基督故事,该部影视作品后来出版了同名小说,虽然是影视文学作品,但是这部作品内在的强大的危机意识深刻地打动着人类,人类自身的缺陷让人类迷失了方向,需要基督拯救人类。这种现代性批判正是科技文明没有办法解决的,科技文明是现代性的重要体现,严谨的理性也无法实现人类的梦想,这个时候人类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渴望通过神灵获得人类的解放。
影视文学作品的现代性批判价值
影视文学作品的现代性批判价值在于承认影视文学作品在现代性反思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影视文学作品与纯文学作品不同,影视文学作品必须要与现代性连接,这种连接必须要承认现代性是现代性批判的前提,现代性批判是在现代性基础之上对人类追求现代性以来在社会结构和人类思想上存在的习惯进行彻底的反思和背叛,这种背叛让人类从一个层面看到人类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增加了人类对未来预期的阴影。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5篇
一、传播人文关怀是影视作品的使命和价值
人文关怀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人文”一词最早出自《易经·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中表现。人文既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也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而人文关怀指的是人类普遍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的主体、地位、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以及保障的关注等。[2]人文关怀的核心表现为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
(一)影视作品人文关怀的本质要求
影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须有责任的传播,要对时代进程、民族、社会发展负责。在信息传媒时代,影视作品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观念、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影视作品还要具有人文精神,诠释人文关怀。这种关怀不是简单的热闹,不是浅薄的煽情,而是要用美的形式,高明的艺术手法,润物细无声地表达出来。要重视各种情感的独特性,如父母子女情、夫妻情、爷孙情、同学朋友情等。通过这类情感题材去寻求隐藏在其后的广阔空间和深层内涵,认真思考和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深层关系,挖掘出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和生命关怀。[3]影视作品如果缺少人文关怀,就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自从电影诞生至今,流传的经典作品如《罗马假日》《茜茜公主》《音乐之声》《国王的演讲》《城南旧事》《一江春水向东流》《芙蓉镇》等莫不如是。综观广受好评的韩剧,几乎无一不以“大团圆”结尾。“大长今”在皇宫内历尽排挤和陷害,最终好人得好报;“金三顺”长相平凡,30岁未出嫁,生活中被嘲笑戏弄,最终通过努力生活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人鱼小姐》中的女主角雅俐瑛从小被父亲抛弃,内心充满仇恨,她用心良苦发誓报复父亲一家,制造出重重矛盾,但结局依然化干戈为玉帛,弘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让观众相信爱情婚姻,肯定宽容善良。而这些恰恰是观众期待的。人性都是相通的,韩剧风靡我国,一方面说明韩国文艺工作者对大众的心理需求研究深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影视作品还存在情感表达和幽默诙谐的缺憾。
(二)影视作品的使命和价值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希腊神话对后来的欧洲人文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又通过剧作向世界传达了人文主义思想。影视作品的使命就在于用故事弘扬真善美,通过故事认识生命之可贵,欣赏生命之美好,珍惜生命之存在。韩剧大多以家和情感为中心,淡化政治斗争,强化人性因素,以善良与邪恶为主轴展示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艺术,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爱”。“仁爱”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生存并延续至今的内核。这就要求影视作品必须担当其人文关怀的使命,让广大观众在享受影视艺术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关怀影响。有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影视只有刀光剑影、阶级斗争,没有符合人性需求的爱情、亲情、友情,使得人性萎缩,兽性膨胀,冷漠无情,道德滑坡。改革开放几十年经济发展了,但文艺产品依然没有跟上观众的精神需求,因而让韩剧占领了市场。这也说明缺乏关注大众心理和潜在需求的影视作品,必将为观众所抛弃。影视剧如此,新闻节目也如此。近年来太多的宫廷勾心斗角戏和穿越剧充斥中国荧屏,缺乏应有的思想内涵与社会价值,看了后反而会让观众觉得人情不温暖,社会不公正,善无善报,恶人反而容易生存。而韩国影视剧在中国的成功,恰恰就在于韩国编剧导演懂得影视作品的使命和价值,充分利用中国人对东方传统文化的认同,借中国的儒家文化传播韩国的太极文化。中国为什么不可以主动借韩国乃至其他国家的文化来传播中国的民族文化呢?其实全世界观众的精神需求都是相通的,这就是为什么贝多芬、巴赫、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雨果、曹雪芹、曹禺、莫言等是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影视剧创作也要立足于国际化,让世界各国人民都能了解认同中国文化和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给人以真善美的享受。这就是影视作品的使命和价值。
二、韩国影视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借鉴
自从1993年央视引进韩国电视剧《嫉妒》开始,至今中国各家电视台先后播出了上百集的韩国影视剧,韩国影视剧就像一股旋风,席卷中国内地及香港、台湾地区,甚至亚洲各国。韩国由几千年从中国吸取文化成功转变为向中国输出文化和价值观。2013年1月28日,韩国宣布成立“世界韩流学”。一个原先影响力弱小的国家凭借韩剧输出,提升了在国际社会的文化扩张力。这说明韩国打造文化大国的国家战略非常有效。其实韩国电视剧剧情简单老套,但带来的“裹挟性”力量却很强,足以让人们领教其威力。[4]2004—2005年应观众要求CCTV8数度重播韩剧《人鱼小姐》,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口60%的人看过《人鱼小姐》,主演张瑞希也一下成为中国观众喜爱的明星。2005年《大长今》以41??6%的收视率创电视剧收视率新高,将涌动的“韩流”推向新的高潮。韩国影视作品在中国热播的原因值得分析和重视。
(一)韩剧中的家庭温情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
文学是生活的再现。韩剧所表现的剧情内容没有什么重大题材,大都琐细复杂、家长里短,然而恰恰成为对观众最大的吸引力。正如许多观众在网络上发表的感受:韩剧细腻真切,生活气息很浓,感觉就好像发生在身边一样。如果导演、编剧、演员、音乐创作者等没有对人们真实生活的感受和关切,是不能创作出这样的电视剧的。细腻的写实主义风格,充满生活情趣的父母斗嘴、夫妻玩闹、婆媳不和、恋人分分和和,使得韩剧充满了朴素的生活情趣,自然质朴。韩剧里的人物并不完美,小毛病不少,有的一开始还有些粗俗、自私,但就是这种生动、幽默、诙谐、趣味,使人物变得更加圆润丰满,意兴盎然,这些生命的经历和变化正是吸引中国家庭主妇、青年男女的秘密元素。典型的韩国影视剧当中,除去写男女主人公以外,通常还会出现长辈老人,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等人物,剧中贯穿着“真情”,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人性的温暖。韩剧中的老人幸福安康,儿女孝敬长辈,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关爱,同事、同学之间交往彬彬有礼,很少有暴力和色情。当中国观众不分男女老幼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这些的时候,会觉得剧中的场景和语言如此熟悉,好像就发生在自己的周围和自己的生活中。所有的人都会向往那种家庭和美、爱情幸福、人情温暖的生活。这些东西满足了观众的想象,弥补了现实的缺憾。事实表明,越具有民族性和人情味的东西,越具有生命力。影视作品不仅要保持民族特色,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要表现人文关怀,情感沟通。植根于中国“仁爱”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影视作品,不仅要表现中国文化传统下形成的民族属性,更要善于把握当代年轻观众的文化心理需求,将民族内核融于影视作品中,让观众理解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这也是影视剧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2010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收获5亿多票房就是大打感情牌。近几年国产电视剧《橘子红了》《钻石王老五的艰难爱情》《蜗居》《媳妇的美好时代》《我们结婚吧》等之所以大受欢迎,也是因为剧中人物对爱情、亲情和友情的选择及命运变化吸引了观众。
(二)韩剧以人性需要的唯美浪漫吸引观众
韩剧中的主要角色大都女的青春靓丽,男的阳光帅气,穿着打扮时尚唯美,对爱情执着浪漫,内心善良真诚,非常满足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值,因而深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加上每一集结尾的创造技巧———留下悬念,常常让观众看了一集就一发而不可收。韩剧的场面往往非常生活化,如详细的婚礼过程、家庭成员之间的礼仪沟通、服饰的搭配等。一个国家的饮食、服饰和婚恋场景,从某种层面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成为这个国家的特质和标志。而赋予生活化的东西以艺术的美感,恰恰是人性中对美的渴望与追求。韩剧中如诗如画的镜头,剧中演员变化多端、精致美感的穿着打扮,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如《绅士的品格》《继承者们》中的男装美和《对不起,我爱你》《来自星星的你》中的女装美,受到时尚潮人的热烈追捧。由此韩国的服装也随着影视剧的传播而形成了品牌效应。韩国影视剧里面的音乐也很美,为人物和剧情量身定做,往往让观众在观赏时更加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如《蓝色生死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音乐《爱情是蓝色的》,与剧中出现的枫树林、梧桐落叶和蓝色的海洋,相互映衬,使得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生死之恋愈加深情悲伤,使观众沉浸其中,情不自禁潸然泪下。情到深处意更浓,爱到深处无怨尤。美妙深情的音乐配合着慢慢铺开的纯美画面,使韩剧的唯美境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韩剧中的音乐表现不是为了放主题歌而主题歌,而是将音乐与角色心理及剧情紧密结合,恰到好处地将作品思想情感自然地传递给观众,让观众沉浸在剧情与音乐天然混成之中。如经典韩剧《情定大饭店》中的主题音乐《邂逅的那一天》,在激情中反复出现,每次都把观众带入爱情的浪漫与温馨中,非常美好,令人向往。
(三)韩剧多以大团圆结局符合传统道德审美
韩剧能够长久在中国的荧屏上立足还有一个原因是对儒家文化情感上的认同感。韩剧故事开头往往主人翁命运不济,遭遇艰难坎坷,但结尾大都化干戈为玉帛以大团圆结局,这非常符合中国人善良的秉性,符合儒家文化以和为贵的宗旨,让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如《大长今》讲述的是韩国历史上一位女御医的传奇故事。大长今一生历尽艰辛,遭受无数次磨难,但是她一次次不屈服于命运,不放弃自己做人的原则,最终苦尽甘来,成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御医,同时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类似的剧作还有《我是金三顺》《百万朵玫瑰》《糟糠之妻俱乐部》等。中国与韩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几千年来的交流与融合,造就了两国极为相似的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传统伦理和价值取向,如勤劳坚韧、自强不息、宽容忍让、以德报怨等。当韩剧中的人物将这些内容形象展现时,带给中国观众的是一种接近于“零距离”的亲切感。[5]同时韩剧中的主人公大多具有儒家文化的传统美德,这也是与中国传统道德相吻合的。正是由于韩剧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符合中国观众的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审美,所以对中国观众来讲,韩剧比美剧、英剧、法剧、德剧、印度剧等更有一种亲切感和吸引力。
三、韩剧给中国影视创作的启示
影视艺术源于生活,但又不仅仅是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需要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影视艺术的生命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没有现实生活的根基,再“艺术”的影视也会显得苍白。影视艺术是在与观众的互动中交流思想的,缺乏与观众互动,再高雅的影视也难以维持下去。这就是影视作品要艺术更要人文关怀的原因。影视作品中贯穿着对于个体的人的深层次精神层面的探索,以及人与终极理想、整体人类命运的关系。然而,对这类作品的解读,仅仅依靠个人的生命体验是不够的,对影片的深层解读成为一种强烈的需求。[6]
(一)影视作品要深蕴中华悲悯情怀
由王宝强主演的我国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播出后,很多观众对顺溜惨死的结局难以接受,某知名视频网站甚至发起“我的顺溜我做主”的活动,试图“重拍”结局让顺溜重新“复活”。《我的团长我的团》《双面胶》《幸福有多远》等国产电视剧,结局也让好人得不到好报,让观众“郁闷”到心脏难以承受。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友权分析道,顺溜是一个草根英雄,普通大众自然希望他能得到好报和幸福,这对于人们是种激励。何况中国文化历来有大团圆结局的传统,编导在安排顺溜命运时,应充分考虑到大众的这种心理感受,否则会在文化产品和满足社会需求间形成落差。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的谭好哲教授认为,当文艺创作都在追求所谓的“陌生化”结局时,又会陷入一种新的模式化。而泛悲剧化模式,不符合人性的恻隐之心。中国需要更多“蚂蚁也有蚂蚁幸福”价值观的电视剧。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钱中文认为,陶渊明、曹雪芹、关汉卿等人在中国文化中首屈一指,不单因为他们优美的文字和语言,更因为他们通过作品推动了民族精神的建立和发展。文艺创作者理应比普通人站得更高,具有良心和怜悯心,从人的高度来实现人的关怀。浙江大学王元骧教授认为,影视艺术是滋养灵魂的事业,是以人为目的并通过影响人的灵魂来影响社会。文化产品不仅是一个挣钱、娱乐的工具,还应当影响社会风尚和社会心理,让人们在幸福中不至于沉沦,在痛苦中看到希望。
(二)影视作品要展现中国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是“仁爱”,就是对生命的关怀。关于爱的故事全世界都爱听,这是人性的本质需求。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哪个民族会通过故事传播自己国家的文化,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各国观众的价值观和认可度。与韩剧相比,我国电视剧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上相差甚远。中国每年生产的电视剧不少,但是多表达的是一些远离生活的、情节离奇的、与人们期望值相距甚远的炮制出来的故事,有些表达的意识想法甚至与我们的传统文化背道而驰。中纪委书记在评论韩剧为什么占领中国市场时说:“我发现,韩剧走在咱们前头的原因是韩剧内核和灵魂,恰恰是传统文化的升华。”是的,我国国产剧中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和礼仪的乏善可陈。而中国在海外受欢迎的影视剧,大多是根据我国名著改编的历史剧和表达真善美的家庭伦理剧,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在这些剧中既有家文化,又有表现君臣、父子、男女、长幼、朋友等伦理传统的有趣的情节,还有奇特美丽的画面,让各国观众大饱眼福。但我国有些电视剧所构建的中国人形象依然停留在刻板意识形态的时代,这会让国内外观众感觉假大空。目前,中国文化正遭受美欧文化、韩式文化、日本文化的挤兑,因此,我国必须借用电视剧这一强势媒体,传播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影视文化工作者要学会积累故事,叙述故事,尤其讲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人的奋斗求索创新的故事和普通人追求爱奉献爱的故事等,让中国观众在荧屏上找回缺失的传统文化,也让海外观众领略中华文明的魅力。在民族特色文化方面,我国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传统的中式婚礼、各种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和过节仪式、中国传统食物的制作方法等等,都可以结合剧情加以呈现。向观众展现一个善良温情的、富有特色的、美丽和谐的中国。GDP是会变化的,文化的魅力是永恒的。
(三)影视作品要善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影视剧的思想内涵必须弘扬正义,崇尚忠诚善良,表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犯错误的应该忏悔改正走上正路,执迷不悟的应该得到应有的下场。只有通过具体的人物和立德扬善的故事才能让观众在欣赏影视剧的同时,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伟大和价值。但荧屏上有些电视剧在主题和情节中更多选择了血亲复仇、家庭争斗、妻妾成群等手段和场面,将注意力放在家族斗、官场斗、商场斗、妻妾斗等纠葛上,不仅背道而驰中华传统美德,而且暴露和宣扬陈旧肤浅的封建文化,这就失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意义,与影视剧的使命相违背。影视剧必须有文化品质,增添人们的审美体验和人生感悟,真正达到历史理性的、人文关怀的和艺术本体三者的辩证统一。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很重要一点就是繁荣影视剧创作,创新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影视作为最大众化的媒介,拥有最多的受众群体,它占据着大多数人日常休闲时间,对热爱中华文化、宣传中国传统美德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影视剧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应该不落窠臼,独辟蹊径,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韩剧就是占了这个优势。影视剧的创作者一定要深入生活,关注民意,激发灵感,调动智慧,释放艺术才华,避免凭空想象、回避现实、闭门造车的浮躁心理,力戒虚假、浅薄、空泛、苍白、粗糙、媚俗等创作流弊[7],有强烈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作品一定会吸引观众热爱国产剧,唤回情感共鸣。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6篇
什么是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文学名著的改编就是在文学名著原作的基础上由不同的编剧根据不同的对名著的分析与思考将名著改写成适合拍摄的影视作品。什么是影视教学?影视教学是指将影视作品欣赏与课堂结合起来,通过影视作品的在课堂上放映给学生观看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
二、影视资源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大多都是按部就班,按照书本知识和教学大纲要求来进行的,从而导致中学生们掌握的语文知识也基本上都是很浅显的课本知识,对于课外读物掌握的很少很少,每天更多的是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的一种应付模式,思维仅仅限定在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的状态,而且语文教育不仅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趣味与展现出中国深厚的语文文化魅力,反而越来越枯燥无趣,令学生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
三、怎样把影视欣赏和语文课堂结合起来
1、影视教学策略分析
影视教学并不意味着简单得在课堂上放映影视作品给学生们观看,单纯的放映的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们积极投入到影视作品与课堂中去,但是当影视作品放映结束,下课后学生们不会在脑海中留下更多印象,除了感叹这节课真是新奇和停留在影视作品浅显表层的情节内容外,再无任何对该作品的思考与联想。这样的话即意味这种影视教学是极其失败的。所以要想将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有效的和语文课堂结合起来,还需要有计划地,有策略地慢慢开展,切忌不可一蹴而就,否则势必会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可以分析下影视教学走进语文课堂的策略。1)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向。可能突然没头没脑的来这么一句话大家一定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要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向呢?首先,学生在潜意思里总是认为影视作品是用来轻松娱乐的东西,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不再那么枯燥无味,学生们也能很容易的吸引进去,但影视作品总是影视作品,学生对待娱乐放松的事物向来不“走心”,通常是看过便丢了,对那本改编的名著也不会加深多少了解,更不会课后还念念不忘的对其进行展开思索与研究讨论。因此想要有效地通过影视作品的方式将名著植入学生的心中,则需要老师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向,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知道在上影视课时不仅要看到影片本身,更要看到影片的内在,影片中人物的内心,更有甚者,还要看影片的细微小处,从而引发对这部影视作品更深的思考和对原著的思索与探究。这样,影视作品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目的就达到了。2)其二,采取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们在进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时大多是按照教科书上来讲课,这样的课堂教学十之八生都不感兴趣,再加上又是语文课,更是会令学生们昏昏欲睡,这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中学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低效率的。3)其三,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影视资源进行课内外自学训练,现在社会上大多数学校,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每节课课时仅为45分钟,而且中学语文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课时都用来进行影视教学,条件的不允许使得教师们需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影视资源进行课内外的自学训练,这样形式的“作业”不仅可以解决某些条件限制的矛盾,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因为这样形式的“作业”想必会很受学生的欢迎。
2、影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精心选择影视内容以及精看与泛看结合。不是所有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都可以不做筛选一股脑儿的搬上中学语文课堂,中学生既不像小学生那般对外界事物都懵懂无知,也不像大学生一样思想发展成熟,可以自行思考来自外界的各种问题。中学生既对未知充满好奇,且思想也未发展成熟,还需引导思考。因此,要想在语文课堂上放映影视,影视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首先要结合所学课本中涉及的原著改编与当今教材中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而且要截取与课本有关片段进行放映,这样不仅不冲突时间限制这个矛盾,还能让学生将影视作品更好地与教材,与课堂内容相结合,从而使学生们更好的学,更有兴趣的学。2)适当组织学生写观后感,以写观后感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精力集中到影视作品上来,使学生们更用心地看。观后感也属于课后作业的一种类型,学生们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会潜意识的给自己压力使自己更深的关注那部影视作品。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张扬的年龄,还需要方法来约束他们学习,否则很有可能让他们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一无所获。3)注意文学与影视的区别与联系。文学名著毕竟是文学名著,影视作品与文学名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文学与影视是两种不同的媒介,同时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一个最简单的层面来说,文学名著是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众人眼前,他所有的情节,人物,思想都需要人们去主观想象。而影视作品则是以一种非常客观的方式将人物内心,表情,故事情节的发展统统展现在人们面前。所以,从最本质上来说,文学名著与影视作品就有一种间接与直接的不同。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7篇
拍摄影视剧的导演利用脚本能够把全部通过分镜摄制而成的影片整理成材料。在编辑影片时,从事视像后期的人员需要承担的工作就是把这些整理好的片段材料利用电脑软件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剧情影片。电影或电视剧最终成效除了取决于演员的表现和导演的表演指导、摄录方式之外,还需要控制最后的合成及加工环节。作品的情节是否紧凑、时间安排是否合理都受后期加工剪接的影响。所以间接的要点就是在将情节完全呈现、时间控制在计划之内,同时还要传达一定的审美美感。
1.2利用特效对原片进行加工
合理利用软件给原片制作一些特效能够突出剧情,提升视觉层面的冲击,但是过度使用特效会弱化剧情,导致影片欠缺情致。所以参与后期制作的团队应妥善运用特效科技,并将适合的效果应用到对应的场面和情节中,这样才能为影片锦上添花。再过去国内视像加工技术尚未成熟、电脑设备还没有得到普及时,后期人员只能对原片进行合成以及简单的镜头分切,但是目前已经能够利用3D软件为剧作制作水、火、雷电特效,还能制作逼真的植物、动物、山水画面以及房屋、宫殿等建筑。在电脑设备通过建模软件对影片进行特效加工及润色能够提升剧情的连贯特点,突出影视作品的欣赏价值。
对于一部影视剧作来说,适宜的后期配乐以及音效加工能够突出剧情性,对情节和画面进行渲染。某一些视像剧作使用的声音和音乐是同期收录的声音,在处理这些声音时,后期人员可以直接通过软件把影片中的杂音消除突出音效,再对原片素材进行简单编辑就能令影片情节前后贯通、顺畅连接。在剪接是除了需要维持情节的完整以及流畅之外,还要注意画面以及音效、背景音乐的是否融合,如果声音过于突兀或情感基调和正在演绎的情节不符,就会影响观众的情绪,降低影片的质量,所以在剪接之前要先准备好素材,在剪接时需要多次审查,务求让音效能够和情节画面协调。例如,当画面正在上演悲情桥段时,音乐就应该低沉、婉转、悲戚,不能加入节奏过快或基调活跃、欢快的音乐。如果可用的音效素材有所限制,编辑音效的技术人员需要对音频进行变奏,将音轨调节到与情节相符的情况。又如,在编制声音后期时,如果画面是浪花拍打海岸、燃放焰火或者打雷下雨就要加入对应的音频材料,音频的时间线需要和影片对应,音量从小到大,在切换镜头时需要逐渐减小音量再跳到下一个场景,防止声音变化过于突兀。
在制作一些魔幻影片时,剧本会涉及许多珍禽异兽、奇异花卉或空中楼阁等虚无飘渺的事物,这些物品可能无法在现实中看到,或者剧组无法去到对应的场地拍摄。为了保障最终成片的效果,就需要通过软件对这些虚拟的元素进行仿真制作,令这些事物能够出现在影片中。要实现这些效果,就要求后期人员掌握3D技术并拥有一定的艺术构想及联想能力,同时还需要多与导演沟通,这样才能制作出符合情节、富有美感与真实性的虚拟事物。在通过电脑利用3D画面编辑软件对虚拟的有生命物体进行制作时,除了要做出该生物的外观,令外观能符合剧本的描述之外,还需要突出生物的思想与情绪。为此,后期人员要重点刻画生物的面部,令其表情生动、鲜活。比如,影片《阿凡达》以及《金刚》中就有仿真的3D生物,这些影片中的动物、外星人都十分逼真,并且情感特点鲜明。
2.2利用后期合成虚拟场景
由于剧情需要,在影片中需要有一些特定场面,比如宫殿失火、大水漫灌、白雪飘飘或者万马奔腾,这些场面都难以在实际拍摄中得以实现。但为了保证影片的情节得到完整呈现,后期团队就需要的通过模拟技术,通过3D科技把场景制作出来。比如,在《泰坦尼克号》有大量海水翻涌、船体撞击、冰山崩裂的场面,这些场面都需要通过软件进行模拟和修饰才能达到逼真效果。
3结束语
总之,一部杰出的电影大片或收视长虹的电视剧作往往在后期方面同样十分出色。后期处理需要前期的拍摄、表演相互配合,才可以令作品呈现出审美方面的美感,并使故事情节得到适宜的渲染,从而凸显剧情的特色,令情节更富有欣赏性。在上面的叙述中,作者依照个人参加电视剧后期加工的经历,重点提出后期制作涉及的关键点。必须对这些要点进行思考,并提升镜头剪接、特效编辑以及音乐配置方面的技能,才能彻底提升的后期编辑的整体水平。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8篇
正是因为墨色在不同材料上运用不同工具所体现的这种似与不似的朦胧效果,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所以这种朦胧效果在影视后期设计当中被广泛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软件技术的发展,三维特效等技术的完善,影视后期设计艺术可谓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发展开来,中国传统绘画水墨元素作为极具我国特色的设计元素符号被影视工作者所开发利用,具有水墨元素的影视片和影视广告作品在将来应更具规模。水墨元素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影视、广告、图像等各个领域。在目前,随着3D、4D等电影技术的加快与推进,对水墨元素的要求也相应提升,使影视后期设计艺术更具形式美,它是具象与概念的中介,使影视内容诸多元素组成形象与抽象的完美统一体,充分体现了影视艺术的人性美、自然美、形式美等。将水墨元素与影视创作相结合,使影视中的色彩、角色、拍摄方式等更具艺术性、审美性和趣味性。有了中国传统绘画水墨元素的递入,抽象美感与真实效果相互辉映,给世界影视的发展与创新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
二、传统绘画水墨元素在设计中的效果
影视艺术的发展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第一部电影到如今电影电视普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国的影视事业也已经进入综合技术化的阶段,为了更好地使影视艺术在视觉需要、文化需要和精神需要上吸引大众,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特色成了发展的重点,中国传统绘画水墨元素在这种契机下得到了迅速提升与实际应用。从影视审美观的角度分析,传统绘画水墨元素与影视设计艺术的完美结合,打破了中国一直跟随西方影视潮流的局限,传统绘画水墨元素加入创作给我国甚至世界影视设计艺术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给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带来一次实质性的飞跃。中国传统绘画水墨元素在影视艺术中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渗透于电影文化、改变视觉效果等若干打破传统电影模式的节点上。首先,凭借影视设计作品具有强大的宣传效应的特质,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和内涵,从而能不断创作出既有现代影视精神面貌又兼备传统文化形态的高品质影视作品。其次,中国历代国画家在笔墨技巧上不断改进创新,形成了丰富的笔墨变化,其艺术创作灵感对现代影视设计工作者来说是重要的启发和借鉴,它的视觉效果主要体现在设计作品的形式和意境上,通过突出水墨元素的简练及气韵生动来构架整个画面的视觉体验,它体现了艺术发展和包容性,充分发挥了水墨艺术的重要特征,实现了水墨元素与电影技术的完美结合。
三、水墨元素在影视设计中产生的意义
水墨元素是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之一,也是人们千百年来传统审美选择的一种结果,是极具文化内涵深层次的体现。传统水墨画主要是以点、线、面的方式传达一种艺术形式,这恰好可以与“视觉效果”这个名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给大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而视觉效果又是影视艺术中举足轻重的成分之一。就此可以看出其意义就在于视觉效果与文化的结合。中国传统水墨元素最早出现在中国动画影视作品中,极具民族特色与韵味的水墨动画植根于水墨画的同时,也将水墨画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文化与意境表现了出来。水墨元素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已经渐渐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中,并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四、结语
在当今的影视艺术设计当中已经融入更多的传统艺术元素,更多优秀的影视后期作品呈现在屏幕上,人们的欣赏水平也不断的提高,这就对影视后期设计艺术的要求更高了一层。传统绘画当中水墨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不断提升。在现代设计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中,应当牢牢地与传统绘画元素结合在一起,只有将传统绘画艺术中的诸多元素与新的科技创作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有更多的具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设计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如何使水墨元素发挥其在现代设计作品中的价值和作用,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影视创作产业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重视水墨元素的发展,让这种中国特色的艺术元素在影视文化的发展中得到更多传承和发扬。传统绘画水墨这种新的艺术创作形式,使中国传统的艺术有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指明了方向。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9篇
(一)网络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天然暗和
影视产业的快速扩张和网络小说热潮的持续升温,让网络文学和影视剧制作的产业化、商业化得到很大的提升。网络小说用文字讲故事,通过网络与受众进行互动;影视作品用镜头讲故事,透过荧屏传递到受众面前。无论是网络小说还是影视作品,他们都是讲故事的文艺活动,都得通过一个中间媒介与受众进行交互。这样的属性决定了它们间相互融合的可能性。深受大众文化影响的网络文学和影视作品,决定了他们在创作取材和价值取向上的天然暗合。网络文学的创作往往由非职业作家完成,这些非职业作家大多都是70、80和90后,影视作品消费的主力军也正是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选择有同样生活背景的作家作品进行改编自然会得到消费主体的关注,影视剧中鲜活的生活表现手法和贴近普通大众心理的桥段设计会和观众产生共鸣。电视、电影,常常被人们视为具有针砭时弊,反映当下人们生产、生活作用的媒介,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制片方选取现实主义性强的网络文学进行改编,网络小说和影像表达间的这种暗合,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便利。
(二)市场选择
精英文化在市场上的溃败直接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兴起。而影视剧作为大众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的运作机制下、“在国内影视创作长期遭受‘千金难寻好剧本’困扰之际”,网络文学实现其影像化的传播“比制作一般的影视作品拥有更加生后的观众基础,从市场占有上就已经赢得了先机”。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消费性是其最大的特征,网络文学与影视制作间的暗合,符合快餐时代的娱乐、消费精神。2003年开始,文学网站便开始实现了自身的商业化运作,在“快餐”时代和产业链经济效益的共同驱力下,网络文学改编影视作品已得到显而易见的市场支撑。
二、网络文学影像化的利弊
(一)生成成熟的类型化创作
网络文学多类型题材的发展,为中国的影视作品类型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众多由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当中,宫廷剧作为中国电视剧的常规类型值得关注,该类型作为一种原发类型,也衍生出许多的亚类型。而在电影方面,爱情题材的文艺片更是成为网络文学改编电影的一大主打类型。回顾近几年的电视剧创作,宫廷剧作为一种常规类型依旧占据着电视剧市场的半壁江山。近几年,《后宫甄嬛传》《美人心计》《倾世皇妃》这类改编自网络文学的影视作品都获得了不错的收视和良好的口碑,《后宫甄嬛传》尤其更甚。随着这一类型的发展和成熟,一种继发类型的穿越宫廷剧横空出世。《宫》《步步惊心》亦是这类宫廷剧成熟发展后的衍生之作,这种亚类型拓款了影视创作的视域,为宫廷剧的长久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而在电影方面,年轻人作为影院观影的生力军,选择都市情感和青春爱情题材的网络小说改编成电影切合年轻人的观影期待。而这类网络文学的改编对制片成本要求较低,风险也较低,电影人从商业和市场的角度出发,选择这一类型进行改编合情合理。《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都是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成功之作,都市情感题材的影片在这样的市场支持下必定会得到长足发展。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必将极大的促成影视作品类型化的发展,由此生成的类型化创作,为中国影业形成自身的稳定主打周期提供了基础,这对于促进电视、电影工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二)网络文学自身文本内涵的删减
相较于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描写来说,影像化的表达因其视觉的直观性和阅读时的综合性与迅捷,不适宜进行大段议论和过于深度的主体挖掘。而网络文学作为一种伴随着网络发展起来文学样态,在改编成影视剧的情况下,必定因为编剧和导演对原著的解构和重构,其作品的文本内涵必定遭受到不可避免的删减,这也是任何作品改编和影视化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影像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的可视化媒介,在有限剧集的时限下,不得不表现出表意简单和浅显化的特点。这既是影像传播的优点,又是其局限之处的一大体现。深受年轻群体欢迎的网络文学,有的还形成强大的固定粉丝群。粉丝群与网络又都保持着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可以说粉丝群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网络的创作。“网络文学利用网络自由的特点和文学自由的精神,通过自由地写作、阅读和评论,逐渐向公众倾斜”,网络文学影像化改编不再是导演们唯一的创作追求,还是受众参与作品意义生成的意见表达。网络文学可供影视剧作改编的资源丰富,“第二次浪潮”的到来,将会为这个故事至上的影视剧市场注入更多的活力。但是,改编的影视作品在向公众倾斜和遵循受众意见的市场选择下,改编作品呈现出谄媚观众的态势。制片方在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能一味的讨好观众,避免“三俗”提高大众的审美品位任重而道远。
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10篇
一、色彩基调在影视后期中的运用
电影是不断运用诸多色彩画面的组合与剪辑,最终呈现给观众的视觉效果。除了前期拍摄,在后期制作上也是密不可分的。片头片尾的风格要和电影主题一致,做到首尾相呼应。后期制作除了对视频剪辑、配音、字幕,更重要的是对影片整体色调的把握。如何对画面色彩的控制,做到更好的拓展影片的表现空间,烘托主题情感,取决于后期工作者对色彩美学意义的理解和对作品风格的把握。调节好影片整体的亮度、饱和度、色相冷暖对比,迎合影片最初的色彩倾向和整体色彩基调很重要。例如:历史影片基调应该是庄重、古朴的,为了适应历史感,画面中色彩的构成以稳重为宜。大多国内外历史影片、纪录片大多采用的是棕色调和黑白画面,更加贴近观众对影片时代感的理解。
二、中西方色彩文化观念差异
人们对色彩的认同感会因人的习惯、素质、修养和经历不同而有差异。中西方国家历史背景不同,所以在看同一部影片时人们所产生的心里共鸣是不一样的。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红色代表胜利,代表喜庆、祥和,具有时代革命感。而在西方人眼里红色代表的确是危险的讯号。中国历来把白色作为丧事的标志,西方则是把黑色作为哀悼的颜色。如今,也有很多人开始模仿西方文化,比如在婚礼上新娘子也穿白色的婚纱。但传统文化永远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精髓。如何把传统文化与时代感融合在一起,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因此,在色彩基调处理上,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考虑到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的不同审美认知。
三、色彩基调如何引导观众心理
心理暗示对电影情节的推动十分重要,由于色相具备较强的心理效应,所以确立明确的基调色彩能够使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感受。在《辛德勒名单》这部电影中,情节波涛汹涌,气势悲壮。影片从开始到纳粹党宣布投降都是用黑白摄影,更能体现那个黑暗的时代的残酷,塑造了一个严肃的氛围。却伴随着众多受虐者中一个不屈死亡穿红裙的女孩的出场,成为对比鲜明的一幕。而下个镜头中当小女孩再次出现时,却是一条红色裙子挂在运尸车上,象征着生命希望的毁灭。这样一个“小红点”,简单的一个镜头却省去了很多言语,让人立刻想到了德国纳粹党的暴行。导演用强烈的对比颜色给观众很强的视觉冲击,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成功抓住了观众心理,这个镜头对色彩的运用堪称经典。影片末尾,当犹太人获得自由走出集中营的时候,画面由黑白两色转向丰富的色彩,表达出了人们解除死亡威胁重获新生,走向光明的心情。
四、结论
电影艺术家赋予影片更高层次的文化内在涵义,通过色彩暗示引导观众心理。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渗透着我们的民族特色,给观众以深层的文化思考和审美观念,也给电影色彩赋予了更深的美学意义。中国影片艺术也逐渐形成了走向成熟色彩观念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