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世界哲学》2022年第6期目录及提要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本刊投稿网址:http://zxyc.cbpt.cnki.net
本刊是国家级哲学专业学术期刊,刊载国内外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主要哲学流派的现状及争论的主要问题以及有关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哲学史、科学技术哲学问题等研究论著和译文;介绍外国哲学界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哲学资料。
目 录
提 要
国外马克思主义
?
革命的主体与主体的革命
——当代西方左翼的民主主体之思
崔 晨
提要:
当代西方左翼的主体反思立足于西方传统工人阶级的式微。新革命主体形态的构建打破了主体的既定性,“多元性”和“生成性”成为其主要特点,因此可以说是一场“主体”概念的革命。其中,拉克劳、墨菲和奈格里寻找到一种从民主到革命的新主体建构路径。拉克劳、墨菲通过整合拉康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葛兰西“领导权理论”生成一种激进民主话语主体,将新民主运动政治现实引向民主式革命;奈格里依托斯宾诺莎的权力生产论、反契约论式民主以及马克思的“一般智力”概念,建构出非物质劳动的“诸众”主体,诸众在生命政治生产前提下的“出离”成为革命和解放之路。
关键词:
当代左翼;民主;主体;革命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论米歇尔·亨利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异化理论的生命现象学解读
刘少明
提要:
米歇尔·亨利认为马克思在后期的政治经济学中,对劳动、商品、价值、货币、剩余价值等概念的分析也是一种异化理论。生命活动的同质化与抽象化是生命被异化的原因。首先,它引起了剩余价值带来的剥削的异化,因为劳动力价值和劳动价值的隐蔽对等是在生命活动的形式化基础上形成的。其次,生命活动的抽象化导致了劳动产品与生命的剥离,让资本家和工人的需求被形式化主导,形成更深层次的异化。亨利将异化理论建立在生命现象学的基础上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补充;他用生命的异化来解读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对马克思前后期理论进行了统一化理解;对资本家生命异化的解读让异化理论涵盖的领域更广。但由于他将异化完全内在化,没有认识到外在与内在的张力,难以彻底解释人与人的关系,也不能解决克服异化的手段问题,这导致他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解读是片面的。
关键词:
异化;米歇尔·亨利;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抽象化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城市的“术语革命”:生命政治哲学视域中的
城市图景解码
郝志昌
提要:
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实在景观,集中展示了现代性的奥秘。但在对城市哲学的探讨中,城市的定位仍处于被简化的境遇。在生命政治哲学的谱系中,城市不仅是地理空间,更应是治理模式,这构成了城市概念的“术语革命”。作为治理手段,城市以法之例外的装置群进行权力的溢出式治理,这成为城市病态现象的肇端。城市的生命政治治理在今天也孕育了生命的共同性财富,成为对抗例外装置危机的有力武器,为城市的良性筹划提供了可能。立足中国现实,中国的城市治理需要合理吸收西方生命政治哲学给予城市的“术语革命”,同时更需要批判性超越此种范式的局限性,为中国城市文明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持续性建构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生命政治;治理;城市;例外状态;共同性财富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朗西埃审美平等思想的理论构建:
以其对阿尔都塞的批判超越为视角
郑丕博
提要:
作为阿尔都塞的得意门徒,朗西埃在“五月风暴”后与老师公开决裂,这对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反思阿尔都塞的思想时,朗西埃发现了其意识形态理论中预设的工人群众与知识分子之间智力的不平等。这一发现成为朗西埃思想发展的转折点,他之后的哲学和历史研究都是围绕着对这种预设的揭露与反驳展开的。当他将研究的重心转向美学时,对“不平等预设”的揭露、对平等问题的关注贯穿始终。在布尔迪厄等人的美学思想中,朗西埃再度发现了“不平等预设”,并对之进行了剖析与批评。从艺术体制的演进中,他看到了平等的实现与解放的希望。
关键词:
意识形态;平等;阿尔都塞;朗西埃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哲学史研究
?
Being的错译及其原因
王 路
提要:
将“What it is”译为“它作为什么而存在”,这是错误的翻译。这样的错译是显然的,原因却比较复杂。它涉及being一词的用法,涉及其名词和动词的对应性问题,也与将being译为“存在”这种长期形成的错误认识相关。应该认识到,being一词有不同形式,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名词和动词。它当作讨论对象时表现为名词,它被举例说明时表现为动词,尽管形式不同,却是同一个词的两种不同形式,因而其名词和动词是对应的,意思是一样的。“存在”一词的翻译破坏了这种对应性,因而造成错译,并给理解西方哲学带来问题。应该纠正错译,揭示错译的原因,应该更好地理解西方哲学。
关键词:
是;错译;系词;动词;对应性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哲学学院
同一抑或另类?
——亚里士多德论自我意识
赵 奇
提要:
自我意识在亚里士多德的感觉理论中至关重要。然而,对于如何理解自我意识问题,存在着令人困惑之处:如果自我意识是对个别感觉的感觉,那么自我意识是与该个别感觉同一,还是不同于该个别感觉的另类感觉?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厘清自我意识、通感及个别感觉之间的关系。论文首先致力于论述自我意识问题的缘起及疑难;其次指出自我意识作为通感的特有能力,并且感觉者以通感的方式将自我意识赋予个别感觉;最后得出结论,自我意识与个别感觉在数目上同一,但在存在方式上不同。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自我意识;通感;个别感觉;视觉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格尔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世界历史哲学
冷金乘
提要: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哲学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体系时期,中学时代黑格尔已有从哲学上来研究历史的想法,他在耶拿初期把世界历史放在绝对精神的结尾,又在《精神现象学》中呈现出一个精神认识自身的历史性的进程,为世界历史哲学的提出做了准备;第二个阶段是体系时期,他在《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纲要》和《法哲学原理》中把世界历史放在客观精神的结尾,并确定了世界历史哲学的基本思路;第三个阶段是开设世界历史哲学课程后,黑格尔对世界历史哲学的丰富阐释溢出了哲学体系的框架,成为了对客观精神的历史性重述,并与《精神现象学》一起构成了黑格尔历史性思想的经典作品。
关键词:
历史哲学;黑格尔;世界历史;《精神现象学》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现当代思潮
?
价值敏感设计方法新探:能力敏感设计
陈 凡 孔 璐
提要:
价值敏感设计是技术哲学价值论转向之后的新研究主题,关注技术设计的伦理道德和价值问题。然而,由于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的依据,价值敏感设计陷入了技术设计的难题。将可行性能力理论引入价值敏感设计而得到的能力敏感设计主张将功能与能力进行概念划分,以程序性审议为原则。它为价值判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坚持技术设计的公平正义,有利于技术设计规范性研究的发展,并提出了消解困境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
价值论转向;价值敏感设计;可行能力理论;能力敏感设计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新思考萨特的纯粹反思概念
庞培培
提要:
在《自我的超越性》和《存在与虚无》中萨特提出了纯粹反思概念,它指的是反思性意识以一种非认识性的方式揭示出被反思意识的本来面貌,从而保证反思(较之于外感知而言)所独有的自明性特征。在现象学视域下,萨特试图借此回答先验意识如何显示出来或现象学还原如何可能的问题。纯粹反思的现实表现是人们对自身意识行为的直观性确证(如我读、我感知等)和日常生活中的焦虑体验。与胡塞尔不同的是,萨特认为还原并不是只有现象学家才会进行的、高度技术化的操作,而是由先验意识的结构所决定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一种生存体验。
关键词:
反思;纯粹反思;现象学还原;焦虑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帕托契卡对胡塞尔的批评
——超越论现象学的“无主体性”是否可能?
张俊国
提要:
帕托契卡错误地把胡塞尔现象学理解为主观观念论,并据此批评超越论现象学具有明显的主体主义特征,主张对现象学进行去主体化。但是,作为超越论观念论,现象学内在地要求全面理解超越论主体性,坚持超越论主体性的双重规定性。一方面,超越论主体性是超越论构造的基础,是世界意义的构造源头,因而具有绝对性。另一方面超越论主体性的相对性要求主体性与交互主体性、世界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然而,帕托契卡片面地理解超越论主体性及其与交互主体性、世界的关系,导致他对超越论现象学的错误理解。因此,他对胡塞尔的批评是站不住脚的,超越论现象学的无主体性是不可能的。
关键词:
无主体性;主体主义;绝对性;相对性;相互依存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哲学院
“审美相关性”与艾伦·卡尔松的环境美学
史建成
提要:
“审美相关性”作为卡尔松环境鉴赏理论的根本规则和规范性方法长期被学术界忽视。在20世纪美国,此概念经由艾肯、佩珀、斯托尔尼茨、伊顿等美学家的阐发逐渐形成特定观念史,其目的在于从感性直观经验向外寻求语境知识介入审美的可能性。其建构方式在传统美学中有两种类别:第一种将直观内容与语境知识作经验结构的静态切割,并在“相关性”意义上再将两者结合,其代表人物为艾肯、伊顿;第二种直接从经验整体出发探讨“相关性”的判定标准,未作内核、外延的对举,其代表人物是佩珀、斯托尔尼茨。卡尔松延续了斯托尔尼茨的讨论方式并批判了保守路径、分析美学路径、后现代路径,创立了“对象聚焦路径”,而此路径正是其环境鉴赏理论客观性审美的具体规范方式。与传统“审美相关性”将经验的开放性与丰富性视为基石与归宿不同,卡尔松钟情于对象给予的“那一个”审美。这种“审美必然性”的单一化、符合论倾向源于其“本质主义”的对象观,并由此引发了关于其“相关性”知识能否导向“必然性”的驳难。
关键词:
环境美学;“审美相关性”;鉴赏理论;“审美必然性”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
伦理学·政治哲学
?
行动者因与主体对基本动机的自由执取
朱连增
提要:
在自由意志问题的语境中引入“行动者因”,是为了说明自由意志的根源以及道德责任的依据。但是,行动者因理论并不能提供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所需要的行动者对其活动的“最终控制”。这一困境反映的是理性与意志关系的恒久争论:独立于理性的意志将陷于武断或随机;受理性制约的意志则被理由的逻辑链条所决定。主体生存的基本动机是不能够被任何具体理由所掣肘和取消的“生存理由”,主体对于基本动机的自由执取构成着自由意志的原初经验。
关键词:
行动者因;事件因;基本动机;执取
作者单位: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个体的断裂
——论桑德尔对罗尔斯“自我”的重构论证
徐 勐 李建华
提要:
目前在研究罗尔斯的大部分学者那里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罗尔斯是一个康德主义者。在他的政治哲学著作《正义论》中,罗尔斯借鉴了康德式的“主体”构建了一个含有经验性的“个体”的概念,这是他正义理论的起点,也是自由主义框架下的主流想法。在这样一个理论前提下,桑德尔在其《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一书中,对他的个体概念进行了重构论证,围绕此概念展开了一系列批评。桑德尔指出罗尔斯的“自我”本质上是分裂的个体——先验主体和经验主体在自由主义语境下不可调和。本文同时揭示社群主义的形而上学基础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桑德尔是以此对罗尔斯等自由主义者进行批判的。这种批判无疑抓住了自由主义的“软肋”,也为社群主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个体;先验;经验;正义;善
作者单位:
徐勐,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李建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科技哲学·逻辑学
?
涉及态度报道的替换规则
——情境语义学变革性之实证探析
罗龙祥 刘叶涛
提要:
确立逻辑规则是进行逻辑推理的前提,遵守逻辑规则是逻辑推理有效性的保证。倘若完全遵循了逻辑规则的推理是无效的,则问题应在于逻辑规则本身。逻辑哲学对此问题的解决有二:一是直接限制逻辑规则适用的范围,比如使其只适用于形式推理;二是给出逻辑规则有效性的依据,并澄清逻辑规则适用的范围。后者明显是对前者的推进,但这涉及到逻辑规则的基础,即语义学问题,需要对语义学进行变革才会使这样的推进取得成效。情境语义学立足于语义质朴性原则,将自然语言中的心智要素纳入到语义学考察范围,深度分析了涉及态度报道的逻辑规则,充分澄清了逻辑规则的现实依据及其有效性。据此,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情境语义学在语义学上所引发的重大变革。
关键词:
情境语义学;态度报道;替换规则;心智状态
作者单位:
罗龙祥,扬州大学哲学系;
刘叶涛,南开大学哲学院
《逻辑哲学论》中的无意义界定问题
——传统解读与决然解读之争
张天艺
提要:
关于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究竟是如何界定一个命题有无意义的,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传统解读看来,维特根斯坦结合“图像论”和“真值函项论”建立了一个意义理论,以此来界定一个命题有无意义。而与之对立的决然解读则认为维特根斯坦所持的是一种简约的无意义观,因而是拒斥任何意义理论的,对无意义的界定仅通过我们日常的语言能力就足够了。两种解读有着各自的长处,但也都面临着相应的困难。然而在一些关键方面,这两种解读其实是可以契合的。此外对无意义界定问题的讨论,最终还会牵涉到《逻辑哲学论》中的张力问题,而如何理解这种张力其实也就意味着如何看待前后期维特根斯坦所存在的核心差异。
关键词:
《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无意义;传统解读;决然解读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哲学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海外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
——克莱顿教授访谈
李世雁 王治河
提要:
中国学者李世雁教授和旅美著名学者王治河博士对美国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家P·克莱顿(Philip Clayton)教授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克莱顿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西式现代化的超越,它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其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可以称之为后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其重要内涵。西式现代化、个人主义、不受限制的资本主义和反环境的态度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把我们星球的生态系统带到了崩溃的边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避免重蹈西方资本主义的覆辙,进入后现代社会面临的最突出的困难是现实的政治问题,即如何应对资本主义所主导的意识形态。中国有能力、有潜力证明,真正的社会主义与经济上的成功是完全相容的。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态文明;中国传统智慧;过程哲学
作者单位:
李世雁,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治河,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
实习编辑:宇辉
校对:雨璇
审核:振华
▼ 点击“阅读原文” ,订购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