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使红实长压枝 马龙人家喜摘桃 ▎晴隆县光照镇孟寨村马龙组2000亩艳红桃丰收即
北盘江水碧,穿过雄伟的北盘江大桥,往红水河奔去。
镇(宁)胜(境关)高速公路翻山越壑,由此始入黔西南。
桥头两旁的群山之间,马龙,一处不过49户人家的小寨,又热闹起来了。
5月21日,晴隆县光照镇孟寨村马龙组的早晨。夜里下过一场雨,山间云雾氤氲,阳光尚未穿透云层。从重庆、贵阳、毕节、六盘水等地赶来的采购车辆早已停靠在路旁,客商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互相打探着市场消息。
成熟的桃实红着脸挂在树梢,风过露滴,“咔咔”的摘桃声从果园深处传来。看不见人影,山上山下却都弥漫着欢乐的气息。
清晨成熟的桃子
上午9时许,今日第一批桃开始上秤了。人们或拎着小竹篮,或背着背篓,或挎着袋子钻出桃园。农用三轮车载着满满的喜悦,沿产业道盘旋下山。客商们停止交谈,围上去查看成色、商谈价格。
“这茬摘的都是中果,三块五。”
“行,拉过来过秤嘛!”
70多岁的汪贤书和老伴儿各自摘了一背篓桃,上秤86斤,收入300元。
马龙组村民小组长王顺贤的小三轮“突突”直奔毕节客商陈德和的收购点。花开时节,陈德和就来电订购了他家的桃。果实刚挂上梢头,他家50亩挂果桃就已被订购一空,预计今年收入15万元以上。全组挂果的1800亩桃几乎都已预定,收获季节,果农们信守承诺采摘交售,客商们抱着手坐在树荫下乘凉,一幅和谐美好的丰收图景。
王顺贤在出售桃子
马龙组49户人家,家家种桃。若问谁家种多少,这家答:“一片坡。”那家答:“两片坡。”王顺贤家种了100来亩,答得更神气:“四个山头。”
日照充足、气候适宜的黔西南,种桃的村寨不少,像马龙这样的小寨不多。
其一为产业培育较早,持之以恒,名声在外。马龙小寨种桃已有20多年历史,期间哪怕曾遭遇水、旱、冰雹等天灾,群众仍毫不气馁坚持种桃。20多年的耕耘,硬是把2000亩不毛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其二为群众学习和运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自主性强。那些生长了20多年的老桃树根深扎山地,虬茎如磐,群众嫁接、修枝、疏果等技术与农技专家相比毫不逊色。“寨子里的娃娃随便拉一个出来都懂得修枝嫁接。”
其三为“我要致富”深入人心,群众内生动力足。贫困户余茂祥家孩子多,因学致贫。家里不但种了30多亩桃,去冬今春还养了100多头猪,好日子“像春笋一样冒着尖尖”。全组唯一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易烈恩家同样5个孩子读书,刚刚大学毕业的大女儿、大学尚未开学的二女儿正帮着父母摘桃,昨天下树1000多斤,已获收入约4000元,预计今年挂果的30亩桃可获收入约10万元。此外,易烈恩自己还发展烤酒产业,每年也有一笔不小的收入。
易烈恩和妻子采摘桃子
其四为群众互助互利、抱团发展意识强。作为种植大户和村民小组长,王顺贤“电话号码就是大家的公共号码”“订单就是大家的订单”,他的市场也是大家的市场。“我们的卖完,群众的也卖完,一荣俱荣。”
其五为干群齐心战贫困,攻坚克难干劲足。孟寨村周围都是荒山荒坡,石漠化及其严重。到2019年,全村尚有19户43人未脱贫。驻村第一书记余祚介绍说,村里以马龙组为产业示范点,在争取资金不断帮助艳红桃基地完善配套设施、引导群众套种五星枇杷和蜂糖李的同时,鼓励能人进村带动发展蜂糖李等精品果业。
“下一步将争取资金完善配电、灌溉等设施,并结合乡村振兴进行规划,把孟寨打造成人间桃源。”余祚介绍说,群众积极性高、发展意识强、干劲足,必须超前谋划,一待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将随即启动乡村振兴计划,目前运用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已投入800多万元建成占地90亩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两片共计900亩的坝子已引导种植香米,“届时我们的产业会更丰富、更立体、更有效益。”
太阳出来照山岩,第二批果实下树,拎着竹篮、背着背篓、挎着袋子、开着小三轮的果农们钻出果园,又陆续下山来了。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俎宇 李允凤 唐波
编辑 彭芝莉 刘义
编审 陈俎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