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太敏感怎么办(对象身体太敏感怎么办)

  如何正确确对待成绩和恰到好处的处理敏感问题,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才思敏捷的烈烈烈烈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力所能及地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在每次培训班上我都会对家长们说,厂长好当,科长好当,可是“家长”并不好当,尤其是今天作为独生子女的家长,从生下孩子的第一天起,就期待孩子成功,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因为对一个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一个孩子成功了就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一个孩子失败了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我们的压力很大。现在做家长的真的很不容易,我们都没有教子的经验,我们不可能像我们的父辈那样,这个孩子不成功,还可以指望下一个。我们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孩子,现在的社会竞争又是如此激烈,我们都感到输不起,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都担心自己的孩子失败。尽管现在大家都在喊素质教育,但是我们国家的升学就业形势仍然那么严峻,你考不上大学,甚至说考不上一个好的大学,工作都是问题,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为孩子的将来考虑,首先就感到压力很大,我们又把这种压力有意无意的传给孩子,特别是孩子进入初中以后,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家长的情绪往往也会随着孩子成绩的起伏而波动。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这是多少年分数教育下一句人人皆知的流行语。实际上,现在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大都属于分数教育,考试分数不仅成为孩子的命根儿,而且也成为家长的命根儿。

  孩子考试分数高,家长心里非常高兴,当别人问起孩子的成绩时,家长的得意、自豪之情就会溢于言表,那种成就感、满足感比自己取得了什么成绩都强烈。孩子考试分数低,家长往往情绪低落,烦躁不安,感觉低人一等,感觉很没面子,感觉在人前抬不起头来,那种失落、那种无助、那种焦灼会让人寝食不安。

  可以这样说,现在大多数家长与孩子谈话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是考试成绩。应该说,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就是,我们往往把大部分的精力和兴趣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家庭教育应该包括做人教育、个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例如,有一对夫妻在讨论孩子成长情况时,爸爸说,这孩子不太懂礼貌,对大人和同学说话都没礼貌那怎么行呢?妈妈马上辩护说,只要孩子学习好,考试成绩好,礼貌不礼貌是小问题,有礼貌又怎么样呢?有礼貌考不好也没用,上大学看你分数,你过不了录取分数线再怎么礼貌也只能是落榜。这位母亲说,不要管太多了,管好他的学习最重要。

  还有的家长说:“晚上看着孩子在台灯下写作业,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享受。相反,如果孩子和我一起看电视,我就心烦,担心孩子长大后还能不能有饭碗?”

  这是不是大部分家长的心态?

  作为家长,引导与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也是应尽的义务,但是,作为家长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教育孩子怎么做人,怎么发展自己的个性,怎么培养健康心理,怎么培养创新精神上。不能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都用在孩子的考试分数上。

  误区之二是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却忽视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比如有些家长一看到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好就着急,就爱说:你看谁谁怎么样,你就那么笨,就那么不争气等等。这种方法不仅不解决问题,往往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并把孩子的自信心也给比下去。有一位学生就对家长说:“您再说别的孩子比我好,我对自己就没有信心了!”。

  误区之三是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要求孩子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孩子样样都成,样样都出人头地,希望孩子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只是我们的愿望,实际情况不可能这样。每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都会有出错的地方,有失败的地方,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写东西写完后会发现几个错别字,特别是现在电脑打字同音字很容易打错,这不是常有的吗?我们把他改过来不就行了吗?

  一个女孩在初中一年级时学习成绩一般,后来她在初中二年级考试排队又降了二十多名,受到她爸爸严厉的批评。她爸爸警告她初三一定要考好,结果这孩子在初三的期末考试中感到第一天的考试成绩不好,就喝了敌敌畏自杀。

  家长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分数毕竟是学习状况的一种重要反应。作为家长,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应该告诉孩子,考多少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并与孩子一起分析,是题难不会做,没审好题,还是做题马虎,做的慢没做完。把问题了解清楚后再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这样就会取得良好效果。

  但是,如果采取简单化的做法,对于指导孩子学习没有任何帮助。

  请看一些简单化的做法:

  “快考试了,好好复习,争取达到**分,考到**名,考好了有奖励。如果考不好,你什么也甭想。”

  “把成绩单给我拿出来--就考这成绩呀!我看你越来越没出息!”

  “你上次都比这次分数高,你是越来越倒退了!”

  “从明天开始,你不许玩了,只能给我好好念书,什么时候分数上去了,什么时候再玩儿。”

  除此之外,还有正颜厉色连训带骂的,甚至还有拳脚相加的。

  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考好分数啊!我这儿有一首学生在期中考试后写的诗《如梦令》:每次信心十足,却是失败无数;重整破旗烂鼓,押下无数赌注;家长盼子成龙,只能看子成熊;顽固顽固,不知伤心几度。考试不好,孩子们也很伤心,也很难过,每一次考试失败对他们都是沉重的打击,他们也想考好,让家长满意、让老师满意、也让自己人前人后有面子,但是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怎样做才能学得好。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不能只看考试结果,分数是个现象,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分析分数背后的诸方面的原因,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呢?

  1、要分析孩子的学习水平。

  任何一门功课都有三个层面的水平——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词语、定义、定理、公式、基本观点等)掌握的水平;基本技能水平(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水平);综合技能水平(解决比较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考试试卷和平常的作业,可以分析出这三个层面水平的情况。哪方面差,重点解决哪方面的问题。

  2、要分析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学习成绩与非智力因素关系密切,一些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有的是学习兴趣问题,有的是学习习惯问题,有的是意志品质问题,有的是情绪问题,有的是责任心问题。应该具体分析,孩子学习不好是什么原因。

  3、要分析孩子的学习方法。

  有的孩子,学习态度、习惯都比较好,成绩却总在某一水平上,难以突破,这往往是学习方法问题。家长可以一科一科地帮助孩子分析学习方法存在什么问题,采取改进措施。当然有时家长可能也不知道一些学科的特点,可以主动找老师帮助分析。

  4、分析孩子的智力因素

  成绩上不去,也有智力方面的原因。智力的四个基本要素是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每个孩子在这四个方面的能力往往发展不平衡,有的记忆力强而思维能力弱,有的观察能力强而记忆力弱,这就需要从孩子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哪方面能力弱,应优先训练哪方面的能力,促进孩子智力的全面发展。

  5、分析孩子与老师的关系

  孩子与老师的感情如何,对学习影响很大,如果孩子不喜欢某一位老师,他就不愿意上那位老师的课,作业不爱做,勉强应付,结果孩子这一科的学习成绩会严重滑坡。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然而如何使孩子与老师亲起来呢?

  我们先分析孩子不喜欢老师的原因。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可能的原因:

  1、孩子认为自己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课堂上老师提问次数少,或者老师与自己交谈少等。

  2、孩子对某科的学习缺乏兴趣,成绩不好,既使老师没有对孩子批评、责备,孩子自认为学习不好,老师不会喜欢自己,于是对老师也缺乏感情。

  3、因为纪律问题或某方面的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导致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

  4、被老师冤枉,老师又没有发现或不能及时纠正自己的失误。老师教育、批评学生,有时也难免会出现方法不当,有的孩子被冤枉了,耿耿于怀,产生委屈甚至怨恨情绪,与老师感情疏远。

  要解决孩子不喜欢老师的问题,必须分析具体原因是什么,找准了原因,再思考解决的措施。在孩子与老师的对立情绪中,有时我们会发现是孩子的问题,有时也会发现老师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尽管学校要求老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要把不良情绪丢在课堂以外,但是老师们也是普普通通的凡人,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有时也会受情绪或教育方式方法的影响,也就难免会在无意识中出现教育上的不周到之处。但是,学生或家长往往不便于或者说不好意思给老师提意见,要求老师改变教育方法。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家长该怎么办呢?首先,家长要告诉孩子老师也是普通人,难免有缺点、有错误,但是老师绝对不是故意给你过不去,老师也像父母一样,希望每个孩子成人成才,要尊敬老师,如果因为教师工作中有缺点、有错误就与老师产生对立情绪,只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家长还要注意不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对老师评头论足,因为一旦家长对老师不满意,孩子也就会厌烦老师,从而也就会厌烦老师所教的学科,这对孩子的学习有害无益。其次,家长可以主动到学校跟老师交流,一是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知道家长该如何配合学校、老师做工作,二是让老师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情况,以便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另外,还可以指导孩子学会主动与老师交流。有的孩子出于害羞、胆怯,与老师面对面沟通时心里发怵,这种情况可以让孩子以书面的形式与老师交流,告诉老师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愿望,老师多半会接受学生的意见。

  如果家长能够如上所述去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就不会只拿分数来评价孩子,而且,通过这样的分析,找准了原因,也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总之,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家长应该注意:

  1、不要给孩子简单地定分数指标,要在具体指导上下功夫

  有些家长简单地对孩子说:“这次考试必须达到xx分。”这样,除了增加孩子的思想压力,解决不了具体问题。应该指导孩子分析薄弱环节,订好计划,改进方法,越具体要好。当然要以孩子主动思考为主,不能强加给他。

  2、主动找老师联系,请老师帮助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

  家长应该主动找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听听老师对孩子的评价,看看家长能够做些什么。

  3、改变看成绩单和谈论分数的方法

  我们明白了分数背后有很多因素以后,就可以改变看成绩单和谈论分数的方法。考试过后不要天天催问“成绩单发了没有?”

  孩子给家长看成绩单,家长应保持平静的态度,可以说:“你主动把成绩单给家长看,很好。让我们坐下来具体分析分析这次考试情况,好吗?”

  孩子迟迟不把成绩单拿出来,可以启发他:“这次考试应该总结一下,你先考虑考虑,今天或明天晚上咱们一起分析分析。”

  孩子成绩不好,不要简单责备,而要采取理解的态度:“这次没考好,咱们再继续努力。相信你能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什么时间一起讨论讨论?”

  这些做法只是建议性的,各位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更为有效的方法。

  二、正确引导孩子的异性交往

  孩子进入高中,家长,特别是女孩子的家长,最担心孩子出现早恋问题,这种担心是很正常的,因为孩子一旦陷入早恋,往往会影响学业。担心归担心,我们又不能不让孩子与异性交往,为了既能正确引导孩子与异性交往,又避免早恋,我们首先应该了解青春期异性交往发展的特点。据专家研究,青春期异性交往发展特点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朦胧期”:女孩子九岁至十一岁左右,男孩子十岁到十二岁左右(大约小学四、五年级至初中一年级),是性别意识觉醒期。此时男女孩子性机能尚未成熟,但已确认了自己的性别角色,对性别差异敏感,男女孩子在一起感到拘束、害羞,往往采取疏远和躲避的态度。而对成年的异性,又往往表现出过分的亲昵与依恋。

  第二个阶段是“爱慕期”:女孩子十一岁至十三岁左右,男孩子十二岁到十四岁左右(初中一年级)。此时,男女生在一起觉得有意思,异性之间互相观察、欣赏的兴趣增加,注意异性的谈话、表情、动作。而且开始注意自己的服饰、举止,想给异性留下好印象。对于异性之间的接触,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浮想联翩。然而,此时异性之间的好感是泛泛的,没有具体对象。

  第三个阶段是“初恋期”:女孩子十三岁到十五岁左右,男孩子十四岁到十六岁左右(初中二年级至高一)。这时,男孩女孩的性机能发育基本成熟,内心开始萌发初恋的“幼芽”,在年龄相近的异性中,发现喜爱的对象,会给与特别的注意和关心,感情上希望多接触、多交往,而理智上又有种种顾虑。这一时期,异性同学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或者一次活动中的出色表现都会成为一种巨大的吸引力,都会让他们沉醉其中。这时候的孩子特别注意自己的外貌和打扮,表现出心神不定。

  第四个阶段是“钟情期”(大约进入高二以后):钟情,就是很专一的倾慕、爱恋某个异性。此时,往往出现“痴情男女”,一旦相爱,便不顾一切。由于涉世未深,对人生没有充分认识,往往陷入其中难以自拔,一旦受挫,会意志消沉,产生厌世心理,有的还可能走上放纵自己的道路或者轻生。

  以上是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普遍发展特点,而每个孩子会有自己的特殊性,家长应随时观察了解孩子的表现,给以及时正确的引导。在此,给家长提几点参考意见:

  (一)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超前教育引导,防患于未然

  对于处在朦胧期的孩子,要引导他们正视自己的性别角色,在与异性同龄孩子交往中要大方、诚恳,克服拘束、害羞心理。而与成年异性交往,不宜过分亲昵。父亲对于女儿,母亲对于儿子要特别注意,适度亲近,不要过分。

  对于处在爱慕期的孩子,要教育孩子尊重异性和自我尊重,注意自身的仪表和文明礼貌,多关心班集体的事情,为集体出力,男女同学坦诚合作。不随便盯看异性同学等。

  对于处在初恋期的孩子,家长要教育引导他们多参与群体活动,尽量减少与异性同学单独接触的机会,特别是不要跟某一位异性同学过多地单独接触,避免萌发初恋之情,牵扯精力,影响学业和全面发展。教育孩子与异性交往注意自己的言行,不随便打闹,不动手动脚。

  对于处在钟情期的孩子,要教育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和集体生活,用意志力克制自己与异性交往的感情需要,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做有远大抱负的青年人。让孩子懂得“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成人成才的关键。要正面地严肃地对孩子进行婚恋观的教育,排除不正确思想意识的干扰。

  (二)父母要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

  夫妻之间感情的融洽程度往往会影响孩子感情的发展和今后的婚恋观。所以,在家庭里面,夫妻之间要做到感情和谐,在日常生活中,要表现出对对方的真诚关心与人格的尊重。在孩子面前不要说带有性别歧视的话,诸如“女人头发长见识短”、“男人都特别坏,没有好东西”之类。另外,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做过分的亲昵动作,不要穿过于暴露的衣服。无论在什么场合,家长都要注意文明礼貌,尊重异性,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有时在酒场上,男同志会讲一些荤笑话,或者是拿服务小姐开玩笑,如果没有孩子在场,大家谁也不会太在意,如果孩子在场,我想男同志还是要嘴下留情。

  (三)正确对待孩子与异性同学的交往,既不能听其自然,也不能捕风捉影。

  有的家长对孩子与异性交往不闻不问,顺其自然;也有的家长严密监视,捕风捉影,随意训斥。这两种极端都是不对的,很难使孩子形成正常的与异性交往的能力。

  (四)对于确实出现早恋苗头的孩子,不应盲目苛责,强制压服,要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孩子走出早恋的漩涡。

  有的中学生确有早恋苗头,写情书、单独约会、卿卿我我。家长知道了,往往怒火中烧,采取强迫措施,严厉对待,棒打鸳鸯。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导致不良后果。有一个学校搞了这样一个调查,放暑假的时候,有一批谈恋爱的同学都回家了。结果发生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受到父母干涉;一种情况是父母没去管他。假期结束回来,学校统计成功率的时候,你们猜是一种什么情况?结果是受到干涉的成功率高!这种事情越受干涉越容易成功。

  在这里有关中学生早恋的话题我想多谈一点,因为部分学生已经开始出现这方面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家长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

  中学生的恋爱一直被称为“早恋”,是不被允许的。尽管现在已有专家建议停用“早恋”一词,但并不表明大家已能接受中学生恋爱。据对部分家长和教师的调查了解到,家长和老师还是非常担心中学生恋爱。但是,中学生的恋爱并不会因为家长、老师的担心而消失。相反的,中学生谈恋爱的现象“已出现普遍化、低龄化、公开化的苗头。”(《中国青年报》2002.2.28)。事实证明,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一旦中学生出现恋爱现象,老师、家长表现出来的往往还是束手无策,最常用的就是“软硬兼施”。先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没有效果的话,那就只好“围追堵截”,最后的结果要么是“抽到断水水更流”,要么是孩子与父母、与师长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真正令家长满意的不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主要是因为“大人们”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没有重视孩子的情感体验。作为师长,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爱一旦产生,强行让它消失是不可能的。而这里的“爱”当然也包括中学生的朦胧的爱。我一直认为,中学生的爱不是罪过,它是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萌发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体验,是“人之常情”,它是纯洁的、是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的。我这样说,当然不是说我们就该默许或纵容这种爱无节制的发展。相反的,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为中学生的恋爱做些事情。推波助澜吗?当然不!我们要让学生懂得爱情!让学生在“爱”中成长,而不是在“爱”中受到伤害。

  爱不是无师自通的,爱需要学习。而目前学生从哪里学习爱呢?老师不教,家长不教,他们只有从影视作品、从言情小说中学,而他们从这些渠道得到的知识又是如何呢?真正教会他们怎样去爱了没有呢?孩子们的模仿性很强,他们在与异性交往时常常模仿影视作品中的一些镜头、情节、语言,比如现在男孩女孩的情书里会把对方称作“老公”或“老婆”,你说,他们真正明白老公老婆是怎么回事吗?

  前面已提到:爱一旦产生,强行让它消失是不可能的。我们何不站在青少年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感情,并以“过来人”的经验指点他们,告诉他们怎样表达爱,怎样珍存爱,怎样避免伤害?这不比空洞的理论说教有效得多吗?

  要想站在孩子的角度解决问题,我们首先还是要了解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的情感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朦胧的情感。这是青少年恋爱的萌芽,在青春发育初期,也就是在初中低年级较为常见。表现为对异性的好感,并有亲近的欲望,模仿性强,有点像小孩子“过家家”的味道,变化快、目标不确定,平时在学生中传说的“谁和谁好了”即属此类,这并不是真正的恋爱。这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师长的建议,也最容易反复,教师、家长应注意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经常性教育,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以转移他们注意力。

  另一种就是真正投入的恋爱,具有强烈的情感。这在初中三年级和高中学生中表现明显。他们不再是玩儿戏、“过家家”,而是真正投入感情。而且真正坠入情网的中学生,情感总是热烈的。由于他们爱幻想的关系,会把自己所爱慕的对象,想象成天上少有、地下无双,并执着地追求。并且所有早恋者在遭到干预时都会表现出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坚忍不拔,哪怕是最没有性格的孩子,这时也无不“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这是最让我们头痛的。

  中学生为什么会出现早恋现象呢?

  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很多,有个人的原因,社会的原因,还有家庭的原因。

  处在人生过渡时期的青少年,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他们的心理是比较微妙、比较脆弱、比较敏感的,尤其是对情爱方面的信息更为敏感,稍受暗示他们就会怀着好奇心和神秘感去模仿、去尝试,而现在他们所处的环境则正时时诱导着他们。先说影视书刊,情爱乃至性爱充斥其中,泛滥成灾,这对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情感朦胧期的单纯的中学生的心灵带来的冲击或者说是强烈的刺激,比成年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再说通俗歌曲,许多通俗歌曲都是抒不完的情,唱不完的爱,这些对中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比家长的千叮咛万嘱咐,比教师的谆谆教诲要“有效”得多。还有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婚外情、婚外恋也无不让单纯的中学生看到成人对待感情尚且如此不认真、如此游戏,教师、家长的说教自然会显得苍白无力。在这些纷繁的信息的刺激下,中学生心中产生各种朦胧的感情是不足为怪的,这都为他们过早恋爱打下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多数意志坚强的学生能抵挡住各种诱惑,保持住心灵上的宁静,而一些自控力差的学生则难以逃脱感情的纠缠。

  了解了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和早恋产生的原因孩子一旦发生了早恋,我们做家长的首先要克制、调整自己的情绪,冷静的与孩子交谈,了解孩子的感情,以真诚的态度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给孩子分析利弊,让孩子认识到:春天有春天的事情,夏天有夏天的事情,不要把夏天的事情提前到春天来做。还要让孩子明白早恋的危害:

  1、分散精力,影响学业

  中学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学习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而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要完成学业,必须聚精会神,刻苦努力,全力以赴,才能成功;早恋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要求和强烈的情感交织,沉醉其中,就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是个常数,在中学时代学习任务较重,要求较多,知识一环扣一环,只有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出于青春期的学生本来不大善于组织安排学习生活,一旦恋爱,会使学习成绩下降。如果让爱情占据了头脑,事业心、上进心和责任感就会被挤掉;多种爱好、特长和有益的兴趣也都被男女私情所取代,对异性的追求冲淡了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往往造成胸无大志、碌碌无为,以致荒废学业,浪荡一生。

  2、对身心的健康不利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方面还未成熟。如果过早地把精力放到恋爱上,不仅影响学习,妨碍智力的发展,而且也会因舆论的谴责和秘密交往的压力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3、会缩小交往的范围,阻碍社交能力的发展

  早恋必然会有意无意地避开与其他同学的交往,沉湎于两人的世界,这就会失去许多社交的机会而导致日后与人交往的困难。

  4、蕴含着失身或失足的危险

  由于中学生情感好冲动,自制力差,缺乏对道德伦理的判断能力,所以,一旦双方在热恋中失去控制,就容易产生出格行为,从而造成身心重大的伤害,甚至会影响到日后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家长给孩子讲明道理以后,仍然要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家长对此要始终保持坦诚、关切、严肃、认真的态度。

  另外针对早恋的原因及特点,我们还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教育孩子正确对待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既然社会上存在着各种纷繁复杂的性信息,目前我们又无能为力消除它,我们就不应该回避它,而应该正视现实,并明确告诉孩子,从电影、电视、小说、故事、街头巷尾所耳闻目睹的谈情说爱的镜头,只不过是一些零碎的、片面的乃至是错误的东西,这些并不是爱情,充其量只是爱情的“表象”而已,不应该盲目地去模仿。真正的爱情需要较为稳定的个性、一定的智力和品德发展水平做基础。一时的感情冲动不是爱情,男女同学之间的互相关心也不是爱情。我们承认孩子有爱的权利,但也要让孩子清醒地认识到早恋缺少爱情的基础,他们在父母的羽翼下衣食不愁,不用考虑生活的风风雨雨,生活无忧无虑,只管坐享爱情的甜甜蜜蜜,这种感情虽然美好,但肯定不能长久,将来生活独立了,不再依赖父母了,那时的择偶标准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中学生的恋爱最终大都难逃失恋的结局。也就是说,要让他们明白在自己没有真正的独立之前,尚无能力处理好恋爱问题。一个人在连自己的生存都不能负责的情况下,又怎么能对自己的前途、对关系自己一生幸福的恋爱负责呢?

  (二)教育孩子在男女交往时把握分寸,尊重并珍惜自己的感情

  我们提倡孩子与异性正常交往,这也是青少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的、合理的需要,有益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男女生之间正常的交往还会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取长补短的积极作用。但要让孩子知道,这只限于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情形之下,大家完全纯粹的同学或朋友的心情在一起研究功课或游戏,心中应该没有太多感情的成份,那样才是有益无害的。因为男女之间的友谊很容易转变为爱情。所以做家长的要告诉孩子把握好分寸,尊重并珍惜自己的感情,不放纵自己的感情,不任其自由发展。否则,只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烦恼,影响自己的前途。因为,绝大部分过早涉足感情生活的中学生最终都难以逃脱感情落空、学习退步的命运。

  (三)家长要转变教育态度及方法

  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现代的青少年已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单纯、幼稚,可以对家长的话言听计从。对于有恋爱倾向的学生,切忌蛮横地指责和干预,因为干预只会加速他们感情的爆发。我们要在尊重他们的同时,引导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并且把这种感情珍藏起来,自觉地终止恋爱行为,防止陷入感情的漩涡,避免给自己造成心灵上的创伤。即使是对待真正谈恋爱的孩子,我们也应该讲究策略。

  有一位妈妈这样来引导自己情窦初开的儿子,一个秋天的晚上,母子俩在林荫道上散步,上高中的儿子很认真地对妈妈说:“不知道为什么,我现在就爱在女孩子面前表现得特别好,可是我越想表现好我就越紧张,我就显得越笨!”他还跟妈妈说了,他对某一个女孩很有好感。这位妈妈当时就想自己也是那么过来的,所以没有批评他,反而对儿子说:你这种想法在你这个年龄是很正常的,但是将来你长大了,你回过头来看现在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并不懂得什么叫爱,还会觉得很可笑。另外还说:你既然想要一个女孩喜欢你,你就要在魅力、人品、气质、才华等各方面做得出色点。因为没有一个女孩子会喜欢一个在各方面毫不出色的男孩。这次谈话可以说非常成功,从此以后,儿子有什么话都能对妈妈说。 以后的事当然不用多说,他忘我的学习了两个月,最后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自己再回想曾经发生过的事,就像光风霁月,轻轻划过,无影无踪了。

  中学生精神太紧张,压力太大,心里很脆弱,很空虚,这时,朦胧的感情就会偷袭而来。对待这种事情,我们应该把握好自己的情绪,讲究策略,向上面提到的那位妈妈一样机智、冷静、灵活地解决问题。试想,如果那位妈妈不是用聪敏的方法触动孩子的心灵,不是用强烈的刺激激活孩子的好胜心,而是像其他人一样,愤怒、咆哮、斥责孩子的话,后果又会怎样呢?

  当然,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做家长的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

  三、家长要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个好的习惯养成,对人终生有益,一个不良习惯形成,对人终生有害,我们要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个人认为,孩子知识的掌握大部分在学校,人格的形成,习惯的养成大部分在家庭。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长将自食其果。

  培养孩子哪些习惯呢?

  自觉学习的习惯、读书的习惯、诚实的习惯、珍惜时间的习惯、守信、守时的习惯、负责任的习惯、办事认真的习惯、雷厉风行的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讲卫生的习惯、爱劳动的习惯、礼貌的习惯、尊重他人的习惯、孝敬父母的习惯等等,在孩子习惯正在形成的时期,我们要尽力地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具体怎样培养,有机会再进行专题讨论。

  说到劳动,我这儿有几个数字,据调查:中国城市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几乎成了全世界城市小学生中最低的。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约0.6小时;日本0.4小时;而中国不足0.2小时,即不足12分钟!哈佛大学的学者们跟踪研究20年,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1:1.5;犯罪率1:10;离婚率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在座的各位家长想一想,你的孩子每天有多少时间做家务?有的家长可能要说孩子懒,不愿做家务活;有的可能要说孩子不会做,他们为什么不愿做、不会做呢?有没有我们家长的责任呢?答案是肯定的,孩子小的时候,总想帮大人干活,可我们是什么态度呢?“去去去,一边玩去,别添乱了!”或者,“你什么都不用干,只管学习去就行了。”这是不是我们常说的话?日积月累,我们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我们辛辛苦苦培养了一个个懒惰的孩子,除了看书什么都不会干的孩子,甚至连看书都不愿看的孩子。说得尖刻一点,目前,许多父母正在辛辛苦苦孕育着孩子的悲剧命运!各位家长,不要再让你的孩子以学习为由逃避劳动;您也不要再以关心孩子的学习为由,包办代替得太多,孩子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好了,这既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也能轻松一些,何乐而不为呢?

  我曾摘抄了这样一段话:“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很有道理。那么,我们做家长的该给孩子播种什么?怎样去播种?让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吧。

  各位家长,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你的儿子或女儿是独一无二的,成功的教育必须依靠自己的揣摩和付出,这的确不容易,可是谁让我们是父母呢!

  ◆ 后台回复书名一键免费阅读 : 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 | 萤火虫小巷 | 陈年喜的诗 | 时间足够你爱 | 暗影中的人 | ……

  30%的高度敏感型人,是社交活动中的活跃分子,估计人群中每5个人就会有1个高度敏感型的。

  其实,不管是在人类还是其他高等动物群体中,我们都可以区分出两种类型——高度敏感型和高度复原力型。

  因为相比于敏感型,高度复原力型会更擅长于勇敢地抓住机会,并对自己充满信心。

  如同人的性别可以分为男人和女人,我们也可以将人格分为敏感型和复原型。并且这两种类型之间的差异可能比性别的差异更大。

  高敏感型人格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只是一直以来它以其他形式存在于人们的认知中,比如所谓的内向型人格。

  美国心理医生兼研究员伊莱恩·艾伦(Elaine Aron)首次引入了“高度敏感型人格”这一概念,并给出了它的定义。

  事实上,以前的她也坚信高度敏感性特质等同于内向型,直到她发现30%的高度敏感型人,在社交活动中居然是活跃分子而重新审视这个定义。

  除了内向型,高度敏感性特质也曾被描述为抑制性、焦虑、害羞等,但是这些词语只是描绘了高度敏感型人在不舒适或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的状态,它们忽略的一点是:

  虽然高度敏感型人可能经历更多麻烦和挑战,但当周围的环境和谐舒适时,他们也能获得极致的快乐体验。

  所以,如果周围的环境不够和谐,我们就可能快乐不起来;但是,如果一切顺利,即使如我们这般敏感的人也会充满活力。

  这已经是得到现有研究结果支持的结论了。

  如果你是高度敏感型人格,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从不愉快的声音、场景或者气味中解脱出来是多么困难。

  你可能已经体验过被那些你并未主动选择却无法过滤的信息所困扰,甚至激怒的经历。

  例如,那些其他人觉得再正常不过的声音对你而言却是无法忍受的噪音,甚至让你的神经系统失控。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除夕夜。

  作为一个高度敏感型人,璀璨的烟花划过夜空会让你非常快乐,但是你却难以忍受与之相随的巨大噪音。

  它们似乎穿透了你的耳膜,震动着你的神经。甚至让你在新年接下来的几天都烦躁不安。

  在关于高度敏感型人格的研讨会上或者一对一的治疗过程中,我会让他们回忆一下自己作为一个高度敏感型人最美好或者最糟糕的经历。

  而除夕夜的经历则高居最糟糕经历的榜首。在他们看来,充斥着烟花爆炸声的除夕夜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与之类似,一些相对无害的噪音,比如隔壁邻居翻箱倒柜找东西的声音,可能也会让高度敏感型人头疼。

  因为他/她常常睡得比较浅,很小的声响都可能把他/她弄醒。

  你可能还得注意一些特殊的环境或者场所。

  许多高度敏感型人容易被寒冷的天气和气流影响,因此不得不婉拒一些露天聚会的邀请。

  美发店里,烫发用的刺鼻化学药剂的气味会让你避之不及。

  衣服和家具散发出来的气味也会让你敏感的鼻子不堪重负。

  除此之外,对你而言,跟一个会抽烟的人待在一起也是一种挑战,即使他们同意不在你面前抽烟。

  我还知道一些敏感的人,他们会因为自己无法屏蔽掉广播里连续不断的噪音而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

  咖啡馆里播放着你不喜欢的嘈杂的音乐会让你头疼。狭窄拥挤的地方也会让你难受。

  事实上,你会发现找到一件适合高度敏感型人的咖啡厅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而这会让你和你的同伴十分苦恼——尤其是在你又累又饿的时候。

  我希望自己能够不那么计较这些事,就跟其他人一样。

  但是,作为一个高度敏感型人,我们发现自己很难不去计较这些细节。

  我们的疼痛阈限相对较低,对我们而言当环境变得糟糕时,我们会经受比别人更多的痛苦。

  多数高度敏感型人都会厌恶自身所处环境中的冲突。

  比如目睹一场争吵,或者只是待在一个氛围紧张的环境中。

  但是,这种感受性的优点在于,我们能进行高度共情,并给予共情式的倾听。

  很多高度敏感型人做着照顾他人的工作,拥有良好的口碑、为人所称道。

  高度敏感型人在帮助和照顾他人方面十分尽心,往往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筋疲力尽。

  高度敏感的特性让他们对别人的情绪也非常敏感,并受其影响。

  但是他们并不擅长将自己从他人的痛苦中抽离出来,他们也很难在回家后就对自己的工作不管不顾。

  所以,如果敏感型的你,工作对象是人,那么学会照顾自己就显得很重要。

  因为你很可能过快地将自己燃烧殆尽。

  人们常常问我,是否可以学着不那么容易受影响?

  作为一个高度敏感型人,你具有非常发达的触角,因此你会非常清晰地感知到周围发生了什么。

  有时,我会希望自己能够将这些触角打结,用来阻止外界的信息进入到自己的大脑,这样一来我就可以聋一点儿,瞎一点儿,麻木一点儿。

  但这是不可能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正确看待你经历和感受到的一切的方法。

  研究显示,与一般4岁左右的儿童相比,抑制性(敏感性)的儿童更少欺骗他人、破坏规则或者做出自私的行为,即使他们知道没人看着他们。

  并且,在经典的道德两难问题中,他们也更倾向于根据对社会的影响来选择合适的行为。

  许多高度敏感型人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认为自己需要承担整个世界的责任。

  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能感知到身边的不安和焦虑,并总是想尽办法去解决。

  因为她是如此能干,养出这么好的一个女儿。

  当你感知到周围的紧张和不安时,你迫切想要卷入其中,承担责任,甚至给自己施压,迫使自己立即去改善一切。

  参加派对时,你总是积极倾听朋友的哭诉,努力回应他们的沮丧,认真思考可行的对策。可是慢慢地,你感觉到了疲倦,甚至需要马上离开,回家休息。

  然而此时朋友们似乎已经从痛苦中恢复过来了,继续节日的狂欢。

  卷入到他人的生活中,积极承担责任是不是一件好事呢?这得看情况。

  主要的问题在于,一旦我们被他人的焦虑和不安影响,神经系统会因此失去平衡,那么我们很难保证下次能成功隔绝这种影响。

  其实,没有人能为所有事情负责。

  当你正在为某些人或者某些事尽责时,你其实并没能同时兼顾到其他人或者其他事。

  有时,学着后退一步,让他人负责,使之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或许会更好。

  高度敏感型人总是努力避免给他人带来不便或痛苦。

  他们也花更多精力去维持与他人的关系。而那些相对神经大条的人,似乎更少去考虑将要说的话或者做的事。

  这让敏感者们非常难以接受。

  他们难以置信有人会说出如此不适宜甚至伤人的话。

  因为他们认为所有人都应该跟自己一样,习惯在人际交往中深思熟虑,谨小慎微。

  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

  所以,如果他们早已认识到这一点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受到冲击,那么他们也不会因此而倍感受伤。

  如果跟敏感者们一样对周围的一切都过于关心,你会发现自己跟他人交流的反应明显下降,常常处于被动状态。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在与别人争辩的过程中你可能常常败下阵来,但是只有到了第二天你才会意识到当时应该如何说、如何做。

  不过,我不得不强调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高度敏感型人并不总是富有责任感、充满关爱和同情的。

  当他们被刺激淹没,精力耗竭时,也会非常不顾及他人,甚至是难以接近。

  高度敏感型人拥有无比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梦想中的人生总是精彩纷呈,内心世界也是五彩斑斓。

  从个人经验来讲,独自一人时,我很少感到孤独无聊,甚至享受其中。

  我不需要依靠别人获得快乐,相反,我会因此获得自由。

  对于那些日程紧凑,生活忙碌的人而言,失业或者退休很可能是人生中难以顺利渡过的危机。

  相反,敏感者们对此的态度要积极许多,他们非常欢迎这天降的自由,将之视为难得的机会去创造新的自我,享受宁静的生活。

  敏感者们思如泉涌,并不需要特别激励。

  这股强大的动力甚至让人感到莫名的恐惧,因为它似乎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强烈渴望。你听,它正在呼唤你赶快行动起来。

  一旦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画的影像,内心就会迸发出一股压力,迫使我必须立刻拿出画板,将它记录在画纸上。

  这股天生的动力可谓是价值连城的财富,当然,前提是你懂得如何利用它。

  正是因为它,敏感者们才能在不同艺术流派中创造出各种非凡的作品。

  欢迎下载网易蜗牛读书app

  说到挠痒,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自己挠的时候,是这样的↓↓↓

  别人挠的时候却是这样的↓↓↓

  胳肢窝,腰部,脚心这些地方自己平时怎么挠都可以,为什么别人一碰就痒的不行?要知道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痒。

  痒,是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痒被分成了两种。

  1、一种是不会让你发笑的痒

  这种痒,就像是被羽毛轻轻摩擦过一样,不会使你发笑,反而让你感觉到舒服惬意。

  你可以试着,举起自己或别人的手来抚摸自己的脸,感受一下。

  2、另一种是笑到窒息的痒

  这种痒,会让人控制不住的大笑,就像被点了笑穴一样,会让人笑到窒息。但是,一般要碰到胳肢窝,腰部,脚心这些特别的部位才会有感觉。(因为这些地方的神经末梢比较多)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敏感的地方,为什么自己挠却不会痒呢?

  因为,我们自己挠自己的时候,没有威胁感,身体已经做好了准备。

  这是我们的小脑在起作用,它会提前向大脑打小报告:“接下来你会挠自己,自己人,不要慌”。

  所以,自己主动发起的行为,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身体过激反应。

  ps:特殊情况,例如患有精神分裂症特征的人,他们能把自己挠痒挠笑,因为他们的大脑没有意识到这种感觉是自己操作的。

  但是,当别人挠你时,身体的反应为什么会那么大呢?

  因为别人的“袭击”,不是我们的自发行为,不在小脑的工作范围内,大脑没有接收到报告,痒痒信号长驱直入到大脑,触发了身体的应激反应。

  比如:突然腰上被戳一下,人可以瞬间弹起!

  又或者是,体检时被医生按肚子,有的人会控制不住自己,痒的边笑边扭....

  还有的人,对痒过于敏感,和对象亲密接触时,正常的爱抚都会引起笑场~

  ps:民间传说,怕痒的男人怕(疼)老婆,有对象的人来说说,真的是这样吗?

  虽然,被挠痒痒的人都是边躲边笑,看上去很开心,但那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挠痒痒其实是一种「快乐的酷刑」。

  尤其对更怕痒的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反而是种痛苦的体验。

  古人就把挠痒痒当成“笑刑”,这种刑罚让人感到奇痒无比,痒不欲生,囚犯很想逃却逃不掉!

  这个过程会持续数个小时,囚犯从忍笑、大笑、放声大哭、哭到虚脱,再到最后活生生笑死。

  这是因为,人在持续大笑时会不断消耗肺内的氧气,轻则引起虚脱和昏厥,影响小脑的功能,严重还会导致极度缺氧、窒息而死。

  除了遭受笑刑的人,生活中也存在笑死的人:1989年丹麦听力师奥莱·本特森观看《笨贼一箩筐》时不停大笑而死。泰国冰淇淋推销员丹能·肖恩2003年睡眠期间笑死。

  另外,高血压患者、孕妇、术后患者,患有心脏疾病、大脑疾病、疝气(小肠串气)等人群不适合大笑,会引起身体不适。

  所以,和朋友玩闹时,请不要用疯狂挠痒痒的方式相爱相杀哦,一定要注意适度和安全!

  最后总结一下,挠不痒自己是正常的现象,痒这种感觉,它起到了一个预警作用,对外界的“袭击”反应很敏感,这可以更好的保护我们自己。

  分享一个防痒小妙招,把手放在挠你痒的人手或者脸上,就不会感觉不痒了;有网友亲测有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

  喜欢今天的文章,记得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