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知识点+同步练习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知识点讲解
一、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成功的秘诀》《伟大的悲剧》等。
二、故事背景
本文节选自《三作家》。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访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他领会到托尔斯泰的出类拔萃,也领会到托尔斯泰超越自身、超越了人类一切平庸的伟大,并将其坟墓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其一即为《列夫·托尔斯泰》。
三、理解词义
①粗制滥造:指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②藏污纳垢: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③器宇:气概,风度。???
④禁锢:束缚,限制。?
⑤郁郁寡欢:形容心里苦闷发愁,指闷闷不乐。???
⑥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⑦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⑧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⑨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⑩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文中指目光锐利。?
?意趣盎然:洋溢着意味和兴趣。??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足,值得。???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⑤):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⑥-⑨):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
五、问题归纳
1.“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将晚年托尔斯泰面部表情的变化形象地说成“悲凉之地解冻”, 揭示了他内心世界的巨大转变,事实上,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定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对富裕阶级的生活及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主张从宗 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办法。联系上文,可以说他此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 “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句话是对上文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总结、升华。托尔斯泰相貌平平,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他出生在贵族家庭,却心系平民,已经和俄国人民融为一体了,是俄国人民的杰出代表。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喜爱与敬佩之情。
3.第4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普通平凡?目的是什么?
本题运用“定向—分析—归纳”法。从穿戴、职业、社会角色三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普通平凡。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4.“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这句话生动描写了来访者的心理、神态,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生动描写来访者亲眼见到托尔斯泰时的心理、神态,突出来访者的失望,侧面写出托尔斯泰容貌的平常,为下文的“扬”蓄势。
5.第6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托尔斯泰的目光目的是什么?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者运用明喻和夸张来描绘托翁的目光是为了体现其目光的敏锐与犀利,具有准确而深刻的洞察力。
6.“托尔斯泰这对眼睛有一百只眼珠。”这段结尾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引用。本段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干脆有 力,含蓄隽永,夸张的修辞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
7. 第8段“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和艺术家的托尔 斯泰的文学创作来自于他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他又用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8. “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句中的“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和“最阴暗的灵魂深处”各指什么?
表明托尔斯泰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精神世界的最高处”指人性真善美的至高精神境界,“最阴暗的灵魂深处”指人性假恶丑的最肮脏境地。
9.第9段为什么说他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正是因为这双眼睛看社会太透彻,他才对所处的社会充满了失望,而他却无法从这种社会中解脱出来,从而缺少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六、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肖像的刻画,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与赞美之情。
七、课外知识(名言积累)
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 托尔斯泰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 托尔斯泰
英雄主义是在于为信仰和真理而牺牲自己。 —— 托尔斯泰
科学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 —— 托尔斯泰
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 托尔斯泰
文明的建立的不是机器而是思想。 —— 托尔斯泰
同步练习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 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方法,并体味其作用。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胡髭(zī) 长髯(rán) 黝(yǒu)黑 一绺(liǔ)B.鬈(quán)发 穹(qiónɡ)顶 禁锢(ɡù) 酒肆(sì)C.侏(zhū)儒 尴尬(ɡà) 犀(xī)利 锃(chénɡ)亮D.甲胄(zhòu) 粲(càn)然 涟涟(lián) 广袤(mào)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两颊 帐蓬 崎岖 粗鄙B.貂皮 伯爵 乡绅 轩昂C.犀利 墩实 盎然 戳中D.无垠 愚钝 滞留 疆绳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2)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3)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4)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B.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C.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D.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5.填空。(1)《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 》,作者是 ,奥地利作家。 (2)列夫·托尔斯泰是 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 、 。他被列宁称为“ ”。 二、解读探究,把握文本6.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一、(第1~5段) 。 二、(第6~9段) 。 7.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探究品析8.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9.探究质疑。(1)课文第一部分具体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征?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2)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 (3)本文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刻画托尔斯泰这一形象的?1
参考答案1.C解析“chéng”应改为“zèng”。2.B解析A项中“帐蓬”的“蓬”应为“篷”;C项中“墩实”的“墩”应为“敦”;D项中“疆绳”的“疆”应为“缰”。3.(1)粗制滥造: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2)郁郁寡欢:闷闷不乐,难得有高兴的时候。(3)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4)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4.D解析D项没有本体、喻体。5.(1)三作家茨威格(2)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俄国革命的镜子6.主要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7.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8.作者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就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途中。9.(1)须发特点:“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面部轮廓:“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面容表情:“忧郁面孔上笼罩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没有一点儿光彩可言”“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穿戴方面:“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带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有什么不合适”。比喻和夸张综合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遐想。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描写鼻子:“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2)①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他的思想和艺术既来自社会生活,又揭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③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批判现实及其深刻、准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3)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千百言。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之所以能尺水兴波,纵横捭阖,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夸张更加突显出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因此,本文的比喻和夸张把我们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可以说,本文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效果,不仅在于形象鲜明,特征突出,更在于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END--
声明: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中小学成绩宝(xuebashuomiji)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暑假预学课程练习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学课程练习:第1课《消息二则》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学课程知识点: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学课程知识点:第3课《“飞天”凌空》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学课程知识点:第4课《一着惊海天》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学课程知识点: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学课程知识点:第6课《藤野先生》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学课程知识点: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学课程知识点: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学课程知识点:第9课《美丽的颜色》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学课程知识点:第10课《三峡》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学课程知识点:第11课《短文二篇》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学课程知识点:第12课《与朱元思书》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学课程知识点:第13课《唐诗五首》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学课程知识点:第14课《背影》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学课程知识点:第15课《白杨礼赞》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学课程知识点:*第16课《散文二篇》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学课程知识点:*第17课《昆明的雨》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学课程知识点:第18课《中国石拱桥》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学课程知识点:第19课《苏州园林》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学课程知识点:*第20课《蝉》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学课程知识点:*第21课《梦回繁华》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学课程练习:第22课《孟子》三章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学课程练习:第23课《愚公移山》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学课程练习:*第24课《周亚夫军细柳》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学课程练习:第25课《诗词五首》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知识点大集合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昆虫记》名著导读+知识点大集合
初二英语| 译林版八年级上册单词默写表(附音标电子版下载)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默写练习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译文+赏析+训练,暑假收藏慢慢学!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9篇古诗文及译文,暑假开始慢慢背!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读读写写注音+解释,暑期预习!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知识汇总:文学常识、名著导读、阅读理解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必背内容》梳理(古诗词、课文、文言文)
初二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