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都深切地感受着文艺的重要作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每一个作家艺术家,都是向着天空的梦想者,为了梦想在漫长艰辛的艺术道路上跋涉。在这条道路上,那些根本的信念像星辰一样指引着我们,我把它提炼为三个至关重要的词,那就是时代、人民和创新。
体现着时代高度、描绘着时代气象的文艺作品,必定构成一个时代的精神地图。而要绘就这样的地图,作家艺术家们必须深刻认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总书记的话深刻地揭示了柳青的力量所在,也是周立波和那一代的许多前辈作家的力量所在,那是一种将对时代的总体把握与广大的生活世界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的非凡能力。这来自他们对人民生活的熟悉和了解,同时也是因为柳青、周立波全身心地投入到党领导广大中国人民建设新社会、开辟新生活的实践探索,他们和人民心连着心,共同生活、共同前进。
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心和方向。对人民的理解,也许再多的概括和论述,都不如来到天安门广场、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那一刻的领悟和感动。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上,铭刻着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伟大斗争和光辉历史。人民就是在这伟大斗争中凝聚起来创造历史的主体,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奋斗使我们深刻地、牢不可破地团结在一起,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这是对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的重大理论创新,这表明,为了人民、走向人民,是一个从具体到总体、从总体回到具体的辩证动态过程,在人民创造历史的总体性视野中蕴含着生活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差异性。
人民既是文艺的源泉和目的,也是文艺的根本方法,新时代的文艺铸就高峰,就是要让文艺的声音在一个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心灵中回响,让文艺讲述的故事既是“我们”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同时也是面向世界面向人类的中国故事。
大家可能都看过《只此青绿》,看过《唐宫夜宴》,还有令人惊艳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全中国和全世界的观众怀着惊喜和感动沉浸于动人心弦的表演,我有时甚至会屏住呼吸,就像看着从心里长出的蓓蕾在眼前缓缓地开花。这样的艺术既熟悉又陌生,它是有根的,又是向着天空、向着现实生活绽放的,我们从中能够与悠久、深厚的传统亲切相认,但同时它又是新锐的、现代的,涌动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活力和梦想,拓展着人们想象和感受的边界。这些被广大观众称为“国潮”的作品,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有力地诠释了作为艺术实践的创新的丰富含义。
(摘编自《让中国精神的灯火在新时代的文艺高峰上闪亮》)
材料二:
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对此,阎肃有着很深的体会,他认为,文艺创作要“接地气”,就是要说百姓听得懂、喜欢听的“大实话”。为了倾听普通百姓的“心声”,阎肃无论走到哪里,都跟各行各业的人迅速打成一片,站岗的、扫地的、修脚的……都成为了他生活中的朋友。
战士们爱听阎肃的歌,曾询问他“为什么你的歌里面总有那么多我们没听过的新词?”阎肃乐了,他透露,自己的创作能够不断出“新”,除了靠知识的积累,还得熟悉生活,接地气,和老百姓心相通。“我看我们的前辈都是这样做的。没有人民群众,没有火热蓬勃的生活,自己坐在屋子里瞎编是没有用的,是编不出来的。”阎肃认为。
为了写出“接地气”的作品,阎肃也有过担忧,“我老想和时代同步。我今年85了,老觉得自己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时代列车’,很怕突然有一天它把我给扔出去。”阎肃谈到,例如“点赞”、“吐槽”之类的网络语言,虽然一开始他不懂,但他会想去尽力“捕捉”这样新鲜的词语。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阎肃常常跟年轻人交朋友,“我喜欢和年轻人交朋友,大家有彼此心的交流,心与心的共鸣,一交流,我就从他们那得到好多好多语言、思维。”阎肃高兴地说。
(摘编自“回望文艺工作座谈会一周年”系列访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有着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体现,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文艺作品应当体现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
B.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奋斗使中国人民深刻地、牢不可破地团结在一起,人民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创造未来的主体。
C.《只此青绿》《唐宫夜宴》等文艺作品,因其动人心弦的表演,令人惊喜和感动,所以被广大观众称为“国潮”。
D.阎肃深刻体会到文艺创作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他和各行各业的人成为了朋友,倾听百姓的心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艺术家们必须深刻认识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才能创作出展现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
B.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领悟会让我们对人民有更深刻的理解,这胜过许多的概括和论述。
C.人民不是抽象符号,为了人民、走向人民,这是对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的重大理论创新。
D.柳青、周立波等老一辈作家优秀的创作精神,引领了时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迟子建的小说《烟火漫卷》以哈尔滨这座城市为主体写出了时代变迁。
B.“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文艺创新贵在“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
C.《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文艺精品擦亮了中国历史文化名片。
D.戏曲栏目《戏宇宙》中一选手把中国传统的凤冠霞帔改成全白色的。
4.新时代的文艺铸就高峰,需要哪些必备条件?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两则材料均谈及“人民”,却各有所侧重,请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构思
铁凝
①老画家站在房中央,对着破桌面发愣。根据构思,他要钉一只1×1.5米的油画内框,翻遍家里的破烂,最后总算物色到这张破桌面。
②画油画要内框,就像绣花要绷子一样。每逢这时,画家总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改画国画。国画,铺张宣纸就可运笔。可每逢构思成熟,画家还是绞尽脑汁搜寻做内框的材料。
③这张方形桌面刚够画框宽度,长度从哪儿出呢?他一手拿锯,一手按桌面,掂配着。
④有人敲门,走进一个身穿薄花呢短大衣的青年。
⑤房间的窄小使青年显得格外高大,他的声音却温文尔雅。青年说明身份和来意。原来他是画家的同乡、旧友、空军某基地丁副师长的儿子。画家和师长是中学同学,后来,一个从军,一个学画,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文化大革命”才失掉联系。现在丁副师长要离休,准备携带家小来老画家的城市度晚年。青年是在父亲来之前特意赶来看房的。
⑥老画家非常高兴,扔掉手里的工具,招呼青年就座。青年没坐,执意请画家立刻陪他看看。老画家拍拍身上就要出门,青年从随身带来的一只样式朴素、质地考究的牛皮手提包里拿出一个麻线捆着的黄纸包放在桌上,告诉画家,那是父亲带给他的。老画家知道包里是家乡当年的新茶叶。看到茶叶,他立即想到那个憨实的小伙儿。老画家有些激动,把茶叶捧进小橱。青年又从包里抽出一本文学杂志,说:“这是我送伯伯的。我从事文学创作,将来的工作单位是本市文联。这是近作,请指教。”他熟练地翻到属于他的那一页,又极随便地把它放在桌上。
⑦老画家更激动了。他抓住青年的衣袖说:“原来我们是同行。好,回来好好聊聊。”
⑧“要不要叫出租汽车?”青年问。
⑨“不必,乘公共汽车,很顺路。”
⑩青年有些失望,因为他所在单位——市美协就有汽车。凭着他美协主席的身份,出门要车当然是应分的。
?画家和青年还是坐上公共汽车。青年仔细打量着父亲这位旧友。他感到不论是他那双褪色的皮鞋、那条已被虫蛀的毛巾围脖,或者他那瘦小的身躯,都无法使人把他当成有身份的画家。青年设想,假如他和他素不相识,会把他猜成什么人。
?终点站到了,路边那幢幢乳白色的小楼才使青年打起精神。他先跳下车,径直向楼群走去。
?干休所的管理人员把属于他家的南三栋二号的钥匙交给他,并再三表示,房内设备还不甚齐全,有什么要求和建议尽管提出来。
?青年在前面走,老画家紧跟上来。青年推开门,一股清香的油漆味儿迎面扑来。客厅、卧室、纱门、钢窗、壁橱、卫生间、浴缸、厨房、贮藏室、南北阳台、前庭、后院,一切都入时。一个螺旋形楼梯从客厅通往二楼,二楼竟还有个铺着红松地板的房间,刚漆好的地板油光可鉴。按常规,这房间应属于主人,主人自然是青年的父亲。青年立刻感到这套房子带地板的房间少了些。他想起自己拜访过的一些学者、名流,他们的书房大都镶木地板。除上架的书籍外,那些名目繁多的杂志、报刊就堆在地板上。
?青年大声对老画家说:“您看,这套房子的遗憾之处就在于带木地板的房间造少了。”空旷的房间里泛着他自己的回音。
?没人回答,青年这才发现,老画家不在身边。
?也许他来过又退了出去,也许他根本就没进南三栋二号。它还不如堆在楼前的木头边角料对老画家的吸引力更大。他一眼就发现了这堆边角料,那里面还有笔直的木条。两三厘米宽厚,长度绝不短于1.5米。画家奔向它们,抽出两根。一个警卫迎上来喊住他。
?“哎,老大爷,你怎么随便拿木头?”“这……这是两根木条,是为了一张画。”老人举着木条,脸上堆着孩子般的微笑。
?“木头能画画?”
?“不是用木头画,是做画框离不了木头。”老人在空中画着方框。“你看,才这么短。”他意识到自己的过失,又尽量想减轻些。
?“再短也是国家的呀。您哪个单位的?”
?“美协。”
?“证件。”
?老人在上衣口袋里摸索着,真摸出个小本子,可惜那是通讯录。警卫冲着老人微笑着,老人还是在遍身搜索,但终未找到一件能说明自己身份的东西。
?“你怎么进来的?”警卫进一步问。
?“陪丁副师长的儿子来看房。”警卫的话似乎一下提醒了老人,“对,他就在那儿,他能证明。”老人兴奋地指着三栋二号。
?站在二楼阳台上的青年早就看清院里发生的一切,但老人挥着胳膊指向三楼二栋时,他却闪回身子,躲开楼下的指点。
?他有必要下去作证吗?证明他以及父亲和这个偷木条的老人的关系?青年站在阳台的纱门内沉吟着。眼前的一切使他感慨万端,够他写一篇小说了。他窥见一个艺术家的灵魂。一个这样有身份的艺术家,原来灵魂竟这样猥琐。为了修一张破桌子……退一步说,就算真为了钉画框吧,靠这种手段实现自己的构思,艺术还有什么价值可言!青年在红松地板上迈着富有弹性的步子,更加感慨起来。他是为艺术感慨,为中国感慨:瑰丽的、永不陨落的文艺之星何时才能从中国大地上升起。他的构思渐渐完整了,自信回去就可以动笔。
?楼下的警卫和老画家在等青年出来。但他迟迟没出来。老画家只好带领警卫走进三栋二号。
?一楼,二楼,没人。
?画家主动先走出三栋二号。他觉得,已没必要到他认为不方便的那些地方去寻找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油画内框的尺寸,又写老画家“一手拿锯,一手按桌面,掂配着”,为下文老画家寻找合适的画框作铺垫。
B.“奔”“抽”等动作描写传神地刻画出老画家的职业敏感和喜出望外,照应上文他绞尽脑汁搜寻钉画框材料的叙述。
C.警卫与老画家的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其中“再短也是国家的呀”等话语表现了警卫对老画家的不理解、不尊重。
D.小说用心理描写收束全篇,含蓄地表明老画家对青年的态度,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7.关于文中青年躲闪,不为“偷”了木条的老画家“作证”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反问句表达了青年不想给老画家作证,并对老画家充满鄙视的态度。
B.青年觉得老画家灵魂“猥琐”,他“感慨万端”,体现了他对真善美的追求。
C.青年躲起来而不愿给老画家作证的行为,凸显出了他的做人态度和风格。
D.作品中对青年得意地构思小说的描写,意在反讽其“构思”毫无艺术价值。
8.小说中的老画家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9.小说在讲述故事时,通篇使用对比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曰:微臣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因六国之盛,将贻之万叶。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方今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可赐绢二百匹。”魏征叹曰:“张公遂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忤旨,太宗以为讪谤。侍中魏征进言曰:“自古上书,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则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讪谤,惟陛下详其可否。”太宗令赐德参帛二十段。
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征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乃偿其道里所费而返之。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武之下乎?”太宗遽令止之。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
B.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
C.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
D.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巡狩,可解释为“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也有“狩猎”之意。本文中指前者。
B.“将贻之万叶”的“贻”意为“赠送”,与《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的“贻”相同。
C.汉文帝,就是汉太宗(庙号)孝文皇帝(谥号)刘恒,也是历史上“文景之治”的“文”。
D.鸾舆,常用作天子代称。本文指皇帝仪仗中的旗载于车上,大驾出而先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下诏兴建乾元殿。张玄素进谏说,这样做的过错远甚于隋炀帝,甚至会有与桀、纣一样的下场,面对如此犀利的言辞,太宗不但没动怒,反而重赏了他。
B.张玄素敢于直言劝谏,不仅唐太宗高度赞赏,魏征也大加褒扬,他认为张玄素的进言对国家百姓带来的好处以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可限量。
C.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唐太宗,太宗认为是毁谤。但魏征认为自古上书奏事,往往言辞很激切,这样才能打动人主的心。最终他说服了皇帝。
D.针对“太宗遣使历诸国市马”一事,魏征认为之前太宗的所做所为,虽然说略胜过先前三王,但在这件事上的见识,决不能处在汉文帝、光武帝之下。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
(2)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金帛,历诸国市马。
14.文中张玄素和魏征劝谏太宗的策略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注]蒋捷:南宋词人,宋亡后隐居不仕。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借拟人化的白鸥设问开篇,起笔新颖而巧妙,含蓄地揭示了题旨。
B.“风拍小帘灯晕舞”以由舟外到舟内的细节刻画,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氛围。
C.词人处境蹇厄,却以雪夜傲放的梅花自比,突出了自己坚贞高洁的品格。
D.词的下阕回忆往昔旧游的情景,与眼前阻雪的遭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6.“都道无人愁似我”写出了词人的万千愁情。词人都有哪些愁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向皇帝表述了自己的家庭状况。写福分浅薄,家世衰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写洞庭湖广阔浩渺,气势磅礴,景色奇伟壮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子规”别名“杜鹃鸟”,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古诗词中借这一意象表达凄凉之意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刻我的呼吸都几乎停止了,我看见了一群白色的和灰色的大鸟,不,是一群真正的仙鹤,正在笼中①。它们几乎具备了天才的舞蹈家应有的一切优势,还有内心热烈而疯狂的激情。它们在清晨的第一线阳光中从容地展开了巨大的羽翼,然后轻盈地弹跳,凌空扑转,就像踩着音乐的节拍,一步都不会乱了方寸。一只白鹤高雅地踮起足尖,将长喙伸向太阳的方向,一次又一次,总是与其它的鹤擦肩而过,然后一个华丽转身,在笼中奔跑翻腾,掀起一阵忧郁的尘雾——这是白鹤的单人舞,高傲而又孤独;而双人舞的风格则完全不同,那是热情奔放而又光焰四射的:颈项相绕、四足灵巧地此起彼落的双鹤的每一个互相呼应的动作就像人类的拉丁舞那样配合默契;它们不停地追逐嬉戏,扇动着翅膀换位拍打,像是在拥抱与抚慰对方;那般缠绵悱恻,难舍难分;那样扑朔迷离,如影随形。鹤在舞蹈时,在天地间释放了它求偶的全部渴望与爱意,忘我忘情如痴如醉,令观者惊羡而② 。当笼中所有的鹤们都一同起舞时,犹如风起云涌电闪雷鸣,一场③ 而壮美的集体舞开始了,整个笼子似乎都在震撼。我听见了雄浑的交响乐,还有旷野春风的呼啸;然而,眼前白鹤的狂舞却旁若无人,依旧悄然无声地进行着。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社会,民族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对于其所面临的生存挑战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民族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与当时人们的生存密切相关。如今,进入了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人们更喜欢利用传统节日,密切与家人的关系,增进与亲友之间的感情。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节日不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①,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精神享受只是对生活的丰富却不是必需。
同时新型社会政治节日、外来节日也在不断地分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 ),传统节日要想生存发展并影响民族的未来,一方面必须正视时代变化带来的新诉求,②,对节日内涵与节俗形式进行合理的文化重组与再造,只有这样,③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树立新的节俗标志象征,是民族节日存续的关键。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且在全球化的语境及多样化的文化选择面前
B.因此在多样化的语境及全球化的文化选择面前
C.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及多样化的文化选择面前
D.而且在多样化的语境及全球化的文化选择面前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自在独行》这本书的尾页,贾平凹写到:“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贾平凹的这段话你有怎样的认知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C 3.D 4.①作家艺术家必须深刻认识所处的历史方位,将对时代的总体把握与广大生活世界结合起来。②以人民为创作的中心和方向,同时关注具体的人。③根植传统,锐意创新。 5.①材料一侧重从理论高度论述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服务的对象(或“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心和方向”)。②材料二侧重从创作方法角度谈文艺创作应当扎根人民,要和人民心相通。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因其动人心弦的表演,令人惊喜和感动,所以被广大观众称为‘国潮’”强加因果。材料一说“大家可能都看过《只此青绿》,看过《唐宫夜宴》……沉浸于动人心弦的表演”“涌动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活力和梦想,拓展着人们想象和感受的边界。这些被广大观众称为‘国潮’的作品,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有力地诠释了作为艺术实践的创新的丰富含义”,可见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为了人民、走向人民,这是对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的重大理论创新”错误,“为了人民、走向人民”不是对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的重大理论创新。材料一说“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心和方向”。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文艺要体现“时代、人民和创新”。
D.该选手的做法貌似创新,谈不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缺少真正的时代性和人民性。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一“要绘就这样的地图,作家艺术家们必须深刻认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那是一种将对时代的总体把握与广大的生活世界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的非凡能力”可知,作家艺术家必须深刻认识所处的历史方位,将对时代的总体把握与广大生活世界结合起来。
结合材料一“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心和方向”“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可知,以人民为创作的中心和方向,同时关注具体的人。
结合材料一“这样的艺术既熟悉又陌生,它是有根的,又是向着天空、向着现实生活绽放的,我们从中能够与悠久、深厚的传统亲切相认,但同时它又是新锐的、现代的,涌动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活力和梦想,拓展着人们想象和感受的边界”“这些被广大观众称为‘国潮’的作品,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知,根植传统,锐意创新。
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结合“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心和方向。对人民的理解,也许再多的概括和论述,都不如来到天安门广场、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那一刻的领悟和感动”“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可知,材料一侧重从理论高度论述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服务的对象(或“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心和方向”)。
结合“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阎肃乐了,他透露,自己的创作能够不断出‘新’,除了靠知识的积累,还得熟悉生活,接地气,和老百姓心相通”可知,材料二以阎肃的创作为例,侧重从创作方法角度谈文艺创作应当扎根人民,要和人民心相通。
6.C 7.B 8.①作风朴实,生活俭朴。小说中老画家亲自动手做画框体现老画家的朴实作风,不同意叫出租车而乘公共汽车以及衣着的描写都体现老画家的生活俭朴。②对专业执着而专注。文章第二段写老画家绞尽脑汁地寻找内框的材料表现对专业的执着,老画家发现边角料中的木条如获至宝的兴奋心理描写写出其对事业的专注。③待人淳朴真诚。青年与老画家见面的细节表现了老画家的品质,如“老画家非常高兴,扔掉手里的工具,招呼青年就座”等。 9.①突出艺术形象,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老画家心地纯正、一心扑在艺术事业上、不断创造;青年人贪鄙自私、贪图享受、追慕虚荣,缺乏教养。②凸显主题。鲜明的对比,写出了老画家和青年对生活、对事业两种不同的追求和对人生、对艺术两种不同的“构思”。③引发读者思考。在对比中体现了作者的褒贬态度,耐人寻味,传达出对青年人艺术修养的深刻思考。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表现了警卫对老画家的……不尊重”错误。其中“再短也是国家的呀”等话语表现了警卫敬业负责的作风,“对老画家的不尊重”理解不当。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体现了他对真善美的追求”错误。青年自恃有“教养”却恰恰缺乏教养,不去为画家解围,却构思起小说,此处的“感慨万端”正是作者对青年人品与艺术追求的否定。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从“老画家站在房中央,对着破桌面发愣。根据构思,他要钉一只1×1.5米的油画内框,翻遍家里的破烂,最后总算物色到这张破桌面……他一手拿锯,一手按桌面,掂配着” “不必,乘公共汽车,很顺路”“青年仔细打量着父亲这位旧友。他感到不论是他那双褪色的皮鞋、那条已被虫蛀的毛巾围脖,或者他那瘦小的身躯,都无法使人把他当成有身份的画家”可知,老画家作风朴实,生活俭朴。
从“老画家站在房中央,对着破桌面发愣。根据构思,他要钉一只1×1.5米的油画内框,翻遍家里的破烂,最后总算物色到这张破桌面”“他一眼就发现了这堆边角料,那里面还有笔直的木条。两三厘米宽厚,长度绝不短于1.5米。画家奔向它们,抽出两根”可知,老画家对专业执着而专注。
从“老画家非常高兴,扔掉手里的工具,招呼青年就座”“老画家知道包里是家乡当年的新茶叶。看到茶叶,他立即想到那个憨实的小伙儿。老画家有些激动,把茶叶捧进小橱……老画家更激动了。他抓住青年的衣袖说:‘原来我们是同行。好,回来好好聊聊。’”可知,老画家待人淳朴真诚。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老画家地位不低,是“市美协主席”,然而他却衣着朴素,出门乘公交车,为了找个画框费尽力气,而且对待青年非常随和,不摆架子,见到青年“老画家非常高兴,扔掉手里的工具,招呼青年就座”,青年请他陪同去看房子,“老画家拍拍身上就要出门”;他一心扑在艺术事业上,就连陪青年去看房子,关注点也在自己的画框上,对“堆在楼前的木头边角料”更感兴趣;他不断“构思”不断创造,不图享受。而青年自恃有“教养”却恰恰缺乏教养,他不去为画家解围,却“构思”起了小说,“眼前的一切使他感慨万端,够他写一篇小说了。他窥见一个艺术家的灵魂,一个这样有身份的艺术家,原来灵魂竟这样猥琐”“他的构思渐渐完整了,自信回去就可以动笔”,他一心以艺术为敲门砖,不忘“构思”处心杜撰;他追慕虚荣,贪图享受,穿戴讲究,出门要打出租,对新房间的豪华很满意甚至要求更高“青年立刻感到这套房子带地板的房间少了些”。可见,老画家心地纯正、一心扑在艺术事业上、不断创造;青年人贪鄙自私、贪图享受、追慕虚荣,缺乏教养。如此鲜明的对比,突出艺术形象,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从揭示主题的角度看,在青年眼里,“感到不论是他那双褪色的皮鞋、那条已被虫蛀的毛巾围脖,或者他那瘦小的身躯,都无法使人把他当成有身份的画家”,老画家瘦弱干枯、衣帽不修,看似其貌不扬;然而却心地纯正,见到青年“老画家非常高兴,扔掉手里的工具,招呼青年就座”,青年请他陪同去看房子,“老画家拍拍身上就要出门”,看到老朋友给他带的茶叶“老画家有些激动,把茶叶捧进小橱”。而青年“身穿薄花呢短大衣”拿着“样式朴素、质地考究的牛皮手提包”,“青年显得格外高大”“声音却温文尔雅”,青年高大魁梧、衣冠楚楚,看似温文尔雅;然而他出门就要打出租,而且认为“凭着他美协主席的身份,出门要车当然是应分的”,见到新房间“客厅、卧室、纱门、钢窗、壁橱、卫生间、浴缸、厨房、贮藏室,南、北阳台,前庭、后院,一切都入时……青年立刻感到这套房子带地板的房间少了些。他想起自己拜访过的一些学者、名流,他们的书房大都镶木地板。除上架的书籍外,那名目繁多的杂志、报刊就堆在地板上”,面对老画家被警卫质疑的窘境,他不愿出去作证,“他有必要下去作证吗?证明他以及父亲和这个偷木条的老人的关系?”,可见,通过鲜明的对比,写出了老画家和青年对生活、对事业两种不同的追求和对人生、对艺术两种不同的“构思”,起到了凸显小说主题的作用。
综上所述,老画家和青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品质和艺术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能引发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在鲜明的对比中,能突显丰富的思想内涵,体现作者的褒贬态度,传达出对青年人艺术修养的深刻思考,起到了更加耐人寻味的效果,给人一种极鲜明的形象对比和强烈的差异感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0.C 11.B 12.D 13.(1)如果不是张玄素忠心正直,又怎能做得到这样呢?况且恭顺谨慎的一群人,比不上一个直言争辩的人。
(2)(太宗)派遣使者到西域封立叶护可汗,(使者)还没有回来,太宗又派人携带大量金帛到西域各国去买马。 14.相同:都借助古人古事。
不同:张玄素善于从反面教训;魏征善于从正面引导。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可是到了他儿子掌权的时候国家就灭亡了,想来是由于他们父子随心所欲地放纵自己的贪欲,违背上天的旨意,残害百姓等因素造成的。从这里可以看出,统治天下不能仅仅凭借武力,一味信奉神灵也不能保障他的江山固若金汤。只有大力提倡节俭,减轻赋税,自始至终兢兢业业,才可以永保江山安泰。
“谅”是“估谅,料想”的意思,“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料想的内容,所以“谅”应放在后一句中,故排除 AD。
“天下不可以力胜”和“神祇不可以亲恃”结构一致,“神祇”是指天神地祇,泛指神灵,应该和“不可以亲恃”在一起,排除 B。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及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相同”错误。
“将贻之万叶”的“贻”意为“遗留”。句意:将基业千秋万代地传下去。
《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的“贻”是“赠送”的意思。句意: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所以两个“贻”意思不同。
故选 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虽然说略胜过先前三王”错误。结合“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上”分析,今天陛下的所作所为,远远超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武王。“邈”在句中的意思是远远地,即“远胜过”,而非“略胜过”。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忠直”,忠心正直;“安”,怎么;“谔谔”,直言争辩貌;“众人之唯唯”“士之谔谔”,“唯唯”修饰“人”,“谔谔”修饰“士”,两处均为定语后置。
(2)补充主语“太宗”;“诣”,到,往;“赍”,指拿东西给人,送给;“市”,买。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微臣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分析,我认为秦始皇刚开始做皇帝的时候,一直想倚仗灭掉周室的余威……步其后尘,从这点来说,我们恐怕比隋炀帝还要昏庸啊。借助秦始皇灭国的事件引出“统治天下不能仅仅凭借武力,一味信奉神灵也不能保障他的江山固若金汤”的结论,引导皇帝如何正确执政才能永保江山安泰,从反灭来总结教训的。
结合“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皆邈过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武之下乎?太宗遽令止之”分析,从前汉文帝时,有人献千里马……今天陛下的所作所为,远远超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武王,怎么在这件事情上的见识,还不如汉文帝、汉光武帝呢?于是,太宗立即下令停止买马。借助汉文帝、汉光武帝等人的事件,阻止太宗买马。借助古人古事,阐述古人如何做事情的,启发太宗,从正面来引导。
两人都是借助古人古事来劝说太宗的,只是张玄素善于从反面教训引导太宗反思,魏征善于从正面引导,启发太宗。
参考译文:
贞观四年,唐太宗下诏在洛阳修建乾元殿,以供天子巡游四方的时候下榻居住。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劝谏说:我认为秦始皇刚开始做皇帝的时候,一直想倚仗灭掉周室的余威,凭借平定六国的气势,将基业千秋万代地传下去。可是到了他儿子掌权的时候国家就灭亡了,想来是由于他们父子随心所欲地放纵自己的贪欲,违背上天的旨意,残害百姓等因素造成的。从这里可以看出,统治天下不能仅仅凭借武力,一味信奉神灵也不能保障他的江山固若金汤。只有大力提倡节俭,减轻赋税,自始至终兢兢业业,才可以永保江山安泰。当今国家刚刚从萧条中建立起来,这个时候再役使苦难的百姓,劳民伤财,就会重蹈历代王朝灭亡的覆辙,步其后尘,从这点来说,我们恐怕比隋炀帝还要昏庸啊。太宗对张玄素说:“你认为我连隋炀帝都不如,那跟桀、纣相比呢?”玄素回答说:“如果这座宫殿修好了,可以说是与桀纣一样糟糕的下场。”太宗猛然醒悟,叹息着说:“我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件事,所以导致了这么严重的后果。”说罢,他又转过头来对房玄龄说道:“看看玄素的奏表,洛阳的宫殿实在不应该修建。要地位低的人干预地位高的人,历来都不容易做到。要不是玄素忠心正直,心地无私,又怎能做得到呢?况且恭顺谨慎的一群人,比不上一个直言争辩的人士的意义(价值)。我要赏赐玄素绢二百匹。”针对这件事,魏征感叹地说:“张公的话真有力量呀,可谓是仁义之人,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对国家百姓的好处真是不可限量呀!”
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唐太宗,太宗认为这是毁谤。侍中魏征进言道:“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动人主的心。言辞激切就近似毁谤,希望陛下仔细详察我的话对不对。”于是太宗下令赏赐给皇甫德参帛二十段。
贞观十五年,太宗派遣使者到西域封立叶护可汗,使者还没有回来,太宗又令人携带大量金帛到西域各国去买马。魏征劝谏说:“现在派遣的使者是以封立可汗为名义的,可汗尚未封立,就到各国去买马。突厥人一定认为我们的目的是买马,而不是专程去封立可汗。这样,可汗虽然被封立了,他也不会对陛下感恩;立不成的话,就会产生很深的怨恨。西域各国听说这件事,也会看不起我们中原地区。只要能使西域各国安定,那么各国的好马用不着去买,就会自动送上门来。从前汉文帝时,有人献千里马。文帝说:‘我巡幸时每天行进三十里,打仗时每天行进五十里,仪仗走在我的前面,副车跟在我的后面,我单独骑一匹千里马,能走到哪里去呢?’于是给了献马人一些路费,让他回去了。汉光武帝时,有人献千里马和宝剑,光武帝让千里马拉装载战鼓的车,宝剑赐给手下的骑士。今天陛下的所作所为,远远超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武王,怎么在这件事情上的见识,还不如汉文帝、汉光武帝呢?”于是,太宗立即下令停止买马。
15.C 16.①词人受阻于风雪,被迫泊船荆溪,身体羁留,但内心却不情愿留的惆怅无奈之情。②词人在寒冷的雪夜,形单影只,冷冷清清,只有灯影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③词人欲梦中重温与友人故国同游的美好场景,却入梦不成的悲凉愁苦之情。④词人思及国家破亡,想到自己孤舟漂泊且行程不顺的处境,心怀悲愤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却以雪夜傲放的梅花自比,突出了自己坚贞高洁的品格”错。“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意为都说傲雪寒梅,然而如此的寒夜,这梅花恐怕难敖寒苦,与词人一样愁苦万分,以梅花自比,进一步烘托词人凄凉的心境,而非突出其坚贞高洁品格。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词人所写的愁情有:
第一,“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意思是白鸥栖落水滨,默然地望着我,好似在问:夜泊溪畔是被风雪所阻,不得以停泊,还是无所去处,情愿留下?如若是自愿,又为了何事眉头紧锁?据此分析出,词人受阻于风雪,被迫泊船荆溪,身体羁留,但内心却不情愿留的惆怅无奈之情。
第二,“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意思是夜风袭来,掀起舱帘,吹得舱内灯火闪烁。孤处江舟,只有身影为伴,对着孤影,不禁怀念起与旧友欢聚和悠游的情景。据此分析出,词人在寒冷的雪夜,形单影只,冷冷清清,只有灯影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第三,“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意思是昔日一同悠游的旧友,今日在哪里?回想当时,楼外一片盎然春色,相携漫步锦簇的花丛中。湖中绿波荡漾,系舟在堤边的柳树下。梦啊,梦啊,让我在梦中重温一下旧游。可是在梦中却难寻旧游,只有眼前的寒水空自流。据此分析出,词人欲梦中重温与友人故国同游的美好场景,却入梦不成的悲凉愁苦之情。
第四,“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意思是舱外飞雪漫天,凝望浓密的阴云,任凭飞雪落在身上,浸透了棉衣。都说没有人的忧愁,有我这般深沉,今夜,雪中的梅花,一身素白,忧愁似我。据此分析出诗人孤舟漂泊且行程不顺,内心忧愁苦闷;再结合注释“蒋捷:南宋词人,宋亡后隐居不仕”可知,词人处境是国家覆亡,因此思及国家破亡,想到自己处境,心怀悲愤之情。
17. 门衰祚薄 晚有儿息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祚”“坼”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翩翩起舞/叹为观止/气势磅礴 19.双鹤颈项相绕,四足灵巧地此起彼落,它们的每一个动作都互相呼应,就像人类的拉丁舞那样配合默契。 20.文中描写鹤舞蹈时的情景,“从容地”和“一步都不会乱了方寸”赋予鹤以人的情态和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鹤舞蹈时的优雅和舞步富有节奏感的特点。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描写的对象是“白鹤”,由“天才的舞蹈家”可知白鹤正在起舞,可填“翩翩起舞”。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
第二空,此处形容白鹤求偶的舞蹈之优美,让人看了之后“惊羡”而赞叹,可填“叹为观止”。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第三空,此处修饰“壮美的集体舞”,后面有“震撼”,前面还有“犹如风起云涌电闪雷鸣”,可见这场舞蹈的气势多么宏大,可填“气势磅礴”。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需要确定主干句,然后将其他修饰成分加上主语变成短句即可。
画线句主干句是“动作配合默契”,修饰动作的定语很多,可将“每一个互相呼应的”加出主语“动作”,改成“它们的每一个动作都互相呼应”,“就像人类的拉丁舞那样配合默契”承前省略主语“动作”,紧随其后。
其他定语,如“颈项相绕”改成“双鹤颈项相绕”;“四足灵巧地此起彼落”,承前省略主语,紧随其后。
最后调整语序为:双鹤颈项相绕,四足灵巧地此起彼落,它们的每一个动作都互相呼应,就像人类的拉丁舞那样配合默契。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它们在清晨的第一线阳光中从容地展开了巨大的羽翼,然后轻盈地弹跳,凌空扑转,就像踩着音乐的节拍,一步都不会乱了方寸”,此句描写鹤舞蹈时的情景。
“从容”原本是写人处事不慌张、很镇定、舒缓悠闲的样子、充裕、不紧迫。此处用来写白鹤舞蹈时的舒缓优雅的状态;“踩着音乐的节拍,一步都不会乱了方寸”,“踩着……节拍”“不会乱了方寸”原本是写人的动作,能够听着音乐跳舞,节拍不会乱,此处是写白鹤舞蹈时的节奏感很好。这两处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鹤以人的情态和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鹤舞蹈时的优雅和舞步富有节奏感的特点。
21.C 22.①而是成为了一种精神需求/情感需求
②另一方面也要主动变革创新/改革/革新/创新
③传统节日才能不惧生存挑战。(传统节日才能够更好地存续/保留/生存下来)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括号前一句“新型社会政治节日、外来节日不断地分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说的是传统节日所处的环境,而后文“传统节日要想生存发展并影响民族的未来……”说的是应对的措施,所以此处应是对所处环境的总结,以此引出后文的措施,应使用关联词“因此”,排除A和D。
从与上文照应的角度来看,第二段说的是“社会环境”,第三段开头“新型社会政治节日、外来节日”说的是多样化的文化选择,所以此处应先说“全球化的语境”,再说“多样化的文化选择”,可排除B。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传统节日不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和后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精神享受只是对生活的丰富却不是必需”可知,第一空强调的是传统节日成为人们的精神享受,再根据句式“不再是……”,应该选用“而是……”句式,据此可填入“而是成为了一种精神需求/情感需求”。
第二空,根据后文“对节日内涵与节俗形式进行合理的文化重组与再造”可知,第二空强调传统节日要想生存发展并影响民族的未来就要进行创新;再结合前一句“一方面……”,句式上要采用“另一方面……”,据此可填入“另一方面也要主动变革创新”。
第三空,根据“只有这样”可知,第三空是对前面两种做法带来结果的总结,结合“是民族节日存续的关键”可知,带来的结果是传统节日能够存续;句式上结合“只有……”可知采用“只有……才”句式,据此可填入“传统节日才能够更好地存续/保留/生存下来”。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节选自贾平凹《自在独行》一书。贾平凹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自在独行》是他的一部散文集,该书副标题为“ 贾平凹的独行世界”,创作意图是 “写给生命的行者,愿他们能懂得孤独的真义,在生活里多一些从容潇洒”。
引语摘自该书尾页:“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任性”一词,本指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是一贬义词。作者却解释为“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贬词褒用,用以转指对喜爱之事竭尽全力、坚持到底的处事风格。后半句“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表明作者对上述处事态度的欣赏认可,在他眼中,唯有爱一事、终一生,才算不虚度光阴,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导语要求以“新时代的青年”身份,谈对选文的“认知和思考”。贾平凹的话语启发青年人思考人生选择,意识上确立自己的喜好,行动上在相应领域坚持深耕,目标是度过充实完满的一生。注意立足“新时代”,所谓“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不是只考虑个人好恶,还要结合时代需求和历史使命,将个人志业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做有意义的事,成为有社会价值的人才。
文体可以写成记叙文,分享自己不懈追求志业的故事,吐露过程中的得失悲欢,做到真实自然,可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抒情。若写成议论文,可以从意识到行动,从小我到大我,谈当代青年如何“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一生不虚此行”;也可以反面论证,批判当下存在的随波逐流,任意改变目标的虚浮风气,再反思贾平凹话语的教诲和启示意义。
立意:
1.喜一事,终一生。
2.任性坚守,不虚此行。
3.做喜欢的事,成想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