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学术|仁寿殿的二种镜子(下)
仁寿殿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
是帝王临朝理政、
接见大臣与外国使节的地方,
也是游览园区的起始点。
这里安置有“虚”、“实”二种镜子,
位置显赫,
突显了它们的重要性。
“虚镜”指的是大殿檐下的巨匾“大圆宝镜”;
“实镜”则是殿内皇帝宝座左右后方、
对称竖立的两面长方形巨镜。
“虚”、“实”二镜虽然形态不同,
但寓意相似。
贰 虚镜 · 佛祖的智慧
随着治镜技术的进步,铜镜进化为清代的水银镜,尺寸也达到极限,这时的统治者也面临更为复杂的人或鬼,这就需要另一形态的镜子来辅助,这就是前述的“虚镜”——大圆宝镜(图7)。
“大圆宝镜”为大圆镜智的通俗语,这是源自佛经术语“大圆镜智”。由于大圆镜子具有“圆而明亮”、“真实反映”的特征,于是很早就被佛教各部经典用来诠释教义,如《成唯论》阐述:佛具四种智慧,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居首位的大圆镜智,是说佛的智慧可以洞察一切,犹如大圆明镜,显现世界万象,光明无纤、丝毫不遗、清净圆满。各部佛经对此都有解释,禅宗六祖惠能归纳为:大圆镜智是纲,此智所成,其它三智自然通会,即可明照三千界。在密宗中,又以大圆镜智代表东方香积世界的阿閦佛,并以四色塔中的白塔标识。乾隆皇帝在《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中也讲到这四智,并以雕塑形式来诠释。
大圆镜还在佛教绘画雕塑中广泛运用,以浅显形象表达深奥之意。如北京房山天台寺曾用大圆镜铸千眼观音像,诗云:“大圆宝镜舒千手,尺五青天压乱峰。”佛画中常见的佛首后衬的圆光也是同样出处(图8~9)。最为生动的引申故事是《西游记》真假美猴一幕,两只孙猴打遍天上地下,各路大仙都无法识别,结果在佛祖大圆镜下,真假立显,原形毕露(图10)。因此又出现了通俗称谓“照妖镜”,流行民间挂在檐下镇宅。
大圆镜从初始的佛理比喻,逐步变为具体形象,又进一步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下三个大圆镜的故事,借用神灵无处不在的佛教精神,阐释传统的伦理道德,其中《朱介如病游冥司》一节谈到明镜如何把思维照出来:
人镜照形,神镜照心。人作一事,心皆自知。既已自知,即心有此事,心有此事,即心有此事之象,故一照而毕现也。若无心作过,本不自知,则照亦不见心,无是事即无是象耳。冥司断狱,惟以有心无心别善恶,君其识之。
康熙时大学士张照在《观音大士庙碑记》中,又解释了大圆镜智与帝王的关联:
佛是三圣大圆镜智,以是四智图满三身。然后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同是一如,固无如者。然则天子当阳,现帝王身而度世,固必以无缘大慈,无作而成所作矣。
这是说,帝王是佛的化身以度世人,自然也就具备了佛性与大圆智慧。这种说法与皇帝为“天之子”、“君权神授”、“奉天承运”一脉相承。
这些论述就是颐和园悬挂“大圆宝镜”的社会文化基础。在慈禧之前,宫苑题署“大圆镜”一辞最多者为乾隆皇帝,他最早在宝月楼(今新华门)旁的同豫轩题写“大圆镜——小方壶”对联,以形容环境的清净出尘;在西苑南海岸边建佛院,名曰“大圆镜中”;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又在太液池北岸建造颇具规模的“大圆镜智宝殿”,殿前的琉璃九龙壁成为举世精品;其后,在长春园法慧寺建“现大圆镜殿”;晚年又在香山昭庙红台东题“大圆镜智殿”。他在承德《须弥福寿之庙碑记》的偈语中,阐释了“佛—镜—人”之间的关联:
上人演法轮,蠢蠢普超度。佐我无为治,雨顺与风调。众生登寿世,慧炬永光明。
合十作赞言,初非为一己。如悬大圆镜,遍照于十方。而镜本无心,回向亦如是。
在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上,闽浙总督还建有祝寿镜轩:
浙省出湖镜,则为广榭,中以大圆镜嵌藻井之上,四旁则小镜数万鳞,砌成墙人一。入其中,即一身化千百亿,身如左慈之无处不在,真天下之奇观也!
大圆镜的泛宗教、通俗化的寓意在当时文化语境中人所共知,所以在颐和园悬挂“大圆宝镜”匾也就自然而然了。
然而不同的是,乾隆皇帝的题写集中于佛事殿堂,直书“大圆镜智”,或比喻清境乐土。到了慈禧时期,大圆镜则被直接引申是对当政者的护佑加持,是对当权者智慧的暗喻,也是对外人的“意念”震慑,直白说就是:这里上有佛光普护笼罩,下有君王明察,来者休想藏奸耍猾!
念佛的慈禧非常喜欢“大圆宝镜”一辞,在她五十大寿时便将其制成巨匾,悬于紫禁城自己的住所储秀宫内,“老佛爷”尊称也从这时被广泛使用。慈禧还制作了数枚“大圆宝镜”印玺,闲暇把玩(图11~12)。在颐和园仁寿殿、排云殿建成后,又齐悬这一题匾(图13),在北海团城承光殿也有同匾(图14),全不顾环境之别、雷同乏味。在“大圆宝镜”下,慈禧又举行了数次寿典活动。
在颐和园高悬“大圆宝镜”之际,大清朝已经危机四起,皇太后与当权者的惴惴不安、相信佛法无边、寻求神灵保护的心态在匾题中显露无遗,这与义和团的神符在身、刀枪不入同属一种思维模式,所以也就不难理解慈禧太后为何支持义和团了。
叁 结语
传统中的“虚实”二镜只有在挂者与观者处于同一文化语境中方起作用,一旦传统信息消失,神“镜”也就失去了威力。看今天,游览仁寿殿的人们,个个坦然、脸脸微笑,全然不知殿上的两种神镜正在审视、辨别着他们的心肝脾肺、智愚忠奸(图15)。
内容来源:颐和园研究室
*图文版权归颐和园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