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趋势大全11篇

  文化发展趋势篇(1)

  网络文化本质上是网民的文化。一方面,网民的需求是网络文化发展的原动力。美国学者卡茨指出,人们对媒体的需要包括: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的需要、社会整合的需要、舒解压力的需要等。可见,网民之所以热衷于网络,是基于其认知、情感等多种需要或诉求。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网民是网络文化的享用者。另一方面,网民又是网络文化的生产者,网络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网民在满足自身需求过程中形成的“副产品”。概言之,网民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创造活力。网络文化的发展与人的发展需求始终处于双向和辩证的运动过程中,网络文化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

  (一)人的发展需求是推动网络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人的发展需求是人从事劳动及各种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包括网络文化在内的所有文化都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表现。在网络实践活动中,人们在自身内在发展欲求驱动下不断朝着更深更远的方向前进,推动了网络文化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的发展需求是网络文化生成的原动力。1969年,美国国防部出于国防安全的需要,其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ARPA—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建立了第一个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这是互联网的雏形。1983年,出于信息共享等需求,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成功研制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真正的Internet诞生,并逐步运用于个人交往、商业活动等领域,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便开始萌发。可见,网络文化正是在人们不断发展的各种需求中,生成发展起来的;二是人的发展需求是网络文化实践活动的原动力。在网络实践活动中,网民最初大多是基于新奇、休闲、娱乐、社交、获得新知等诉求,而参与网络实践活动的。应该说他们最初并没有文化创造与文化追求的自觉,但其基于自我需求满足的网络行为,不断推动着网络文化实践活动的深入拓展,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三是人的发展需求是网络文化创造活动的原动力。为了满足自身的认知、情感需要以及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们不断自觉提高自身的网络认知水平和虚拟实践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创造出愈来愈丰富、愈来愈智能的网络文化产品(如QQ群、微信、网银等),并不断通过网络实践活动调整和拓展其社会关系。

  (二)网络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文化需求

  功能主义文化学派代表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的功能在于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基于网络技术支撑、作为我国当前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文化,同样是“为人民服务”的“大众”文化。因此,网络文化能否健康发展,关键是看它是否积极向上,归根到底是取决于它能否满足网民的合理需要。在网络社会中,网民既是推动网络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也是网络文化生产活动的最终消费者。随着人们各种文化活动向虚拟世界的延伸,关注人民群众需求的多样性,始终是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网络文化发展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的满足早已实现。那么,类似人际交往等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迅速增长。只有普遍的交往活动,“各个单独的个人才能摆脱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人们所创造的一切)。”网络文化正是满足人们进一步的交往、合作、全面发展其社会性等精神需要的产物,并迅速发展。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上网应用,在网民中的使用率继续上升,达到90.6%。这表明:网络文化的发展极大地消除了网民的传统交往方式的障碍,增强了网民的交往能力,拓展了网民的交往范围。“一键在手,把握天下”等场景不再是传说中的神话,人的全面发展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可见,网络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具有庞杂的物质内容,还极大地拓展了人的社会关系。这一社会关系是网络文化发展的基础,它是在网络文化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和。这些关系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都是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不可或缺的,并共同推动着网络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众所周知,网络文化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哲学、宗教、历史、艺术、体育等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这些信息与资源,不仅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开拓了人们的视野,还为人们的学习、研究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帮助。不仅如此,“智能环境能使我们发展新的神经元和大脑皮层,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一个比较灵活的环境,能造就比较灵活的人。”总之,网络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已不可逆转,网民亦在创造网络文化中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网络世界中具有高度选择性与灵活性的智能环境,使人们的虚拟实践活动得以实现。主要体现在:实践方式的变革、增加自由时间、拓展发展空间等方面。这种虚拟实践活动,能进一步培育人们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开放意识和自由民主精神,全方位地提升了人的自主能动性和潜能,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健全人格、独立个性的形成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对网络文化的发展亦具有促进作用。人是包括网络文化在内的所有文化发展的主体。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视野开阔了,社会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文化水平不断提升,生存空间不断扩大,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表现意识等不断增强,不再囿于狭隘的家庭圈子和物质生活,而是努力在多彩的社会活动中寻找生活意义,实现自身的价值。人们作为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与享用者,他们的这些进步与发展,势必对网络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正能量,通过不断向网络世界输送各种新信息、新技术、新产品,势必推动网络文化的新发展。

  二、网络文化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相统一

  “一定的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网络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新形态,同样是当前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并影响和作用于当前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网络文化的发展格局

  自古以来,一个社会的文化朝什么方向发展、发展到何种程度都受制于其当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两宋时期,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繁荣,这就为宋词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上,市民文化娱乐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词的兴盛。同时,两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亦十分需要一种便于抒发感情的载体来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这样,宋词作为当时的一种文化形态空前兴盛。党的十七大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主政治的日益普及以及人民群众物质、精神文化需求的全面提升,中国特色网络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无论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还是企业都在加速建设网络文化,网络社会空前活跃,网络文化产品琳琅满目,网络服务平台日趋齐全,网络文化阵地日趋壮大,网络文化建设与监管体系日臻完善,网络文化的正能量与积极影响日益增强。可见,无论是宋词的兴盛还是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无一不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现实已经表明: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实力的差异,网络文化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巨大的鸿沟,发达国家网络文化霸权已日趋明显。因此,可以预见,社会越进步,经济政治越发展,其对网络文化发展的走向与格局的影响将越深远。

  (二)网络文化的发展催生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态

  网络文化的主题来源于生活,是社会观念、价值、政治、经济、技术、教育等的结晶,且以惊人的速度和力量,无限积聚,无限扩张,并以摧枯拉朽之势辐射至它愿意到达的任何一个角落。因此,网络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并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态。一方面,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技术力量极大地推进着我国的民主化进程。首先,网络沟通具有廉价性、便捷性、平等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它在大大降低公民政治参与成本的同时,打破了许多制度壁垒,激发了公民关心社会、参与政治的热情,逐渐改变着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力量博弈格局。其次,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界,改变着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认知模式,为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潜能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如人们可以通过BBS、微博、微信等网络文化平台,对党的大政方针、经济社会问题开展热烈讨论和建言献策等,“为党和国家机关改进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再次,网络文化所具有的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等优势,“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从近年一些影响广泛的网络事件和网络语言看,如“我爸是李刚”、“蒜你狠”、“苹什么”等,网络文化不仅成为了揭示事情真相的武器,还开辟了唤醒社会良知、凝聚社会正义的新阵地。这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总之,在这个“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的时代,只要一键在手,参与政治和社会决策就可以瞬间实现,一定程度上使得直接民主成为现实。与此同时,新型的民主监督模式———网络监督也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民主监督作用。可见,网络文化正在以其特有的技术力量推进着民主政治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深入发展,催生了网络经济的形成。随着网络虚拟市场的全面形成,电子货币的日趋普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阻隔的逐渐减少,经纪人、批发商乃至零售商作用正逐渐弱化,这为网络经济的形成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和心理条件。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促成文化产品新形式、新门类、新品种的发展,与相关第一、第二产业的交互融合,催生了新的经济形式:网络经济,这“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撑点”。这就是网络时代赋予我们经济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新的网络经济规律,并且运用它去指导经济实践,实现国民经济的腾飞。总之,网络文化作为高科技发展的产物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既受制于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进程,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推动作用。网络文化的发展与我国当下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三、网络文化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统一

  从互联网发展历程看,信息技术的每一项重大创新应用,都对网络文化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产生深刻影响。对此,曾于2007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要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可见,网络文化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力决定网络文化的发展能力

  如果说网民的诉求与互动是推动网络文化发展的一种内生力量,那么信息技术的重大创新与发展便是推动网络文化发展和繁荣的一种核心外在要素。一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力决定了网络文化的生产能力。网络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文化,新的信息技术是促发网络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众所周知,随着信息技术由原来十年一次历史性变革到近期三五年一次的历史性变革,网络文化也随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即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力越强,网络文化的生产能力亦越强。这可从历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得到深刻的证实。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力决定了网络文化的传播能力。网络文化形成的物质保障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门槛与成本大大降低。最初阶段的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传输、存储及加工数据,用户必须通过特定的语言处理系统才能与计算机进行沟通,因此网络及信息技术的使用仅限于专业人士。随着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网络文化通过手机媒体迅速飞入寻常百姓中,其传播力可谓得到了爆炸式的提升。三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力决定了网络文化的消费能力。决定网络文化消费能力的基础是网络的普及程度和网民的数量。而正是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进步,一方面使得信息产品的性能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使得其使用成本大大下降,其直接结果是网络的迅速普及和网民数量的飙升,从电子商务到电子政务,从网络经济到网络文化,从外国互联网到中国互联网,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从专家学者到业界新兵,互联网已经成为其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网络文化的发展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新方向与新思维

  网络文化的发展,真正打开了信息技术研发者与用户间的沟通渠道,加快了信息技术研发和更新的速度。一是网络文化的深入发展,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在网络文化环境中,信息技术研发人员可以通过与网民的互动,获得市场和用户新的需求信息,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找到努力的新方向。二是网络文化的深入发展,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维。在网络文化环境中,网民需要的不仅仅是关于“What”的知识,还有知晓“Why”和“How”的需要,这就使得人们去寻求新的灵感,来创造更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全面实现人机交互、个性化服务与知识共享等。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力决定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能力,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四、网络文化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统一

  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基本逻辑。传统文化为网络文化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给养,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网络文化生长的根基。创新是网络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传承与创新相统一,推动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一)网络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对既有文化的传承、变革与创新。作为互联网技术与社会文化生活相结合而催生的网络文化,其蓬勃发展同样离不开我国传统文化的强大根基,同样有赖于挖掘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优势资源,这既是中国网络文化增强世界影响力的智慧源泉,也关系到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大局。众所周知,近年来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网络游戏正大力向我国市场扩展,如果不及时开发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内涵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业,我们丧失的将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而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严重冲击。因此,必须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承担起传承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摆脱目前国内网络文化同质化竞争局面,从而提升网络文化产品的生命力,最终实现我国网络文化国产化的战略。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关键要把握好三点:一是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读本日渐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内容;二是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如“仁”、“和”)规范和制约人们的网络行为;三是要用传统文化优秀的精神内涵(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弥补网络文化的固有缺陷。当然,强调中国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要将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拒之于门外。对此,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因此,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既要全面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充分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符合时展要求的合理因素,实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从而实现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二)网络文化的发展更是一种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保持文化软实力在现代世界中产生影响力的经典方式。亦强调:“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可见,网络文化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是我国当前网络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那么,这种文化创新主要“新”在哪呢?从横向看,主要体现在平台的创新、空间的创新、语言的创新、传播途径的创新与消费方式的创新等;从纵向看,主要体现在创作理念的创新、内容形式的创新、表现方式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等。现以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网络文学为例加以说明。“网络文学”亦被称为与口头文学、纸质文学并列的第三种文本。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具有典型的“网络属性”,具体表现为全覆盖、无差别、无限制、快速、通畅、海量、便捷、交互性等特殊属性。以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作为网络文学进入公众视野为标志,网络文学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蔚为大观,表现为绝对数量、市场占有率和人群影响力。可见网络文学虽然是传统文学艺术创造与网络结合的产物,但毋容置疑的是,它更是文学的一种全面创新。网络文学正是凭借其强大的吐故纳新能力,彻底打破了传统文化难以突破的文化壁垒。总之,网络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既需要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又需要大胆创新。一方面,网络文化的本质是信息文化,它最大限度地张扬了工具理性,把自由、开放、自我推向极致,容易产生错误的道德意识。如果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忽略了传统文化“应该怎样生活”这个永恒的主题,那么网络文化也将失去其存在的内在根据,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文化殖民便有了可乘之机,网络文化将因缺失其应有的价值旨归而难以走得更远。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又是一种新质文化。它新质的基础是先进的信息技术。这就决定了它具有兼容电视、广播、纸质文本等传统媒体的各种功能,决定了它能够凭借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甚至以更先进的技术、更丰富的方式,可能将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如果网络文化不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换和超越,亦将因缺乏创新而难以走远。

  文化发展趋势篇(2)

  “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将备受各界青睐。20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21世纪全球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的新趋势,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学习型组织”,学习将成为未来企业的生命源泉。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强调“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源于知识及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潜能及智慧的开发”。“比竞争者学得更快的能力就是惟一能够长久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这一点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目前许多著名的国际化公司,不管什么行业或者什么历史,都设立了CKO(首席知识官)的职位。这种学习文化有四点含义,即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意味着必须开发智力。智力应当是一种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应当是一种了解环境、适应环境与改造环境的能力。

  文化发展趋势篇(3)

  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为主要群体,并且在人民群众中发展的以人民群众的文化和娱乐作为主要内容和方式的社会性的文化。我国城市群众文化正处于高度发展阶段。在新的时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它也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建设与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的不断发展,文化发展也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简单分析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势。

  2、制约群众文化发展的因素

  群众文化受多方面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人民群众文化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彩。其中经济发展情况,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外来文化是对群众文化影响最大的因素。

  (1)经济发展情况制约群众文化发展。人民群众只有在经济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的层次,才会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在经济满足日常生活的前提下,才会有对文化生活,下棋,跳舞,唱歌等的需求。经济的基础条件下,才能决定人民群众对意识形态方面的的追求,而意识方面的追求,又对经济生活有一定的反作用。所以不为生活所困的生活,才能培养出人民群众对群众文化的需要,如果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群众文化根本无从发展。

  (2)教育的发展情况制约群众文化的发展。人民群众只有在自己愿意参与,自己又有能力娱乐自己,自己能开发新的文化项目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发展群众文化。对于人民群众的文化的形式还有内容方面的要求,起决定性运用的是每一个群众文化参与者的教育程度,还有每一个人的文化方面的修养。人民群众文化水平较高,人们对文化,娱乐和休闲的层次要求也不会低,人们对文化的追求受人民群众所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教育能决定人民群众的发展素质,而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又决定着人民群众文化的发展。

  (3)外来的文化也制约着群众文化的发展。传统的文化是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根基所在。自从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民族文化走上世界文化的轨道,有些西方的文化已经渗透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西方的西式婚礼,,还有先进的生育观和教育方式,休闲旅游方式,都慢慢的进入寻常百姓家,在中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群众文化越来越接受着西方外来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外来文化对群众文化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3、群众文化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扩大,教育水平不断进步,我国文盲率已经大大降低,我国群众文化发展情况越来越好,目前为止,我国文化发展处于一个全面盛世的时期。

  我国群众文化的繁荣原因有三个:第一,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追求。二是我国全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不断交融与发展。加上科技的发展,网络越来越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通过网络,外来文化不断的渗入人民群众文化之中,成为群众文化的一部分。第三,我国教育水平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投入越来越多,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贫困生助学金的发放,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文盲率不断降低,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和审美的标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群众文化也在不断发展。

  我国现阶段,农村有文化大院,有村图书馆,还有文艺下乡,电影下乡等各种文化活动,每逢节日还有文艺晚会,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手机,网络几乎遍布在每个家庭。乡有乡文化站点,大家分享文化交流,书法,绘画,读书,下棋,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各个县有自己出版的刊物,还有文化交流,太极基地等等。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水平不断增高,未来的发展趋势不断呈现,掌握了文化发展的趋势,就是掌握了国家发展的方向,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有很大的影响。

  二、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势

  人民群众文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发展的趋势也受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发展的方向的影响。同时在科技技术与网络的影响下群众文化将朝着更远,更高科技,更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1、群众文化已经基本步入现代化阶段

  在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将基本达到现代化的阶段。同时,群众文化也应该跟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基本上步入现代化的殿堂。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势将是一个全面现代化的景象。

  一是人们通过手机,电脑,电视,将会通过小小的屏幕,观赏到更大更全面的世界,实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古老追求。人们通过看电视,看书,上网,不断的通过信息工具来了解更全面更多彩的世界,人们走进了网络的世界中,网络文化也成为了群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是生活走进了娱乐场所,人们从对美食的兴奋,转入了对娱乐的生活。人们聚会的地方将由饭店转到娱乐场所。人们在娱乐场所,表达着自己的心情,释放着生活的快乐。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三是,节假日成了旅游日。各种节假日不断增多,人们对节假日的态度也在不断改变,从加班挣钱,到放假海吃海喝,到探亲访友,慢慢的演化成了和亲友一起去旅游。通过旅游了解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风土民情,增近了亲友间的关系。通过旅游,释放着新一代的文化氛围。四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将带来全新的改变。随着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变化。

  2、对于物质生活方面要求越来越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群众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1)社会文明的最重要表现就是群众文化水平的发展。群众文化是构建和谐的社会,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的重要方法。群众文化的水平代表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历史文明水平。开放中的中国,不断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群众文化也会在世界的文化中崭露头角。

  (2)人们最大的满足不是物质生活带来的满足,而是精神生活的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不能离开物质方面的生活,更离不开精神生活。当人们生活不愁吃穿,自给自足的时候,精神方面的追求就会随之而来。而人民群众文化就必须满足人们的这方面追求。所以群众文化会在人们不断的追求中,更新,发展,完善,提高。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心没有极限,文化也会永无停息的发展。

  3、群众文化将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群众文化不断发展,生机勃勃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发展同时人民群众也需要群众文化。人们都愿意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得到极大的愉悦。群众文化作为人民群众的精神补品,也是人生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文化发展趋势篇(4)

  一、引言

  党的十指出,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产业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迫切期望。 按照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全新要求,到2020年,文化改革的发展奋斗目标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也正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为完成这一目标,影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已不只是民众传统产业禁锢下理念的转换,而是如何进行实际运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主要体征的快速生长,并发挥集聚效应,打造并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链,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交易市场,形成新的产业发展集群,已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首要考虑。因此,建立并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基地,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全面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中之重,也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所在。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征及趋势

  产业园区本身是通过政策扶持、人才集聚、管理支持、资源整合等方式来支持新创企业在其辖区内的发展,使其能够逐渐发展壮大,创作价值。产业园最初从支持和孵化、营建高新技术企业而兴起,同时也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机构和企业发展平台。 从企业本质上来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几乎和新创型的高新技术企业无异,所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培养和指导工作完全可以从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始,在园区提供文化创意类创新企业发展所需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促进此类型企业的成长。 在推动创意产业发展,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催生文化创意企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及推动就业等方面创意产业园区均有重要特征和功能。

  1. 创意产业园区内聚集了众多具有融合、交互、互补功能的产业。园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产业集群或产业丛集。创意产业的各个类型在总体上看似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各部类内却有共同或相近的特性。如产业上游的资源需求相同;需要的人力资源群体相同或相近;都生产同类功能的产品或相关产品;供给同一市场,采用相同或相近的营销方式、销售渠道。

  2. 创意产业园区的各个企业行业跨度较大。其主要构成包括: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时尚相关方面的企业,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企业,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数字网络内容产业方面的企业,策划推广信息咨询经纪的中介机构,以及有经济管理、商品管理方面经验的服务咨询公司。这种按需组合的方式有利于集群内企业间动态的联系、资源的整合,从而构成一个网状的、多方交互的产业链条共同体,形成资讯快速传播、企业共享资源的聚集效应。

  3. 高层次人力资源是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的条件基础。一是创意产业需要大量具有较高教育背景的复合型智力资源,如相关专业技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推广或经贸教育等相关行业人才及文化艺术的理论与创作、网络设计等领域人才。二是在创意产业园区内配备不同市场、不同领域需求的多层次专业人才,形成多种创意人才的互补、互需、互助的聚合优势。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条件及相关要素分析

  相比较于其他行业的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具有特殊的形成条件,具体包括以下四点:1. 建设完善的创意产业园区,必须进行前提合理规划和良好的基础配置;必须拥有强有力的制度保证、政策支持和合理高效的协调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及就业环境。健全法律制度;完善切合实际的投融资支持及资金扶持;具有创立创意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的能力;社会文化和知识资源发展的国内外大环境较好;诚信、互惠、合作、高效的公共关系网络。2. 提供良好的文化、艺术创意产生环境;对文化标准和文化价值给与极高推崇,对创意、艺术资源、教育、知识产权的予以保护;对人才培养和社会责任有担当;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继承、发扬、应用;推动国际多元文化交互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激发城市或园区文化活动的社会氛围,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3. 搭建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特殊市场网络,打造原有的行业界限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群落,完善创意产业链,加大高新技术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高新技术的合理使用。4. 除此之外,吸引创意产业人才入驻的园区创意氛围、城市文化底蕴和舒适自然的生活配套设施区域也是产业园区发展和完善必不可少的条件。

  通过对国际及国内多个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运营模式及现状的深入分析,其成功因素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1. 经济因素促进园区规模聚集。合理的租金是促进产业园区项目形成的关键因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说,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合理的租金价格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区自然形成的关键因素。建筑与地理因素,也增加艺术区对艺术家的吸引力,但它们是服从于经济因素的次要因素。2. 人才优势夯实园区创意基础。艺术家、大师、从业人员的聚集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迅速发展壮大。沃霍、李奇斯坦、劳森柏格、约翰斯成为苏荷的第一代居民,毕加索、夏加尔、米勒、乔伊斯也都曾流连于巴黎左岸。同样,北京798的兴起源于隋建国工作室的建立,宋庄艺术区的形成少不了栗宪庭、方力钧的身影,而田子坊也成就了陈逸飞等人的艺术理想。再者,举凡重要的创意产业聚集地出现,大多有知名高等艺术院校的学术支持与交流活动,这已为世界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历史所证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学院思想的一个实践基地与展示空间,而学院则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提供创意基础、思想来源和专业支持。 3. 政策扶持助力园区持续发展。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成为产业园区项目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产业转型点,为城市建设和品牌提供重要保证,遂得到市政府的直接支持,并与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团队的远见和集体努力也是分不开的。政府部门制定完善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完善的法律法规,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4. 区位依托搭建园区发展平台。优越的区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选址在靠近城市中心的边缘地带,距市中心适当的距离,享受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适度自由的创作生活条件。 便捷的交通:临近国道、省道及交通要道,拥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良好的自然环境:适宜的艺术区与商务区、居住区相关配套设施,形成环境幽静的“城中区”,有利于增进艺术区对艺术家和商业发展的吸引力。 良好的基础设施:依托于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5. 功能复合推进园区多元化进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是先进文化创意产业区的显著特点,即产业结构复合,以艺术价值为主导,围绕创意核心产业区形成具有会展、酒店、居住、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的城市功能区综合体。

  参考文献:

  [1]晶莹,李放.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因与外部条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6).

  文化发展趋势篇(5)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219-02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文化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等新经济特征,已成为当今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出台系列政策支持文化产业,不断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和支撑体系建设,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有力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特征,文化与科技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科技创新是社会文化形态演进发展的催化剂,同时,先进文化又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因此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文化产业分类广泛、内容多样、产业结构复杂、产业链长,科技如何如何介入,如何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分析和了解文化科技融合趋势是文化科技工作领域重要工作。

  1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和科技不断进步,相互融合的模式也不断变化而且多样,总结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相关特点和规律,结合分析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我们尝试将文化产业按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演艺产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分类。以此为基础探讨提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趋势,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主要有六点,一是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二是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提升的方向更加清晰,三是文化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态势日益明显,四是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结合更广泛更紧密,五是金融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势头将持续升温,六是文化产业未来发展应着重培育大型的互联网应用和内容提供商。

  1.1 新闻出版

  (1)新闻出版将是受信息网络技术冲击最大的行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科技引领作用逐步加强多种新兴发展模式,传统以版权为核心的产业链遭到破坏,需重塑基于版权的盈利模式和数字出版产业链。新闻出版将更加关注的核心技术,一是内容制作、整合和标引技术,包括海量数据的加工与存储、信息标引、语义分析、多媒体制作及内容资源嵌入式聚合等技术;二是数字内容的多渠道技术,包括数字内容的多终端呈现、多屏无缝衔接的传播技术;三是MPR技术、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和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四是营销与用户服务技术,包括对消费行为收集、分析并反馈给生产端的相关技术与方法;五是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包括线上线下互动技术;六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包括原有的数字水印、数字DNA技术及各种第三方计数与付费等相关技术与解决方案;七是3D印刷、绿色印刷、数字印刷、按需印刷技术,包括新型印刷流程控制技术;八是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2)新闻出版发展趋势将是数字出版、移动出版、传统出版竞争与共存的时代,传统图书业的衰退不可避免,移动出版是图书业的未来,移动出版和全媒体出版将是报业的基本服务形式,期刊业必然转向数据库出版和知识服务,数字印刷和绿色印刷市场份额将快速增加,基于动态、互动、整合、个性、智能等数字出版新业态将成为创新热点,数字出版产业的集中度将逐步增强,做大做强才有出路,电子商务将成为出版物发行的主要渠道。

  (3)新闻出版将推进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建设,构建技术先进、覆盖广泛、传输快捷的现代优质内容传播体系。鼓励平台运营商提高创新能力,采用先进技术,形成动态聚合、实时分发、精准投送的数字阅读服务系统;推动数字出版内容资源建设、优化数字出版内容质量,提高新型数字出版内容产品研发、改善数字出版内容阅读服务和用户体验,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升级转型,最终实现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为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提供动力支撑。

  1.2 电影科技

  电影产业发展趋势―― 数字化的摄制传放技术,高品质的音像体验追求。胶片到数字的转变基本完成,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到电影制作各个环节,前期拍摄追求更高分别率和更快拍摄速度,前期、后期制作技术的融合日趋明显,3D电影摄制技术日趋成熟,放映技术追求大尺寸、高帧率、高分辨率和高亮度,发行、传输渠道向卫星、网络化发行方向转变。

  1.3 广播电视

  (1)广播电视将构建技术体系,一是在内容层面高清化,研究开发高清、3D、环绕立体声、业务基地等关键技术。二是在系统层面平台化,研究开发业务集成、交换分发、内容与业务保护、资源共享等关键技术。三是在网络层面互联互通,研究开发骨干网、接入网、家庭网、无线网、互联协议与接口等关键技术。四是在服务层面互动化,研究开发中间件、智能操作系统、智能终端、跨屏互动等关键技术。五是在管理层面可管可控,研究开发运营支撑、安全管控等关键技术。

  (2)将加强几个能力建设,一是全面提升制播能力,再造网络化节目制播工艺流程,基本实现全国地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节目制作与播出数字化网络化。二是大力发展高清电视,实现高清节目制作播出。三是积极发展3D电视,研究3D电视技术和标准,开展3D电视技术试验和播出示范。四是积极推动内容开发,大力开发面向多种平台、多种媒体、多种终端的新型节目形态。五是全面提升传播能力:提高网络承载能力,全国有线网络互联互通,卫星、无线网络协同覆盖,有线、无线网络互动。加快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打造基础网络平台―― 光纤到基于同轴电缆网络,解决家庭用户最后一百米的接入问题,加快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六是积极推广地面数字电视,建设下一代无线广电网,重点解决“广播”与“双向”的无线网络融合,“单向广播”开发新一代无线广播技术,“双向传输”基于OFDMA技术适应性开发,组网覆盖融合“大区广播”和“蜂窝组网”。

  (3)广播电视将基于智能引擎构建业务平台,网络结构支持区域性组网和全国性组网,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实现广播、电视、多媒体信息服务、移动接收、便携接收。构建服务体系,创新服务业态,加大新业务的研究与开发。建立智能电视门户,实现各类内容和应用在用户端的生动展示,实现不同用户和不同终端服务界面的可定制化,实现跨屏应用和多屏融合。广电网未来演进方向―― 统一架构,协同传输,形成真正意义的全覆盖网络,有线+无线+卫星形成立体化网络,天地一体,协同覆盖。

  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明显,将构建以广电网络为纽带的自我发展体系,数字化、宽带化、融合化日趋明显,将向全媒体、全业务、全服务三网融合方向方向发展。

  1.4 动漫游戏

  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趋势一是高质量的体验型产品,集群化的生产,多渠道的传播和多形式的终端不断涌现。二是产品向高质量动漫游戏产品、互动体验类动漫游戏产品及泛动漫类产品演进。三是生产方式向大规模集群化生产、无纸化动漫协作生产、二三维动画与实景拍摄动画的一体化转变。四是传播渠道向新媒体传播(互联网、移动通讯、数字电视等)及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游戏机等)发展。

  1.5 网络文化

  (1)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内容、模式、终端与跨行业合作,技术对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网络发展迅速由Web1.0jfwa―― Web2.0时代―― Web3.0时代快速转变。网络文化产业的网络技术依赖特征明显,每一次网络技术的发展,都推动了网络文产业内容、运营、应用、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内容为王仍将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必将越来越多,真正“按需生产”的局面必将出现。随着音乐、电影以及纸质媒体开始对版权实行收费,只有好的内容才能有真正的消费者,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2)移动终端的研发与制造竞争更加激烈,除了终端厂商外,谷歌、苹果等信息服务提供商和消费电子厂商(如淘宝等)已经大举进入终端市场,作为产业链上游的运营商,也在进行终端相关产品的研发,纷纷推出自己的定制终端,甚至运营商自主研发的终端产品。

  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博客、手机上网呈、“微博、微信”、LBS+团购、LBS+精准推送,LBS图片分享、LBS+点评等LBS商业模式的发展,平民百姓参与文化表达和文化创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策略性跨行业合作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随着网络文化产业的内部行业的进一步细化,跨行业合作必将日益变得有策略性和有选择性。如YouTube加强内容发展策略,推出了一系列与新闻、音乐和电影相关的特色入口。与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合作使YouTube拥有了更全面而稳定的受众群体。

  1.6 演艺产业

  (1)演艺产业发展趋势―― 虚实结合的多维化表现空间出现,自动化、数字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舞台装备大量使用,产业发展趋势从剧场艺术向多场合消费艺术发展,相应的演艺科技也从有限空间向多维空间发展。实景演出是当前演艺产业最为复杂的演出空间,多维空间带动演艺科技从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系统集成、单元智能向规模化集成、系统间协同、智能化服务发展。

  (2)专业灯光的发展趋势,一是高效、节能是舞台灯具发展的必然趋势,灯具自动化将进一步深入发展,舞台灯具呈现多样化格局,灯具的操控更简便、实用。二是控制台的功能将更为强大,灯光控制系统必将兼容。三是网络系统将更加通用和开放发展,LED与视屏市场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3)专业音响的发展趋势,一是数字与网络技术、绿色、节能、智能化、易操作、交互性;功放、扬声器等向高效、紧凑发展。二是调音台向智能化、网络化、人性化方向发展。三是技术与艺术交融,三维多声道扩声技术、实时声像定位技术等不断创新发展。

  (4)舞台机械的发展趋势,一是舞台机械技术进一步强化剧场的多功能,舞台机械技术的专用性更加突出,舞台机械元器件通用性与专用性并存,舞台机械的维修与保养专业化发展。二是舞台设备广泛应用,舞台技术等与艺术深度交融,舞台机械及相关标准的制定更全面和广泛。三是舞台机械的质量检测机构开始设立。四是演艺装备制造产业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产品”过渡,主动研发在演艺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中逐渐兴起。

  (5)乐器的发展趋势,一是自主创新,使乐器行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过渡。二是文化营销,使乐器行业从“普通工业化产品”向“艺术类音乐产品”转变。三是形成一条龙头产业链,使乐器行业从“生产销售领域”向“综合服务领域”转变。

  1.7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

  (1)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趋势――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将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或服务的内容、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科学技术在广告服务、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等服务领域应用将更加广泛。

  (2)为进一步提升创意设计创作力,将加强基于视线追踪的创意产品测评方法及技术、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用户体验系统、创意产品价值评估方法及系统、设计知识管理及服务系统、创意设计概念预测及概念模型测试系统、创意设计交易中的诚信交易及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效率提升的支撑系统等研发。将进一步加大工业设计和人机工程的评价体系和技术标准、综合性产品开发软件环境技术、市场快速响应的数据库集成技术及信息传输技术、基于Internet的虚拟现实技术(Cult3D)应用于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3)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共性技术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将被充分利用,用于建设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专业数字素材库。研发创意设计交易保障、创意设计撮合、创意设计综合集成、创意设计评价等系统,构建专业化媒体超算与协同式创意设计云服务平台,提高创意设计效率和质量。聚集遍布全球的百万级创意设计人才,提升文化创意设计的创作力,服务数十万企业及相关机构,建立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开放式合作平台,国家将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第三方、第四方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广告、会展、工艺品等文化创意设计开展社会化服务应用。

  (4)为进一步提升创意设计表现力,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展示将逐渐加强。依托于先进数字技术(互联网、数据库、高速运算、数字内容),虚拟和现实结合,电脑技术强大运算能力支持,可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完成多种传播任务,传播过程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多元性、社群化、海量数据等特性。互动性是指传者和受者互动性增强,信息快速交换和传播,个性化交互,灵活性增强,多种交互方式共存。多元化是指终端多元化,传播终端不局限于屏幕,可以是任何介质,而且是跨终端的显示,内容多元化,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内容广泛。

  文化发展趋势篇(6)

  一、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

  (一)提出和实施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战略,为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确立宏伟的远景目标。当前,面对新一轮的发展大潮,欠发达地区能否抓住有利机遇,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有所作为,是一个引起普遍关注而又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加快文化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着眼于新世纪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为实现这一目标,先后出台了支持和加快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决定和政策,明确了全区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文化建设热已在全区蔚然成风。

  在“大文化”、“大产业”、“大旅游”发展思路的引导下,文化产业已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新的支柱性产业雏形已现。全区各地高度重视草原文化的研究和开发,依托草原文化资源,积极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使绚丽多姿的草原文化大放光彩。目前,已有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红山文化节等110多个节庆品牌;初步建设或正在规划秦直道、巴林石、孝庄园、红山先民聚落园、锡林浩特蒙元文化城、大盛魁文化产业园区、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区、元上都文化产业园区等20个文化产业园区;在图书发行、有线电视网络、电影、出版、报业领域成立了5大文化产业集团,成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其集团化、集约化、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二)加强文化资源普查、整合与开发,为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内蒙古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加快内蒙古文化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现实基础。自2006—201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和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我区已有数十个项目入选部级“非遗”名录;2010—2011年组织实施了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对内蒙古的历史文化、民族语言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文化、宗教文化、文学艺术、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节庆文化、文化之乡、地名文化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社科研究、文化艺术机构或团体以及广告会展业、网络业、动漫业、文化人才等19个大项目、108个子项目进行了较全面的普查。目前,我们已初步摸清了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各类文化遗产及资源的家底。与此同时,我区先后组织实施了“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工程、“蒙古文大藏经影印出版工程”、“内蒙古重大历史文化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内蒙古文化长廊建设工程”等。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重大文化项目和学术工程的完成将对内蒙古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由此而产生的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将会使更多的人从其他行业中逐步分离出来,加入到文化产业大军中去,内蒙古文化产业将迅速发展壮大,进而取代部分传统产业而成为新的支柱性产业。

  (三)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开拓宽广的前进道路。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涉及文化生产、文化流通、文化组织、文化结构、文化分配、文化权利等各个方面,既包括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区分,又包括对原有文化利益格局的调整。既包括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制度的破除,又包括对原有文化经济格局的结构性调整和重组。由于目前我区文化产业总体上尚处于起始阶段,还未形成完善、配套的文化产业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应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清除不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尽快建立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有利于解放文化产业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从而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保驾护航。

  (四)积极培育和完善主导文化市场,为内蒙古文化产业营造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发育的土壤,其发育的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文化市场是连接、沟通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者的中介,必须在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以完善和规范,以便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经过几年发展,一个包括文化产品生产销售业、新闻出版业、影视制作放映业、文艺创作演出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娱乐业、广告业、文化会展业、工艺美术业等行业,由本体产业、交叉产业、延伸产业综合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在内蒙古已初步形成。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一个以呼和浩特为中心,以呼包鄂产业带为主轴,以各地特色文化产业区块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区域布局,构筑起了内蒙古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为未来文化产业的市场发育创造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内蒙古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将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将极大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内涵发展;崇尚自然、向往绿色、保护生态的普遍的大众文化理念和生活理念,将会为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做大做强内蒙古的文化产业赢得无限商机,将吸引更多有远见的企业家和社会资金投向文化产业,产生良好的文化市场效应,为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实现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市场化发展开辟广阔的美好前景。

  (五)《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要求内蒙古“培育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区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并明确了自治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和主要发展目标。由此,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必将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当今社会,任何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文化软实力的综合性竞争。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源泉。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上升,经济发展越来越与文化融合在一起,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借助文化手段和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经济的文化属性越来越明显,出现了“经济文化化”趋势。当今,文化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天然地具有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具有流通、交换、消费等基本环节或功能,还具备了市场条件经济运作的全部过程。而在自然生产力、工业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第三代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便是“文化的经济化、科技化”和“经济、科技的文化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当代经济文化科技的一体化趋势。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既是内容产品,又是技术产品,融合度高、带动性强、增长速度快,是典型的绿色产业、低碳经济,在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促进经济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贡献将越来越大。而“并存、互补、竞争、创新”将是未来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毋庸置疑,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在其经济、文化、科技的一体化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文化发展趋势篇(7)

  《大趋势》一书从山西、云南等具有产业发展特殊性的区域人手,充分剖析了区域传统产业发展的约束条件,深刻认识到能源和重化工业基地的建设给山西这样的能源大省带来了沉重的代价。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我国的产业结构具有粗放性、低效性等特征,基本上以依靠传统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使产业结构呈现出“三高一低”的特征,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低附加值、低就业并存。相当多的能源和矿业基地在经历了长期强化开采后,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效益急剧下降。在生产技术水平稳定,其它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其中某个要素,虽然短期内产量会增长,但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再增加投入量反而会使边际产量逐渐减少,追加投入的新增生产能力大多必须用来递补原有生产能力的递减部分。

  对于传统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种种矛盾,我们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重点要考虑产业的增长速度、高关联系数、劳动生产率的上升率和收入弹性情况,应选择那些能带动经济全面增长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能够使资源达到更高的配置效率,这表明它是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我国区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像山西这样一个文化省,具有“地上古文物博物馆”的称谓,对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弥补传统能源性产业资源趋近枯竭的不足,有利于延伸传统产业链条。同时,文化产业本身具有可塑性高、适应力强、富有历史继承性和沉淀性(一次投资长久收益)的特点,作为新兴的绿色产业,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迅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结构的效益评价

  《大趋势》一书从理论上剖析了文化产业替代传统产业的先决条件:其一,与本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匹配,即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基础和资源优势,并能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其二,与本地区的需求结构相匹配,能够满足最终的文化消费需求。其三,相关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比较平衡。其四,能够满足就业、资本吸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此外,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要完全进入市场,必须尊重市场经济的一般法则,注重成本核算,提高经济效益。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未来的效益正是符合了产业发展的利益优势:首先,文化产业在区域发展中具有绝对优势。如同其他产业一样,由于市场的地域性分化,遵循地域分工原则,资源、劳动力、资本等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使所创造的财富得到最大可能的增长,获得文化产品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其他产品生产成本而带来的绝对利益,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文化产业中蕴含有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巨大无形资产,且属于绿色产业,生产过程中,在成本上必然比其他行业占有更多的绝对优势。其次,文化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由于文化产业的劳动投入相对成本较低、具有相对的产业利润,其产品通过市场规则与其他产品进行交换,从而会获得高于其他产业的比较利益。文化产业在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等)的增长速度上具有极大的潜在优势。再次,文化产业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在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与其它产业相类似的情况下,文化产业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及相关的经济利益优势,成为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主要动力。由于整个文化产业关联性比较强,各个链条具有不可分割性,且具有一定的市场容量与巨大的潜力,因此在规模利益的获取方面,具有动态的扩张性与发展弹性。

  三、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大趋势》从经济变迁、国家意志等方面,通过对欧美文化产业发展的梳理,将经济发展状态与文化产业发展紧密联结起来;从广东模式――经济强省、消费大省的文化市场分析,总结了文化产业高增长率的推进因素;从上海趋势――经济变迁、规模文化产业到知识服务业的分析,挖掘了知识要素作为文化产业的先导的积极作用。在上述横向比较基础上,作者用SWOT分析法具体论证了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作者认为,从产业发展顺序看,主导产业总是从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向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转换,然后又从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向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转换。文化产业近年来在山西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其它产业转向文化产业时的调整转换能力、适应性和应变能力都很强,没有或很少遭遇转向其它产业时经常遇到的转换刚性,而且国民的现实需求很高,政府也具备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控能力。像山西这样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区域,在文化发展模型上应是立体的,即同时发展资源型基础文化产业、创意型文化产业及制造型文化产业。作者进一步提出,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应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需求为导向,实施技术引进战略、人才培养战略、资本供给战略和市场主体培育战略,构建文化产业政策支持体系。

  在探索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上,《大趋势》一书体现出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文化发展趋势篇(8)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提高国家和城市竞争力的主要路径,文化产业政策被许多国家和地方政府赋予高度期望。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各个国家受到不同的政策引导。

  美国: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美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产业之一,据统计,美国非营利性文化艺术产业每年直接或间接拉动的经济效益为369亿美元,提供130万个就业机会。文化艺术表演、艺术博物馆、影视、图书、音乐唱片等行业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版权制度是维护美国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之一。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知识产权制度,特别是版权制度的保护,版权产业又成为美国文化产业中的核心部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为了保护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法律措施,不断加强版权保护,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1790年美国颁布实施了第一部《版权法》;1982年通过了《反盗版和假冒修正法案》;1980年颁布实施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法》;1997年和1998年先后通过了《反电子盗版法》和《跨世纪数字版权法》。美国还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进程,使美国日益强大的文化产业获得了广泛有效的国际保护机制。

  美国的版权制度对文化产业特别是版权产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有力地打击和遏制了盗版行为的蔓延;其次,促进了美国国际版权贸易的快速发展,使美国版权产品迅速占领国际市场,并取得强大的竞争优势;再次,促进了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壮大,使之成为美国国家财富和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欧盟:追求多民族文化的生态平衡。欧盟作为一个统一体,强调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把文化一体化当成推动欧盟一体化的重要措施,同时强调文化一体化并非同质化,而是保持和发展各成员国的文化差异化。共享和差异成了欧盟文化产业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最终追求多民族文化的生态平衡。

  为满足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欧盟国家对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一是加大资金投入。《2000年文化发展纲要》实施期间(2000―2006年),整个欧盟文化投入总金额超过23亿欧元,用于发展文化创造,文艺传播,跨文化对话,丰富欧洲人民的历史文化知识。二是奉行文化多样性原则,鼓励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三是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效率,使欧盟各国文化产业各领域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此外,还通过金融扶持、政府直接资助电影市场、奖金扶持、影视文化管制等政策,鼓励和刺激电影产业的发展。

  德国:卓越的会展业。会展业是德国文化产业中的亮点,在国际上150个重要的专业博览会中,大约有2/3是在德国举办。最负盛名的有汉诺威计算机博览会 (CEBIT)、法兰克福消费品博览会、科隆五金展、柏林国际旅游博览会、慕尼黑国际建筑机械博览会、纽伦堡国际玩具博览会等。德国会展业的年均营业额约23亿欧元左右,参展商和参观者为博览会的支出超过85亿欧元。各类展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系统的会展产业链的发展,德国每年有近10万人从事与博览会有关的工作,综合经济效益达205亿欧元。

  法国:政府大力扶植维护民族文化。法国文化产业规模巨大,尤其是与“内容”相关的文化产业规模相当可观。全国有136种法文日报,年发行总量90亿份。电影观众保持在每年1.85亿人次左右。法国的戏剧、博物馆与历史名胜是文化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约有5万场戏剧演出,分布在国家剧院、全国戏 剧中心、国立剧院和私人剧院,吸引着800万固定观众。法国约有1200座博物馆,每年吸引几千万参观者。仅卢浮宫、凡尔赛宫和奥塞博物馆,每年就接待1500万游客。法国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并不完全依赖市场的作用,而更相信国家的扶持和庇护。政府每年都拨出几十亿法郎用于兴建图书馆、博物馆、剧场等 文化设施。这些资金先由政府拨给文化部,再由文化部分配给各施工项目。

  日本:官民结合促成良性循环。日本的文化内容产业现已成为高成长产业,早在2000年,日本的内容产业市场规模就已达到11兆日元,在海外的市场开拓规模达到3258亿日元,漫画、动画、游戏软件等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内容产业已在世界颇有影响。现在,世界的动画片中65%为日本动画片,在欧洲上映的动画片中日本动画片占80%,日本向美国出口的动画片金额是其对美国出口钢铁总额的3倍。

  官民结合、互相协作,是日本内容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日本内容产业的发展不是单方面依靠政府,而是在政府的指导和民间的协调下发展起来的。日本政府把动画片当作一项重要的出口产品,同时更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来培养。多年的经营已经使日本动画文化深入人心,动画俱乐部随处可见。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把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文化立国”的方针。韩国政府主要实施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立法立规,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机制。二是确保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的供给,通过加大国家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等保证了文化产业发展。三是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以中国、日本为重点,把海外市场作为利润增长点。四是建立奖励机制,加大对影像、动漫、音乐等重点文化领域的奖励力度。

  国际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科学要求趋同,文化允许存异。“并存、互补、竞争、创新”将是未来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态势。今后,随着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将会激增,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将更加严重,国际文化产业发展预计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全球化、规模化和垄断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文化产业再次出现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兼并、破产、重组,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少数几个全球性的产业集团,覆盖了传媒、娱乐等诸多门类。规模化的必然结果是垄断化,当今世界文化产业为大巨头所把持,这些公司包括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迪斯尼、维康、通用电器、贝塔斯曼、新闻集团、索尼、西格拉姆等。它们拥有全球性的分销网络,利润有相当部分来自海外市场。

  ――不平衡加剧。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性质,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国家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以其强大的资金实力、科技水平、经营理念,向全球扩张,挤压弱势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使得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西方文化媒体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收益和分散投资风险,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大量的影视节目,扩大其卫星电视覆盖网。目前在亚太地区上空有多个卫星电视频道,其中绝大部分是西方三大电视集团对亚洲开办的电视频道。美国图书出版占全球图书市场总值近1/3,使得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欧美国家出版业已向出口型转变,纷纷拓展海外市场,加大了对全球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成为新的文化战役。

  文化发展趋势篇(9)

  流行文化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心理和价值取向在所处的时代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文化,其基础是商品经济,且需要依靠媒介的作用,达到娱乐的目的。对于高校流行文化而言,其主体是大学生,反映的是大学生在一定的时期的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的文化现象,其中主要包括饰品、时装、消费、休闲、流行文化等各种以娱乐为目的的文化现象[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流行文化已成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大学生正引领着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并创造着属于他们的文化,在大学校园里生根、发芽、壮大。

  一、高校流行文化的特点

  1.大学生是高校流行文化的主体

  大学生是高校流行文化的创造者和引领者,大学生在读大学期间正是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阶段,而且他们拥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能够接受各种各样的流行文化。大学生在接受高校流行文化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他们的阅历。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对高校流行文化的认同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同学对于流行文化认知较早,而高校流行文化的出现只是有益的补充[2]。有一部分同学可能会跟随时尚的潮流,觉得随大流没有错。也有一部分同学完全不了解流行文化,但是能创造性接受。同时,大学校园的社团和班级活动也是创造高校流行文化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有利于高校流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高校流行文化的内容

  高校流行文化是以娱乐为前提,出现了一些与大学生相关的流行产品、流行语言和流行文化产业。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一些流行产品随之产生,如QQ、MSN、微信、微博、网络游戏等为主的网络文化,恰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需求;流行语言是大学生群体使用较多或者反映他们在某一阶段的心理动态和价值取向,如:“萌萌哒”、“高富帅”、“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也是醉了”、“有钱,就是任性”等,这些都是高校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时期留下流行的印迹;流行文化产业一般包括影视、音乐、服装、饰品等文化产业,如票房怎么样得看是否在当下流行,大学生们也会追星或者迷恋影视剧,如电影《夏洛特烦恼》、《万万没想到》,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电视剧《好先生》等,这些都是对高校大学生流行文化的全面体现。3.高校流行文化的特点高校流行文化具有娱乐、时尚、追求个人生活价值等特点。任何流行文化都是以娱乐为主,高校流行文化是对大学生心理活动和价值取向的体现,但是采用幽默和调侃的娱乐方式表现出来,如“我也是醉了”表现出来大学生的一种无奈、无语的状态,“我只想安静的做个美男子”这句话常常被长得丑的男生用来自我调侃;时尚是时与尚的结合体,是前卫、时髦、流行的表现,高校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时刻追求前卫,对某一新鲜事物一时的崇尚,只是在追求个人的生活价值,不具有规范和约束性,也没有特定的评价标准,最终只是满足个人的生活和欲望。

  二、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

  1.高校流行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共存

  高校流行文化追求个人的生活价值,完美体现了大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是一种感性的认知,而校园的主流文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责任,是一种理性的认知[3]。高校流行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会长期共存,高校流行文化对校园主流文化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当然,我们要发扬积极作用而抑制消极作用,做到高校流行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的有机结合,使流行文化能够作为校园主流文化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高校流行文化有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在无拘束的高校流行文化的平台中实现自我的需求和认同,从而提升自身的信心和体现自我价值,进而锻炼大学生的个人独立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减轻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等,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校园主流文化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提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引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主流文化要有效的融合流行文化,充分发挥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同时抑制流行文化的消极作用。高校流行文化有时也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如沉迷于网络游戏、追求奢侈的生活、过分依赖品牌服装和电子产品、不良的道德观念等。因此,高校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以校园主流文化为主,高校流行文化为辅,二者有机融合。

  2.高校流行文化的信息化和安全性

  传统的高校流行文化的传播方式较为落后,多以教师的课堂讲授、报纸、广播等媒介来获取信息,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网络为主的媒介成为高校流行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其特点是信息量大,速度快,获取方便。但网络毕竟是虚拟的空间,若能够有效利用固然是好,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多文化的集成,而流行文化是其中的一部分,大学生们很快适应以网络为主的高校流行文化,包括利用购物网站淘宝、京东等网上购物,利用QQ、微信进行网上交友,利用爱课程和校园资源等网站可以进行课程学习,在虚拟的空间实现“真实”的场景,这些都为高校流行文化的信息化奠定基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流行文化的安全性也随之而来,若使用不良网站可能会被病毒侵扰,在网吧使用网络又会出现大学生人身安全等问题。在高校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中国高校流行文化要警惕西方流行文化的冲击和洗礼,要坚守自己的意识形态阵地,中国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3.大学生在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

  高校流行文化的主体是大学生和教师,但大学生在高校流行文化建设上的作用在强化,而教师的作用在减弱。流行文化追求标新立异,这正符合年轻气盛的大学生的心态,而教师在追求流行文化上要较慢,且跟不上潮流,但会受到学生的影响。因此,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以大学生占主导作用,在信息化的时代,大量的信息被大学生所接纳并加以改造,这正是对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集中体现,而大多数教师已经处于中年阶段,其生理和心理状态和年轻人不同,所以大学生在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但教师要深入了解高校流行文化,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做好大学生的坚强后盾,和学生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使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和大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有机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庞国庆.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2(1):60-62.

  文化发展趋势篇(10)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强烈,通过对企业文化作用的探讨,分析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对当今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企业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生产力的努力提高上,更多开始借鉴外国优秀企业的发展经验,尤其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体现出来了新的发展趋势——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既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又是一种管理思想,其对企业健康发展起到了有效的积极推动作用,我国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色。

  1、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养出来、为广大员工所认同、能够统一员工思想、指导员工实践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以及企业传统、礼仪等意识形态和精神信条,是维系企业生存、促进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

  企业文化建设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的发展依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来自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公认,在21世纪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它既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又是企业素质水平的综合体现。

  20世纪70年代,我国企业管理处于经验管理阶段。那时企业管理主要凭借管理人员的经验和意志,管理效果完全依靠管理者的素质、经验和努力,至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企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管理策略和方法,建立本企业的特色文化。当今,我国企业管理进入文化管理阶段,企业管理对象为知识化和学习型的劳动者,主要管理策略是企业全体职工建立共同愿景和价值观,提高职工凝聚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2、企业文化是影响和产生企业核心力的关键要素

  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的生命力,代表着企业集体的灵魂,企业文化不仅影响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策略,也影响企业的思维方式,影响企业战略形成的全过程。现代企业提倡人本管理思想,提出企业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依靠全体员工发展企业。在企业文化的行程中,价值观起着关键作用,先进的价值观使企业产生强大的规范力,成为企业成员的行动准则,继而产生持久的推动力,促使员工积极地实现企业目标。崇高的企业价值观对内可激励员工,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真正感受成功的乐趣,表现出敬业尽职的精神,真正培养起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对外可在社会中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企业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影响企业的目标和绩效,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此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对员工的柔性管理,始终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由于人力资源属于能动性资源,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主动性生产要素。企业的共同价值常决定企业的前进方向,在这个前提下,企业常根据环境和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通过探索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行为方式来实现企业目标。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3、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

  3.1企业文化的发展水平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约翰·科特推出了著名的《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著作,提出重要论断:企业文化队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下一个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我们常说企业文化是一种力,它首先是凝聚力,其次是激励力,第三是约束力,第四是导向力,第五是辐射力。企业文化这五种力量,在未来企业发展中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的表现出来。人们将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企业中最具竞争力而且使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不是有形资源而是企业文化,企业用心创造的这种资源会使企业文化越来越具有个性化,这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3.2国际化对中国企业的文化沟通和管理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世界上的交流必须以对文化理解为前提。加入WTO后的中国企业,更多的应该站在世界的角度来考虑自身的发展,因为中国的企业将更加广泛的融入国际环境而与国外企业开展交流和合作。中国企业的对外交流在技术和物质层面上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但中外文化的差异势必成为和国际接轨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贸易争端,一部分是经济体制构建上的差异造成,另外有些则在深度探究下能够发现,是在文化认知上存在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向外国学习构建企业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化转轨:要求企业必须从任意型文化转向信誉型文化;从封闭型文化转向开放型文化;由管理意志文化转向法制文化;针对国际贸易企业规则,由经验型文化转向规范性文化;从非歧视角度要求从垄断文化观念转向平等文化挂念;从行政贸易型文化转向市场贸易型文化。

  3.3创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企业竞争力的扩张实质上是一个知识传播的过程。成功的企业常存在着有利于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文化,而且他们的行为和企业文化之间能很好地融合。21世纪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时代,企业活动的成功关键在于学习内容和效果。创立学习型企业文化关键在于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解决传统企业固有的分工、竞争和反应性三个基本问题。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过于专业化的分工把企业分割成相互独立且相互冲突的领域,不利于团队合作,使管理者的注意力发生了偏离,仅关注解决问题而不关注开发和创新。

  学习性企业文化的关键是提高职工的文化素养,重视职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价值,尊重职工的独立人格。成功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创造宽松的工作气氛,让职工畅所欲言,允许他们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与解决方案。一个信任和开放的企业文化鼓励职工对于现有管理模式提出质疑和挑战并倡导他们去积极寻求改善的途径。学习型企业文化鼓励职工学习和创新,使职工增加尝试的勇气而不是变得过分谨慎,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学习。成功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强调人的自主管理,自我创新。企业只有相信员工,激励员工,给他们指明方向,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保证,才能焕发职工极大的工作热情。因此,一个企业想要长久和持续的发展生存,建立学习型组织文化氛围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转贴于

  3.4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性的不断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处于不拜之地。

  创新文化具有以下特征:(1)接受模棱两可,过于强调目的性和专一性会限制人的创造性。(2)容忍不切实际。企业不抑制员工对某些问题作出不切实际的、甚至是愚蠢的回答。乍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行的,但往往可能带来问题 的创新性解决。(3)外部控制少。企业将规则、条例、政策这类的控制减少到最低限度。(4)接受风险。企业鼓励员工大胆试验,不用担心可能失败的后果。错误被看作能提供学习的机会。(5)容忍冲突。企业鼓励不同的意见。个人或单位之间的一致和认同并不意味着能实现很高的经营绩效。(6)注重结果重于手段,提出明确的目标以后,要鼓励员工积极探索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途径,可能存在若干种正确的解决方法。(7)强调开放系统。企业应时刻监控环境的变化并随时作出快速的反应。

  根据调查,创新型企业文化可使企业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建立创新型文化必须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首先要重塑企业价值观。其次,重新调整企业的管理方式。最后,企业应创新沟通体系。根据调查,许多富于创新性的活动因为沟通不及时或无效而变得扭曲。因此,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应做到以下几点:(1)将学习和创新作为企业的目标。(2)在日常工作中鼓励职工互相交流。(3)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间建立信任。(4)推动团队工作,促进团队成员互相学习。(5)重视召开有关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会议。(6)高层管理者应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将知识看成是最根本的可再生资源,将持续学习作为新型组织的精神基础。通过学习,企业同社会环境时刻进行信息的交换,获得不断创造未来潜能,培养决策者和员工前瞻、开阔的思维方式,为企业的组织创新、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打好心理和智力基础,使企业产生强大的发展动力。

  3.5培育生态型企业文化

  培育生态型企业文化刚刚起步,任何企业是由生态链的相互依存关系构成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趋明显,任何企业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有远见的企业领导会考虑培育生态型企业文化,生态型企业文化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意识和行为。未来企业竞争将很大程度地体现在谁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环境,谁能最大限度地给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生态型企业文化可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形象,让企业实现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