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8篇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1

  中国电视剧类型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一般来说,类型剧可以按照题材划分,也可以按照主题划分。在当前中国流行的电视剧中,按照题材划分的电视剧有:历史正剧题材的电视剧,如《三国演义》、《雍正王朝》、《贞观长歌》等;历史戏说题材的电视剧,如《康熙微服私访记》、《步步惊心》、《宫》等;现代都市爱情题材,如《完美》、《温暖你,靠近我》、《和空姐一起的日子》等;反映平民生活状况的电视剧,如《渴望》、《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天大地大》等。按照主题划分的电视剧有:弘扬主旋律的电视剧,如《长征》、《任长霞》、《人间正道是沧桑》;探讨家庭伦理道德的电视剧,如《中国式离婚》、《牵手》、《非亲父子》等。本文探讨的励志剧也正是按照主题来划分的,比如《大染坊》、《亮剑》、《女人一辈子》、《春暖花开》、《红旗渠的儿女们》、《张小五的春天》等。当然,励志电影也有很多,如《喜剧之王》、《少林足球》、《功夫》、《冲出亚马逊》、《麦兜的故事》、《背着爸爸去上学》、《漂亮妈妈》等。类型化是产业化的结果,观众需要类型剧,类型剧也需要满足观众的要求,类型剧甚至可以反客为主,引发观众对该类型剧特定的审美期待,从而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什么是励志剧

  “励志”一词借鉴于西方,它对应的英文是Inspire,有激励(人们奋斗)的意思。励志剧的常见主题有英雄主义、个人奋斗、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等。励志剧首先是一种类型剧。励志剧的叙事,基本上都是探求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重新寻找自我,重新确立自我的故事。由于电视剧的集数较多,因此剧中所表达的理念往往都是多元的,我们看一部电视剧是不是励志剧,关键看“励志”是不是本剧表达的主题,或是几个主题之一,叙事本身是否具有激励作用。例如《亮剑》,电视剧不但描述了李云龙作为军人的“亮剑精神”,同样也描述了李云龙和赵刚等战友的友情,以及他和两任妻子的爱情,同时还穿插着“婚外情”这样的家庭伦理主题。但是,这些友情、爱情和伦理主题并不是主要的,李云龙超凡的人格魅力以及他的传奇经历才是吸引观众眼球的原因。“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主人公充满勇气和自信的话语彰显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可见《亮剑》中的励志精神才是电视剧所要传达的主题,李云龙的传奇故事也增加了主题的艺术感染力。

  因此,励志剧的定义在于影视剧的主题是否具有“励志”意识。励志剧区别于纯娱乐剧,传达的是一种精英文化意识,而传达程度则取决于观众对影视剧的解读。就像爱情剧、伦理剧、情感剧希望观众从剧中看到的是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思考,励志剧也希望观众更关注于主题而不仅仅是剧情。励志的主题是否符合主流的文化、伦理和社会规范,也是励志剧的重要特征。励志剧生来具有的“文以载道”的本质,使其不得不肩负起弘扬主流思想的任务。《少林足球》虽然形式上是一部喜剧,但它的主题正是“自强不息”,符合主流文化的道德要求,而且是讲述小人物历经困难,战胜诱惑,最后取得个人成功的经典励志故事,因此它正是一部笑中有泪,给人以慰藉的励志电影。同样,很多武侠类电影,比如电影《黄飞鸿》系列,其主题就是“男儿当自强”,也是属于武侠题材的励志电影。相对的,有些影视剧并不具备励志的特征,如电影《英雄》所表达的主题是“存天理,灭人欲”,无法产生激励的作用;电影《夜宴》、《十面埋伏》的主题是“阴谋”,显然也不符合主流的伦理道德。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虽然有像“杰王子”这样至孝至忠的人物,但是由于影片的主题不是真正表达“忠孝”精神,而且叙事情绪是悲观的,因而也不能归类为励志电影。

  “励志”的特征

  社会的意识形态有主流和支流之分,社会主流意识是“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包括占统治地位的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和哲学观点”。“任何类型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一定经济基础的社会反映,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因此一个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往往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任何国家和社会,其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社会稳定的基础在于绝大多数民众对于主流意识的认可,而这种认可有强弱之分。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大的传播力和广泛的认同”[2],大部分社会成员都能认可社会的主流意识,那么整个社会文化就会产生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励志剧作为“文以载道”的大众传播手段,必然要反映社会主流意识。从励志剧的主题来说,凡是属于人类共同情感的,经过时间检验的那些“励志”思想,客观上都是符合主流意识的。比如正直、善良、勇敢、勤奋、不畏困难、积极向上等。这些优秀品质,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都受到人们的推崇与尊敬。这也是为什么励志剧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原因。相反,一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往往不具备“励志”的特征。比如近年来甚嚣尘上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虽然能够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和暂时的心理愉悦,但其滋生了拜金主义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由于它在客观上不符合中国文化中强调勤俭朴素的主流意识,因此也就不能作为励志剧的主题。“励志”的主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主题大都设定在对待困难的态度是乐观主义,人物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这个特点使得励志剧在叙事风格上倾向于现实主义风格,更多地关注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电影《喜剧之王》是一部半自传式的影片,其中很多情节都是根据主演周星驰本人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剧中主人公尹天仇的口头禅是:“龙套总得有人跑,路人也总得有人当。”即便在他做跑龙套演员多年之后,依然不忘时刻勉励自己乐观向上、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电影本身就是周星驰个人奋斗史的真实写照,也正因为如此,影片才能表达出前所未有的真诚和感染力。

  此外,励志剧作为影视艺术这一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客观上具有疏导公众情绪的作用。“励志”主题的积极性能引导观众从正面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从而减少社会摩擦,增加社会稳定性。同样还是在电影《喜剧之王》中,主人公虽然想努力成为明星,但他并未因此丧失自己的原则,甚至能在金钱诱惑面前选择安贫乐道,保持一颗平常心。这种看似阿Q精神的“励志”,其实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加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在社会体制不能完全改善低收入者生活的情况下,虽然客观上可以通过不断增加社会保障投入来增加低收入者的物质所得,但是幸福感这一重要的生活指标并不是按照个人所能支配的物质资料的绝对数量来衡量的,而是根据个人所处的生活状态带来的心理满足感来决定的。这种满足感往往与其欲求成反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这种“励志”精神的很好概括。

  励志剧的“励志”还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它是对于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对于人类普遍性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人文关怀是人文精神的外在体现,人文精神则是由人文知识内化而成的精神成果。人文知识可以呈现在书籍中和言辞里,而人文精神只能在人们的情感上和行动上表现出来。“励志”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可以在情感上打动观众,在行动上引导观众。比如电影《麦兜的故事》的主人公麦兜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香港人的缩影,他勤奋而且真诚,虽然面对经济不景气等一系列生活问题,但是依然乐观地面对人生,努力工作。这部电影给刚刚经历了金融风暴的香港观众以极大的心理安慰和精神鼓舞,同时也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励志剧面对的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他们有着共同的情感和困惑,因而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

  “励志”的实现

  励志剧的“励志”作用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励志剧的成败,更关系到励志主题能否成功地传达给观众,使其理解、消化、吸收并接受。电影和电视剧作为一种结合了声、光、电的现代艺术形式,能给予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电视剧,它的播出时间较长,往往持续数周、数月甚至一整年,因此这种刺激作用也就更持久。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称为“移情作用”的现象,它能使观众不仅接受励志剧的观点,更能实践这种励志精神。具体地说,“移情是指受者对自己能力无法实现的愿望或不存在的经历,通过对讯息内容的角度置换,达到心理的满足”[3]。

  在现实生活中,事事并不能尽如人意,人们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当困难无法被克服,目标屡屡不能达成时,就会造成人的心理焦虑,甚至精神的压抑。而通过励志剧的移情作用,观众通过观看励志剧,在电视直观性、现实感的自然属性下,不自觉地将自己融入剧情中,身临其境地和剧中人物一起体验如何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并战胜困难的心理经历。通过将励志剧中的励志故事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进行内容置换,实现了观众的心理愿望,缓解了心理压力。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一张一弛”,励志剧的移情有助于保持人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坚定信心并取得成功。

  观众对于“移情作用”的接受前提是观众潜在的审美期待,移情的作用程度也与受众的接受心理密切相关,而“对受众的接受心理进行研究离不开两种重要理论的主要观点的支持:一是接受美学的重要观点的支持;二是现在解释学的相关理论”[4]。“电视受众在欣赏影视作品之前,由于电视受众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社会地位,他们原有的各种经验、趣味、审美理想会在欣赏影视作品时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5]好莱坞钟爱的励志电影中,个人的奋斗和个人的成功是经久不衰的主题,它和西方崇拜英雄和热衷英雄史诗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如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由于其根植于西方的基督教背景,其主题中的“救赎”思想就不大为中国观众所理解。电影中的主人公安迪蒙冤入狱,他计划越狱的行为在中国观众看来是具有水浒英雄的反抗精神,恰恰是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这种误读。影片的主题已经在片名中点出:“救赎”源于人类的原罪,而安迪的原罪在于,虽然他没有客观上对他的妻子和他妻子的情人进行犯罪,但是他的确有过部分实施犯罪的行为,即在酒后开车前往妻子的住所附近,并且也携带了武器,这些都是他被控有罪的“证据”。可以说安迪的犯罪意识是他被捕入狱的“原罪”,安迪通过在监狱中的生活重新找回了自我,使他最后成功越狱获得身体的自由,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在监狱中所受到的苦难,以及他为其他狱友所做的事,抵消了他的“原罪”,从而使他获得了宗教精神上的“救赎”。对于缺乏相似的心理体验或者生活经历的中国观众,很难通过“移情作用”接受这种“救赎”的主题。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2

  关键词:多媒体影视;励志教育;重视

  自2012年我校加入全国多媒体影视教育实验学校以来,学校遵循“重陶冶、讲实效、严管理”的工作原则,多媒体影视励志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多媒体影视文化教育已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建设、法制建设的重要阵地。

  一、领导重视,落实到位

  学校成立了多媒体影视励志教育工作小组,建立了校长主抓、政教处和团队组织、总务处保障的有效联动机制,各部门职责明晰,统酬协调。为了保证多媒体影视励志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学校还制订了专人专管制度,从播放素材和信息的采集整理、播放设备的准备、放映场地的落实到最后影音资料的管理归档工作均设专人进行管理。

  此外,学校还成立了多媒体影视励志工作室,由副校长牵头组织,工作室的老师分工明确,细化到人,做到每周一部多媒体影视励志电影、每月一节励志班会课、每学期一次多媒体影视励志演讲比赛。学校还建立了定期检查、汇报、总结制度,为了确保多媒体影视播放工作的实效性,学校领导班子定期研究部署多媒体影视播放工作,听取工作汇报,及时制订改进措施,工作小组每学期初依据学校的总体工作制订多媒体影视励志教育工作计划方案,做好各班多媒体影视播放安排,每月及时对多媒体影视播放情况总结反馈,这样更有力地使我校的多媒体影视励志工作落实到了实处。

  二、专人组织,活动推进

  学校自搭建好多媒体影视教育影片库以来,先后引进了多部中外优秀影片,我们根据现有影片资源,依据励志教育主题,建立“多媒体影视励志”视频库。如,最美孝心少年、感动祖国、光辉历程红色记忆、消防安全以及爱国主义题材等。由政教处组织专人进行选片,根据学生在校时间安排好播放视频时间。

  1.每周五通过校园电视台,播放自制节目。

  2.每月围绕一主题,将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事例,选择一部优秀多媒体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进行收看,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影片中寻找答案。观看完利用晨会组织讨论、演讲。通过宣传载体加以展示。

  3.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写观后感,并组织评选。推荐优秀作文参加省、市作文评比。

  4.开展《多媒体影视手抄报》活动,学校要求各班将教室外墙布置成宣传长廊,学生在老师、家长、同学帮助下或独立完成多媒体影视手抄报,并评选优秀手抄报,布置在宣传长廊中。手抄报内容可包括绘画、影评、观后感、影片内容介绍等。

  5.学校每年艺术节组织一次演讲比赛,通过演讲让学生谈体会、说感受。

  6.在假期根据年龄特点,引导学生收看几十部优秀影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到学校音像馆借阅。让健康有益的影片占领学生课余生活,使广大学生能自觉抑制网络游戏和不良影碟。

  三、成果初显,再接再厉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3

  电影《喜剧之王》剧照 在中国电影并不算漫长的历史上,尤其“五四”后,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左派文艺思想也开始在中国流行,并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从1933年开始,中国的左翼人士和爱国电影人就拍摄了很多左翼电影,如《狂流》、《春蚕》等,其中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还被收录为中国的国歌,可见其对中国民众的影响之大。

  从1949年建国以后到1966年十七年间的电影被称为“十七年电影”,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上甘岭》、《南征北战》等。这些电影的题材多是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主题是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对于广大的电影观众们起着鼓舞、启发和激励的作用。不少影片中的人物,如、王成等,更是深深的根植于那几代人们的心中。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一大批主旋律电影出现在观众面前。主旋律电影的特点是善于表现宏大的革命历史题材,歌颂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塑造英雄人物,弘扬爱国主义情操,如《开国大典》、《焦裕禄》、《离开雷锋的日子》等。随着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社会现象,反腐倡廉,反黑除恶等成为了主旋律电影经常出现的主题,如《苍天在上》、《生死抉择》等。主旋律电影是十七年电影的延续,从主题上来看,主旋律电影更多的是反映主流的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起着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先进性思想的宣传作用。主旋律电影一般由电影制片厂或是各级地方政府自己制作拍摄,有些省市的宣传部门还设有专门拍摄此类影片的基金。所以,此类影片不必更多的考虑经济效益,而是专注于通过影视艺术的载体来表达主题。从题材上来看,也多选择革命历史、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或军旅生活等宏观的题材。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也不断蓬勃发展,中国观众对电影艺术的激励和教化要求有所变化,即逐渐由关注大题材、宏观视角转变为关注普通人、平凡生活视角,特别是体现个体对命运的抗争和成就。这种电影类型有别于十七年电影的英雄主义电影类型,也不同于主旋律电影的类型,而被定义为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即励志电影。励:勉励,振奋。志:志向,理想。励志电影通过电影这一艺术载体的文本展示,使观众体会各种不同的困难环境,通过“凝视”电影人物不断克服障碍、战胜困难、最后取得成功的经历,从而激发观众对现实生活和事业的热情,给予观众奋发向上的心理调节。虽然中国励志电影的种类繁多,但是与“十七年电影”、“主旋律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励志电影对“十七年电影”的传承

  在“十七年电影”中,最重要的主题就是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这是新中国成立时的时代要求,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在集体主义名义下关照个人的成长与英雄的生成,就成为了新中国电影塑造英雄的唯一途径。”(《中国电影文化史》,李道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69-271页)“十七年电影”和励志题材电影在主题上不尽相同。在“十七年电影”中,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大局利益。当个人利益和大局利益向冲突时,必然要牺牲小我保护大局;而当个人利益和大局利益一致时,个人利益就会融入集体利益,二者合为一体以英雄主义的方式解读出来。如《红色娘子军》中吴琼花的人物形象、《小兵张嘎》中嘎子的人物形象、《》中的人物形象等,“都完成了个体和集体的置换,个体慢慢在集体中消融,个人动机已绝对臣服于集体利益”(刘阳:《政治教化的完美阐释——1949-1966:“十七年电影”形态研究》,载《电影文学》2009年15期),并最终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革命英雄。而在励志电影中,常见的主题是个人奋斗,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等等。探求的多是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叙事也大都围绕如何重塑自我、提升自我的价值追求展开。如此看来似乎并不能将“十七年电影”纳入励志电影的范畴。但是,从社会意义来说,它给刚刚解放的中华民族,带来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动力。人们通过观察、接受并无意识的模仿“十七年电影”中革命英雄的言行,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激励和鼓舞,成为当时中国人民心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原动力。事实上,“十七年电影”也包含励志类型电影的某些特征,根据其主题思想的主流性,叙事风格的激励性,人物精神的积极性,并且由于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意义,对中国后来的励志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主题方面的影响,在艺术表现风格上,励志电影也受到了“十七年电影”的影响。在当时特定的政治氛围下和特殊的社会语境中,“十七年电影”在艺术上表现为“崇高的历史撰述、宏伟的国家梦想、成长的英雄谱系、理想的颂赞激情”(《政治教化的完美阐释——1949-1966:“十七年电影”形态研究》前揭,10页)等特征。在这十七年间,四大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大量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革命战争题材影片,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形成了特殊的影片艺术风格和语言结构。“电影创作者运用革命现实主义的严肃态度和革命浪漫注意的艺术想象,对这些革命历史业绩进行了符合历史真实又充满艺术魅力的银幕再现,构成革命战争题材电影的丰满系列。”(高小健:《四大厂十七年的战争片及美学特征》,载《电影艺术》2007年5期)如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红色娘子军》、《铁道游击队》等;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林海雪原》、《地道战》等;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小兵张嘎》、《智取华山》等等。在这些电影中,有反映各军种的影片,有表现人民军队战争故事的影片,有表现人民武装的影片,有表现共产党政治战略的影片,有表现战地爱情的影片,有人物传记影片,有儿童电影等等。在这些电影中表现出的英雄主义精神、现实主义风格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叙事色彩,形成了该类“电影叙事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成为新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胡牧:《叙事的乐观与乐观的叙事——十七年革命英雄主义电影美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二》,载《电影文学》2009年1期)其风格特征的形成和权威意识形态的确立,成为中国观众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中对于此类类型电影的审美期待。

  ·文化艺术平非:励志电影与传统文化 二、当代励志电影对传统主旋律电影的

  发展与变化主旋律电影是“十七年电影”的传承,无论是从主观诉求还是客观现实的角度,都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文艺传声筒。观众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作为为人民服务的艺术,主旋律题材电影中的典型人物都是劳动人民的代表,甚至作为一种表意符号,被高度抽象化了,以至于剥离了单个个体特有的情感和思想。其表现在主旋律影片中是对典型形象的凸显和对偶然发生的生活场景加以省略,所反映的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而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集体主义虽然被提倡,但已经成为了多元社会文化思想中的一部分,个体生命的发展也开始得到鼓励。现在的观众虽然以怀旧的眼光来津津乐道于谈论和回顾“十七年电影”,但是如果照搬那一套来作为新时期励志电影的文本,显然是不能被现在的观众所认可的。比如,某些过于重视表现主题、故事情节空洞、人物性格单薄的主旋律类电视剧就引不起观众的共鸣,得不到观众的好评。

  电影《翻滚吧!阿信》剧照 有别于“十七年电影”和主旋律电影,当代励志电影的人物设置更多的取材于身边“成功”的普通人。普通是指励志电影的主人公的地位并不显赫,取得的成功也并非是“名流千古”。他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甚至种种弱点和缺陷。由于体育竞技的竞争性,体育类电影常常成为励志的常用载体。例如电影《翻滚吧!阿信》中的男主人公阿信,他是生长于台湾宜兰小镇的普通男孩,家境并不宽裕,常年在家里照看水果摊。虽然阿信拥有良好的体育天赋,但是由于长短腿的问题,阿信的妈妈强迫他离开体操队。阿信一度沉沦于街头斗殴,甚至因为伤人而远走台北。直到他痛失挚友才意识到他内心深处真正需要什么,于是重回家乡再度拾起体操的梦想并终于取得成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体操选手,但是每一个普通人在幼年时期都怀有这样或那样的梦想,而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注定是不平坦的,有的人就此妥协甚至甘于平庸,少数人坚持信念重新从谷底回到巅峰。《翻滚吧!阿信》代表了当代励志电影的典型要素,小人物,朴素理想,困难的环境,抗争与成功。

  励志电影除了非常关注个体外,同主旋律题材电影的另外一个区别在于它所体现出的深厚的人文关怀。励志电影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其典型人物上多是 “弱者”和“进取者”的混合体。一方面是由于弱者出身的低微,因而更加激发了他的奋斗意识;另一方面,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相似的境遇容易使同样普通平凡的观众更加受到触动。励志电影通过传播励志的主题,使现代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即游离于主流文化外的“精神孤岛”得以融入。当然,励志电影如果处理不当,流于俗套,也可能变成麻醉个体的“精神止痛针”,而无法引发观众对其自身的价值的探索。从法兰克福学派的激进观点来看,受众是无知的,最终被资本家的宣传所蒙蔽和奴役。但是英伦学派则认为,受众有识别的能力,能够通过甄别来分辨好的文化的和坏的文化。现代社会随着观众的欣赏水平的逐步提高,他们有能力区别真正积极的励志电影和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式励志电影。通过良好的社会舆论和影视评论家们的引导和教育,这部分的观众会越来越多。从类型电影来看,对比于主旋律电影、家庭伦理电影和纯娱乐好莱坞式电影,励志电影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同情弱势群体的境遇,并给予道义上的人文关怀。例如电影《和你在一起》,影片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男主角刘小春年幼时就拉小提琴,十三岁即身拥不少令人称羡的琴赛奖状。对于这位敏感又沉默的少年,这个乐器一直是他最喜爱的表达方式,通过剖析现实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

  此外,励志电影还不断从大众文化中汲取营养来丰富主流精英文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草根文化”。“草根”(grassroots)的说法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当时美国处于“掏金热”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山脉土壤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会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的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并被赋予“基层民众”的内涵。“草根”下面有黄金的说法,暗喻大众文化中蕴涵着非常珍贵和有价值的文化内核。野草的生生不息,揭示了大众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草根类励志电影的代表人物是有着“华语喜剧之王”之称的香港著名演员周星驰,他主演的电影包括《大话西游》、《喜剧之王》、《少林足球》、《功夫》等等。周星驰电影的主角大多是草根人物,而故事文本则多是小人物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实现理想的故事。例如电影《喜剧之王》,这部带有半自传色彩的电影讲述了一个专业演员尹天仇酷爱演戏,但一直只获得跑龙套的角色。这个人物突出性格特征就是执着、单纯和善良。他虽然只是一个临时演员,却总是抱着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对于出演机会一次次地争取,却一次次的失败,甚至一次一次地被人羞辱,最后他仍然坚持他那句:“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当然,励志电影既然是“文以载道”的艺术,自然而然就肩负着传播精英文化,引导大众审美取向的使命。然而电影本身毕竟是一种普及性的文化,它是以其通俗的形象进入千家万户的,必须吸收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味。励志电影的“励志”和“大众文化”,构成了本身的二律背反。要突出其主题的教育性就必然会消解其作为大众娱乐的趣味性,为了电影的票房又不得不削弱某些过于深刻和严肃的主题。精英文化从大众文化中吸取着营养;大众文化也受到精英文化的“有目的”领导。励志电影所传达的作为精英文化的教化思想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受众,而且被受众所解读和二次阐述;同时励志电影也必须从大众实践中验证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其实高居庙堂之上的主流精英文化,追根溯源也是来源于茶肆酒家的大众文化,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最终成为符合主流的文化意识被统治阶级所采纳。

  三、当代励志电影的特征包含了中国

  传统文化“励志”思想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励志电影的“励志”主题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自古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激励中国人不屈服于困难,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信念,保持一种不屈不挠、越挫越勇的精神。除了个人的奋斗,中国人更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霍去病的“匈奴未破,何以家为”;从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到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均体现了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和为国效力的抱负。爱国主义一直是主旋律电影的主要主题之一。

  “励志”思想也弘扬了传统道德伦理,孔子云“仁者爱人”,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以友善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这对于国内社会和谐秩序的建立,对于国际社会良好秩序的建立,其作用也是积极的。例如电影《霍元甲》,该片的投资人兼男主角李连杰拍摄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霍元甲这位自强不息的民族英雄的人生经历,来激励当代人要勇于面对挫折与失败,启发人们如何从另外的角度看待生命的价值。《霍元甲》作为一部以武术为主题的电影,并没有强调“以暴制暴”的丛林法则,相反,它从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进行了新的诠释。武,即止戈,是制止暴力的一种手段。《霍元甲》就是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从小希望功成名就,因为盲目的追求而造成很大的挫折和失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仁心”的社会活动家。

  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强调社会秩序之外,也非常注重家庭观念的和谐,自古就有“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诗句。中国人崇尚对家庭的归属,这是与西方主流文化不同的,长久以来温暖着中国人的心灵,激励着人们顽强的生活。励志电影中的人物大都热爱生活,关心现实,很大程度克服了各种消极思想对人们心灵的损害,能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如电影《麦兜故事》中麦兜妈妈给奥委会主席写了一封信,麦兜“看完妈妈的信后,我决定回长洲,继续学抢包山。我不是为了姗姗,我也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抢那些包……但是我依然努力练习抢那些包山,因为我爱我妈妈。”“抢包山”是香港长洲这个地方的一种传统的节日活动。顾名思义,就是用香港人喜欢吃的各种各样包子搭起来的包山,谁抢得多,运气会更好。这也体现了当代香港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缅怀和回归。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4

  时处我校各级党支部正在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之际,为响应校团委关于开展“百团创优当先锋”团支部立项活动的号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正在深入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在巩固“一团一品”团建创新工程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新途径,创建有影响力、具长效性的团学工作品牌,推进学校共青团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团组织在服务大局、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我团支部响应院团委号召,开展“百团创优当先锋”团支部立项活动,决意通过活动,激励团员青年争当优秀共青团员,提高青年“我是团员我争先”的意识,强化学习意识,政治意识,负责意识,提高组织纪律性,保持团员先进性。

  三、活动形式:

  我团支部本学期的立项活动由3个活动组成,活动主题鲜明,活动形式多样,活动时间跨度长,能够时刻提醒团员团组织意识,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1、组织班级与同专业的10级的同学进行专业交流、拓展,进行专业小知识竞赛。

  2、参观模拟反恐,体验战争年代,加强国防意识,励志青春年华。

  3、组织全班同学观看青春励志电影,进行励志辩论,撰写观后感。

  四、活动步骤策划:

  1,团支部于9月11日召开团委会集体讨论,集聚整个团支部的智慧,为组织好这次团日立项活动出谋划策。

  2,专业知识竞赛

  a).开展时间定在10月中旬;

  b).班长、团支书负责联系10级数媒1班的学弟学妹们,一起商定具体的竞赛方案。

  c). 寻求年级宣传部协助,通过张贴海报,年级群等进行宣传

  3,参观模拟反恐

  a).班长、团支书联系模拟反恐基地,制定出游安全预案,参观前进行认真的安全教育。

  b).在团内分好小组,确定好正、副小组长(组内最好要有通讯设备),到达目的地后以小组单位,组长负责。

  c). 参观模拟反恐之后,由团支书对活动进行总结,并对支部所有成员进行国防教育、励志教育。

  d).组织委员做好活动总结(书面),宣传委员对活动进行宣传。

  4,观看励志电影

  a).班委通过网络搜索资源,寻找青春励志电影,确定观影主题。

  b).班长联系实验室管理员,借用教室,确定观影时间。

  c).观影之后,让同学们上台阐述自己的观影感受,然后,分两小组对影片观点进行辩论。

  d).要求同学们撰写观后感,班级内进行评比,后期宣传对优秀观后感进行展示。

  五、活动特色:

  本次团支部立项活动仅仅围绕“激昂我的大学,励志我的青春”的主题,活动形式新颖独特,活动时间跨度长,活动参与面广,能够调动班级同学的参与积极性,通过活动,可以拉近与同专业的学弟学妹们的感情,拓展知识面,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提高团支部的凝聚力。

  六、经费预算:

  1、专业知识竞赛奖品费用约100元;

  2、参观模拟反恐坐车费用约60元,其他费用60元;

  3、后期宣传总费用约50块;

  合计:270元

  七、 保障措施:

  1,为了保证立项活动的顺利、成功开展,每个活动开展前期我们将对全体同学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让同学们了解到本次活动形式的新颖独特,重大的活动意义,鼓动全体同学积极参与。

  2,专业知识竞赛的比赛时间应该与10级的同学磋商,如果原定时间与10级的同学有冲突,须进行临时调整。

  3,参观模拟反恐,事前必须制定出安全预案,分配小组,确立组长。可以自带矿泉水、面包等,中午也可在当地用餐。学生全部戴校徽、团徽。

  4, 参观活动是集体行动,应同去同回。若有同学中途有事离开,应向各小组负责人说明情况,一切后果由该同学本人承担。

  团支部优势

  1、我支部的所有同学,都是经历过竞争激烈的高考,并取得优异的成绩,正式录取成为百年师大的一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班级内部拥有各方面的人才,能够很好的完成活动任务。

  2、在院团委的领导下,我支部的所有同学都是共青团员,通过一学年的推优选举,我班共有16名入党积极分子,班级全体同学思想觉悟高,政治领悟高,道德水平高,是党的有力接班人。

  3、我团支部是一个强大的集体,同学们团结进取,相信相爱。通过一学年开展的4次政治理论学习会,和2次团支部立项活动,其中有1个校级立项活动,我支部积攒了开展各项活动的经验,支部组织能力出色,同学们的积极性高,能够很好的完成活动任务。

  活动的预期效果

  1, 通过本次的团支部立项活动,同学们对专业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以及拓展同学们专业之外的知识面,增强以后的职场竞争力。

  2,以“激昂我的大学,励志我的青春”为主题开展团日活动,年轻一代应该励志奋斗,把握大学时光,提高个人素质,激荡自己的青春年华。

  3,动员全支部的同学都积极参与本次的团日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增进彼此间的感情,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学习,提高整个班级的凝聚力。

  学院团委意见

  盖 章:

  年 月 日

  校 团 委 意 见 盖 章: 年 月 日

  备注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5

  [关键词] 文化价值观;个人主义;精神取向

  电影是写在胶片上的社会文化,不同文化国度、不同影视题材所传递的精神取向也十分不同。[1]励志电影之所以感人肺腑,激人上进,除了精彩的故事情节及制作技术,影片的精神取向是最具冲击力和震撼性的。美国精神中的英雄主义、个人主义和对自由的追求等在励志片《当幸福来敲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使得我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更能感受到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

  《当幸福来敲门》是美国好莱坞拍摄的一部经典大片,根据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纳的同名自传小说改编而成,是一部反映20世纪80年代美国平凡小人物艰辛奋斗史的励志片。故事发生的年代,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影片中的黑人推销员克里斯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用在购买和推销骨密度扫描仪上,每天提着这种医疗仪器四处奔波推销,却始终无法摆脱穷困潦倒的生活状态。妻子琳达无法忍受生活的苦难和压力,对他失去信心最终离他而去。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克里斯仍然怀着成为一名证劵分析师的梦想,并且赢得了一个没有任何收入的、在一家著名证券公司实习三个月的机会。为了自己的梦想和儿子的未来,他在逆境中吹起向命运开战的号角,不断克服一个个常人无法想象和忍受的、噩梦一般的困境,终于实现梦想和自我价值,成长为一名成功的投资商人。

  在奔向成功之路上,克里斯在困境中表现出的坚持和执著、乐观向上、永不言弃的精神是美国社会几百年来所公认的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的完美演绎。[2]美利坚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宗教文化、社会历史等都在这部影片里精彩呈现。

  一、“独立宣言”和“美国梦”——精神源泉

  1776年7月4日,美国大陆会议通过一项由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起草的议案,这就是著名的美国《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宣言由三个部分组成:所有的人生来平等;所有人都具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政府应保障人民的幸福和权利,如果政府不履行责任,人民有权起来它。在此后的两百多年间,这些原则为美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思想基础,它反映了美国主流价值观中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影片的多个场景都提到了托马斯·杰弗逊总统和《独立宣言》中的经典名句:“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3]当时克里斯被生活逼迫得走投无路,他无钱支付房租遭房东斥责和驱赶;为了讨要仅仅14美元的欠款,夜晚在朋友院门外愤怒喊叫;为了在收容站得到一张过夜之床,在工作与漫长的排队等待之间疲于奔命……这时他就会想到杰弗逊总统关于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独立宣言》,而更让他叹服的是总统先生预见性地在“happiness”前面用到 “pursuit”一次,更使他感到幸福真正的含义在于追求,而不是唾手可得。他生活在社会底层,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和骄人的学历,但他坚信自己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影片片名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其实是“美国梦” (American Dream) 的真实表述。“美国梦”基于《独立宣言》,是西方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反映人们追求“民主、平等、自由”的理想及价值理念。人们认为在美国这个自由国度,无论一个人出身如何,只要勤奋工作,努力奋斗,意志坚定,就可以获得成功和幸福。机会面前人人均等是“美国梦”的精髓;奋斗与坚忍不拔是实现“美国梦”的必要条件;大幅度的社会阶级流动,尤其是下层社会向上层社会的流动,是“美国梦”最显著的特征,“美国梦” 因而成为众多美国人普遍接受和信仰的信念。[4]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信念,主人公克里斯在居无定所、靠卖血维持生计甚至因漏税被关进拘留所等种种恶劣的环境中,每天坚持工作16个小时,积极乐观、勤奋好学,想尽一切办法抓住机遇,迎来了通往梦想的契机和转折点。

  二、个人主义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前进动力

  个人主义重视个人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认为个人利益及个人独立是决定行为的最主要因素。美国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个人主义,强调通过自我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个人自由和机会均等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保障,竞争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美国学者萨姆瓦认为个人主义价值观包括个性自由、自主选择、自力更生、尊重他人、尊重隐私等。与中国观念不同的是,个人主义在西方人眼中是褒义词,具有“个性”“独特性”的内涵,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控制、自我支配和发展。[5]这种“美国精神”渗透到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励着众多普通百姓美国梦的追逐与实现。

  影片充分彰显了克里斯的个性:执著、勤奋、自强,不放弃任何成功的机会。即使穷困潦倒,身无分文,他毅然咬紧牙关,想尽一起办法、吃尽一切苦头去克服,他始终坚信自我的努力必然会博得明天的成功。影片对妻子琳达形象的刻画,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个人主义在人们价值观中的根深蒂固,生活的艰辛与磨难将这个可怜的女人折磨得异常憔悴,他们连续三个月付不起房租,总是拖欠孩子的入托费,她每天要打两份工却始终无法改善现状,当她感觉到无法再与克里斯拥有幸福的生活时,她选择了离开,她不愿意为了家庭及孩子放弃自我,这种无奈而绝望的背离实则是美国个人主义的不经意流露以及个人对自我价值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在对待孩子克里斯托弗的态度上,克里斯给予了孩子充分的尊重,他以父亲的爱呵护着孩子个性的发展,维护孩子的尊严;他认真地给孩子讲解幼儿园门外墙面上“happyness”的拼写错误,在幸福的中间应该是“I”而不是“Y“,从侧面隐喻了幸福必须要靠自己(I)去争取,依靠他人(You)是错误的;带着儿子在篮球场上玩耍时,儿子告诉他自己长大后想要成为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对于儿子的梦想他表示赞赏,鼓励儿子要保护自己的梦想,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 “You got a dream,you gotta protect it”(有梦想就要去捍卫它),“If you want something,go get it”(你想要什么就得努力去得到),“Dont ever let somebody tell you,you cant do something,not even me”(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 ,这些话语成为该部影片的经典语录。克里斯在身无分文、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与儿子在夜晚流浪街头,为了维护儿子的尊严,他编织了一个关于恐龙的史前童话,带着儿子狼狈住进厕所却让儿子欣喜地认为爸爸与他在进行游戏,儿子幼小的心灵并没有因为生活的磨难失去对美好的向往及童真的个性。在这样的教育熏陶下,美国人的个人主义观念世代相传,深深融入其民族文化之中。

  三、勤奋、执著、人际沟通能力——成功途径

  美国人的处世态度与美国的成长发展历史密不可分。19世纪40年代的“西进”运动,培养并发展了美国社会“自由、平等与竞争”的民主意识,造就了美利坚民族勇敢与冒险的精神。[6]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仍然无所畏惧,开拓进取,逐渐磨炼出乐观、勇往直前的民族性格,他们相信个人奋斗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不畏艰辛、努力追求、勤奋执著,这些品质经常在美国电影中得到体现。影片的主人公克里斯对目标有着执著的追求,他迎着目标全力以赴、不畏困苦,浑身的力量都凝聚在了摆脱逆境的努力上。故事的情节不断在绝望与希望之间转换,其间穿插着克里斯不停奔跑的身影,虽有喜剧效果,却可以看成他奔向梦想跨越一个又一个前进障碍的隐喻。为了实现成为证劵分析师的梦想,克里斯争取到了一个在证劵交易所无薪实习的机会,工作时他不放下电话话筒、不喝水、不上厕所以此来节省时间;为生活所困带着儿子住进收容所,晚上安置儿子入睡后自己借着走廊昏暗的壁灯看书学习,,正是这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主动精神对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正面的推动作用。

  影片中的克里斯不仅对困难无惧无畏,还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他一直坚信,成功的前提就是“be good with numbers and be good with people”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迈进。为了争取到证劵交易所面试的机会,他主动与人事部主管杰·托斯特尔搭讪,不断出现在他的视野中,并且想办法与他搭乘一辆便车,随机应变,利用机会让他对自己潜在的数学才能(魔方的重拼)刮目相看,从而赢取了面试机会,为自己敞开了通向成功的大门;因为拖欠停车罚款而被拘留一夜,第二天穿着沾有满身油漆的寒酸工装飞奔到面试现场,当面试官指责他在如此重要的场合却不穿衬衣时,他幽默机智地回答:如果面试者不穿衬衣,那他一定穿着考究的裤子,从而使紧张的气氛转化为轻松愉快的谈笑;克里斯由于错过和退休基金会执行主席沃尔特的见面,在周日带着儿子登门道歉,以此赢得了和他同去观看橄榄球赛的机会,并在赛场结识了多位体育俱乐部的会员,为自己将来的工作业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克里斯以他的勤奋、执著与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为自己搭就了通往梦想与成功的阶梯。

  四、结 语

  好莱坞经典影片《当幸福来敲门》作为典型的美国式励志故事,不仅从视觉上带给我们震撼,而且让我们从内心深省。影片向我们生动地呈现了西方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克里斯在逆境中对幸福的执著追求,为了梦想努力拼搏的精神,反映了美国文化价值观的精髓所在,他们提倡追求自由平等,推崇并鼓励个人奋斗,认为勤奋乐观是通往成功的途径。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相互之间需要了解和沟通,因此在欣赏电影动人的故事情节的同时,还应发掘其深层的精神内涵并正确看待,使我们能够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理性借鉴与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加深我们对美国社会历史、经济政治、教育及宗教等的了解,增强自身文化意识,培养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建构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有效指导我们的学习与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曦.美国文化的精髓——个人主义[J].读与写,2008(04).

  [2] 皮小卉.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

  [3] 郑立信,顾嘉祖.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216.

  [4] 唐朝秀.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看美国文化价值观[J].考试周刊,2011(43).

  [5] 赵婉秋.从价值观看中美文化差异[J].长白学刊,2008(05).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6

  关键词:体育电影 虚幻与真实 奇观 艺术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026-03

  伴随着18世纪末期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也越来越紧迫。生产方式的转变促成新兴中产阶级的产生,也导致社会对大众文化商品与服务的渴望。电影,这项由科技革命与技术革命带来的产物,包括以展示动态视觉影像的体育电影成为社会大众支配休闲时间的选项之一。体育电影是电影艺术家们借助电影这个表现形式来以各种体育项目的技艺表现结合夸张的故事情节,把运动项目搬上银幕,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现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可以转播运动现场比赛情况。但是,电影重在情节故事、运动艺术;电视重在实况记录,缺乏剧情与艺术虚构,精神层面表现力较弱。过去相关体育电影的研究,多讨论体育电影所表达的文化意涵、社会价值观以及由角色塑造象征国家精神的英雄形象。体育电影始于纪实功能,却随电视问世而偏向以虚构剧情为发展主流。电影文化植根于真实现象,造就电影殊的虚幻与真实间的融合与影射。因此,文章以电影本身发展的脉络为切入点,探究美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历程、价值追求及虚构与现实的表现形式,从而为国产体育电影运动内涵的诠释及艺术表现提供比较素材。

  一、体育电影的发展历程及价值表现

  1.体育电影发展历程

  1895年,法国卢米埃兄弟拍摄电影《工厂下班》并成功放映,酥镜缬暗牡生。电影发明人爱迪生 (Thomas Alva Edison) 在1894年便以拳击为题材内容拍成短片《The Leonard-Cushing Fight 》。1897年罗伯特与吉姆的重量级拳王之战被拍成长达60分钟的影片,成为美国史上第一部电影长片 (feature-length movie) 。[1]拳击能够成为最早的运动电影,是因为拳击受到当时的中低阶级及劳工阶层的喜欢。拳击赛的社会影响力受到观众追捧,因此到1907年,总计制作出超过100部的拳击电影。[2]棒球是继拳击之后被拍成电影的又一运动种类。第一部棒球电影《The Ball Game》是两支新泽西队的比赛,1898 年制成短片。1909 年当爱迪生制作公司拍摄由Ernest Lawrence Thayer 著名诗作《Casey atthe Bat》改编的同名电影时,由于内容为虚构而非记录球赛实况,被视为棒球电影的重要里程碑;而1915年由纽约巨人队选手Mike Donlin 主演的《Right off the Bat》则被称为第一部棒球电影长片。[3]

  1927年之前的无声电影时代,片中基本靠演员们的丰富表情与肢体语言表现剧情。“运动”提供了展现肢体动作的绝佳元素,“喜剧”则是带有夸张的肢体表演。电影《巴特勒战争》及《城市之光》中,均出现拳击的造型及片段。但不同于日后体育电影强调英雄形象及胜利主义,两片中的拳击选手被塑造为类似丑角人物,且不具备卓越的运动能力。两部影片批判与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阶级不平等的现状。[4]Crawford (1988) 认为,在无声电影时代最具“运动感”(athletic sense) 的体育电影是《爱情长跑》。电影中的主角以跨栏、跳远、撑竿跳、掷标枪等多项田径运动的技能,完成剧情中的英雄救美的任务。由此,现今体育电影中常见的展现良好运动技巧打败强敌获得胜利的剧情架构隐约成形。随着美国电影业的不断发展,体育题材电影在1930―1939 年间总计生产并发行165部,其影片中的体育项目内容除了拳击、棒球外,还有赛车、赛马、美式足球等。

  当声音以及颜色等技术陆续被应用于电影后,体育电影开始摆脱喜剧调侃风格,转而通过剧情叙事与角色刻画传递社会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例如1942年《洋基的骄傲》是以美国棒球名人堂选手Lou Gehrig 生平故事为题材拍成的传记电影。影片虽然虚构成分较多,但刻画了Lou Gehrig 在球场上正直、 勤奋、谦逊、朴实的人物形象。体育电影中的主角开始被赋予英雄的地位并成为美国体育精神代表及学习的典范。[5]体育电影发展在经历各个不同时期的经济与政治条件后,开始具备反映社会的矛盾和不同阶层的观念差异,进而审视美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及精神的能力。另外,美国体育电影强调胜利主义,让观众通过体育的题材,对国家与社会产生认同,进而引导人们向社会某项专业工作去发展。[6]

  2.体育电影表现主题内容

  电视的出现替代了电影的某些功能。如前述,体育电影在早期发展时,具有新闻报道功能及纪实功能,但当电视开始制作体育新闻以及转播赛事后,体育电影为了生存走向虚构剧情、艺术创造的发展趋势。当电影产业受到电视的冲击后,体育电影制作数量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显著减少。但由于体育早已成为平民生活的一部分,题材贴近现实世界及观众记忆,加上具备有利于银幕化及表现力的特质,使得体育电影在电影发展的各阶段中,持续受到美国电影工业青睐,成为维持美国所谓文化价值宣传的工具之一。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体育电影以展现社会时尚、描绘现实生活为主。以拳击运动为主题的《洛奇》《愤怒的公牛》,以棒球运动为主题内容的《北达拉斯队》《天赋》等,反映了以运动为职业的美国民众的现实生活。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以表现时尚为主题、并重新向喜剧风格转化的体育电影,如《空中大灌篮》《疯狂教练》等。21世纪初,体育电影由喜剧风格逐渐转向描述生活,激发励志精神。如描绘生活的《女生出拳》《爱情与篮球》等。[7][8]

  3.体育电影价值表现

  美国体育电影的励志以个人奋斗为核心,并将之与生命的尊严、个性化的诠释紧密相连,即所谓的个人自由主义。“所谓生命叙事,是以生命为主体的叙事。而体育电影的生命叙事,是指对体育关切人的生存、关切人的意志和成长的叙事,通过体育,显现人对自由意志和生命伦理的追求。”[9]另外,目前美国励志体育电影主要模式是:以体育素材为剧情主线,辅以电影主角的爱情、家庭、社会生活,以喜剧场景为点缀,在有限的影片时间里激励观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斗志和唤醒人们的运动激情,力求表达真实、激昂的体育电影新理念。[10]因此,美国体育电影受美国民族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影片中也反映美国至上主义。美国体育电影在传播体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时候,不断传播美国的体育文化、价值观和美国式生活方式。 [11]因此,不仅体现狭隘的民族精神,也造就了美国人文化独大的场域,这与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是不符的,应予以批判。总之,美国体育电影在其发展历程中主要表现主题为描绘体育生活场景、以体育手法表现喜剧、弘扬美国的民族精神。

  二、 体育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透析

  (一)虚幻与真实相互游离的动感艺术

  1.体育电影是真实生活的精神需求

  体育与电影均游离于虚幻与真实之间,两者虽然都从真实出发,所不同的是,体育的虚幻意义来自观看者的赋予,而电影虚幻的本质则为参与者(创作者)及观看者的共识。体育具有幻想与现实的双重个性,因为人们常将体育视为美好的回忆或一项娱乐消遣形式,并由此转移或减缓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另一方面,“现实是所有电影的原始素材”,电影将日常生活的真实转化为银幕上的真实,造就出一种既虚幻又真实的现象。观看者通过电影缓解对现状的压力或不满,暂时逃避现实。19世纪二三十年代之所以成为体育及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正是因为这一时期经济恐慌造成了社会及经济生活的不安。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中,体育世界中的英雄及高超技艺的视觉刺激帮助人们暂时脱离生活中的压力及忧虑,从而成为人们精神慰藉的避难所。体育电影继承了上述两者的现实与虚幻交错的本质。

  2.体育电影是真实体育的艺术表现

  体育电影通过电影表现、转换及变化真实生活中的体育种类或运动员,因此其与真实世界存有相当程度的落差。体育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无法放弃追求“模拟真实”的境界,例如以真正的球员担纲演出、真实事件作为叙事背景或是明星选手的真实人生作为剧情架构,或是将虚构人物置入真实赛事及球队。[12]体育电影对现实高度拟真的特性,往往让观影者在当下忘却电影为虚构叙事作品,进而沉溺于情节、角色、背景的设定之中。然而,真实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仅作为构思产生的部分条件,而非目的。判断体育电影优劣的主要依据,并非真实程度,而是该社会或文化本质精神中的核心价值。在真人真事改编的体育电影中,当所拍摄人物对象非全国或世界高知名度者时,如《心灵捕手》(The Rookie) 中,以35岁高龄争取进入大联盟的Jim Morris,或是在《豪情好家伙》 中,身材、球技平凡却一心想进入美式足球名校――圣母大学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的Rudy Ruettiger,是剧情呈现与真实相符的体育电影:虚幻与真实的奇观的程度很少成为引人关注的一环。例如,《梦幻成真》中八位在1919年世界大赛因集体收钱放水而被永生禁赛的芝加哥白袜队球员鬼魂,《魔幻大联盟》里借助天使的力量转弱为强的加州天使队,或是在《小鬼魔鞋》中因拾获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的球鞋而拥有无人能敌篮球技巧的小孩。体育电影中以虚幻想象为创作手法者,为取信于观看者,常于剧情中穿插真实的人物/球队(如球员迈克尔?乔丹、加州天使队)、事迹(如黑袜事件)等,或明确交待发生的时间、地点刻意造成观看者心理上的真实感觉。“真实”在此仅是一个外在的框架,剧情发展过程中,并不受限于“真实”。一方面扩张虚构想象,但又营造细节以求逼真,在真假实幻之间,创造有e于真人真事改编的体育电影形态。观看者决定体育电影的虚幻和现实,当虚幻被接受与相信,便摇身一变成为现实。

  (二)体育电影是一种视觉奇观再现

  体育电影无法具有竞技场上感受瞬间真实比赛场景的,但提供给观众的却是或许比现实比赛场景更完美的虚幻世界。对比观看电视比赛转播或是现场观看比赛,观看体育电影与以上两种形式的观看获得的感官体验有明显的不同,可视为“真实的视觉奇观再现”。这里“奇观”指经由不断的符号影像过程后才得以被消费、参与的生活各个场景的再现。当媒体影像进入人类文明社会后,透过媒体的放大,奇观现象变得更具艺术感染力,电影运用视觉和听觉效果扩张触发观影者对剧情的想象,塑造奇观以吸引观影者进入影院,体验艺术,并带来票房利润。体育电影除了重现体育与现实生活所具备的奇观现象“精湛的运动技术、气势宏大的比赛场面”、现场观众及变换的戏剧性的过程场面之外,利用镜头与剪接强化比赛张力、运用特效技术夸大运动技能、穿插磅礴强烈的音乐及外景衬托主角强大的内在意志及外在运动技能,以及设计音效(如观众呐喊声、运动员心跳、呼吸声等)强调表达层次。例如,《火战车》中主角冲刺时钉鞋的磨地声、终点压线时的慢动作配上以小号声为主具节奏感的电影配乐,营造出运动的力、美及荣誉价值。即便体育电影缺乏比赛转播所具备的应时性与不可预知性,体育电影仿真与再现真实,以奇观收服观影者的感官并融入眼前所见的影像世界。电影科技将运动场面转化为充满视听觉震撼及想象的奇观感受。

  三、结语

  体育电影的诞生及发展历程,是随着科技手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其真实与虚构艺术形式的使用,使得观众眼见不再为实。电影中所呈现的比赛场面精确复制真实生活中坐在赛场观众席观看比赛的感觉,以致令观影者感到紧张及兴奋;仿佛身临其境。体育电影以动感视觉、叙事结构等手法通过奇观景象抓住大众心理使其折服。体育电影应用了超现实世界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使其具备娱乐效果,更展现当代社会的体育价值观,进而表现出当代的主流思想,提供人们适应现代生活的方式。作为体育文化产品,在当今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体育电影不仅带给人们高超运动技能的艺术享受,更重要的是作品表现的运动信养和文化价值观是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2] Streible, D. Fight pictures:A history of boxing and early cinema[M]. Berkeley,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3] Jones, G. “Down on the floor and give me ten sit-ups”[J]. British sports feature 2005.

  [4] 汤普森.电影百年发展史:前半世纪[M].廖金凤译.台北:美商麦格罗希尔国际股分公司,1998.

  [5] 张世强、张世泽.美国棒球电影发展的文化省思[J].体育与科学,2010(1):37-43.

  [6] 张军,尚志强. 美国体育电影的文化透视[J].体育学刊,2009(1):44.

  [7] 刘国相. 从美国体育电影看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J].新闻世界,2010(4):106-107.

  [8] 尚志强,黄斐跃. 中美体育电影对比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1).

  [9] 叶志良.从意识形态承载到生命叙事的转换――体育影片的叙事伦理[J].当代电影,2008(3) .

  [10] 黄璐,兰健等. 论美国励志体育电影风行的意识形态性[J].体育科学研究,2007(3).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7

  关键词:作文教学;素材积累;整合运用;观察生活;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58-01

  目前的语文作文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难以较好地打开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则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生活阅历比较浅薄,可用的素材较少。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拓展教材内容

  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启蒙阶段,该时期的人生阅历比较浅薄,很多人生经历也是从书本和长辈身上间接获得的。因此,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首先,在讲解作文的时候,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观察内容。例如,在对景物进行描写时,教师可根据当前的季节,组织学生去附近的公园参观,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以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力。其次,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很多教师可能潜意识里觉得低年级学生尚小,暂不适合写日记,实则不然,良好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尤其是作文需要的就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第三,适当延伸教材内容。例如,学习《青蛙看海》时,教师就可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适当地写一下感想,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只要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

  二、注重课外阅读,做好作文素材的积累

  首先,教师应该明确课外阅读的范围,即不一定是专门的课外读物,可以是平时做题过程中涉及的阅读材料,也可以是精彩的阅读片段。现在的语文课本配套练习材料中,都有与课文内容类似的阅读材料,具有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的辅助作用,也是值得积累的作文素材。其次,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做好批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要求他们把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句子画下来,进行背诵,而高年级的学生,则需要他们对精彩段落和优秀字句进行鉴赏,还应该鼓励他们模仿。第三,帮助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一定量的文章,可以是报纸杂志,也可以是比较经典的小说,一方面可以摘抄下自己比较喜欢的字词和句子,另一方面是把自己觉得有用的文章剪下来,制作成专门的剪切本,甚至还可以贴上喜欢的歌词。

  三、综合利用电影电视等现代媒体,实现素材的整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学生都已经有了手机和电脑,对于QQ和微信的使用也比较熟悉,更别说是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了,虽说信息化时代有利也有弊,教师和家长更应该转化劣势,帮助学生找到现代通讯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整合写作素材。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动画、歌曲和视频等,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更好地展开作文教学。例如,在布置学生写关于母爱的作文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电影,然后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鼓励学生就电影观看后的感想进行交流和汇总,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其次,学生在观看电影和电视的过程中,最好能够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尤其是那些比较励志的电影和电视剧节目,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三,注重QQ和微信的使用。例如,教师可以和学生互加好友,教师每天在空间里转发一些心灵鸡汤类的文章,而学生也可以自己阅读和转发,组织学生进行空间文章转发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指导学生运用素材,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素材的积累和整合,说到底还是素材的运用,这也是作文教学中最关键的步骤。首先,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续写和改写活动,这主要是针对课文内容而言。例如,很多文章阅读过后,总感觉意犹未尽,这时候就可以利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跳跃性,鼓励他们展开续写和改写活动,对于较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其次,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活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去学校附近的景区参观,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做好功课,对学生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一些熟悉的景点参观,组织观后感大赛等。第三,让学生关注时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五、结束语

  总之,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虽然教师已经讲清楚了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但是学生听来依然一头雾水,写出来的文章不仅杂乱无章,还很少融入感情,这不得不引起广大教师深思。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和整合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其实很多素材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亮丽的风景,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引导,而学生也应该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养成观察、体验和阅读的良好习惯,逐步改善写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写作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范艳君.素材积累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从一位小学五年级学生的作文困惑说起[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04).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8

  --观《当幸福来敲门》有感

  泰州靖江城北支行 侯佳楠

  没有什么事来得容易,也并不是努力就能够确保拥有什么,所以我们必须去追求,只是这实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的唯一可能的选择,也是唯一重要的东西。

  有些缘由,我翻出《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的电影来看。这部片子最早吸引我的是这个艺术化的中文片名:当幸福来敲门,中国的翻译家们将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翻译成"当幸福来敲门"实为妙哉,我想这个译名大约是来自最后父子俩的一个幽默:Knock,Knock.这个拟声词足以让译者瞬间捕获一个温馨而动人的灵感。但纵观全片抑或是结合生活,幸福真的会来敲门吗?

  励志题材的故事大概都是这个模式:窘迫的处境,艰难的奋斗,没完没了的倒霉事,然后出现一丝机遇……最后迎来一片曙光,带给人无尽的正能量。苛求这样的片子出新出奇是没有意义的,就好像你苛求自己的生活要丰富多彩一样,尽管我们看之前就会预想到励志片这样的"流程",但我们仍会选择去看,我们仍会因为奋斗的人最终获得成功而感到欢欣鼓舞,甚至流泪,这正是因为我们自身很难像故事里的人那样坚持不懈。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美国梦的呈现:一个黑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梦想,得到幸福。很多人往往会关注于梦想的树立和幸福的喜悦,而往往忽略过程的艰辛。特别是,当面对一个看似无望的现实的时候,有多少人会坚持,而多少人会放弃呢?你在生活中总是被教育要顺势而行,符合大流,并告诫我们顺应大潮的人比逆流者过得更舒适。可是,确实是有些人,愿意逆流而上并取得了成功。

  这部电影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有两个关键词:梦想和幸福。也许是被片名的艺术气息欺骗了,幸福来敲门?其实不然,整个电影真正意义上向生活、向观众传递的是"追求"这个词:Pursuit,而不是简单的happiness和dream.

  从电影回到生活,电影里的片段或许是我们在职场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的情况:你也许会像克里斯那样经历职场最为惨白的一段时间,你曾教育别人你也曾被这样教育过,也许你一直以这部电影的营养激励着自己,你一直相信自己也可以像克里斯那样最终追求到幸福。但事实上,听过了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而所谓的幸福并不一定会在你的艰难困苦、你的乐观的或者是破釜沉舟的努力后实现,你也许劳苦一生,最后却发现幸福其实并不真实存在,或者根本遥不可及。只是如若因此放弃追求,生命又有什么意义?

  我们有时候需要为某一种结果而付出努力,无比艰辛的努力,个中滋味苦涩无人能知,然而结果却永远是未知。在这种情况下,是放弃追求,退守原本的平静,还是放手一搏,压下赌注,看一看这一次的结果?

  记得大学毕业前那段时间,为工作患得患失,往往是在一番心理斗争后,给出自己这样的结论:逃避追求永远也不会得到幸福,如果想要得到什么,唯一的方法就是努力追求,既然及改变且预知不了结果,又何必要为之而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