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与“本土”电影主题比较, 都以藏地文化为主, 求同存异
“他者”导演和“本土”导演在藏地电影的主题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
一、“他者”与“本土”电影主题表达的相同之处“他者”导演和“本土”导演的电影作品共同构成藏地电影,他们以藏区为叙事空间。新世纪以来,藏地电影呈现多元化态势,二者在主题表达上存在相同之处。
如张扬导演的《冈仁波齐》与松太加导演的《阿拉姜色》都以人物在朝圣途中寻找自我救赎为主题;哈斯朝鲁导演的《唐卡》与万玛才旦导演的《五彩神箭》都是以藏区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主题;《康定情歌》与《寻找智美更登》都以“寻找”为主题;《太阳与月亮》与《旺扎的雨靴》都以儿童的视点展开。
梳理新世纪以来藏地电影的发展时,“他者”与“本土”电影在主题选择上存在着相同之处,但二者间的差异之处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征。
二、“他者”与“本土”电影主题表达的差异之处“他者”导演和“本土”导演在藏地电影的主题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二者主题表达上的差异性是二者相互区分的关键。
首先,“他者”导演和“本土”导演的作品在影片主流价值观的建构上存在明显差异。“他者”导演强调宏大的国家叙事,影片以宣扬解放军、援藏干部的事迹为主,依托国家援藏政策为主题,宣扬国家政策的利好及汉、藏两族的友好相处。
在“他者”导演的作品中,汉族人常常处于支配地位,而藏族人更多是处于被解救、被解放的地位。而“本土”导演立足于民族内部,他们摒弃宏大叙事,聚焦于藏族族群的精神焦虑和身份认同。
“本土”导演通过塑造个人或家庭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展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冲突与共生,他们的作品中更多展现的是本民族内部的矛盾,通过人物的自我救赎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寻找适存之地。
其次,“他者”导演和“本土”导演的作品在伦理表达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他者”导演侧重于文化与生态伦理的表达,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是新世纪以来首部以藏区生态为主题的电影;哈斯朝鲁导演的《唐卡》则是为数不多的以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的传承为主题;张扬导演的《冈仁波齐》则是以藏族朝圣为主题,展现藏传佛教生死轮关的电影。
“本土”导演更加关注家庭伦理的表达,以夫妻、父子(女)、兄(姐)弟(妹)的家庭关系展现伦理道德。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夫妇有别”表层消解。
受现代文化的影响,少数藏族女性的独立意识觉醒,夫妻关系中两性逐渐形成对等的关系,而大部分坚守传统文化的女性还处于“男尊女卑”的两性关系中;父、子(女)关系因对于现代文化的不同态度也呈现出父权失意的趋势;兄(姐)弟(妹)的义利观竞逐呈现出“重义轻利”的话语立场。
最后,“他者”导演和“本土”导演的作品在影片的商业化上持有不同态度,“他者”导演以主流市场导向为主旨,进入新世纪以来,他们积极参与商业化藏地电影的,利用明星效应、利用特效营造视听奇观、大投资大制作都是依托商业片的制作标准展开。
“本土”导演则是主观地避开商业化影片的制作,他们的作品展现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影片为载体展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共生。
他们采用纪实手法、启用非职业演员、使用藏语对白和实景拍摄,追求影片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