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中科技伦理观.pdf

  2006年7月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ul. 2006

  0f

  第8卷第4期 。bur舱1 Soutr∞st andSocial V01.8No.4

  UniverSity(Ph¨osophyScien∞)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科技伦理观

  陈爱华

  (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6)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论》;大工业;伦理关系;科技伦理观

  [摘 要]马克思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其巨著《资本论》中,他以当

  时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的发展为背景,阐发了大工业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伦理关系的生成、内在矛

  盾的加剧与伦理关系的解构的深刻影响,其中蕴涵了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科技伦理观。

  [中图分类号]A81l[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印刷机的出现,一切都变了。印刷机使用两种工人:

  用。他不仅在其三部著名的经济学手稿中阐述了他 一种是成年工人,主要看管机器;另一种是少年,大

  的科学伦理思想,而且在他的巨著《资本论》中,从研 多从11岁到17岁,他们的工作只是把纸切开送到

  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机器上,或者从机器上把印好的纸取下来。

  和交换关系”[1]8出发,以当时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的 这种工场内部的分工所生成的伦理关系,同样

  发展为背景,在论述大工业对资本主义社会伦理关 也体现在社会内部的分工上。只要手工业和工场手

  系的影响的过程中,阐发了他的历史辩证法的科技 工业构成社会生产的普遍基础,生产者对专一生产

  伦理观。 部门就有一种依附性的伦理关系,这样,“其职业的

  原有多面性的破坏,就成为发展的必要因素。在这

  一、大工业与资本主义社会伦理关系的生成

  一基础上,每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都通过经验找到

  首先,马克思提出,基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大 适合于自己的技术形式,慢慢地使它完善,而一当达

  工业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伦理关系即人与人(人一机 到一定的成熟程度,就迅速地使它固定下来”[1]532。

  器一人、工人(包括妇女、儿童)与资本家)、人与社 除新的劳动材料外,劳动工具的逐渐改变也会不时

  会(工厂、手工工场)、人与科学技术的伦理关系的生 地引起变化。由于工具往往世代相传达千年之久,

  成,有着重要影响。马克思指出,我们已经看到,“大 因而,一旦从经验中取得适合的形式,工具就固定不

  工业从技术上消灭了那种使整个人终生固定从事某 变了。由此,各种特殊的手艺直到18世纪还称为:

  种局部操作的工场手工业分工。但大工业的资本主

  义形式同时又更可怕地再生产了这种分工,,[1]530-531。中的奥妙。这层帷幕在人们面前遮蔽了他们自己的

  在当时的工厂中,或者由于使用机器和机器劳动,或 社会生产过程,使各种自然形成的分门别类的生产

  者由于采用妇女劳动、儿童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作为 部门彼此成为字谜,甚至对每个部门的内行都成为

  分工的新基础,工人进而变成了局部机器的有自我 字谜。然而,大工业则有一种解蔽作用——撕碎了

  意识的附件。工场手工业分工和大工业性质之间的 这层帷幕。“大工业的原则是,首先不管人的手怎

  矛盾强烈地表现出来:由于现代工厂和手工工场中 样,把每一个生产过程本身分解成各个构成要素,从

  所雇用的大部分儿童,从最年幼的时期起就被束缚 而创立了工艺学这门完全现代的科学。社会生产过

  在最简单的操作上,多年遭受着剥削,却没有学会任 程的五光十色的、似无联系的和已经固定化的形态,

  何一种或者只是在同一手工工场或工厂中能用得上 分解成为自然科学的自觉按计划的和为取得预期有

  的手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