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西方视野中的黑泽明电影:伦理精神以及个人主义的误读

  背离日本电影的传统以及一定程度上西化的叠加,使得黑泽明的电影在日本受到前所未有的排斥。

  事实上,黑泽明电影中的戏剧化情节表达正是他反叛日本电影传统的最明显标志。

  在黑泽明的电影中,主角往往是被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帮助弱小的人们去抗衡强大的外在力量。

  同样在黑泽明的电影中也毫不掩饰对西方电影的喜爱,对于黑泽明电影中武士的解释,则更多像是美国电影中的西部牛仔,1961年的《用心棒》在后来甚至被拍成美国的西部电影。

  其次在人物的塑造方面,黑泽明也与日本的传统有着很大的差距,黑泽明的电影中多是一些离经叛道的人物,但是日本文化中却有着繁杂的规则,所以传统日本文化中更强调的是一种集体意识。

  所谓的个人英雄主义在日本文化中完全没有生存空间,但黑泽明却固执地要让自己心中的个性化人物抛开集体意识,独自游走在荧幕之上,所以在日本评论家眼中黑泽明的这种做法自然是离经叛道的。

  以电影《罗生门》为例,之所以能受到欧美的推崇一方面是因为电影展示浓厚的异域色彩,另一方面电影却有着欧美现代化的外衣。

  就这个角度而言,日本评论家认为黑泽明的电影是离经叛道的,未免有失偏颇,因为黑泽明电影中所叙述的故事毕竟发生在日本,所以必须依据日本的现实来进行故事创作。

  其实单看电影的类型,黑泽明完全没有背离日本传统的意思,日本的电影类型主要分为时代剧和现代剧,也即古代故事和现代故事,这一点黑泽明完全没有超纲表达。

  欧美人之所以对黑泽明的电影感兴趣,其中不乏一种猎奇心理的存在,因为黑泽明时代剧中的日本武士文化是欧美人所不了解的。

  至于黑泽明电影中欧美外观,并非是一种对欧美观众的刻意讨好,但其电影中的西方意识却使得欧美观众观看起来毫无不适之感。

  “黑泽明非常擅长于表现传统,同时他表现出一种西方的影响。”卢卡斯的这个概括还是很中肯的。

  02 黑泽明电影中人道主义被欧美误读

  与欧美电影中那种理性分析的批判表达相比,日本电影则更多的是拘泥于表象的肤浅性批判,黑泽明电影之所以伟大,正是吸收了欧美电影中的理性分析批判。

  不过由于黑泽明电影中的文化差异,难免会使西方对于黑泽明电影产生很多的误读,从而丧失了真正理解黑泽明电影内涵的机会。

  黑泽明电影一般被认为是极具人道主义精神的,这点在他的战后电影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即人身上信义的一种表达。

  由此人们认为黑泽明电影中的人道主义是拯救集体,并全心全意为集体服务,更类似于一种基督化的表达。

  这个说法在后来一直被引用,以致于任何研究或者讨论黑泽明电影的文章都会采用这样的说法,甚至与黑泽明进行过多次合作的演员都承认这样的说法。

  毋庸置疑这个说法是有其合理性的,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人道主义”这个词的概念是十分模糊的。

  这个模糊化的词汇,使得几乎所有人都将黑泽明电影中的人道主义理解为一种西方的产物,从而黑泽明电影就完全丧失了日本文化的印记。

  若是这样,黑泽明电影能够算作是日本电影的一部分吗?这无疑与黑泽明的创作初衷是相互矛盾的。

  著名的黑泽明电影研究专家唐纳德 ?里奇就曾在其早期的著作中表示,黑泽明电影中的人道主义源自于陀思妥耶夫斯基。

  的确黑泽明曾经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表达过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认同,称赞其敢于直视悲剧,并且与不幸者一起受难,是近乎神灵的存在。

  在黑泽明的作品《丑闻》以及《白痴》中,都有明显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痕迹,甚至为了表达对于他的尊敬,黑泽明最初想将小说作品完整地搬到荧幕上,这导致他的电影一度长达四个半小时。

  不过将黑泽明电影完全等同于西方概念是不可取的。

  对于西方社会而言更多的是建立一种绝对化的道德标准,进而产生一种自罪心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

  黑泽明作品《丑闻》中的律师角色便类似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式小说人物,面对纯洁的女儿以及他人的信任,最终使得他站在被告席上接受良心的审判。

  当然这种直接性的借用是黑泽明早期电影的一种不成熟表现,这点黑泽明中后期点电影中也进行了改进,摒弃了西方文化中的人道主义表达,因为这种表达在日本的文化中找不到来源。

  唐纳德 ?里奇在后来研究黑泽明电影的著作中也对自己此前的说法进行了更正,认为黑泽明电影中的人道主义类似于一种武士道的教义,属于伦理的范畴,虽然对于这个观点他没有进行系统地阐述。

  但是正是由于出现这点新的变化,使得对于黑泽明的研究大大深化了。

  如此黑泽明电影中一种明显的传统伦理表达就逐渐被人们发现了,或者可以理解为武士道精神。

  这种倾向在黑泽明的电影《七武士》、《红胡子》、《影武者》当中都有所体现,责任感、使命感、自尊心、自我牺牲精神、以及面对死亡时无所畏惧的勇气,这是黑泽明想通过电影向人们展示武士道精神的真正精髓。

  与一般的日本古装片相比,黑泽明的电影则显得更加精彩,因为其中凝练了武士道精神的精华。

  黑泽明电影中人物所体现的体谅照顾他人的特性,并非是个性化人物对于“善”的一种追求,而是武士精神督促他们承担的一种责任。

  《红胡子》中的医生最初便是以一种叛逆者的形象出现的,后来在认识到下层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之后,逐渐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这种性格的转变则是在武士道精神的感召下进行的。

  由此而言黑泽明的艺术人格则包括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武士精神,二是人道意识,其中武士精神是黑泽明电影最重要的艺术人格。

  而欧美的很多艺术评论家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才是对黑泽明电影的最大误读。

  03 黑泽明电影中的个人主义被欧美误读

  黑泽明电影中的个人主义是其受到欧美推崇的重要原因,因为欧美人能够自己的文化中找到与其相对应的概念。

  人的自由,以及对国家观念的轻视,在黑泽明的作品中有着若隐若现的表达,但是却是其想要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

  虽然黑泽明的电影中人物多是个性化的表达,也是社会秩序的无形抗争者,但是在其作品中也不缺乏对集体意识的表达。

  如黑泽明的电影《七武士》、《影武者》都体现了主角对于秩序的无限忠诚。

  众所周知在日本文化中一直强调集体意识,在武士道精神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黑泽明作品中所塑造的武士形象则是一种独断的表达,这说明黑泽明作品中的武士精神虽然来自于日本,但是却不同于传统的日本集体意识表达,与美国电影中的西部牛仔形象反而更为相似。

  不过若是联系时代背景来看,这样的观点又或是不成立的,因为无论是《七武士》还是《战国英豪》中,主角所处的时代都是礼乐崩坏的时代。

  主角身上的个人主义则更多是一种自我决断和自我约束,是一种对于时代的清醒认识,这样混乱的时代的需要这样的英雄存在,这也是黑泽明的政治理想。

  战后对于日本的民主改造,黑泽明认为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是不能取得成功的,也就是说不能完全抛弃日本的传统。

  对于黑泽明来说《七武士》当中的集体意识则是一种完美的表达,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每个人都能各尽其能,不抑制个人的独立精神,从而进行有效地协作。

  同样对于黑泽明作品中塑造的英雄形象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样的英雄是能带领大家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社会,而不是只会卖弄自己的独特能力。

  结语

  所以在黑泽明电影的核心是东方的伦理观念,不论是人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都是为了对传统的伦理进行改造,进而适应日本现代社会的发展。就黑泽明的思想而言,不但不是西化的,而且是十分保守的,在后期这种倾向愈加明显。

  作者:空境勿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