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亚历山大图书馆
原标题:重生的亚历山大图书馆
地中海东南隅,尼罗河入海口坐落着一座美丽而伟大的城市。人们称她为“地中海的新娘”,她的名字直接取自古希腊一个响亮的名字——亚历山大。提起这座城市,就得说一说这个城市的图书馆。因为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亚历山大图书馆不仅是世界上第一座图书馆,也是人类早期历史上最伟大的图书馆。
看到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英文名“Bibliotheca Alexandria”你可能会问,英语里“图书馆”不应该是Library吗?的确,这两个词是同义词,但区别在于:前者源自古希腊文Bibliotheke,是“藏书阁”的意思;后者的词源是古法语Librairie,有“书店”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讲,亚历山大图书馆更像是一个藏书阁,其功能就是要收集全世界的书。
提出这一看似简单、实则宏大目标的人,正是这座城市的缔造者——亚历山大大帝。我们都知道,亚历山大大帝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个读书人。他16岁开始师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征战途中一边打仗一边看书,久而久之收集了大量来自不同文明的书稿,于是他计划在亚历山大建造一个图书馆用来存放这些珍贵典籍。
遗憾的是,亚历山大大帝没能实现这一目标就英年早逝。幸运的是,他的继任者之一、统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奠基人托勒密一世继承了他的遗愿。公元前295年,亚里士多德的弟子德米特里向托勒密一世提议,在亚历山大建造一个伟大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吸引全世界的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前来治学,让亚历山大成为世界的“学术之都”和“文明灯塔”。
托勒密一世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在皇宫附近的“黄金地段”布鲁丘姆建造了一个集图书馆、博物馆、学院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巨型建筑群。这个建筑群主体是一座缪斯神庙。缪斯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和艺术的女神,现代英语中“博物馆”一词就源自这个女神的名字。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完善与扩建则是在托勒密二世到托勒密三世期间完成的,特别是托勒密二世近乎“病态”的藏书癖好使得亚历山大图书馆成为当时最大的名副其实的“藏书阁”。他是怎样做到的呢?首先,他从爱琴海诸城、雅典和罗德岛购进大量图书;其次,他命令所有停泊在港口、码头的船只都要接受检查,只要发现进入国境的新书都要抄录一份送进图书馆,据说,一些真迹和手稿就在复制的过程中被“调包”,最后留在了亚历山大图书馆。
都有哪些真迹手稿呢?随便列举几个都是经典巨著,如公元前9世纪《荷马史诗》的全部手稿及拉丁文手抄卷、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阿里斯塔克斯的“日心说”理论手稿、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手稿、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著作手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手稿、第一部希腊文的《旧约圣经》等,几乎涵盖了当时古埃及、古希腊和古波斯文明在哲学、诗歌、文学、医学、宗教、伦理等学科的全部鸿篇巨作,极盛时期各类手稿达50万卷(纸草卷),馆内藏书共计高达70万卷。
然而,这样一座人类文明和知识的宝库,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竟烟消云散,甚至没有留下一丝考古痕迹。文献记载,亚历山大图书馆是被战火烧毁的。第一把火是在公元前48年,当罗马的恺撒大帝进攻亚历山大时,曾下令放火烧毁停靠在港口的战船。然而,火势蔓延到了亚历山大图书馆,馆中藏书半数尽毁。后来,恺撒的将领马克·安东尼从小亚细亚的帕加马图书馆席卷了近20万卷藏书送给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七世作为赔偿,但也阻止不了亚历山大图书馆在历经战乱洗劫后的衰败。
两千多年后的1974年,有人提出重建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构想。1987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倡导下,埃及政府开始面向全球筹集重建资金,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回应。经过十多年的规划和筹备,新亚历山大图书馆于2002年10月16日最终落成。
新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就坐落在两千多年前的原址上,面向地中海,背靠亚历山大大学。新馆设计图纸从45个国家的54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其设计理念既包含了现代图书馆科学、实用、环保等思想,又结合了亚历山大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背景、地理风貌和人文环境。
新馆主体建筑包括一个造型独特的图书馆、球形天文馆和金字塔形会议中心。图书馆由一个钢架玻璃顶和半圆形墙体组成,借鉴了古代圆形港口的造形设计。玻璃顶的倾斜角度经过精确计算,可以更好地利用自然光,低碳环保。6300多平方米的花岗岩外墙上刻有全世界50多种古老文字,其中包括汉字和纳西族的东巴文。
亚历山大图书馆新馆建成后,得到来自世界46个国家捐赠的珍藏和绝版图书6700多册,以及其他史料手稿、典籍、图书和影像资料等,其中包括中国政府捐赠的《中国通史》《二十四史》等典籍556套。目前,新馆有藏书20多万卷,是中东和非洲地区最大的图书馆之一。
文化就像一只不死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亚历山大图书馆,使已经熄灭了十几个世纪的地中海文化灯塔又被重新点亮。
(本报驻开罗记者 于杰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