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美剧,家庭医生们都怎么看病?

  这些年来,家庭医生频频出现在美剧之中。他们虽然不一定是主角,甚至仅仅是一个一闪而过无足重轻的角色人物,但大洋彼岸的中国观众却对他们印象深刻――专业的医疗知识,温柔相待的服务,在医疗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事实上,在美国,95%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庭医生。同样,在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家庭医生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家庭医生的作用举足轻重,世界家庭医生组织将每年的5月19日定为“世界家庭医生日”,以此肯定家庭医生在全球医疗系统的重要角色,并凸显家庭医生的重大贡献。

  性命相托

  欧美国家对于家庭医生的需求常见而广泛,办理了医疗保险的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因此,家庭医生是国民健康的第一守望者,有些甚至服务了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健康。

  苏晓云算是在美国的华人“二代”,她的家庭医生陪伴了她整整30年,从她出生到成为一名新晋妈妈。“我相信我父母当初的选择。”在苏晓云看来,家庭医生不仅了解她的全部健康状况以及家族病史,更重要的是,苏晓云愿意将“性命相托”,这种经年累月建立起来的医患互信关系才是她最看重的。

  “在美国,如果有医疗保险,首诊基本上就要联系家庭医生,这一点与中国的看病流程有很大区别。”苏晓云举了个小例子,她的女儿出生后第一次发烧,她紧张坏了,“凌晨一点,我忍不住给我的家庭医生打了电话,还带着睡意的他先是耐心地听我讲了孩子的症状和表现,然后肯定了我物理降温的做法,又给了些用药的意见。”苏晓云说,基于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她的紧张焦虑慢慢缓解了。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美国家庭医生人数约占临床医生总数的60%,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分流转诊、会诊、综合转会诊报告,同病人探讨诊疗计划,并定期随访。家庭医生的服务方式基本是门诊和家访两种,在没有疾病时负责按不同年龄需要进行预防教育和健康普查等工作。

  资质与口碑,是美国家庭医生的两张“金名片”,保险公司更愿意与资质优良的医生合作,家庭医生通常不会为自己做广告,更多的是依靠平时积攒下的口碑和患者之间会口口相传。

  过五关斩六将

  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想要成为一名家庭医生自然不容易,需要过五关斩六将。

  在美国,培养一名家庭医生大概需要10余年,医学生要通过4年学习获得本科学历,再经过4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需经过一年的实习医生培训才能参加行医资格考试。之后,至少在各科室实习2年,才能参加全科医生职业医师资格考试。

  当然,实习时的培训过程相当严格。首先,医学生要向有培训资格的医院或诊所提出申请,经过面试后才能进入培训人员名单之中。其中无论是面试还是培训都会有一定的淘汰率。培训过程中,除了在科室进行临床医学的培训,还要进行医学伦理、医患关系、沟通技巧等学习。

  培训结束后,迎接医学生的将是资格考试,对于达到考试标准的考生才能够颁发证书。但是,这仅仅是成为家庭医生后的第一次考验,拿到证书并非一劳永逸。按照规定,美国所有的家庭医生无论年龄无论资历,每7年还要重新考一次,只有合格者才能够继续执业。

  美国的家庭医生可以自己开诊所,雇佣护士,也可以身兼二职,与医院签订工作合同的同时,兼顾家庭医生的角色。对于后者来说,他们既可以从医院获得一份固定的薪水,又可以拿到家庭医生应得的薪酬。不过,对于大多数家庭医生而言,他们则更倾向于单一的门诊工作,以防分身乏术。

  如何落实首诊制

  在英国,参保居民如果想去专科医院就诊,必须先过签约家庭医生这一关,除非出现家庭医生无法诊治的病情,才可能转诊。如果不经过家庭医生的转诊,自行去专科医院就医,就等于放弃了报销这一福利。

  与英国相似,不少欧美国家为了保证家庭医生首诊制得到落实,都制定了不经过家庭医生转诊就不予报销的规定。这对于欧美等医疗费用高昂的国家居民来说,无疑是发挥了最大约束力。

  家庭医生的地位得到了强势巩固,并作为一种传统在欧美国家得以传承。那么,家庭医生的收入来源如何保障?是否存在以药养医的状况?

  不同国家的家庭医生收入来源也不尽相同。英国家庭医生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政府津贴,再加上部分收费项目的费用。德国与英国都是政府购买医疗服务。在德国,保险机构向居民筹募资金,然后与医师协会签订合同,向医疗机构或医生购买服务。据了解,支付方式主要包括按工资付费、人头付费及服务项目付费。澳大利亚的家庭医生主要来源也是政府。

  至于医生与药商之间的关系,美中诺博私人医生集团创始人郭伟曾经在媒体上提到,在美国,家庭医生可以给患者开药,但是其诊所没有权力卖药。虽然不能够卖药,但是家庭医生还是可以给患者推荐药物,这样医生是不是还是有可能拿回扣?郭伟称并非如此,美国法律规定医生只要从药商那里得到礼物或钱超过25美元(不是一次得25美元,而是所有药商的加起来)就要受到审查,医药代表如果要请医生吃饭,医生还要自己付钱。另外,家庭医生的诊所也不会随便给患者打点滴。正因如此,家庭医生少了与药商之间的利益纠葛,更容易从患者的角度给出最为适合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