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才是史诗级经典,架构情节文采更胜《西游记》一筹

  如果说拿《封神演义》和《西游记》来比较的话,《封神演义》要比《西游记》更胜一筹。无论是内容框架,还是从故事情节,再到人物刻画,以及它的文学价值等各个方面来说,都要更出色。

  很多人都说《西游记》能够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自然会比《封神演义》的文学价值要高。然而,事实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所谓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首先压根就没有这个名誉。古典四大名著怎么也不可能论到《西游记》。甚至连“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都算不上,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叫法而已。而且,所谓的四大名著追溯起来只是上世纪80年代,书商为了卖书捆绑销售的一种营销词语罢了。

  

  当然,最初被称之为“明代四大奇书”,记住,只是“明代四大奇书”,并非中国四大奇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和《金瓶梅》,仅仅只是明代的四大奇书。中国5000年传承,好的作品和名著多不胜数,超过这三部的也不在少数。就单单以神魔妖怪类的小说,也有不少作品优于《西游记》。

  就拿同一时期成书的《封神演义》来说,就是如此。

  读《封神演义》,神人妖魔如在眼前;看《西游记》,妖魔鬼怪无名无姓

  首先从人物刻画上来讲,两者之间就有巨大的区别和差距。

  先拿《封神演义》来说,书中无论大小人物几乎个个都有姓名,无论是大小角色,几乎个个也都有出身和师承。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连姜子牙去朝歌投奔的朋友宋异人都有交代,而且连宋异人的妻子都有姓氏“孙氏”。再说另外一个连面都没有露的西岐城门守军,都安置了一个名字叫“王相”。

  这些若是放在《西游记》中,就绝对不会有。最多是宋员外,不可能会给你起个名字的。不光是这种普通的小角色不会起名字,就算是书中的各类大小妖怪也统统没有名字。如白骨精,你知道她叫什么吗?

  黑风山黑熊精,你知道他的大名吗?黄狮精,你又知道他叫什么吗?九九八十一路妖怪,无论大小,你能叫起来的只有“狮子精”“老鼠精”“黄鼠狼精”“黑熊精”“蛇精”等等等等,但是你能叫上来名字的有几个?

  不说这些妖怪了,就说唐僧和孙悟空师徒四人一马。唐僧和孙悟空的来源算是略略交代了,也算是有个名字了,但是猪八戒和沙和尚呢?可当真没有出身和姓名啊!

  读过原著的人都知道猪八戒前身是天蓬元帅,沙和尚前身是卷帘大将。但是天蓬和卷帘可不是姓名,也就是说两人被打落凡间之后和在天上的姓名完全不一样的,而在天上任职高就之时连个名字都没有。

  这两部书读起来,就人物上来说就可以看得出来高下了。读《封神演义》,看到任何一个人都是清晰明朗的。如姜子牙,我知道他32岁之前就是一个老农民,卖篱耙的。32岁上山求道,学艺40年,72岁下山,飘荡10年,然后开始拜相封神。

  读到哪吒时,我知道他前世是一个宝贝“灵珠子”,借了李靖夫妇二人精血得成人身,随后大闹东海,误杀石矶娘娘徒弟,最后剔骨还父,又被太乙真人以莲花复原身体,最后成为伐纣先锋官。这人物形象也是清晰的,故事情节也是有始末的。

  就算其他的一些奇人异士,妖魔鬼怪也大多都说有来历和有师承的。如孔雀精叫孔宣,九尾狐狸精借名苏妲己,九头雉鸡精叫胡喜媚,猿猴精叫袁洪等等等等,都是有名有姓。不像《西游记》里,左一个黄狮精,右一个黑熊精,没名没姓无根无源,读起来一片朦胧。

  只是从这个人物姓名描写上,至少觉得《封神演义》的作者是用心了,《西游记》的作者恐怕是懒,懒得给这些妖魔鬼怪起一个名字。而在古代,古人对名讳和字号都看得比较重,正所谓天不生无用之人,人不可无名无姓。

  而且古人历来崇尚留名,所以历史上也有人都会说即便不能留芳千古,哪怕遗臭万年也行。

  但偏偏《西游记》书中几乎所有妖魔鬼怪,甚至神仙都没有名姓。这若不是说作者懒,哪是什么?

  有时候不要把一些人太过于神化,自己去深挖其中的用意,平常心看待,他就是懒!

  《封神演义》起承转合,逻辑严谨;《西游记》一章一事,回回独立

  其次,再说故事情节。

  从整体架构上来说《西游记》属于章回体,但是它和其他的如《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有着本质的不同。基本就是一章一回,章不扣章,回回独立。说白了,就是打野打怪,过关斩将。前一回和后一回完全没有任何关系,你可以从中间读,从任何一章读,都没有任何的情节的牵扯。甚至根本没有任何前后逻辑对应,当然也不需要前后的架构逻辑设计。

  也可以说,作为作者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多少回就写多少回。只要凑够九九八十一难就可以,写少了,那就把一回拆成两难(实际上从后来的那个递交观音菩萨的记事本上看就是这样)。写多了,也无所谓,可以把两回合并成一难。总之,凑够九九八十一难,就算完事。

  

  至于书中什么妖魔鬼怪,什么大山大河,什么国家都无所谓。随便按一个名字就行,妖魔鬼怪就不更用提了,连个名字都不用安排。所以有时候看那些所谓的大家在考古孙猴子的出处,在考古牛魔王的来源,各说不一。然而实际上来说,难道没有一种可能,就是作者随意安排的一个什么牛精,或者猴精呢?哪里有什么出处和来源,他连个名字都懒得起。你还追究它的来源?

  所以《西游记》整体来说没有什么情节架构,也不需要。前有个头,说明为啥取经就行了。后面随意安排打怪,打不过就去天庭请救兵,救兵一到就收了妖怪,然后猴子和八戒就放火烧洞。欺软怕硬,无一是处,经此而已。

  但是《封神演义》不同,它必须有一个很强的逻辑,一个很紧的架构,而且它做到了。

  例如为什么要封神?因为元始天尊门下十二金仙犯了劫数,昊天上帝要令称臣,彼时又值人皇移位,故而三教签押了封神榜。这就是大的框架结构,但是仅仅是这个并不足以完成整个逻辑架构。

  比如当时的商朝本来是国泰民安,四海拱手,那就必须有人作乱,于是就冒出来一个北海袁福通作乱。紧跟着朝廷定海神针的闻太师出征,纣王这才开始放飞自我。女娲宫题诗惹出了轩辕坟九尾狐狸精,此后色迷心窍变成无道昏君。恶行件件之后反了东伯侯和南伯侯,西伯侯出了7年牢狱脱困回到西岐夜梦飞熊,寻访到姜子牙之后才开始伐纣。

  这是一条线,也是一个起因,而为了说明这些,把这些前因后果说明白,各路出身,人物交代清楚,因果逻辑铺设明白,作者整整用了30回。

  而此后,才有封神之战。而这30回也交代了商朝为什么会乱,纣王为什么会从一个明君变成昏君,文王为何被囚,伯邑考为何被杀,哪吒如何处世,和李靖又为何父子成仇,姜子牙为什么下山,申公豹为什么后来一直和他作对等等诸多原因和问题。

  而且每一个人物都有一段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头有尾。甚至每一个人都有心理描写,性格喜好,这些是《西游记》所没有的。

  不仅如此,而且也交代了明线暗线,背后操纵者,天庭人间的关系。更是交代了,阐教和截教的区别,教徒之间的恩怨等等。

  作为一个长篇小说,整体框架恢弘庞大,人物背景交代清晰明朗,主线暗线相互照应,因果关系一目了然,将起承转合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从架构和情节上来说,绝不同于那种超级短篇,一回三五百字,一回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独立的,不需要作者在整体架构和情节逻辑上做任何的心思和铺垫。

  《西游记》上就没有做到这些,只是交代了一个唐僧为何取经。后面九九八十一难都是独立的故事,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前后完全没有任何关联。所以,作者根本就不需要用什么心思来搭建明线暗线,铺垫伏笔,以及前因后果。甚至可以说,写出几十个民间故事凑在一起就可以了。

  所以《封神演义》在古代神魔志怪小说之中可以说极为少见,甚至可以说无出其右。

  《封神演义》是史诗级巨制;《西游记》属神魔类小说

  再说故事背景以及内在。

  都说小说创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古时这种小说很多都会以某个朝代为背景。而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夸大其词,如《三国志》和《水浒传》,历史上有这些个故事,后来经过加工成为小说。虽然有些夸大,但不至于扭曲。

  仍然说到《西游记》,背景以唐朝李世民时代作为背景,也是李世民游地府返阳后要超度亡魂,这才有了后来的陈玄奘。此后赐姓为唐,并结拜为弟,才有了一个出家的御弟和尚。而这个才是唐僧心心念念取经的最大的一个理由,从原文可以看到唐僧感叹之中,没有一次不是因为怕负了圣恩而落泪。从来没有为了超度亡魂,再或者为了其他目标而去取经,至少没有那么上心。

  作为一个和尚的动机不纯且不去说,只拿背景来说。大唐从未倡导佛教,甚至可以说唐宋元明都没有特别对佛教有所倡导,至少这些皇帝从来没有过。

  而大唐更甚于别的朝代,大唐开国皇帝李渊,太宗李世民,自己追溯根源,自诩为老子后人,尊道教为国教,怎么也不可能崇尚佛教。

  《封神演义》则以武王伐纣为背景,虽然纣王并非文中描绘那般荒淫无道,但的确是亡国之君。文中是以伐纣为明线,封神为暗线,所描绘的都是本土道教纷争,和诸神来源。故而,将故事神话,将纣王的荒淫无道夸大情有可原。而且在其中,纣王如果没有九尾狐狸精妲己迷惑,根本不会如此荒淫无道。

  而九尾狐狸精则是由女娲指派,女娲又是上古正神,其位可比三圣,其言出而法随,一定程度上同于天数。所以说殷商之灭罪不在纣王,而在天数,更在阐教截教之争。

  这些从文中也可以看得出来,只是作者没有明说罢了。但是作者仍旧暗示得很明显,如伯邑考进宫遭妲己陷害,妲己三番五次要治罪伯邑考,纣王至少反驳了妲己三次。直至最后伯邑考以琴摔击妲己,这才让纣王下了杀手。

  所以说,从故事背景上来说,《封神演义》夸大而没有扭曲故事背景。

  而说两者其中内在东西,很多人都会鼓吹《西游记》如何如何,如猴子大闹天宫说他代表着反抗精神,如唐僧取经又代表着持之以恒不畏艰难的精神。然而事实上真是如此吗?我只能说这是胡扯!

  各位可以去详细看看《西游记》原文,文中描写对唐僧何曾有半点赞扬?一路上贪生怕死,九九八十一难,哭了不止九九八十一回,动不动就是“那长老泪染前襟”,再就是“莫要连累了我”。哪里有半点得道高僧的模样?

  而且一路上动不动就饿了,骑着白龙马还累得走不动了,哪里又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至于猴子就更不用说,闹天宫闹地府为的只是自己,作者甚至没有给他一个爹娘,而后杀人无数,监守自盗,胡作非为。最残忍的是将奎木狼两个幼子从半空之中活活摔死,这还是跟了唐僧数年之后的举动。此等虐杀,哪里又有半点出家人的慈悲?

  也有人说《西游记》之中贬低道教崇尚佛教,此也是无稽之谈。当然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作者将三清的地位拉得太低,在安天大会上见了如来还要行礼,这是纯粹的媚外了。但是作者从文章描写中却从未让人看出对佛教的崇尚和尊敬,满满的都是讥讽。

  如文中如来曾说“西牛贺洲不贪不杀”,是四大部洲最为清净的乐土,反观文中,九九八十一难,数十个大小妖怪,九成都是在西牛贺洲,八成都是佛门麾下。如同狮驼岭三怪,金翅大鹏鸟吃了狮驼国满城老幼,占据500多年,如来收它时还要与他商量,还说“我管四大部洲,无数众生瞻仰,凡做好事,我教他先祭汝口。”

  这又是何等讽刺?此后唐僧到了西天取经卷时又遭遇钱财勒索等等,无一不说佛门也是如此,杀贪都是常事,哪里来得得到,哪里来得净土?故而说《西游记》也是讽刺佛门,哪里有崇尚之意?

  再或者说,作者本来就不懂佛门大义所在。而相比较,我更觉得作者懂,撰文则是深深讥讽。

  反观《封神演义》之中的人物,正直者便是正直之人,如纣王满朝文武,从闻太师到黄飞虎,从宰相商容刀亚相比干,再从梅伯到杨任,都是铮铮直臣,不畏斧钺加身,不畏身死谏国。而其他人更是如此,如纨绔子弟哪吒,从无知无畏到最后成才成器。如西伯侯姬昌居圣人之位,不负圣人之名。逃出五关之时,尚忧心自己的一匹坐骑。

  此文之中对这些忠臣良将都毫不吝啬赞美之情,更不吝啬文字。而对奸恶之徒,也是如此。

  所以说《封神演义》写出了朝堂大义凛然,写出了诸神争斗之险,写出了天命人道纷争,写出了因果劫数。其内在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精彩和传奇。

  《封神演义》文笔上雅俗共赏;《西游记》诗词上拗口难读

  最后再说两书的文采

  或许很多人都说《封神演义》抄袭了《西游记》很多诗词,但是这个说法根本不靠谱。

  首先两书作者都没有定论,成书的时间到现在为止还有待考证。所以不存在谁抄袭谁之说,而且其中仅有一些词汇相通,并非抄袭。

  其次两书都是后人整理再次编撰而成,如《西游记》在元代已经有《西游记平话》,同样,《封神演义》在元代也有《武王伐纣平话》。两者故事早就已有流传,就如同《三国演义》源于《三国志》,作者在重新编撰整理,重新设定架构情节,做人物描述,再到成书,其中很多文章词汇都会从原书之中采纳。

  所以不能说《封神演义》抄袭《西游记》之中的诗词,此是荒谬之说。从任何一个角度都站不住脚的,而且若说抄袭,那如《封神演义》之中的许多词语都是抄袭,《西游记》更是如此了。比如《封神演义》第二回,众将与纣王说:“君不正则臣投外国”,这句话出自《三纲五常》“原文: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为父望。”

  那岂非说,作者是抄袭了三纲五常?

  故而说两书抄袭纯属胡扯,相互借用借鉴是正常的。而且若论文采,《封神演义》之中最精彩的一段莫过于云中子对答纣王那一段问话,简直是精彩之极,原文如下:

  王曰:“何见其尊?”云中子曰:“听衲子说来:

  "但观叁教,惟道至尊。上不朝於天子,下不谒於公卿;避樊笼而隐迹,脱俗网以修真,乐林泉兮绝名绝利,隐岩谷兮忘辱忘荣。顶星冠而日,披布衲兮长春。

  或蓬头而跣足,或丫髻而幅巾。摘鲜花而砌笠,折野草以铺茵,吸甘泉而漱齿,嚼松柏以延龄。高歌鼓掌,舞罢眠云。遇仙客兮,则求玄问道;会道友兮,则诗酒谈元。

  笑奢华而浊富,乐自在之清贫。无一毫之碍,无半点之牵缠。或叁二而参玄论道,或两两而究古谈今。究古谈今兮,叹前朝之兴废;参玄论道兮,究性命之根因。任寒暑之更变,随乌免之逡巡。苍颜返步,白发还青。

  携箪瓢兮,到市□而乞化,聊以充饥;提花篮兮,进山林而采药,临难济人。解安人而利物,或起死兮回生。修仙者,骨之坚秀;达道老,神之最灵。判吉凶兮,明通爻象;定祸福兮,密察人心。问道法,扬太上之正教:书符,除人世之妖氛。谒飞神於帝阙,步罡气於雷门。扣玄关天昏地暗,击地户鬼泣神钦。夺天地之秀气,采日月之精英,连阴阳而性,养水火以凝胎。

  二八阴消兮,若恍若惚;叁九阳长兮,如杳知冥。按四时而采取,九转而丹成。跨青鸾直冲紫府,骑白鹤游遍玉京。参乾坤之妙用,表道德之。比儒者兮官高职显,富贵浮云;比截教兮五形道术,正果难成。但谈叁教,惟道独尊。”

  此等文采,虽不说堪比《洛神赋》,但在《西游记》之中何处可见?

  唐僧在荆棘岭和孤直公等四个树精歪歪扭扭酸了吧唧地对了几句诗,论文才不值一提,难登高雅,乱攀风流。

  

  而现在不知多少人又真正读过两本书,读过原著,更不用说读得懂了。看了些网文,看了些影视,便胡吹乱造一通,将《西游记》奉为经典,着实可笑了。

  当然《西游记》现在的确比《封神演义》要火,究其原因,无非是《西游记》属于片断式故事,容易翻拍,一章一章都可以作为一个民间鬼怪故事去拍。而像《封神演义》这种则是鸿篇巨制,真的要是拍起来,远远要比《魔戒》庞大得多。这是史诗级级别的,越是困难越是难以制作。

  所以说,若拿两部书来比,《西游记》属于神魔类小说,《封神演义》属于史诗级别经典。无论从情节架构,还是人物刻画,再到文采,后者都比前者更盛一筹!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