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政治·哲学栏目2020年文章摘要
2020年政治·哲学栏目文章摘要
第 1 期
专论:先秦思想之儒道诠释
《鹖冠子》的思想结构及其政治主张
——先秦思想史系列研究之一
祁志祥
摘要:《鹖冠子》是战国后期杂合诸子思想的道家殿军之作。它以黄老道家与阴阳家学说为本根,兼容儒家、兵家、法家等学说,提出了称霸天下的治国良方。在天人关系上,《鹖冠子》从黄老及阴阳家的宇宙发生论出发,提出尊天地、因势命、先人事的基本主张,肯定了人道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地位。在人道环节中,《鹖冠子》从道家、儒家的观点出发批判钩心斗角的现实社会,提出共利同乐的社会理想,主张君主清虚无为,选贤任能,以仁治天下,以义治军事,辅之以严刑峻法。
文章著录信息:祁志祥.《鹖冠子》的思想结构及其政治主张——先秦思想史系列研究之一[J].辽宁大学学报,2020(1):18-26.
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徐 良
摘要: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和”。“和”既是庄子生态美学的本体精神,也是庄子生态美学的实践追求,庄子生态美学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以“和”为中心陶铸而成,庄子全部的生态审美活动也以“和”为根据系统展开。就自然生态来看,它表现为物与物的和谐对接、平衡并生;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它表现为人与物的和谐适应、葆光互照;就“人”自身的生态来看,它表现为心灵与肉体的内外和谐、有序运动;就社会生态来看,它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相肯定、和谐发展。庄子毕生所追求的自然天成、自由天放、和谐并生的审美理想,在他的生态美学思想和实践进程中得到了系统的贯彻,并由此体现了中华生态美学的本体方向和实践品格,闪烁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光照千秋。
文章著录信息:徐良.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J].辽宁大学学报,2020(1):27-35.
《诗经》中亲情诗的人伦意蕴
与儒家伦理的关联
王 雅 杨 义
摘要:孔子“删《诗》《书》”及以“《诗》”为教材教授弟子,后世儒家文献也常常引《诗》佐证自己的观点,说明《诗经》与儒家关系密切,特别是《诗经》中具有人伦意蕴的亲情诗与儒家血缘伦理之间相互激发;《诗经》亲情诗从人类学角度显现亲情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内在规定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孔子及其儒家对人性人情的思考与重视,而孔子及其儒家对《诗经》中亲情诗的诠释使其人伦意义更加鲜明。
文章著录信息:王雅. 杨义.《诗经》中亲情诗的人伦意蕴与儒家伦理的关联[J].辽宁大学学报,2020(1):36-44.
第 2 期
现代语境下的黑格尔自由观
陆杰荣 杨 蕊
摘 要:“自由”在现时代主要体现为个体自由,个体自由的首要特征是不受约束,这种个体自由观背后的哲学观是自由与必然的对立,进而是自由问题在启蒙运动以来主体形而上学语境下的突出表现。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自由发展到极致,在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群体的角度上,容易造成“人类中心论”,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如环境、生态灾难等问题;在人类社会现实角度上,不可能实现无所约束的个体自由,这种消解了形而上学指向的自由观,其实是抽象的,与法律、制度、伦理等仅仅外在对立的自由。无论是古典自由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个人成了凌驾于一切共同体形式的本体,个体的不受约束的自由最终造成了不自由,黑格尔的自由观是本体意义上的自由观。它扬弃了抽象、任意的自由,提供现实的具体的自由。黑格尔自由观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思辨逻辑对自由自身证成机制的揭示;二是自由的现实化过程:绝对精神外化为自然及重新走向精神并最终通过人的历史活动而实现。这两个特点共同体现了以自由为最高追求的哲学体系。
文章著录信息:陆杰荣,杨蕊.现代语境下的黑格尔自由观[J].辽宁大学学报,2020(2):11-16.
黑格尔主谓关系思想的批判性分析
胡志刚
摘 要:黑格尔认为不存在始终只能作主词的实体,他拒绝把实体看成不变不动的基体。实体即主体就是主词即谓词,只有以概念思维中运动着的主体取代形式思维中不动的实体,主词和谓词、实体和主体才能实现差异的同一。主谓颠倒的关键在于“是”成为“是起来”,即判断的系词“是”转变为动词“是起来”(be 成为 to be),这样才能展开从概念到概念的纯粹的、先验的推演。黑格尔主张实体即主体,目的是论证自由何以可能,他把 “纯存在”作为世界产生的逻辑起点,把概念等同于对象,黑格尔没有把握到感性的、现实的活动对于实现自由的重要性,他的自由只是概念的自由,不是现实的自由。
文章著录信息:胡志刚.黑格尔主谓关系思想的批判性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2020(2):17-23.
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文明价值
王艳华 张雪敏
摘 要:立足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马克思扬弃和超越了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下西方传统的唯心主义自然观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片面性、抽象性,历史地、具体地分析和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否定性统一的辩证关系,进而实现了自然观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作出了系统而透彻的历史唯物主义剖析,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实质根源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真实路径,内在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我们从根本上理解和解决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全面推进和深化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章著录信息:王艳华,张雪敏.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文明价值[J].辽宁大学学报,2020(2):24-30.
第 3 期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及
对中国道路的启示
王东红 王 雪
摘 要:中国道路既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又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中国业已走向世界的大国地位不断彰显之时,中国道路被高度关注。中国道路的开辟离不开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指引,而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演进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关照中生成社会“五形态”理论,在对革命的渴望中发现了东方社会形态理论,在对 历史发展的价值追求中形成社会“三形态”理论。中国道路既是对马克思总体社会形态理论的执着和坚守,又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和前进。
文章著录信息:王东红,王雪.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及对中国道路的启示[J].辽宁大学学报,2020(3): 41-46.
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中国梦高度
左雪松
摘 要:中国梦就其发展目标、发展形态与发展方式而言,蕴含美丽、现代化与文明的绿色意蕴。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作为科学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既根植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场景,又超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的一般意义,具有实现中国梦高度的全方位。从全球战略看,绿色发展理念的中国梦是实现美好世界的中国梦;从社会变革看,绿色发展理念的中国梦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梦;从政党执政看,绿色 发展理念的中国梦是实现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中国梦;从文明进步看,绿色发展理念的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 强的中国梦;从文化繁荣看,绿色发展理念的中国梦是实现民族振兴的中国梦;从民生实现看,绿色发展理念的中国梦是实现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绿色发展理念为新时代中国梦开辟了发展的新高度与新境界。
文章著录信息:左雪松 .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中国梦高度 [J].辽宁大学学报,2020(3): 47-54.
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三种样态
赵玉萍 孙洪敏
摘 要:如果暂时抛开“哲学基本问题”这个论域来看待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会发现思维与存在在不 同的哲学家那里呈现为不同的样态。在康德那里,先验的思维样态照亮了作为自在之物的存在;在黑格尔那里, 超验的思维样态照亮了作为绝对之物的存在;在马克思那里,实践的思维样态照亮了社会性的存在。这三者之间不是线性的超越与被超越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相互补充的关系,马克思哲学对实践的思维样态及其所照亮的社会性存在的揭示为我们理解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最切己的方式。
文章著录信息:赵玉萍,孙洪敏.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三种样态 [J].辽宁大学学报,2020(3): 55-59.
第 4 期
专题: 抗疫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危机政策阙如视域下政府信任修复策略研究
——基于中美疫情防控的阶段性比照
周定财 王带宁
摘 要: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肆虐使得全球各国都进入了战备状态,与此同时不同国家的选择差异也造成了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对中美两国的疫情防控与应对进行比照,基于多源流模型建立政府信任的具体研究框架进行分析,笔者得出政府信任在危机政策阙如视域下受到危机严重程度、政府 公共政策、公众普遍认知、社会舆论导向以及行政执法方式五种诱因的影响;通过探究诱发政府信任危机不同 因素间的关系,对危机突发后因公共政策的缺失而造成的政府信任危机修复提出建设性意见。
文章著录信息:周定财,王带宁 .危机政策阙如视域下政府信任修复策略研究 ——基于中美疫情防控的阶段性比照 [J].辽宁大学学报,2020(4): 9-16.
重大疫情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研究
——以 SARS 肺炎疫情和新冠(COVID-19)
肺炎疫情对比分析
孙海荣
摘 要: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暴发,作为 2020 年全球最大的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不仅使得全球公共卫 生安全面临重大挑战,也导致全球人民的生命安全面临重大威胁。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在应对新冠(COVID-19)肺 炎疫情的危机管理能力,通过对比 SARS 肺炎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发现,中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机管理能力 明显好于 SARS 肺炎疫情,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及不足。为此,应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重大疫情事件。
文章著录信息: 孙海荣 .重大疫情事件中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研究 ——以 SARS 肺炎疫情和新冠(COVID-19)肺炎疫情对比分析 [J].辽宁大学学报,2020(4):17-28.
论“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
的融通逻辑
杨艳茹 刘向军
摘 要: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提出 ,实现了“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的 融通联动,其思想积淀和逻辑由来深藏于中国五千年历史中三种政治形态更迭、五次重大制度抉择,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年以来三个时期国家建设史和两种治国方略的转变中。这是一个蕴涵“中国之制”与 “中国之治”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行动逻辑的漫长发展过程和认识过程,其历史选择的必然性是现行制度自信的逻辑起点,而改革与完善则是“中国之治”的逻辑前提。面对发展中的“中国之制”,“坚持”是对历史的告慰,“完善”是时代的要求,“推进”则是行动的逻辑;“中国之治”的能力和成就则是“中国之制”自信的不竭力量和继续完善的依据。
文章著录信息:杨艳茹,刘向军 .论“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的融通逻辑 [J].辽宁大学学报,2020(4):29- 33.
第 5 期
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道德辨析
“图像时代”背景下的道德困境与反思
朱 敏 李 兵
摘 要:图像经历了从古代图像到现代图像的演变历程。到现代社会,图像拜物教的形成标志着“图像时代”已经到来。“图像时代”给现代人视看方式、认知方式、生存方式带来很大变革,由此必然引发一系列的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非礼亦视”背后的道德失范、“有图亦无真相”背后的道德缺失以及“悦目未必赏心”背后的道德虚无。“图像时代”影响下的道德困境从根本上已上升为虚无主义存在危机,究其根源是由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的。追求“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的逻辑实现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和超越,是摆脱“图像时代”道德困境和生存危机的根本途径。
文章著录信息:朱敏,李兵.“图像时代”背景下的道德困境与反思 [J].辽宁大学学报,2020(5): 8-14.
论马克思恩格斯道德
理论的双重逻辑
金德楠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内含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建构主义两个基本逻辑。其中,历史唯物主义逻辑科学阐释了道德实质及道德起源,解构了阶级道德的意识形态特质,证成了道德生成发展的社会经济制约性原理,为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奠定了真理基础,是主导性、统摄性逻辑;道德建构主义逻辑则强调人作为道德主体对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具有能动性构成作用,使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立足于现实的人,追诉真正人的道德,并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建构出了集体主义道德,是依附性、从属性逻辑。
文章著录信息:金德楠.论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的双重逻辑 [J].辽宁大学学报,2020(5): 15-21.
建构主义伦理学中的辩证法实践
赵天越
摘 要: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建构主义伦理学派的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辩证法并没有一个可以被直观的经验对象,这造成了它通常带有某些神秘主义色彩。然而,无论是思想内容抑或是人生体验,辩证法都在其中自觉地发挥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在建构主义伦理学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法实践,将辩证法理论对象化、逻辑化使之清晰的同时,也说明了建构主义伦理学所提倡的理性反思等方法是符合哲学本性的能动性活动。
文章著录信息:赵天越.建构主义伦理学中的辩证法实践 [J].辽宁大学学报,2020(5): 22-27.
第 6 期
专题:抗疫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论政府应急管理中的自利性与控制
李咏梅 郑千千
摘 要:不同于社会常态时期的政府自利性,政府应急管理中的自利性表现为:应急管理中双向呈现的政府自利性、应急管理中应急性权力扩张的政府自利性和政府应急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隐形自利性。政府应急管理中自利性的存在对内会产生不必要的死伤、过多的经济损失、社会负面影响、社会恐慌和信任危机等一系列民生影响,从而无益于政府形象的塑造,也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国际影响。为此,要控制政府应急管理中的自利性,须从推进绿色发展理念与制度设计的融合、强化政府官员的公共危机意识、建立良性应急管理机制和完善我国应急管理的法律体系等方面着手。
文章著录信息:李咏梅,郑千千.论政府应急管理中的自利性与控制 [J].辽宁大学学报,2020(6):1-8.
疫病与城市社会:历史轨迹、
风险逻辑与应急管理
赫曦滢
摘 要:疫病与城市社会在漫长的互动进化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自我调适、疫病圈形成、疫病均质化和新疫病体系构建四个历史阶段。通过不断传播与变异,呈现出异质与分化、叠加与纠缠、无常与易变的互动规律。疫病与城市社会表现出共在性、均衡性与非封闭性的发展趋势,导致了当代城市与疫病存在着多尺度交织、系统性脆弱、多样性与差异性的风险。因此,面对城市正在经历的治理危机,我们需要从治理理念和应急管理体系两个层面重构城市的“免疫系统”。从治理理念层面,不断凝聚全球治理、现代化治理和全民参与治理的战略共识;从应急管理机制层面,要加强以韧性城市建设为“主体”,以多元共治格局和信息化建设为“两翼”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文章著录信息:赫曦滢.疫病与城市社会:历史轨迹、风险逻辑与应急管理 [J].辽宁大学学报,2020(6):9-16.
中国社会治理变迁:历史考察、
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
耿立春 张瑞才
摘 要:理论与实践证明,党和国家在各领域取得巨大成绩的根本原因之一便是成功进行了以社会变革为主体内容的全域改革。一部中国社会治理变迁与转型的历史,是社会成长史和社会文明进步协同发展的结果。中国社会治理形态经历了从追求秩序价值、实行国家主导、倡导行政管理、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深刻历史变革,渐进实现了社会领域由国家主导型到建设型最终走向服务型的深刻转型。同时,中国社会治理变迁也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对于继续推进社会治理领域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新时代下,走向未来的中国社会治理发展目标何以实现?这就需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协同推进“专项 + 多元”治理方式、不断创新治理手段与方法和构建现代化治理新格局。这些行动为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思维阐发和现实关照。
文章著录信息:耿立春 ,张瑞才 .中国社会治理变迁:历史考察、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J].辽宁大学学报,2020(6):17-24.
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扩展期刊
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欢迎关注我们
投稿平台|http://xb.l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