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登美 国产剧冲出亚洲要过几道关?

  网友自制的美版《甄嬛传》海报

  ■核心提示

  不久前,2012年风靡一时的清宫剧《甄嬛传》传来“出宫”喜讯——据悉,《甄嬛传》制片方已经和美国一家公司展开合作,计划将76集《甄嬛传》剪辑成6部电视电影,在美国HBO有线电视网播出。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广大观众、网友当中激起一片欢呼:“这真真是极好的!”从关心剧中主要角色、经典台词的译法,到自制美版预告片、撰写分集剧本,网友们对美版《甄嬛传》给予了极大的热忱,各种“神翻译”、“神剪辑”版本层出不穷,就连主演孙俪也在微博上表示:“本宫很是期待众位小主脚踩花盆配英文的唇枪舌剑场面!”

  网友们的拥戴源于《甄嬛传》将“宫斗剧”的“精髓”发挥到淋漓尽致,也源于这是第一部真正有望走出亚洲的国产剧集。曾几何时,我国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曾一度热播日韩,《还珠格格》也在亚洲诸多国家深受观众的追捧。目前,我国电视剧产量已达世界第一,但国产影视作品向外拓展能力仍不容乐观。根据有关统计,韩国2011年以电视剧为主的文艺产品出口额达到7亿美元,超过50%的赢利来自海外市场,而我国电视剧出口额仅为1亿元人民币左右,主要辐射范围局限于日韩及东南亚国家,鲜有成功输出至欧美国家并引起较大关注的先例。

  据《甄嬛传》制片人曹平表示,美版《甄嬛传》的播出细节还在商谈中。以《甄嬛传》为代表的国产影视剧能否实现国人群情激动的期待?中国色彩浓郁的“宫斗戏”能否为美国民众所接受?一切还是未知数。

  用“甄嬛体”来说,本宫得了这远赴重洋的懿旨,原本私心想着,一路上千山万水重重关隘,叫本宫情绪如何稳定?方才听说此事八字已得了一撇,想来若是能在美国“开枝散叶”,倒也不负恩泽……说人话:走出去,急不得。

  第一关:台词翻译

  “贱人就是矫情”到底怎么译?

  文艺作品翻译,素来讲究信、达、雅。《甄嬛传》的台词颇有古风,各位才华横溢的后宫佳人们随口吟出来的就是诗,台词该怎么翻译才能让老外体会到“愿得一心人,白首不分离”的妙处?“想必也是极好的”、“贱人就是矫情”、“赏你一丈红”这些引发中国网友共鸣无数的“金句”,如何才能与外国观众共享?三宫六院那么多“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如果都按照现代英语翻译成“妻子”,那么对亚洲面孔患有“脸盲症”的美国观众,又是否能够记得住谁是甄嬛、谁又是华妃?

  其实,无论是美剧、英剧还是中剧的翻译,要想让每个角色的说话方式既符合原意,又能获得不同地区观众的共鸣,都绝非易事。网络上曾经流行一个帖子叫“神一样的字幕组”,说的就是善于将台词进行本土化“移植”的字幕翻译,或搞笑传神,或“天雷滚滚”。其中,美国推理喜剧《神探阿蒙》中有一句台词被翻译成:“我从来没有生过病,我是怎么做到的,是不是吃了脑  白金,或者黄金搭档?”就曾将网友们雷得“外焦里嫩”。

  在娱乐精神方面,世界大同。事实上,随着《还珠格格》等影视剧集在美国播出,早有美国人开创“恶搞”中剧的先河。在一档脱口秀节目中,美国著名主持人柯南和好友安迪就曾应邀替《还珠格格》英文版配音,“笑果”相当劲爆。

  与走轻松喜剧路线的《还珠格格》不同,《甄嬛传》本身属于正剧。有网友将剧中经典台词“贱人就是矫情”,译为“Bitch is so bitch!”(婊子就是婊子!),引来不少争议。正在澳洲悉尼大学攻读翻译学研究生的网友“江烈农”,曾自行翻译了《甄嬛传》的部分台词,得到网友的好评。在他看来,《甄嬛传》最难的地方在于整体文风的把握,“如果全部译成口语,当然省事省工,但给外国观众的印象就截然不同。譬如,我们看讲述英国上层贵族生活的《唐顿庄园》,里面有位伯爵遗孀,骂人从不带脏字,尽显谐趣、智慧。若我们做中文字幕时,给她硬安上一句不伦不类的‘你们这群坑爹的蠢货’!那这个翻译肯定是要挨骂的。”

  据导演郑晓龙透露,美版《甄嬛传》的翻译重任已经交给美国专业翻译团队,会力求忠实于原著,并会在修辞上下功夫。他表示:“大家认同的好翻译,也不完全是直译原本,而是翻译者重新遣词造句后的艺术加工。”同时,郑晓龙也承认:“部分台词确实难以翻译,比如甄嬛对皇上说:‘那年杏花微雨,你说你是果郡王,或许一开始便都是错的’,‘那年杏花微雨’可能就不用翻译了,后面的意思不会受到影响。”

  别说《甄嬛传》这样的古装剧难翻译,现代都市题材的剧集也不轻松。“人品”、“给力”等流行词汇要翻译成英文就够让人搔头的了,更不要说“我爸是李刚”等具有强烈时事背景的流行语了。2011年热播剧《裸婚时代》中有一句经典台词:“男人长得帅有什么用啊,放到银行能当卡刷吗?人品好又有什么用,放到桌上能当饭吃吗?”如果翻译成英文,是否还能保留这种“北京贫嘴”式的喜剧效果呢?

  第二关:叙事节奏

  “美剧范”还是“英伦风”?

  近年在中国电视圈流行一种说法——“美剧范”。2011年以黑马姿态出现在电视荧屏的谍战剧《黎明之前》被认为是中国电视剧移植剧情类美剧风格的典型范本。此后,不仅谍战剧号称要走“美剧范”,就连《心术》等非悬疑类的电视剧,也在宣传时向往“美剧范”上面靠。

  到底“美剧范”是什么?尽管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显而易见的是,当人们说起一部剧有“美剧范”时,它起码具备这几个特征:结构紧凑节奏明快,戏剧矛盾突出,悬念丛生。这也是类似《24小时》、《越狱》等剧集打动中国观众的主要原因。

  这种“美剧范”与其每周一集的播出模式不无关系:要想让观众每周准时守在电视机旁,就得每集结束都留点悬念。但中国电视剧习惯每天播两三集,这种截然不同的播出模式造就了另一种“中剧范”:层层推进,重在渲染,正因为如此,国产电视剧才会动辄七八十集的容量。近期正在播出的《楚汉传奇》就是“中剧范”的典型,80集的电视剧播了超过1/4,两大主角刘邦和项羽还没碰面。这要是放到美国,非急死观众不可。

  正因为这种收视习惯的差异,《甄嬛传》登陆美国势必要进行大幅的删减和改编,但另一个问题出现了,《甄嬛传》的主要优势在于精致,与其说它的卖点在于描述了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到工于心计的深宫嫔妃的蜕变历程,毋宁说导演郑晓龙花了大量篇幅笔墨,通过剧中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描绘出一幅幅包罗万象的宫廷浮世绘。如果按照“美剧范”的叙事标准去重新解构,《甄嬛传》是否还能保留自身个性特质?

  为了情节紧凑的需要,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突出故事主线,削减枝蔓篇幅,这样一来《甄嬛传》可能就变成了一个有些俗套的复仇故事,对于美国观众来说,甄嬛大概就相当于“东方皇室里的基督山女伯爵”;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如果没有了紫禁城里各自精彩的小主、侍女们,没有那些旁逸斜出的支线剧情,《甄嬛传》与之前泛滥成灾的宫斗剧比起来,大概也不见得高明多少。

  如果跳脱美剧最常见的叙事手法来改编,大概在风格、体量上,最合适《甄嬛传》的借鉴范本,是贵族气息浓郁的英剧《唐顿庄园》。《唐顿庄园》以典雅、高贵风格著称,剧情围绕名门望族家产继承纠葛展开,情节推进缓慢,台词精益求精,与《甄嬛传》似有几分暗合之处。不过,如果美版《甄嬛传》走“英伦风”的话,又将陷入另一种困境:中文台词即使翻译得再好,对于美国观众来说,到底不如操着一口地道“英国女王腔”的老太太引经据典听起来舒服,毕竟巨大的文化背景差异摆在那里。

  因此,国产电视剧要进入国外主流观众群的视野,解决“美剧范”与“中剧范”叙事手法上的悖论,显然是一道无法绕过的关卡。

  第三关:剧情内涵

  老外看得懂中国式“宫斗”吗?

  如果说中国影视剧影响力最广泛和深远的类型,当然非武打片莫属。从李小龙到成龙再到李连杰、杨紫琼,在国际范围内拥有知名度的中国面孔都是功夫明星,而许多美国人对中国最初的印象就是“中国功夫”。

  为什么武打片拥有如此广阔的海外市场?原因很简单,功夫不需要任何台词的点缀就能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只要招式够炫,总能赢得满堂彩。

  任何文化产品要想具备国际性,就得让所有文化背景的人都能看得懂,这意味着对一些过于本土性的元素,在传播的过程中有必要进行淡化、甚至剔除。如同2012年红遍全球的《江南Style》,原本讽刺韩国富人区奢靡生活的歌词被大多数人遗忘,歌曲也渐渐简化成“骑马舞”的背景音乐而已。影视剧同样也是如此,那些影响我们至深的佳作,几乎都关乎人类历史社会最核心的母题:爱恨情仇、生离死别、正邪较量。

  那么《甄嬛传》是否具备这样“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潜质?影视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现实的映射或关怀,宫斗剧走红的原因与华人圈推崇“厚黑学”法则的心态不无关系。类似今日国内职场生态的后宫纷争、尔虞我诈,显然是吸引中国观众的一个重要元素。

  美国同样也有职场剧,比如曾被国内电视台“克隆”过的《丑女贝蒂》,还有连续夺得4年艾美奖最佳剧情类电视剧的《广告狂人》等,可要说“腹黑”的段数,剧中的广告、时尚界比起笑里藏刀、杀机四伏的大清后宫可差得远。而且无论是《丑女贝蒂》还是《广告狂人》,虽然展现了职场竞争的残酷,但归根到底,还是与美国文化的“主旋律”保持一致——依靠个人奋斗实现“美国梦”。如果《甄嬛传》在美国播放,对于完全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国人来说,夺嫡、争宠等情节,还能否恰到好处地搔到他们的心痒之处?

  就像《功夫熊猫》虽然充满“中国元素”,依然是一部纯粹的美国大片一样,美国人热爱《还珠格格》、《甄嬛传》等古装剧,或许只是因为这些剧集满足了他们对古老中国的幻想。这种“形而上”的喜爱在最近热映的欧美影视作品中可以得到侧面的印证:随着中国市场越来越多地引起海外电影人的重视,以中国为故事背景的大片也越来越多,一个奇妙的现象是,通过《007之大破天幕危机》中的上海、澳门场景,以及英剧《神探夏洛克》中的中国黑帮,人们再次看到了一些极为相似又眼熟的元素:旗袍、龙、古玩……这些显得有些刻板的镜头语言,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美人对中国的普遍印象——“遥远而神秘的东方”。

  中国影视剧要真正“走出去”,不仅要依赖外国人对神秘国度的这种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如何像好莱坞一样向世界输出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这将是有世界眼光和远大抱负的中国电影人和电视人所面临的终极命题。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柯倩婷 “别把电视剧的使命感看得太崇高”

  南方日报:您怎么看《甄嬛传》将要在美国电视台播放?

  柯倩婷:直觉来说,《甄嬛传》走出国门会引发一定的反响,但我不认为它在美国会很红。我看材料,它会被剪成6集,其中很多配角的戏份都会剪掉,在美国真正播出的时间是很短的。美国电视剧的生产都是需要长时间的播放,靠一季一季播放下来积累口碑和人气。总体来说,中国电视剧目前在美国也只是处于试水的阶段,我觉得这是一个慢热的过程。

  南方日报:网上有很多对《甄嬛传》翻译的调侃和恶搞,在您看来,台词翻译的各种吐槽反映了哪些问题?

  柯倩婷:其实翻译已经是再创作了,《甄嬛传》的剧组和导演花这么大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新的剪辑和包装,已经表明这是一个再回炉,根据美国本土观众进行改编的再生产过程。它已经不是中国观众看的那个《甄嬛传》了。我们不能指望影视作品的翻译是100%的原汁原味和逐字逐句般的精准,中国观众觉得给力的兴奋点肯定不能全部转换。这部作品要做的事情,不是让美国观众和中国观众想到一块去,这不是这部戏“走出去”的使命。要是能做到这点,这部作品就太伟大了!

  我认为网友的吐槽和关注反映了他们不变的的热情——中国梦,认为我们中国观众觉得精彩的东西终于也有美国人来看了,也正是因为如此就希望美国人在接受的方式上和我们一样,能够看到我们文化中本质的东西。网友的热情来自于此,同样他们的批评和质疑也来自于这种情节,共同的问题在于他们把电视剧的使命感看得太崇高了!说白了电视只是大众文化,它的生产不为这些沉重的东西买单,它只是为了迎合观众,到美国播放也一定会为美国观众的口味作出很多调整的。

  南方日报:您认为这次《甄嬛传》漂洋过海,会引发怎样的碰撞和冲击?

  柯倩婷:最主要的还是为他们的好奇心带来的满足感吧,我们都知道美国自身是没有宫廷历史的,他们对于英国、丹麦宫廷题材的影视剧都是非常喜欢。但是中国的皇宫戏不一样,视觉上、感官上的独特性都会给他们带来全新、惊艳的感觉,里面很多戏剧性强的细节也会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其实大众产品就是这样,只要有娱乐功能、有市场就能传播。戏中的那些“阴谋”和“伎俩”,剥除中国独有的毒药、刑罚等历史元素,美国观众也还是能看懂的,因为《甄嬛传》本身就是一个披着古装的外衣,展现职场伦理的剧。美国观众肯定也能感觉到这些,并且也会因为其中那些闻所未闻的桥段感到“有趣”,这就是娱乐需要的效果。

  的确,美国人在接受外国文化的时候永远只想看到他们想要看到的,正如中国电影在美国走红的类型都是武打、乡村题材等等。文化交流不可避免存在令人尴尬、无奈的一面。

  ■记者手记

  “《甄嬛传》里有很帅的哥哥吗?”

  记者在欧美的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发现,关注中国电视剧的人还是少数,中国电视剧影响较大的区域,还是在亚洲。印尼在电视方面和中国还是比较有渊源的,来自北苏门达腊的黄佳馨(中文名字)告诉记者,《还珠格格》曾经在印尼非常火爆。“那是十年前吧,这部电视剧引起了很大反响,男女老少都爱看。”

  当记者向她提及最近中国大陆非常红火的《甄嬛传》,她的第一反应是:“在印尼没有听过,这片子浪漫吗?”听完剧情简介,黄佳馨直摇头:“古代背景的片子太做作,感觉又很老,不是生活在当下的那种感觉,我不喜欢这种风格,印尼年轻人比较喜欢台湾电视剧那样的浪漫爱情剧,有很多年轻的帅哥、美女,好看。”“《还珠格格》不也是古装电视剧?”记者追问道。“但是里面有很多年轻的帅哥呀,《甄嬛传》里面的皇帝帅吗?”黄佳馨说。

  黄佳馨还告诉记者,印尼的本地人一般不会关注内地的电视剧集,比较有影响力的还是港台地区的电视剧,尤其是时尚爱情剧。“古代题材的电视剧剧情好慢,台词也听不明白,我会选择关电视睡觉。”

  另一位印尼穆斯林徐迪薇(中文名字)告诉记者,有两部中国电视剧曾经在印尼掀起收视热潮,一部是《情深深雨濛濛》主题曲还推出过印尼版;另外一部是《还珠格格》。记者将《甄嬛传》的资料发给徐迪薇,她看后表示,非常喜欢里面的妆容、发饰,至于内容,则无甚兴趣。徐迪薇最爱看的电视剧是台湾偶像剧《换换爱》、《恶魔在身边》,她还用不标准的中文追问记者:“《甄嬛传》有很帅的哥哥吗?”

  来自韩国的金多艺则告诉记者,韩国年轻人看得最多的电视剧是韩剧、日剧和美剧,中国电视剧的影响力主要来自台剧。金多艺还说,中国武侠电视剧、电影仍然是最受韩国观众喜爱的影视作品类型。

  专题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吴敏 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