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东山酒家的前世今生

  潺湲寒溪上,自此成离别。

  回首望归人,移舟逢暮雪。

  频行识草树,渐老伤年发。

  唯有白云心,为向东山月。

  ——唐代朱放诗句代题记

  前年4月中旬,我因办事来到了东山区龟岗大马路1号珀东商业中心(原"东山酒家"旧址),抚今思昔,感慨良多一一为东山酒家与我、与我的父母,更为了东山酒家的前世今生。

  家父曾在广州军区第41军123师"塔山英雄团"服役,与位于东山达道路的军区司令部联系过工作,退役后被分配到省外贸单位工作,当时就住在离东山酒家不远的福今路外贸局宿舍,他对东山酒家很熟悉,因此我从他口中得知了关于东山酒家的点点滴滴:

  当年东山酒家好架势

  东山酒家前身为国营广州东区消费合作社第二食堂(当时简称"东区食堂"),1955年5月1日在东华东路开办,规模很小,其开办目的是解决周边和企事业单位人员尤其是单身干部职工的一日三餐问题,1957年它迁址到龟岗大马路1号,名字仍叫"东区食堂",规模与原来差不多。

  1958年,东山区政府决定在龟岗顶建造新商业带,因此将龟岗大马路与二马路交汇处的一个大煤场改造为食肆,东区食堂得以升级改造为三层外观为俄式建筑风格、内部为岭南园林建筑风格的大型酒家,并定名为"东山酒家"。它地处高坡,南连龟岗一马路,北接龟岗二马路,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东山酒家雄踞龟岗之上

  东山酒家初建时三层都用作饮茶、食饭,帮衬者多数係有米嘅街坊、沓水嘅华侨(钱以一沓沓来数,其数量当然可观.视水为财的广州人遂用"沓水”来形容人的钱财充裕,而"有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佢哋大多选择雅座。当然,唔少早已习惯咗早茶叹"一盅两件"、中午喋烧鹅卤味碟头饭嘅平民街坊亦係"老趸",佢哋会选择靠龟岗二马路一侧嘅大厅消费,所以这边厢你会只睇到满地嘅鞋而唔见人脚一一因为喱度嘅食客都钟意踎喺凳上,佢哋觉得噉样食先至更叹、更滋味!尽管当时有食客自嘲该处为"西伯利亚"或者戏称为"二厘馆",但是上述情况也足以证明当时东山酒家的雅俗共存和丰俭由人。

  1972年,东山酒家被指定为广交会接待点,其业务从此蒸蒸日上。后来该处加建了一层建筑,名为"贵宾厅",以满足广交会客商及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广州日益增多的海外宾客,"西伯利亚"后来改为酒家小卖部,早上卖粥粉麵、油炸鬼,蒸包、面包,中午则推出各款配菜碟头饭。讲到东山酒家当时的早茶点心,不得不提到虾肠、萝卜糕等等,这些都是当时东山酒家的著名美点,而鲜虾酥角更是其"头牌",在经典反特片《秘密图纸》中就可以清晰地听到鲜虾酥角的叫卖声(关于该片与东山酒家之缘下文另述)。

  东山酒家的早茶

  有一件事不得不提:1964年,广州刮起过一场猛烈的龙卷风,东山酒家也难逃其劫,当时来势汹汹的狂风瞬间就将小卖部门前炸油炸鬼的大油镬以及小卖部的钱箱卷上了半空,再砸回龟岗二马路口,好在冇伤人,而钱箱里的纸钞则漫天飞舞、随风飘散,途人却自觉收拾散落在地面的钱交回酒家,足见当时民风的质朴纯良!可惜好景不长,"文革"开始后便世风日下、人心作古了。"文革"期间,东山酒家三度易名,曾改名为"东山饭店"。

  东山酒家的兴衰

  改革开放后,东山酒家迎来了她的"第二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营东山酒家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发展成为拥有4家分店、2000多餐位的集团式企业。那时其经营实行高中低价并举,茶位中保留部分普通茶位(大厅1.50元/位,贵宾房2元/位),早茶点心2.5元一款的就有二三十款,还有不同时期推出的每款在15元以内的家庭小菜、平价特式镬仔菜、天天特价金牌烧卤等。

  优雅环境、亲民路线路线和撚手出品这三大"法宝",使当时的东山酒家远近闻名、粉丝众多。这里不妨晒晒它当时的"威水史":"明炉烧鹅"于1998年广州烧卤大赛中获奖;"烧鸡汁桂鱼”在2000年广州美食节中获奖;"滋补羊肉煲”更被评为"中国名菜"

  著名作家沈从文说得好:"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后来东山酒家这个老国企的经营每况愈下,2003年它终于停业了。2005年酒家职工筹资4000多万元赎买了东山酒家的国有资产,并对大楼进行重建改造,成为广州市首个由职工筹资成功转制的国有餐饮企业。2006年,东山酒家被广州酒家集团并购,成为广州酒家东山店,从此"东山酒家"这块金漆招牌彻底消失在广州街坊的视线中,"北海樽中常潋滟,东山席上有婵娟"(明代释良琦诗句)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

  对东山酒家的谢幕,我和不少广州街坊都有太多的不舍和惋惜。切肤之痛或者可以用以下这个小插曲来佐证:

  前年 4月,我在珀东广场对面的"常来饭店"偶遇该店一名20多岁、正在"煲烟"歇脚的男地厘(广州话,意为"传菜员"),向他打听东山酒家的情况后得知:其堂兄原是东山酒家大厨,东山酒家转制时因看不清新店的未来发展前景且担心"财到光棍手—— 一去冇回头",故未参与众筹做"股东",而是自动离职后过档来本店,一心想着能保住原有薪金水平就很不错了。言语中他流露出对堂兄当年的做法很不理解和赞同,甚至自怜自叹"命水唔好,未得到堂兄好带挈,以致沦为常来饭店嘅地厘而得个捱"。事实上,他的看法不无道理,我有个熟人以前是广州酒家职工,她退休前出资购买了酒家的职工个人股,每年可获股份分红多达六位数字以上

  东山酒家的菜式

  曾读某网文云:"《秘密图纸》电影的另外一个特色是拍了很多广州的景点,譬如海珠广场,文化广场,东山饭店(但导演显然不懂广州菜,竟然在菜谱最醒目的地方标了梅菜扣肉),王老吉凉茶铺。"姑且勿论此文中"东山饭店"名称的谬误,单就作者凭东山酒家菜谱上有"梅菜扣肉"这道菜式就认为该片导演显然不懂广州菜而言,我认为作者未免太主观武断、有失偏颇了。

  菜单上写着“南北酒菜”,并非独沽粤菜

  首先,当年为拍摄该片,导演郝光曾率一众演员到东山酒家等处体验生活,积累了大量表演及摄制素材:其次,香芋扣肉固然是广州西关名菜,梅菜扣肉固然是客家风味名菜,但是广州饮食业历来就有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传统和智慧,而且不断革故鼎新,集各地美食之大成,关于这方面,民国小说家、翻译家张亦庵在其所撰《食在广州乎?食在广州也!》一文就有详细论述(辽宁教育出版社的《船菜·花酒·蝴蝶会》和北京日报出版社的《旧日滋味:民国名家美食记》均收录了此文),本文就不再赘述了。我只想结合以下几点与上述网文作者交流、探讨一下,以正视听:

  一、当时的东山酒家周边有不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各档次住宅,相关工作人员和居民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有南下干部、地方干部,有港澳同胞、海外华侨,还有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是东山酒家的常客,东山酒家不会独沽一味、只供应粤菜而将其他口味的客人拒之门外吧?

  二、在电影《秘密图纸》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东山酒家张贴于门外墙上的、大大的宣传菜单,上有"西汁烩猪扒"、"西式猪扒"等西餐菜名,同时门前人行道上放有大大的水牌,上有"包办筵席、星期美点、竹丝鸡汤"等宣传广告语,这足以证明当时东山酒家的经营是南北兼容、中西并蓄吧?

  三、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省委副秘书长杨应彬是广东大埔客家人,曾住离东山酒家不远处的省委宿舍,2015年7月26日《南方都市报》上有关于杨应彬小儿子杨小杨接受该报采访、回忆其父生前事迹的报道,可以佐证当年东山酒家并非只经营广州菜:"‘大跃进’时期,杨应彬较早意识到党的工作存在失误。杨小杨记得,一个星期天,父母亲带着他们四兄弟要到外面吃一餐,改善一下伙食,于是全家人到了东山酒家,一进门就被告知没有饭吃;无奈又乘公交车去了南方大厦,8楼餐厅,饭是有,但一看排队排得那么长,轮到我们也就没得吃了。父亲心情十分沉重,连夜赶回省委反映情况,省城粮食告急已经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我想杨家人去东山酒家吃饭不只一次,也不会不点客家菜吧?

  说到东山酒家,扯到东山酒家的菜式,不妨来听听文物大家、美食元老王世襄先生是怎么说的:"做菜不拘一格,勿论中外古今,东西南北,更不管是什么菜系,想吃什么就做什么,以意为之”。广州饮食业的特色不正是这个吗?

  秘密图纸与东山酒家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这是流行歌曲的歌词,也是影视作品司空见惯的桥段,不管它是什么,我只想套用来说一下自己:因为一出戏爱上一家店!"一出戏"指的是经典反特片《秘密图纸》(以下简称"《秘图》),而"一家店"指的就是东山酒家。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我在位于荔湾区十甫路的"前进影剧场"(1990年恢复"文革"前的名称"平安大戏院")观看了《秘图》,从而认识了早闻其名却"大隐隐于市"的东山酒家。

  《秘图》是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64年摄制、1965年出品的黑白故事片,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在广州拍摄的几部经典反特片之一(其他还有《斗鲨》、《羊城暗哨》、《跟踪追击》等)。该片由郝光执导,主演有田华(饰女公安侦查员石云)、王心刚(饰石云丈夫、军区保卫部干事陈亮),剧情围绕着某科研单位的机密图纸被台湾特务窃取而展开,描写了大陆公安人员机智多谋,识破特务诡计,终于成功破案、夺回图纸并抓获全部特务。

  关于《秘图》的情节如何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不赘,先就某网文所言"不知道八一电影制片厂为何选择东山酒家作为外景地(之一)"这个问题解答一下:据我了解,该片摄制方之所以选择东山酒家及其所在街道作为外景地之一,除了剧情需要(广州时为新中国南方的反特前沿阵地,而特务欲在广州闹市某场所接头)之外,也与当地有关部门的推荐作用密不可分。

  言归正传,说说《秘图》与东山酒家的"亲密接触:

  "龙门酒家"西餐厨师、特务叶长谦盗图后,特务组织通过钢琴女演员、23号特务方莉电令叶"明天下午3点到东山酒家门口大树下"见面交接图纸卷,两人接头这场戏就从叶缓步走过龟岗大马路、走向东山酒家开始,而假扮茶客的公安人员正通过酒家二楼窗户监视着。老中医、特务头子古仲儒为丢车保帅,故意"出卖"同伙,当街指认叶盗图,于是叶被群众扭送至公安机关

  东山酒家前的一幕戏

  这段两分半钟的戏有20多个镜头,是全剧的"戏肉"(广州话,意为戏剧中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姑且勿论其电影手法的创新、高明,也不赘述电影镜头中呈现的当年广州风物,只说说令我印象最深的两个事物:

  一是东山酒家门前两棵大榕树,它们既是该酒家的门脸,映衬出酒家优雅的环境,又凸显了广州的气候、物候及城市绿化景观特点,让广州观众有强烈的城市归属感和亲切感。

  二是公安人员扮茶客饮茶时的场景,特别是女服务员手捧点心托盘,边走边叫卖:"鲜虾酥角,鲜虾酥角一一"还有食客的谈笑声、杯盘碗碟的碰撞声这一幕真令我垂涎欲滴、回味无穷,以后每看到这里我总会有迫不及待的心情和不可名状的饥饿感,可惜我至今仍未得偿所愿、一尝鲜虾酥角的滋味,那就把这种特别的感觉珍藏在脑海中吧。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另一部经典反特片《羊城暗哨》中的茶楼叫卖声:文昌南路广州酒家"虾饺"的叫卖声、中山五路惠如楼"烧卖、大包"的叫卖声对于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广州来说,这些接地气的声音连同过去、现在广州的市井叫卖声,应该都属于"有价值的声音"吧?

  从酒家二楼俯瞰龟岗大街

  东山酒家并非因为《秘图》才出名的,但是它有缘成为一部经典电影的外景地之一,这为它的历史书写了浓重的一笔,为它涂抹上了永不磨灭的文化色彩,也为广州街坊的城市记忆增添了一份"内存"。因此,《秘图》上映后东山酒家更出名了:周边不少招待外宾(包括当年外贸局招待外商)的宴会地均首选东山酒家;广州街坊举行家宴或宴请海外亲友喜欢假座东山酒家;更多广州市民慕名而来,一边逍遥自在叹茶、食饭,一边如数家珍地谈论电影里的情节;时至今日,仍有街坊兼影迷故地重游,重仰"大榕树"的雄姿,重拾关于东山酒家的记忆

  老字号就如一部老电影,影像中有数不清、道不尽的之城市历史印记和文化符号,能让人触"影"生情。今天东山酒家虽已不复存在,但是许多老广对它仍初心未变、情怀依旧,原因也许就在于此。

  记忆如酒,愈久弥香

  我的大学写作老师、《雅马哈鱼档》电影剧本作者之一章以武在回忆其文学创作历程时说:"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珠江三角洲这片历史性巨变的热土,我会激动不已,我的感情会燃烧。在我眼里,这儿,水比别处清澈,月比别处柔和,酒比别处醇香,人比别处开放,情比别处包容 。"我因为《秘图》、因为在东山读大学,因为大学毕业聚餐在东山酒家,所以格外爱东山、爱东山酒家、爱大学同学们。章老师的那番话,作为我"因为一出戏爱一家店"一一哦,还有"因为一段时光爱一班人"一一的诠释,不为过吧?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李白《怀东山二首》其一)。我多年未踏足东山龟岗,去年4月拿着地址去珀东广场办事,不知不觉走到某处两棵大榕树附近,忽有"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感觉,这不是以前东山酒家所在地吗?是的,这正是东山酒家的旧址一一龟岗大马路1号,如今已变身为珀东广场(又称"珀东商业中心")了。

  据报道珀东广场是集娱乐、购物、休闲于一体的纯商业地产项目,规划为9层建筑(也就是说比原东山酒家又"长高"了几层),其中地下3层、地面6层,每层建筑面积约为1600平方米。我乘电梯到各层转了一圈,得知首层有金饰珠宝、地产中介等业态,二楼是超市、茶叶店、洋快餐店和教培机构等,三楼有写字楼,四楼是KTV等,而广州酒家位于五、六楼。我对珀东广场总的观感是不算高档也不乏时代气息,但无论如何,这里确实比以前年轻漂亮和有活力了!

  从珀东楼上下来,我特意站在门前石阶上端详那两棵老榕树,它们依然枝繁叶茂、绿荫如盖,只不过其中一棵树干显得小一些(据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因虫害枯死了,是后来补种的)。在龟岗大马路,我从下午盘桓到晩上9点多,一直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并没有看到昔日父辈口中"炎夏时节常有人在树下乘凉,摆开棋阵大杀四方"的情景,也没有听到"傍晚时分常有一位身材高大、身穿长袍的盲公在叫卖南乳肉(花生)",当时真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的感觉!

  当天我还专门走到《秘图》中东山酒家对面、今天还在的骑楼下,站在片中"方莉"等待接头的位置感受身旁的一切,重温片中那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一幕,又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年大学毕业聚餐的往事

  时光钟回拨到1989年6月7日晩上,我与同学和老师们来到东山酒家二楼大厅,大家济济一堂,共庆大学毕业。

  记得当晚的菜式有粟米羹、清香白切鸡(当时菜牌上的名称)、清蒸桂鱼、百鸟归巢、白灼基围虾、蚝油香菇扒生菜等,主食是鸡蛋炒饭、蒸炸馒头,饮料有啤酒、橙汁,啤酒是广州啤酒厂的"珠江桥牌"白云啤酒(绿色玻璃樽装),橙汁是原广州亚洲汽水厂(1987年11月,亚洲汽水厂改组成了亚洲饮料集团公司)的"橙宝"汽水(透明玻璃樽装)。

  坦白说,那晚我似乎未来得及细细品尝菜味,可能也还没吃饱,宴聚不知不觉就在一片觥斛交错、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不过,吃什么、吃得饱不饱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这班人曾经在东山酒家欢庆大学毕业",有这班人、这个地、这段缘、这份情,足矣!幸甚!

  今日两株榕树依旧,酒家却成记忆

  正如美籍台湾女作家李黎在《品味时节》中写的:"节庆总少不了食物的点缀,某些食物的色香味与一些特别的日子牢牢结合在人们的知觉和记忆中。"我会把30年前大学毕业聚餐当作一个节日一一一个特别的节日,一个毕生难忘的节日!

  变脸的东山酒家,不变的广州情怀!

  (黑白照片为电影《秘密图纸》剧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