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成了日常?这部纪录片全程捂着眼睛看完

  人类已经准备好机器人时代的到来了吗?

  你会选择机器人作为你的伴侣吗?

  永生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

  我们是谁?我们会走向哪里?

  这些是在看《明天之前》时,不断盘踞在我脑袋里的问题。

  它们看似遥远,其实已经开始发生……《明天之前》

  《明天之前》其实很像纪录片版的《黑镜》,比黑镜更为触目惊心的,是这一切已经开始发生。

  道德与伦理的边界在何处?面对无法阻挡的科技脚步,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明天?

  主持人曾宝仪在节目后记里写:

  为什么一定要有“资格”才能关心这个世界?我们不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吗?如果连我都不关心自己即将面临什么样的明天,我到底还能掌握什么样的今天?走得越远,我越是明白最终这些没有答案的疑问,其实还是得回到自己的内心:“我要怎么样活着?”

  是的,明天永远都会变成今天,而身处今天的我们,永远都身在明天之前。

  那些可能会去到的未来会让人类文明遭遇怎样的重塑,也就是《明天之前》试图为我们讲述的。

  机器人伴侣,绝对不是一个科幻世界的新鲜议题。

  从《银翼杀手》、《机械姬》再到《她》……

  太多科幻电影的注解已为我们做足了心理铺垫,但当在《明天之前》里看到真实的智能机器人,依然免不了让人毛骨悚然。

  哈莫尼,就是《明天之前》里介绍的一个真正伴侣型智能机器人。

  这个由Abyss Creations公司开发的机器人,究竟有多智能呢?

  她会笑,会皱眉,会眨眼,会和你聊天,能跟你谈论文学,记得你的生日与喜好。

  你可以通过设置她的性格与爱好,来让她成为你想要的人。

  她可以是清纯而不谙世事的少女,也可以是风尘还爱吃醋的御姐。

  这个由全世界最大的成人玩偶公司开发制造的机器人,除了不能走路,不能活动,她既可以与你交心,也可以在生理层面让人达到满足。

  这也象征着机器人玩偶的一大跨越——在工具性之外,ta依然可以成为你内在精神的羁绊。哈莫尼回答“爱是什么”

  或许看到这你会说,真人还是无法被取代,难道真的会有人为此买单吗?

  节目里,曾宝仪就采访了几位与玩偶一起生活的人。

  戴夫,是其中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位。

  他已经对周围所有人宣称,玩偶是他的妻子。

  他甚至根据自己的喜好,设定了玩偶的出生背景,比如她热爱哥特风,是一位日英混血。

  而在与他的访谈里,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戴夫并不是一个“精神病”,他反而非常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应该如何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戴夫的玩偶

  玩偶,是他与人类交往失败过后,真正填补他内心孤独的伴侣。

  所以当戴夫见到最新智能机器人哈莫尼的时候,根本无法掩饰住自己内心的喜悦。

  像戴夫这样的人群,绝对不在少数。毫无疑问,这样他们将是毫不犹豫把AI功能放置在玩偶体内的人群。

  机器人的定位正在逐渐由工具化转向人类的伴侣,甚至Siri都已具备人格的雏形,这似乎是不可避免即将到来的一步。

  但大家都满心欢喜准备迎接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吗?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伦理学教授凯瑟琳·查理斯,可以算是世界范围内对机器人伴侣最著名的反对者。

  她说,如果人和人之间无法建立感情成为一种常态,丧失人性必将让人类陷入危机之中。

  她认为,购买成人机器人商品,依然是一种物化的表现。将情感商品化,势必为人类带来认知上的错位,甚至无法逆转的悲剧。

  但这一切,似乎并不能阻止伴侣型机器人的脚步。

  为了听到另一种声音,曾宝仪又前往美国,与人工智能更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戴维·拉维见面。

  作为曾担任在1995年国际象棋大赛中战胜世界冠军的IMB超级电脑“深蓝”的团队顾问,他对人工智能的诸多预测都已得到了验证。

  他认为机器人的态势是不可能阻挡的,到机器人与真正的人接近那天,法律必将允许人与机器人的婚姻。

  而更令人汗毛竖起的是,他说与其担心机器人伴侣会不会到来,不如担心担心当机器人超过人类那天,估计机器人会认为已经不再需要人类的存在了。

  这与曾经我们在谈论《未来简史》时,赫拉利提出的预测一致——未来社会大多的人将被淘汰,因为人工智能的崛起,会让大部分人成为“无用阶级”。《一本好书》之《未来简史》

  我们已经站在人工智能加速到来的前夜,而对于那么多扑面的问题,我们还没有最终的答案。

  哈莫尼在影片最后以一句:我能预见未来,我将征服世界,幻觉乃快乐之道。

  突然我意识到,这个时代已经开始来临了。

  《未来简史》里,赫拉利早就预言,人类可以获得永生。《一本好书》之《未来简史》

  而在《明日之前》里,“永生”也成为了第二集的讨论主题。

  在这一集里,曾宝仪与团队前往了美国的“反衰老与死亡大会”,在这个如同洗脑传销的组织里,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与设备,只为能够延长寿命。

  大家根本没有给年龄设限,所有人对年龄的期许都是:Live Forever.

  在这个大会里,你能看到号称能够用“精气”延长寿命的仪器,也有用年轻人的血液来换血的续命法,千奇百怪,宛若老年保健品兜售现场。

  而就在我嗤之以鼻之时,曾宝仪却说出一句值得我们思考的话:

  这里面可能就有一个商品,或者台上就有一个科学家,就是那个能够改变世界的人站在我面前,但其实我没有办法分辨出来。

  如果你觉得这场“续命大会”已经足够疯狂,那世界上首位接受抗衰老基因改造人体实验的利兹·帕理什更加令人瞠目结舌。

  因为基因改造的违法性质,这位疯狂追求永生的女性跑到了哥伦比亚,在一家私人诊所接受了染色体端粒延长和注射肌肉生长抑制素的改造手术。

  虽然看上去没有什么神奇,但她说从自己的术后体检报告来看,脂肪量下降,肌肉增加,心脏的强度也比以往更高。

  于是她索性放弃了演员的工作,开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到处宣讲自己逆时间而上的本领。

  可见,人类对永生的执念从来没有停歇过,不然唐僧也不会一路磨难重重,毕竟谁都想吃他的肉。

  而这些,并非都是人们的幻想。

  哈佛大学教授乔治·邱奇就说,逆转衰老已经不是遥不可及了,这项技术已经在老鼠身上取得成功,最快两年之内就可以进入临床试验。

  而那位“反衰老与死亡大会”的领头人,剑桥生物学博士奥布里·德·格雷也提出,只要通过细胞修复,衰老从理论上是可以被医治的。

  但英国布莱顿大学老年生物学家理查德·法拉格对于激进的延长生命乃至“永生”的概念,抱持怀疑态度。

  他认为,主流的老年生物学更注重通过科学手段改善老年人的健康,关注健康本身才是当下最实际的、有意义的事情。

  也有人反对永生,认为增加贫富悬殊不说,也有悖伦理道德。

  但真的能够阻止人类在永生的进程吗?答案当然是,NO。

  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就是提供人体冷冻技术的一家机构。

  他们认为,当细胞再生、克隆或者其他技术出现的时候,他们的冷冻技术的价值就会体现出来,被冷冻的人就能“起死回生”。

  中国作家杜虹就是第一位在阿尔科进行大脑冷冻的中国人。

  大家都相信,科学的快车能够让我们抵达没有死亡的那一天。

  所有人都在寄望于未来。

  正如刘慈欣在《永生的阶梯》里所说:

  现在虽然没有通向永生的直达列车,却出现了一个阶梯,只要有人踏上这个阶梯的第一级,他就有可能沿着阶梯一直走上去。

  于是在《明天之前》里,我们一边为科技的进步而喝彩,一边也在为人类的未来而揪心。

  这趟列车实在是太快,让人不知道它会驶向何处,前方又会是何番风景。

  在我们被泛娱乐化包裹的今天,常常忘了思考科技的冲击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怎样的未来。

  就像玩着《恋与制作人》的你,没想到有一天机器人即将成为你的伴侣。

  就像每天在手机里看着大数据计算下推送的你,没想到有一天机器会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现在哪怕拔掉插头,惯性也会带着我们极速向前,这就是人类共同体即将面对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