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德不孤必有邻观后感十一篇汇总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经典出自于《论语》,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的确生活中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一定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拥护。

  我的身边就有一位这样的人。他五十多岁,硬朗的身体,幽默的语言,在刚搬来这儿时,便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居住方式就像是北京的四合院一般,显得井井有条,但有时也会出现小麻烦。每当这类事情发生时,他总是“闯”在最前面。

  记得有一次,那时是冬天,天气过于寒冷而把水管冻上了,从而导致无法供水,而他家的屋里因靠总伐近,所以并没有被冻住。妈妈和隔壁的阿姨一起商量去他家打水,还没等她们开口,他便开了口:“快,快进来坐,有什么事吗?”妈妈和阿姨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听了这句话,他二话没说,把他家的水龙头拧开,让我们俩家的桶灌得满满的,并且还要帮我们修水龙头。妈妈听了这句话赶忙推辞,可他却说:“邻里之间的,客气什么啊,以后有的.是互相帮助的机会,还说不定就让你帮了我们呢!”说道左手拎起暖壶,右手拿起工具,三步并两步来到了我家的水槽边。老将出马,一个顶俩,他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水又开始了“工作”。事后,妈妈买了些水果去答谢,他却推辞道:“你这就见外了,我不早就说了吗,邻里之间,互相帮忙,应该的!”虽然他这样说,可我们心里还是有些过意不去,为了帮忙,他把热水都贡献给了我们,那是他早上早起到一公里外打的,从此我们俩家成了好友。

  院子外面有一个公共厕所,是为了大家在楼下使用的,而这个厕所,当初就是他亲手垒起来的。虽然我们也想去帮忙,可他就是不愿意,自己一块块砖的砌,足足弄了一个月,可他无怨无悔。每当我们要打电话叫来抽厕所的时,可谁知每次都比他慢半拍,让他“捷足先登”。每次我们都笑着“责备”他不让我们做好人时,他总是开玩笑似地对我们说:“有我在,你们就别想打这个歪主意了!”

  还有一次,院前的下水道堵塞了,囤积了许多脏东西,他又闲不住了。大清早起床后,便拿着铁锹在下水道“开了工”。一锹,二锹,三锹……他坚持不懈干了一上午,我有些于心不忍,从家里倒了一杯水捧给他喝,他见了我,冲我笑了笑,小心翼翼地接过杯子,大口大口地喝着水。喝完后,他依然笑着对我说:“孩子,你的水真甜,真好喝!”我听了心里暖暖的。

  德不孤,必有邻。这是我的好邻居他的真实写照,我讲得只是他无数为他人着想的故事中有限的几个。我希望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有一颗好的心,助人为乐,那么你的朋友就会更多,你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9月4日,和朋友中正等一起,因其朋友吕哥的关照,得以进入杏坛剧场,近距离观看了一场视觉盛宴——歌舞剧《孔子》。

  曲阜作为孔子故里,不仅拥有三孔等宝贵历史遗迹,近年来也开发了诸多文化旅游项目,位于大成路东侧紧邻孔子文化园的杏坛剧场,就是比较大的剧场,并有孔子文化艺术团在此,每逢国际孔子文化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日都会有精彩演出。旁边的孔子文化园是一座精致的北方园林,有我从未见过的最大的假山,人工湖。对面紧邻孔子研究院,做文献文物收藏和儒学研究的机构。曲阜的繁华植根于传统,植根于文化,商业在这里是屈尊于文化的,所以难得在曲阜的轴心路上有如此僻静之地,更有幸我等平生第一次来欣赏大型歌舞剧《孔子》。

  杏坛剧场是一座先秦仿古建筑,与对面孔子研究院的大宅高楼相辉映,气势非凡。里面剧场舞台宏大,以金黄、中国红等各种色调来突出孔子思想文化的光辉。歌舞剧以孔子生平为主要线索,分为几个篇章,分别讲述少年孔子其母循循善诱,青年孔子拜朝为官,治理一方,造福百姓,中年孔子辞官后周游列国,尔后其思想为众生所敬仰,万世所流传。虽然我们以非专业的眼光来看这场孔子歌舞剧,但是仍能从宏大的演出场面、演员专业的舞步看得出故事脉络和歌舞本身的魅力。第二段孔子求学之时,高山流水之效果配以中国传统书法文化,还映射孔子仁和思想于其中,堪称画龙点睛之笔。孔子辞官而周游列国,跟从弟子无数,历经磨难,矢志不移,也让人感喟万千。而于雪花飘洒的艰难前行的孔子师徒,转而花瓣飘舞的穿暖花开,则寓意着历经艰难而孔子的思想终于为人所理解、推崇和传承。尾篇则以现代小姑娘朗诵“礼之用、和为贵”来表示孔子思想对于整个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影响至深,感喟万世。

  但是以我非专业的眼光,仍有些地方有待商榷,关于鲁国民风的描述地篇幅略多,而尾篇孔子周游列国归来仍有许多历史事实没有描述,其弟子七十二贤人也应该会意一下,显得尾篇过于短暂。但是终究瑕不掩瑜,今天这一场盛筵仍是平生之未见,大开眼界,心灵升华。

  中国歌舞剧院带来的大型舞剧《孔子》,展现以“尽善尽美”为艺术理想的伟人孔子的一生。剧情从参政进谏、周游列国、晚年归鲁、删改《诗经》、撰写《春秋》等情节,艺术性地展现了孔子生平。

  剧中每一场群舞舞都各具特色,开场舞《执羽》应为先秦乐舞“羽舞”的场景,另外男子舞蹈《颂贤》、女子舞蹈《采薇》以及《棠棣之花》等也都非常具有中国古老元素。舞美设计可谓是煞费苦心,只是为了切换效果契合舞台需求,小篆体的孔子名言也都重复。此为小瑕疵。两边腿子实体可移动,后面背景镂空小篆吃光反射恰到好处。服装设计精美考究,儒裙、曲裾等元素皆有所用,涮色匀称,在大舞动时也毫不影响其服装色彩。

  灯光设计简单准确,有投影,光束灯以及染色灯为主要用灯。色彩与图案搭配很舒服。音乐上前一个小时至舞紫霞剑都非常之棒,之后的音乐略显红色,听觉疲劳感掺杂。编剧结构框架过大,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孔子展现的淋漓尽致实非易事,所以用文字切换的方式也无可厚非。在文艺座谈会的大背景下,有如此借用儒家文化歌颂中国梦的作品实属定位精确,高啊!!此剧实属精品!看的很过瘾。不过,目测除“臣”为A角之外,其余主演皆为B或C角。舞蹈定位精准,但独舞编舞略显重复。另:中间两段舞蹈,饥民乞讨一段是借鉴巴黎圣母院安乐窝在巴黎街头遭驱逐的段落,包括音乐,灯光;“妃”长水袖击鼓,借鉴老谋子的十面埋伏章子怡片段,包括音乐快板。

  最后,此剧很棒,值得一看,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希望可以多多看剧,多多学习!

  对于一个常年来被繁华都市喧嚣与商业资讯所“围困”的普通市民,或者一个已过天命之年而极少走进剧院的人来说,被朋友邀至那近郊清新的大学校园剧场内,去观赏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舞剧《孔子》,似乎感觉到十分的庆幸与“精神奢华”,似乎有一种逃离都市“文化雾霾”,感受重返大学校园“清纯”的冲动。

  国家剧院、舞剧、《孔子》、校园——遂将这一系列完美的词语一一连接起来,脑海中顿然闪现出舞台上华美的光焰,未曾想匆匆进入剧场后即是应了主持人精简的开场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但当大幕徐徐拉启之时,整个舞台上闪耀出华丽、飘逸、灵动的浩大场面,富有古典宫廷乐舞的辉煌场景在梦幻般舞台灯光的映衬下,一个个舞者在高调色彩、统一服饰变幻的曼舞中,好似羽化登仙。舞剧序部的执羽情景之后,《孔子》四幕大戏分别以《乱世天问》、《绝粮》、《大同》、《仁殇》依次而展现,在场所有的观众似乎顷刻凝神屏息关注于舞剧演绎的每一刻,全然沉浸在舞剧叙事接连的情节中,伴随着深刻的主题哲理延伸,伴随着妃、公、臣三者与孔子人物关系、故事场景的演化,伴随着舞蹈人体动态描摹状物方式的激情深化,及道具、音乐、灯光、布景一系列有逻辑的深层次推进,孔子这一“圣人化境”的形象聚合成真善美的“实体神像”,似乎千年后活着的孔子跃然而出,且栩栩如生……

  此刻,我好似已陷入悲欣交集、香色浓艳的故事场景剧情氛围中,被置身于古代人文与现代时尚虚实交替的情景里。诚然,我是被中国歌剧舞剧院“高雅艺术进校园”的义举而感动了。

  《孔子》舞剧以“乐也者,圣人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的传承宗旨,溯源逐本。孔子剧组或许融入“古代乐治就是由乐舞的道德感化力量促成社会安定”这一大义,同时把握孔子对非礼之乐“八佾舞于庭”的斥责,遂将“圣人”活的人物搬上舞台,以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达到雅俗共赏、内外行同赞这一种难能为美的艺术极境。

  试想在社会伦理悖化、价值理念资本化、文化商业化、艺术泛娱乐化的全商时代困境中,要用何等超常的意志力、创新力来精心缔造孔子仁者爱人、天地人物一体同构、参赞化育、曲成万物、大德敦化的境界,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圣贤般的执着与使命,秉承“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凛然正气。

  首先《孔子》舞剧叙事性结构,融汇了古典舞、现代舞与民间舞等多种舞台戏剧表演特色与精髓,编剧选取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乱世、诸侯纷争、天灾人祸不绝的时期中孔子列国周游、历尽坎坷的片断。其次,突出其治国之策的推行,书院教育理念的传播,为民请命的苦旅3个核心史实,采用缀联、梳理到穿越、整合及至参差、提升艺术创作方法,展现宫廷帷幕菜谱严下的肃杀冷酷、残暴无道,一如进谏中的危境,君臣间的杀戮,传道中的悲欣,祭祀时的决然,令人震撼的是舞剧叙事结构中细节的亮色始终贯穿其间,无论是舞美设计中竹简书法背景的推移,或是进谏书简道具舞蹈的托物言志;无论是舞台古俑道具缘物寄情千年的寓意,还是万民跳傩、祭祀典礼,或是圣人舞剑祈天的心愿,都契合了一代圣贤内心“仁者”无穷的张力。尽管校园舞台所限、群舞人物庞杂,但艺术表演却俨然有序、色彩清新、主题意蕴深刻,而每一时段的舞台灯光音乐富有节奏的演进变化,将每一位舞者的表情赋予传神与出彩(而整部舞剧并未灯光分区切割或炫光特技)。

  以笔者之见,观赏《孔子》舞剧最是以空杯心态、以唯美的情感、以回味的方式为上,正所谓见仁见智,仁者第一。所以真的想再一次观赏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舞剧《孔子》,默默无语地观舞者圣境,分享美美与共,“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是中国歌剧舞剧院最新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全剧分为《序·问》《乱世》《绝粮》《大同》《仁殇》《尾声·乐》等六部分,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故事。

  且不说用舞蹈形式表达抽象的思想,其难度有多大;仅是舞美、服饰、舞蹈中对春秋时期文化元素的运用,就已是一项不易的工作。一群“80后”的主创,本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舞台上艺术地再现了春秋时期的生活环境。舞台上,一些用于营造时代氛围的道具总是似曾相识,细想,原是仿制了那些出土的春秋时期文物,如灯台、案几、傩面具等。

  该剧的服装基本定位在春秋时期服装样式。主创人员找到相关历史文物资料,借鉴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认真研究,提炼出最具时代特征的元素,结合现代审美进行了创作。演员一亮相就能看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都表明,当年的服装是“绕衿谓裙”,也就是舞台上呈现的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服装。其缠绕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的空间互补,获得动静结合的装饰效果。而从春秋时期的木俑、玉人,以及画像砖上都不难看到,“曲裾深衣”是当时盛行的服饰;所以在舞剧中诸多桥段都可以看到曲裾的元素。

  该剧的舞蹈运用了春秋战国时候的舞蹈元素,根据当今现代人的审美特质进行融合,富有古代韵味也具有时代感。舞蹈的设计上也是对春秋战国舞蹈进行改良,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古典韵味又赋予了新的创意。比如序幕中的执羽舞蹈,借以表现孔子注重礼制规矩:男右手执羽,左手盖之;女左手执羽,右手盖之,所谓男左女右。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士者佩剑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剧中就设计一段剑舞:公赐剑于孔子,代表公对孔子的认可和信任。

  不偏离历史,又非照搬描摹,《孔子》对文化遗产的成功运用值得称道。

  恢弘壮阔的音乐舞台场景,连绵不断的情节构造,中心人物的鲜明形象呈现,简洁精练的旁白陈述……这是舞剧《孔子》给观众的最直观印象。作为一部史诗性极强的历史剧,舞剧《孔子》的整体表现充满挑战和难度:首先如何从芜杂的故事情节中选出最具有舞台表现力的代表性事件,其次,如何将不同时期的.情节平稳而顺畅地相联成一体,再次,整个舞剧的思想性,舞剧不是史诗,相比之下,舞剧比史诗更加具有感染性,尤其是情绪上的引导效应,最后,舞剧与史实之间的间距怎样把握,艺术真实性要求一定的超越,但又不能违背基本的历史框架。《孔子》选取的几个中心情节如下:天降仲尼(序)、礼乐天籁、仁德安邦、圣坛惊梦、车革千国、万世师表(尾声)六个章节部分,生动再现了孔子历尽千辛万苦、人间悲凉,从凡人成为圣人的一生。非常巧妙完整,而且确实把握到了历史人物事件与舞台艺术呈现之间的平衡点。

  天降仲尼篇:

  以战马嘶鸣烈火横起再现了春秋后半期的礼崩乐坏硝烟四起,为孔子的出生做了客观而形象的艺术呈现,舞台背景上交替出现的熊熊大火和腾踏的马蹄、舞台上暗色调中演员摇动的旗帜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从舞剧一开始就牢牢把握住观众的观赏好奇心,心理上的导向作用非常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声婴孩的啼哭声打上了一个休止符,给紧绷的神经一个必要的休息,同时是第一章节正式点题。随后的旁白交代了孔子出生的具体情况,时间、父母及其职业状况,简单明了,可以说,舞剧开篇从宏观历史背景和微观家庭环境两个方面都给出了非常好的舞台表现和说明。而从舞蹈演员自身的表现来看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摇动旗帜时士兵队伍整体高低起伏的韵律美感、少年孔子的灵动活跃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临别母亲时的伤心不舍等等都通过具体的舞蹈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至此,观众已经被深深吸引,陷入舞剧创造的浓烈历史、亲情、自然氛围中。

  礼乐天籁篇:

  孔子辞别母亲后开始了求学的时光,舞剧第二章表现了孔子问学与老子,师之于诸人以及“仁”、“忠恕”等核心思想的初步形成。“问礼老子”一节,追求虔诚、静穆、圣洁的舞台氛围,音乐上的辅助作用得到凸显,带有浓浓中国风和古典风格的古琴声迭次送出,音韵铿锵而庄重,古琴是中国最悠久的乐器,在古代是君子之乐,所谓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乐,因此选择老子教孔子抚弄古琴表现孔子学礼、求知的过程恰得其宜。从舞蹈的构成看,着轻色调的伴舞从容有序的舞蹈队列和节奏缓慢而大幅度的舞蹈表演动作显示出孔子之学的特点:宽容、整肃、秩序、彬彬有礼,这也是以后儒学士人留给世界的基本面貌呈现,而在舞蹈队列中款款起舞的青年孔子正显示出勤奋学习垂范后世的精神面貌。这一章的舞台效果没有尖锐矛盾和激烈冲突,恰恰相反,它是极其恬淡质朴、冲和宁静而雍容大气的。随着孔子求学之舞的定格,标志着一个时期的结束,舞剧很自然转入下一章节。

  仁德安邦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阶层崇尚的是学而优则仕,定国安邦有所成就。孔子也不例外,该节孔子很自然从追求知识阶段转入求仕建立事业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孔子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舞台表现上舞姿雄健,身手矫健。在入仕鲁国不久,他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信念,德治仁政讲信修睦,使得鲁国处处家和政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康庄大治的声明远播天下,初有所成的孔子在舞台上的呈现更加步履坚定,昂然起舞,进取自信的情绪直接感染了看台下的观众,透过舞蹈和舞台布景上的中国古典建筑廊庙的表现,太平盛世熙攘繁荣的场景显露无疑。而星光下万家灯火的夜不闭户、道路上人心秉善的路不拾遗更形象直接地告诉观众孔子在鲁国为政多达到的境界。由200多名演员组成的强大阵容的舞蹈表演的上梁舞、洗衣舞、挑担舞,通过人们在搞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的那种安居乐业的精神面貌,表现出孔子儒家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的巨大贡献。

  圣坛惊梦

  通过舞台灯光的运用,由盛世场景下的热火朝天的建设、生活阶段转而进入低沉、阴郁的混乱阶段,舞蹈演员以舞蹈说故事,诉说了鲁王耽于美色享乐疏于政事,疏远孔子的历史事实,数百美女的环绕舞蹈不经意间透漏了中国历史上宫廷浮华糜烂纸醉金迷的统治阶层生活,忧心国事的孔子被逐渐疏远,直至愤懑出走,这一节群舞很有舞台表现力。舞剧接着转入周游诸国的阶段。

  车革千国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带着弟子开始了周游列国传播自己思想,他们一路艰辛、历经各种磨难,舞台上呈现出的这是在这个背景下的一代思想家。舞蹈动作模拟人在风雪中的种种奋起之状,苍凉悲切之感直击观众的心灵。而孔子弟子的越来越多,集中而有序则显示出其思想的巨大号召力,在被手持兵戈的士兵的围困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舞台表现更加悲壮而感人,急切的音乐显示出形式的危急,而雷电的叱咤和洪水的滚滚则给观众以激烈的冲击感,仿佛暴风雨后的彩虹,隐隐显现。兵难之后的雪野绝粮同样充满着浓浓的悲剧氛围,舞蹈者夸张的肢体动作真实地反映出当年孔子和他的弟子历经的苦难,蛹化成蝶之前的那一时刻,人们已经被深深震撼。

  万世师表

  舞剧的最强音即将奏响,历经坎坷和苦难后的孔子一袭白衣款款走来,全身沐浴着圣洁之光,舞台背景的晨曦初现为曾经的各种经历划上句号,诵读着《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的童音一句一句重复响起,愈来愈急切,紧随其后的是成年人的诵读声。在整个舞剧的表演推到顶峰,感染力也达到了最佳状态。

  在2013年度国家艺术院团展演中,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创的大型舞剧《孔子》搬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全局浓缩精炼,剧终意犹未尽!这次首演原创舞剧《孔子》,可谓“探索具有民族风格的舞剧创作之路”又一精心尝试和挑战。

  舞剧《孔子》以孔子的生平事件为线索,运用舞剧艺术形式的独特表演手段和肢体语言所特有的艺术魅力,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特质,来演绎历史人物中的经典故事情节,来进行完整的人物塑造。孔子扮演者胡阳是刚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年轻演员,在2012年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获得成年组表演一等奖。剧中,胡阳以纯熟的舞技,飘逸流畅的表演很好地表现了孔子的魅力、智慧、思想和生命力,“以情代技,技在情中”,不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个性,且充分体现了演员圆熟的技术技巧,深厚的艺术表现力,达到情与技的完美统一。他仅有二十几岁的年龄,塑造舞剧中孔子厚重跌宕的一生,竟然能入木三分,让人赞叹。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文化的主流。虽然其间也经历了多次的冷落、质疑、否定和批判,但一阵波澜过后,未能从根本上撼动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及行为准则上的重要地位。当前,儒家文化正在中国乃至华人世界经历一场复兴;在学界,拯救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渐成共识。此次,中国歌剧舞剧院以舞剧的形式向全球介绍孔子以及儒家文化,是从纪念历史人物的角度出发,倡导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

  舞剧《孔子》的编剧、导演孔德辛,是第77代孔子后人。她以自己的文学观艺术观来打造孔子“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礼为先、以忠孝为大、以智信为怀、以情义为天”博大精深的思想者形象。《孔子》的舞台大气沉稳,运用了现代的高科技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视觉展示,给观众以强烈的冲击。演员阵容强大,灯光、舞美干净大气,造型服装色彩独特,音乐旋律优美细腻,段落起伏分明悠长,多种艺术形式的交错,营造了《孔子》的整体艺术氛围,给整个舞台增资姿添彩。舞剧《孔子》在编排上出色地演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当代艺术的创新又不失传统艺术之美,顺应时代之需又很好地保留了传统美学之精华,民族化和当代化结合得恰到好处。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儒家文化“反求诸己”的修身之法,可以极大地安抚人的“心智”;而转型社会的道德缺失与重建需求,也为儒家文化复兴提供了空间和舞台。儒家文化对秩序、和谐、均衡的重视,更为富裕起来的人们提供了哲学、道德和人生价值的引导。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林文增认为:“如果没有对传统文化独到的思考,这种继承是没有生命力的。”如今,在注重迎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同时,创作者要提高关注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探讨民族文化的特异性,不断丰富舞蹈创作的文化内涵,提升舞蹈作品的文化品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艺术。

  昨天,我听妈妈说银谷影城正在热播电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来。妈妈见我这么兴高采烈,便答应带我去看这个电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他学问渊博,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个电影讲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先后去过卫国、蔡国、齐国、郑国等国家。

  孔子本来在他的家乡鲁国享有很高的官职—司寇,他倡导用礼仪治国,让国家富强,不同意连绵的战乱,耗费钱粮,这样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可是他这种理念当时并没有被鲁国国君采纳。虽然这样,孔子还是在鲁国废除了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殉葬”。古代,每个有钱的主人,手下都会有一些奴隶,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隶就会一个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这残忍的一幕,令人心惊胆颤。有一次,一个大臣的父亲死了,他的一个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说了实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带来了了这个小奴,国君愤愤地说:“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这个小奴呢?”这时,一位朝中大臣对孔子说:“奴隶陪葬是一种礼节,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说:“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说得这位大臣哑口无言。但孔子最后还是被鲁君赶出了鲁国。

  孔子离开鲁国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国家,都没有得到重用。这时,鲁君派人请孔子回国,孔子经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当他们的马车行驶在冰冻的河面上时,冰面突然崩裂了,书简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知道这些书简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顾自身安危跳进冰水,救出了这些书,而他却被冰冷的河水冻死了。看到这时,我差点眼泪夺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国14年,终于在68岁时回到了鲁国,专心讲学,最终在73岁时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他那不因艰难而退缩的的品格深受人们敬佩,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怀念他,时时刻刻学习他。

  妈妈的话:《孔子》这部影片气势恢宏,情节生动感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影片。我一开始怀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带点点去看了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点点能够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专注地看完全剧。虽然点点这篇观后感对孔子思想的认识没有达到“仁”、“爱”的高度,但看得出来,孔子坚韧不拔的精神的确感动了点点。作为点点这么大的孩子能够由始至终看完这部有着深厚思想内涵和历史背景的影片,并且有所感受,妈妈已经很知足了。

  《礼记》中说:“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人十分有智慧,千百年前便发现了,舞蹈,是人类最原始最朴实最富力度的语言。中国歌剧舞剧院优秀的青年演员们,用他们赤诚的心,去追溯古人之情,将古典舞剧《孔子》搬上舞台,他们让每一位观众惊叹于舞蹈震撼人心的魅力,也将先贤风骨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几位领舞,他们包括两位首席——孔子扮演者胡阳,妃、玉人扮演者唐诗逸,还有王的扮演者朱寅。

  最早认识唐诗逸,是她在中美争霸赛中表演的《水月洛神》选段,她的技巧和力度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当之无愧为当今中国十年难遇的天才舞者。毫不例外,在《孔子》中,作为女舞者无人能及的技巧与力度让她每次出场成为唯一焦点,与音乐完美契合,她的舞步仿佛是踏在我心里,所有的情绪只能被动地牵着走。刚柔并济,翩若惊鸿,是我看到的对她最多的评价。妃,玉人,是完全不同的角色,柔媚与灵秀她在这部剧中却转换自如,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魅力仿佛轻轻巧巧就被她释放到了极致。

  若论震撼人心,胡阳的高超技巧只能排在他人物理解到位情感释放惊人的特点之后了。胡阳作为首席舞者,在技艺方面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在文化底蕴方面也非常优秀。他与《孔子》相互成就,他与孔子契合得恍如一人!舞台上,你会相信他就是那个人,那个胸怀天下满腹经纶,却又郁郁不得的人。观众能够感受到济世无门的大悲,又能体会到桃李满门的大喜。

  与我而言,未能到过现场追这部优秀的舞剧一直是个很大的遗憾,舞剧日渐成熟,有些细节未身临其境便难以挖掘。我希望有缘能与孔子相遇,不是从《论语》中智慧的言语追溯这位先贤,而是从舞蹈演员们的演绎去进行更深的感悟。

  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视阈中的孔子,被赋予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孔子的艺术形象,可以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展示塑造。然而终其一生,孔子的基本“职业”却是教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孔子开办书塾,教化学生,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教育成就,奠定了他万世师表、教育宗师的地位。中国歌剧舞剧院精心打造的舞剧《孔子》,把孔子作为师者的形象演绎得生动鲜活,淋漓尽致。这个伟大的教育家形象,在给观众带来震撼和感动的同时,也唤起人们的诸多思考。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师节的当天观看舞剧《孔子》,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里谈三点感受。

  一、舞剧《孔子》是对孔子教育宗师形象的成功再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唐代韩愈此说,已经成为关于教师职业职责的不易之论。舞剧《孔子》着重突出的就是孔子的弘道。

  春秋乱世,列国纷争,生灵涂炭,人心涣散。孔子进谏以仁,推行礼制仁政。“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的最高理想。《论语》有58章谈论“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多达109次。舞剧《孔子》的“序”篇,以恢弘而沉静的执羽舞,表现孔子对“仁”的思考。“仁”是什么?在孔子看来,关键是要爱人。《论语·子罕》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唯有爱,才有仁,才有天下的和平与大同。

  第一幕《乱世》,孔子以“仁”上谏,却遭到“臣”的百般阻挠和羞辱。孔子不屈不挠,坚持弘道,舌战群儒。其果敢勇毅,非区区只会读死书的腐儒可比。“士不可以不弘毅”,孔子时代的读书人,有相当的社会天下的责任担当。对比孔子,面对时下一些仅仅把教育事业当做谋食饭碗,对工作对学生缺乏温情和关怀,甚或把教育当做赚钱工具的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反躬自省?

  然而,仁政的理想在乱世之中,显得那么的孤独而不合拍。面对“臣”的叛乱,“公”怯懦惊恐,百姓流离失所,孔子再次踏上逃亡之路。饥饿的难民被“臣”以口腹之需百般戏弄,孔子坚持操守,不受嗟来之食。面对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现实,他不禁仰天长叹:道何在?仁何在?

  第三幕《大同》,以美轮美奂的幻境,演绎了孔子理想的乌托邦。杏坛上,孔子弦歌讲学,众弟子虚心受教。大道学说和仁的思想,如和风细雨,如兰蕙芬芳,使人沉浸而滋润。《玉人》舞,托玉言道,借玉讲仁,表现像玉一样纯洁无暇的道和仁的境界。这是孔子的理想,美好而令人向往,然而因为是梦,在带给观众神圣愉悦的同时,却有水花镜月的虚幻感萦绕心头,使得梦破的忧伤交织其间。第四幕《仁殇》,表现乱世之中孔子大道与仁政的幻灭,是悲剧的高潮。十四年周游列国,披星戴月,风餐露宿,艰难坎坷尝遍,却仍是大道微茫。孔子有失落有惆怅,然而怅惘之中却依然不弃不休,执着追寻那微邈的大道之光。终其一生,孔子问道求仁,把弘道和推行仁政当作不可推卸的己任。这份担当,使得作为教书先生的孔子显得伟岸高大,使得师者的职责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

  时局动荡,孔子离鲁。周游列国,是为了继续寻觅知音的“公”,推行自己的理想学说,然又何尝不是身无所安的仓皇奔逃?坎壈岁月里,孔子耿耿于怀的是大道和仁政,不敢忘却的是师者的责任。路途之上,休憩之时,孔子随时随地不忘教诲诱导学生。《孔子》把孔子的师者身份演绎得非常充分。对弟子个别讲解,因材施教;与弟子探讨辩论,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和睦融洽。第三幕的大同幻境中,孔子杏坛之下,抚弦作歌,教化弟子。又浴乎沂水,风乎舞雩,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咏而归。这幅蓝图,不正是每一位师者的理想愿景吗?

  二、舞剧《孔子》中的女性与孔子的女性观

  《孔子》中,“妃”是杜撰的艺术形象,却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孔子向“公”进谏,遭到“臣”的阻扰。孔子舌战群儒,终究仍被阻隔,万般无奈,心灰意冷。此刻,“妃”出现了,她美丽纯洁善良,对孔子毕恭毕敬,以舞问仁,又把孔子的谏书送到“公”的手里。无奈“公”只对“妃”的美貌感兴趣,沉溺美色,无心朝政。“妃”惆怅而失落。把沟通天庭的重大使命交付给弱女子,或许首先是出于舞台表演的效果需要,但根本上也投射出中国古代人政的脆弱和无奈。汉代以来,华夏政权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和亲之举,不也是这种痼疾的体现吗?北宋欧阳修批评昏庸的汉代帝王以女子和亲之举的荒诞可笑,说“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孔子》中的“妃”,纵然一心向善,尊师问仁,但在战乱之中自身尚且不保,又能有什么作为?“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欧阳修《明妃曲》)。男权社会中,女子纵然有奇才宏略,终究不过是男性的点缀。“妃”在叛乱中的被欺凌和无助,仿佛是女性悲剧命运的一曲挽歌。而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使舞剧《孔子》更具有悲剧的撼动力量。

  《孔子》中还塑造了一位女子的形象,就是孔子的母亲。在孔子连遭挫折的时候,他的母亲及时出现,以亲情、信任和温暖,给落魄孤独的孔子以抚慰和信心。这两位女性角色的设置,似乎彰显出编剧对女性的温情和敬意。

  历史上的孔子,对女性的态度称得上是冷漠的。《论语·阳货》云:“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对这句话的解释之一,是把“女”当做女性来理解。如果这样,说明孔子对女性似乎并无好感。这是《论语》中唯一正面提及女性的文字,态度却是如此。舞剧《孔子》塑造的两位女性,充满温情、母性和正能量,是正义的化身,是爱的源泉,是男性在孤独无助时的慰藉和支撑。这和孔子的女性观有着明显差异。孔子如果泉下有知,不知是否能认同编剧的这种创作意图?

  三、舞剧《孔子》与历史孔子

  经过数千年中华文化的演进,历史上的孔子,已经被赋予太多的内涵,太沉重的使命。因其如此,当我们谈论孔子、想象孔子的时候,会联系到蔼如春风、循循善诱、铁肩担道,果敢勇毅、万世师表之类的字眼。而舞蹈是一种身体艺术,要借助形体语言和肢体动作,在音乐、灯光和道具的配合下,以舞动的韵律推动情节、传达内心,演绎故事。可以说,舞蹈是舞剧唯一的语言,是舞台上无声的台词。

  整部《孔子》的演出,节奏紧凑,色彩鲜明,演员精湛的表演艺术,加上音乐、灯光和舞蹈的高度契合,给观众带来美轮美奂的艺术享受。毋庸置疑,这是一部高质量的剧目。然而,坐在观众席上,看着舞台上飘逸灵动、轻舞飞扬的孔子,我有好一阵子不能适应。当然,演员的表演是一流的,舞蹈功底深厚,角色把握到位,表演细腻精美。令我不能适应的,是舞剧灵动的形式和传统的孔子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从现场观众的小声议论和陆续推出的评论文章中,我发现这种困惑不独我个人为然。“孔子会跳舞吗”?类似的发问,虽然有些调侃玩笑,却也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大凡一定的艺术形式,应当有它特别适宜的表现内容,或许也会有一定的题材局限。作为一种艺术,在选择题材、创作剧本的时候,是不是要考虑到其宜与不宜呢?舞剧《孔子》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最后,若论白璧微瑕,就是剧目中孔子的形象似乎缺少变化,从序幕的仓皇奔逃,到最后的演绎《幽兰操》,孔子历经十四年的周游,遍尝艰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应该在演员的表演中得以展现。或许这样,舞剧《孔子》所塑造的孔子,才是更加血肉丰满、更加接地气的孔子。

  中国歌舞剧院带来的大型舞剧《孔子》,展现以“尽善尽美”为艺术理想的伟人孔子的一生。以下是舞剧孔子

  《孔子》是中国歌剧舞剧院最新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全剧分为《序·问》《乱世》《绝粮》《大同》《仁殇》《尾声·乐》等六部分,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故事。

  且不说用舞蹈形式表达抽象的思想,其难度有多大;仅是舞美、服饰、舞蹈中对春秋时期文化元素的运用,就已是一项不易的工作。一群“80后”的主创,本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舞台上艺术地再现了春秋时期的生活环境。舞台上,一些用于营造时代氛围的道具总是似曾相识,细想,原是仿制了那些出土的春秋时期文物,如灯台、案几、傩面具等。

  该剧的服装基本定位在春秋时期服装样式。主创人员找到相关历史文物资料,借鉴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认真研究,提炼出最具时代特征的元素,结合现代审美进行了创作。演员一亮相就能看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都表明,当年的服装是“绕衿谓裙”,也就是舞台上呈现的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服装。其缠绕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的空间互补,获得动静结合的装饰效果。而从春秋时期的木俑、玉人,以及画像砖上都不难看到,“曲裾深衣”是当时盛行的服饰;所以在舞剧中诸多桥段都可以看到曲裾的元素。

  该剧的舞蹈运用了春秋战国时候的舞蹈元素,根据当今现代人的审美特质进行融合,富有古代韵味也具有时代感。舞蹈的设计上也是对春秋战国舞蹈进行改良,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古典韵味又赋予了新的创意。比如序幕中的执羽舞蹈,借以表现孔子注重礼制规矩:男右手执羽,左手盖之;女左手执羽,右手盖之,所谓男左女右。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士者佩剑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剧中就设计一段剑舞:公赐剑于孔子,代表公对孔子的认可和信任。

  不偏离历史,又非照搬描摹,《孔子》对文化遗产的成功运用值得称道。

  9月4日,和朋友中正等一起,因其朋友吕哥的关照,得以进入杏坛剧场,近距离观看了一场视觉盛宴——歌舞剧《孔子》。

  曲阜作为孔子故里,不仅拥有三孔等宝贵历史遗迹,近年来也开发了诸多文化旅游项目,位于大成路东侧紧邻孔子文化园的杏坛剧场,就是比较大的剧场,并有孔子文化艺术团在此,每逢国际孔子文化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日都会有精彩演出。旁边的孔子文化园是一座精致的北方园林,有我从未见过的最大的假山,人工湖。对面紧邻孔子研究院,做文献文物收藏和儒学研究的机构。曲阜的繁华植根于传统,植根于文化,商业在这里是屈尊于文化的,所以难得在曲阜的轴心路上有如此僻静之地,更有幸我等平生第一次来欣赏大型歌舞剧《孔子》。

  杏坛剧场是一座先秦仿古建筑,与对面孔子研究院的大宅高楼相辉映,气势非凡。里面剧场舞台宏大,以金黄、中国红等各种色调来突出孔子思想文化的光辉。歌舞剧以孔子生平为主要线索,分为几个篇章,分别讲述少年孔子其母循循善诱,青年孔子拜朝为官,治理一方,造福百姓,中年孔子辞官后周游列国,尔后其思想为众生所敬仰,万世所流传。虽然我们以非专业的眼光来看这场孔子歌舞剧,但是仍能从宏大的演出场面、演员专业的舞步看得出故事脉络和歌舞本身的魅力。第二段孔子

  但是以我非专业的眼光,仍有些地方有待商榷,关于鲁国民风的描述地篇幅略多,而尾篇孔子周游列国归来仍有许多历史事实没有描述,其弟子七十二贤人也应该会意一下,显得尾篇过于短暂。但是终究瑕不掩瑜,今天这一场盛筵仍是平生之未见,大开眼界,心灵升华。

  对于一个常年来被繁华都市喧嚣与商业资讯所“围困”的普通市民,或者一个已过天命之年而极少走进剧院的人来说,被朋友邀至那近郊清新的大学校园剧场内,去观赏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舞剧《孔子》,似乎感觉到十分的庆幸与“精神奢华”,似乎有一种逃离都市“文化雾霾”,感受重返大学校园“清纯”的冲动。

  国家剧院、舞剧、《孔子》、校园——遂将这一系列完美的词语一一连接起来,脑海中顿然闪现出舞台上华美的光焰,未曾想匆匆进入剧场后即是应了主持人精简的开场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但当大幕徐徐拉启之时,整个舞台上闪耀出华丽、飘逸、灵动的浩大场面,富有古典宫廷乐舞的辉煌场景在梦幻般舞台灯光的映衬下,一个个舞者在高调色彩、统一服饰变幻的曼舞中,好似羽化登仙。舞剧序部的执羽情景之后,《孔子》四幕大戏分别以《乱世天问》、《绝粮》、《大同》、《仁殇》依次而展现,在场所有的观众似乎顷刻凝神屏息关注于舞剧演绎的每一刻,全然沉浸在舞剧叙事接连的情节中,伴随着深刻的主题哲理延伸,伴随着妃、公、臣三者与孔子人物关系、故事场景的演化,伴随着舞蹈人体动态描摹状物方式的激情深化,及道具、音乐、灯光、布景一系列有逻辑的深层次推进,孔子这一“圣人化境”的形象聚合成真善美的“实体神像”,似乎千年后活着的孔子跃然而出,且栩栩如生……

  此刻,我好似已陷入悲欣交集、香色浓艳的故事场景剧情氛围中,被置身于古代人文与现代时尚虚实交替的情景里。诚然,我是被中国歌剧舞剧院“高雅艺术进校园”的义举而感动了。

  《孔子》舞剧以“乐也者,圣人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的传承宗旨,溯源逐本。孔子剧组或许融入“古代乐治就是由乐舞的道德感化力量促成社会安定”这一大义,同时把握孔子对非礼之乐“八佾舞于庭”的斥责,遂将“圣人”活的人物搬上舞台,以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达到雅俗共赏、内外行同赞这一种难能为美的艺术极境。

  试想在社会伦理悖化、价值理念资本化、文化商业化、艺术泛娱乐化的全商时代困境中,要用何等超常的意志力、创新力来精心缔造孔子仁者爱人、天地人物一体同构、参赞化育、曲成万物、大德敦化的境界,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圣贤般的执着与使命,秉承“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凛然正气。

  首先《孔子》舞剧叙事性结构,融汇了古典舞、现代舞与民间舞等多种舞台戏剧表演特色与精髓,编剧选取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乱世、诸侯纷争、天灾人祸不绝的时期中孔子列国周游、历尽坎坷的片断。其次,突出其治国之策的推行,书院教育理念的传播,为民请命的苦旅3个核心史实,采用缀联、梳理到穿越、整合及至参差、提升艺术创作方法,展现宫廷帷幕菜谱严下的肃杀冷酷、残暴无道,一如进谏中的危境,君臣间的杀戮,传道中的悲欣,祭祀时的决然,令人震撼的是舞剧叙事结构中细节的亮色始终贯穿其间,无论是舞美设计中竹简书法背景的推移,或是进谏书简道具舞蹈的托物言志;无论是舞台古俑道具缘物寄情千年的寓意,还是万民跳傩、祭祀典礼,或是圣人舞剑祈天的心愿,都契合了一代圣贤内心“仁者”无穷的张力。尽管校园舞台所限、群舞人物庞杂,但艺术表演却俨然有序、色彩清新、主题意蕴深刻,而每一时段的舞台灯光音乐富有节奏的演进变化,将每一位舞者的表情赋予传神与出彩(而整部舞剧并未灯光分区切割或炫光特技)。

  以笔者之见,观赏《孔子》舞剧最是以空杯心态、以唯美的情感、以回味的方式为上,正所谓见仁见智,仁者第一。所以真的想再一次观赏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舞剧《孔子》,默默无语地观舞者圣境,分享美美与共,“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恢弘壮阔的音乐舞台场景,连绵不断的情节构造,中心人物的鲜明形象呈现,简洁精练的旁白陈述......这是舞剧《孔子》给观众的最直观印象。作为一部史诗性极强的历史剧,舞剧《孔子》的整体表现充满挑战和难度:首先如何从芜杂的故事情节中选出最具有舞台表现力的代表性事件,其次,如何将不同时期的情节平稳而顺畅地相联成一体,再次,整个舞剧的思想性,舞剧不是史诗,相比之下,舞剧比史诗更加具有感染性,尤其是情绪上的引导效应,最后,舞剧与史实之间的间距怎样把握,艺术真实性要求一定的超越,但又不能违背基本的历史框架。《孔子》选取的几个中心情节如下:天降仲尼(序)、礼乐天籁、 仁德安邦、圣坛惊梦、车革千国、万世师表(尾声)六个章节部分,生动再现了孔子历尽千辛万苦、人间悲凉,从凡人成为圣人的一生。非常巧妙完整,而且确实把握到了历史人物事件与舞台艺术呈现之间的平衡点。

  天降仲尼篇:

  以战马嘶鸣烈火横起再现了春秋后半期的礼崩乐坏硝烟四起,为孔子的出生做了客观而形象的艺术呈现,舞台背景上交替出现的熊熊大火和腾踏的马蹄、舞台上暗色调中演员摇动的旗帜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从舞剧一开始就牢牢把握住观众的观赏好奇心,心理上的导向作用非常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声婴孩的啼哭声打上了一个休止符,给紧绷的神经一个必要的休息,同时是第一章节正式点题。随后的旁白交代了孔子出生的具体情况,时间、父母及其职业状况,简单明了,可以说,舞剧开篇从宏观历史背景和微观家庭环境两个方面都给出了非常好的舞台表现和说明。而从舞蹈演员自身的表现来看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摇动旗帜时士兵队伍整体高低起伏的韵律美感、少年孔子的灵动活跃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临别母亲时的伤心不舍等等都通过具体的舞蹈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至此,观众已经被深深吸引,陷入舞剧创造的浓烈历史、亲情、自然氛围中。

  礼乐天籁篇:

  孔子辞别母亲后开始了求学的时光,舞剧第二章表现了孔子问学与老子,师之于诸人以及“仁”、“忠恕”等核心思想的初步形成。“问礼老子”一节,追求虔诚、静穆、圣洁的舞台氛围,音乐上的辅助作用得到凸显,带有浓浓中国风和古典风格的古琴声迭次送出,音韵铿锵而庄重,古琴是中国最悠久的乐器,在古代是君子之乐,所谓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乐,因此选择老子教孔子抚弄古琴表现孔子学礼、求知的过程恰得其宜。从舞蹈的构成看,着轻色调的伴舞从容有序的舞蹈队列和节奏缓慢而大幅度的舞蹈表演动作显示出孔子之学的特点:宽容、整肃、秩序、彬彬有礼,这也是以后儒学士人留给世界的基本面貌呈现,而在舞蹈队列中款款起舞的青年孔子正显示出勤奋学习垂范后世的精神面貌。这一章的舞台效果没有尖锐矛盾和激烈冲突,恰恰相反,它是极其恬淡质朴、冲和宁静而雍容大气的。随着孔子求学之舞的定格,标志着一个时期的结束,舞剧很自然转入下一章节。

  仁德安邦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阶层崇尚的是学而优则仕,定国安邦有所成就。孔子也不例外,该节孔子很自然从追求知识阶段转入求仕建立事业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孔子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舞台表现上舞姿雄健,身手矫健。在入仕鲁国不久,他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信念,德治仁政讲信修睦,使得鲁国处处家和政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康庄大治的声明远播天下,初有所成的孔子在舞台上的呈现更加步履坚定,昂然起舞,进取自信的情绪直接感染了看台下的观众,透过舞蹈和舞台布景上的中国古典建筑廊庙的表现,太平盛世熙攘繁荣的场景显露无疑。而星光下万家灯火的夜不闭户、道路上人心秉善的路不拾遗更形象直接地告诉观众孔子在鲁国为政多达到的境界。由200多名演员组成的强大阵容的舞蹈表演的上梁舞、洗衣舞、挑担舞,通过人们在搞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的那种安居乐业的精神面貌,表现出孔子儒家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的巨大贡献。

  圣坛惊梦

  通过舞台灯光的运用,由盛世场景下的热火朝天的建设、生活阶段转而进入低沉、阴郁的混乱阶段,舞蹈演员以舞蹈说故事,诉说了鲁王耽于美色享乐疏于政事,疏远孔子的历史事实,数百美女的环绕舞蹈不经意间透漏了中国历史上宫廷浮华糜烂纸醉金迷的统治阶层生活,忧心国事的孔子被逐渐疏远,直至愤懑出走,这一节群舞很有舞台表现力。舞剧接着转入周游诸国的阶段。

  车革千国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带着弟子开始了周游列国传播自己思想,他们一路艰辛、历经各种磨难,舞台上呈现出的这是在这个背景下的一代思想家。舞蹈动作模拟人在风雪中的种种奋起之状,苍凉悲切之感直击观众的心灵。而孔子弟子的越来越多,集中而有序则显示出其思想的巨大号召力,在被手持兵戈的士兵的围困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舞台表现更加悲壮而感人,急切的音乐显示出形式的危急,而雷电的叱咤和洪水的滚滚则给观众以激烈的.冲击感,仿佛暴风雨后的彩虹,隐隐显现。兵难之后的雪野绝粮同样充满着浓浓的悲剧氛围,舞蹈者夸张的肢体动作真实地反映出当年孔子和他的弟子历经的苦难,蛹化成蝶之前的那一时刻,人们已经被深深震撼。

  万世师表

  舞剧的最强音即将奏响,历经坎坷和苦难后的孔子一袭白衣款款走来,全身沐浴着圣洁之光,舞台背景的晨曦初现为曾经的各种经历划上句号,诵读着《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的童音一句一句重复响起,愈来愈急切,紧随其后的是成年人的诵读声。在整个舞剧的表演推到顶峰,感染力也达到了最佳状态。

  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视阈中的孔子,被赋予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孔子的艺术形象,可以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展示塑造。然而终其一生,孔子的基本“职业”却是教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孔子开办书塾,教化学生,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教育成就,奠定了他万世师表、教育宗师的地位。中国歌剧舞剧院精心打造的舞剧《孔子》,把孔子作为师者的形象演绎得生动鲜活,淋漓尽致。这个伟大的教育家形象,在给观众带来震撼和感动的同时,也唤起人们的诸多思考。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师节的当天观看舞剧《孔子》,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里谈三点感受。

  一、舞剧《孔子》是对孔子教育宗师形象的成功再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唐代韩愈此说,已经成为关于教师职业职责的不易之论。舞剧《孔子》着重突出的就是孔子的弘道。

  春秋乱世,列国纷争,生灵涂炭,人心涣散。孔子进谏以仁,推行礼制仁政。“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的最高理想。《论语》有58章谈论“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多达109次。舞剧《孔子》的“序”篇,以恢弘而沉静的执羽舞,表现孔子对“仁”的思考。“仁”是什么?在孔子看来,关键是要爱人。《论语·子罕》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唯有爱,才有仁,才有天下的和平与大同。

  第一幕《乱世》,孔子以“仁”上谏,却遭到“臣”的百般阻挠和羞辱。孔子不屈不挠,坚持弘道,舌战群儒。其果敢勇毅,非区区只会读死书的腐儒可比。“士不可以不弘毅”,孔子时代的读书人,有相当的社会天下的责任担当。对比孔子,面对时下一些仅仅把教育事业当做谋食饭碗,对工作对学生缺乏温情和关怀,甚或把教育当做赚钱工具的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反躬自省?

  然而,仁政的理想在乱世之中,显得那么的孤独而不合拍。面对“臣”的叛乱,“公”怯懦惊恐,百姓流离失所,孔子再次踏上逃亡之路。饥饿的难民被“臣”以口腹之需百般戏弄,孔子坚持操守,不受嗟来之食。面对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现实,他不禁仰天长叹:道何在?仁何在?

  第三幕《大同》,以美轮美奂的幻境,演绎了孔子理想的乌托邦。杏坛上,孔子弦歌讲学,众弟子虚心受教。大道学说和仁的思想,如和风细雨,如兰蕙芬芳,使人沉浸而滋润。《玉人》舞,托玉言道,借玉讲仁,表现像玉一样纯洁无暇的道和仁的境界。这是孔子的理想,美好而令人向往,然而因为是梦,在带给观众神圣愉悦的同时,却有水花镜月的虚幻感萦绕心头,使得梦破的忧伤交织其间。第四幕《仁殇》,表现乱世之中孔子大道与仁政的幻灭,是悲剧的高潮。十四年周游列国,披星戴月,风餐露宿,艰难坎坷尝遍,却仍是大道微茫。孔子有失落有惆怅,然而怅惘之中却依然不弃不休,执着追寻那微邈的大道之光。终其一生,孔子问道求仁,把弘道和推行仁政当作不可推卸的己任。这份担当,使得作为教书先生的孔子显得伟岸高大,使得师者的职责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

  时局动荡,孔子离鲁。周游列国,是为了继续寻觅知音的“公”,推行自己的理想学说,然又何尝不是身无所安的仓皇奔逃?坎壈岁月里,孔子耿耿于怀的是大道和仁政,不敢忘却的是师者的责任。路途之上,休憩之时,孔子随时随地不忘教诲诱导学生。《孔子》把孔子的师者身份演绎得非常充分。对弟子个别讲解,因材施教;与弟子探讨辩论,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和睦融洽。第三幕的大同幻境中,孔子杏坛之下,抚弦作歌,教化弟子。又浴乎沂水,风乎舞雩,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咏而归。这幅蓝图,不正是每一位师者的理想愿景吗?

  二、舞剧《孔子》中的女性与孔子的女性观

  《孔子》中,“妃”是杜撰的艺术形象,却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孔子向“公”进谏,遭到“臣”的阻扰。孔子舌战群儒,终究仍被阻隔,万般无奈,心灰意冷。此刻,“妃”出现了,她美丽纯洁善良,对孔子毕恭毕敬,以舞问仁,又把孔子的谏书送到“公”的手里。无奈“公”只对“妃”的美貌感兴趣,沉溺美色,无心朝政。“妃”惆怅而失落。把沟通天庭的重大使命交付给弱女子,或许首先是出于舞台表演的效果需要,但根本上也投射出中国古代人政的脆弱和无奈。汉代以来,华夏政权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和亲之举,不也是这种痼疾的体现吗?北宋欧阳修批评昏庸的汉代帝王以女子和亲之举的荒诞可笑,说“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孔子》中的“妃”,纵然一心向善,尊师问仁,但在战乱之中自身尚且不保,又能有什么作为?“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欧阳修《明妃曲》)。男权社会中,女子纵然有奇才宏略,终究不过是男性的点缀。“妃”在叛乱中的被欺凌和无助,仿佛是女性悲剧命运的一曲挽歌。而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使舞剧《孔子》更具有悲剧的撼动力量。

  《孔子》中还塑造了一位女子的形象,就是孔子的母亲。在孔子连遭挫折的时候,他的母亲及时出现,以亲情、信任和温暖,给落魄孤独的孔子以抚慰和信心。这两位女性角色的设置,似乎彰显出编剧对女性的温情和敬意。

  历史上的孔子,对女性的态度称得上是冷漠的。《论语·阳货》云:“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对这句话的解释之一,是把“女”当做女性来理解。如果这样,说明孔子对女性似乎并无好感。这是《论语》中唯一正面提及女性的文字,态度却是如此。舞剧《孔子》塑造的两位女性,充满温情、母性和正能量,是正义的化身,是爱的源泉,是男性在孤独无助时的慰藉和支撑。这和孔子的女性观有着明显差异。孔子如果泉下有知,不知是否能认同编剧的这种创作意图?

  三、舞剧《孔子》与历史孔子

  经过数千年中华文化的演进,历史上的孔子,已经被赋予太多的内涵,太沉重的使命。因其如此,当我们谈论孔子、想象孔子的时候,会联系到蔼如春风、循循善诱、铁肩担道,果敢勇毅、万世师表之类的字眼。而舞蹈是一种身体艺术,要借助形体语言和肢体动作,在音乐、灯光和道具的配合下,以舞动的韵律推动情节、传达内心,演绎故事。可以说,舞蹈是舞剧唯一的语言,是舞台上无声的台词。

  整部《孔子》的演出,节奏紧凑,色彩鲜明,演员精湛的表演艺术,加上音乐、灯光和舞蹈的高度契合,给观众带来美轮美奂的艺术享受。毋庸置疑,这是一部高质量的剧目。然而,坐在观众席上,看着舞台上飘逸灵动、轻舞飞扬的孔子,我有好一阵子不能适应。当然,演员的表演是一流的,舞蹈功底深厚,角色把握到位,表演细腻精美。令我不能适应的,是舞剧灵动的形式和传统的孔子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从现场观众的小声议论和陆续推出的评论文章中,我发现这种困惑不独我个人为然。“孔子会跳舞吗”?类似的发问,虽然有些调侃玩笑,却也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大凡一定的艺术形式,应当有它特别适宜的表现内容,或许也会有一定的题材局限。作为一种艺术,在选择题材、创作剧本的时候,是不是要考虑到其宜与不宜呢?舞剧《孔子》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最后,若论白璧微瑕,就是剧目中孔子的形象似乎缺少变化,从序幕的仓皇奔逃,到最后的演绎《幽兰操》,孔子历经十四年的周游,遍尝艰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应该在演员的表演中得以展现。或许这样,舞剧《孔子》所塑造的孔子,才是更加血肉丰满、更加接地气的孔子。

  在2013年度国家艺术院团展演中,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创的大型舞剧《孔子》搬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全局浓缩精炼,剧终意犹未尽!这次首演原创舞剧《孔子》,可谓“探索具有民族风格的舞剧创作之路”又一精心尝试和挑战。

  舞剧《孔子》以孔子的生平事件为线索,运用舞剧艺术形式的独特表演手段和肢体语言所特有的艺术魅力,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特质,来演绎历史人物中的经典故事情节,来进行完整的人物塑造。孔子扮演者胡阳是刚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年轻演员,在2012年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获得成年组表演一等奖。剧中,胡阳以纯熟的舞技,飘逸流畅的表演很好地表现了孔子的魅力、智慧、思想和生命力,“以情代技,技在情中”,不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个性,且充分体现了演员圆熟的技术技巧,深厚的艺术表现力,达到情与技的完美统一。他仅有二十几岁的年龄,塑造舞剧中孔子厚重跌宕的一生,竟然能入木三分,让人赞叹。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文化的主流。虽然其间也经历了多次的冷落、质疑、否定和批判,但一阵波澜过后,未能从根本上撼动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及行为准则上的重要地位。当前,儒家文化正在中国乃至华人世界经历一场复兴;在学界,拯救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渐成共识。此次,中国歌剧舞剧院以舞剧的形式向全球介绍孔子以及儒家文化,是从纪念历史人物的角度出发,倡导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

  舞剧《孔子》的编剧、导演孔德辛,是第77代孔子后人。她以自己的文学观艺术观来打造孔子“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礼为先、以忠孝为大、以智信为怀、以情义为天”博大精深的思想者形象。《孔子》的舞台大气沉稳,运用了现代的高科技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视觉展示,给观众以强烈的冲击。演员阵容强大,灯光、舞美干净大气,造型服装色彩独特,音乐旋律优美细腻,段落起伏分明悠长,多种艺术形式的交错,营造了《孔子》的整体艺术氛围,给整个舞台增资姿添彩。舞剧《孔子》在编排上出色地演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当代艺术的创新又不失传统艺术之美,顺应时代之需又很好地保留了传统美学之精华,民族化和当代化结合得恰到好处。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儒家文化“反求诸己”的修身之法,可以极大地安抚人的“心智”;而转型社会的道德缺失与重建需求,也为儒家文化复兴提供了空间和舞台。儒家文化对秩序、和谐、均衡的重视,更为富裕起来的人们提供了哲学、道德和人生价值的引导。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林文增认为:“如果没有对传统文化独到的思考,这种继承是没有生命力的。”如今,在注重迎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同时,创作者要提高关注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探讨民族文化的特异性,不断丰富舞蹈创作的文化内涵,提升舞蹈作品的文化品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