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1下.必修三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注:以下为高中课本《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内容。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1“学校教育的发展”介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突出了学校教学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印刷书的诞生”介绍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历程,突出了印刷书诞生的作用。

  3“图书馆的成长”介绍了图书馆的发展历程,突出了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4“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介绍了博物馆的发展历程,突出了博物馆能够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表现,理解学校教育发展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2.知道印刷书发展的主要表现,认识印刷书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3.了解图书馆、博物馆成长的历程,认识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了解学校教育制度、印刷书、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特征。

  本课难点:认识学校教育制度、印刷书、图书馆和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文化载体组图

  

  教师讲述:人类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存在多种方式和途径。上图展示的就是人类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四个重要载体,它们分别是什么?学校、书籍、图书馆和博物馆。你们知道学校教育是如何产生的吗?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分别是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学校、书籍、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较熟悉的内容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教学内容。

  【讲授新课】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官学与私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1)官学

  ①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②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出示太学与北京国子监图及材料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创建太学……公孙弘拟议,第一,建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确定博士为朝廷教授弟子以完善政教的责任;第二,规定为博士官置弟子50人;第三,博士弟子得以免除徭役和赋税;第四,博士弟子的选送,一是由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第五,太学管理,一年要进行一次考试;第六,考试成绩中上等的太学生可以任官,成绩劣次,无法深造以及不能勤勉学习者,令其退学。

  ——摘编自张大生《话说中国文明史》

  教师讲述:教育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代通过太学选拔官员,太学生的教育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经由考试合格后才可到政府任官,成为太学生后即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汉代的地方官学是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兴办的、以儒学理论为主要传授内容的、与中央官学共同形成汉代官学体系的地方学校。不仅有助于社会教化,而且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

  (2)私学

  ①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②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出示孔子讲学图

  

  教师讲述: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的一切学术文化,形成官学合一的现象,称为“学在官府”。春秋后期,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持“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其他诸子的思想也各有特色。孔子是最早创办私学的人之一,他主张“有教无类”,招收学生不分贵贱。相传他一生共收过3000名学生,其中成就特别突出的有颜回、曾参等72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具有各种专长的学者、教育家和政论家,对加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学塾,又称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村学,指古代的乡村学堂,多指乡村私塾。蒙学,是中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授的内容主要有识字、写字、伦理道德,所使用的教材一般为《三字经》、《百家姓》等。

  ③宋代: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出示书院图

  

  教师讲述: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民间书院蓬勃发展,数量达到数百所。其中,最著名的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等。宋代的书院既是教学场所,又是学术研究中心。书院教育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自由讨论,一些书院还经常邀请著名学者讲学。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通过书院讲学,传播了思想学说,同时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

  教师此处可播放视频“【史学纵横】朱熹与宋代书院”,让学生直观了解宋代书院情况,提高学习兴趣。

  

  (2)影响

  ①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

  ②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出示材料和江南贡院图

  古者乡有庠,党有序,闾有塾,里居有父师少师之教,是以道德一而理义明。书院之设,意犹近古,睢阳、白鹿为称首。若周、程、朱、吕治教之地,文献尤盛,天典民彝之统纪,恃以不坠。

  ——(南宋)王应麟《慈湖书院记》

  书院便应运而生并逐步衍变为具有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图书整理和出版性质的机构。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2.近代大学

  (1)西方

  ①起源: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②发展: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出示柏拉图讲学图和巴黎大学图

  

  教师讲述: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创办了著名的阿卡德米学园,也就是拉斐尔笔下的“雅典学园”。柏拉图在这里讲授哲学、政治学、算数、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等等学科。阿卡德米学园存在900余年,对地中海地区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后期。12世纪,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先后在意大利和法国成立。这两所大学不仅建校时间早,而且为其他大学的兴办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a.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b.德国: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c.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出示材料和柏林大学、哈佛大学图

  ……大学区制的生命力。即使是两百多年前的旧制度,依然在今天闪耀着光辉。当然在这两百年的时间里,大学区制也经历了许多,不再是初时的样子。但是大学区制的基本框架还是沿用拿破仑时代设置的。尽管帝国大学后来逐渐被架空,由教育部取代,但作为地方一级的大学区制还是顺利沿用下来的。直到今天还是法国区域式教育管理的特色。

  ——摘编自章佳梅《法国大学区制历史沿革研究》

  

  教师讲述: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法国,拿破仑建立了“大学区”制度,1808年拿破仑颁布《关于大学区的一系列法令》,开始建立“大学区”制度,到1814年,法国共建立40个大学区。在每个区内设大学一所,中小学若干所,帝国大学设立总监,由皇帝任命,大学区的最高长官是总长,管理区内各级教育,向帝国大学总监负责。开办任何学校的教育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虽然拿破仑帝国最终覆灭,但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被延续下来,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人洪堡认为大学应由独立做学问的研究者和接受指导的研究者组成,强调大学教育与研究相统一,大学所学习的是纯粹的知识,是对人类和社会的思考,并不提倡大学做职业培养。因此,他以“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了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结构的深刻变革,美国大学的改革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及大学对社会的反哺,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创造知识、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定位了美国现代大学理念,同时也成为它的内涵特色。

  (2)中国  

   ①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出示北京大学图片

  

  教师讲述: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创建于戊戌变法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培养了大量新式人才,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进步,对我国此后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他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任新旧各种思想在这里充分发展、碰撞,再加上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北京大学任教,很快就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蔡元培的观点是什么?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肆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后讲述:北大是一所做高深学问研究的高等学府;怀揣做官梦想等目的的人,可以去北京其他学校,不必来到大学。来大学的人必须抱定一个宗旨,那就是为求学而来。学习法律,不能为了做官;学习商业,不能为了发财致富。

  ②清华大学: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出示清华大学图片

  

  教师讲述: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对清华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使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知识拓展】留学教育

  

  3.现代中国的教育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出示材料及扫盲教育图

  第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

  第四十七条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的基本方针,并明确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导向。同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从195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扫盲教育,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到50年代末,全国已有近三千多万人脱盲。这期间,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发展起来,人民群众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改变,为大规模展开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人才储备。

  后来,国家还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务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3)“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出示恢复高考图

  

  教师讲述:“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大学停止招生,大批专家、教授被诬陷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到严酷批斗。“四人帮”一伙鼓吹“读书无用”,导致社会道德观念和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大幅滑坡。十年动乱,国家至少少培养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5)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6)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出示“三个面向”图片和材料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教师讲述: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分析国内外教育发展形势,做出符合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概括。它不仅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正确的战略方针,而且还为我国教育发展规定了明确的任务,此后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20世纪90年代,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4.学校教育发展的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出示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发展柱状图

  

  教师讲述: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高校年毕业生人数从16.5万增长到820万,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着眼于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群体学习和深造的愿望与需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表现,认识学校教育发展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突破教学重、难点,提升历史解释素养,涵养家国情怀。

  过渡:除学校教育外,印刷书也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教师也可播放视频“【知识解析】古代文字的不同书写材料”,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字书写材料后再讲解新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印刷书的诞生

  1.最早的书籍

  (1)世界: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2)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出示埃及纸草文书和中国竹简、帛书图片

  

  教师讲述: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主要是依靠竹木简书和帛书传之后世的。

  2.造纸业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发明

  (1)造纸业的发展

  ①概况: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

  ②意义: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出示蔡伦和造纸术图

  

  教师讲述:书籍的普及有赖于造纸业的发展以及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但纸质粗糙,不适于书写。到东汉,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这种纸原料易得,绳头、乱麻、树皮、桑根、藤、苔、竹子、稻草、麦秆、布片都可以用做造纸的原料,并且纸张质地细腻,被时人称为“蔡侯纸”,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东汉以后,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

  (2)印刷术

  ①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

  ②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出示中国雕版、活字印刷术作品

  

  教师讲述:印刷术是造纸术之后的又一项重要发明。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用胶泥制的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节省印刷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③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这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出示谷登堡圣经图和材料

  

  1457年,欧洲第一本日期可考的印刷书诞生,印相甚佳。此后,许多印刷工坊开始进行大规模商业印刷:拉丁文法入门书、用方言编写的日历、赎罪券收据等。同时期,首批印刷匠的徒子徒孙,逐渐遍及欧洲,并在各地传授技艺。印刷商、书商,卖书营生,但求以更赚钱的方式经营事业。而在知识陷入危机、道德兴起论战之时,很多学者、作家替出版商校对古代经典,或改行印书、贩书,此种行为,在16世纪初影响力最强。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教师讲述: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并发明了早期印刷机,这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质优价廉,带来了书籍生产方式的重要革命,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到15世纪末欧洲已有上百个城市开设了印刷所,善于写作的知识分子,急于牟利的印刷商和书商,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需要与推动,印刷书取得了长足发展。

  【思考点】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后总结:印刷书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传播。

  (3)意义: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出示材料

  在西方,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激发欧洲各民族的理智思潮,促进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发展,鼓励民族主义和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印刷术的作用正好相反,它不仅帮助中国文字的连续性和普遍性,更成为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工具。儒家典籍和科举考试用书的大量印刷,当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因此,印刷术乃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维护中国民族文化统一的一个基础工具。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教师讲述: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拓展】翻译活动的开展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印刷书发展的主要表现,认识印刷书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突破教学重、难点,提升历史解释素养,涵养家国情怀。

  过渡:图书馆也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

  三、图书馆的成长

  1.古代世界: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出示亚述尼尼微图书馆图

  

  教师讲述: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图书馆,也是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尼尼微图书馆。这里收藏有约25000块泥版文书,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成为研究亚述王国与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文献。这些泥版文书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教师播放视频“【知识解析】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图书馆”,让学生直观形象感知本知识点,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2.西方图书馆的演进

  (1)职能变化: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2)表现: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出示世界著名图书馆图片

  

  教师讲述:在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的中世纪,图书馆事业遭受基督教的极大束缚。基督教图书馆的藏书主要是基督教经文,个别兼收少量古希腊、罗马作品。在修道院图书馆和大教堂图书馆内都设有抄书室。基督教图书馆对把一些图书长期保存下来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

  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义务教育与社会教育日益普及,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势在必行。1850年英国国会通过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有利于社会公众平等享有知识。

  3.古代中国

  (1)官藏: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2)私藏: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

  出示材料和天一阁图

  御史大夫……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教师讲述: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如汉代的御史中丞就专门负责掌管图书档案。最早的藏书楼也是出现在宫廷,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如汉代的兰台、石渠阁等。

  除了官藏外,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尤其是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推广与书坊刻书业的发达,民间藏书楼得以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始建于明朝中期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藏书楼重藏轻用,虽然造就了少数精英学者,却不利于文化的传播与普及。19世纪末随着西学东渐,中国开始出现现代图书馆。

  4.近代中国: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出示京师图书馆发展图

  

  教师讲述: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2年京师图书馆在北京广化寺正式开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1928年改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规模也不断扩大。1931年6月,国立北平图书馆文津街新馆舍落成,成为当时地标性建筑,由此结束了国立北平图书馆自成立以后没有专门馆舍的历史。该馆舍按照图书馆典藏图书、提供服务的需要设计建造,比以前借用、租用的寺院、官房、宫殿等建筑更适合图书馆业务的发展。如今,该馆舍为国家图书馆古籍分馆。

  5.现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出示国家图书馆图

  

  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再次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87年10月6日,北京图书馆举行了隆重的新馆开馆仪式。新馆落成并投入使用,是北京图书馆向现代化迈进的标志,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91年—1995年北京图书馆完成了电子计算机中、西、日、俄文联机采访、编目、检索系统的建设,基础业务和读者服务工作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同时,瞄准国际数字图书馆发展动态,开始跟踪、研发数字图书馆技术。

  1998年“北京图书馆”改称“国家图书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图书馆在传承文化、传播知识和普及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图书馆成长的历程,认识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突破教学重、难点,提升历史解释素养。

  过渡:除学校、印刷书以及图书馆外,博物馆也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起源: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出示亚历山大图书馆图片

  

  教师讲述:博物馆承载着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的文化使命。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有图书馆、动植物园,还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缪斯是古希腊传说中主管文化艺术的九位女神,西方博物馆一词即起源于缪斯神庙。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亚历山大博物馆至今也不复存在,在它的原址上建了今天的亚历山大图书馆。

  2.近代西方

  (1)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2)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出示博物馆图

  

  教师讲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动植物标本和艺术品被带回欧洲,促使各国建立国立博物馆。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1753年创建的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座国立博物馆,标志着真正国家行为的开始。还有法国的卢浮宫也建立于这一时期。目前,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被称为“世界四大艺术殿堂”。

  3.近现代中国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2)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3)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馆。

  出示博物馆图

  

  教师讲述:中国近代博物馆最早是由西方殖民势力引入中国。一般认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传教士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也称徐家汇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1905年“中国博物馆之父”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馆,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现代综合性公共博物馆。

  (4)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博物馆的建设展现出新的气象。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出示博物馆图片

  

  教师讲述: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博物馆的建设展现出新的气象。1912年,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博物馆被纳入国家的社会教育体系。同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由于战争的影响,到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才竣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6)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在旧藏珍宝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出示故宫博物院图

  

  教师讲述: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成立于1925年,是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以及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故宫博物院在旧藏珍宝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现有藏品总量186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8000余件。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7)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院: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

  (8)中国国家博物馆: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9)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

  出示博物馆图

  

  教师讲述: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共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4.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的意义

  (1)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出示博物馆图

  

  教师讲述: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同时,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博物馆成长的历程,认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突破教学重、难点,提升历史解释素养,涵养家国情怀。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活动设计】我眼中的拜占庭帝国”活动。通过本活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公众号快速找到所需资源,点 ?使用教程

  - THE END -

  来源|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使用不当的情况,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小编微信:236147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