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战士,一直在战斗

  2018年电影《我不是药神》票房进入中国影史前十名

  《白衣战士》:歌颂革命人道主义

  1941年7月15日,“纪念中国医科大学建校十周年和军医十四期毕业典礼”大会在陕北召开。同学们领取的毕业证书上,鲜红的大字印着毛泽东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下面套印着中国医科大学的校训“团结、紧张、仁慈、谨慎”。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医务人员的共同守则正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从1949年到1966年,我国医疗题材电影也带有强烈的“革命的人道主义”色彩,主要展现医者救死扶伤的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

  新中国首部医疗题材电影《白衣战士》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为了塑造医疗队长庄毅的形象,演员于蓝随摄制组到山东野战医院和长春的部队医院体验生活。在那里,她目睹有些伤员因为情绪不好,会责骂医务人员,但白衣天使们依然尽全力救死扶伤。于蓝后来回忆,这段经历让她深刻理解到医务人员崇高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片中,庄毅有句鼓舞人心的经典台词:“现在战争还没有结束,你们在前方作战,我们医务工作者坚决跟在你们后面,为你们服务,让我们在伟大的胜利基础上前进!”此后多年,“解放军医疗队”作为职业元素延续到众多影视作品创作中。1977年,谢晋执导的电影《青春》上映,该片讲述了聋哑13年的农村姑娘亚妹,被下乡的解放军医疗队治愈,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解放军通讯兵。

  

  《白衣战士》是新中国第一部医疗题材电影

  1965年制作完成的人物传记电影《白求恩大夫》,则充满“革命的国际人道主义”色彩。影片讲述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这部影片因“文革”的原因,直到1977年国庆节才首映,而片中展现的白求恩精神并没有丝毫褪色,更影响了几代中国人。1990年,中国、加拿大、法国合拍片《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公映,饰演白求恩的是后来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唐纳德·萨瑟兰。

  1957年上映的《护士日记》则开拓了医疗支援边疆题材。护校毕业的女青年简素华志愿到边疆救治工地病友,让原本松散的医务站变得井井有条;其间,她和工区主任高昌平相爱,两人决心一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在医疗主线上穿插爱情副线,让这部影片的人物形象更立体。同时,《护士日记》也奠定了“送医疗到偏远地区去”的题材模式,直到2002年上映的电影《真心》依然延续了这一题材,讲述上世纪60年代医学高校毕业生吴登云从扬州到新疆帕米尔高原投身援疆医疗事业,一干就是几十年。这类影片是新中国医务人员“医疗下乡”热潮的缩影,当时一大批医疗专业人员走进农村,同时培训“赤脚医生”,缓解农村缺医少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护士日记》由王丹凤主演

  《红雨》:打造“赤脚医生”形象

  “文革”后期,集中出现了一批医疗题材电影,包括1974年的《无影灯下颂银针》、1975年的《红雨》《春苗》、1976年的《雁鸣湖畔》。

  这一时期的医疗电影,政治色彩比较鲜明。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无影灯下颂银针》中,祝希娟饰演的李医生主张采取针刺麻醉的手术方案治疗心脏病发的工人杨师傅,遭到外科副组长罗医生的反对,工人陈师傅于是勉励李医生:“这不单是治好一个老杨师傅的问题,应该看到,这是一场斗争啊!”这类电影在当时激励了许多人。我国知名胃肠外科专家郑民华教授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正是因为看了《无影灯下颂银针》,对医院和医生产生好奇,才选择读医科。

  值得关注的是,“赤脚医生”成为这一阶段医疗题材电影中的标志性形象。上世纪60年代,我国高级医务人员中有80%集中在城市。为了改变农村缺乏医生的状况,大批来自农村的“赤脚医生”经过培训后上岗了。当时的农村合作医疗、赤脚医生制度,曾受到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称赞,成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问题的典范。电影《红雨》中,由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插曲《赤脚医生向阳花》就赞颂了赤脚医生:“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出诊愿翻千层岭,采药敢登万丈崖,迎着斗争风和雨,革命路上铺彩霞……”片中,曹秀山饰演的“赤脚医生”红雨治好了因重感冒昏迷不醒的小莲妈,温刚饰演的小顺编了一段顺口溜:“赤脚医生显神通,小小偏方治大病,一副草药一毛五,吃下药去把病除。”

  

  此外,电影《春苗》《雁鸣湖畔》也刻画了赤脚医生的形象。《雁鸣湖畔》中,“赤脚医生”蓝海鹰先为姜大婶输血,接着采槟榔花为她熬药,最终让长期卧病在床的姜大婶能拄拐走路。显然,这类电影对核心人物进行了“英雄化”的处理。

  《人到中年》:反映医生精神压力

  1978年后,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发展的“快车道”。与文学领域的“伤痕文学”一样,此时的医疗题材电影都带有反思色彩。比如1979年上映的电影《苦难的心》,讲述心外科专家罗秉真在“文革”期间被错划成右派,女儿也受到牵连,但他对医疗工作依然全身心投入,最终救活了危重病人,自己却因疲劳倒下了……

  1982年,根据谌容同名小说改编,由潘虹、达式常主演的《人到中年》引发轰动。该片讲述眼科医生陆文婷面对的工作和生活压力:繁忙的工作让陆文婷身心俱疲,连女儿发烧都不能抽身送她去医院;连续做完三台手术后,她累倒在手术台旁边……为了全方位还原眼科医生的职业形象,饰演陆文婷的潘虹在拍摄前专门到医院体验生活。她曾回忆说:“我拿着《人到中年》的小说住到医学院,天天跟着大夫上手术。三个星期后,我才到剧组来。”据《人到中年》导演孙羽回忆,1982年年底,他带着这部影片去医学院放映,现场的医生和学生观众都泪眼模糊地说:“我们就是这样的啊!”该片获得了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陆文婷成为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经典形象

  

  《人到中年》由达式常、潘虹主演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医疗剧也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题材类型。1987年,内地医疗剧的开山之作《希波克拉底誓言》播出,该剧细致刻画了三位医生竞争眼科主任的过程,反映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变化。该剧播出后广受好评,也为1995年的《妇产医院》和1999年的《儿科医生》提供了创作思路。这两部剧都对医德和伦理展开了探讨,而社会上日渐凸显的医患矛盾也在剧里露出苗头。

  《永不放弃》:呈现专业医疗画面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而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影响下,许多问题也开始凸显:看病难、看病贵、医保制度、医患关系、医疗腐败、医闹……这些问题在新时期的医疗题材影视作品中得到了展现,医护人员的形象也更加复杂和立体。

  2001年,郑晓龙执导,江珊、李幼斌领衔主演的电视剧《永不放弃》播出。这部剧涉及了医疗行业的许多敏感话题:银行劫案中的几位伤者包括罪犯被送往医院,院方按医疗原则选择先救治伤势最重的罪犯,但遭到其他伤者的质疑;因过失杀人被判入狱的男子,想见因肾衰竭奄奄一息的未婚妻并和她结婚,该怎么办……该剧号称“中国版《急诊室的故事》”,并荣获飞天奖。《永不放弃》也让导演郑晓龙至今感慨:“有人问我拍过这么多片,最喜欢哪部?我觉得既不是《甄嬛传》,也不是《芈月传》,而是《永不放弃》。”2017年,他再次和江珊合作拍摄了《急诊科医生》。

  

  除了内容紧贴社会热点,《永不放弃》还呈现了精密的医疗器械、写实的医疗画面等,其专业性也影响了此后的医疗剧制作。2006年,由《重案六组》原班人马打造的电视剧《无限生机》播出,立马成为当时的医疗行业剧标杆。据悉,演职员表上的“医学顾问”“医务统筹”“医学指导”“现场医学指导”等,都由真正的医务工作者担任。而在开机前数月,主要演员就由导演徐庆东带队,到北京120急救中心、友谊医院、朝阳医院等地实习,还经常要值夜班到凌晨一两点才从医院离开。饰演护士长的隋兰回忆,那段时间病人特别多,实习护士和大夫全都上了,人手还是不够,他们这帮演员就被抓着一起上:“我相信当时无论什么人在场都会忘记自己的身份上去帮忙抢救,因为挽救生命是争分夺秒的。”演完这部电视剧,演员们都成了半个医护人员,隋兰后来还曾在一起车祸中为不省人事的司机做胸部按压,“那阵子真把自己当护士长了”。

  

  《医者仁心》:关注医患关系现状

  2005年至2010年,医疗剧在批判现实的路上开始走向极端。无论是《背后》《无限生机》还是《柳叶刀》,都是针对医疗体制的漏洞和黑幕进行揭露,一些问题甚至被放大,致使公众对医疗工作者失去了信任。编剧徐萌在做《医者仁心》时,用“破窗理论”形容当时内地医疗的状况:“开始只有几扇没有被修复的破窗户,但最后整个医疗行业都变成破窗户,谁都来踩。”她希望医疗剧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医疗行业。2010年播出的电视剧《医者仁心》重塑了医疗行业的形象,解答了公众对医院及医生的一些疑问,同时也没有回避客观存在的医患矛盾。

  

  《医者仁心》重塑医疗行业的形象

  2012年播出的电视剧《心术》,集结了张嘉译、海清等知名演员,编剧是六六。这部剧通过戏剧冲突和生活细节,还原了当代中国医疗现状,让观众认识到医生也是普通人,他们也会因犯错而产生心理阴影,也会在休息时开大尺度的玩笑。六六曾在受访时表示:“医生和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受益者是患者。我的目的是希望观众看完这部戏后,看到这些可爱的人之后,能够理解、欣赏、尊重他们,给他们一些支持,让这群优秀的掌管我们生命的人能够有力量、有信念继续走下去。”

  

  《心术》试图在医患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最近两年的医疗剧也不少,包括《急诊科医生》《爱的妇产科》《产科男医生》《爱上你治愈我》等。其中,2017年播出的《外科风云》热度最高,这部剧在呈现医疗场景的基础上,加大了情感、悬疑的比重。对此,也有观众指出了近年许多医疗剧的通病——“披着白大褂谈恋爱”。

  而进入新世纪之后的医疗题材电影则不多。2003年的《乡医》《王忠诚》、2013年的《门巴将军》,都是用比较传统的手法展现了医生的美好形象和高尚的医德医风。直到2018年,一部《我不是药神》掀起了热潮。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揭示了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我不是药神》的成功,也提振了国人对于医疗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链接】

  医疗纪录片 以真实赚热泪

  内地医疗题材纪录片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最近五年就涌现了《来吧孩子》《生命缘》《医》《宝贝你好》《因为是医生》《医院里的故事》《急诊室故事》《人间世》《生门》《新声》《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等精品。因为讲述的是真实故事,某种程度上,它们比电视剧更“精彩”。

  《生命缘》

  《生命缘》是北京卫视打造的医疗纪实类节目,于2014年7月26日首播,目前播到第八季。节目以北京协和、儿童、妇产等知名医院为据点,拍摄触角延伸到急诊室、抢救室、手术室等,记录高难度病例的当事人故事和医学奇迹。

  

  《急诊室故事》

  《急诊室故事》是东方卫视打造的一档急救纪实类节目,共两季,第一季于2014年12月26日首播。节目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作为拍摄地,采用近78个国际最先进的远程遥控摄像头拍摄,通过每天24小时的全景记录,深入到普通人无法进入的抢救室一线,以真实视角观察100多名患者的就诊过程,揭示生命的脆弱与坚强。

  

  《人间世》

  《人间世》是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市卫计委联合策划,由周全执导的10集医疗新闻纪录片。该片聚焦医患双方面临病痛和生死考验时的重大选择,展现了真实的人间百态。该片于2016年6月11日起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首播,第二季于今年1月1日在东方卫视首播。《人间世》堪称“零差评”医疗纪录片,每集都让观众感动不已。总导演周全受访时说:“每天看素材,编导都会先哭一轮。”

  

  《生门》

  由陈为军导演的13集纪录片《生门》聚焦医院妇产科,于2017年12月21日在东方卫视首播。该片用生猛的镜头语言,直面生命诞生的现场,展现生命降临的震撼,令人感受到母亲的伟大。同时,一些尖锐的现实问题也引人思考。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

  图片 | 资料图片

  责编 | 吴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