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浩荡?电影里那些好老师和坏老师的经典形象!
《死亡诗社》(1989)与《蒙娜丽莎的微笑》(2003)两部电影正叙述了不畏传统,坚持开拓学生独立视野的老师。
在电影中,罗宾·威廉姆斯所饰演的约翰·基汀,与茱莉亚·罗伯茨所饰演的凯瑟琳,都是在私立学校任教的新老师。这两所私立学校分别为男、女校(威尔顿预科学院、威斯理学院),不但历史悠久,在众多家长与校友的殷殷期盼下,坚守传承多年的校训与传统。
基汀与凯瑟琳都负责人文学科,基汀老师教文学,凯瑟琳老师教艺术,两种学门都各自有其经典,但两位老师教学经典的方式却十分前卫。
而虽然这两位老师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虽为学生点亮一盏明灯、赢得爱戴,却引来其他教职员、家长的反对及关切。
约翰·基汀班上的尼尔一心向往演戏,却遭到父亲反对,因无力对抗早已被父亲选定的人生而选择自杀。此事掀起轩然大波,在家长与校方的压力之下,学生被逼着指控基汀先生,基汀遭到开除。学生们看到基汀离开的身影,纷纷站在桌上,向基廷大喊「Oh Captain, my Captain」以示敬意。
在威斯理的凯瑟琳虽未被卷进任何风波,但其跳脱课纲、前卫的教法让校长要求凯瑟琳严格遵循传统的教学方式才得以继续任教。此要求违背凯瑟琳自身的教学理想,她选择辞职。
学生们各自仿画梵谷的太阳花作为送别礼物。当华森坐在离去的轿车上,同学们也骑着脚踏车一路含泪相送。
一位好老师只教区区一门课,他/她的启发却足以影响一生。学海无垠,但人生有限,藉由这两位在银幕上令人动容的教师形象,感谢那些曾经在人生道路上改变我们人生的伟大老师。
2、《自由作家》:激励人心的指路明灯!
用心的老师绝对会是学生人生旅途上的一盏明灯,在许多的电影之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
剧情片《自由作家》(2007)改编自真人真事,描述一位充满热诚的新任中学教师爱林,如何在如同放牛班的「族群融合实验班」里渐渐获得同学的信任,并让他们的人生出现巨大的转变。
本片不单呈现她的成就,也让观众看在美国这所谓的族群“大熔炉”里,实际上仍充满冲突与歧视;年轻人加入与自己同样肤色的帮派以求生存,但毫无止境的对立、火拼,使得他们每天都得在街头战场上绝望地面对死亡的威胁。
为了让这些青少年学习爱惜自己、尊重生命,又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意愿,她用心寻找适合的教材,也设计许多活动让不同肤色的同学们在活动之中了解、认同彼此。
但是爱林老师不按牌理出牌的教学方式并不受作风保守的学校认同,校方不愿意提供任何书籍与经费上的支援。但不放弃的她仍自行为学生争取了许多资源。在她的努力之下,学生们卸下了防卫,袒露出脆弱的心灵。他们也因认识了生命的可贵,而重新燃起了希望与热情。
在这部电影之中,见到小小年纪的他们便得在人生中挣扎,不免令人心碎;但同时,当你见到爱林老师和学生逐渐建立起信任与感情,学生的生活、心境开始出现转变时,则令人感到心中不停地流过一股股的暖流。
看了爱林老师的故事,不免会羡慕他的学生。老师不死板、有创意的教学为他们打开了很宽阔的人生视野,而这正是许多从分数本位的校园生涯中脱离后的大人,在人生旅途上正努力独自摸索、学习的。
假如你当年也受过一盏明灯指引,请别忘了跟老师说一声:谢谢,有你真好。
3、《四百击》:身心暴力之恶。
老师的爱造成伤害,对学生的厌恶与不信任也一样会造成伤害,在特吕弗的《四百击》(1959)里,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主题。
在片中的第一场戏我们就可以看到,老师无法管制精力旺盛的男孩们、也不允许他们自主选择,因此只能用惩罚、打骂、不信任等方式对待学生,自然也就变得疑心病很重,整天啰啰嗦嗦。
像这样的老派法国老师,大概都是秃头、戴黑框圆眼镜、非常情绪化的声音,大骂着:“都是你们这些小孩,十年之后法国就完蛋了!”
由于法国新浪潮电影本身强烈的反权威、反体制性格,也由于透过安托万的眼光去观看,那些老师总是陈腐传统,不是拘泥于法文文法动词变化、就是觉得这些新新小孩不懂得尊重长辈,其呆板的形象也就不难想见了。
本片大部分的剧情都在述说安托万逃离学校、家庭、体制,也用自己的方式体会自由带来的快乐、害怕、人情冷暖等等。有趣的是,安托万虽常常苦恼该怎么应付老师、不被找麻烦,但面对严厉的老师他从未显露出惧怕神色,还说:“我当兵前一定要把他的脸打碎 。"
在片子后半段,安托万被送入少年管教所中,即使每天面对毫不留情的责打、规训,他仍然继续偷吃面包,丝毫不把一大套规矩当一回事,表现出他虽然承受着反抗体制所必须负担的后果,却越来越坚定自己独立成长的决心。
结尾,经典长镜头跟随安托万跑到海边,他回头望着镜头凝视观众,老旧的教育体制和不圆满的家庭都抛弃他,但他也有足够的勇气抛弃那些老旧的令人厌烦的不爱他不重视他的,以自己的力量形成新浪潮。
4、《半个尼尔森》与《校园风云》:我的老师怪怪的……
由于一个教师被赋予每日在教室内“影响”学生的重大责任,社会期望甚高。
不过,老师也是人,一个教师的人性部份也必然会融入他与学生的互动之中。这个人性的光明面能让一个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无私地付出,成为改变学生一生的恩师;这个人性难以避免的阴暗面,往往也让一个老师逾越道德甚至法律的尺度,对学生造成近距离的伤害。
《半个尼尔森》是一部刻划一个教师在个人生活与教职之间越来越找不到连结的严肃影片。在贫民区小学任教的丹邓恩(瑞恩·高斯林)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他教法活泼,能够将枯燥的公民课变成与学生互动极佳的思想启发课。
但是他不按学校牌理出牌的作风却不见容于校方,加上过去的女友即将嫁人,公私领域都不顺遂的情况下,嗑药成了方便的解脱。他以为他可以公私分明,作为一位自我放弃的好老师,直到他发现他的药头正是将要引诱他的学生沉沦的恶势力。
“高司令”精彩的演出,加上动人的配乐,还有影片在手持摄影机风格中呈现的浮动不安效果,让这部影片不仅是一个小学老师体认言教必须配合身教的道德故事,同时也是一段每个观众在生命的历程中,或多或少都曾经体验的消沉与挣扎。
《半个尼尔森》里,我们看到学生往往也是老师的老师。
如果不想跟“高司令”一起这么严肃,可以看看一部幽默又讽刺性极高的精彩校园电影《校园风云》。
影片的故事是关于一个小镇上教道德与伦理课的中学老师,为了不让特爱出风头的高三资优女学生当选学生会长,特意找来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校队队长跟她对抗...
乍一看像是典型好莱坞青春喜剧,但是本片细腻的编剧以及主要角色的旁白搭配,让各角色人物的个性与特色更加凸显,也增加许多讽刺的趣味。
片中这位老师因为对女学生难免有些别的想法,唯恐她成为会长后将与自己经常共处,自己难以克制冲动,因此试图以自己教师的权力来介入选举。
这两个故事里的老师形象都算不上多好,但也能看出“教师难为”啊!
5、《窗外》:挑战禁忌的激情师生恋曲。
师生恋电影代表作《窗外》,女主角是高三女学生江雁容,由当年正值18岁的林青霞饰演。
她清丽纯真,一双迷蒙双眼的忧郁模样,活脱就是琼瑶笔下那名不食人间烟火,为赋新辞强说愁的青涩少女。江雁容因功课不佳,父母偏心,唯一能够点燃她眼中爱恋火花的,即是讲台上风流倜傥,教学认真的康南老师(胡奇饰演)。
他不仅理解雁容的生活愁苦无奈,心仪她才华出众的国学造诣,更无法自拔喜爱她气质脱俗的外貌。无奈原以「父爱」作借口的理想大旗,当爱恋袭来即刻被戳碎烧化殆尽。
炙热的爱,敌不过二十多岁的距离,师生名份的鸿沟,社会道德价值的虎视眈眈,令这一对看似彼此有情的师生恋情,再多声嘶力竭的抵抗,再多情爱牵扯的思念,最终也只得无奈分离。
已故导演宋存寿1973年的作品。透过温柔敦厚镜头,他不急不徐刻划这段师生恋游疑不定的情愫拉扯,以及所遭遇社会舆论的围剿压力。
终了,他虽给予一个符合社会规范常情、男女皆凄惨苦楚的警世结局;但显然他也不愿单纯利用这般道德尺度大加挞伐师生恋情。
最后一幕,已婚不幸的江雁容倚着学校长廊,一双柔情眼里,怜爱注视又脏又糊涂的康南老师的落魄背影,仿佛泣诉的,不是彼此悲凉下场,而是诉说社会集体意识是如何支配宰制我们的人生……
6、《一个都不能少》:怀抱初心之后...
论语上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现代的老师们是否只把传授知识当成本业,也许不能在这里概括而论,但不能否认的是,在这个世界上,依然有许多人利用他们的方式带给别人新方向与全新的可能性,即使他们并非我们眼中正统的“老师”。
张艺谋导演于1999年拍摄的《一个都不能少》,故事讲的是十三岁的魏敏芝,原先为的是挣点钱,到了河北山区一间编制极小的偏远学校帮忙照顾学生。
校长在把学生托付给她之前,还不断吩咐她,在他离开的这一个月内,绝对不能失去任何一个学生。
然而一个山区上的小学校,教育能带给这群孩子的希望与承诺,远不如离家到城市赚钱来的务实,身为班委的男孩张惠科即因家境的问题,选择辍学到城市里找工作。
农家出身的魏敏芝原先接下这份差事时,并没有任何管理学生的概念,甚至有些大孩子与小孩子间的冲突,但就在得知张惠科走失车站的消息时,原先对魏敏芝抱持着不信任感的孩子们,开始与她连成一气,一起担心、一起想办法,并且一同期望找到张惠科,终于在电视台的帮助下顺利寻回。
而魏敏芝带给学生们的,也许不是了不起的大知识,却是人们在汲汲营营的生活温饱中,常常忘记的人情冷暖。
也许生命中都值得有魏敏芝这样特别的老师存在,跳脱框架,所能感受到的,会远比框框内的更多更多。
你们还看过哪些经典的教师题材电影呢?
不管如何,请大家记得:老师也是人!
老师的模样千百种,想在学校中安然度过青春岁月,得要看各位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