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高桥小学:劳动教育让孩子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的出台,让劳动课程的实施有了明确的“硬核指标”。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高桥小学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在2012年提出创建“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如今已建成融观察、实践、审美、愉悦于一体的浙江省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有序推进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实施。
优化课程设置、师资配置,保障劳动课有效实施
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高桥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包含国家劳动课程和校本劳动课程两大板块,围绕“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核心价值”三大维度目标,有力支撑了学校劳动教育、生命教育的办学特色。
学校立足国家课程要求,以“田吧”综合实践基地为特色,从学生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出发,开发校本劳动课程,教材按学段以“观察、体验、审美、愉悦”四个板块进行编写,第一板块为一、二年级,以“认知描述”为主,让学生认识农具和农作物,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特点;第二板块为三、四年级,以“动手体验”为主,内容涵盖整地施肥、栽种方法、田间管理、收获采摘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第三板块为五、六年级,以“欣赏感悟”为主,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眼中的“田吧”,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第四板块贯穿一至六年级,开展“蔬菜大卖场”“我是气象播报员”“厨艺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创造。四个板块以阶梯状进行,一步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为保障劳动课有效实施,学校整合了家校社各方师资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格局。第一,培养专业劳动教师。鼓励教师参加插画、折纸、民间手工艺、厨艺等专业技能提升培训,从而更好地开展劳动课程。第二,聘请校外辅导教师,指导开展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公益活动、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第三,发挥家长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让家长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家务劳动,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
在时间安排上,学校分常态化的固定时间和灵活的机动时间开展劳动教育,采用“1+1+1”模式,即每周安排1节劳动课,每天安排1次劳动课后托管服务,每周安排1次家庭劳动打卡任务,同时,学校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利用周末或假期,组织社区服务、职业体验等社会实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能力。
创新载体,开展丰富的劳动教育教学活动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高桥小学在此基础上多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多维化。学校拥有占地广、功能区丰富的劳动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有学生包干区、素质拓展区、综合体验区,为学校开展各式劳动课程提供了实践平台。如五、六年级的家乡特色美食制作课程,学生在学校美食广场,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农家灶台亲身实践从起火、备菜到掌勺的全过程。
设置主题劳动周。学校每学期设立一次主题劳动周,围绕主题设计一系列劳动任务。“玩转萝卜”“油菜花开金灿灿”等主题劳动周的开展,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发挥了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以番薯劳动周为例,学生在第一天收番薯,体验出力流汗的劳动过程;在第二天刨、晒番薯丝,体会劳动工具革新的重要性;在第三天雕番薯,感受创造的价值;在第四天“探”番薯,利用番薯粉、水和碘酒写汉字,观察字迹在阳光下干燥后消失的过程,感受番薯的科学价值;在第五天进行番薯美食义卖,感受义务劳动,体会奉献精神。
劳动活动系统化。学校以“一会多节一嘉年”的多维度活动模式,把特色活动和才能展示结合起来。在“小农夫运动会”上,孩子们穿上各种蔬果造型的服装,喜气洋洋地参加运动会。学校设计了喜庆丰收、农夫马拉松、插秧比赛、夏粮入库、抗旱救灾等特色比赛项目,将娱乐与竞技合二为一,深受学生的欢迎。在“田吧季”主题节,我们依据“田吧”的各个时令,开展春播节、秋收节、田园风艺术节等活动,让孩子们进一步体悟农耕文化的价值,感知“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在“庆丰收”嘉年华,我们开展厨艺大比拼、水果拼盘、种子贴画、爱心蔬菜义卖等活动,让学生展现各种才能。
创新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劳动素养
学校通过“积分兑换奖励”“劳动成果奖励”“劳动领地奖励”等多种形式开展劳动教育评价,将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
“积分兑换奖励”分三个层次评价,第一层:劳动“存折”+蔬果印章。根据劳动的评价内容,在“存折”上盖蔬果印章。第二层:蔬果卡。用蔬果印章兑换蔬果卡,每两个月进行一次评比。第三层:三色锄头项链。根据不同数量的蔬果卡,期末评定“金锄头”“银锄头”“铜锄头”的称号。“劳动成果奖励”是将学生的劳动成果拿出来作为一种奖励。“劳动领地奖励”是对于劳动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让他们成为一小块专属地的负责人。通过不同层面的评价,更好地实现劳动评价的总体功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
劳动教育的意义就是让孩子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当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学生的成长也就自然地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他们的创造力被激活,他们的生命力被唤醒,劳动也真正成为了孩子们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需要。
(作者:胡美兰 王凌晨 陈静英单位系浙江省温岭市新河镇高桥小学)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