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位懂得放手的母亲

  领读人 | 鱼教头 · 主播 | 李斌

  “我离开的动机是正当的,而且我知道我时刻把小孩的幸福放在心上。我知道她在这里不会幸福。”

  通常,我们厌倦了当前的生活。我们会把借口寄托在小孩的身上,离开现有的家庭,离开现有的生活。

  很多人在遭受伤害之后,选择远离原来的伤心之地。然后,寻找一个新的地方舔着旧伤,却发现内心深处的旧伤留下的隐患永远抚平不。

  当你遭遇不幸时,受伤了,你是否也会躲避过去呢?

  寡妇悦子带着景子坐上轮船离开了日本,离开景子出生的日本长崎,飘洋过海跟随妮基的父亲来到英国生活。

  这本应该是十分美好的生活,景子长大了,在英国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景子却在曼切斯特的出租房里,亲手结束了自己芳华初绽的生命。

  她的自杀掀起了英国社会媒体的议论,媒体说日本人的内在性格是善于自杀,动不动就拿把刀出来剖腹。

  那么景子的自杀真的归功于日本的国民性格吗?还是有其他原因呢?

  作者用悦子回忆的方式讲述了朋友佐知子和其女儿万里子的故事,其实这是作者的一个小心机,作者用佐知子和万里子隐喻了悦子与景子。

  悦子在英国拥有一个宽阔的富人庄园,有漂亮的花草,绿色的果园,富丽的别墅,还养着马匹。

  但悦子时常会想起日本,想起那个千疮百孔的家园。她常常从梦中看见一个荡秋千的女孩,她还记得自己丈夫二郎的模样,她常常提及关于日本的故事,还有生活在日本的伯父和表姐。

  她如此安逸的生活,为何对日本的生活念念不忘呢?

  或许,是因为女儿景子的缘故。

  那块被原子弹轰炸后烧焦的黑土地上,一间孤独的木屋里住着一对母女。正是这时,在孤独的木屋里,悦子认识了佐知子母女俩。她把佐知子介绍去藤原太太的面馆工作,她安抚伤心的万里子。

  她用心照顾着这对母女,希望她们可以度过这场灾难,但当佐知子提出要去美国,离开这个艰苦的生活环境时,悦子却有些不知所措。

  佐知子认识了美国人弗兰克,想要跟随弗兰克去美国,摆脱日本贫困潦倒的生活。美国人弗兰克为了妖艳的妓女花光了佐知子的钱,这让万里子非常讨厌弗兰克,拒接跟随母亲离开日本。

  这里万里子的想法和景子很像,要去美国的佐知子与后来去英国的悦子经历也十分吻合。

  任何人都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作者用隐喻的手法在文中揭示了佐知子和悦子的愿望,但同样也表露出对未来的惆怅。

  作者在文中第44页写道:

  “那是,我第一次到河对岸,脚下的泥很软,甚至感觉要陷下去,这也许是我的想象,但是那时我在河边觉得凉飕飕的,很不自在,像感觉到有事要发生。我重新加快脚步,朝前面的树林走去。”

  佐知子自认为去美国是对女儿成长带来好处,何尝不是悦子认为带着景子去英国也是对女儿成长的一种正确选择。

  大人们总认为换一个环境就能使孩子成长受益。然而,她们从来没有留心孩子们在新的环境里是否适应,是否快乐。

  在《远山淡影》里,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笔下的万里子,她更加希望能带上自己的小猫回到伯父家,跟伯父和表姨一起生活在日本。但是,佐知子认为,只有离开日本万里子才能找到幸福的生活。

  其实,这只是她一厢情愿的想法。或者,这只是她为逃避现有生活的一种借口。

  原子弹在长崎爆炸之后,一秒钟夺去了七万多人的性命,甚至连尸首都烧成灰炭。

  佐知子不愿意回伯父家,虽然伯父很富裕,足以供她们生活所需,但是,失去亲人的空房间对她来说仿佛是一座座安息的坟墓。

  悦子何尝不是?悦子在景子死后,每次都能梦见一个小女孩在荡秋千,景子的房间对悦子来说同样是一座坟墓。

  作者在书中第二章开头写道:“这里山峦起伏,再次走在一座座房子间的狭窄、陡峭的街道上总是给我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到底是什么令悦子产生失落感?

  身边的人都离开了,熟悉的城市已经没有熟悉的人。这感觉就像我们因被伤害而离开了一座城市,当我们再次走在熟悉的街头,深夜凝望着一盏盏街灯,回忆往昔,忍不住落下热泪。

  亲人逝去的孤独和悲伤是悦子想要离开日本的主要原因。整部小说,没有剧烈的情节冲突,他用各种景色描写,如初夏的炎热,灯光中飞舞的蚊虫,臭水沟里乌黑的淤泥……表达了悦子对日本的厌恶。

  那么离开日本前,悦子遇见了什么人,看到了哪些故事呢?下一章将与大家讲述《远山淡影》中一个最为坚强的人物,敬请期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