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母里母气”、周冬雨“又叔又娘”,你能读懂这些热词背后的性别意义吗?

  

  在《浪姐》的镜头里,宁静感慨节目能改变人。

  张雨绮问她,是不是觉得自己变温柔了。

  宁静说自己变“母”了,“母里母气”,动不动就掉眼泪。

  播出时,节目组替换了“母”字,把字幕改成了“温柔”。

  为啥要改?因为用词不当。

  我们说母亲、母爱、母性,但不会说一个女性很母,一个男性很公,这是骂人呢。

  即便宁静是自嘲,在公众面前这样说话,也是不大合适的。

  毕竟,作为公开发言,始终存在观感上给观众怎样引导的问题。

  网上做调查,大家的反应也是觉得“母”这种形容很刺耳。

  

  有人说“母”是宁静老家的方言。

  但是贵州的小伙伴说了,当地用“母”字来讽刺阴柔的男孩子, “好母哦”、“母兮兮”,是透着嫌弃的。

  而且,宁静在访谈中也几次提到,自己“母”起来的时候很做作、很恶心。

  所以,“母”这个词,在宁静的语境中应该算不上褒义。

  宁静说,姐姐们跳舞“很母”,自己要跳得雄性一些才好突围。

  她的意思我理解,是要寻求差异化。

  但一定要用“母”这个字来表达吗?

  

  如果宁静这样说——

  “姐姐们跳舞很妩媚,我想跳得有力一些,这样大家才看得到我。”

  是不是更合适些?

  还有之前她说《浪姐》让自己变“母”了。

  如果宁静这样说——

  “我原来是比较刚硬的女性, 参加这个节目后变柔软了。”

  是不是更合适些?

  为什么非要说“母”呢?

  将柔软感性形容为母,一再对“很母”表示抵触, 是不是不自知的性别歧视?

  

  《浪姐》改掉的不仅仅是宁静的字幕,还有沈梦辰的。

  在节目中,沈梦辰吐槽李斯丹妮不吃肉也不喝酒真的“好娘”。

  

  当宁静苦笑着说自己变“母”之后,沈梦辰接话:“静姐,你再母也母不过李斯丹妮。”

  不吃肉不喝酒跟“娘”有关系吗?

  

  除此之外,沈梦辰还在微博上吐槽自己没有李斯丹妮“娘”。

  

  这些含有性别刻板印象的词汇,应该是忌讳在公共场合使用的,更何况是其实代表姐姐们打破年龄的偏见,无论是30岁、40岁,还是50岁都可以乘风破浪地美下去的《浪姐》。

  怎么年龄偏见刚打破,又变得性别刻板印象了,似乎与节目的宗旨并不相符。

  娘低级、爷高级?

  自从范爷闯出了一条路,女明星一个个忙不迭往“爷”、“叔”、“哥”、“攻”上靠,男性称呼都不够用了。

  仿佛本身的女性质地是什么低级的事情,男性化路线才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到底是女性的进步,还是女性的矮化啊?

  

  周冬雨在《小小的追球》中体验了几把极地射击。

  上膛开枪时,周冬雨被后座力弹开了。

  当时,她直呼:“我太娘了,对不起。”

  新手没经验,跟“娘”有什么关系?

  没做好就说没做好,干嘛要这样形容,为什么要把弱跟“娘”联系在一起呢?

  周冬雨工作室的微博上,一口一个“冬叔”叫得飞起;

  又说,周冬雨在生活中的性格大大咧咧,有男孩子的气质。

  

  有意思的是,周冬雨是维密的大中华地区代言人。

  她的口号是: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性感,感受性感魅力的多样化。

  意思是,性感可以不是丰胸翘臀大长腿,性感的女孩可以是小巧精怪的。

  

  既然承认女性品质的多元化,为什么又要把“娘”=软弱、把“叔”=爽快,制造两性二元论呢?

  

  谈起火箭少女团内的相处,孟美岐说——

  “大家觉得女生之间,肯定会有勾心斗角,这样那样闹不和之类的。但是真的就是,他们不知道我们是十一个男生吗?”

  

  这句话说得也是,不知踩了几个雷。

  还有万茜也是。

  黄晓明问她为什么微博上挺她的男演员那么多,万茜回答,可能因为自己性格像男生。